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类对于信仰和灵性追求的表达,它给人们带来安慰和指引。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让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一
致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做法是,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喜、怒、哀、乐、恐惧等都是老天赋于人类的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成年人总是喜欢高兴的事,对于啼哭常常觉得很烦。
孩子的哭泣需要我们耐心去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对孩子说不要哭,不要哭”,这是非常大的错误。哭是他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不是坏事,成人只要轻轻地拥抱他,抚摸着他的后背第一句话说“哦,宝贝,妈妈知道(刚才发生的什么事),你非常难过,妈妈理解你”“哦,宝贝,妈妈知道你摔疼了,还有一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
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
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还没有掌握人际互动的方法。当他的语言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时候,情急之下常常出现用有冲击力的身体动作替代。他可能只是表达“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
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
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上帝,深植于他们心中的是,我不能做对不起良心的事,上帝会看见的。所以德国的地铁站口是没有检票员的,国外许多超市是自行过磅计价的,国际上无条件退货是通行做法。而我们从小被别人监督着长大,小时候在家听爸爸妈妈的,时时被提醒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上了学,听老师的,遵守这个遵守那个,孩子从来就没有机会自行判断,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应自发地遵守的规则。冲击规则是孩子在试探我们的底线,其实就是遵守规则的开始,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提醒他“你忘了什么?”,而不是批评他,给他压力。(“你怎么忘了”也不能说,“怎么”这两个字会对孩子形成压力,有责备的意思。)
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地尊重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当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得到我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二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尝试用打击打击乐器为音乐有节奏的伴奏。
2、喜欢参加打击乐活动,并能跟随音乐大胆表现。
1、《粉刷匠》图谱。
2、小鼓,手铃,沙锤。
一、开始部分。
播放音乐《粉刷匠》,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提问,引入主题。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呀?老师盖了一座新房子,想请小朋友们当粉刷匠,帮忙刷一刷,现在我们边听音乐边刷房子吧!(幼儿跟着音乐自由拍打节拍)师:小朋友们把老师盖得房子刷的真漂亮!
2、出示节奏卡。
(1)师:现在老师手里有几张2/4的节奏卡,我们看着节奏卡一起拍一拍。
(2)小朋友们,我们一起看这一小节有几拍?(第一拍拍几下,第二排拍几下)。
(3)这一小节有几拍?(第一拍拍几下,第二排拍几下)。
(4)这一小节有两拍,因为有小尾巴,所以拍一下并且延长。
(5)这一小节有两拍,第一拍拍一下,第二排师休止符,要休息一拍。
3、出示乐器宝宝。
(1)师:老师带来了乐器宝宝,但是老师有个小要求,在请它们出来时不要让你的乐器宝宝说话,下面请小朋友轻轻地请出你们的乐器宝宝。
(2)师:小朋友,你拿的是什么乐器?
(3)请幼儿试一试乐器。
师:你们的乐器宝宝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说“停”的时候乐器就不能说话了。
(4)下面我们要用这些乐器宝宝来给《粉刷匠》这首歌曲伴奏。
4、出示图谱。
(1)我们一起来看看图谱吧!
(2)这一小节那个乐器在唱歌,那些乐器没有唱歌?(这一小节小鼓在唱歌,第一遍都是小鼓在唱歌)。
(3)这一小节只有手铃在唱歌,后面有尾巴要延长,手铃试一试!(第二遍手铃在唱歌,其他乐器宝宝不能发出声音)。
(4)这一小节呀,只有沙锤在唱歌,沙锤宝宝试一试。
(第三遍的时候只有沙锤宝宝在唱歌)。
(5)这一小节呀,所有的乐器宝宝都在唱歌,小朋友看着老师的指挥敲打乐器。
(第四遍的时候所有的乐器宝宝都在唱歌)。
(4)我们看着图谱完整的打一遍。
(5)现在我们看着图谱,跟着音乐,看老师的指挥完整的打一遍《粉刷匠》。
5、交换乐器——传递游戏。
(1)小朋友做成圆形,当音乐响起传递手的乐器音乐停下来时拿到什么乐器就用它来进行伴奏,游戏轮流玩三次。
结束部分:
师:我们的乐器宝宝都累了,现在带着乐器回教室吧!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三
亲爱的小宝宝的家长们:
您好!做为一个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做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我常常反省自己,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也许我提的这些问题你们都不在意,有人会问我:你能让我的孩子三岁时背一百首唐诗儿歌吗?能让三岁的孩子从1数到1000吗?能让三岁的孩子认几千个汉字吗?老实告诉大家,不能,我不能。
我还是准妈妈时,也曾盲目热衷于了解幼儿识字法、背圆周率后一千位数等有关神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来随着对各种不同体系教育理论的逐步了解,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实践逐步展开后,才知道世上的神童不多见,常见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大部分所谓的神童都只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违背了人的内在成长规律,孩子将失去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清华学子用硫酸泼伤狗熊的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现代的孩子智商都不低,情商的同步培育才能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现在我只有一个目的: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全面发展的孩子。推己及人,我想,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所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公民。如果大部分家庭能够达成目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打下这样的人格基础,进入小学、中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知识性的学习是完全没问题的。
下面就我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分享一下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和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时爱用手扔东西、用手指抠小窟窿,甚至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只是在进行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与手的敏感期后期重叠的是腿的敏感期,有时候常常两三个敏感期同时交叉出现。
两岁多的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亲爱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非要想办法把他这毛病改掉不可。其实这是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国外的教育专家常说两岁孩子的哲学是“我的我的,什么都是我的”。我们也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乱贴标签。
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大部分孩子在三周岁前后进入分享阶段。
注意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注意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成人把一块饼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成人千万不要认为孩子自私,那是完美的敏感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其他各个敏感期各有各的表现,比如五六岁时有一个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只有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才会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内容家长可参考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书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书家庭必备家长必读。
二、错把知识灌输当早教,总是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人们常说三岁以前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是让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心理成长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灵是一生幸福的源泉。这个时期溺爱孩子,以孩子为中心,让他吃独食,为他包办一切事物,不尊重他,轻易地提前地满足他物质的需要,而忽略他内心的感受等等,这种重物质满足轻精神滋养的方式,只能培养出一个不健康不独立的孩子。
不要教孩子,只要示范。对于不教孩子,可能很多人认为我在瞎说,这个说法在我刚刚接触之初也不理解,我经历了整整两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教”出来的。举个例子:当客人和小宝宝打招呼时,孩子没有回应,成人通常出于礼貌和面子,都会督促说“叫啊,怎么不叫阿姨,怎么不回答,你应该叫阿姨呀,你这孩子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做就是教,教就会给孩子压力。如果一边教还一边指责,那更是折磨孩子。我们只要模仿孩子的口气回应即可:“阿姨,你好!”或者是“阿姨,再见!”“谢谢奶奶,我吃过了。”等等。这就是示范,而不是教。
手指灵活的孩子大约18个月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大部分家长都会说:“错了错了,左右错了。”左右错了?以小宝宝的能力来说,是没有对错的,告诉他错了会给他压力,我们说话的口气会让她紧张:什么事,妈妈干吗口气这么不好?只要平静地告诉孩子:“两只鞋交换一下”。这是把正确的做法告诉他,这样就行了,不要去“教:这是左边,那是右边(孩子大脑很简单,接受正确的指令就行了,太复杂他接受不了。)”据我的经验,一两个月的提示之后,孩子就会穿鞋,而且左右不会错。
操作玩具时,也只要示范,“宝宝,看妈妈做”,妈妈放慢速度做展示,之后,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反复调整反复操作,不要打扰他,不要在他发生一点点错误的时候喋喋不休地提示“错了错了,不是这样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外部信息内化的机会。如果一切都是你教的,一旦没人教就失去方向,往往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就是在我们的教当中失去的。孩子们的专注力就是这样被我们破坏掉!我们应该做的是耐心地等待,等待他自我调整,而且一定不能批评。足够的爱和尊重,孩子甚至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千万不要用学步车!一定要让孩子爬行!
学步车对宝宝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益。学走路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碍,掌握技巧保持身体平衡,学步车不需要这么“麻烦”,轻轻松松稍一触碰即可溜出很远,这使得孩子难以克服心理障碍适应自已学走路这个辛苦的过程。所以用了学步车的孩子更慢学会走路就是这个道理。
另一种情况是:用了学步车的孩子脚部肌肉定型成踮足,父母常常得花费很长时间让宝宝学习整个脚掌着地。用了学步车,孩子爬行的机会大大减少。很多老人常常很得意“我的孙子不用爬,直接走路,真利害!”他们不知道,人类一定要经过爬行发育才健康。没有爬行的孩子,身体协调性不好,影响生活和运动。前庭神经发育不良,影响未来的阅读、写作,也会阻碍语言的发展。
四、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是建立良好性格的开始。
点点吓到了是吗”,这是共情,表示我们理解他,接受他的悲伤是调整他的情绪的开始。
第二句话一定要说“妈妈知道你不开心(这很重要)”,这样一说他会很快开心起来的,第三句话是“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最后能配合三次深呼吸,让孩子把不愉快的感觉呼出去效果更好。如果您学会这些,您的孩子可能眼泪还挂在脸上就跑开找小伙伴去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非常见效,别人常笑我,毕竟是做早教的,孩子让你一哄就好。其实这方法不是哄,是共情产生的效果。)我们在养育小男孩时最经常说“男孩子,哭什么!”“羞羞,男孩子还哭!”男孩子在儿童时期释放他的悲伤情绪时,常常被成人阻止,慢慢地长大后,他有悲伤也不知道如何释放,喜爱也不懂表达,所以让丈夫说声爱你有多难,相信很多妻子都有同感。也就是说这样的男孩成年进入婚姻之后,他一定无法与妻子进行良好地沟通,将影响婚姻品质。请各位爸爸妈妈想想,如果您的儿子未来婚姻生活可能因此不幸福,您还会制止小男孩的哭泣吗?请无条件地接受他的悲伤!男孩哭泣不是丢面子的事!
几个月的婴儿一旦啼哭我们常常口中应叨着“来啦来啦”就十万火急地冲过去,这样不好,孩子会养成控制大人的心理。应该用轻松而平缓的语调说:“饿了是吗?妈妈来了”;一旦孩子挣扎哭闹拒绝某件事就用妥协的声音“哦哦哦,不要不要就不要”,其实应该用平缓的口气说:“好,现在不要,我们等会儿再......(做某件事)”。不要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用哭闹控制大人,可以随心所欲。许多时候教育方法的实施要善于观察总结,而不是一以概之。
五、为什么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他越爱打人,因为攻击行为是大部分孩子必经的成长过程。
两岁多至三周岁时的大部分孩子常常出现打人的现象,成人千万不要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使得孩子认为这个动作可以引起成人的注意,越发反复出现打人动作。
大多时候是因为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识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咬人”、“打人”、“踢人”等攻击行为。
“你让开别挡着我”“你不要弄我的东西”,但是话未出口已伸手推搡或抢夺过来了。
有的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通过攻击别人发泄不良情绪,或者想引起爸爸***注意。成人要做的是,不要给他贴上标签“你是个坏孩子会打人”,只要不强化,在他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致歉,及时把自家孩子抱住不让他继续出现攻击行为,平静地离开。同时,及时调整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给予他充分的安慰。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是百分之百没有用的。
同时被冲击到的孩子的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被欺负了,很多孩子是通过肢体冲撞来交往的,要理解对方的孩子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品德有问题。如果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会使得孩子养成受气包的性格,会一辈子都受人欺负。回家也别向家里人诉说孩子被某某某打了什么的,这些都使得孩子觉得我就是容易被人打,他会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好让别人不喜欢,这样会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对方家长的道歉,对这个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我知道你只是想和我们家宝宝玩(可以根据情况换个字眼),你们俩握握手吧。”
三周岁以后,孩子慢慢懂事些时,如果还打人,就要深层次地探究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有家庭暴力等),消除根源,同时在他每一次攻击别人时,告诉他“不可以”。注意我用的是不可以,而不是不可以打人,不要把负面的信息加进去。只要孩子出现负面的行为,第一原则,淡化淡化再淡化!切莫强化!
孩子天生爱尝试并重复那些能产生有趣、刺激后果、引起成人注意的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让行为后果变得毫无意义,他自然就放弃了。
六、我们何以把孩子当成马戏团演员?成人所不欲,勿施于童。
许多家庭家里来客人时,就招呼孩子:来来来,唱首歌,跳个舞。这是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节目,这会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所有的注意力用于取悦别人,成年后,一旦别人不认可他,就会使他遭遇巨大打击,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内在的能力。
我们应该:蹲下身子,目光与孩子的目光保持平行,自我介绍之后问孩子的姓名:“我是林老师(阿姨),非常高兴认识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而且记住第一次见面千万不要随意触碰孩子,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修养!如果有人这样对你的孩子,千万不要因为面子,甚至帮着别人奚落自己的孩子:“对,他就是不爱说话!”“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快回答叔叔。”“他就是这样胆小”等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置于这样不开心的境地,你要让他外向活泼是很难的。所以经常有家长反应说,我的孩子在家是小霸王,到了外面就是小兔子。孩子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爸爸妈妈您愿意别人嘲笑你吗?不愿意对吧?所以当我们的孩子说出让人忍俊不禁的童言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例如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不穿衣服洗澡!”,一家人在大笑之后又故意问这孩子“你是穿着衣服洗澡?”这不明摆着搞乱孩子的思维吗?许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开这种玩笑。不要随便戏弄孩子,面对别人对我的孩子的戏弄,我常常毫不客气地予以拒绝: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在孩子和面子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孩子。
七、我们常常不知不觉间传递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信息给孩子!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别人诉说孩子的种种“劣迹”。比如很多妈妈常常在客人面前说,“他就是这样胆小!”“他就是不爱吃饭!”这样你在暗示你的孩子:你期望他成为这样的人。他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达成结果:他一定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不爱吃饭。语言的暗示力量是巨大的。如果装作偷偷说给别人听,但又让孩子听到:“你知道吗,我们宝宝今天玩秋千时表现特别勇敢!”“你知道吗,我家宝宝今天自己吃了满满一碗饭。”这样会在孩子心里传递一个信息:“啊?妈妈说我勇敢?是吗?嗯,我明天还会更勇敢的!”“啊,妈妈这么高兴,好,明天我再吃一大碗。”这就是积极的暗示,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影响巨大。不要威胁孩子“再吵闹,妈妈不要你了。”这是最大的威胁,最深的恐惧。因为幼小的孩子离开家庭,他是无法生存的。妈妈对孩子的语言冷暴力是造成孩子不良性格的开始。正确的说法是:“请安静,妈妈爱你!”其它让孩子感到一切外部事物会伤害他的话都不能说。特别强调:坚决杜绝说以下的这些话:“不要吵,再吵警察来了。”“再闹,医生来打针了。”“快睡,大灰狼来了。”如果你不这样威胁你的孩子,他外出时就会落落大方、活泼开朗、健康自信。
注意:千万不要和孩子开恶意的玩笑“你妈妈不要你了,她不来接你了”。对孩子说这样话的人,你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他,这种玩笑话十分恶劣,对孩子的安全感的构建极为不利。
八、一个奶话连篇的孩子一定是父母语言教育不当的结果。
不说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甚至自编些别人听不懂的嗲语。自出生起,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语法正确,发音标准的母语。主要抚养者与婴儿对话时要用夸张的口形、清晰的声音、缓慢的速度,例如:“宝-宝-睡-醒-了”。切忌说奶话,否则到了四五岁时仍然口齿不清。孩子能一次性学好标准的发音,为什么要让他多学一次奶话?浪费时间、精力、神经信息储存区。
许多孩子到了两岁多还分不清你我他,这也是成人不注意的结果。为了让孩子尽快掌握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一周岁之后妈妈和宝宝交流时就应该采用人称代词,以便孩子模仿。应该多说:“我倒水给你喝,”而少说“妈妈倒水给宝宝喝。”孩子说:“宝宝的”成人应该跟着说“是的,是你的。”当孩子说错时,千万不要哄堂大笑,那当下孩子会被笑懵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九、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让孩子愉快地遵守规则,将规则内化到心中,成为他一生遵守的信念。
们的尊重时,他就会开始遵守我们给他设定的规矩,也就是说他将学会有智慧地顺从他人,这时候纪律的曙光就出现了,规则就内化了。内化的规则将伴随孩子终生,而且非常愉快非常容易地遵守这个内化的规则。
十、如何处理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抢夺玩具的问题。
从小宝宝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确立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宝宝,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如果是公共的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是谁先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继续玩还是离开,其他宝宝必须等待。通常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孩子会哭闹,成人可以用平和的口气说:“我们要学会等待!”也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其他玩具吸引他暂时离开。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成人千万不要说他“你就是小气”、“小气包”等等。不断地给孩子贴这样的标签他永远学不会分享。孩子清楚他对自己的物品拥有自主权,之后才谈得上分享。如果成人出于面子,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强行给别的孩子,那么就意味着你告诉你的孩子,他也可以抢别人的玩具,所以无论何种情况,规则必须是统一的。正常在三岁之后,孩子了解到玩具分给别人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这样他就乐于分享了。三岁之前千万不要急着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十一、两岁以内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有极大的危害!
近日来我们中心咨询的孩子中,发现某些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滞后。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他们家庭的生活习惯大都是:不管什么时间总是开着电视机,让孩子从小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主要抚养者与孩子极少进行语言交流,同时也极少带孩子外出参与社交。
来自美国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看电视使脑部细胞处于半睡眠状态。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提倡少看电视不看电视。根据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皮亚杰的理论,两岁以前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通过移动、操作、嗅、触摸、重复等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充分地感知环境及物品,然后将信息存入大脑以发展认知。盯着电视屏幕视觉的发育是不良的,对视力有极大的破坏,其他各种感官的功能更是发展不起来,将极大地阻碍孩子的认知和交流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很难与外界交流,反映迟钝。
电视,切记!切记!稍大一点之后妈妈要陪同一起看电视,以便筛查过滤,以免孩子接受不良信息。家里应规定在固定时间观看固定节目。
十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千万不要反打过去。
有一阵,因为忙中心的事,我和我家丫头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有一天,我回到家吃完饭,斜靠在床上正在看一份材料。小家伙一声不响爬到我身边,伸手狠狠地在我脸上抓了一把,顿时我的皮肤一阵火辣辣。呆了一下,一把搂过她,心中愧疚不已,我问她:“是不是想和妈妈玩。”她点点头。我放下工作搂着她不断亲她,告诉她妈妈爱你,一边流下泪来。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身处那样的情景,您会怎么处理?我想大部分的家长会狠狠地训斥孩子:“你怎么可以抓伤妈妈?”抓起小家伙的手拍打几下也是正常的反应。你们一定奇怪,孩子抓伤我,我怎么反倒伤心愧疚而不是生气呢?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攻击行为发出的信息是:妈妈你别忙了,我要你爱我。哪个孩子不需要母爱,尤其是小宝宝,母亲几乎就是她的天她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妈妈回家,却不理她,到了家还忙工作的事,她不能接受。她要引起我的注意,只是不知道用适当的方式。那时她才两岁多,无法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我掉眼泪是因为,本意从事东方爱婴早教工作是为了孩子,没想到伤害最大的却是她。所以,请各位家长一定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意思,理解孩子,爱孩子。孩子总有捣蛋烦人的时候,再好的性子难免责骂孩子,甚至打几下也是有的。请大家观察一下,孩子受到母亲打骂时,是不是总是委屈地哭着扑向***怀抱?我所观察的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这样(如果孩子已经不再扑向***怀抱,说明他已经被拒绝太多太多次了)。
我常常看到一些妈妈使劲推开孩子:“走开,我不要你,这么不听话(这么不乖)!”亲爱的妈妈们,您知道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吗?孩子是不能打的,当您打了孩子,那当下孩子会认为您不爱他了,他非常害怕这一点,于是扑向您的怀抱想求证:“妈妈,您真的不爱我了吗?”“您虽然打我,但是我还是爱您,我害怕您不爱我!”当您知道孩子这一动作背后的信息,还会推开他吗?请妈妈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拒绝!请蹲下身子抱住孩子:“对不起,妈妈不该打你,但是......,希望你理解......”
十三、不能让孩子跟保姆或爷爷奶奶睡觉,孩子一定要跟妈妈睡。
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期是出生到两岁。错过这个时期,孩子终身与父母不亲近。在我们中心常常看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从出生开始就让保姆带着孩子睡。我严肃地告诉这些父母,你们虽然生了这个孩子,但不花时间精力去照顾他,这个孩子就不是你的,是这个保姆的了。再次警告各位工作很忙、事业发达的年轻父母:再辛苦也得自已抚养孩子,最低限度是,白天交给保姆,晚上一定要保证自己带他睡觉!睡前保证亲子互动一个小时,最低限度!完全交给老人,也不行!老人只能是协助抚养!
大家听说过一个名词叫“亲生后母”现象吗?多少家庭因为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长大后亲子关系紧张,酿造出多少家庭悲剧!
为了让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引起你们的重视,告诉你们一个涉及我个人隐私的情况:我本人就是从小由奶奶带大,直到十多岁才和母亲有些接触。我因为终身未曾得到充沛的母爱而痛苦不已!这份痛苦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身心健康,我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治疗这个伤口!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做错什么,才得不到母爱。但事实上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没有意识母爱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得不到母爱的孩子特别不听话,在青春叛逆期,总是时时和母亲作对,其实内心深处是对母爱的深深渴望。我没有得到充沛的母爱产生的恐惧投射到我孩子的心灵上,使得她在三岁前几乎无时无刻不粘着我,象袋鼠一样挂在我身上。我没责怪她怎么这么粘人,因为是我有问题,我有恐惧,我和已故母亲的功课没有做完(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了解的朋友可以与我进行个别探讨)。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母爱缺失造成的痛苦常常影响深远,甚至一代影响一代。
前绝对不会离开孩子的。如果我们没有条件辞职回家照顾孩子,至少保证晚上带孩子睡觉!切记切记!
不要借用欧美国家的父母与婴儿分房而睡的习惯,有调查资料表明,他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的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睡是培育孩子安全感、建立自信心的最好方式。
十四、外国人看到中国的家庭教育情况,常常感叹: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管。
在小区里追着孩子喂饭,已经是中国城市中的一道风景了。孩子天生是有饥饿感的,我们的孩子从来没饿过,他怎么可能愿意吃东西呢?许多家庭向我咨询喂饭的问题。我只有一个办法:让他知道饿的感觉!而且一定要坚持!每天定时定点吃饭,关掉电视(绝不妥协)。离开饭桌代表就餐结束,不要劝食,大人示范把饭吃得津津有味,引起孩子的兴趣。让稍大一点的孩子参与到准备食物的过程中,培养他对食物的喜爱。吃饭追着吃,边吃边玩,是错误的做法!不该纵容的时候就不能纵容!
我曾在清源山的天池边上看到一对外国夫妻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娃娃在水里玩。这个小娃娃整个身子都光着,在天池边上玩水玩沙(这可还尚未入夏呀),他不断地把泥巴往漏水风车里装,一会儿就堵住出水口,那个可爱的小风车出不了水了,他妈妈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把泥沙倒掉在水里清洗好,让孩子继续玩,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夫妻俩安静地等待,让孩子尽兴地玩。他们一家三口的那种真正的和谐、放松、自然,深深地感动了我。玩完了,他们把光着身子的孩子整个放到冰冷的天池水中冲洗泥巴时,小娃娃已经打喷嚏流鼻涕了,旁观的人惊呼了起来,那对父母没有任何惊讶的表情,依然继续他们的动作,我不禁哑然失笑:什么时候我也能学到这么放松就好了。
试问我们的家长,如果孩子一次又一次把出水口堵住,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怎么不好好玩,这个口不能倒泥巴,会堵住的,知道了没有?”“哎呀,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听?”我这样推测不会错吧?那个小风车的口不堵了,孩子的思路就该被我们堵住了!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象这对外国夫妻一样接受孩子的一切行为,只要无关重大原则,只要没有巨大的破坏性行为,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该纵容的时候就得纵容!
一周岁多的孩子又是爬又是走,翻箱倒柜到处捣蛋,确实让人受不了。如果我们知道,他每时每刻都是通过各种运动来发展他相应的能力,我们还会阻止他吗?内定的那个老天爷给他设定的生命密码告诉他,你动手吧、你动脚吧、你爬高吧、你抠这个小洞洞吧,这可以发展你的某种能力,于是他就一刻不停地动啊动,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比一次进步,这个过程能力就发展了,我们唯一应该做的是做好保护工作。
越控制孩子越爱动,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把这股动的能量尽情地发泄完,就象是洪水只可泄不可堵是同一个道理。这时该纵容的就得纵容!象那对外国父母那样微笑地放松地看着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吧!
但是有的家长说,让他尽情发泄,会把家掀翻的。那就试试吧,保证不会的,他发泄完就会安静下来。当然这个发泄期长短因孩子而异,有长有短,就看家长的耐性了。
我们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从小就被扼杀掉,所以建国近60年了,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国际上,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来说是一个耻辱!
十五、培养宝宝的专注力从满足他的口腔敏感期开始!
孩子学习能力高低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专注力。现在的父母非常苦恼,常常听家长们诉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专注力。事实上是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就以孩子吃饭不专心这件事为例,请问哪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不认真吃奶的?每当宝宝饿了的时候就使劲吸乳汁,常常吃得满头大汗,因为乳汁是孩子需要的。到了给孩子喂辅食、主食时,父母保证做到给孩子吃他想吃的东西吗?没有,给的往往是大人认为应该吃的,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殊的口味需求,成人常常不顾孩子的反抗,强迫喂食。在这样的一次次冲突中,孩子对食物的专注力被破坏,许多家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在我们中心来过一个宝宝,在家里吃手吃一切东西时被爸爸妈妈坚决制止,认为很脏。他才八个多月,正是处在口腔敏感期,什么都往嘴巴里塞,正是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非常正常。为了让他的爸爸妈妈更清楚用口腔探索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我决定现场解决这个问题。
我拿了一个玩具递给他,玩具上有很多铃铛,是这个小宝宝从来没有用嘴感知过的东西,抓到手里后毫不犹豫就往嘴里送,妈妈很紧张,我摆摆手表示没事。只见小宝宝专注、认真地逐个“品尝”铃铛,脸上的表情非常投入非常认真,神态安静而又满足。我想,他这时候贮存到大脑里的信息应该是:“这是什么,圆圆的,有点冰凉,一个一个的,我再啃啃看,咦,怎么这么硬”。当然,小宝宝的大脑还没有语言系统,但我想他已经把这么多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存入大脑了。这样他的认知就发展了,如果我们同时把语音匹配给他,在他咬东西时,告诉他:硬的,这是硬的,软的,这是软的。这样,就促进了他语言的发展。
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妈妈把这个玩具拿走,他没有哭,而是一脸的满足感。他妈妈说,平常看到他往嘴里送东西就制止,他就大喊大叫,非常生气。我说,是啊,如果让你到了美丽的景区黄山,却把你的眼睛用布蒙起来,不让你看,你会不会大喊大叫很生气?他的爸爸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探索器官是口腔!就象成人用眼睛欣赏美丽的风景一样。我继续告诉他妈妈,所有孩子自发的探索行为都不能打扰,这样专注力就会被培养起来。反之,孩子的专注力将遭到破坏。孩子专注力不好错不在孩子,罪魁祸首是家长!十六、尽量不要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进幼托机构。
本来要结束这个话题了,来了一个家长,咨询的情况又是一个常见的例子,我就再加上这个话题吧,这是每个家庭都会遇上的问题:如何让孩子入园,什么时间最好。根据家长们前来咨询了解到的情况,把未满三周岁的孩子送入幼托机构弊大国家规定三周岁上幼儿园,六周岁上小学,这个规定是基于科学的人性化的基础上设置的。三岁的孩子刚刚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进入集体生活。三岁以前的孩子是无法告诉家长一个小时前发生了什么事,老师的态度怎样,是否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等。当孩子不能倾诉自己的遭遇时,就无法渲泄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积累,对健康人格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
怕您不要我。”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其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在童年时自身极少得到母爱,或者没有生活在他(她)的父母身边。从科学的角度说,爸爸或妈妈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深深渴望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孩子。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有关潜意识的问题,父母自身安全感不够,孩子也没有安全感。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满足孩子对母爱的渴求,充分地满足之后他才会放心大胆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走向独立。孩子的心理只有成长到能和妈妈自然分离时,才能送入幼托机构。孩子没准备好的时候,想把他推开,他反倒粘得越紧或者更胆小,这个过程不能急,只能等待。每个孩子的个体不同,千万不要说“别人的孩子一岁多就能上托儿所,你怎么这么大还粘着妈妈。”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孩子初到幼托机构时,撕心裂肺的痛哭被大家认为是正常的,甚至教育工作者也视这为正常的,常常安慰家长:没事,过几天就好了。请问家长和那些冷漠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突然把你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陌生的人,你会安之若泰吗?我们尚且不舒服,何况两三岁的孩子,他们有多深的恐惧和痛苦啊!如果处在这样痛苦的境地的孩子不被理解,没有得到安慰,只一味地要求“不要哭”,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种痛苦的经历深植到他的潜意识当中,将影响到成年后的性格。在北京上海一些幼儿园允许家长在孩子刚入园的时候陪园几天,等孩子适应了再独自上学。如果幼儿园没有这个条件,让孩子进入早教机构上亲子课程也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方式。总之,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里一哭两三个小时,就表明孩子没准备好,应该马上带回家,如果无视孩子的痛苦和反抗(这就是一种反抗)而继续下去,后患无穷!
就不够,入园时不到两周岁,心理适应能力不足以应付环境变化带来的痛苦,以至留下心理阴影。
当孩子伤痛的记忆再次被唤起的时候,千万不要制止她,不让她哭会失去渲泄不良情绪的机会。这时候,一定要紧紧地搂着孩子,接受她的悲伤。抚慰她,她在疗伤、修复,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当她的哭声稍弱时,妈妈要共情:“妈妈知道你很不喜欢去那个幼儿园,妈妈知道那里的老师很陌生,也许还会批评你。”“妈妈不在你身边,你很害怕。”她听到后会“哇”地一声哭得更厉害,没关系,继续抚慰她,千万不要认为她的哭声太大声别人听见会烦,而打断她。继续使用第四点提到的方法抚慰孩子,为她疗伤,伤口只有得到抚慰才能愈合,无视伤口的存在一昧地叫孩子不要哭是绝对错误的做法。
十七、分离焦虑的处理。
入托的问题衍生出分离焦虑的话题,不良的告别方式将延长孩子的分离焦虑期。抚养人和孩子分离时,绝对不能偷偷地离开。我所知道的一个例子是,母亲害怕分离时孩子哭泣,每次离开时都偷偷地跑掉,结果孩子到了六周岁半时,仍然不能正常和母亲告别。后来因为一些事件,最后导致孩子患上儿童精神疾病。正确的告别方法是:平静地和孩子告别,大人不要受孩子情绪感染,大人如果表现出万分不舍,过于认同孩子的悲伤情况就会导致孩子更害怕分离。平静地说:宝宝,再见!妈妈两个小时后回来。然后,马上离开,不要让孩子抓住***衣服,另一个家人要抱紧孩子抚慰孩子,允许他哭。
每一次分离孩子总是哭得非常惨烈,常常让妈妈怀疑正面告别的做法是否正确。这样的分离,我和我的孩子在两岁十个月前几乎天天经历,甚至我将之形容为生离死别。孩子之所以有这样深的分离焦虑是因为她认知的局限性,她认为事物不在眼前就是消失了,妈妈暂时离开她也认为是消失了。只有妈妈不断地离开―出现―再离开―再出现,通过经验的反复累积,帮助孩子认识到,分离是暂时的,妈妈一定会回来陪她的,她就安心了。所以,当我的孩子终于能和我平静地告别时,我真象卸下什么重担似的,同时意识到我的孩子认知提高了,长大了。平静地告别是基于已经和孩子说清楚妈妈要去做什么事,请他在家等待。不能毫无征兆地突然说走就走,孩子不能接受这种突然地分离,更不能欺骗孩子。我这里提到的是孩子和妈妈分离之后,仍然由家人照看而不是送孩子进幼托机构的分离。如果想让孩子的分离焦虑期尽量缩短,在七八个月起就应该进行客体永久性的练习。
我刚刚参加了一个父母课堂的讲座,听讲座的父母的孩子大多十二三岁,正处在青春叛逆期,迷恋网络游戏,学习不自觉、叛逆、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爱攀比,坏毛病一大堆,令父母万分头疼,不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孩子0-6岁时家庭教养不当造成的,叛逆期的任何说教只能治标而不治本,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清理孩子0-6岁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心理创伤。看到那些父母痛苦的表情,我想告诉孩子还年幼的父母,0-6岁的教养最重要,早一天接受健康正确的教育理念,孩子早一天受益,父母少一些烦恼!
各位家长,您希望您的孩子具有如下品质吗?大方自信、独立性好、意志坚强(自觉)、学习习惯好、专注力强、社交能力强。各位爸爸妈妈,如果能遵从我提出的如上建议实施教养,您的孩子就会具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否则到了十几岁出现问题已经来不及,那时候父母对孩子几乎没有影响力。
日本在战后能迅速崛起是和他们的早期教育、全职妈妈、参与爸爸分不开的。正如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里,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母亲与孩子的联系是最紧密的,母亲应该是最懂孩子的,希望更多的母亲开始学习人性化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除了以上列举出的一些教育误区之外,还有许多教养方式,例如:孩子为什么爱玩沙玩水,应不应该象外国小孩那样三四岁还包纸尿裤,国际母乳协会提倡母乳喂养到自然断奶有没有道理等问题,我们的认识一直有误。关于孩子的撒谎、偷钱等行为,我们的处理方法也不正确。在此无法细谈,在本中心的父母课堂中,我将一一展开与家长们探讨。欢迎爸爸妈妈们前来参加,一起探讨育儿之道。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四
有人说:“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我很赞同这个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我认为家长不仅要有良好的育儿心态,更要讲究育儿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教育儿子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1、作为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要清楚懂得自己的孩子性格特点与优缺点。面对孩子教育我们应当有稳定的情绪,健康的情感。哪位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等于纵容,做父母的一定不要事事顺着孩子,要学会怎么拒绝孩子,要让他知道,你为什么要拒绝他,你的拒绝理由是什么?要让他知道有时对他的拒绝也是对他的一种爱,人生漫长的路上不一定都会事事如意,就算不如意,他也懂得怎么做。
2、要重视品德教育。做父母的要想清楚自己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家长应该知道“先学做人,后成才”的道理。只有一个品行优良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敬。所以我们比较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常把理想、信念和爱心做为主要教育目标,由始至终贯穿在孩子的教育中。
3、我们应当多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一般我还是挺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我称之为闲聊。例如:你今天在学校、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开心与不开心的。但是闲聊并不是唠叨,我们如果能把唠叨化为闲聊,同时给以孩子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无论孩子的优点多么微小,我们都应给予肯定与表扬,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益的。当然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对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和睦能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长。
4、注意开拓思维,要求全面发展。孩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经常变换的。要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开拓思维,让他尽量多学一些知识。同时家长也应顺应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这一特点,及时补充和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以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我认为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家长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
5、多鼓励,少训斥。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她“笨”“不乖”“没出息”等之类的话。因为现在的小孩自尊心都很强,这样你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的。其实当你责备她不争气的时候,你可以蹲下身子用鼓励的口吻,鼓励他。
6、寓教育于实践中。要多给孩子以练习的机会,而不要直接加以指责。比如说常让孩子去买盐、香皂之类的东西。开始,孩子可能会算错帐,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然后再让他去买一次回来。几次之后,孩子再买东西时一般会很少再出错。这种不责备孩子的失败,而是想办法让孩子反复练习、实践、体验的方法,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应该操之过急,而应该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给以孩子更多的耐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育儿体会。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五
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个地枯死,就会发生儿童可能能力递减的现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这是一本专门阐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对于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儿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可能能力的实现就越少。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是也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同样,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
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切实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求知识、释疑破难;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显现,培养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六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些文章,深有感触,现在就说说我的一些愚见。
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父母必须言传身教。父母言行不一致,或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去做,孩子不会听的。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们一观察,爸爸妈妈是骗人的,父母说话他们以后就不会相信。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培养孩子的做人的品行,因为品行是基础。包括培养孩子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对朋友有信义、为人端谨、亲近仁者、学习知识。古人认为,孩子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所以父母是表演给孩子看,怎样尊敬长辈、怎样照顾老人、怎么尊重老师,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从小就懂得要孝敬。
都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甘愿为儿女竭尽所能付出一切。俗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就是父母自私的表现。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候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孩子身上,希望他(她)将来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我觉得这种思想观念很可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想教育子女也应该有平常心。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所以教育小孩也没有相同的方法。教育小孩就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现在说说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
我常觉得校服是最伟大的分明。让小孩一年四季有最适合他的衣服穿。在平时不用上学的时候,给他买合适得体的运动装或者休闲装。也不用买什么名牌,只要舒服,看起来有活力,阳光就行。不跟别人攀比。
正餐大家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一家人吃饭时一般不先吃,吃饭前摆好全部碗筷,吃饭要坐好,要有吃样,养成好习惯,吃完后有时间要洗碗。平时不随便买麦当劳,瓶装饮料等那样的垃圾食品,多吃水果,经常喝牛奶。
从幼儿园大班起开始一个人睡一个房间。睡前洗澡刷牙洗脸。早起早睡。晚上十点前一定睡觉。在家时要教他注意防火,防盗。行。教孩子能不坐车尽量不坐,熟悉交通法规,注意交通安全。去哪里要记住有标志的建筑或装饰物,记住地名。特别是家旁边,学校周围等生活区域要熟悉。每年尽量带孩子去旅游一次以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
每天及时完成家庭作业才出去玩。给孩子一定的压力,功课不是最优秀也不能太差吧。孩子的任务是学习,家长的任务是赚钱养家糊口,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每学期总成绩要进入前十名。如果以前能做到,这学期没做到,就应该反思是不是尽力了,问题出在哪里。现在学校一般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不会公开排名,我觉得值得商榷。如果学生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那他长大后如何后面更大的挫折?家长又怎样知道小孩一学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相信每位家长对小孩都会有奖有罚,奖就是激励教育,罚就是挫折教育,只是度的问题。
经常会带他去爬山。只要有条件,对孩子有益的活动我们都经常他去参加,陪他玩。在玩中锻炼身体,在玩中体会冒险,在玩中学会与其他人友好相处。从周一到周五,在家不许看电视,玩电脑(跟学习有关的除外),周末每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告诉孩子要把电脑当工具,而不要当玩具。
在家要尊老爱幼,但更多时候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互相开开玩笑,鼓励小孩与父母交流,鼓励小孩要敢于诉说心中的委屈,大人也要学会倾听。在这方面妈妈做的更好,严父慈母,因为妈妈更有耐心,更细心。家长不要动不动呵斥,咆哮。相信只要心心相通,就能体会到相互的爱。鼓励他在外多与小朋友相处,甚至与陌生人相处,不当宅男。
教育小孩是最复杂的事,而早期教育更是不易。当家长是一生的职业,也是最复杂的职业。做父母的要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持之以恒,这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七
dq168训练营心得。
从孩子满10个月开始参加葆婴的dq168训练营,到现在孩子一岁半了.很多朋友和同学都问过我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培训班对于孩子的发展帮助到底有多大?其实我在当初报名的时候也不是十分的了解,但是总认为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完全是从家长最原始的初衷出发的.那么经过了8个月的时间,现在我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个问题了.
从孩子的变化开始说起吧.
第一阶段课程的时候,我家孩子是属于比较活跃的,刚刚开始去训练营的时候,他就似乎是游离在班里的一个成员.因为从头到尾,他都是在自己跑来跑去,这里看看,那里看看.根本就不会跟随着我们大人的步伐.而且总是能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当时我很烦恼,因为我的思路是成人化的,认为只有跟着训练营安排的游戏内容,那么这个活动才是有意义的.而训练营的李老师却一直在鼓励我,她说她并没有认为这样的孩子有什么不好,这只是他的个性而已.等到上到了第二阶段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能够很配合游戏的节奏.而且能够听从李老师的指令去做事情.我记得第一次,他听到李老师的指令,让他坐下,他竟然就乖乖的坐下了.那时候的感觉是孩子很乖.当时别提我的心情是多么高兴了.
到了第二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增强,已经形成了自我意识了.我看书上说,一般孩子到了2岁才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而我们家的在满一周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知道家里的衣服物品是属于谁的,并且有意识的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了.跟着问题就出来了,有一次他的表哥来我家玩,我就把他的玩具给小哥哥玩,他就表现很不高兴,而且和小哥哥抢玩具.抢过来竟然就把玩具丢在地上.我觉得他和从前那个什么东西都分给别人吃的时候不一样了.现在他开始独享了.这时候我记得在训练营的时候,李老师又讲过让小朋友在一起分发玩具,把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玩,那就是在有意识的训练孩子去分享.然后我就给我家的孩子讲,你还记得在训练营的`时候,李老师让你发玩具给其他小朋友吗?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发玩具,我就让他把玩具分给小哥哥,分给爸爸,分给爷爷等人.他这次就没有再拒绝了.而且再拿出新的玩具的时候,他就主动递给小哥哥玩了.
第三个阶段课程刚刚上了三节,最让我觉得他很棒的就是,正月十五那天的那节课,老师发了一张黑白的图片,然后讲图片上物品的名字,然后我就指给他看.我们就说了一次,然后就问他,他竟然就能把说过的都指认出来.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现在我对于早期教育培训班的认识,和当初完全不一样了.家长不能指望一周两个小时的课程就能把孩子培养的和别的孩子有多么的与众不同.早期教育培训班,提供的是一种早期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孩子的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都会掌握.只是早晚的问题.而早期教育培训班,会指导家长什么时间是孩子掌握什么技能的关键期,在关键期训练孩子,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错过了关键期,就可能要付出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八
早期教育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早期教育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早期教育心得通用3篇】,供你选择借鉴。
它发展的机会,就会一个个地枯死,就会发生儿童可能能力递减的现象。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原因就在于此。早期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这是一本专门阐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书。作者在书中提出,早期教育造就英才,对于儿童的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儿童的可能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可能能力的实现就越少。产生这一法则的原因是这样的,每个动物的可能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是很长的,但是也有的动物可能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么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同样,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其发达期给一个完全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斯特娜夫人也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
整个小学阶段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阶段,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切实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从小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求知识、释疑破难;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显现,培养一批又一批鲜活的有时代特色的创新人才。
最近读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一先生写的一本书叫《早期教育与天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早期教育从何开始是最理想的呢?书中介绍了最早可以在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了。本人非常欣赏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因为根据老维特的经验“音乐往往能造就天才”,而是因为音乐的确是美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语言来解释其中的奥妙。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可以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盲人,但只要你有听力,你就能毫不费力的从音乐中享受到它表达出来的东西。
书中小赛德慈的母亲在教小赛德慈“快乐、兴奋、幸福”时,小赛德慈流露出不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所以母亲在多次讲解后仍不能明白他们的差别。母亲用迷人的吉他声告诉他,小赛德慈专注的听着,母亲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的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上弹奏的:“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个形容词,快乐就像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哇!原来是这样!”从那以后小赛德慈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很轻松。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那是因为小赛德慈的母亲会弹吉他,可以借此教育,如果我们不会音乐那怎么办呢?在此我想说的是,音乐是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弦的工具,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达到很好很有效的教育效果。所以教育孩子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并不是说每个家长必须什么都具备,但是知识面应该做到博而广。另外我还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选择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育,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开启儿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2)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因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善于思考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3)天才儿童既然是早期教育的结果,那么一旦停止早期教育,天才亦会变成庸才,所以早期教育并不是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否则,早期教育就会徒劳无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培养孩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自己考虑问题的空间,让孩子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极为重要。给孩子增强信心的机会,让孩子去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现实世界,培养教给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和能力,让孩子有能力应对困难,面对现实,不受阻力影响的心理。培养良好的性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首先得承认,这是一本有趣的书。在这个权威缺失的时代,我们没有必要去为自己创造一个权威。纵观此书,作者提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的主要观点有:
1.孩子生来存在天赋上的差异。
2.越早进行早期教育越能激发孩子的潜能,儿童的潜在能力是不断递减的。
3.教育是社会之本,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4.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5.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现在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去早期教育,谁不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众,得到全面的发展呢?但是他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大多数家长都有早期教育的观念,而且很多家长是按照自己的早期教育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收效却并不明显。为什么呢?其中书中有部分让我印象深刻,老威特并没有因为儿子对画画工具产生强烈的兴趣而开始决定培养小威特的绘画才能。而是让小威特尽情地把玩这些画画的工具,并不强迫他去画,也没有给他定格成为画家的目标。有些家长很不解,但是老威特说的一句话对现在的许多家长很受用,也很经典:“真正的艺术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本能冲动。”可以这样说艺术本质是不可学的,或者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习的,能够学的只是技术和技巧。
拿什么让孩子们终身受益呢?父母一直在寻觅的教育宝典,从何而来?教育是一门艺术!爱因斯坦说过:“孩子生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才。”此句话道出了早期教育肩负在家长身上的重责!本书作者也说到:“从某种事实来看,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的,莫如说石油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的。早期教育是一个事实根据。”教育要从早从小开始,早期的教育是黄金时期,不可错过,同时我也坚信“无论什么样的人,上天都必然赐予他一项出类拔萃的才能!”
最后,要指出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时刻能体会出浓浓的爱意,能体味出一种深沉的人文主义情怀,能体会到"父爱如天空,母爱如大地"的深情厚谊。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希望阅读过这本书的教师,不仅能把这份深沉的爱献给自己的子女,同时也能把它献给广大的学生。我同时坚信,爱是创造天才的唯一方式!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九
摘要:近20年,早期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但受到不同国情的影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日趋成熟,而我国早期教育依然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对中美早期教育的现状,然后从教育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4个角度对中美两国早期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就中国早期教育存在的诸多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体现对婴幼儿早期的人性化关怀;确立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早期教育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早期教育;加强国际早期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改变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我国早教健康且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早期教育,对比,问题,措施。
早期教育作为教育的开始,对孩子一生的教育质量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力日益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早期教育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许多中国的早教人士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却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足以导致孩子一生教育的失败。早教机构作为我国早教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都首先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教育模式,然后不加修改直接照搬照抄,这阻碍了我国早教的跨越式发展。而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已有多年,这与其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中国早期教育的现状与西方国家存在的差距,从而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早期教育模式。
(一)、中美对早期教育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早期教育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美国教育协会的定义,早期教育是指对0~8岁儿童实施的教育,某些情况下,早期教育特指0~3岁儿童的教育或者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指出,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不仅对于其日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一生都会产生影响。
更加尖锐,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们左摇右摆,怕带给宝宝太多的压力,怕耽误了宝宝的发展。所以必须对早期教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2、研究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有关脑的研究进展,使人们对早期儿童大脑发育和终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同时,国内外学者对早期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利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对早期儿童服务的更大关注。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国内的早教理念承袭与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着重于规矩的教养。虽然有些家长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同时也陷入了一种盲目的状态。国外各种早教机构不断涌入,许多家长一哄而上,以为把孩子放在有外教、豪华奢侈的设施环境的机构里面就保障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很多品牌背景差异太大,很难衡量其价值到底有多大。
2、早教内容。我国早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运动教育。运动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感官教育。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是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个世界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第三,日常生活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于他人交往的能力。第四,语言教育。包括一岁左右开始的基础语言(母语)能力的教育和三岁左右开始的外语教育。第五,初步知识教育。3~6岁幼儿已经具有学习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互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第六,音乐及其它方面潜能开发教育。针对幼儿天生的潜能特质和兴趣方向培养幼儿在音乐、绘画等专长领域的潜能开发和素质培养。
考虑的问题之一。第三,随着教育一体化思想的发展,家园共育也成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亲子园、幼儿园如何做好家园共育,这关系到园所的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美国早期教育现状。
1、早教理念。美国的早教理念是释放潜能,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美国的早教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教育从第一天起’的观念在美国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美国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加重要。在美国,最为知名的早教学校金宝贝就是以“游戏+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闻名遐迩的。金宝贝的老师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知识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索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2、早教内容。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对于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智力和语言发展。实际上,早期教育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内容大致分为十二个方面:大脑与五官刺激、身体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语言能力、良好个性和人格、良好生活习惯、社会性能力、求知欲开发和保护、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读、写、算)、审美趣味和能力、特殊才能发现和特殊技能培养。
3、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早期教育园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幼教中心教研主任、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赵红梅发言,0~3岁亲子教育纳入幼教体系,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婴幼教育一体化在国际上呈现如下发展特点:第一,将0~6岁一体化早期教育放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考虑,从师资、教材、教具包括政治各方面来支持,可称为真正的“一体化”教育;第二,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家庭、园所、社会”三者的密切结合,形成早期教育的点、线、面网状结构;第三,婴幼一体化教育呈现常态化、普遍化。越来越多的公私立幼儿园开办了亲子园和亲子班。
从早教理念和早教内容来看,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感官刺激)外,中国早期教育更注重知识的获取,而不是对潜能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并且非常不重视人格、家庭和社会方面的教育。而美国非常重视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孩子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单单关注知识的获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制度。
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位,但智育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应。
试教育从应试者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渡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题以外的各自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由于这种制度的影响,多数家长关注的是让早期教育服务于高考竞争,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一些家长把早期教育看作是超前进行的学校教育,理解为认字、背诗、阅读、学特长等智力开发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孩子的发展。
美国开展的主要是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学和自我表达能力。总的来说,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广”和“博”。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讲师严冷的总结,美国早期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认知(包括逻辑数学认知、科学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领域、健康、艺术、学习品质六方面能力。美国教育者相信,儿童早期的语言、认知、社会、健康、艺术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对孩子终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更是他们做好“入学准备”的基础。美国早期教育着重于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研究表明,游戏很玩耍时释放孩子天赋,激发孩子潜能,,塑造孩子性格最基本了最理想的手段。而中国的孩子不会玩,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要认真反思教育的根本思路,放眼世界,寻找激发孩子潜能和塑造孩子好性格的最佳方法。
(二)、文化背景。
当今中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然而又对早期教育认识不足,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不考虑其它方面导致孩子依赖他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缺乏自立意识,不懂得与同伴共处。从早期教育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中国的早期教育对独立能力和良好个性与人格的培养关注的比较少,而美国则很注重这方面能力。原因大致有一下两点。
首先,中国父母受封建制度及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重视读书,偏重智力开发和投资,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美国文化是外来文化移民文化的融合,具有多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受基督教义影响,美国人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父母与子女民主意识强,讲究平等。他们认为,父母为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生活条件,而应该是为人的目标,并且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其次,中国提倡群体本位,社会重于个体,,中国传统文化忽略了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价值,强调群体人格的塑造,所以在强调整体的发展中,忽视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张扬。而美国强调个体本位,注重个体意识,偏重功利,注重个性人格的培养。发现在早期教育中就是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水平。
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资基础,生产力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首先,从教师群体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为早期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培养更高素质的早教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资待遇,使更多有才能的人从事早期教育,从而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其次,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得好,可以更好的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为其提供更好的早教环境。最后,经济发展得好,不仅可以使国家加大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早期教育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会影响一个国家对早期教育进行研究的深度。
(四)、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
美国历来重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参与的形式主要有:家长与幼儿园协作、沟通,为幼儿园提供帮助和支持;家长帮助幼儿学习;家长参与幼儿园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协商及制定;设置宣传栏,宣传家长参与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激励家长参与意识的增强;设置专门的家长接待室,随时欢迎家长的来访,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家长社区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园教育方案和家庭教育活动的实施等。而我国大多数家长在参与过程中较为被动,参与的水平较低,目前主要通过家长会和家长活动日来参加。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教育可能会有很大的出入。早期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影响很大,若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和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就会造成孩子的混乱,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这也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课程设置拿来化。
早期教育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指导,将幼儿园或者国外早期教育的内容毫无修改的照搬照抄到亲子园,更加注重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使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学习,知识化倾向严重。这与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婴幼儿求知欲的开发和保护,增加其审美趣味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生活习惯的早期教育目标并不相符,同时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以及尊重需求。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课程定位不准确。
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婴幼儿身体、大脑、自我意识、感知觉等方面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早期教育的定位以及游戏的设计上明显偏重智力的提高,重视知识的灌输,倾向于标准化和系统化,忽视了不同孩子的不同身心需要,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感受以及婴幼儿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过多的规则束缚和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严重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管理理念滞后性。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
1、巩固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2、巩固数字1—10。
3、培养幼儿懂得在某些公共场合应注意的礼仪及文明。
1、1-10的号码牌、1-10不颜色的的数字、
2、幼儿已基本掌握了关于十二生肖的来历及排列顺序。
3、幼儿贴着十二生肖中某一动物的头饰。
一、全体幼儿站四队,教师提出:“今天森林里召开十二生肖动物表演会,邀请我们去参加,你们愿意去吗?”
“但老师还不知道十二生肖动物有哪些呢?你们能够告诉我吗?”(幼儿回答)。
二、开汽车到森林歌舞剧院看表演。
1、和幼儿共同讨论公共场合应该注意的礼仪。
2、请小朋友对号入座,并看准数字的颜色。
3、管理员检查观众是否坐对了痤位。
三、剧院里帮助演员排序的管理员今天生病没来,请小朋友帮助动物们排列好出场的顺序。
1、清查人数,看是否到齐了。(了解十二生肖的数量)。
2、十二生肖站队。(巩固十二生肖排列顺序)并回答出某某前面的动物是谁?
3、请小朋友分组来排队。
4、给十二生肖挂号码牌,以提示小动物何时出场。并说出几号选手是谁?
5、请小朋友到各类动物准备室帮助其他生肖动物挂号码牌。(巩固对生肖动物的分类)。
四、小朋友和生肖动物们一起表演节目。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一
怎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呢?由于三岁前的儿童身心各方面发育还很不成熟,比较娇嫩,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因此,早期教育主要是结合生活护理进行,把保健与教育结合起来。
早期教育与婴幼儿健康是相辅相成的。早期教育要以保健为基础,而且年龄越小越要和保健结合。因为身体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保不好,也就教不好。所说教,就要结合生活护理用丰富多采的刺激物来发展婴幼儿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功能,再后,由易到难进行发音和说话的训练,并通过游戏等多种活动,引导孩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认识周围世界,从一些感性材料和一般直接生活经验,发展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行为,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打下初步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孩子的保健。儿童早期教育的目的,还不是硬性灌输孩子所不能接受的文化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在体格、智能和品德方面的良好素质,为今后接受系统的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育方法上,一定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进行。要按科学规律办事,真正做到科学育儿。为此,做父母的,要学一点儿童生理、心理、营养、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使自己的方法合乎科学要求,克服那些违反科学的不正确的方法,以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采取多种形式,在丰富多采的生活中,生动活泼地向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长得更健康、更活泼、更聪明,使祖国建设的幼苗茁壮成长。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二
盼盼和树木是好朋友,盼盼常常给大树、小树浇水,天天都要和小树说说心里话,在大树下唱歌、做游戏。小朋友问:“你为什么喜欢树啊?”盼盼说:“树是我的好朋友,我从早到晚都离不开它。”
不信,你们听听盼盼讲的故事。
“早晨,妈妈叫我起床,我总是在床上赖一会儿,我喜欢自己的小木床,上面可以睡觉,小木床下面有抽屉,那里都是我的宝贝玩具。”
“起床后,我要吃早饭了。吃饭的时候,我用小木碗、木勺子。木碗里盛着红枣稀饭,我家窗外就是红枣树。”
“我和小朋友坐木椅子,在木头小桌子上画画。”
“我和小朋友喜欢看书。木书架上有好看的图书。我们坐在木地板上,看《大树》的故事。坐在地板上看书特别有趣。”
“下午,我们到操场上玩,荡秋千、骑木马、坐跷跷板……秋千、木马、跷跷板都是树木做的,一直玩到妈妈来接我回家。”
“树是我的好朋友,每天和我在一起。”
小朋友,你们发现盼盼的树朋友在哪里了吗?
0-3岁幼儿睡前故事_0-3岁儿童睡前小故事。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三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对宝宝进行有效的早教?下面请随小编一同来了解下吧。
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性情。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时已具有9方面天生的特点,这些特点组成了每个婴儿不同的性情。
指宝宝一天活动中,所表现的动作节奏快慢与活动频率多寡。活动量无关个性的活泼,而与自身的创造力、生理性有关。通常活动量大的宝宝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活动量小的宝宝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
指宝宝的生理机能如睡眠时间、食量、排泄的规律性。如果宝宝睡觉,起床、大小便、肚子饿……都很准时,就是规律性强的孩子;反之,如果饮食生活不定时、定量,就是规律性差的孩子。
指宝宝适应新的人事物、情况、环境的难易程度与时间的长短。适应性与趋避性是直接的反应,而适应性则是自我调整后的反应。适应性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很轻松地学习、接受陌生的事物,能从容应付突发的状况,因此,趋进性也较强;而适应性低的孩子则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去接受新事物,常会显现出退避性。
指宝宝正在或想要做事情时,如果遇到困难、阻碍、挫折的话,继续进行原活动的态度。坚持性高的宝宝遇到困难时,会想办法克服,相对的个性就比较固执;坚持性低的宝宝遇到困难可能很快就放弃,但是个性通常较随和。
指宝宝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扰,而改变他原来进行的.活动。注意力分散度与坚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互有关联,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宝宝则不容易分心,可以很快达到学习目的,较具坚持性。
指宝宝快乐和不快乐、友善和不友善、勇敢和害怕等正负向情绪的表现比例。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经常笑咪咪的,容易结交朋友,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偏向负向的孩子则多愁善感或是爱闹别扭,容易对人产生敌意。
指可以引起宝宝反应的刺激量,包括视、听、味、嗅、触觉、社会觉等。反应阈是内显的现象,反应阈低的宝宝只要一点点刺激,就会感到不舒服,譬如洗澡水的温度稍高或稍低,他就会排斥,抱的姿势稍微不对劲,就号啕大哭;反应阈高的宝宝则对刺激较不敏感,尿布里有大便,奶粉换一种厂牌,他都可以接受,不受任何影响。
指宝宝对内在、外在刺激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反应强度是一种外显的现象,反应强度高的宝宝,他的喜怒哀乐情绪及需求较容易被人察觉;反应强度低的宝宝因为外显出来的信息太微弱,容易被人忽视他的反应与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宝宝没有那样的需求,只是父母很难察觉罢了。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四
婴幼儿生长迅速,家长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树立健康和安全意识,比如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危险物品不去接触、安全用电、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得轻松、愉快,培养性格开朗、活泼,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忧愁与恐惧。例如,7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害怕离开母亲,这时建立正确的母子依恋关系相当重要;婴幼儿喂养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的饮食行为,如强迫进食(哄骗进食)、追着喂饭等;2~3岁是幼儿的人生第一反抗期,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切忌动辄打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的早教很关心,担心不学的话以后会比别的孩子差,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早教并不是只有智力的培养,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培养。
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打好全面素质发展的基础,包括身体、智力、品德、审美、个性等等方面的素质,因此早期教育的内容包括: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五
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这说明,出生至三岁的早期教育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培养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铺下道路,重视幼儿早期教育是毋庸置疑的。
1.早期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描述一个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国度,在那个理想国度中“幼儿的教育是国家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国际竞争中,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就依赖于教育,教育的成功捷径,则追溯到幼儿时期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成功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繁荣和昌盛是国家日益强大的基石。
2.抓住幼儿潜能发挥的关键期。日本儿童教育家木村久一总结出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他强调每一个幼儿都具备潜能,但潜能通常遵循“递减规律”:如果幼儿生下来就在理想的教育条件下被培养,幼儿可以发展自己能力的100%;但是,如果从5岁开始进行教育,就是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幼儿也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80%;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60%,也就是说,教育越晚,儿童潜能发展所受到的阻力越大。简单地讲,每种动物都有适合发挥潜能的关键期,有的动物长,有的动物短,无论长与短,动物潜能必须在这个期限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内进行开发,则会“事半功倍”,相反错过关键期,则会“事倍功半”,三岁之前的教育决定幼儿一生的健康顺利成长,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
3.幼儿是早产三年的动物。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婴儿刚出生时,头部特别大,脑的重量是成人脑重的约25%,比成年类人猿还要重,在出生后头一年,大脑发育特别迅速,要想使人类的幼儿像一些哺乳类的幼崽那样强大,就需要把人类现在的妊娠期再延长12个月,这也就是说,人类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但是波特曼从把人与动物幼崽的现象对比中发现,人类并不是生理上早产的动物,恰恰相反,人类婴儿的生理是比较成熟的,早产仅仅是他的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家格赛尔曾对野生儿的智力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人的一生中,出生以后的头几年是形成正常个性和心理机能关键的时期,此时脑的正常发育,特别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决定他今后的心理发展方向,脑在此时仍处于胎儿期,从母亲孕育的胎儿变成环境孕育的胎儿,此时大脑就像高级电脑,有着强大的兼容,植入狼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狼孩,植入熊的环境的子宫就变成熊孩,但是一旦过了这关键的3年,人脑从环境子宫孕育分娩,这时大脑基本成熟而不再会发生大的变化,人脑是早产3年,因此,在这3年里要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
1.把早期教育视为“超前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所期待的,但是从小让幼儿的自由玩耍时间被各种各样的“超前教育”所替代,那么原本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的幼儿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这是因为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对早期教育正确理解导致的。
2.家长教育方式的误区。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并且许多家长多以“早教书本”为标准喂养幼儿,例如,孩子的肢体发展、睡眠时间等,但是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身心发展存在差异,家长不应该按照同一标准模式要求。
3.儿童观的误区。许多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曾抱有“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的理念,把幼儿视为自己的“还愿”工具,因此,不顾幼儿的兴趣爱好,过早、过多地进行智力的教育,更有些家长把幼儿视为宠物,娇惯成风,过分保护、替代,使得幼儿从小失去许多锻炼的机会,导致幼儿的成长受到阻碍。
1.早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开始。教育要及早进行,出生就对幼儿实施教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正如木村久一总结出的儿童“潜能的递减”规律,及早实施教育,抓住幼儿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讲过,教育应该从一出生就可以,家长应及时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适时教育。
2.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其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律,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好幼儿的前提。正如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育得法即指应该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而且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早教观,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活动而唤起其好奇心、兴趣、求知的欲望,从而刺激幼儿智力迅速地发展,而不是注重幼儿各种各样的智力知识的灌输,忽视其当下的心理发展特点。
3.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活动的积极性。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讲过,“早期对幼儿开展教育就是要使幼儿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发挥,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顺利的发辉,就会成为成功的人。”然而现如今家长一发现幼儿有某方面的兴趣,就似乎如获至宝,认为幼儿在这方面是天才,就不遗余力地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天赋,久而久之,幼儿对这方面的兴趣大大减弱,幼儿的兴趣是天然的,而父母对待幼儿的兴趣则包含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的期待无形中对幼儿施加了一种压力,最终把这种兴趣的萌芽毁灭掉。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给予耐心地指导,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想办法使幼儿的兴趣保持长久,为幼儿今后的成长铺垫道路,与此同时,家长还要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乐于动手参与活动创作,对幼儿的积极性给予鼓励与支持,培养幼儿的进取意识。
4.习育和化育并存进行。习育指环境,一种社会遗传。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他先天的生理遗传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不可缺少的前提,但是仅仅生理遗传还不能决定发展的进程,还需要社会遗传,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同成年人交往,并在其帮助下成长。因此,家长要为幼儿优化生活环境,带幼儿多到人群中去,多接触大自然,让幼儿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当然化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化育即人的精神上的教育,纵观人的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不是最后理想实现的显影阶段,而是在童年、少年气概形成时的感光阶段,这种感光阶段形成他人生的规模,因此,在幼儿时期,家长要培养幼儿树立自我形象,给予幼儿积极地鼓励和支持,重复讲述伟人传记,让幼儿心理树立要成为“伟大的人”的自我形象。
5.努力学习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不断获取、巩固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当然是通过模仿,幼儿的模仿不是简单地模仿,他是一种范式模仿,较早认识这种范式模仿的是日本儿童教育家井深大,他发现幼儿之所以一眼看到汽车说出车种,之所以听几遍就能唱广告歌曲,都是范式感受方法所致。范式模仿是把所有的信息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并且幼儿在范式基础上就形成习惯,形成人的心理动力定型。人是早产3年的动物,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这部分空白要在出生后继续完成,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变得更加聪明完善,然而父母是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刺激,促进其发展的第一人,因此,父母如何开展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父母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范式,这就要求家长努力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做好榜样。
参考文献:
[1]威特,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蒙台梭利家庭教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4.
[2]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6.
[3]木村久一.早期教育与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4]王东华.发现母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5]片意欣.对于才能开发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6]陈章顺.儿童早期教育初探[j].郴州师专学报,1995,(2).
[7]钱萍.浅谈早期教育误区及干预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
[8]丁忠鉴.幼儿早期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幼教研究,2012,(2).
[9]白艳霞.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29(10).
(编辑:杨迪)。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六
人的智力核心――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发展儿童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早期教育的成败。
据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幼儿期是语言急速发展的阶段,这时期儿童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已大大提高。1岁是儿童积极理解语言的最佳时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幼儿期的词汇量增长最快,大约可增长3~4倍,即3岁达800~1000个;4岁1600~个;5岁2200~3000个;6岁3000~4000个。
幼儿期语言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自言自语;一是说个不停。幼儿常常自己对自己说话,而且唠唠叨叨。幼儿这种“自我中心言语”,往往表现在动作或游戏中,他(她)并非为了和别人交往,而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事物的注意,这样能自觉地把自己脑子里正在想的事物说出来。它帮助幼儿出声地思考问题。幼儿经常这样做,能使动作内化为表象,促使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暂时满足幼儿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自言自语会日益减少。
发展幼儿的语言,主要通过和成人的语言交流。因此,幼儿的家长和教师(包括保姆),应当注意和幼儿的语言交流,把增加幼儿词汇量和提高幼儿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作为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想象力的发展帮助智力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参与思维过程。想象力贫乏,思维就狭窄,智力就不可能充分发展。想象可成为幼儿意志行为的内部推动力。想象力弱的儿童,往往依赖于动作,其攻击行为较多。心理投射测验证实:鼓励儿童想象,可使好动的儿童安静下来,逐渐集中注意和思考某一对象或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儿童品格的培养。
音乐在发展幼儿想象力中有相当作用。由于乐曲的节奏、音调和强度不同,作用于幼儿听觉器官和传入神经,便与肌体内某些组织产生共鸣,进而激发和丰富想象力,同时陶冶孩子的性情。
此外,运用情节迷人的故事、绚丽多彩的绘画、生动活泼的影视、形象有趣的玩具、品种繁多的动植物,甚至俯身可拾的沙土、木块等,都可激发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3.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手段。
幼儿期也称“游戏期”,这是因为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最有效途径。
游戏能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显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视觉敏感度增大,记忆力提高。游戏可推动幼儿积极的认知活动,并尝试解决问题。
游戏还可使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怕挫折,不受诱惑,积极合作去解决问题。可见,寓教育于游戏的乐趣之中,极容易使成人的要求变成孩子的意愿,使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开展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正在初步形成。幼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人的个性特点的核心成分或中坚结构。人在幼儿期以后,虽然也能对其个性中的不良部分加以改造,但往往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或者亲身经历出现一次极为重大的转折,否则已形成的行为定型是很难改变的。教育家洛克说,幼儿时期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众所周知,家庭成员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总是静悄悄地学习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作并为最好的榜样。家庭生活乐趣是陶冶孩子优秀品格和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有效条件。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七
婴幼儿生长迅速,家长要从各个方面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吃、喝、穿、睡等方面的保育,更要教育孩子逐渐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树立健康和安全意识,比如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睡前刷牙、危险物品不去接触、安全用电、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接受等等。
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让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得轻松、愉快,培养性格开朗、活泼,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忧愁与恐惧。例如,7个月左右的孩子开始害怕离开母亲,这时建立正确的母子依恋关系相当重要;婴幼儿喂养时要注意避免错误的饮食行为,如强迫进食(哄骗进食)、追着喂饭等;2~3岁是幼儿的人生第一反抗期,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切忌动辄打骂,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八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十九
(1)注意保持仪表整洁(头发、服装、鞋袜)。
(2)不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
(3)不乱踩,乱爬桌椅,不乱涂墙壁。
下学期。
(1)在活动前后能及时增减衣服。
(2)咳嗽打喷嚏时会捂住嘴巴。
(3)懂得保护眼睛和换牙的简单常识。
注意安全保护(两学期)。
(1)学会正确活动的方法。
(2)具有一定的躲避,防御能力。
二、文明礼貌。
(1)在日常生活中能使用礼貌用语:早、好、请、谢谢、别客气、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2)能注意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嘴。
(3)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放东西也要轻。
(4)热爱集体,初步懂得不能为了自己而影响集体。
(5)对人热情,尊敬长辈。
(6)愿意学习他人的优点,能接受批评。
下学期。
(1)会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2)对人说话态度和气。
(3)性格活泼、开朗、有自信,愿意诉说心理话。
(4)敢于承认、改正缺点。
三、行为规范。
(1)能完成成人的委托,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
(2)懂得遵守公共秩序的道理。
(3)会整理玩具和图书。
(4)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下学期。
(1)爱护周围环境、热爱大自然。
(2)有集体意识和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3)能有始有终地做力所能及的事。
(4)能克服困难,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交往活动。
(1)对同伴的困难能表示同情,并给予帮助。
(2)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同伴、成人交流情感。
(3)遇事能协商,懂得谦让。
(4)学会基本的交流技能。
下学期。
(1)能原谅同伴的过错。
(2)能与同伴协商合作做一件事。
(3)初步学会解决和同伴间发生的矛盾。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二十
我想很多父母应该也不是很了解,不乏有些父母还不想了解。今天我所说的早教教育主要指:针对0-3岁孩子的教育,因为0-3岁孩子是早期教育的重中之重。3岁以前孩子的大脑已经成型,也就意味发育停止,这个时期如果你想再次启蒙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晚了。
3岁后孩子的大脑就像我们电脑里面硬盘,容量已经固定,我们能做的知识利用现有的容量来做事情。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的认识世界和周围的事物,0-3岁之前对孩子进行早教教育,就可以放大孩子大脑的容量,为以后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因此,这也是我认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方法/步骤。
1早教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
早教教育虽然是对孩子的教育,但是0-3岁的孩子还没有脱离父母,父母和周围的人是给孩子实施教育的老师,因此,早期教育教育的对象,最终目的港是孩子,中间对父母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父母没有意识的0-3岁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质和方法,孩子同样得不到更好的早教教育效果。父母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些早教机构和潜力开发中心,先不说效果,就是时间上也很少。每天1-2个小时的时间,根本不是起到决定性的做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和最早的老师,没有人比你更爱你的孩子,孩子的早教教育也是父母在跟孩子平时生活中交流中实施的哦,这样的早期教育不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能提高宝宝认识世界的兴趣。
2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作用。
孩子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如果父母错过这个敏感期的教育和引导,会给孩子将来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在特定时期,给孩子提供认知世界、情感培养、语言能力、个人爱好、面对困难等引导和措施,能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质量打下坚定的基础。
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早教教育都很重视,很多国家对于弱势的群体孩子的早期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补助,比如:英国的“surestart”美国的“earlyheadstart”。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早教教育的重要性。
很多专家认为:只要在孩子幼儿期发现的任何问题,只要即使处理,都会能弥补上的,也就是说幼儿时期不管在生理还是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可以预防和化解的。
早期教育实施者是家长,和谐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在给孩子实施早期教育的时候,也学会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给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添一把力。
3早教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都是需要符合型的人才,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只会一种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早期教育不仅让孩子大脑的到开发,而且在一系列亲子活动和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小让孩子懂得克服困难,对孩子以后面对和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素质的提高,也会提高了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早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早期教育心得篇二十一
你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将自己的决定合理化,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怀疑。不要试图去和孩子解释你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
2.父母要协调和孩子的关系。
当你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想办法协调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们还有和你协商的机会。这时候,父母不能向孩子妥协,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3.不要试图在亲子关系中讨价还价。
你有权利惩罚孩子。向孩子解释如果他么不遵守家里的规则的话,会出现一些怎样的事情。
4.对孩子的行为做记录。
记录下来你的孩子在上一周做了哪些你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注意哪些时间哪些地点你可能会将孩子宠坏。这会帮助你避免那些不好的行为。
5.对孩子大叫或者是威胁他们只会宠坏他们。
在你惩罚孩子的时候,你可以拿走他们的零用钱,他们喜欢的东西或者是玩具,不让他们看电视,这样的方法比对孩子大声说话要有用的多。用你的行动证明你是认真的。
6.你的育儿方法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痛苦。
你可能会对孩子感到内疚,这可能是由于你因为工作的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导致在孩子小的时候你没有陪在孩子的身边或者是因为你太累了才会对孩子生气。
7.坚持使用自己的方法。
要确保和你的孩子接触的你的家人都意识到你不宠坏孩子的策略和努力。在你测试新的教育方法的时候要坚定,并且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和你一起完成你的计划。
8.让你的孩子知道钱的价值。
告诉孩子,钱并不是万能的。孩子必须知道自己的愿望没有满足是没关系的。
9.不要总是给孩子买奢侈的玩具。
不要因为同龄的孩子穿什么,玩什么就给你的孩子买一样的东西。你可以在孩子有好表现的时候给他买。
10.教孩子分享和感恩。
让你的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和东西捐赠给那些不幸的人。
11.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不好的行为。
父母在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孩子的好的行为。在孩子克制住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奖励,或者是陪他们玩游戏,聊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018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