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提高自己的必经之路,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优化自己的行动策略。总结可以从过去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于丹的心得篇一
这个寒假,我拿出了妈妈给我买的“中华国学经典”这套书。其中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六本书,每一本书都使我受益匪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这本《论语》也根据当中的典故和内容。选配了相应的故事、解释。使我更好地弄通《论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道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生活中言行举止、学习态度要怎样做到最好。比如里面的“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开口许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言语不相符合是可耻的。又举了赵括“纸上谈兵”这个事例,使我懂得了言出必行的道理。以前我总是制定了计划而不切实实行,当我读了这句论语后,我改掉了这个坏习惯,做事也勤快起来了。还有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懂得:不能死读书,也不能不读书而冥思苦想。意思是:只是读书,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学从不读书,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看了这句话,我读书时都会边思考边读,从中获得了不少知识。
于丹的心得篇二
于丹认为,庄子是一个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cheng)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一天,庄子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去借米,等米下锅。他找监河侯,一个专门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点粮食。监河侯说,你看我现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来,就借你300两黄金。庄子一听,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昨天我从这个地方过,听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没人,又找了一圈,低头发现地上车沟轧出来的车辙印里面有一条小鲫鱼。小鲫鱼说,给我点水喝好吗?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庄子说,可以。但是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的水,引水回来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说,等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那时候,你到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说完这个故事,庄子就走了。说明庄子在现实的境遇中,并不一个超越,洒脱,生活富足无忧的人。
庄子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个人可以困窘于贫困,但他的内心是否真正在乎这种贫困,他对于一个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这就决定了他面对贫困的态度。
在宋国,有一个叫曹商的人,他非常荣幸,有一天带着国家使命出使秦国。当时秦国是西部最强大的国家,走的时候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到了那儿不辱使命,把事情办完,得到了秦王的欢心。回来时,带着上百乘的车马浩浩荡荡,趾高气扬地对大家说,我这个人,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织草鞋,做手工,对这样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没有那种能力。但是,一看到国君,一看到高职位的人,我只要用几句话就能讨得他们的欢心,我的能力也许大概就是这样的了。庄子听完此话,淡淡地对他讲,我听说,秦王患病时,常求遍天下名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长疖子的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他一辆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为他舔痔疮,就赏他五乘车马。他问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车马呢?这个故事,说明“利”这个字,困不住庄子。
于丹的心得篇三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于丹的心得篇四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的心得篇五
最近一向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明白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明白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因此,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透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能够了,因此,在那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以前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仅安于贫贱,不仅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正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持续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但是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够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这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务必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在仔细研读于丹老师的讲解时,我体会到了,她所阐述的思想,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于丹老师认为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象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于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每每运用这些穿越了千古尘埃的简单真理来,解读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困惑时,都会产生阵阵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于丹老师在书中有着这样一段关于处世之道的心得: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
阅读到这一段时,不由的在脑海中闪现出班上那几个被家长娇惯的已无任何道理可讲、“无药可救”的学生来,纵使各科教师多么耐心地循循善诱,不计前嫌,也无法祈得他们的改变,老师们只能被他们的不可理喻一遍遍的践踏着的尊严,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是想,我是老师呀,我怎能和孩子一般见识呢?于是在继续的关爱中,继续遭到这几孩子的践踏,懂事的孩子有时会来劝我,“老师别和他生气,不值得。”
片刻一阵惊醒,孔夫子在两者之外的第三种态度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老师也是有尊严的人呀,为什么对待如此这般的学生要无谓的浪费你的情感、用不值得的仁厚对待那些有负于你的人呢。这样的人当然也包括学生啊,我想孔子的这个在态度就是要告诉,应该把有限的情感,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吧。
于丹的心得篇六
水浒传中的武松靠着空手打死了两条猛虎,不仅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武艺,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达了“虎死留名”的信念。在现代,也有许多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实力,成就了不朽的传奇。于丹,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和传奇人物。她的书和演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带给人们无尽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诚信文化。
于丹先生认为,诚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导致社会信任危机。于丹认为,只有恢复和弘扬诚信文化,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责任,更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第三段:修身养性。
于丹认为,修身养性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通过读书学习,践行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养成优秀的品德和习惯。例如,习惯了说真话,我们就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习惯了做好事,我们就可以为社会不断地创造价值。学会了修身养性,我们的人生就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第四段:人际交往。
于丹认为,人际交往需要注意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管理好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尤其是面对他人的评价和指责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以避免兴师动众,掩耳盗铃。在交际中,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另外,在社交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礼仪,为人处世,不失端庄和稳重。
第五段:实践和成长。
于丹认为,只有积极实践和不断成长,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要想在生活中实践诚信和道德,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需要坚持信念和原则,不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仅关乎个人成长,也是对社会和民族的贡献和回报。
结语:
在今天这个世界,每个人都需要遵守规则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共处。于丹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诚信、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当代人最需要注重的品质和传统。只有融入这些价值观,才会实现更好的自我与社会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如此的人生理念为引领,奋凯于自我不断的提高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于丹的心得篇七
宋代kai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
于丹的心得篇八
于丹在《庄子心得》里曾经这样写道:孔子给我们揭示的都是一种温暖的情怀和一种朴素的价值,就是“活在当下”。初见这个词,只有一种朦胧之感,并无法真切地去感知它深厚的内涵。也许只有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某个特定的词语才会散发出它独特的光芒。也只有在这难忘的高二生活即将结束的时刻,我才能真正揣摩到“活在当下”这一词所寄予的一丝超然淡泊的情思。
人从出生起,就踏上了永远的征程,直到死亡的尽头。无论乐意与否,人生的长河就一直永恒地流个不停,无论是逆境拼搏,还是安于现状或是犹豫徘徊,都阻挡不了生命之河的流失。所不同的是拼搏的人生会更加精彩,显得长久而有意义,安于现状或犹豫徘徊的会被冲着走,于茫然中失去青春,坐叹别人的美丽,空慕别人的辉煌!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人本身能自主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孩提时少不更事,只能傻傻地等着长大;稍大一些就要进入学习阶段;老了又力不从心啦,做不成什么了;再除去必要和不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可利用的时间真正是少得可怜!
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从懂事起,就必须不断进取,积攒生存的本钱,也就从此时开始,人的分别也就开始有了;成年后是拉大距离的日子,有人奋进得意,有人踌躇徘徊,有人沮丧颓废,因而有人前途金光闪闪,有人的面前却一片黑暗,然而金光闪闪的也不一定就一帆风顺,一片黑暗的也不一定没有出口,那就要看各人的努力和机遇了。
人的一生总像波浪一样的起伏不定,其中的坎坎坷坷是谁都无法逃避的,除了要把握准航向之外,就是要坚持不懈了;坚持应该是最最简单的成功秘诀,这样成功就会时常眷顾你。因而有的人真的就是一生春风得意,有的人也可能稍不注意就翻了船陷入绝境,有人则会冲出黑暗走向黎明,选一条正确的路走出人生的舒畅和幸福。
其实,成长更是一场丰盛的晚宴,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坚强,如何乐观,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不知不觉间刻下了成熟的烙印。成熟是一道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曲圆熟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别人观察的从容。它让我们在逆境中越挫越勇,让我们在成功时依旧心定坦然。
最后,无论成败得失,也无论是得意沮丧,统统都得进入力不从心的老年,只不过有人安享,有人苦熬。
感谢,感谢,太多的感谢,凝聚成一颗充满感恩的心。回顾往昔,展望未来,我们更应该感恩于今天。伶人不得不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我们一定不能够在今天的盆景里移植明天的芬芳。人必须现实,人不得不现实,不得不学会面对。在生活中应始终秉承一种“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的气度;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世界里应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
人,不管快乐的理由是什么,也无论幸福的质量如何,只要你尽力了,没有荒废时间,没有随波逐流,做到了你应该做的,你就无愧于人生!宁静很难,志远更难。但当逝去的生命被纳入漆黑的彼岸世界时,灵魂却结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忆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迸溅成四个血色大字“活在当下”,与鲜活的生命同在。这就是你的人生---与众不同的幸福人生!
于丹的心得篇九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 你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于丹的心得篇十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我们放大这些不如意的事,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阴影之中,《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倡导: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当所有的不顺心都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无惧。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这种勇敢是心灵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张扬,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于丹教授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原有原想法和思维方式,致使问题一直悬而难决,须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并决心继续下去,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那种悲观郁闷的心地也会变得乐观豁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大家所拥有的实际生命长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却有的伟大,有的卑琐,有的卓尔不凡,轰轰烈烈,有的碌碌无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拓得多宽,风景便有多宽,人生也会有宽。就象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站在什么高度看待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所难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需要有那份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后再记下一段于丹的话与朋友们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从来就不是雄心勃勃的人,成为呼风唤雨的能人或日进斗金的富人,那样的念头从未在我的内心出现过。不是悲观,也不是笃信宿命,只是性格使然,不曾有那样的“抱负”罢了。如果真要说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做一个善良、高尚、与人很好相处的君子吧。(于丹在“君子之道”里对君子的界定是这样的,姑妄借之)
我就要这样的幸福。我只要这样的幸福。
于丹的心得篇十一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
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于丹的心得篇十二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笔记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 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学习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饱满,更从容,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感悟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
于丹的心得篇十三
读一本好书就如交到一个知己一样,它能帮你解开心灵的迷惑,能在你困惑时给你提醒,也能在你伤心时给你安慰,更能让你在苦难中变的更加坚强……最近,对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颇有感触,今天写下,愿与关心我的朋友们共勉!
一、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但确往往是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最难认知,我们常常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而很少有人去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世间万物,千差万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事物就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那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而我们,也只有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才能去善待他人,善待自己,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呢?那就要进行――“心斋”,即用心的斋戒去反躬内省,看清自己,用心去倾听自己,去孕育自己,给灵魂一双眼睛,以达到“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也才能以自己的生命方式善待自己,让我们给心灵装上一面镜子吧,在看清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还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二、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的困难,但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要相信,这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就像支离疏、无情、哀骀它一样,哪怕是是长的丑陋,身体有残疾,但他们不也一样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吗?我时常抱怨,我的身材不好,我的容貌不过完美,我的头脑不够聪明,读到这里,才感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可笑啊,要知道,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现为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是内心的一种人格力量,而对于我来说,更应该向叔山无趾,向申徒嘉学习,要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勇于改过,无论遇到什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有一颗希望的种子,要相信这世上总有属于我们的那一条路!!
三、心态与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而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的做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也就是说,别去追求我们生命中不必要的东西也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放下我们心中那点较劲儿的、执拗的东西!面对生命,保有一种旷达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就会更有质量,同时,让我们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见识和阅历吧,那样,才能“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在我们生命的流光里,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放下那不必要的包袱,轻松的前行吧,那样的人生也才能够充满快乐!
于丹的心得篇十四
1、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你的眼界。
2、同样的道理,感悟却有高下之分。
3、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4、我爸对我的教育,就是一切从源头开始。
5、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6、在真正的比赛中,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7、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8、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9、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而远离自己的赤子之心。
12、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3、在我们成长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被开发出来。
14、人生没有弯路,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5、而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
16、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17、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血验之”,那是一种非常深刻地浸润。
18、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就是你心中有一种仪式。
19、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20、小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生的'方向,大的迷惑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
21、人生其实就是木桶效应,你永远不要追问你那块最高板--你什么地方更优秀,而你最低的板,最该去考虑。
22、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比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的表面形式。简单与深刻有时并不矛盾。
23、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你把它整的特别深邃的话,就传不出去了。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24、我喜欢把生活分成两个层面:生命层面,生存层面,而且越大越能分得清了。所谓生命层面,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有所执守的东西;而所谓生存层面,就是你在现实中建功立业的东西。
25、一个人,在你年轻的时候,你有责任把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你不能说在你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就逍遥去了。其实,这种不入世,会让人没有一种价值实现感,而且你也挺不负责任的。
26、在我看来,庄子也罢,孔子也罢,所有作用于生命个体的古圣先贤学说,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大的提升人的幸福感,只要你的内心觉得你是清醒的、充盈的,你有幸福感,那我就觉得这就是先贤的一种意义了。
27、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文档为doc格式。
-->
-->。
于丹的心得篇十五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不明白其中所含的意义,而今天听到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解读,才知道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劝导。
于丹教授从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我们详细的解读了《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在天地之道中,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能不能有一个很简单的,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能起作用的为人之道呢?而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用了一个字“恕”来解答,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所以说真正的圣人不会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论语》告诉我们,为人要拿的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其实,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遗憾总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生活带来的遗憾,将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论语中,其实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事的办法,做人的规矩,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任何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孔夫子在这里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怨怨相报何时了!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以一种仇杀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的循环将是一种恶性的无止无休的,我们付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还是以后的幸福。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即便是今天,人民还是希望自己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让自己成为心目中完善的自我。
关于《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
于丹教授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要踏实地做人,认真地工作,以诚相待的交友,才能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
于丹的心得篇十六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01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