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沉淀思考的结果,能够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仅供参考。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一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夜,已深。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二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3)男生齐读一二句。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三、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三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夜,已深。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四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五
教材简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子清寥感受中。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这里既有孤独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新鲜感受。全诗通过几个典型的事物,画出一幅秋夜船泊图,衬托出了作者无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内容,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
的孤寂忧愁之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
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体会诗中描绘的秋江夜泊的意境和诗人忧愁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色之美和语言之美,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句,理解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对诗中“愁”的理解和把握。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我们老师教学时以人为本,以文字为基础,进行有效的课堂实教。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多维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和敏锐度。在教学时,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就能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注重以下三点:
1.理解诗句不忘识记生字。2.由所见引出所感。3.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教学《枫桥夜泊》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紧紧抓住诗眼“愁”字,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这样的教学有趣又生动,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
教学过程:
过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度千百年而传诵至尽的古代诗歌更是国之瑰宝,非常珍贵,今天,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古诗。板书《枫桥夜泊》,学生齐读。
一、激情导入,感受魅力。
1、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史,让一坐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写诗题。
2、指名读诗题。(评价:字音准确)。
如果没有节奏的话,谁能读出节奏来。
生可能说: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追问:谁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
就在那个晚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
4、齐读诗题。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地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两遍读出韵味,读出古诗的节奏。(学生读诗)。
2、谁能自告奋勇地读读古诗。
学生读诗 字音准确 有古诗的韵味。
再指名读。(读后评价)。
3、男女生分行读诗。(这样读,才觉得有节奏,韵味)。
4、齐读古诗。
三、默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书上的注释,及以前学诗时的知识积累,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字词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还可以在你读懂的字词旁写出意思)老师巡视。
2、通过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句或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顺势渗透学诗的方法)。
当学生理解词句时,师顺势提到:诗句中“客船”这个词语。出示图画:哪儿是诗人客船呢?为什么诗人的船叫“客船”呢?(因为诗人是从远处的异地到达此地的,他不是本地人,把船停在这儿,所以叫“客船。”(预设:当学生不会说时,师指导:客是客人、游客,在外才叫“客”)。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仿佛能感觉到诗人那份漂泊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4、指名让学生读。
四、品味赏析,体会意境。
1、师:古代诗词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优美。我们读古诗,除了要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通过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配音乐)。
3、指名说,刚才读诗时,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相互补充)。
(生可能说:孤独 忧愁 凄凉等等)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5、诗人心中的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诗,边把景物圈出来。
6、指名学生说,相互补充。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8、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
(1)从这一句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月亮西沉,乌鸦啼叫。月亮落下,乌鸦在树枝上哇哇地叫着,外面的寒霜到处都是。仿佛看到乌鸦叫着,从天空中飞过。……)。
一种空旷的感觉 诗人在空旷的环境中,顿显孤独啊!
(2)月落乌啼霜满天,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借月亮、乌鸦来表达内心的愁苦。
投影出示诗句:(师读诗句 并解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 这里的明月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片乡愁。
明月倚高楼,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宋 范仲淹)这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乡愁。
这是元代词人马致远羇旅异乡彷徨的愁苦。
听到好友的叫声 ……)。
生:没有。
师: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声声乌啼,一片片的寒霜。“霜满天”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寒冷的冬天打霜时,霜一般是落在地上,为什么他看到的“霜”不是再地上,而是霜满天呢?(引导学生从天气寒冷、及心情寒冷这两个方面讲)。
在这深秋,诗人远在异乡,看到的只是冷月,听到的是凄凉的乌啼,空气中流动着寒意,让远在异乡的诗人的心也感到——寒冷。
(6)、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读第一行。 (齐读)。
出示:江枫渔火对愁眠。
(1)对身处在远方的异客来说,都化成了一个字,那就是张继此刻的心情。——“愁”(板书“愁”)他“愁”得怎么样?(一夜没有睡觉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如果学生不会说,让学生读诗表达这种感受)。
(2)、自由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3)、指名读,教师评价。再齐读。
(评价:我体会到了诗人淡淡的愁意; 我感受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凄凉或忧伤)。
出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当当的钟声响起来,那钟声透过茫茫黑夜幽幽远远地传到这客。
(2)生齐读这两行诗句。
学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要问诗人张继吗?(生可能问:张继你为什么睡不着? 你为什么愁啊?你到底在愁什么啊?……)。
(3)让学生说:有谁能替张继回答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一年的秋天,诗人张继去长安赶考,满腹文采的他以为此次必能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结果出来,却榜上无名。于是他坐船归来到姑苏的枫桥边时,看到当时的情景,心情悒郁,这是他为——而愁呢?(落第之愁,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所以,他看到的一切,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绪,《枫桥夜泊》生齐读。
(4)请大家看资料,看完之后,你对张继的“愁”一定有新的理解。
出示:张继,生活在唐代宣宗、肃宗、代宗三朝。那时唐王朝政腐败,战火连续不断,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张继将自己的诗笔聚焦于当时那动乱残破的社会,表达对百姓生活的极度关切,为人民的疾苦而悲伤。这又是什么之愁呢?(担心国家命运、担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之愁)。
小结:因为战乱,百姓生活艰难,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分担忧愁,又因自己前途渺茫,自己没能实现理想,这种感受都化为了一个字——生说“愁”
生再次齐读古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出示图片配乐。描绘诗的意境:明月西沉,树上的乌鸦发出凄凉的啼鸣,在船上的张继嘎脑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江中的渔火,他难以入眠。在这样一个寂静的深夜,从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悠远的钟声,显得格外的清晰。我们再一起来感受那个“愁眠”之夜吧。
(师生共同吟诵)。
2、古诗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用来唱,我们用“唱”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吧。(播放《枫桥夜泊》音乐)。
3、现在,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笑,有哀愁,有困难,面对忧愁,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明天一定是明媚的艳阳天。
板书设计:
(唐)张继。
月落 乌啼。
江枫 霜满天。
渔火 愁 寒山寺。
钟声 客船。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六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七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
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 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生2:我不同意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还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
师:你觉得冷吗?你能读读霜满天的味来吗?
师: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点击音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自由读,个别读)。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师: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听了钟声,张继会有一闪而过想出家的念头,但请大家放心,据我了解,他没出家,后来还成了盐铁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发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个人在船上,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陪他聊天,他一个人非常孤独,怎么也睡不着,因此发愁。
师: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视实际情况定,若学生在分析愁的时候已经谈到了景,就不再讲)。
你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张继的愁(个别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齐读)。
同学们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诵时也读出了张继这种这种深深的愁。
对于张继为什么会愁,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传说呢!想听吗?
(师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生1:失败是成功之母,别灰心。
生3:张继你的诗写得多棒啊,
师:是啊,张继,你瞧,因为你的诗,使这个曾经荒野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那驻足停留,每年还有日本友人会在除夕夜去寒山寺听钟声。
师:同学们的安慰是多么温暖啊。当然关于张继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罢了。
师: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我还知道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什么借酒消愁愁更愁。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愁的诗句?
生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5: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生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三、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八
蒋军林。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曹老师打破传统故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 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在课外延伸时,曹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 情境创设、合情合理。
曹老师在导入时以自己的照片及亲身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自己考试不如意时内心的感受,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曹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三、 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曹老师不是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之中,而是允许学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张继为什么愁时?学生有各种的想法,曹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四、 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曹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课外延伸时歌曲《壮志雄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 巧设背景介绍。
“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曹老师用课件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六、 文道结合,愁出自强不息。
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我们现代文教学中,做得比较好,但是古诗教学中,我们平常的教学总留在诗意与诗境中。而曹老师充分利用一个“愁”字,“愁”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可见他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和琢磨,并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教学构思。
两点建议:
教师的言语还可以再简练些,熟练些。
诗意诗境的理解和感受还可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九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
我眼中的诗意,是结着仇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走在寂寥的雨巷;也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春风拂面露华浓;更是羁旅客枫桥边听到的夜半钟声。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诗意,却缺乏找寻诗意的眼睛,世界化的今天我们并不缺乏文化,却缺乏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我很崇敬王崧舟老师,他是“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古诗课堂,感谢他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古诗的热爱。
1会心吟诵。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应该以诗性为重,最怕字字落实,将诗肢解地体无完肤,古诗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吟诵。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当中采用了多种吟诵的方法,有学生自由读、有师生配合读、有换字读、有配乐读等等,而最深得我心的是这段在“对”字解读之后的配乐读,意境渲染非常之妙,即使我隔着屏幕,都能深切感受到张继那晚的惆怅,似乎我就是那个孤独的羁旅之人,更别说就在现场的孩子们了!这样的吟诵,更能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孩子更懂诗,更懂诗人。
2静心共感。
张继的那个年代距今有一千多年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是穿越了时空,将张继的愁通过文字带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记得林莘老师说应该让课本中的人物、事件走出课本,与学生融为一体,互相倾听、辩论。看!经过王老师之前的铺垫,孩子们写的话多么美,多么有想象力,多么像诗人张继的知心朋友在互相倾诉。此时的学生们,不仅仅能感受到当时情境,还能站在张继的角度身临其境有所思、有所想。
3传承文化。
这堂课最震撼我的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课堂结尾王老师引用了五句关于月亮的诗句和六首关于钟声的诗句,让学生感受中国的经典、中国文化。有很多的东西看似平常,却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就像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相思,钟声承载着我们的忧愁。我们已经走过一段时间盲目崇尚西方文化的弯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有责任去从自身做起去研读我们的经典文化,重拾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的生活处处充满诗意。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王崧舟老师一向善问,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他所设计的问题层层推进,如连环套,让学生在环环相扣中自然而然生成了言语智能。
一、独辟幽境,启发学生质疑欲望。
用跨越几百年带有钟声的诗句、歌词导入。
师:所以,200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所以,500多年前的高启写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所以,600多年前的古应写到——(生读句子)。
所以,800多年前的陆游写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百年,千年,许多来到寒山寺的诗人都会写到钟声?
生2:为什么每次写到钟声,都是在晚上写到钟声?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就会失眠呢?
生4: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么有魅力,吸引这么多诗人来写?
······。
我们都知道,真正开始主动学习是从对事物好奇开始的,与好奇心相伴而来的就是产生疑问,由独立发问开始,到独立释疑结束,这才是一节有生成的语文课的真正评判标准。王老师的提问方式独特、有激情而润物于无形,诗意悠远的语调一下子就营造了千古钟声特有的幽境,学生的问题想不出来都难了。
二、以评促问,使学生把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曾经在寒山寺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哦,原来你知道这首诗的背景,见多识广,请坐。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看你们读书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有请,注意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读到位了,比如,“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也读到位了,真是读得一丝不苟!再请一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注意听。(生读)。
师:好一个到客船,真好,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也一定听清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已经反反复复读过好几遍了,到底什么感觉?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受。
生:烦闷和凄凉。
师:说了两个,选一个。
生:烦闷。
师:烦闷,好!(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忧虑。
师:孤独,(另一个学生,你的感觉是——)。
生:凄凉。
师:凄凉?你的感觉是?
生:幽静。
生:思乡。
生:忧愁。
生:夜晚的宁静。
王老师的评价语恰到好处有针对性,他深谙言语暗示的重要性,能够及时引领学生不由自主进入下一个环节,使学生有方向可说,想说、不说不快,意无穷而言不尽,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灵感迸发的“加油站”。
三、
对比阅读,以读促悟,用猜开口。
师: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烦闷的感觉吗?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却会有这样的感觉?(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不着急,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你可以看看注释,看看虽然不怎么清楚的插图,也可以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进入枫桥夜泊。?(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感觉在转化为语言。(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停,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都写了批注和心得,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心得如何呢?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大家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生答“对”)。
师:那么,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愁眠。
师:愁眠,一起读,3遍,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生1:忧愁。
师:给愁眠找个近意词,愁眠!
生2:忧眠。
师:你自个发明的?现成有啊。
生3:失眠。
师:对啊,还有——。
生:无眠。
生:张继。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悟性和想象力,是最难琢磨的,也是众多语文老师束手无策的概念之二。王崧舟老师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拿“已知”证“不确定”,收到了“言意双发”的效果。他又大胆开启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门,借助生活经验“猜”出文本背后的“可能性”,其实就是在变相引导学生想象,“以己之眼,观他之心,开己之智”,薛法根老师曾说: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王老师做的就是引领学生将生活的语言积累融合诗中意象的语言,改造成学生自身的语言,培养学生对内容的自主建构能力。
四、善找支撑,助思解惑。
(大屏幕出示: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的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生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孤独。
语文课堂如果离开了对关键字词的挖掘,就缺少深度和广度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那一点点讲解,也显得杯水车薪了。王老师在这个片段更多的是“授之以渔”,提供给解读文本支撑工具的同时,又把字带入语境中细细品、慢慢磨,等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嚼头”,在不知不觉中就不仅仅解了字,更深入了意境,愁之深切,呼之已出!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二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诗。而“听王崧舟枫桥夜泊”这个主题,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文化活动。这里不仅指听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歌朗诵,而是在夜色中,静静聆听身西湖畔名家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和意义。最近,我参加了一次“听王崧舟枫桥夜泊”的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参加王崧舟的枫桥夜泊活动。他是一位文学研究者,曾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和文学硕士学位,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夜色渐渐降临,我们在王崧舟的带领下,来到了西湖畔,听他讲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闻着秋叶的芬芳中,感受诗歌的美妙。当我彻底地听完他的诗歌分析时,我发现自己已被诗歌深深打动。
第二段:学会欣赏诗歌中的韵律。
诗歌的韵律是一部分人欣赏和探寻诗歌的原因。在王崧舟关于“枫桥夜泊”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了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句子抑扬顿挫,像是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词汇都有了自己的独特魅力,那些押韵的字句,不仅赋予了句子韵律,也增加了韵律的流畅以及音韵的协调。这种欣赏诗歌韵律的体验,也成为我对诗歌热爱的一个原因。
第三段:诗歌背后的意义。
“枫桥夜泊”虽然是一首描写古代美景的诗歌,但背后传达的却是深刻的思想和道理。王崧舟从一个文学专家的角度,深度解读了诗歌背后蕴藏的人生哲理,如何在短短的诗歌里体现人情世故,以及人间沧桑。这种深度的思考和文学智慧,在王崧舟解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使我对于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四段:诗歌的感染力。
在听完王崧舟的解读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感染力。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韵律、节奏,更在于它所表达出的情感和思想。王崧舟的知识和文学修养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对文学的热爱更上一层楼。
第五段:文化活动对于文学传承的意义。
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活动形式,“听王崧舟枫桥夜泊”使得传统的文学艺术不再是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带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景色和生动的环境,与人们做真正的互动。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深刻认识到在未来的文化建造和文化推广中,这种文化活动带给文学的意义和力量不容小觑。
总之,参加“听王崧舟枫桥夜泊”活动让我对诗歌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也对文学传承和交流有了更深的反思和思考。希望在未来,文化活动能够越来越多地普及和推广,让更多人走近文学,感受诗歌的魅力。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三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2、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五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扩展学习,开展教学资源]。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六
王崧舟的《枫桥夜泊》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描述了一位晚夏夜晚投宿枫桥的官员的倦意与思念,以及他对周园美景的真实感悟。数百年后的今天,在读过《枫桥夜泊》后,我们能够体验到古人倦怠与思念的情感内涵,同时被周园的风景所震惊。我深深地被王崧舟的文字所感染,他对古代文学的贡献,无法被忽视。以下是我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体验。
二、古人在草木之间徜徉。
中国古代文学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枫桥夜泊》描述的是一位官员在枫桥山庄寻找疲惫的安宁和平静的环境。他感受到了自然和人的这种相互之间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完美交融,他说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披发左衽,竦竦子期于中庭”。
三、枫桥夜泊,夜色渐深。
在仰望宇宙深处的同时,王崧舟将眼光从天上拉到地下,他通过境调来描绘牛渚夜景,并通过这些对景来抒发内心感受。我认为这种对景抒情是非常真实的,尤其是当我们离开都市的喧嚣城市、步入了树林深处、沐浴在月光下的时候,或者是在大海边漫步时,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种自然意象与人类情感的结合,将给您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四、夜悄、人静、波光粼粼。
夜晚是一个宝贵的时刻,特别在枫桥山庄这样的山庄,这种时刻显得格外美丽和神秘。王崧舟在作品中形容了夜晚的沉默和谨慎,此时,树林中的昆虫夏虫也不会发出一点声响。夜空中,带有微光的星星,湛蓝的天空和澄澈的波光,都成为这个夜晚的亮点。这种封闭的状态,反映了官员的一种孤独和倦怠。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当您在深夜里独自漫步,这种感觉不言而喻。
五、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恩典。
在现代城市,人们对自然呈现出一种蔑视甚至鄙夷的态度,这与古人所不同。《枫桥夜泊》反思了当时人对心灵平静和大自然的珍贵性的认识,古代文人常常在山林中落笔,他们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我们看到的是文学优美的诠释,我们在阅读中理解内在的思想、蕴含的情感和启示,这些都让我们致以敬意。
结语。
此时回顾我们把读完《枫桥夜泊》后所获得的体验,我们会感到回归到了自然的怀抱,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唤起了我们对自然的感怀和敬畏。这种感受超越了词汇的界限。在不断追求工业化世界的我们,应该思考这个世界老旧和新生的对比,回归生命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枫桥夜泊》更像一块镜子,正好映照出我们这样的心灵状态,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更加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王崧舟篇十八
听完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感觉就像是欣赏了一场古诗的盛宴。王士祯、高启、顾瑛、陆游、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王安石、苏轼齐聚一堂,都因张继而来,都因张继的钟声而来,都因张继的愁眠而来。每一次聆听大师的课都觉得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又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今日还是写下两点体会,然后慢慢学。
一、听说读写看,面面俱到。
一堂好的语文课,听说读写看要面面俱到,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去体会文本的含义,去感悟文本的情感。王老师的这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读。在“枫桥钟声越千年”的导入过后,王老师引导孩子们自由读、反复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带着感觉读、静静地读、配乐读等等,短短的一首诗,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反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读着读着,情绪就明朗了。此外,在指导朗读上,王老师也是十分注重,十分到位。读的要求明了,第一遍怎么读,第二遍的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清清爽爽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传递给学生的,层层深入清清楚楚。
看。“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诗中,去看诗中的月落、江枫、渔火。透过看去感受诗人的“愁眠”。
听。“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去听诗中的乌啼、钟声。通过听去感受诗人的“愁眠”,去感受那漫天的寒气,到处充满着的凄冷。
说。王老师的诗意语言给了孩子们一个很好的引领,王老师的反复诵读激起了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想说,敢说,乐说。
写。课件视频里忧愁难眠的张继,恰到好处的出现,一声又一声的钟声,声声敲打着张继的愁眠,也声声敲打在孩子们的心田。这个时候,王老师要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一写钟声里的语言。张继的愁眠被人理解,被人感同。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以这几句诗开场,又以这几句诗结尾。伊始,选取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从“无眠”处展开,让学生理解“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感受“无眠”的滋味。从当代,到清代,到明代,到宋代,感发“愁眠”的钟声不绝于耳,刻骨铭心,令人遐思。结尾的部分,似乎是开场的重复,但看似重复的诗句,已然升华至“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超越之境。此时孩子们再读,已然不是开始的感觉。同样的诗人,同样的诗句,不同的是钟声已由1200多年前响起,那钟声多么遥远,又多么温暖。短短一节课,学生感受到的更是经典的汇集,厚重的文化魅力的吸引,在这样的氛围中影响、分享、认同,进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人说:“别人是学不来王崧舟的,因为你不是王崧舟。”王老师的激情澎湃,王老师的激扬文字,王老师的文化积淀,王老师的丰厚底蕴„„不敢奢求做诗意的王崧舟,但求做一个孜孜不倦的语文教育梦想追逐者,追逐的脚步,跟随大师,永不停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07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