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悟,使文章更具个性和深度。以下是几篇经典总结范文的摘抄,以飨读者,也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一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二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
(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
(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三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四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第十册第五组第一课的内容。《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这篇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有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诫人们“以和为贵”的道理。
对于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了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往往容易忽略。加上这篇课文写作年代相比学生较为久远,学生容易与文本产生一定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不可能很到位,朗读的情感更是欠缺,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理解课文。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几点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通过研读课文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品悟“和”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体验“以和为贵”的深刻道理。
由于本课是根据历史故事改写而成的,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通过反复阅读,着重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
通过理解文中的三个小故事,感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有情有趣是教学。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其情境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形象。
3.合作探究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自己提出问题,组内交流解决的效果。
在学法上,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依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让学生边学、边悟、边总结、边创造,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课题《将相和》,随即提问:文中的“将”是谁?“相”又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通过谈话,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如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同时可以提出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告诉老师你怎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
鉴于此,在本环节中,我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三个小故事的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抽选几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议一议:“这篇文章应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能用什么词语概括,段落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事情发生的经过、结果清楚地说出来,既理清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片段,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块撞在这柱子上”时,用多媒体展示蔺相如举璧欲撞的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体验蔺相如的聪明过人。当读到“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出示廉颇背背荆条的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廉颇知错能改的优良品质。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的画面,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向文中的两位人物学习,学习他们做人的高贵品质。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
因此在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蔺相如、廉颇各有什么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爱国的图片,如运动员为国争光等,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作为小学生应如何爱国。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本节课计划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专用小笔记本上;。
作业2:写一写: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先在黑板上写上“将”和“相”,再在对应写上廉颇和蔺相如,用一根横线将二位人物连起来,写上一个“和”。
该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课文的大体脉络,简单明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识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点,我力争在以后做得更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五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常常以强欺弱,欲灭六国,统一中原。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小故事即互相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前两个小故事是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第三个小故事又是前两个小故事的结果。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我想会受到学生的喜爱的。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样的机会。激发,促进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将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成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平时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想,不会或者说不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我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特点决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扩开思维的空间,扩展思维的广角和深度,因此我觉得必须在结合课文的基础上采用直观的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生自读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让有不同风格的学生都参与学习,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思路,我制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1、从课题入手,请学生思考:“将”“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能很容易地说出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我借此引导:既然是和好,就有不和之时。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关注将相之间的故事。
3、根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呢?为此我将把自己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具体是:
知识目标:
能够理解文中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关系,即事情的前因后果。
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的描写,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文中的小故事。
情感目标: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蔺相如、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重点:
学习用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难点:
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
1、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给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余地,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生谈理解、讲看法、互相补充,也可用读的方式再现自己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互读自己标划的句子,(即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学生很快就能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小故事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让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既理解的课文内容,渗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又没有脱离语言文字的训练。
3、共同探讨,强化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请生探讨:渑池会上的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生会持有两种观点:赵国胜和秦赵打平。此时将生分成两部分,请他们从文中找理由。我从秦赵两国的实力,蔺相如与秦王的地位,琴与缶两种乐器演奏的技巧及渑池是秦国的地方,秦国都没占到便宜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赵国胜利的结论。
4、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同时,练习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底。
5、回顾全文,巧设结尾。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请学生说说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就不难答出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第三个小故事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这样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难点。一堂好课,在结束时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让生课后还能主动去学习,结课时,我利用课文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对学生说:“此后赵国真的强大起来了吗?历史是怎样的呢?请课下查找资料,多角度想想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将相和》一课板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每个故事都作标题形式的概括,对“将相和”这一课题也作了具体分析,即明确课题中人物的特点及“和”的内涵,学生根据板书不仅能发现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根据板书所列出的这一提纲对这篇课文作简要的复述。
相:顾全大局机智勇敢。
将:知错就改。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将相和》。本组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势、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根据单元主题,依据本篇课文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由以上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过的品质。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补白。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板书:
将相和。
相:不畏强势有勇有谋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七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今天听了张老师讲的这一课,我就这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优点:
1、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二课时,张老师以复习导入,复习过程设计的较好,通过复习第一课时的学习方法,引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边读书边画出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等。
4、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板书仅扣故事内容,简洁明了。
不足之处:
1、课后练习中的资源,教师应该加以利用,如“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可以采用小组汇报的形式,为课堂教学增加气氛。
2、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及表现人物品质方面。
总之,本节课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尊重学生,能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抓住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八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是恰当的,有利于目标的达成。课始,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课文所讲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课题“将相和”的意思)引导学生质疑:第三个故事的内容正是“将相和”,前面两个故事是否多余?由此,顺学而导,进入本课的学习。首先,通过品读前面的两个小故事,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知道在“外交战场”上虽无刀光剑影但同样危机四伏、九死一生、惊心动魄。而这些却是廉颇所不了解的。他的“仅凭一张嘴”的偏见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由此又进入到“负荆请罪”的学习。在这一部分里,拓展了史记中关于廉颇战功卓著的资料,从而理解廉颇的不服气是情理之中的事,从中能看出他的直爽。又通过蔺相如的一段话,读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通过廉颇的负荆请罪读出廉颇的直率坦诚。由此,弄清三个故事间的内在联系,还感受了人物的形象。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当中,情感目标是“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通过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既然是“趣”,则必由情生。我觉得,对老师来说,要上好这堂课,除了要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之外,引导学生动情地理解两位人物的内心世界则是课的灵魂之所在。如此,课才有情,有情的课才能震撼人心,令人印象深刻。这一点,刘老师大体做到了。
这堂课我感觉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请看这一段实录:
投影出示:1、“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2、“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敢强逼我。”
师:认真比较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原句有威胁的语气,而下面这个句子就是告诉你,你不敢强逼我。
师:下面这个句子就没有威胁的语气吗?再读读句子,从文字上来分析,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2:原句是可以用嘴说出来的,下面的句子是在心里想到的。
生3:数学中有一个方法叫提取公因数,我把下面的“璧在我手里”和上面的“璧在我手里”都去掉了,剩下的就是“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把他的后果给说出来了。
生4:后面的那个句子是用陈述句……。
生5:关联词是“要是”和“就”
生6:……(前面的交流听不清学生的立场,老师打断了学生的话引导着说)上面那样说,语气要委婉一些。
师:……也就是说用假设句式来说,才不会激怒秦王,秦王才不会强逼也不敢强逼他,为完璧归赵赢得机会,多么有智慧的外交词语,这就是蔺相如的语言,这才是蔺相如的性格呀。
关于这段教学,我有这样的想法。两个句子出示之后,让学生推理一下,两种不同的说法结果会一样吗?可让两对学生演一演秦王和蔺相如,看看秦王对于两种不同的话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以此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一堂课更是如此,不足之处给我们指出了改进的方向,那么,亮点更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很欣赏刘老师这几个教学片段:
师:“理直气壮”什么意思?
生:理由充足,就有底气。
师:蔺相如的理由充足体现在哪里?
生:璧是他的,主动权掌握在他手里,秦国理亏,不敢拿他怎么样。
生:抓住了秦王不舍得璧的心理。
生:秦王根本不想拿十五座城换璧(从两个地方看出)。
师总结:蔺相如的理直气壮是抓住了秦王的理屈。一抓秦王的性格弱点,二抓秦王的理屈,难怪蔺相如话说得掷地有声,谁来理直气壮地读一读他的话。
这个片段清晰自然,一气呵成,值得学习。
较好的引导还有这一段:
生:“我现在离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仍然是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蔺相如很勇敢。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他的勇敢。
生:从“拼了”这个词体会到他很勇敢。
师:蔺相如凭什么敢跟秦王拼呢?
生:他知道廉颇已经带着大军在边境上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师:敢跟秦王拼,心中有底。
生: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看不过去,他以赵国为重,为了挽回赵国的尊严不惜以死相逼。
师:理由在自己这边,所以才如此义正词严。
生:他现在离秦王只有五步远,所以他可以以牙还牙。
师:仍然抓住了秦王舍不得跟蔺相如拼命。
生:拼来的是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拼来的是赵国的尊严。
师:好一个拼字,谁来再读一读蔺相如的话。
这段过渡也不错。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凭借着自己语言的力量和过人的胆识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去之后就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该不该?(该)功劳大不大?(大)不这样写出来我们知道不知道?(不知道)这就为说明将相不合再次做了铺垫。
同学们,不写前两个小故事,我们就不知道蔺相如为赵国立下了多么巨大的功劳,而这也是廉颇所不了解的。正是导致将相不合的直接原因。所以廉颇很不服气,所以他对别人说——读廉颇的话。
总而言之,看过这堂课,加深了我的认识:上课,真的要把学生放在主人的位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前的设计也要充分预计到学情,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转换师生角色不容易但势在必行,否则,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无从培养。牵着学生鼻子满堂跑换来的只有时间的浪费,学生的疲惫和迷惘。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九
**年**月**日下午,赴**三小,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所执教的五下《将相和》。感谢吴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好的高年级的语文示范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为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吴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整节课教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课堂总是勃勃有生机。
二、课前准备充分。课前的'小游戏——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知多少。如:卧薪尝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8个成语,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成语故事都出自《史记》,同时引出《史记》的一些资料。这一环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吴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十分娴熟,对文章的背景、历史及相关知识熟悉,讲解内容正确、到位,过渡自然,由此可以看出吴老师课前备课十分认真。
三、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时候,师让学生边读边划出写蔺相如动嘴的句子,想一想,蔺相如这嘴的背后是什么呢?请在句子背后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找到了句子后,问学生:说这话,是怎么说的,从哪里看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对蔺相如动嘴的句子环环相扣。
四、在概括课文内容,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作为小标题。这样的形式很好地去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能力。高段的概括课文内容能力非常重要。
五、板书设计新颖。吴老师用诗歌的形式将“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呈现出来。这样的板书设计真正地概括了课文故事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挺身而出赴危难,理直气壮欲撞璧,完璧归赵立大功,有勇有谋受封赏。”
六、阅读教学,这样的设计很大气,用文言文串读句子,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同时,还提供了选做题,让学生的作业有所选择性地去做。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文第二课时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以“和”为主题,通过叙述三个故事写出了将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无畏、大义凛然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其次,谈谈我所教授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层易明深层难,在学习的过程仍需要我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识,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中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难点是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写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学法上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在这环节中,我会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卡,让学生读,并用这些生字口头组词,然后请同学们用简结的语言复述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归纳明确上节课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和是因为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通过这种温故知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为本节课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在这环节中,首先我会点名朗读16自然段,询问学生蔺相如真的是只是凭一张“嘴”坐上上卿这个职位的吗?顺势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蔺相如的语言,让学生读出蔺相如的神态、语气和情感进行自由朗读,并抓住“现在壁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等关键语句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并板书蔺相如是一个才智过人、勇敢无畏、具有爱国主义崇高品质的人,他位居上卿实至名归。
接着,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第16至18自然段,进一步向学生发问那廉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静下来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旧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语言和行为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归纳并板书廉颇是一个居功自傲但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人。
最后,我会让学生分组朗读全文并思考“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根据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学生同桌两两讨论,在学生回答后加以明确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我会组织思考当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上来请罪时,廉颇会说什么?蔺相如又会说什么?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并上台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布置学生课后所搜或收集一下我国历史上那些有名使臣的历史典故,去了解一下他们,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最后说一说我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直观、简洁,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一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二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主题为中国古典名著。根据“以读为本,整体综合”的主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采用1+3的主体阅读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所感悟和收获。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这一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16个新词。
2、能力目标: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体会任务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美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把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导读提纲学习成果展示榜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阅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同学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条理。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学习方法的产生过程,在学会中逐步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按照自主合作、以读为本、整体训练、综合实践的思路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名言:语文是美的,当我们面对语文时,就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他的凝聚力无与伦比,可以把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化为文字的雕像;他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从几千年前的人物形象中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师生交流相关资料。这个环节利用丰富的母语环境资源,突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同学之间,可以共享已有资源,为阅读做好信息储备。
2、小组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师生认真帮助解决,需要在进一步阅读中解决的设为悬念,以待解决。
三、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屏幕展示导读提纲——阅读主题、阅读篇目、主要内容、精彩词句、体会感悟、同学见解、拓展感悟、实践体验。
2、学生依据导读提纲,参考课后练习题,自主阅读,思考感悟,边读边标出自己的体会,完成导读提纲的前5个栏目。
3、依据导读提纲,小组内交流,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加标题。
(这个环节设计,是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创设机会。为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指导学生做到三点:发言简洁有根据;倾听记录有行动;圈画补充有见解。)四、探究体验,互相启迪。
(这个环节,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及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抓住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关键问题的相关段落,在大屏幕展示,启发学生读、悟、析、议,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找的关键问题是: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学生阐述理由时,找出相关段落——蔺相如要捧璧撞柱的情节、逼赵王击缶的情节、对廉颇避让的情节、廉颇不服气得清洁、负荆请罪的情结。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点拨升华: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居功自傲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比让三分?引导学生明白,使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他们在处理个人事情上,胸怀坦荡;在处理国事上,能够出生入死无私无畏。对于将、相两个历史任务,我们应该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完成导读提纲的“拓展感悟”。
1、类比巩固篇:大禹治水。
2、对比感悟篇:飞将军李广。
3、情感升华篇:《三国演义》插曲。
六、综合实践、拓建立体的学习空间。完成导读提纲的“实践体验”项。
1、初一起“名著遍览”手抄报。
2、写本文的读后感。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三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整节课让学生三品蔺相如。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五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文第二课时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以“和”为主题,通过叙述三个故事写出了将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无畏、大义凛然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其次,谈谈我所教授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层易明深层难,在学习的过程仍需要我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识,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中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难点是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写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学法上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可,导入新课。
在这环节中,我会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卡,让学生读,并用这些生字口头组词,然后请同学们用简结的语言复述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归纳明确上节课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和是因为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通过这种温故知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为本节课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在这环节中,首先我会点名朗读16自然段,询问学生蔺相如真的'是只是凭一张“嘴”坐上上卿这个职位的吗?顺势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蔺相如的语言,让学生读出蔺相如的神态、语气和情感进行自由朗读,并抓住“现在壁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等关键语句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并板书蔺相如是一个才智过人、勇敢无畏、具有爱国主义崇高品质的人,他位居上卿实至名归。
接着,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第16至18自然段,进一步向学生发问那廉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静下来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旧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语言和行为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归纳并板书廉颇是一个居功自傲但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人。
最后,我会让学生分组朗读全文并思考“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根据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学生同桌两两讨论,在学生回答后加以明确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我会组织思考当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上来请罪时,廉颇会说什么?蔺相如又会说什么?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并上台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小结作业。
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布置学生课后所搜或收集一下我国历那些有名使臣的历史典故,去了解一下他们,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最后说一说我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直观、简洁,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将相和》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聆听。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七
《将相和》是12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是: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学生喜欢历史故事的小问题引入,目的是放松学生的紧张情绪,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是对有这方面知识的学生的一个肯定,也是激发其他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接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通过学生自主、自由读书,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感悟教学重点。第一节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自由结合,表演自己喜欢的故事,作业形式改变了过去抄写、死记硬背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先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的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习惯。然后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通过表演,可以看到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在表演时,把文中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人物的对话,超出了文本的限制,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学习不仅是要学懂课文上的内容,还要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表演之后,让学生做出评价,又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并且能我口说我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之后后,问学生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是为了培养学生不迷信教材,做事有主见。最后,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些问题不必在课堂一一解答,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或者查找资料,自己解决,学会自己学习。第二节的作业是让学生把这三个小故事编成课本剧,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本课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让学生时刻参与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我的课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快。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八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举一反三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迁移方法,因为这三个小故事独立成段,结合相似,可以“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省时高效。
(如果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养成学习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工作的能力。)。
学生到了高年级,大纲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巩固“圈点批注法”和“浏览法”,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情和积累之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找出将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点导读“完璧归赵”,并小结学法。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将相和》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训练学生表演的能力和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完璧归赵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四大环节,即“介绍历史背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和“品读完璧归赵”以及“课堂小结。”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激发兴趣,我结合战国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秦国的强大和赵国的弱小。由此引出将相和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借助揭示课题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检查学生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看学生是否了解了将相和的大体内容,使学生学会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自学书本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品读蔺相如。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通过表演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准确和蔺相如的勇敢。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总结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和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方法学习长篇文章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利用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而不会善罢甘休,还会想什么点子侮辱赵王?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这就是我的设计思路,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185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