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论文(优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8:08:22
茶文化论文(优质23篇)
时间:2023-11-10 18:08:22     小编:琉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时常对各项工作和生活进行总结。写总结时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夸大自己的成绩,也不掩盖自己的不足。6.不同的总结范文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请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借鉴

茶文化论文篇一

所谓多元茶文化,就是多种形式的茶文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可以理解为茶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在多元茶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1:茶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发和应用。

摘要: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情绪不振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症状。

为此,需要重视茶文化在改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茶文化所带来的启示包括:将英语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重视教学中的信息交互管理、赏识教育观下综合评价学生、建立感悟和体验式自学形态。

具体的应用模式可围绕着:利用茶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利用茶文化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利用茶文化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茶文化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启示;应用。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情绪不振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症状。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未能在赏识教育理念下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以说教式的教学形式来对待课堂教学应是主因。

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现状,在历史视域下还归因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英语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学氛围下,中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必然呈现出功利化的特征,而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即以测试作为衡量英语学习水平的唯一办法。

从而,随着他们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习,这种固有的认识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在面对大学英语学习时方式方法的选择。

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指责又会加深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心理负担。

可见,将茶文化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主题。

1问题的提出。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以下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

1.1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问题。

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清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十分必要。

然而,现有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并未回答这个问题。

而且,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也主要围绕着教学技术来进行研讨,从而也似乎回避了这个问题。

若是教学目的存在着似是而非的状况,那么必然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性的增大。

那么教学目的是什么呢。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紧密联系当前高校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理念来做出。

1.2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问题。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或许因高考导向下的教学目标使然,使得他们在英语应用能力上存在着短板。

这就意味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主要针对普遍存在的短板来实施教学,但现状却是以全面开花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重复学习某些知识点。

笔者认为,在缺乏对学生英语能力结构进行调研的情形下,目前的教学改革仍处于“自说自话”之中。

1.3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问题。

作为一个教学闭环中的最后环节,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模式仍是十分重要的。

就现有的评价模式而言,单纯依靠闭卷测试则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也以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相背离,这实则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

具体的评价模式决定着学生具体的应对意识,从而这就抑制了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语言学习的意愿。

1.4大学英语教学的延伸问题。

何为“延伸”,在这里主要与他们的职业发展相联系,试图建立起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自组织系统。

现实表明,在当前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使用英语。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需要重视教学的延伸问题。

2茶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茶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包括:

2.1将英语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

茶文化所蕴含的行为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当事人的参与下将形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如茶道,茶道是茶文化行为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当事人通过参与茶道的过程,便能借助茶道的流程、节奏来调节其内心的心性,从而使自身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关于这一点,同时适用于教师和学生。

2.2重视教学中的信息交互管理。

我国茶文化含有显著的交际文化特征,这也是茶文化与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相交融的深刻表现。

在茶文化中的交际文化中,人们通过信息交互来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也在信息交互中来增进彼此间的信任。

这就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即当前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也同样使得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与教师间存在着离心现象,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绩效的低下。

2.3赏识教育观下综合评价学生。

“以茶会友”这本身就包含了雅俗共享的传统理念,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人们更能够放松心绪去体验因交流而带来的情感满足感。

这里实则含有一个观点,即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由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赏识教育理念下去审视学生,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平等交流的机制,以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

2.4建立感悟和体验式自学形态。

我国历史上文人骚客大都喜爱品茶,通过独自品茶可以对生活的经历进行体悟,并最终上升为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这就对学生建立自组织学习系统带来了启示,即借助品茶这一行为来感悟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缺失,并下意识的去弥补这些缺失。

3茶文化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职能定位。

在构建茶文化应用模式之前,这里再从两个方面进行茶文化应用的'职能定位。

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具有显性特征,同时也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茶文化内容。

随着行为文化的引入,学生将在参与和体验中来获得全新的感受。

同时,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应是最为重要的要件,但思想文化的提炼和释放都依赖于学生对行为文化的体验基础之上,或者说是只有在体验了行为文化之后他们才具有理解和认同茶文化思想元素的能力。

因此,行为文化在这里所承担的职能主要为,建立起学生对茶文化感性认识的基础。

3.2思想文化所承担的职能。

思想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是教师和学生都需感悟和体会的,特别对于教师而言,通过感悟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元素来尝试了解学生,以及以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学生,或许这将有助于改善其在教学中的心态。

然而,我们更关注思想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事实上,当前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仍持有实用主义心态,如应对大学生英语过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

对此,通过用茶文化思想文化元素来感染他们,则有助于平复他们浮躁的学习心理,进而引导他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职能定位下,茶文化应用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4.1利用茶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起着课堂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能,若是教师存在着厌烦情绪,那么在履行上述职能时也必然存在着消极现象。

由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需要围绕着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来引申出合理树立教学意识和教学态度的主题。

为此,教学团队可以聘请本校或校外的文化学者,根据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以文化沙龙的形式来促使教师们去思考这一主题,并反思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4.2利用茶文化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

目前,学生在面对大学英语学习时存在着这样几种心态:焦虑、浮躁、功力、消极等。

可见,这些心态将严重制约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而且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的重要原因。

为此,教师就需要利用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来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

不难发现,这里就面临着教学空间的转换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利用实训室场地来向学生演示茶道的基本过程,并在学生分组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他们进行茶文化思想元素的启示。

4.3利用茶文化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这里就需要教师在赏识教育理念下,以平等的教学风格和充分的信息交互来实现。

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并利用线下和线上的信息交互渠道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以及通过个别辅导的方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大学英语教学一般持续两学期,所以在大一第一学期之时,教师就需要主动利用茶文化所蕴含的和谐、平等、交流等理念,来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4.4利用茶文化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

学生在实用主义心态下来进行英语学习,对此我们无可厚非。

但我们的任务便是,使他们的这种自学行为能够长期的持续下去。

为此,教师需要围绕着职业发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传递茶文化与自学意识养成之间的关系。

当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品茶、感悟的习惯。

5展望。

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体现了茶文化所追求的群体交往,也在问题导向下激发了个体自身的感悟和发现能力。

5.1面对参与度方面的优势。

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合理编组,便在增强那些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在高频率的小组成员互动中建立起了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

5.2面对个性化方面的优势。

伴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团队作为学习的基本单位,就使得内部成员能够最大化的施展自己的学习优势,如口语优势、阅读优势、语法优势和作文写作优势等。

5.3面对自主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便能将这种学习小组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空间领域。

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能够支持起小组成员间学习互动的开展。

6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所带来的启示包括:将英语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重视教学中的信息交互管理、赏识教育观下综合评价学生、建立感悟和体验式自学形态。

具体的应用模式可围绕着:利用茶文化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利用茶文化疏导学生的学习心态、利用茶文化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茶文化培育学生的自学意识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第2:多元茶文化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英语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也进一步行到提升。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合理的进行文化教学,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更好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交际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发展。

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系,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连接在了一起,通过了解中西方国家茶文化的异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使学生明白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语法特点,进而更快、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本文针对多元化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多元茶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所谓多元茶文化,就是多种形式的茶文化,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也可以理解为茶文化的不同表现方式,在多元茶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茶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此推动文化教学的进程,促进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1茶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分析。

茶文化结合了我国多种文化的精髓,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将我国的优秀茶文化应用到高校英语教学当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有辅助和填充的作用。

为了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也为了让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增长学生的英语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教授英语课程之前,要对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将茶文化的指导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当中。

其次,茶文化综合了我国大多的传统文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需要让茶文化发挥其对英语教学的积极辅助作用。

茶文化论文篇二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开始与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赋予了饮茶者平和适度的心态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人生观,赋予了饮茶者积极乐观、勤俭奋斗的进取心。当然,这仅是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归纳,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谐;审美取向。

茶的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更是从这里发源。茶文化在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随后便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或宗教理论进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儒家思想赋予茶文化内在与外在的双重内涵,既注重茶礼、茶事活动等方面的和谐之美,又注重人们行为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修齐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内容,展开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齐治平”,讲究人们要想有所作为,为天下为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就要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则要先把家治好,所谓“齐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赶上统治者推崇儒家的历史时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质和精神内涵,与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古代饮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欢饮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学家,将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

儒家思想中所谓的修身,其实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个人外在的修养,如礼仪、文明,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

另一方面是要提升个人内在的修养,如道德水准、理想抱负、价值理念、审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内心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这一点上,茶文化与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质朴清净、超脱深远的自然特性,以及静心提神、醒脑祛毒的物理功效。

因此,两者在“修身”方面的结合可谓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国饮茶者无论是自己独酌,还是与友人共饮,都试图通过茶这一载体,去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而明亮,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醒而开阔。

一方面,会“三省吾身”,通过饮茶去反思自己的过错,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一种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礼仪文化的深刻影响,茶文化的“修身”更会表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当中,让人们用更加友善的态度去面对他人,用更加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整个社会,以及自己暂时的失意与挫折。

儒家思想中的“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团结与和睦。

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茶文化吸收了这一方面的思想内涵,并将其融入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生活当中。

比如说,中国人几乎家家都备有茶叶,在一日三餐后,主人会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团坐在一起,一边饮茶,一边看着电视,或是一起聊聊家常,无比温馨。

而在饮茶时,晚辈会主动给长辈续茶、敬茶,展现了对老人的关心和孝敬,这是茶文化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另外,在结婚时,男方在迎接新娘前,会恭恭敬敬给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二是表示儿子已长大成人。

在婚礼后,新人还会共饮和合茶,以此来表达夫妻双方的举案齐眉和相互尊重。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中国很多家庭的成员都是白天忙着上班奋斗,晚上回家吃完饭后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有的玩手机。那种传统的饮茶习俗渐渐淡去。

时间长了难免会让家庭的氛围变得不再那么温馨。因此,今后我们应当找寻那种传统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茶文化中“齐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将家庭成员的心紧密联系起来。

如此,不仅能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通过聆听老人的教诲,去更好更快地成长。同时,更能让老人拥有一个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标,而中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这一理念。

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体现在饮茶者的身上。

饮茶者通过饮茶,可以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辽远,不再局限于个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于日常中的鸡毛蒜皮之事当中,而是会树立起远大的抱负。

当他们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时,茶文化同样会让他们变得平和而豁达,鼓起斗志,砥砺前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国平天下还体现在国家的政策上面。茶叶与盐一样,自古就在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出台什么样的茶叶政策,事关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谐。

譬如说,唐文宗时,江南某官员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导致民间怨气沸腾,激发了社会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间,成都通过变革茶法,缓解了茶农的负担,让他们有了更多获得感,让社会变得和谐而稳定。

而始于唐代的茶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国平天下思想的重要体现。与酷爱饮茶但是却不生产茶叶的少数民族进行茶叶与马匹的贸易,一方面能够满足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让他们仰仗于中原王朝,使双方关系友好而和善,避免发生战乱。

另一方面,则能满足中原政权对于优良马匹的需求,增加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更加强大的.国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说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有些人会觉得这是道家思想,其实不尽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对此有系统的阐释,并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万物之道,而人则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强调人要顺从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为放置于自然中去,用万物之道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强调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篱,让人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谛,最终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层次。

而在儒家看来,天则是道德观念和处世原则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顺从这个根本,要有道德原则,不能被名利、财色及各种贪欲所诱惑而偏离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们要摒弃那些杂七杂八的欲望,拨开笼罩在眼前的各种迷雾,“求其放心”,最终达到一种能够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独处之时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从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社会、民俗等众多方面。

同样,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产物,无论是其外形、颜色,还是内在的茶性、口感,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特质。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现在物质层面上,影响着采茶者和饮茶者的采摘、生产、饮用习惯。

比如说,茶农在采茶时间的选择上,会顺从和尊重茶叶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特点,正如古书记载“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讲究?就是因为清明之际茶叶还尚嫩,其味道还没有充分形成,如果采摘,口感会略显单薄。

而立夏之际茶叶已经老去,味道已经散发大半,如果此时采摘则晚矣。

而谷雨前后,正是茶叶成熟之际,彼时雨水众多,能够很好地激发出茶叶的味道,此时采摘,茶叶无论是从外观、形状、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

这就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尊重自然、顺从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质层面上,还体现在茶事活动中对茶具、茶壶的选择之上。譬如说,饮用绿茶,人们会选用青花瓷茶具,绿茶的碧绿清澈,与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而饮用红茶时,人们多选用紫砂茶具,红茶颜色之浓郁,口感之醇厚,与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样能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这体现出的茶文化中那种源于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谐理念。

中国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在精神层面上。

自古以来,我国的饮茶者都注重“尚中贵和”的精神理念,在为人处世上,秉承一种适中而恰当的态度,既不过,也不缺。

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谓中,不倚之谓庸。其核心要义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

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以礼节情,以理服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并要以此为基本遵循,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一套等级分明、井然有序的伦常体系。

儒家的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说,中国老百姓在发生邻里纠纷时,往往会有德高望重之人前来说和,摆下茶宴,通过饮茶来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又比如说,中国人饮茶之时,往往会先给客人、前辈敬茶,这是儒家秩序观的体现。再比如说,茶文化认为饮茶少则燥气升,易上火,而饮茶过多则体内湿气聚集,让人阳气减少。因此茶文化强调饮茶也要适度,要适量而不过不缺,达到身体的阴阳中和。

3儒家“厚生爱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注重要爱民敬民,要求统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礼制”.无论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还是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深刻地体现了儒家思想那种“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

除了要求统治者要爱民敬民外,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下众生亦要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不做祸国殃民之事,并安心劳作,友善待人,和平处事。

另一方面还要主动作为,把自己的幸福放置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当中,“替君分忧”、“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主动帮助国家去化解矛盾。

我国茶文化同样吸收了儒家思想的这一内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统治者可以通过与游牧民族的茶马交易,让国家更加安宁稳定;通过制定出台稳妥的茶叶政策,来保护茶农和茶商的利益,让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钱去买到茶叶,不仅能让人民安居乐业,更能促进商贸业的流通和繁荣。

另一方面,茶文化强调人们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爱民。

比如说陆羽的《茶经》,就记载了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如某人喜欢喝茶,其家中有一个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来祭祀一番,最终获得一番好报。另外诸如把卖茶钱分散给路边乞丐的类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时,我们民族自古便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先沏茶待客,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互敬互爱、厚生爱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观在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入世”,这与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强调要把个人的奋斗与国家与民族结合起来,要做到为国为民而努力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学作品中,这种思想有着很深的体现。

以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例,卢仝热爱饮茶,同时也是一个厚生爱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会通过茶去表现统治者的腐败与人民的困苦,这首诗同样如此。

诗的开头,描述的是谢孟谏议所送给自己的茶叶是多么宝贵和稀有。诗的中间,写的是其在烹制茶叶时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笔洒脱而优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在诗的结束处,作者则笔锋一转,开始叙述茶农的采茶、制茶的不易和艰辛,并希望统治者能够了解到天下苍生的劳苦。

这就体现了儒家思想那为国为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爱民的治国观。宋代也涌现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这些作品不仅才华横溢,更深深体现了儒家的治世观。这在以忧国忧民而广为人知的大文豪陆游身上更为明显。

比如说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诗,前面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风景,并表达出自己超然洒脱的心态,但是最后两句则风格一变,写出了作者当时渴望被明君发现,希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抱负。

类似的茶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总而言之,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价值理念和审美取向,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想价值。

在充满浮躁、焦虑、冲突的当下,我们更要继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引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茶文化论文篇三

中国的茶是从三国时期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喝茶还是中国人的习惯。唐代是茶叶生产和贸易兴盛的开端。茶叶从唐代中期开始便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们喜欢,并从南方传到中原,再传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都这么有名,那么其他朝代的茶就更加有名了!

在宋朝饮茶之风日益兴盛,宋代茶文化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深化并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随着唐宋朝代的更迭,茶文化随着茶叶发展开始由兴到盛。

历史中元朝是一个平淡的朝代。但这个朝代对普洱茶很有研究。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由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

茶文化论文篇四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1茶树起源。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xx,(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xx,(增刊).

茶文化论文篇五

: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而在时代的繁衍生息当中,不断孕育着全新的文化内容,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完善。现如今,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然得到了迅速的传播,相应的文化价值全面地体现出来。尤其是其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使得体育文化具有了更加鲜明的色彩,能够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认可。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行了研究。

:茶文化;民俗体育;融合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内容都是对当代文化的一种全新阐述,民俗体育文化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已然成为了人们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将其与茶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使得体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合理有效。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民俗体育文化当中的融合,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础的体育思想文化融合。茶文化当中有很多的思想见地与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重合之处,如茶文化十分倡导身心自然,而体育文化当中也要求身心上的自然一体化。其次,茶文化能够配合当前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展。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可以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运动体制更加和谐,满足实际的体育文化发展要求。

茶文化,指的并不是单一的品茶文化,其包含了一个巨大的茶文化体系,而在这一体系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有基础的品茶、泡茶文化,还包括了深层次的茶文化思想,而在众多的茶文化思想当中,和谐属于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内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并且生成了十分合理的发展趋势,能够被人们广泛的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很多文化内涵进行了一定层次的融合,使得自身的文化更加合理明确。对于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言,其本身是对茶文化的一种阐述,但是这样的茶文化是不完善的,并不能完全彰显出茶文化的本质意义。到了现代,我国呈现出了思想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与相当多的文化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和交流,并完善了自身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传统茶文化,已然被相当多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的思想内涵。体育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地接触茶文化,以期与茶文化产生深层次的交流,接纳其中的优秀内涵,进而使得最终的体育活动处于较为健康合理的开展状态。

2.1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性。

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首先,其在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内容都表现得十分一致,尤其是在基础的文化理念上,茶文化的思想注重于自然的和谐,讲求在实际的发展当中,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本质,并以文化本质作为实际的发展方向,而这样的文化内涵体现,需要完全地与实际的活动内容相结合。体育文化十分注重对人的身心健康教育,要求通过活动的形式积极开展一些特殊的文化活动,来改善当前人们对体育形式的不同认知。同时,思想观念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当中,都肯定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如太极拳体育活动,其讲求呼吸的过程要较为平缓,做到与自然合一,才能够深层次地提炼身心。

2.2活动内容开展的有效性。

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通常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作为基础的支撑,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文化思想当中,大部分思想都强调了健身的重要性,却没有其他方面的文化思想内容。但是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求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和身心方面的,而体育文化过于偏重身心,转而忽略了对人们的思想教育。这样的状况导致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不健全,难以得到良好的思想文化支撑。在这一形势下,体育文化活动必然需要寻求更加完善的文化作为自身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与当前的体育文化相结合。而与体育文化有着明显一致性的,首先便是茶文化,并且茶文化的中心思想十分强调和谐,因而与多种文化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够有较高水平的融合。

3.1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

在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民俗文化的合理倡导,而民俗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文化活动的开展上,其强调开展一些基础的文化体育活动,包括各种戏剧、舞蹈,但是其他方面则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这样的状况下,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便呈现出了一种消极的发展状态,与其他体育文化思想有着较大的冲突。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状况,民俗体育文化必然需要与其他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促使自身更加完善,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文化需求。而茶文化由于本身的思想与民俗体育文化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因而融合起来更加有效。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融合,需要注重对思想文化内涵的强调,将茶文化当中的和谐,与体育文化当中的自然统一较好地融合起来。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体育文化当中的本质内涵。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涵,都对自身的文化韵味进行了多个层次的凸显,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增添一定的茶文化韵味,会使得体育文化更加富有美感。而且这样的改变无疑是对体育文化的一种创新,可以保持民俗体育文化的活力,得到更多人群的接受和认可。

3.2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

民俗体育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人们热爱的文化形式之一,而且它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在与茶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其本质内涵需要注重对茶文化的深层次讲解,要求尊重茶文化的主体性,与茶文化的各种基础理念和思想进行切实的融合,不能忽视其中的各部分内容。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需要考虑到茶文化的不同意境体现,比如对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各种彰显形式,茶文化思想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是一种创新,更多的是对其的一种尊重和渲染。但是现阶段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开展过于拘泥和传统,没有太多的新意可言,很难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和推广。而将其与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可以形成全新的文化活动开展模式,而这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必然会因为有了茶文化基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得到人们的切实认可。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融合后的创新开展,还需要包含一定的时代气息,如各种广场舞活动,便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全新阐释,其中的美感和意境都相当的高,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总而言之,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各项文化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和创新,而民俗体育文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倡导,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由于其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高的重视,导致其与当前群众的观念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突。为了保障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重新迸发出全新的文化韵味和活力,需要对其加以合理的升华和改善,尤其是与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合理融合,能够使得其中的魅力全面地凸显出来,以获得人们的认可。

[1]孙庆彬,凌颖,周家金.民族传统体育校园化改编的方法探析———以民间采茶舞的体育教学改编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xx,(05):78-82.

[3]兰玉珊.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xx.

[5]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xx.

茶文化论文篇六

茶,是我国的国饮,更是一种带有东方闲情逸致的“灵魂的饮料”,还是一种带有东方精神审美导向和人生哲学价值的文化体系。

第1: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传播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信息传播行为,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融入行为,茶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在何种程度上彰显,取决于文化融入的程度。

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茶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转换”进行展开,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茶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和外延包括:英语教学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内容在于均衡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英语教学的主要策略在于互文性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对外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转换;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相对单一。

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可以尝试中西方茶文化比较的传播策略;互文性的翻译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茶文化传播;应用策略;跨界协同。

茶,是我国的国饮,更是一种带有东方闲情逸致的“灵魂的饮料”,还是一种带有东方精神审美导向和人生哲学价值的文化体系。

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中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机遇,同时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先导,成为促进我国茶叶相关产业走向国际化的一面旗帜和窗户。

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理论流派的影响下人们还赋予了茶文化更为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之道,代表着中国国民性关于人生、自然、社会等终极命题的关怀。

出台的《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在关于茶文化传播和茶文化的对外交流时指出茶文化因子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如何更好地进行利用和开发可以有效促进茶叶旅游、茶馆业、茶包装等业态建设,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大茶文化对产业的贡献力度。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传播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信息传播行为,而是一种有效的文化融入行为,茶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在何种程度上彰显取决于文化融入的程度。

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茶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转换”进行展开,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茶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1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和外延。

在学术界,很多学科都在探索“文化融入”这个领域的知识,其中以翻译学、外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交际学、宗教学等学科更为突出。

根据本研究的学术考古,“文化融入”作为一种理念被正式提出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基督教新福音传播的相关实践,当时的罗马教会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促进新福音理念的传播,提出了要把福音的真理和价值具体落实到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中去,实现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将基督教神学理念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在英语教学的背景下,文化融入理念对于教学工作存在着一些核心的主张:

1.1英语教学的本质是跨文化交际。

使学生实现一种跨文化交际、有机地融入到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环境中去。

也可以说,英语语言是英语文化的表现形式,英语背后的文化(如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物质文明等)才是语言的本质。

对于学生来讲,如果在英语学习中仅仅注重语言的掌握而忽视了英语文化的相关细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的文化障碍,毕竟中西方社会在逻辑思维、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2英语教学的内容在于均衡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

掌握了英语语言的交际法则;但是对于“文化融入”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深层次上来讲应当使学生们明确这样一种观念:英语语言本身并不构成知识,只是人们认识知识的一种手段。

因此,应当使学生们获得实质性知识增长的理念,通过英语语言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英语语言背景下的科学文化知识,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1.3英语教学的主要策略在于互文性教学模式。

互文性理论最早是作为翻译学上的一种主张出现的,其本质的含义是强调语言转换视角下应当突出两种语言背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对比、引用和互相关照,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元素的互相转换。

同样地,在文化融入理念看来,英语教学本质上也应当遵循互文性理论的一些主张,从母语和交际语两种语言的背景中挖掘彼此的文化基因开展文化的对比和互换,引导学生树立起一种跨文化交际的理念和从背景知识了解英语语言的实践。

比如说,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英语语言的背景性知识、文化典故、名人名言等生动灵活的知识,让学生借助于这些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和语法结构等的认识。

2当前我国对外茶文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们认识中国的茶文化可以从两种视角展开:一种视角是传统文化视角中的茶文化,这种形式的茶文化更多地是一种人文性的、道德性的、生活性的价值体系,代表着农耕时代中国国人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另一种视角是当代性视角中的茶文化,以最新的茶学研究和科技进展为表现形式的茶文化是“当代性”最重要的注脚。

无论何种形式的茶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都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

当前阶段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存在着这样几个显著问题.

2.1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转换。

需要对茶文化的部分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修正,使之更加符合英语语言语境中的人们阅读习惯和接受习惯。

例如,西方人阅读人文性的语言文本更加倾向于使用“主动句”表达,而对于科技文献则倾向于使用“被动句”阅读。

在现实中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基于商业交际目标还是基于特定的文化交流目标都广泛地存在着不注重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2.2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相对单一。

从教育的视角来看,茶文化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获得了一种独立学科的地位,主要定位于培养精通现代茶学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高级专业人才,属于茶学学科的范畴,核心的课程包括茶艺学、食品学等。

当前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基于政府对外交际的官方传播行为,带有一定的公共外交的性质;二是基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国际化茶文化营销传播行为,主要是定位于商务营销,缺乏对茶文化深入的挖掘和对外体系化的传播。

尽管高校中也开设了一定的茶文化教学和科研、有限的对外茶文化交流课程等,但是整体上来看对外传播效果十分有限。

3基于文化融入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茶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整体上来看,相区别于政府主导的对外茶文化传播和基于商业运作的茶文化对外传播,高校英语教学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开展针对性的传播是更加持久和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传播方式。

因循着文化融入的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播茶文化可以尝试这样几种策略:

上文提到,在文化融入的理念下,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主要交际点在于语言背后的背景性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语言的掌握。

针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转换、表达转换、内涵转换等焦点问题,可以选取中西方茶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一些知识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加深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有针对性地避开语言上的危险点。

比如,可以围绕着中西方茶文化精神的本质差异、中西方茶道的差异、中西方茶文化习俗的差异、中西方茶文化语言表达的差异(如红茶在英语中更多地被表达为blacktea)等开展针对性的比较专题分析,使学生彻底掌握中西方两种语境中的茶文化内涵。

3.2互文性的翻译教学策略。

英语语言的教学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问题,而是背景性的知识借助于语言进行对话和互动的过程。

因此,在文化融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文性的翻译教学策略,针对中西方茶文化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和背景性知识上的差异开展针对性的翻译实践,加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也有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第2:高校英语教学中茶文化实证性分析。

摘要: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显得更加重要。

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融入茶文化,使茶文化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对此进行几点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英语;茶文化;关系。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传承,永远都是处于一定文化背景之下的,所以研究高校英语与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高校英语与茶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及高校英语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存在重大差异,中国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更注重个人主义,二者的区别促使中国想要学习西方的英语教学手法,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融入中国的茶文化特点,让关于英语的教学课程,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开展。

中国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和谐的生活理念,在融入茶文化以后,更渴望将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应用到高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让学生可以以谦虚的态度以及客观的学习方法来完成英语学习课程。

想要通过饮茶的方式了解来自自然的味道,所以,饮茶时更喜欢单纯的饮用茶水,而非添加其它的配料。

所谓“混饮”,就是在不同少数民族中产生的一种饮茶方式,他们在茶水中添加奶糖、红枣等众多配料,让茶水喝起来更加可口,这一点与西方人的饮茶习惯较为相似,由于少数民族多数继承了独有的饮茶风格,因此产生这种混饮的方式也不奇怪。

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主义,因此在讲求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达到要求的生活水准。

由于西方人生活特点的不同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因此在饮茶风格上不同于中国人的饮茶特点,他们起初比较喜欢饮用绿茶,随着时间的推移,红茶成了他们主要的饮品。

由于西方国家天气的原因,饮用红茶可以驱赶寒冷,而绿茶则无法起到这一效果。

西方人饮用红茶的同时,喜欢在其中加入牛奶或者糖,去除茶苦味的同时,让茶水更加可口。

有些人为了保证茶水具有一定的养生功效,他们还在其中加入蜂蜜、肉桂、黄油等众多生活中的配料,通过不同口味的变换,成为人们喜欢的一种饮品。

西方人对茶的特殊应用方式成就了他们独有的茶文化,让人们在了解中西方文化特点的同时,可以通过对比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此时,中国在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同时,要区别对待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对西方的英语教学手法产生的差异要合理的进行融入,确保引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茶文化论文篇七

茶最初由中国传入世界各地,其清香的口味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

。英国于17世纪最初开始接触“茶”饮品,而这种茶饮品迅速得到了英国人民的青睐。起初茶仅作为英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后来发展成为全民都可以消费的平民饮品,而这种茶文化的发展,也就促使英国茶文化能够融入到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多个领域,不同的时期其茶文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文学作品也都不同,尤其是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于茶文化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直至17世纪才传入英国,并受到了英国人的喜爱,始初茶作为一种药物保健品推广,并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至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地的不断扩张,进口关税的降低,才使得英国的中下层阶级能够普遍饮用,之后茶饮品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饮品,成为英国人

生活

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也代表着英国人对时尚和健康的追求。

英式早茶主要是指英国人在清晨饮用的茶。“一日之计在于晨”英国人对于清晨的时间看的十分重要,因此英国人都会在清晨准备一杯“早茶”,迎接美好一天的来临。英式早茶的原材料主要是红茶,例如阿萨姆红茶、肯尼亚红茶等。红茶的色泽亮丽、口感纯正,能够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而英式早茶也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英国茶文化中,英式上午茶是必不可少的。上午茶主要是在工作时间饮用的茶,对于英国人来说,工作和休闲是联系在一起的,忙碌了一上午的工作,需要饮用一杯清爽的茶,缓解工作的紧张状态。一般英式上午茶的时间在11点左右,饮茶之后会休息片刻,紧接着继续下午的紧张工作。而这种工作方式和习惯,也是英国工薪阶层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

英式下午茶主要是英国人打发下午时间的生活习惯。英式下午茶起源于上层社会的贵妇,这些贵妇选择下午四点左右的休闲时光进行聚会,一起饮茶,享受下午的温暖时光,延续至今,英式下午茶已经成为英国人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

英式晚茶主要是指下午6点之后的饮茶时间,英国人在晚饭前后都会饮茶,由于英国人的饮食习惯较为甜腻,为了保证健康英国人都会饮用一杯清茶。通常情况下晚茶都会加一些牛奶,以促进睡眠。

可见看出,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工作和

学习

中的重要饮品,而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生活习惯之一。

由于茶文化的发展是由上层社会逐渐发展到平民阶层,因此英国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尤其是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也成为英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众多英国诗人的主要创作源泉之一。茶可以作为诗歌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诗歌的创作主题,丰富诗歌内容。早在17世纪中期,英国诗人埃德蒙·沃勒就以茶为素材创作了《论茶》,也是英国文学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茶的内容,自此之后,茶在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英国人也经常以茶来形容诗人,以体现诗人的优雅品质和高尚涵养。茶元素在诗歌载体中的引用,与茶自身的本质有着直接的联系,茶叶以清新的绿色为主,是和平、安宁的象征,能够意寓吉祥与安康,而诗歌中茶的引用,不仅是对诗歌素材的增加,而且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诗歌盛行的时代,茶作为英国贵族的专属饮品,也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诗歌中所描述的贵族生活,也体现了茶在英国的发展史。

散文中引用茶的作品也较多。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抒情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品,因此,英国的散文作家将茶作为散文素材,对茶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茶特征、性质、作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作者对茶的热爱;通过描写当时不同社会阶层对茶的追捧,展现当时英国各个社会阶层对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高尚追求;通过描述制茶、泡茶的方法,体现一种制茶、品茶的亲身感受,展现英国人热爱生活的态度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在散文作品中的主要体现,具体到英国的散文作品中,20世纪的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详细的记录了如何制茶、泡茶的方法和过程,并将作者的泡茶感受传达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将饮茶推广到基层民众的生活和工作中,而这一散文作品的发表也推动了英国饮茶热潮的掀起,让更多的人懂茶、饮茶。

小说作为英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热爱程度不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创作中以主人公的生活为故事情节,能够顺其自然的将茶融入到创作中,在小说故事中可以将饮茶贯穿于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体现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追求。例如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在《维莱特》中,就合理的将贵族妇女的下午茶引入其中,展现了小说中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和高贵身份,促使小说情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小说中茶文化的引用主要是体现故事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或者是展现一种社会形态,一方面可以丰富小说创作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加切合实际,体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涵义。

在众多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以茶为素材和主题,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影响也是极为突出的,茶文化不仅影响了英国文学创作者的创新,还贯穿了英国整个文学历史的发展。同样英国文学作品也促进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对英国茶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自17世纪茶传入英国以来,英国的文学创作者就将茶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从最初的诗歌素材发展到英国的小说题材,很多文学作品都引用了茶。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为例,在散文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制茶、泡茶的过程,分享作者制茶、品茶的感受,这一文学作品的发表,对于茶文化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推广影响重大,尤其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茶文化传播,推动了茶文化的广泛发展。

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的上层社会,是英国贵族阶层宴请、赠送的佳品,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都用饮茶作为代表上层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进而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不同的时期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盛行的社会阶层不同,例如小说《维莱特》中,只有上层贵族阶层才可以饮茶,并作为一种奢侈品和保健品风靡于英国的上层社会,而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中则多次展现了茶已经成为一种平民饮品,并风靡于英国整个社会。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能够充分的体现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对于记录英国茶文化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不仅能够体现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还能够展现茶文化独特的魅力,例如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在描写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和各种英国聚会时,都会将茶会的详细情景进行描述,以烘托情景氛围,突出英国当时的阶层文化,同时书中描述了对不同人物饮茶后的感受,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茶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茶文化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中的文化魅力,也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英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茶文化发展史中,英国的文学作品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体现十分突出,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激发了众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论文通过对英国文学作品中茶文化的解读,论述了英国独特的茶文化内容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深入的分析了英国文学作品对茶文化的作用。无论哪种文学作品形式都合理的将茶运用到创作中,一方面提高了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英国人热爱茶、饮用茶;另外一方面文学作品中茶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也记录了英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论文篇八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茶文化论文篇九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英语语言文学;茶文化;融入策略;关联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xx(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xx(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5):417.

茶文化论文篇十

摘要: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关键字:茶文化,中国,茶叶。

茶起源于中国,但随着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在向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较早地传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道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成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点。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在日本,茶道组织遍布日本,研习茶道的人有四五百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纷呈,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如今20多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内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实质没变,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首传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实际上,茶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文献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茶已传到日本。至唐代,茶叶由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栽培茶树由此开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过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时,因大僧正永忠亲自煎茶奉献天*,天*饮后龙心大悦,赞美有加,便命令进行种植,设立造茶所,专供宫廷,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这就是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到了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在上层社会兴起的饮茶之风也逐渐衰退,仅有少部份的僧侣保持饮茶的习惯,当时高僧们播种的茶树,也淡出了记载。总的说来,平安时期的日本茶文化,无论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国宋朝,日本国力又兴盛了起来,这时日本到了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权者平清盛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到镰仓初期,后来被日本称为“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将优质茶种与茶具带回日本,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被称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起了重要影响,书中介绍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品茶艺术开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渐演化为禅宗和律宗两大流派。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以茶为药,茶文化逐渐由寺院普及到民间。镰仓末期,受中国宋代“斗茶”的影响,在日本上层武士中,“斗茶”开始兴起,“茶寄合”等游戏大受欢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扩展开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提出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删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缛节,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并在武士中流行,最终形成了现代所说的“茶道”。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在禅茶一体化的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为茶道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经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为“四规”,即“和、敬、清、寂”其实质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茶道开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创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论显然是受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迄今为止,对日本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千利休莫属。千利休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中日茶道有着渊源关系,一般人初始感觉日本人喝茶比较郑重,而我们更讲究的是闲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内涵,修养身心。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不能否认中国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于三家思想的统一,内容十分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

2、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程式严谨,将高雅的茶艺术与意境相融合。中国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3、普及层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国的茶道具有民众性。日本茶道,有着许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传,在茶道中影响较广,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包含了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成为人们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是社会生活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

日本茶道是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它按照程式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蕴含其中。其中浓茶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具体方式则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进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门前迎客,举止优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引领并简要说明。入茶室前,经过一段自然景观区,使宾客先静下心来,除去凡尘杂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后在茶室门外的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后将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净,再把一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

进入茶室,强调不分尊卑,第一位进茶室者是首席宾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宾主相互鞠躬,主人称谢光临,客人感谢主人盛情邀请,之后客人们入室观赏四壁书画、茶室布置和插花艺术,落座首宾须坐于主人左边,主人即忙于生火煮水,这期间宾客可自由在茶室内外观赏和花园中散步,待水将煮沸,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宾客们再重新入座,茶道仪式正式开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避免空腹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依次递给客人品饮。客人恭敬地用双手接过茶碗后,应先欣赏一下茶碗和茶汤,然后缓缓品饮。饮时要使茶汤在舌间滚动,吸啜有声,以示赞赏。待客人品饮完毕,主人便请大家玩赏精美茶具。仪式结束,宾客们鞠躬告辞,主人复跪坐门侧送客。整个过程数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宾客人可自由交谈,正宗日本茶道,不谈论金钱、政治、生意等世俗话题的,谈话议题多是大自然的话题。日本茶道之所以这么繁杂,就是要把宾客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禅又在品茶中得到体会。

如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强调通过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强调宾主间有一种高尚精神、典雅仪式和双方间的融洽关系。学习日本茶道,就要先学习行礼、寒暄的方法,如来宾入室后,宾主均要行鞠躬礼。接下来是学习每一个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关知识,然后是由浅入深地学习各种点炭、点茶的方法及其相关知识,为了能够点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为,而且作为客人也必须得具备同样的修为,主客间必须做到心心相印。点一碗茶的过程,其实也恰是人们尝试着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进行角色转换的一个训练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与人交往的心理平衡过程,而这一点恰是中国茶道所不具备的。“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等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内心与内心的相互沟通,这就是“和”的感觉。

茶道现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的最有效的礼仪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经过特别的茶道程序训练,为主妇有条不紊地操持家务的提供训练。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茶道也成为心理辅导的重要一课,是人们缓解压力、寻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劳的好方式。

茶道的内容十分丰富,提高了日本的书画、服装、插花、音乐、舞蹈、文学、陶艺,漆器、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为日本的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及建筑和制造工艺等的不断发展打下了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

茶文化论文篇十一

:茶在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自从有了华夏文明,就已经诞生了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追溯,最早可以上升到神农尝百草,无论是在历史地位还是现实意义上都举足轻重,其中包含的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瑰宝之一。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首先能给人带来身体上的愉悦,茶除了和咖啡一样具有解乏的作用以外,它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壶茶,从烧水、茶叶的选取再到浸渍、冲水这个过程充满讲究、饱含文化,甚至茶具的选取都是一门学问。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发,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的共性,探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会带来的效果,最后对于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出一点建议。

1.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强调团结协作和健康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体育活动经常是集体或者团队活动,离开任何人都是一种损失,都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大大下降,从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实力,不仅不能起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反而因为成员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导致水平有大幅度的退步。只有团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国传统茶文化讲究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同时选茶、泡茶、制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协作关系,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效果的差强人意,茶文化本身就在向人们无声地展示着合作精神。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会在无形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成员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球缺少谁都会一样转动,自己不过是团队的一份子,离开了团队自己也是无英雄用武之地,从而扫除内心的不安,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文化的精髓不在于比赛的胜负,而在于加强交流、丰富人的内心、健全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强调了胜负的重要性,将比赛的乐趣和重心摆放在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体育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歧途。茶文化讲究内心的安静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杂质。引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内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更完美的体育人。

1.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注重礼仪规范、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的竞技成分很高,肢体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在比赛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不同的体育活动都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在它们的指引下,比赛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即便有这些规则规范的约束,现实中因为越界造成的体育冲突依然不胜枚举,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运动员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尊重对手、尊重比赛。体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如果发展成这样赤裸裸的相互攻击则与它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茶文化对于选茶、制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讲究、甚至对于茶具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规范,这样的环境能够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明确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在赛场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风采,无论输赢的最终结果,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其目不仅是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而是在于健全人们的内心、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茶文化在这一方面和体育文化有着相似的最终目的,饮茶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个人的修炼也是个人的提升,讲究内心的祥和和平静。将茶文化引到体育文化中去能够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全、形成健康的三观。

1.3两者都易于参与、有利于个人的拓展。

绝大多数体育活动的门槛都是很低的,如果不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为目的的前提,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上手,对于身体素质、年龄、性别等等都没有苛刻的要求,只需要你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即可。同样的,茶文化亦如此,只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茶文化、茶艺的研究中去,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部分奥秘,它对于爱好者的要求没有特殊的规定,同样很容易上手,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全民参与度很高、门槛低,群众基础强。另一方面,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体育文化的实践中,如果按图索骥、一成不变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很多体育活动都讲究一定的创新,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足球、篮球等,几乎每一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主观因素的渗入,形成一个创举。如香蕉球、托马斯回旋、程菲跳等等,这些技术性名词都是因为有无数人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才出现的。事实上,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法,这些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能力和素质拓展的过程。茶文化亦如此,茶艺的学习不是对古人艺术成果的照搬照套,只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1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无论是大中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很多人抱怨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变过。这样长期无聊的学习自然而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在内心形成厌倦和烦闷的心情,上课也变得不积极、被动起来。这既让体育课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同时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小举措就能改变现状,重新找到体育课的乐趣。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宝贵之处,同时因为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促使体育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领域度也会得到提升。

2.2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这份收获不仅局限在体育课身上,更将伴随学生终身。茶文化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既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后面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努力和训练来改变现状,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水平。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内敛、谦让的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恬静淡然、不争不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礼仪和素质,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后,茶文化中包含不计其数的理念和规范,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体育课上的内容有着功不可没的帮助,通过对于茶文化的融入,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也会上升,看待事物也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也减少了诸多壁垒和不和谐的学习障碍。

3.1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通过茶文化培养体育活动的集体意识。

出于多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当今社会的学生个人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以前来说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但是在集体意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简单来说,就是自私泛滥。这一点表现在体育活动中来就是争强好胜、藐视规范,这种“吃相”实际上是很难看的,一时的胜负可能通过明争暗斗得来,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礼仪也随之付诸东流,得不偿失。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人平等,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和集体力量的无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难处,不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体育文化中来的话,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到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更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秉持的价值观,从而保证赛场上的和谐,体育文化的教学氛围也会有一个质的上升和提高。

3.2推广茶文化的同时,融入体育精神。

要想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结合,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只通过一方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其中主要的问题自然是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但是在宣传茶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行分析和举例,在茶文化中体现体育精神,只有二者相互借鉴,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茶文化中去在新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的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新时期需要通过一定的革新才能让其赋予新的力量和生命,在新时期有一个更长足的发展。体育精神中不怕吃苦、用于开拓的特点就是茶文化所缺少的,将其引入到茶文化中来则能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精髓。

3.3积极调动全民参与度。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精髓和特点,因此呈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千差万别。这些不同的特点不是我们发展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障碍,反而给我们融合和发展这两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我国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喜爱这两种文化的人群众多,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的集体力量,那么则能掀起波澜壮阔的惊天骇浪出来,而且这一效果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带来的成果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也没能调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4开拓市场,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播,同时更是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是文化的分支,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如果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将其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首先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两者的结合就是对双重市场的打开,群众基础加倍,市场潜力也会翻番。笔者前一段时间在江西看到茶艺武术的表演,即将体育文化中的武术融入到传统的茶艺中去,使得茶艺中带有铿锵有力的精神,让原本柔和的事物赋予了张力,让人眼前一亮,人们在欣赏茶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双重享受自然让人拍手称快。这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二者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早期的机遇至关重要,等到后期市场饱和时难度就大了。

茶文化论文篇十二

:事实上,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过程,恰恰也是茶文化在被认可,内涵得以完善的发展过程。将茶文化内涵与体育教学理论应用结合,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优化学生教学机制。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认知入手,结合体育教学理论的实施背景认知,通过分析茶文化与体育教学理论创新融入的可能性,从而全面探究茶文化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机制。

茶文化体系中向我们层次化表达和诠释的,不仅是具体的文化元素,同时更是一种精神理念和艺术内涵,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理论日益完善的今天,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内涵融入其中,已经发展成为体育教学机制创新发展的关键。茶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让体育教学理论的深化应用和全面沉淀,提供了可能。

当前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实现了深度、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文化融入与应用诉求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与应用,有了全新高度。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让我们真正有效的感知到了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利用茶文化时,需要从物质前提、艺术内涵和精神实质三个角度来理解整个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从物质基础看,茶文化发展的前提是与茶相关的诸多物质元素,尤其是在整个时代发展进程中,茶的物质基础不断完善,通过茶叶产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为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了重要支撑。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是茶文化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品味茶的内涵,还是发展与茶相关的文化内涵,都是以客观的茶物质为重要前提的。就艺术内涵角度看,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内容是层次化的,无论是茶歌、茶诗艺术,还是与茶相关的采茶舞、采茶戏等诸多元素,都是茶文化的内涵得以生动、立体化呈现的关键和基础。尤其要注意的是,茶文化的艺术内涵,使得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得以立体化、生动化展现。最后,对于整个茶文化机制来说,其中最关键的是其中诠释了诸多与茶相关的精神理念和人文思维,对于茶来说,其中所表达的精神思维,不仅向我们是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也让整个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得以本质化诠释。我国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当前时代发展进程中,其之所以能够实现持续影响力,关键则在于其通过系统化彰显系统化的精神思维和人文内涵,从而让我们体会到茶文化的具体应用价值。

对于当前我们所要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活动,同时更是基于精神情感的表达与诠释。无论是体育教学理论的集中诠释与表达,还是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都需要通过丰富具体的文化理念内涵,从而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活动的整体实施诉求和教学需要。对于我们具体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其中所需要融入和表达的,不仅仅是教学机制上的提升与优化,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及时补充新理念和新思维。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活动中,其中所具体应用的模式和方法,更多在于使用了机械、传统的教育思维,无论是具体的体育教育模式,还是整个体育教育活动的内涵化,都相对较为欠缺,特别是文化理念上的不足和精神上的思维,都影响到了整个教育活动的有力实施。所以在当前整个体育教育体系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融入合适的文化资源就至关必要。当然,我们也必须理解体育教学理论在当前教学应用环境下,也面临着创新优化、丰富提升等诸多全新时代诉求。对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创新而言,其中所具体诠释的基础是理念上的丰富构建和教学内容的体系化诠释。

在教学机制日益成熟的今天,逐渐确定了体育教育活动的具体人文诉求,我们不难看到:通过茶文化的系统化融入,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发挥和承担重要的教育意义。当然,我们也必须注重将体育教学理念与具体的人文内涵,乃至系统化的茶文化元素综合融入其中,才能从根本上满足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实施的终极诉求。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实施状况的具体了解和认知,我们看到,其在当前背景下,需要“以创新推动发展、以深化丰富教学”,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就极为必要。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深厚,且教学内容多元,这就为当前我们创新优化体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应用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就目前整个教学体系的实施趋势和背景看,多元化、创新改革不仅是其重要发展趋势,同时也是适应社会诉求的必然抉择。要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关键前提下,通过精准体育教学理论的应用定位和基础背景,从而更好发挥人才培养与理论应用创新的关联价值。事实上,对于当前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其中所需要融入和诠释的不仅仅是基础性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充分注重精神理念和人文内涵的全面融入和优化展现,这些内容中,其既需要有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做支撑和前提,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精神理念做支撑,这实际上就为茶文化体系的集中优化和全面实施提供了本质化支撑。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深化认知,我们看到其中所诠释和表达的,不仅是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有着系统化的内容,可以被具体应用到整个体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应用机制之中,比如民间采茶舞艺术,其可以通过系统化改造,从而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教学理论的优化创新。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的整体实施来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动态、多变的氛围下具体实施。特别是对于学生培养活动的整体实施来说,其应该是一项综合化活动,其中所包含和传递的,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体育精神等等内容提出了较高诉求,因此,基于这一系列诸多新诉求,需要我们借鉴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关键前提下,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创新应用的关键前提,优化文化内涵元素的全面融入,就极为必要。客观地说,如今教学体系需要在具体实施中得以丰富构建和完善诠释,无论是教学机制自身的完善性,还是具体的文化内涵,都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实施诉求。尤其是要结合当前学生培养的综合素质背景下,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思想启迪,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变革教育诉求的关键前提下,丰富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激发学生理解的根本前提下,优化体育教学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我们看到茶文化体系所诠释的内涵是层次性的,无论是茶文化自身的多样性,还是其中所表达的精神思维,都是整个教育活动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乃至融入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系统化分析茶文化本身的价值功能,以及整个教育活动实施的整体诉求看,两者有着本质融合点。特别是对于当前整个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文化融合与交流,对于学生培养活动的开展有着本质性影响。所以文化理念的集中表达,就至关重要。结合当前学生培养活动的主要目标看,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序幕”已经开启,如何选择合适的文化底蕴,来丰富具体的体育教育内容,并且整体打造全新教学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情怀,就极为必要。我们在对当前教学诉求进行具体分析时,不难看出:传统体育教育理论缺乏必要更新和完善,尤其是过多强调教学目标的客观性,教学行为的自主性等等未能将学生自身的人文感知和价值诉求等等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有效培养活动。

总的来说,对于当前体育教学理论活动的创新实施而言,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层次化的,尤其是随着整个体育教学理论发展应用不断成熟,我们看到只有在立足教学诉求的关键前提下,引入合适的文化元素,才能实现该理论的最佳应用。通过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文化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包含和承载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基础性物质元素外,更关键的是其中彰显和传递了系统化的精神思维,成为我们当前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前提。

[1]章以赛;钱丹丹。基于“校园足球”背景探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评《高校足球教学实践研究与理论指导》[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188-193.

[2]刘会平;吕秀娟。基于新生特点的嵌入翻转课堂教学的高职英语生态化教学理念及实施———以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xx,(11):111-113.

[3]张梦倩。《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1):222-224.

茶文化论文篇十三

茶文化的内涵和社会功能由来已久,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育人作用显著,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茶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循序渐进,彰显特色;要联动各方,合力推进;要丰富形式,创新方式。学院通过“茶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双管齐下,一方面实现茶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作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湘西州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种植,20xx年茶叶种植面积近50万亩,年干茶产量10000吨以上。当下,茶产业已成为湘西州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农民群众的当家产业,湘西州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湘西茶叶品质优良,古丈毛尖茶与保靖黄金茶为湖南省代表名茶,中国知名绿茶品牌。为助推湘西州茶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茶产业基础,全力落实百亿茶产业发展目标,在州内形成人人讲茶、人人喝茶、人人爱茶、人人宣传茶的良好氛围,为茶产业的大发展贡献力量,州茶叶协会与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创建了湘西州茶文化推广中心。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旨在以“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在全州范围内宣传湘西茶知识、传递茶文化、激发茶兴趣、传授茶技能,谱写湘西州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备受关注,从秦汉、隋唐、明后代至今,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饮茶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与和谐,特别是在加强友谊建立情感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饮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人文精神及日常生活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茶文化从古到今,始至终一直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的文化及内涵表现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方面有历史长河中前人遗留下来的茶文物,茶遗迹、茶字画和老字号明茶,也有现代人推出的茶馆、茶具、茶歌茶舞及茶艺会演等。精神层面有茶道、茶德、茶经、茶话,也有以茶会友、以茶静心、以茶养性、以茶为荣等等的文化内涵。由于茶文化所折射了人们在生活上的渴望和精神上的向往,所以饮茶逐渐被人们视为是一种高雅的享受,饮茶也逐渐被人们称之为品茶。当年清代查为仁的诗句“书画琴棋诗酒茶”除了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也正好道出了饮茶文化及内涵的广大和深远。

茶文化进学校,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茶文化中蕴含了廉明质朴、节俭尊敬的精神,促进了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

2.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文化有5000多年历史,而茶文化就有4700多年的历史,我国是茶的故乡,最早始于神农时代,沿袭至今,逐渐形成了茶德、茶学、茶道、茶故事、茶艺等一系列的茶文化思想,并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和、德、礼、美、静等哲学思想,反映出我国民族悠久的文明,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的强大根基,茶文化融入校园,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化的自信。营造茶文化氛围。通过调研、举办活动献策搭台,服务茶产业健康发展,突出以茶惠民、茶和社会的宗旨,培育与弘扬“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推进了“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理念,更增强了茶文化的自信。

2.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苏东坡有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茶文化能缓解压力,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茶文化培养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品质,茶道中的廉、美、和、敬,茶德倡导的康、乐、甘、香等精神内涵,都与优秀人才应具备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懂礼貌、善于沟通、团结协作、善于学习的个人品质等职业素养相一致,在校园融入茶文化资源感染学生,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渗透茶文化,不仅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而且也能改变学生生活态度,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重视友情,树立集体观念,充分调动智慧,发挥潜在能力。帮助学生能在静中思考,动中上进。遵守规则,成为一名有技能、有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

2.3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组合起来的合成词,是在生活过程和社会环境之下逐渐形成经时间熏陶而固定下来的一种交往行为,是符合大众心理,有利于人际关系健康发展和人格完美的准则。也是确立维护社会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礼仪教育方面,其内容包含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大到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小至衣着、举止、言行及接人待物。从对象上细分,可以划分为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等。茶礼仪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职场或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很注重礼仪。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在拜师仪式上,徒弟要向师傅敬茶,代表拜师求技,谢师恩,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教育,在社会或民间,要拜师学艺,也有敬茶的习俗;新人举行婚礼时,要向对方父母改口敬茶;学生在学校提前学习和掌握茶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礼仪规范,对未来走上社会发展带来帮助。

推进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茶为国饮”的理念从学校传播到千家万户,再传播到四面八方,这对于打造“中国名茶茶乡”,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开设茶文化必修课、选修课。

茶文化是茶道和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弘扬茶道,是学习茶文化的必修课,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诸事物的运行轨道,是顺其自然的轨迹。茶道则是来自自然的沐浴,是心旷神怡、心无旁骛的美感之道。而茶艺便是选茶、洗茶、煮茶、烫壶、温杯、闻香、品茶等过程的艺术,也是传承传统美德、追求完美的一种艺术。进一步理解,茶艺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而且还是蕴藏深厚文化的艺术。茶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彰显和发扬了现代生活的艺术形式,同时还渗透到文学、美术、舞蹈等领域,形成了正如苏轼所云的“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的茶文化。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质量和人性品质的提升,越来越追求茶文化的品评,追求茶叶的色、味、形,追求茶艺的每一个操作艺术,追求品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追求呈现形式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学院开展茶文化教育,需要明确必修课、选修课,要结合市场变化和经济需求,学院在教学上突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紧跟时展步伐,明确创业就业导向。旅游管理系各专业开设茶文化必修课;“一村一大”农民大学生开设茶文化必修课;学院其他系部开设选修课。

3.2研发茶肴茶点。

茶肴,即用茶叶入肴后烹饪而成的菜肴。茶叶入肴,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将新鲜茶叶直接入肴,二是将茶汤入肴,三是将茶叶磨成粉入肴,四是用茶叶的香气熏制食品。茶点,是在茶道中份量较小的精雅的食物,是在茶的品饮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类点心。茶点精细美观,口味多样,形小、量少、质优,品种丰富,是佐茶食品的主体。研发茶肴茶点。在保持中餐、西餐、西点、雕刻、面塑、调酒、咖啡等烹饪传统技术的同时,旅游管理系烹饪类专业师生,要成立茶肴茶点研发工作室。茶肴茶点在形、色、味上进行创新,追求产品精细化,满足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

3.3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

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有鉴于此,建立大学生茶吧试验点,提供最完整、正确的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到茶的基本常识及生活文化的相关性。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回归自然健康。建立以茶水为特色的服务性茶吧,提供以国学为主的书籍,方便学生交流学习,建立非营利性,大学生创业基地。

歌以咏志,诗能陶情,茶可清心。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乾坤。茶,是最精典的植物,生于青山,长于幽谷,结庐林间。从唐人陆羽的《茶经》中走出,饮尽山灵水秀,意蕴人间风情。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浓浓的酽,就是全部的人生。茶源自中国,喝茶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身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茶可以不喝,却不能忽视这固有的茶艺文化。开展茶文化讲座和社团活动,弘扬茶艺文化信息和普及茶叶知识,举办茶文化相关技能比赛与品鉴、展示等活动。学习茶艺技巧,温杯、投茶、洗茶、烫杯、冲泡、出汤、分茶、奉茶、品茗,体会茶文化所带来的安逸与亲和,感受茶文化所展现的人文魅力。总言之,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静、美。清茶一杯,廉洁清白,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社会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新时代教育茶文化走入学校,通过学习茶礼仪、茶艺表演等,更好地学会了尊重他人,照顾服务他人,分享给别人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集体意识。将茶文化融入校园,内涵深入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以和为贵、以人为善、礼貌待人、诚实守信,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促进我国倡导的文明、团结、廉洁、和谐社会是十分有益。

[2]罗钗霞.浅谈“茶文化进校园”[j].贵州教育,20xx.02。

[6]金疆.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j].农家参谋,20xx.2z。

茶文化论文篇十四

摘要:汉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有着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丰富多彩的茶风习俗等独特的茶文化。

旅游部门应更新观念,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打造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使汉中茶文化旅游创造出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21世纪是休闲的时代,体验的时代,人们的出游选择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

各种以文化为特色开展的旅游活动顺应了这一市场,正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联姻,是以茶为核心的物质功能、社会风向、文学艺术风韵的有机汇总,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体系。

汉中有着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研究汉中茶文化并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促进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茶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的产茶胜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史钩沉,能不忆汉中?汉中是我国北方茶区中最优良的茶叶适生地,常年良好的生态环境被公认是地球上同经纬度地带中最适合人类生活、也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

而汉茶种植历史悠久,始于战国,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自古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供养地。

汉中茶叶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

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华阳国志》中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的人们把茶叶作为地方特产敬献给周天子武王,贡品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贡茶之一。

“西乡月团”大约产自今天汉中市的镇巴、西乡县一带。

大巴山产茶,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开篇即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唐代的朝廷即以汉茶赐贡。

宋代“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更为繁荣。

汉中因茶赋而成为大宋王朝同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成为当时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二)品质上乘的汉中绿茶。

“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的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汉中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保健”五大特点。

“汉中是我国罕见的高香茶区”,而且是洁净、卫生的全天然有机茶产区。

茶叶中普遍富含有机锌和有机硒,同时汉中茶没有污染。

全市所有的茶叶不经任何技术处理,经中茶所测定,全属无公害茶叶,90%以上达到或超过绿色食品的a级和aa级标准。

美国有机食品专家对汉中茶区的生态进行了实地考察后,给出的评估结果为“金”级。

据中国有关茶叶科研机构测定,汉中名茶氨基酸含量达4%左右,咖啡碱达4.5%左右,茶多酚达40%左右,水浸出物达46%以上,有较好的品质表现。

(三)独具魅力的秦巴茶艺、汉茶茶礼。

“尽揽春色品茗时,茶香笑迎客做伴”,汉中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作为宗旨,收集、整理、发掘古朴浓郁的品饮方式及饮茶习俗,加以创新利用,开发出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茶艺表演艺术。

西乡的“秦巴茶艺”,通过动态的冲泡以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

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

茶技精湛,动作娴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汉中民间的茶风习俗。

解放前后,汉中地区的茶馆设备都很简单,仅有桌凳、火炉、水壶和茶具,但店家招待茶客十分殷勤,语言谦和,态度和蔼,使人有一种回家的亲切之感。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茶馆新增添棋类、纸牌、画报、书刊、音乐电视节目。

有些还邀请乡土艺人弹琴说书,活跃了茶人的文化生活。

这类茶艺馆,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茶俗,增添了客人的雅兴,深受人们欢迎。

在乡村集镇,一家一户也是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习俗语。

客人登门,茶水当先,为客沏泡名茶,连茶具也很讲究,一般都要做到开水洗烫消毒。

献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亲切招呼,颇有茶礼。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

巴山深处著名茶乡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一起“斗茶”,进行采制茶比赛。

只见穿着醒目红、黄、粉色浅色衣服的茶女们,臂挎竹篮穿行在青翠的茶山,她们唱着采茶歌熟练地采茶。

茶女们采摘的都是一芽二叶鲜叶,随后由制茶历史都在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角逐茶叶采制能手。

随着“斗茶”比赛的开展,该镇茶农们也出现了争学科技、大斗茶艺的热潮。

(一)更新观念,重视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只有深入发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地文化品位,树立市场品牌,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费档次,形成效益型增长。

为了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汉中必须大力发展融自然风光、地方文化于一体,强调参与性、知识性的特色旅游产品。

茶文化旅游可让游人在美的享受与游的乐趣中,学习和体味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感受“礼让、友谊、亲和”的中国茶德,起到教育国人,促进茶文化复苏与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作用。

游人在对茶文化的了解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赏茶、爱茶的心理,客观上起到了培育茶和茶文化旅游消费者的作用。

以茶文化旅游为龙头,可以带动茶文化旅游沿线景观、景点、茶商品购买、茶会娱乐和茶旅住宿的兴旺,为旅游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汉中旅游管理部门及业界应该抓住这一良好机遇,转变对茶文化旅游不够重视的观念,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事业。

(二)打造生态茶园旅游品牌,开展茶乡生态游。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选择条件适宜之地,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

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汉中茶文化的魅力。

西乡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

同时,还成立了县茶叶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艺表演班,专门培养茶艺表演人才,为西乡乃至汉中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为汉中进一步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了榜样。

(三)积极营造茶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开拓汉中茶文化旅游市场。

“中国陕西(汉中)首届茶业茶文化节”,随处可见宣传汉中茶文化的图片和信息,社会反响非常好。

建议将营造茶文化氛围作为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比如,可以在出入汉中的交通要道旁悬挂大型广告牌,宣传汉中茶文化;在城市的商场、车站、广场等行人密集处安装电子显示屏,讲解汉中茶文化;与央视或其他新闻媒体、出版社等合作,推介汉中茶文化。

同时,要将类似“茶文化节”的节庆活动一直办下去,因为现在的节庆活动已与发展旅游密不可分,节庆活动已成为宣传旅游、招徕游客的又一特殊平台。

特别是汉中茶叶协会将汉中几大名茶整合后打出“汉中仙毫”的品牌并成功推出,使得汉中茶业走出了盆地,走向了全国,也使得汉中成了众多游客关注和向往的地方。

(四)加强汉中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工作。

购物是旅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中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注重茶商品开发研究工作,茶商品从狭义上说是指各种品牌的茶叶;从广义上讲是指以茶为龙头的包括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工艺品、茶旅游纪念品等涵盖茶文化各个方面的旅游商品。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茶文化商品的研究开发工作,成立专门机构设计开发文化内涵、品味较高的旅游商品。

如,在茶叶包装上可以根据茶叶产地,在盒子表面印上当地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及简介,比如:勉县定军茗眉茶盒上可印武侯墓和武侯祠,西乡午子仙毫茶盒上可介绍午子山,南郑汉水银梭茶盒上可印南湖、红寺湖,宁强雀舌茶盒上可介绍青木川古镇等。

另外,还应根据汉中客源市场的特殊性,推出一些特别品牌包装盒。

如,汉中的两汉三国文化和“东方红宝石――朱”常常引得日本和他国友人前来品味和观赏,因此,可以在茶盒表面增印上日文或英文,在方便游客的同时,更好地宣传汉中茶文化和旅游,也为早日把汉中旅游推出国门积蓄力量。

目前,汉中拟建造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会议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汉中茶城,以此来提升汉中城市品位。

此项目的完成将会填补汉中无大型旅游购物点的空白,从而大大提升汉中旅游品位,促进汉中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汝百乐,徐友.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7.

[2]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3.12.

[3]史延廷.振兴茶叶的关键所在是发展茶文化旅游.中国旅游报,.2.

茶文化论文篇十五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茶成为一种文化并记于史册传与后世,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

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

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

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

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

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

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

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

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

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

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

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

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

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

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

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茶文化论文篇十六

英国茶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着深厚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

远隔千山万水的两个国家孕育出了各有千秋的茶文化,本文拟从物质、精神、语言三个层面出发,针对中英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梳理,力图为中英两国茶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参考。

茶文化论文篇十七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研究中国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研究。

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说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许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鸡、五香茶叶蛋等。

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节。

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雅,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实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一定为皇上御笔,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许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词圣苏东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脍炙人口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添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3]。

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

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

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

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大改变。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

举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知识讲座和培训,积极参与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积极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独特的贡献。

[1]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

[2]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

[3]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

茶文化论文篇十八

在中国,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形成了中国茶文化。与此同时,茶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谈到中国的茶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从唐代与宋代兴盛起来的。从此茶的精神渗透到了宫廷和社会,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和医学。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而且丰富了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高三:古拉尼斯。

茶文化论文篇十九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即现在的池上茶园),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

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和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

明代末期,公元16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两方的大门。

我国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唐代开元年间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了,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

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

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

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

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茶文化论文篇二十

摘要:“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春秋、西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代等都有不少对饮茶的记载。

至唐,唐统治者统一了南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就成了举国上下必不可少的一种风尚。

所谓饮茶必有器,陶瓷茶器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陶瓷茶器象征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更象征着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唐代;茶文化;陶瓷茶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繁荣安定的社会为茶事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封氏闻见记》说:“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唐代饮茶兴盛与茶圣陆羽的《茶经》也是密不可分的。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茶的专著,体现了陆羽的茶学理论体系。

陆羽在《茶经》中“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的采摘工具、制茶、煮茶的用具和方法、饮茶的方法以及茶事的历史记载、茶叶的产区。

“四之器”中的“二十四茶具”是举行茶道的必备之物,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才可以省略其中某一部分;其中“五之煮”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并对这三种水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六之饮”中“膏薪厄炭非火也,一飞湍雍潦非水也”;可见唐人饮茶对用具用水用火颇为讲究。

使用上品茶,如煎时用水用火不当,则茶味大减,为茶道所不取。

可见陆羽对饮茶活动的热忠,见解详细而生动。

《茶经》亦对唐代茶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代文人热爱饮茶,从茶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文人的饮茶盛况和他们寄托在茶事上的情感。

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吟到:“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茶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理念、创作手法及创新点,与自身的传统元素交融,形成具有独创艺术的审美观感。在现代环保理念及仿古风的兴起下,各茶楼茶社甚至非茶场所,都在借鉴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进行环境艺术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环境艺术。

1.1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内容及特点。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包含了在点、线、面、光色等各个元素下的关于茶文化的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传统茶楼中,为营造清新舒适的饮茶氛围,室内的光色应用都比较柔和。为了契合传统山水画的古朴质感,古时人们都会用真正的树根雕塑成桌椅,用山石刻成摆件模具。随着现代仿古茶楼的兴起,为节能环保、节约成本,人们开始用假石做茶楼的摆件。设计师在并非真石的材料上,首先进行雕塑,将不必要的地方去除。雕刻完成后,再进行造型色彩的明暗刻画及线条塑造。将密度较低的物品绘成密度较高的山石,并借助茶楼中的灯光效果,将假石的凝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会交叉同时进行。茶文化下的美术元素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互相促进、互相交融整合,以达到环境设计最优效果的整体。综上,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最大的特点便是其内容斗争性下的同一性。

1.2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现代化发展。

现代茶楼茶社甚至茶主题酒店的兴起,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广泛应用及发展。为营造传统氛围、在全国多地茶楼中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各茶场所设计师利用美术绘画与雕塑相结合,在茶场所的外围及内壁都进行壁画根雕艺术的设计。为契合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及外国友人的审美观感,部分茶场所还会将西洋油画与中国传统茶画相结合,发展出茶场所独特的艺术。传统茶美术元素的应用,让全国的众多茶场所成了本地茶乡旅游业的“地标建筑”。而现代茶场所的覆盖式开展也促进了茶美术元素的创新。由此可见,在千篇一律的主题场所中找到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方向及设计构思,是茶传统美术元素在现代应用时的首要考虑问题。

1.3现代环艺设计的传统茶美术元素。

茶传统美术元素不仅在茶场上有所发展,随着美术元素的成熟及应用的创新性,茶美术元素也逐渐开始应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一方面,除了涉及茶文化较多的“景观艺术”及“茶场所艺术”,其余非茶环艺设计也开始逐步应用茶美术元素进行装饰。现今各民宿、饭店甚至大型商场,都会将茶画、茶具摆件及具有茶元素的物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场所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茶美术元素的思维影响下,现代环艺设计不仅开始考虑内部整体视觉观感和使用性的协调,还对外部墙壁进行修饰,以契合街道文化。茶美术元素的黄金分割构图法、三度空间量感率及体积明暗透视法等美术创作方法,也作为主要设计思路被广泛应用。

2.1环艺物质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下的物质形态部分,指的是在原有设计基础上的进一步实体操作。不管是装饰、绘画、雕塑还是建筑元素的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为现代环境艺术服务,都会将图纸进行实体创造。前文提到,为追求创新发展,现代环艺物质形态中对于茶元素的应用不再千篇一律,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思维想象。然而经过数据分析可知,现代环艺的美术设计图纸太过注重茶元素的想象和新奇,忽视了其转换成物质形态后的实际效果。除了部分仅具美感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美术设计,更有许多本身是实用目的的美术设计质量不达标。在此设计下,物品的'使用年限大大降低。有些设计师仅考虑美术元素的创新应用,但没有考虑到后期修复与当地的气候湿度。

2.2环艺意识形态艺术分析。

环境设计艺术下的意识形态艺术指各类环艺设计的主题理念及创作思维方式。一方面,受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影响,不管是哪类场所的环境艺术设计,尽管其使用价值和主题价值不同,但都开始围绕“环保节能”及“弘扬传统”这两个宏观理念开展;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中,设计师将传统茶美术元素的构图方式作为参考,将美术元素下各个方面的融合作为借鉴,应用在环境艺术中。经过传统茶文化的意识形态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环艺逐步多样化,各类主题场所取代了千篇一律的楼房与景观,雕塑、建筑、绘画的融合发展也更为娴熟,部分环艺设计师甚至在进行传统与现代设计融合的体系建设。

2.3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分析。

室内外陈设元素光色,是基于环艺物质艺术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共同作用发展下而形成的整体视觉传达观感。室内外陈设元素的光色设计材料及色彩限定多有不同。室内因灯光颜色和灯光位置的固定性,灯光对陈设物品的光色有增强作用。因此其陈设材料的色泽度可以不高,陈设材料的色彩置顶也大多不需做过多处理,直接本色为主。然而室外陈品物品因受多变天气影响,因此,色彩饱和度要求较高,运用的美术材料也是可以通过光热变化而变化,以此契合天气变化的高级材料。通过室内外不同材料及色彩的应用,能够让进入场所的人产生一种循序渐进的代入感。综上,室内外陈设元素通过茶文化美术元素的合理应用,其设计的使用体验感日益加强,其场所的主题意义及价值塑造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1提高设计工程质量。

基于现代环艺设计过分注重茶美术元素的创新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的问题,必须提高设计的工程质量,以达到使用体验和审美体验的平衡。首先,在不同新提出的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进而判定在此设计下的最佳制造材料。通过不同创新美术元素设计的特殊性,找出其普遍性规律,进而通过已经制定好的材料制作工程,制定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材料应用体系。其次,在设计时,考虑到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注意室外的天气和人为影响。对于在室外创造的环境艺术,要高度应用美术三度空间元素及高阶设计材料,保证室外环艺的持久性及可行性。最后,不能一味追求固化美感而忽略质量指标。在设计美感的前提下进行实体制作时,根据制作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不改变原有主题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适当修缮,以保证最终工程的高质量。

3.2美术意识思维融合。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下,茶场所运用了各个美术部分的意识思维,将其即兴融合发展以便创新。然而现阶段的茶美术元素已经应用到了除茶场所外的各个方面,基于现代环境艺术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必须进一步加强美术意识思维的培养,以便其思维意识在非茶场所的环艺设计中得到最优发展。一方面,全国各省市的茶文化美术元素研究机构,应当以茶场所为例,将各个部分的美术意识思维进行模拟整合,制定出美术意识思维融合后的结果体系,以便其余环境艺术设计能够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将已完成的美术意识思维融合体系进行试点应用,成功后逐步进行推广。以循序渐进的模式将茶文化的美术思维意识普及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避免直接应用时的设计思维误区。

3.3协调装饰比例美感。

对于茶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场所陈设光色分析可知,目前大多场所过于追求“个性化标签”而导致整体装饰过于杂乱,无法平衡。根据传统茶文化美术理念可知,在杂乱无章的装饰环境下,如果想保持原作者的创作理念,不舍得丢弃任何陈设,可以通过空间置换、物品视觉叠加的方式协调装饰的比例和美感。设计者首先将顾客需求的理念及陈设一一罗列,面对罗列陈设庞杂的情况,设计者对可以删减的部分进行删减协调;对于不能删减的部分,设计者可借鉴茶美术的光影理论进行空间置换,将杂乱的物品模拟场景,排列演习,通过规律性的美术思维意识,找出最适合场所环境的陈设方式。

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创新发展了现代环艺设计的思维理念及创作的手法方式。通过提高茶传统美术元素下的环艺工程质量、普及茶美术思维模式理念等策略,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逐步在现代环艺设计中普遍应用,并以自身的优势保持着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

[2]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80+82.

[3]刘岩,苏志海.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j].黑龙江科学,20xx(11):242.

茶文化论文篇二十二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从种植茶叶到饮茶都极具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深受茶文化影响,对其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将针对茶文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进行分析探讨,旨在进一步分析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和促进作用。

:茶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传承。

我国作为茶叶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我国就是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大国,茶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经过历史的积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对于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已经深入生活和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体育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个文化范畴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由于缺乏传统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发展中缺乏系统的应用,阻碍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文化在我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具有很大的比重,在茶文化视角下,将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茶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料的存在,其同时也是一味宝贵的中药,对于延年益寿,保持身体状态都有其他饮品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其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可谓影响深远。茶文化历史悠久,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文化,集儒释道三种思想为一体,一杯清茶,淡泊明志,可以蕴含天地万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茶文化的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要将其与实践相结合,融入到具体的文化项目当中去,才能让茶文化的思想内涵真正展现出来,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合就是具体的实践结合,其不仅有丰富的物质元素,同时也包含了精神文化内涵,因此,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相结合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体育文化也极具文化内涵,在多元化文化充斥的今天,想要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要通过现实的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切入点之一。

2.1缺乏相应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载体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和根本,而对于目前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上就缺乏相应的载体,载体的缺乏导致文化传承出现障碍,文化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而相应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尤其是目前社会对于体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充分,导致体育文化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人们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也是以西方体育为主,很少接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限制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很多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和反映,因此,要想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必须要以合适的角度切入,找到适合文化传承的载体。

2.2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压力巨大。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并且给了我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压力。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各国之间的文化出现交融,但要摒弃外来文化中不健康的方面,取长补短,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出现与时代脱节、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入创新机制,对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入其他文化元素,利用本身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这种内部文化的融合一方面会增加文化的融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最佳效果。

2.3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限制了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极其灿烂文明的。但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的思想不断活跃,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使文化多元的社会让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不自信,认为传统文化即落后的文化,是不科学的文化,基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不会自觉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不自信和消极的态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造成了阻碍。

对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来讲,其具备深厚的价值内涵和丰富的体育元素,而这正是适应当今社会人们亚健康状态下的体育运动所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在工作中很少得到时间进行必要的运动和锻炼,导致了当今社会人们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的状况,同时,人们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和食品安全问题都使人们的身体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找到一种适当的锻炼方式尤为重要,但从实际来看,人们缺乏必要运动的同时更加欠缺这种运动意识。这就意味着人们即使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而逐渐提高这种意识就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价值切入点。此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障碍来讲,就是其未能实现与时代的接轨,滞后发展于时代,成为另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阻碍,并将其与体育文化的内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解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被传承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作用,在文化多元的当今社会,人们思想复杂、接受能力强大,传统文化尤其独特的魅力,其作为一种优势的发展资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也对传统体育锻炼进行了融合,丰富体育活动内涵的同时也创新了传统体育文化。我国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以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拥有多种文化资源的我们就要将文化资源整合,结合社会发展时期和当下的时代背景,进行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茶文化的不断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注重传承的活动理念和内涵,其具备的价值观念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定位和条件,因此,使茶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文化作为国家的灵魂,其存在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在整个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文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利用茶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生活当中。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面对这样的形式,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就更加重要了。茶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悠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和传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而将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解决目前所面临问题的关键,传承和发扬茶文化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不断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成为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茶文化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以此传播各种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融合了佛家、道家、儒家的思想,将其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

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

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

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茶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介绍茶文化的概念、内涵,同时还介绍了在茶艺表演时要用到的礼仪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礼俗。

引导学生讲礼仪、尊礼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

同时还特别强调茶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通过茶中蕴含的思想和道德观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中国茶文化所倡导的“和、静、怡、真”的精神,将饮茶与人生处世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茶德、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

把人们崇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的高尚品质及人格赋予具体的茶及各种茶事活动中,不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修身怡情,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34358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