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攘外必先安内

2016/09/05 10:54:29文/网编3

开云平台登陆 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攘外必先安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开云平台登陆 。(http://www.pourbars.com/)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攘外必先安内提出的原因

“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的基本国策,意在应对国内“三足鼎立”、国际“四向分散”的形势。“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包括实现国民党内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中央一体化”,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等内容。“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基本国策,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

首先,是由当时国内形势决定的。形势是决定内外政策的前提。众所同知,“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民党刚统一全国,政权刚建立,面临着巩固政权,稳定局势的艰巨任务。

其次,是为了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进而实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实行一党专政。同时,蒋介石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一直试图在中国建立个人独裁统治,这必然受到国内、国民党内持不同政见者以及各地实力派的反对或抵制。“有些集团和党派不愿服从南京政府.所以反蒋情绪强烈。

再次,受中国消极传统政治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影响。任何政权都有个内外关系的处理问题。“攘外必先安内”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处理内外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准则和基本经验。在统治者看来,内患是心腹之害,外患是肌肤之害。要维持统治地位,必须先安好内,方能攘好外。

最后,缺乏信心,惧怕对日作战。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蒋介石是很清楚的,但又认为,中日力量悬殊,对日作战必败。“中国一切不如人”,以“我军现有装备与日本较,等于弓箭与机枪”。“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化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估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攘外必先安内的评价

中共方面评价

1.按照共产党的阶级史观的观点看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从阶级性上看,蒋介石保护的是极少数的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是保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在他看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他的危害小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威胁是第一位的,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是第二位的,“国家的大患,不在倭寇而在江西的土匪”,“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为奴隶,亦不可得。”这就是说,假如日本灭亡了中国,他还可以当日本在中国的代理人,他的利益还可以得到保障,如果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推翻了,他就是永世不得翻身了。由此可见,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是由其阶级性、由其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

从思想上看,蒋介石深受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尽管蒋介石曾经追随孙中山搞过民主、共和,但其内心深处却是封建专制主义,他建立的政权是封建式的蒋家王朝,他对中国20多年的统治是封建专制统治,他的所作所为无不带有封建专制的遗风。在这种封建专制思想的驱使下,他绝对不允许他的臣民”犯上作乱”。他宁可把民族利益出卖给日本侵略者,也不允许中国人民对他有丝毫的反抗。因为在他看来,日本侵略者是“邻邦”不是“臣民”恒民,即使有些不轨行为,也不会损害他蒋介石这个主子的颜面。所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在一定意义上是其封建专制思想作怪的表现。

2.21世纪后的一些新观点

21世纪后,大陆一部分历史学者对传统的、完全否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观点又有了新看法。首先在实施原因上,以往中共主要抨击这仅是蒋介石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而实施的,但现在一些人承认蒋介石作为民族主义者在实施该政策时也有为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一面,如认为“其既有维护统治、镇压反对力量的私心,也有充实国力、安定社会、准备对日抵抗的要求”。并且承认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实施安内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全国性政府,提出安内的主张应无可非议,在急迫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安内更是迫在眉睫的基本诉求。要成功抵御日本侵略,统一国家和充实力量的确不可或缺。”

在过去,中共仅强调蒋安内的一方面,称其一直把枪口朝内,但现在很多论文承认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和绥远抗战期间,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曾经发布命令和实际派遣包括中央军在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攘外”的抗日活动,承认蒋介石并未因“安内”完全放弃“攘外”。关于蒋介石在这一期间的妥协,过去多强调其“卖国”性,现在一些历史学者承认其妥协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有争取时间准备抗日的一面,如认为“他确有一以贯之的对日抵抗准备的设想和行动。这一点,已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关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后果,以前强调完全其负面影响,现在一些学者在指明其内耗大量国力的同时,也指出其起到一定的统一军令政令作用,并在政治、经济、军事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国民党评价

作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者国民党,对该政策的评价则一直是完全正面或基本正面。首先是强调其实施的合理性和迫不得已。“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中国外遇欲壑难填的强敌,内逢波澜起伏的变乱,特别是外患内忧同时并发之际,政府当局腹背受敌,自然是顾此失彼、应付维艰。惟其中最难于决断者似为九一八事变后的应对之方。当时国民政府采取“安内攘外”政策,其基本精神建筑在先后顺序上,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古有明训,先谋内部之统一,再以举国之力量与外敌周旋,应该是无可非议的,是以论史者,率多肯定其价值,甚少对整个政策重新检讨者。”

国民党还认为该政策为中国的统一和建设争取到了近5年的时间,使得国民政府在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国防、财政、经济、交通等建设。并认为没有“安内攘外”时期的统一军令政令和建设成就,就不可能坚持八年抗战。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攘外必先安内的影响

消极的一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民族危亡之时,蒋介石声称“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但是,国联并没有为软弱的中国主持“公理”,客观上纵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短短4个月里,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其后蒋介石政府在长城抗战失败后又被迫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一系列妥协协定,结果,到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野心陡长,又挑起了“华北事变”,最终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激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愤怒,他们发起南京请愿、“一二·九”运动等爱国运动;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组织了“救国会”。张、杨在与中共接触后,在中共答应三方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以张为主、并由苏联提供军火粮饷后,发动了“西安事变”。

积极的成果

安内攘外期间,国民政府做了大量的抗战准备。

推荐阅读: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红军长征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井冈山道路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历史材料分析题怎么做
清朝灭亡的具体原因 清朝覆灭的标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