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也是对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和评价。写读后感时,可以引用书中的经典语句或者对书中的好书段进行点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一
在我小的时候,对于天文学知识是很抵触的。有关于天文学的纪录片不看,和天文学有关的书籍不瞧,甚至连看动画片也极尽可能的不去看和太空有关的。现在想想看,当年的我就是这样极端。
原因放今天我自己都觉的可笑,竟然是因为我害怕。那时年纪小,在被告知宇宙是无边无际时,心中不免在想如果连太阳系在宇宙中都如大海中的一滴水,那么人类又算是什么?这种无限大无限小的对比让我心生恐惧,从而开始了我童年时对天文学的强烈抗拒。
如果那时我是一只井底的青蛙,那我肯定是那种永远蜷缩在井底的,既无知,又胆小。
说到底,还是对宇宙理解的不够多啊!当年适合小孩子们看的有关于宇宙的科普读物实在是不算多。
现在的孩子们比起我小时候,自然是幸福了许多。有各种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阅读的书籍可供选择。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看起来十分的厚实,实际上的页数并不算多,总共有一百六十页左右,这样的篇幅,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不会因为篇幅过多而产生畏难情绪。
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以及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该书从我们生存的地球开始讲起,进而引申至地球所在的宇宙,又将宇宙的前世今生一一讲明。
既然是讲述给孩子们听的,那么其中的内容语言一定不能够太过于晦涩难懂。这一点此书的作者做的还是相当的不错的,单从这些构成部分的名称来看,此书的内容表述应该是相当清晰且有条理的,没有过多深奥的内容在里面。看上去仿佛是作者在为这些小读者们讲述一个个有关于宇宙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加上所配的珍贵的宇宙图片以及艺术性的插画,使得该书作为一本孩子们认知宇宙的启蒙书来讲,是相当合适的。相信孩子们在阅读完此书之后,会对神秘的宇宙产生好奇之心,而不是想当年的我那样心生恐惧。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二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淼、王爽等大科学家,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二部给孩子讲物理科学的书籍,上一本是《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因为是一个系列的书籍,这本书的设计延续了上本的特征:图文并茂、深奥的知识趣味讲解,有知识、有料,更有科学家逸闻趣事以及有延伸补充科学知识。孩子们对地球、宇宙、世界末日等问题的疑惑,在这本书可以得到满意的解答。
全书分为4讲,并且每一讲后面都附有延伸阅读知识,延伸阅读更准确的对前面的知识起到了补充与拓展。第一讲是地球是什么样的;第二讲是宇宙是什么样的。第三讲是宇宙是怎么诞生的。第四讲宇宙会不会有末日。四讲的内容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小处着手到大的视觉,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地球、太阳、月球、火星、木星、银河系……不知名星系组成了宇宙,把人类和地球放在整个宇宙中才知道我们有多么多么渺小,正是渺小的若干个我们才组成了浩瀚的宇宙。
微信的登录画面上有个孤独的小人看着一个蓝白相间的大圆球漂浮在茫茫太空之中,这其实来源于一张真实的图片,名叫蓝色弹珠,是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宙员在1972年在太空拍摄的。这个悬浮在太空中的大圆球就是我们的地球全貌。前面这段文字是书中第一页的第一段文字,用这个我们熟悉的图告诉孩子地球的模样。然后又讲述了人们没有科学知识的时候对地球的认识,现在看来很有趣,但那时候大部分的人是这样认识地球的。
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就是说,天像一个圆形的大伞,笼罩在像一个正方形棋盘平摊大地上。天像一个巨大的鸡蛋壳,里面包裹着像蛋黄般的大地。印度人认为,大地是被驮在大象的背上,而四头大象又站在一只大海龟的身上。还有人反对说大地是有海龟塔的样子,大地是被一只一只的海龟驮着。我们的大地竟然是这样的。
古人的猜想都是错误的,大科学家李淼用飞机绕地球飞行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又讲述了第一个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故事,以及后来众多的科学家对地球知识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知道了地球是圆形的,他们又在探索地球为什么是圆形的?地球这个球有多大呢?这些问题都用严谨有趣的科学知识展现在书中。
地球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球星弹珠,也是一粒悬浮在茫茫太空中的微小尘埃。茫茫太空就构成了宇宙。科学家这样告诉我们,宇宙它是一片跨越了数亿光年的广阔空间,没有任何中心;里面至少包含了2000亿个星系和200万亿颗恒星,而这些物质还非常均匀地分布在期中。宇宙里的这些星系和恒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很多的问题都在第二讲第三讲中。
我们人类预设过世界末日的情形,地震、海啸、人类无处可逃等。这些归根到底说的是地球的末日。宇宙有末日吗?宇宙末日会是怎样的?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宇宙是有末日的,但是也不要担心这个末日离我们还很遥远,或者在未来科学更发达的时候,人们会对宇宙又会有很多的探究,宇宙也许不会有末日的。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三
从古至今,人类都未曾停止探索自己栖居的世界和抬头仰望可见的浩渺星空。
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会不会有超人?会不会有外星人?地球上现在还有恐龙吗……不到三岁的孩子有时就会提出类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想想,自己到现在仍然对宇宙充满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更是从未止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用尽毕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一本宇宙学普及读物。在这本书里,李淼教授用朴素的语言,简介的表达,以时间为主线,串起伟大科学家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这四个孩子们最关心的问题,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千年宇宙探索风雨、无数学者心血历程,再现了以众多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对栖身之地及眼睛可以不可以看到的浩瀚星空的艰苦探索历程。
自从意识到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之后,人类就开始睁大了自己的眼睛,不断观测着,也不断思考着地球以及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作用。从一个又一个猜想开始,到从用太阳光测算地球周长,到用电磁波证实宇宙起源……人类认识自己、认识宇宙的手段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宇宙大爆炸”,一个个惊人的理念与发现诞生了,这是宇宙研究的发展史,也算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吧!即使人类未能成为宇宙中最智慧的生命形式,但人类依然可以为自己走过的道路而感到骄傲,并且为未来假以时日更为高超的科技水平而期待。
在《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中,精彩纷呈的艺术插画以及更多珍贵的宇宙图片帮助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神秘又迷人的宇宙中“实地”看一看、感受一番!宇宙充满了太多的奥秘与知识,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我们作为宇宙中的一份子,孩子作为人类未来的主导者,有必要更有义务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找寻……那么,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出发,通过这本书一起了解我们浩瀚的宇宙吧!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四
读后感。
也可以叫做。
读书笔记。
这几天,我读了很多书,有《中华上下五千年》、《森林报》、《侏罗纪龙鸟》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李淼和王爽,共有4讲,现在我们来说说这4讲吧。
第一讲:“地球是什么样的”。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人们对地球的看法。古人认为大地是被驼在一只大海龟背上的一片陆地,后来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太阳的影子证明大地是圆的,麦哲伦航海也再次证明古人的猜想是错误的。最后埃拉托色尼和理查德·诺德运用阳光移动和量步的方法测出了地球周长在39375千米到39860千米。
第二讲:“宇宙是什么样的”。这一讲主要讲的是人类对宇宙中心的辩论。一开始人们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建造了“地心说”宇宙学模型,结果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金星飞盈,证明了地心说是错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被哈罗·沙普利证明是错的,最后银河是宇宙的中心也被哈勃证明是错的。
最后的第三、四讲,讲的是宇宙的起源和末日。宇宙包含了20xx亿个星系,200万亿个恒星,且宇宙起源于一场大,现在一直在膨胀。氢和氦最先在宇宙中合成,进而形成恒星,恒星的主要成分是四分之三的氢加四分之一的氦。如果要说末日,对于地球来说其实是在地球刚形成时,一天只有10个小时,产生了许多灾难,幸亏有如火星一样大的物体撞上地球,才有了月球,地球也稳定下来逐渐产生生命并繁荣至今。宇宙会不会有末日,科学家们还不确定,所以我们也不用杞人忧天。
这本书讲到了黑洞和虫洞,这两个名词让我非常好奇,这会是什么有趣的知识呢?黑洞,是比太阳的质量大几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逃不过它的“魔抓”,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会来到消失层——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让我感到有点害怕。连光都无法逃脱,要是是个人的话,那必死无疑了!科学家还推测过,从黑洞中心穿过去可能会达到另外一个地方。
再来讲虫洞。虫洞现在还没有生成的办法,因为有人曾计算过,生成虫洞需要负能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虫洞实际上是一个将现在加速到未来的隧道,可以这样想象:一张纸片展开后在两头做标记a、b点,蚂蚁从a到b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纸片卷起来,a和b就很近了,这就是虫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虫洞,让我看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目前已知的天体有小行星带、矮行星、行星、恒星、黑洞、超新星、伽马暴,已经足够让人叹为观止。在不可观测的地方,也许还存在不为人知的神秘天体。我们的宇宙依旧充满了未知之谜,对于宇宙,我们还真的只是个小朋友。而我们人类能够存在,尚且是幸运的和偶然的。在宇宙创生之时,幸运量子涨落,造就了太阳系和银河系。不知是天体撞击或者地球形成之时所形成的月亮,造就了我们稳定的自转。地球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为我们除去了物种的威胁。木星和土星巨大的引力为我霉造了相对安稳的太空环境。此外,宇宙就是亡于冰还是亡于火,始终还是个未解之谜。最后,宇宙的学说给我霉造了更广阔的思维。
《给孩子讲宇宙》是一本带有科学风趣的书,仿佛把我带进了一个奇幻变化的世界,不断有新奇的小机关吸引着我去探索和钻研。它用讲故事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关于宇宙中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对科学的看法,同时介绍了宇宙认知从古到今的发展并进行了合理的对比,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游览整个宇宙。看了这本书后,我对“万有引力”这一部分最有感触。
“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的,那“万有引力”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呢?它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磁铁,牢牢地吸着我们,不让我们被地球的自转惯性给甩走。你在玩滑滑梯的时候为什么会往下滑而不是向上飘呢?这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因为地球给了你一个方向向下的引力。那么你为什么又会一直滑到地面才停住?因为坚硬的地面引力最小。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懒惰的人为什么能坐着就不会站着,能躺着就不想坐着,那是因为躺下来的时候引力最小,人体感觉也最舒服。
如果“万有引力”消失的话,世界会变成怎么样呢?可能太阳以及它的行星将会因为惯性而四处飞散;世界上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包围在地球外圈的“大气层”将会飘走;水也会很快上升蒸发,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和动物、植物、建筑、山脉等所有的东西都会被甩向空中,那是怎样一番奇观啊!
为了未来可以发明宇宙旅馆,真正地到宇宙中来一次星际旅游,去见识宇宙的浩瀚和神奇,我想从此刻起加倍认真学习,努力奋斗!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一本宇宙学普及读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这四个问题,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游览整个宇宙,让我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求真的艰辛历程。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识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对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触的是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没有?从书中我体会到生命的出现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人类是那么的渺小。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球型弹珠,一粒悬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尘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亿个星系和200万亿颗恒星,这些物质非常均匀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颗行星要想产生生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一颗固体行星;第二,必须处于宜居带;第三,要有大气和磁场。这三个条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满足了。它质量很合适,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体行星的状态;它所处的位置很合适,要是离太阳再远5%或再近15%,就会从宜居带里掉出去;它还有一个岩浆翻滚、异常活跃的内部,这让它可以形成大气层来保持温度,同时也能建立磁场来抵御危险的太阳辐射。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亿年前发生了一个特别偶然的事件,让地球拥有了一颗巨大的卫星——月球。一般来说,像月球这么大的卫星,是只有木星、土星这样的巨型气体行星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锚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最终稳定下来。假设一下,要是没有月球恐怕现在的地球还是一个只用10小时就能自转一圈的天体,这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震、海啸及火山爆发都远比现在活跃、剧烈和频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诞生和存活了。从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运,拥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终于在地球上产生了生命。这么些有利条件凑合在一起,简直犹如神助,哪怕在整个宇宙,说不定也是绝无仅有的。科学家又提到,地球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人类还能够存活下来,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当我看完书静静地沉思,不得不让我感到震撼,在感叹生命的不可思议和人类的渺小的同时,不由得对神秘又迷人的宇宙产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爱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讲到了黑洞和虫洞,这两个名词让我非常好奇,这会是什么有趣的知识呢?黑洞,是比太阳的质量大几倍的星球衰亡后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逃不过它的“魔抓”,被黑洞吸进去的东西会来到消失层——一个时间静止的地方,让我感到有点害怕。连光都无法逃脱,要是是个人的话,那必死无疑了!科学家还推测过,从黑洞中心穿过去可能会达到另外一个地方。
再来讲虫洞。虫洞现在还没有生成的办法,因为有人曾计算过,生成虫洞需要负能量,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能量都是正的。虫洞实际上是一个将现在加速到未来的隧道,可以这样想象:一张纸片展开后在两头做标记a、b点,蚂蚁从a到b要走很长一段路。我们纸片卷起来,a和b就很近了,这就是虫洞穿越。我希望早日做出虫洞,让我看看未来的世界是怎样的!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六
20xx年对我来说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因为成为一位"大人"之后,我仿佛每一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生活得很平静。但是这一年不同,这一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他的到来让我开始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大人"。
在后来,我都在努力探索如何成为一个"大人",我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还是得不到内心的实在感,后来我在想,做"大人"应该要先做自己吧,这应该是我要学习的。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樊局长推荐的这本书——《孩子的宇宙》,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遇见自己的过程,在书中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时候的自己。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看到书中的这些话,心头一震,尤其是这一句"一想到这种可怕的事往往是在大人自称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下进行的,不由得更加令人无法接受",看到这句话我赶紧想我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答案是肯定的,当我的学生带着小秘密来找我分享的时候,我和她站在一起去感受这秘密的美好了吗?当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小问题来到我身边的时候,我还是沉浸在他们写错的字、做错的题中,甚至有时候还会反问一句"作业完成了没有?",现在想来,孩子们也曾伸出手想要把我从这"毫无生气"的赵老师身边拉开,我却假装看不见他们的手。
一、遇见自己。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地遇见了自己。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老公看到了书名说:"孩子的宇宙?一个连世界都不知道多大的人,竟然在研究宇宙!"很显然,他在开我的玩笑,这个场景我是从我姑姑那里听说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和姑姑一起看电视,当时新闻在说全世界怎么怎么样,我扭头问我姑姑:"全世界就是上坡、下坡还有立羊河?"我姑姑说:"对,还有将军墓。"我说的那三个名字是我们村和邻村的村名。当我第一次听到小时候的我问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有些佩服小时候的自己,能问出思考全世界的问题,而长大后的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却没有再问过思考过。也许在小时候的我的内心中也有这样的宇宙,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凝望着这个宇宙,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又不断地遇见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曾想要离家出走的我,那个有着秘密基地的我,那个埋葬小猫的我……而现在成为"大人"的我,却几乎忘了小时候的我是什么样的,忘了小时候的我有着这样的宇宙,而现在我却已经丢失了。
二、秘密。
秘密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在书中已经论述过,孩子们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秘密,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保守和培育秘密,有的也挣扎在想要分享秘密却又怕破坏了秘密的神秘感中纠结,所以保守秘密和接触秘密都是至关重要。书中提到"有时,秘密就像是侵入身体的异物,不把它排出体外就无法忍受。"这让我想到了《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一绘本,小女孩莫伊拉有着自己的小秘密:弄坏的裤袜,丢进垃圾桶里的梨,弄脏的妈妈的婚纱……她的小秘密憋了一肚子,难受极了,所以说出来的那一刻无比的轻松。总而言之,秘密很重要,如何处理也很重要。
当然,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更多的阅读的兴趣,作者在分享事例的时候,总是能保留着读者的好奇心。现在作为一个"大人",我离孩子们的宇宙越来越远,但我始终会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七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是著名物理学家李淼写给孩子的一本宇宙学普及读物。李淼教授立足地球,放眼宇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小到大、由近及远,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会不会有末日”这四个问题,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游览整个宇宙,让我了解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求真的艰辛历程。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精彩的故事、新奇的知识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对我最有吸引力、最有感触的是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目前所知只有地球上有生命而其他星球没有?从书中我体会到生命的出现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人类是那么的渺小。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球型弹珠,一粒悬浮在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尘埃。宇宙里面至少包含了20xx亿个星系和200万亿颗恒星,这些物质非常均匀地分布在其中。宇宙中一颗行星要想产生生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一颗固体行星;第二,必须处于宜居带;第三,要有大气和磁场。这三个条件很苛刻,但地球全都完美的满足了。它质量很合适,不大也不小,所以能一直保持固体行星的状态;它所处的位置很合适,要是离太阳再远5%或再近15%,就会从宜居带里掉出去;它还有一个岩浆翻滚、异常活跃的内部,这让它可以形成大气层来保持温度,同时也能建立磁场来抵御危险的太阳辐射。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45亿年前发生了一个特别偶然的事件,让地球拥有了一颗巨大的卫星——月球。一般来说,像月球这么大的卫星,是只有木星、土星这样的巨型气体行星才有资格拥有的`奢侈品。月球的引力起到了船锚的作用,使地球的自转最终稳定下来。假设一下,要是没有月球恐怕现在的地球还是一个只用10小时就能自转一圈的天体,这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地震、海啸及火山爆发都远比现在活跃、剧烈和频繁,生命也就不可能诞生和存活了。从中可以看出,地球是多么的幸运,拥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终于在地球上产生了生命。这么些有利条件凑合在一起,简直犹如神助,哪怕在整个宇宙,说不定也是绝无仅有的。科学家又提到,地球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人类还能够存活下来,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当我看完书静静地沉思,不得不让我感到震撼,在感叹生命的不可思议和人类的渺小的同时,不由得对神秘又迷人的宇宙产生深深的敬畏。也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爱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八
关于地球是不是圆的,孩子的一次回答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只能相信地球是圆的,因为我也看不到地球,我要是能飞到太空去看看,我可能更相信地球是圆的,还有很多为什么也能得到解决。他说的倒也实在,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呢?很多被公布的宇宙现象,其实,单凭我们的想象无法达到真正的认知。通过图片、镜头片段也只是印象加深一点,并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宇宙的概念,就普通人的认识而言,是即客观又主观的。
于是我们自然会想到借助科普书,来帮助孩子认识宇宙。《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我起初因为作者是著名物理学家,把书设想成偏理论性的科普书,是学者范儿类的。但读着,慢慢就体会到讲的亲切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次关于宇宙的探索都有一段曲折,奇妙的过程。讲他们的故事就是讲人类发现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过程。有人物、有趣事、有科学观测的技术让孩子明白,关于宇宙是什么样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靠我们已有的科学前辈和科技发展进步,前仆后继,不断验证得出的结论。虽然无法展示鲜活的全貌,但我认为至少可以帮助孩子先认识科学态度。
《给孩子讲宇宙》这本书讲述了宇宙被探索发现的过程,主要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牛顿、卡尔摩根、阿基米德、伽利略、勒梅特、霍金、弟谷、开普勒看到这些名字可能会想到很多记得不太劳的物理学原理被发现的故事。
记得以前看到一个故事,一只生活在南极企鹅,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地球的顶端,他很担心北极的动物会倒吊着走路,那样会很不舒服。所以它想去看看,地球是什么样的。结果,它到了北极,看到冰熊和海象像它们一样自然生活着。于是它通过这次旅行明白地球是圆的,而且地球肯定有一种法力,保护着地球上生活着的所有的动物和人。这就很容易理解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旅程,不但证明地球是圆的,顺便证明了地球的四分之三是海洋。接着再理解砸到牛顿的那个苹果,就不难了。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是宇宙这本书的姊妹篇,很遗憾我们还没有读到这本。读完《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再来读《给孩子讲宇宙》就显得容易的多了。比如虫洞这个概念我还是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关于地球是圆的说法,是现在的小孩子已经当做常识所了解,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而已。不像我们小时候,我也不止一次像那只企鹅一样,担心过美国人是否会倒吊着走路,但从电视镜头看他们的生活,再自然不过。可还是无法想象在圆的地球上生活很多人的那种空间感。
太阳系的许多行星有个共同的运动规律他们只围绕太阳做平面运行;。
宇宙的起源是源自宇宙大爆炸;。
总是占头条,却没几个人真正知道的引力波,书中也提到了。
地球上多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动物灭绝事件到底有多恐怖你知道吗?真不是一般的恐怖啊!
我觉得最有趣的还属宇宙大爆炸的观测和推理过程,这就是关于天文学的研究方式的真实写照。天文学常常需要通过观测,记录变化,经过长期的观测和记录才可以对比出内在的规律和变化特征。这看似是科学态度,其实也可以借鉴为生活和学习态度。尤其是记录孩子成长过程,可以培养自己认识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和特征。不仅仅是天文学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任何学问恐怕都会因此受益,虽然坚持是很难的,我倒真想试试。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九
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近年来,在国内的亲子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这充分反应了社会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进步。
当然,安全感的内涵和外延很丰富,但对年幼的孩子及其家长来说,这点相对还是好达成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比较有限,父母及家人的认可、肯定和鼓励,以及所创造的安稳的外界环境,都可以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但随着孩子长大,特别是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不乏让家长烧脑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够圆满,可能会造成小小的隐患,而聪慧的家长,不但能够将问题化解,更能引导孩子去主动深度探索,强化孩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自信、满足和安全感,更能激发深度探索欲望。
面对每天能够见到的日月星辰,孩子们常常问题多多,虽然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还在时代传承,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其“仅仅是故事”,少有真实,更无科学性。
最近,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教授的科普新书《给孩子讲宇宙》正式出版了,这是继,畅销科普书《给孩子讲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力作,个人认为这本书比前一本书更具有针对性、传播性,因为通常关心“量子力学”的孩子年龄上应大于关心“宇宙”的个体。
《给孩子讲宇宙》沿袭了《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的写作风格,朴素的语言,简介的表达,以时间为主线(这是问题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串起伟大科学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微信登录的入口的画面开始,讲述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到“宇宙会不会有末日”,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千年宇宙探索风雨、无数学者心血历程,再现了以众多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对栖身之地及眼睛可以不可以看到的浩瀚星空的艰苦探索历程:认识论一再变革,技术一再发展,二者的螺旋推动下,人类的视野越来越久远,也更加明确了当前人类在地球、太阳系内的绝对安全,以及未来还有足够人类突破地球乃至更大宇宙的安全距离。
一本好科普书,用简朴的语言说清复杂知识或大道理:坐飞机旅行,能够证明地球“肯定是弯曲的,而不是平坦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断定地球是圆形的,麦哲伦大航海“证明了我们脚下的大地的确是球形的”,用牛顿经典力学证明大地处于“引力能最小的球形状态”,地球的周长等于950次马拉松(一次马拉松等于105圈中学操场)......
一本好科普书,用诙谐的语言讲清科学家的肉胎凡身:吹牛大王“哈勃”,毕业就失业的爱因斯坦,创始观测宇宙学并不入正堂的勒维特女士......
一本好科普书,能勘误更能激发后世之人的美梦雄心:砸醒牛顿的苹果并不存在,荷兰老板偶然发现引出“第一架望远镜”,无数的跨界奇才如罗素、勒梅特等推动人类进步,“暗淡蓝点”让人心胸豁然开朗,更有n个八爪鱼的腿脚那么多的“延伸阅读”......
2017年9月25日,本书开篇提到的“微信欢迎界面”更换了,换成了“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拍摄的地球气象云图”,如果能够在本书付印之前,也许能够弥补一下我国科学家贡献的欠缺,虽然以前我们没有做到,但我们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有今天的科学家,更有此书熏陶的无数孩子们......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
地球的照片,是在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的时候,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一张照片,隔着遥远的距离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这张照片也被命名为“蓝色弹珠”,现在我们用的微信上那个登陆界面的地球的照片就是这张照片了。
其实最早期的人类都认为我们生活在一片宽广不见边际的平地上,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作为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星辰都是围绕着地球旋转的。而随着科技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类完成了环球航行,印证了地球是一个圆形的星球,而随着阿波罗17号登月,人们远距离的观察到了这颗我们居住的星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
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他们继续的探索其他的星球,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试图找寻其他星球曾经有生命的痕迹。
在这本书中,关于地球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是写给孩子的一本很不错的科普读物。
类似为什么在现在距离很远的大洋彼岸有着相同的物种,这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原本链接在一起的大陆由于地壳运动而逐渐分开,最终被大海隔开,最早期的人类也是穿过没有分开的大陆,去到新的地方。
科学是非常神奇的,也是有趣的。并不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的科学理论和观点。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一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问父母,我从哪里来的,父母总是回答得含含糊糊,说我是从外婆家里来的。后来长大一点,亲戚送给我一本关于地球生物科学的科普书,有关地球什么样子,人类如何演变出来的还有当时的最新科学技术,像克隆什么的,书名已经记不清楚了,当时觉得很有趣,看了很多遍。
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以后问的问题我尽量能给他科学合理的解释,无意中看到这本《给孩子讲宇宙》,下意识相信孩子会喜欢,想要给孩子屯着。作者李淼是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及筹建人。
以前,总觉得关于宇宙,关于天文无理学,是非常深奥的东西。但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以前的想法,因为是主要给孩子的科普读物,有趣第一。厚厚的纸张,有很多精心挑选的插图,增加趣味性,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我这个小白也看得十分起劲。可以看出,作为中国顶尖物理学家的淼叔,非常善于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初心,想要把天体物理这类科普知识传播给我们的下一代。
虽然是写给小孩子,但内容却一点不含糊,既有趣,又有料。全书分为四部分:地球是什么样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宇宙会不会有末日。向我们详细描述了人类对宇宙的研究历程——地心说,日心说,宇宙无中心说……让小朋友了解到人类对宇宙漫长的认知过程。对于书中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作者也会有意识去不时总结,很贴心。
同时,作者在描述科学家对天体的研究时,也讲那些科学家的轶闻趣事,如哈勃是吹牛大王、斯穆特爱钱、爱因斯坦曾经高考落榜,而且是联邦工学院物理系历史上第一个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使全书读来一点也不枯燥。每一章完了之后都有延伸阅读,很喜欢这部分,就像以前历史教科书上的小字,很有趣味性。
另外,书中不单只是科普性的东西,还有一些科学家哲思类的文字,让孩子了解科学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些科学家的思维想法,启发孩子思考。
总之,很喜欢这类科普作品,既学到科学知识,又不会觉得枯燥。让即使对这方面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也能有所收获。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二
暑假我看了很多本书,其中《宇宙》最有趣的。顾名思义,《宇宙》这本书讲的就是有关宇宙的故事。作者是法国伊夫、奥德和阿兰。这本书生动地给我们诠释了宇宙中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奥秘,以前我们认为的宇宙是从载着我们生命的一个起源,是宇宙大爆发的一个清明,但是看完宇宙这本书我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我对宇宙的燕子更加的全面。
这本书从生命的起源从银河系的起源开始讲起,讲他是怎么从一个基点到如今的400多亿光年的距离?你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这个银河系里面有这么多的星球的原因,经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这个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力量终究是这么的伟大,经过35亿年的时间才演化出我们这种人类动物。
当然,如果有人问你太阳地球,木星他们是怎么出现的?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或许你根本不能够回答。但是当我们看了宇宙这本书之后,你就会知道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它本身就是在太阳星云的重力下不断的凝聚形成的一个一个天体。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太阳系从来不会往下坠落,而是在不断地向前行进,其实这也是由于太阳系在围绕着银河系转动的原因。
所以整个宇宙其实是非常奥妙的,宇宙当中有非常非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东西。当我们用人类的眼睛去看宇宙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人类其实非常的渺小,几乎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总是自诩为地球的主人,但是我们连病菌都抵抗不了。我们仅仅在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而地球上的细菌已经诞生了几十亿年。所以到底是我们统治了地球还是细菌让我们以为自己统治了地球?看了这本宇宙这本书后,让我能够更深层次的明白,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堪一击。所以以后请爱戴我们的地球,因为他是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家园。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三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强烈推辞下,我用了整整半个月时间,认真地细读了这本书——《宇宙简史-起源与归宿》。
这本书讲述的是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空间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作者斯蒂芬·霍金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靠着惊人的毅力,成为了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在这么多精妙绝伦的故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黑洞”这个话题。我以前一直认为黑洞是宇宙中的一个黑色的洞,看了《宇宙简史-起源与归宿》以后,我才知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黑洞的质量极其巨大,而体积却十分微小,它产生的引力场极为强劲,以至于任何物质在进入到黑洞的最外层的边界内,便再无法逃脱,甚至目前传播速度最快的光也逃逸不出。因此,看上去才像一个黑色的洞。
读完了这一章,我不禁浮想联翩:如果人类成功穿越黑洞,看到的将会是怎么样的场景?是传说中的龙和凤凰住的地方?还是另外一个宇宙?总之,黑洞还有着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读了《宇宙简史》,我了解了宇宙已经被发现的秘密,也了解了宇宙还有更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更多的秘密,让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四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语言太深奥太专业太生僻了,怎么也看不懂。妈妈陪着我慢慢地读下去,才让我逐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宇宙的画面。这本书的作者是霍金,全名史蒂芬·霍金,他生于1942年,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现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系教授,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用毕生精力研究黑洞和宇宙起源大爆炸原理,提出黑洞发射辐射的.预言,在科学界引起革命性的轰动。霍金因为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只能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克服了残疾的障碍,让思想遨游到无限的时空,揭开宇宙之谜,霍金既是残疾天才的典型,也是当代的大众文化偶像。我今天读的就是他的一本名著《宇宙简史》。
《宇宙简史》用迷人的表达方式讨论了宇宙的历史和将来、时间和时空的本性、黑洞等令人敬畏的主题,霍金用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了已被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探寻时间和空间核心可望而不可及的秘密这一未竟之业中,它将引导世界各地喜欢仰望星空的人探寻宇宙的秘密。他认为的宇宙是一个或在膨胀或在收缩的空间,而且他还相信,宇宙是在一次爆炸中诞生出来的。而宇宙的原型是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宇宙原来只是一个星球,但它的密度非常高,光亮很大,终于在某一天,它突然爆炸了,这就形成了宇宙,虽然这只是假想之一,但这却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
以我现在小小的年纪,小小的阅历,我对霍金这些深奥的宇宙假想认识还不够清晰透彻,但不可否认,霍金的这本书在宇宙研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五
我用了几天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宇宙的秘密》这本书,我从中了解了许多宇宙不可告人的秘密。下面让我给你诉说一二吧!
我从小就对宇宙充满幻想,这本书使我的模糊的幻想变得清晰。从中,我了解了很多:宇宙的万物在大约200亿年前,是一个密度极高,温度高达100多亿摄氏度的大火球,被称为“原始火球”,这个时期的天空中,没有恒星和星系,只是充满了辐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个火球发生了爆炸,组成火球的物质飞到了四面八方,在后来的10000年里,散落在空间的物质便开始了局部的结合,星云、恒星、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凝聚而成的。就这样,形成了宇宙。
然而,我所了解的知识中,我最关心的还是关于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的事。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寿命了,它的生命史已长达38亿年,人类则有2、3百万年的历史。可就这几百万年的时间,地球已因人类而快速“衰老”。例如,地球如今正在不断的膨胀,体积在不断的扩大,地心密度在不断减少,地球的运行速度在不断变慢。
据推测,在原始海洋拥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时,距今约6亿年,那时一年有425天,一天长仅为20小时;当第一批植物离开水向陆地生根时,距今约4亿年,那是一年有405天,一天有21。5小时;在2亿年前,恐龙统治着整个世界,当时一年有385天,一天有23小时;而如今,一年只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
不仅地球速度在放慢,而且全球内外气温都在涨。
人们曾为了寻找钻石和金矿,曾试着不断向下挖,但越向下挖,温度就越高。根据这种情况,地心温度大概有68000度左右,而且还在不断涨。
地面温度上升,是指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使臭氧层破裂,全球温度上升的现象。气象部门预测,如果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再不断增加,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达1。2度,70年后,将达2。8度。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深有感触:我们青少年应把握住光阴,好好学习,将来探索宇宙、地球其他的秘密,更好地保护他们。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六
《孩子的宇宙》是一本看似通俗、实则值得反复研读的书。作者开篇即提到:“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宇宙,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满灵性和神奇;但是由于我们的不理解,而使得写孩子的宇宙也布满了失望。”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认识和理解的宇宙。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理解这个宇宙,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只观其表面,而不顾其本质,在爱、教育等善意的名义下,作出了破坏孩子宇宙,扼杀孩子心灵的事情。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个人深表认同及赞赏。
第一种是:有些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讨人嫌的孩子,觉得在家庭环境中只有自己被当作外人。这种情形有时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无多大关联,即使父母对孩子再疼爱,也会出乎意料的出现这种情形。换句话说,这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把离家出走理解为对父母的一种抗议,父母因此而就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进行反省,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出现改善,哪怕再爱孩子,如果不去努力探索这种爱应该怎样传达,或者只顾爱孩子,却不思考孩子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都不能算是称职的父母。
第二种离家出走的情形,是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书中列举了小女孩克劳迪的故事。克劳迪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女孩儿,但是要证明这一点非常困难,如果只是每天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哪怕这种生活过的多么出色-是无法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的。克劳迪的离家出走,其实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
离家出走孩子一种情形,是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或者说这种离家出走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因为他们是为了寻找家庭的替代品而出走,因此容易被一些疑似家庭吸引,有些青少年加入一些不良组织就可能属于这种情形。
对于孩子而言,秘密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可以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秘密就有多重要。秘密既是独自保守才有价值的,同时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而增值的一面。也就是说,一方面确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另一方面希望别的人也和自己一样。因此,秘密的处理,存在于两种心情的矛盾之间,一种是想要拥有自己的秘密,另一种是想要与什么人分享。作为大人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内心进行探索、测定或分析,而是对孩子心灵的细微动向作出敏感的反应,尽可能在其所显示的世界中共同呼吸,是一种感受性和参与姿态。而在这种姿态之下,秘密会自然而然地被分享。
书中提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与动物。对于这些孩子,作者认为最适当的做法是带着适当的期待对待孩子,不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只要用温暖的目光看着孩子,仔细观察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某种契机,找出通往孩子心灵的道路。另外还提到动物作为孩子分身而存在。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猫狗,家里的其他人稍微摸一下也会发脾气,突然之间却会对它拳打脚踢。孩子对动物表现出爱憎两种态度时,大人不要觉得孩子反常,而应该理解孩子心中无可奈何的内心纠葛。
人无论处在怎样优越的环境中,都有不得不体会排斥感和孤独感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人类这一存在必然具有的东西。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在走向自立的过程中,必然会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存在,因而无论周围的人多么好,都会感到说不出的排斥感和孤独感。那么,这时候的父母不是强行干预,希望扭转孩子的这种状态,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失去“破茧成蝶”的机会,甚至让“蛹”死去。而是应该作为“蛹”的外壳,保护孩子不受外界强烈的刺激。在一旁守护着孩子,不失希望的耐心等待,就会有新的发展。
书中最后提到了“教”与“育”的关系。
无论是孩子与学校,还是孩子与家长之间,都涉及到教与育的关系。学校的拉丁语原本有空闲的意思,与其说学问这东西要在有空闲的时候去研究,也许不如说只有有闲才能产生出真正的学问,所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育”既有培育的意思,也有发育成长的意思。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去教导(这样结果不过是变成了干涉孩子)孩子,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书中还有很多的观点及论述非常精彩,很庆幸能读到这样精彩的书籍。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七
爱默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感到孤独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与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
我是一个喜欢看星星的人。在夜晚,仰望星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夜幕上星辰闪烁,璀璨而华丽,有着绚烂而迷幻人心的美。伸出手才发现,它们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星辰是近乎永恒的存在,它们将亿亿万万年地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而我们,与这宽阔无际的穹宇相比,只是那样微渺的一点。很好奇星辰所存在的神秘空间,那个我们不可捉摸的宇宙世界。
我常常去书店,想阅读那些有关科学的著作,可每次翻阅便被上面晦涩的专业术语,难以理解的化学物理概念所困惑。一次偶然,在一大堆书中看到了一本封面黯淡的,上面只有两个简洁之字的《宇宙》。我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草草阅读之下,并没有看那些纯学术的作品而感受到的生涩难懂,反而走进了卡尔萨根所深爱的那个奇幻的宇宙世界。将书买回家,我沉静地阅读了起来。小时候有梦想成为科学家,儿时的认知中,科学是一个奇妙的词,可以创造发明出无数新奇的东西,同样那些遥远星辰上的画面和故事也让我格外向往。而长大以后才发现,科学是那样的深奥玄妙,梦想也早已不知所踪。卡尔萨根的《宇宙》却让我重新陷入了那个梦境般奇幻的世界,也燃起了我对科学的热情。书中并没有其新的理论与知识的发现,但吸引我的是萨根那形象生动的描绘和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
萨根笔下的宇宙是动态的,不是那些深奥的天文学宇宙学概念,不是只有天文科学家们才能看懂读懂的独享事物。微观粒子的奇妙和宏观宇宙的壮美,属于宇宙的秘密,那样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萨根的独特讲述,使我深深沉醉其中,那些我所渴望知道的奥秘,从宇宙洪荒到如今科技时代,从西方的文明到东方的历史,都一一得到了解答。在萨根的《宇宙》中,我不再恍若一个旁观者,只能仰望着那一门高高在上得学科,欣赏着别人津津乐道的天文事件;我感到我成为了这茫茫穹宇中的一员,身处其中,探索着它那惊心动魄的奥秘。紧紧缠绕主题的,不仅只有广阔宇宙之间的奥秘,更有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政治与宗教,命运与梦想的探求与思考。其中萨根这样写道:“……宇宙中可能存在许许多多有高级生命的世界。但是根据达尔文主义的理论,除地球以外,其他地方不存在人类。只有在这里,只有在地球这颗小小的行星上才存在人。我们是珍稀濒危的物种。从宇宙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极其珍贵的。如果有人与你有隙,让他活下去吧!因为在1000亿个星系中,你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人。人类的历史是缓慢地认识这样一个真理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更大家族的成员。”这是萨根和平的博大之爱,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他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者,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即使在病重之时,他仍然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倾其心血编著讲述着《魔鬼出没的世界》中科学的蜡烛怎样照亮黑暗。
在全书的结尾萨根更表现了其对人类前途的深深担忧,并为地球而呼吁着“我们应该忠诚于全人类,忠诚于整个地球。必须由我们来为地球大声疾呼。维持人类的生存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宇宙负责,对这个古老的、浩瀚的、孕育了我们的宇宙负责。”伟大的萨根编写了一首真正的宇宙史诗,深爱着宇宙星辰的他,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去。像萨根一样“酷爱星辰,岂惧夜幕”,努力寻找生命中最璀璨的亮点吧!
因为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
给孩子讲宇宙读后感篇十八
刚收到书,沉甸甸的,366页可谓长篇巨作了吧,银河行星的作品说实话之前还没读过,所以这次很用心的感受了一次作者的心路历程,看很多人的评价似乎都不太满意,可我却觉得书写得挺好,每每都有反转,宇宙的规律也若隐若现的呈现了出来,很有趣。
首先,书里的我——肖恩,在不同的宇宙形态间跳转,实现不同的身份转换,面对信子,小小月,爷爷,妈妈,元首,同伴等等,处理不同的关系,看似棘手的问题,却用他的睿智与担当,忘我与无私,一次次的保护了人类。这是天性使然吗,也许只有这样,才符合万物轮转的意义,一个自私贪婪的生灵是不会永远长存于世的。
其次,不同意识形态你方唱罢我登场,智能机器人,bd人,鹞羽人……看似脆弱的生命却最终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霸道残忍的下场,终将走向灭亡。宇宙钟摆让意识跳转,让生命得以延续。两大高级文明从最初的争斗,到最后的融合,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大团圆。
再次,书里暗含了许多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读书的同时,也可以对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基本的了解。这也算是一份额外的收获吧。不仅有远古的钻木取火阶段,还有后期秦朝一统天下,甚至后面的兄弟相残争夺王位……这一段段人类的发展史与宇宙的发展史也同步进行。
所谓的宇宙钟摆的跳转,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书里也有了阐述。
“生命没有大小轻重之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唯有活着与繁衍,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和意义”。
生命的存在要靠希望来牵引,没有希望,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宇宙钟摆真的存在吗,我在心里也开始有了疑惑。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过一个孩子似乎有看穿万物的本领,知道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肉身只是载体,命运被注定,可如果真的这样就失去了意义。只有不断探索未知,拼搏努力才能让生命闪光。书里的钟摆最后如何了,大家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宇宙的存在,也许就是创造一个个的出其不意。最后爆个小料,开心一笑吧~信子(小小月)不断轮回到小棋,努力拼搏,如愿考上了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学——马津大学~这个大学名字很熟悉吧~当然,这只是个花絮,书里还有许多精彩的章节等待大家去探索哦。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03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