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设计(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3:24:14
乡愁教案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1-10 13:24:14 小编:雁落霞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安排和组织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指导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我想我们需要准备一个教案了吧。编写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乡愁教案设计篇一

预习积累:

1、搜集余光中及其诗作的有关文学知识。

2、朗读《乡愁》并加以赏析。

相关课程标准: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开展阅读、朗诵活动,把握诗歌朗读方法和技巧。

2、反复吟咏,体会诗歌独特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乡愁》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郭风的《长江》和袁鹰的《筏子》,这两位作家分别借长江和漂浮于黄河之上的筏子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勇敢机智的劳动人民,在这“千古涛声”里,更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浓浓的思乡愁绪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板书: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湾。主要诗作有《乡愁》《当我死时》《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蓝色的羽毛》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播放朗读视频《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归纳过渡:作者把浓浓的思乡愁绪物化为可观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抒发了诗人浓郁的思乡愁苦之情。当这种愁苦之情达到极致而无以释怀的时候,诗人便想到了死――生不能回家,死了便把我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板书课题)。

了解写作背景: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当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展示并解读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愁绪和爱国情怀。

2、鉴赏诗歌,把握诗歌“超现实想象”的特点。

二、朗读感悟:

1、范读,播放朗读视频《当我死时》,感悟思乡之苦:

以观看祖国地图代替回乡,以埋葬于祖国大陆而满足。

2、朗读,体会题目的含义和诗的层次:

“当我死时”是一种时态的交代,也是想象的起点和抒情的前奏。

诗的前半部分属于虚写,后半部分写实,虚实结合。

3、赏读,把握赏读基调:

全诗宜使用低沉的语调诵读,感情丰沛,语气舒缓,重点副词、形容词重读。

在感情处理上,虚写部分还要读出一种满足感,写实部分还要有一种伤感。

4、吟读,领悟诗歌的节奏之美:

以诗行为朗读停顿的基本单位,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5、书写、积累以下生字词,完成《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3题。

三、诵读赏析:

1、赏葬地之美:

诗人为什么选择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长江与黄河是祖国的象征,滔滔的长江水、黄河水是祖国灵动不息的声音,长眠于地下能够聆听祖国脉搏的跳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葬在最美最母亲(名词用作形容词,温暖慈爱的意思)的国度里,实现了自己回归祖国的愿望,思乡之切溢于字里行间。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一。

2、赏葬态之美:

“白发盖着黑土”是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特写镜头,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犹如睡在母亲的怀抱里,视死如睡,把整张大陆视为坦然睡去的大床,这是从视觉写睡去的悲壮美;把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朝东不息的涛声视为永生的两管(量词)安魂曲,是何等的坦然,何等的乐观,抒写出了深邃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是从听觉写睡去的坦然美。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二。

3、赏满足之美: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可怕的,但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条件是什么呢?是安葬的地方,只要安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安葬在祖国大陆。活着的时候不能够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寄托于死后的落叶归根,所以,死成了一种幸福,一种满足,把大陆视为“最纵容(动词用作形容词)最宽阔的床”,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三。

4、赏通感之美:

“用十七年未魇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是作者用味觉形容视觉的贪婪,把无形的思乡爱国之情化为可观的看地图来代替回乡,这一奇特的想象,把渴望叶落归根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再现了语言艺术的通感美(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四。

5、赏典故之美:

作者生于南京,而写回家却落脚于重庆。原因是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的江北悦来场曾读过中学,更主要的是重庆是一个多山多树多鹧鸪的地方。鹧鸪常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曰:“行不得呀,哥哥!”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表达思乡愁绪,作者正是利用“鹧鸪”这一特定物像表达了“啼鸟唤人归”的回乡情怀。

――这是诗歌“超现实想象”之五。

归纳主题:作者写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是“我”的体魄,而更是“我”的一颗思乡爱国之“心”。(完成板书)。

四、朗诵诗歌。

完成《语文助学》“感知探究”第1、3、4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愁教案设计篇二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读——美美的读品——美美的品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乡愁教案设计篇四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当堂记忆。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乡愁教案设计篇五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乡愁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2、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3、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媒体展示:(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优美地解读: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师(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第二课时。

一、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三、联想迁移:

(一)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二)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另外,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从生到死。

时间线索意象。

抒情线索。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托物寄情。

乡愁教案设计篇七

整堂课教师必须情绪饱满,以真挚的情感、动情的语言、精彩的视频感染学生,营造感人的课堂氛围,使情感得以内化。

一、导入:

游子思乡,故土难忘。古来多少人吟唱着思乡之曲,留下了离人之泪。有一首乡愁诗,不仅触动了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更是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眼睛。我们那有着诗人情怀的温总理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就曾经引用过这首诗,他说:“浅浅的海峡,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这首诗就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介绍:(配以图片)生介绍,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生于南京,长于如画的江南,小时候上过寄宿学校,成家后曾赴美读书。离开大陆是在194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当时他21岁,没想到一水相隔,难再回还。但是21年,故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风一俗,早已浸润在他的血脉中,汉唐古韵中华传统早已植根于他的魂魄里。

他在诗中吟唱:“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多媒体出示诗句)。

余光中的乡愁不仅是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它乘上了文化的记忆,乘上沧桑感,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三、创作背景。

《乡愁》创作于70年代,当时,余光中离开故土已经20多年,怀乡之情日重而回乡之期无望,他以为有生之年难再回到故土了,心中充满哀伤,那压抑已久的乡愁如瓶中之水炸裂,不禁喷涌而出。仅用了20分钟便成就了这首《乡愁》。

人们说,读他的诗文,眼里是泪水,怀里是乡愁,就让我们带着真诚的心情来赏读这首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声的《乡愁》吧。

四、诵读欣赏:视频听读(陈铎的朗读)。

五、品读交流:

交流在学习《诗人谈诗》时学到的赏析小诗的方法:

理解形象:根据诗中意象去联想和想象,对诗人描绘的画面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把握情感:通过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感受其情感。

赏析技法:鉴赏遣词造句、音律节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个人静静品析,写一段赏析文字,准备小组(四人组)交流。(8分钟左右)。

(多媒体出示)品析提示:

理解形象:通过联想想象品析四个意象蕴含的特殊内涵。把握情感:在品析内涵的基础上,体会每小节传递的不同情感。

赏析技法:关注每小节形式上的异同(尤其是用词上的变化),思考其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

2、大组(八人组)交流合作:(3-5分钟)请用你的声音传递浓浓乡愁。请用你的心灵理解深深乡愁。方法:

1各组选出朗读者设计朗读准备在全班展示,2其余成员交流各自的品析文字,修改出小组最佳准备在全班展示(大组活动时以上两个任务同时进行,分重点任务,重点品析理解形象(四个组一组一节)的,其他两个组重点赏鉴表达技法的)。

学生展示,师生、生生交流。先展示各组的赏析文字,之后再展示各组的朗读(15分钟)交流评点时教师的预设:

邮票小小,牵系着依依母子心;船票窄窄,连接着绵绵夫妻爱;坟墓矮矮,埋藏着深深死别痛;海峡浅浅阻隔着浓浓乡愁情。

全诗以时间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着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使得这乡愁有了更深的内涵和厚度。

结构美:节与节之间对称,但又有长短句的变化,均衡但不死板,整齐中又参差之美。

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学生朗读时要加强评点和指导,尤其是后两小节。第一小节读出依恋之情,第二小节读出惆怅与温馨,第三小节用颤音读出哀痛,第四小节达到高潮。

可喜的是,海峡两岸终于迎来破冰的一天,1992年,年近70岁的余光中终于踏上大陆的土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岸相望。伴随时光的改变,岂是“沧海桑田”四个字可以形容。余光中重返故里之际那一份悲喜,真正能够体会的又有几人。

五、其他乡愁诗欣赏:

《乡愁四韵》(罗大佑歌曲视频)席慕容《乡愁》(多媒体)。

六、我写乡愁: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结语:

如今海峡两岸已实现了“大三通”,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再能阻隔深深的乡愁,相信总有一天台湾这只美丽的蝴蝶会飞回到祖国的大花丛之中!

乡愁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乡愁教案设计篇九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拓展阅读:【问题探究】。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下面是其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情感目标:体会海外游子拳拳的爱国之心,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去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3.激发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透过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思路】。

《乡愁》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20世纪70年代写的一首小诗。诗歌用优美的意象、低沉的笔调谱写的一首海外游子思乡恋国的凄美相思曲。是一首难得的思乡爱国的教育诗篇。为此我的课程设计思路是:诵读欣赏,想象体会,引申迁移。通过这三个步骤重点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深刻意义,进而激发和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本课的一大特色。用与主题相关的背景音乐烘托一种气氛,给学生思维的启动构建一个平台,也为本诗的理解铺设一个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流浪歌》的主旋律中初步感知游子羁旅伤别之情。)。

2.生自由回答(如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3.师总结:人是故乡美,月是故乡圆。毕竟“洛阳虽好不如家”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诗也与思念有关,它就是余光中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感知。

1.默读本诗,根据诗意推测体会本诗的诵读技巧(包括节奏,重音,感情等)。

2.学生试读。

3.学生就上位同学的诵读情况批评指正。(从节奏,重音,感情等方面着手)。

4.学生再次试读。

5.老师评点:节奏应该和缓,感情低沉。

6.听范读录音,生体会、模仿。

(二)品读欣赏。

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它们代表了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暗含着诗人客居他乡而愁苦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明:

小时候(少年)因求学而母子离别(母子别)。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别思恋娇妻(夫妻别)。

后来(中年)生死隔离哀思难诉(生死别)。

现在(老年)国土分裂有家难归(家国别)。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诗中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变得可察可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寄情的方法。所谓托物寄情,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描述,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枚小小的邮票:写信可寄乡思。

一张窄窄的船票:成船可解相思。

一方矮矮的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4.怎样理解以上四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情感的抒发上看,是并列的还是逐层深入?

明:逐层深入,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者思乡恋国的情愫越来越浓。

小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更是一首如泣如歌,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四、想象体会。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

1.[示例]第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一封家书》的音乐声中听老师的解读。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2.读第二节,伴着《久别的`人》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3.读第三节,伴着《人鬼情未了》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4.读第四节,伴着《望乡》的歌声,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其解读。

5.老师评点:诗歌寥寥数语却给我们以无限想象的空间。透过几幅画面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诗人寄居他乡的种种苦闷和彷徨,也认识到了家国分离给人们带来的无穷伤痛,在此,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只想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和平统一的大业,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五、引申迁移。

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回答问题。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常在有月亮的时候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注:席慕蓉,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

六、结尾(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香港、澳门业已回到祖国的怀抱。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大陆统一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坚信,有我们广大的台湾同胞的支持和数以万计海外侨胞的帮助,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终会完成,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我的中国心。(歌声响起)。

时间托物寄情思绪。

小时候邮票母子别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后来坟墓生死别愁。

现在海峡家国别愁。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苍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暇隐喻游子对祖**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4][5]。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二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余光中《乡愁》的特殊意义。

2、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重难点:

诗作的意境,《乡愁》的`特殊意义。

一、引入新课。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简介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四十多年的当代诗人(台湾)。

二、指名朗读诗作,及时划分节奏引导注意诗的感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枝/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在陆/在那头。

三、全班同学齐读。

问:读诗要注意诗的形象,本诗用了哪些形象表现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同上)。

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邮票:小时候外出读书,对母亲的思念。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四

一、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三、先来了解作者:

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后,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去台湾时他才21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

四、读诗歌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要读好一首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

思念家乡;忧郁深沉;稍慢且舒缓。

2、读出节奏:请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划停顿)(生自由读书。请一位同学读诗,节奏停顿要夸张些,让大家听出你的节奏处理)。

3、读出重音: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划重音)。

4、读出感情。

(1)这首诗既然采用了叙事的形式,叙述了什么事?

诗人从小到大的经历。

(2)诗言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思乡之情,因为“乡愁”一词贯穿全诗。

对家乡的思念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以看出诗人渴望和祖国团圆。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

“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增强。

“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染力,加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发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

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构思精巧。

五、齐读,背诵。

六、(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思考:

1.诗中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有何表达效果?

清远的笛;有月亮的夜晚;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将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真切形象,极富艺术感染力。

2.第二节中“雾里的挥手离别”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内容上,由故乡过渡到离乡。结构上,承上启下。

3.赏析“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以树的不会老去表达乡愁的无法消解,永无尽时。生动形象,别出心裁。

乡愁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体会诗歌运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学习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作品的能力及评价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及如何收集整理信息。

四、教法与学法。

课前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朗诵品味诗歌,体会感情;

欣赏讨论诗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信息作出汇报和评价;迁移练习,培养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吗?

[4]。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2458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