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教案在安排活动时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些教师编写的精品教案,供大家共享学习资源。
给予树教案篇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问题贯穿始终,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心理的变化、以及课文里的饱含的对同情、善良、仁爱、体贴的美德的赞美之情。我认为,这些层层深入的提问就是有效性提问!
给予树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能在教师地指导下,感受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受到情感地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妈妈感情地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组织教学:
孩子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把心情写在脸上”的游戏吧!请大家站起来,老师说一个词语,你就用表情或动作把你的心情表现出来。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生气!悲伤!微笑!大笑!狂笑!
你们一个个可真是出色的小演员。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板书课题)师: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一些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他们的世界里缺少亲人的关爱,一颗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架起了爱的桥梁。(师画圣诞树,贴上一张心愿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予树》这篇课文,一起来重温这感人的爱的故事。
2、首先我们回顾昨天认识的老朋友(词语卡)。火车呜呜开哪里?
3、谁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品读悟情。
1、师:无论孩子做什么,最关心的人永远是妈妈。“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孩子的成长也牵动着妈妈的心。孩子进步了,妈妈欣慰;孩子做错事了,妈妈生气。课文中的这位美国妈妈的心情也因为孩子地成长而发生了一系列地变化。会读书的孩子们,请你拿起你手中的笔,用“-------”画出文中写妈妈心情变化的句子。(副板书------勾)。
(1)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教师指导。
(2)小组内相互交流,教师指导。
2、全班交流。
(1)师:体现妈妈心情的句子有哪些?谁的小嘴最会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富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
a、师:你从妈妈地担心里能感受到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妈妈的用心良苦。
b、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妈妈对孩子的那份疼爱。
(2)师:妈妈的心情因为孩子们的表现而发生了变化,妈妈接下来是什么心情,根据学生回答展示:“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些什么?”
b、妈妈以为她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些什么呢?(生:买零食、玩具、弄丢了)。
(3)最后,妈妈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心情又是怎样呢?根据学生回答展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a、读第四自然段思考:妈妈为什么要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呢?因为她发现金吉娅这么......妈妈的心情很......(注意品读)。
(教师注意引导感悟重点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感悟重点词语“什么都没有”,师:“什么都没有”就是“没有……..没有……没有……..”金吉娅被小女孩的境况所感染了,读----“可是妈妈,我们又这么多人......”小女孩的心愿卡能打动金吉娅的心,她是怎样写的呢?师读黑板上一张心愿卡:我是一个孤儿,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能送我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样她就可以陪我聊天,陪我玩耍,陪我睡觉......我也就不再孤单了!)(副板书:读、抓、悟)。
(师根据学生的感悟来板书:激动、高兴、兴奋、自责等)。
b、而此时金吉娅送上的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分明不仅仅是一份礼物,而是一份……..(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主板书: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所以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c、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是如此....所以---生读最后一自然段。
学法指导:孩子们,今天我们用勾画重点句、朗读重点句,然后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感悟人物的品质,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法。
三、拓展练笔。
1、音乐伴奏下:教师手指黑板上的树:“孩子们,这是一棵给予树,也是一棵爱心树,一棵充满着关爱、携带着善良的爱心树。尽管地震无情、病魔残忍,但我们的心中都是有爱的,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世界上每一个值得爱的人!圣诞节快到了,让我们把从金吉娅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善良、仁爱、同情、体贴之心也给予我们身边的人吧。
2、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卡上。
3、展示心愿卡,贴在黑板的圣诞树上。
结课。
板书:
副板书: 主板书。
副板书:
-------勾。
树和心愿卡图 担心。
抓 善良 温柔 (高兴、兴奋、自责……)。
悟 同情 体贴。
给予树教案篇三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1. 利用故事《给永远比拿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自读自学疏通生字词,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并讨论,把握文章中心。
4. 回味课题,深化理解,提高认识,明辨事理。
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感受高尚无私的胸怀,置生死于度外的品格。
揣摩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面对一壶水和一张纸条的抉择。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给予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一)教师讲述故事:高尔基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出示课件。
(二)学生畅谈生活中给予他人与得到给予的经历。出示课件。
(三)板书课题,过渡:我们看看《给予的故事》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词,标好段落。出示课件。
(二)开火车认读生字,指导识记生字。课件出示。
(三)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置身场景,畅谈感受。
(一)学习第一个场景。
1、主人公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面临生死的抉择?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2、读了这一段,在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想象着说。
3、假如是你,头顶上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茫茫的大沙漠,此时的你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幻灯出示茫茫的沙漠,感受炎热与饥渴。
4、让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一段。
5、主人公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他放弃生的希望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二)学习第二个场景。
木屋、水壶、汲水器、纸条……
2、对于一个在沙漠中饱受饥渴折磨、濒临死亡的人来说,哪怕是一壶水也能挽救他的生命。恰在这时,真的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壶水,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喝下这壶救命的水,因为他在水壶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生齐读。
3、课件出示纸条上的话:“要先把这壶水灌进汲水器,才能打出水。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水。”
4、如何理解纸条上的话?
纸条上的话有两层意思:(1)满足自己的需求。(2)方便别人。
5、学生齐读,体会:当他看到这壶水和纸条上的字时,他的心情怎样?
6、带着上面所谈到的这种心情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个场景。
2、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3、生死就在一念之间,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他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4、把水倒入,按纸条上的话做。按纸条做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5、这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设置悬念,承接研读。
是什么促使他这样去做,让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通读全文。
(一)听写生字词。
(二)四人小组内分段读文。
(三)过渡:是什么促使那个人按纸条上说得去做呢?
二、反复揣摩,重点理解。
课件出示: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一)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此时此刻,你想对主人公说些什么?
(四)在茫茫的沙漠中,寸草不生,骄阳似火,主人公饥渴难耐,他如果不管纸条上的忠告,选择喝下水壶里的水,也无所谓错,而那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出示课件,学生展开想象讨论。
(五)主人公在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也要试一试,为更多的人找到生命之水,这是何等高尚的品质呀。
三、品味“给予”,总结全文。
(一)学完课文,你对“给予”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小故事中蕴涵着大道理,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四、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有句话叫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此时,老师有很多想给予同学们:课件出示
一束花
一句话
送去的是温暖
表达的是关爱
伸出你的手
别人握住的就是力量
露出你的笑
别人感受的就是阳光
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我相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里,你、我、他,我们大家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希望同学们可以永远的记住一句话:“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五、课下作业,推荐篇目。
(一) 把《给予的故事》讲给家长和朋友听。出示课件
(二)搜集阅读有关以爱为主题的文章读,如《善念的回报》、《掌声》 等。
给予树教案篇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认读“给予、分享、试探”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说写结合,初步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受到美好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给予树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心,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了解圣诞节。
课前交流:从小,我就特别喜欢过年,你喜欢吗?我们中国人过的年叫春节,欧洲、美国这些国家也过年,他们过的年在12月25日,叫圣诞节。
一、生活化导入。
1、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圣诞节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写法。齐读课题。
2、“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出示读音)再读一遍课题。
3、“给予”是什么意思?
4、在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出示词语。
圣诞节 宽裕 分享 兴高采烈 沉默不语。
援助 盼望 如愿以偿 仁爱。
抽读、齐读。
4、谁能够借助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课文中那些事情是一种给予呢?再次默读课文,找到这样的地方,画下来。
(1)学生默读,教师指导边读边画句子的方法。
(2)谁能站起来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
生:妈妈把100美元平均分给五个孩子。
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生: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
6、你能说说课文中谁的给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吗?(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给予印象最深刻)。
三、奔入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
(1)学生自由读。
(3)现在你找到这样的词语了吗?
a援助。
“援助”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些?
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板书:不幸)。
b一直盼望。
小结: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指导朗读。
c卡片。
2、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
出示:(指名朗读)。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我的钱就......只够买这写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8岁的金吉娅就是这样想的,因为这个小女孩什么都没有,所以她可以 )。
a读了金吉娅的话,你知道金吉娅给予谁什么?
b(联系金吉娅的家庭和她原来的想法。)除了洋娃娃,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什么呢?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除了洋娃娃,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
生1:除了洋娃娃,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一份爱心。
生2:除了洋娃娃,金吉娅还给予小女孩一份温暖。
c金吉娅用剩下的不多的钱给予我们棒棒糖,难道仅仅是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吗?除了棒棒糖,她还给予哥哥姐姐什么呢,给予我们什么呢?出示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
生1: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哥哥姐姐善良、仁爱。
生1: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我们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生1:除了棒棒糖,金吉娅还给予我们一颗爱心。
d、听了你们的回答,文中的妈妈不再生气了,而且为自己有这样的好女儿感到高兴、自豪,所以妈妈——(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学生齐读。
(出示: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学生齐读。
f、让我们对金吉娅说,金吉娅,你别难过。因为——。
让我们一起赞美金吉娅,金吉娅,你真棒。因为——。
四、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2、朗读。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3、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妈妈会怎样赞扬金吉娅?
5、这说明大家对“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板书:爱心)。
7、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记住: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板书:
给予树。
爱心 不幸。
给予树教案篇六
今天上午我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整堂课基天性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能把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同学,思路也很清晰。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同学自身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同学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沛发挥了同学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同学充沛阅读后,使同学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发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同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首先,在导入时没有抓准切入点,过多的强调快乐,而忽略了“给予”的含义,以至于同学在后面谈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经历时都只说到自身快乐的事情而没有说到给予的快乐。有些偏离文本主题。
其次,课堂上的交流很多,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体现其情感的变化,而在课文的内容方面花的时间太多,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没有体现到位。
第三、对保罗的内心感受抓得不实,同学虽然有读,但读的时间还是太少了。而且,同学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没有很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比方说,小男孩的那种羡慕与惊叹没有体现出来。老师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的知道。
最后,我思索,一节课是否称得上好或者差,不在于用了哪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不在于搞了多少新颖的形式,而在于看它能否抓住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重点来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实实在在的课才是最好的课。
给予树教案篇七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三、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四、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2.本课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较大,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学习中,教师要对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重点指导。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圣”“偿”都是翘舌音和后鼻音,“予”读yu,不读yu。“担”是多音字,本文读dan,另外还有dan的读音;“卡”,可读ka,还可以读qia。
有些字易混淆,如“予”和“矛”,“买”和“卖”,“即”和“既”。有些字虽然笔画简单,但不容易写匀称,如“予、卡、仁”等,教师需做书写指导。
3.本课表现的是外国儿童的生活,有一些风俗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教师要想办法缩小文化差距,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从圣诞节的快乐氛围导人教学,给学生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前,教师对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国外事物和名词可以直接说明,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或者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援助中心”“给予树”则可以给学生直接解释,是慈善组织办的赞助机构,他们在圣诞树上挂上反映孩子心愿的卡片来请求人们赞助。
4.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教师可以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最后,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妈妈很生气?”“金吉娅在给小女孩买洋娃娃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
课文中有两个泡泡,第一个是通过金吉娅的神态来突出她内心的难过,这种心情在后面金吉娅的讲述中有提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第二个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做开放性的联想,加深读课文后的体会。
5.课文中有一些词语,需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做更深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的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他们不但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娅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了爱。“兴高采烈”可以和后面的“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姬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如愿以偿”在文中是指小女孩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教师可以提问让学生回答:“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她的愿望是怎么得到实现的?你觉得她的愿望实现以后心情是怎么样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本课的难点。“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这句话的表达方式是把“实物”和“精神品质”联系在一起,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体会句子含义时,教师可以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引导学生认识到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
6.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后第二题设计意图是: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去体会金吉娅的可贵品质。在圣诞节来临前,妈妈担心家里不宽裕,没有更多的钱让孩子们购买礼物;当看见金吉娅买的棒棒糖时,妈妈有些生气,同时又有些疑惑;听完金吉娅的讲述后,妈妈为金吉娅的送礼行为和爱心高兴、激动。要注意的是,妈妈心情变化无非是突出金吉娅的美好心灵的陪衬。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妈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小练笔是“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可以结合下面的活动进行。
圣诞的由来:为什么西方把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呢?这是在5世纪中叶由教会规定的。公元354年,在“菲洛卡连”日历中第一次写明12月25日是耶稣的生日,到5世纪西方普遍接受了这个日期为圣诞节。
圣诞树:据称,圣诞树最早出现在古罗马12月中旬的农神节。随后,德国人把12月24日作为亚当和夏娃的节日,在家里放上象征伊甸园的“乐园树”,上挂代表圣饼的小科饼,还点上蜡烛。到16世纪,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求得一个满天星斗的圣诞之夜,设计出在家中布置一颗装着蜡烛的圣诞树。不过,西方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着另一种说法:有个善良的农民,在圣诞节那天,热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临别时,孩子折下一根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了大树,孩子指着这树对农民说,以后每年的今日,树上都会长满礼物来报答你们的盛情。所以,今天人们所见的圣诞树上总是挂满了小礼物。
圣诞老人:圣诞老人原指公元4世纪时小亚细亚专区的主教尼古拉,他因和蔼可亲、慷慨济贫而闻名。到了6世纪,东方把他尊称为圣・尼古拉。由于民间有关尼古拉的传说中,都涉及到少年儿童和礼物,因此,圣诞老人便成为专门在圣诞节向孩子们送礼物的慈祥老人的形象。到了18世纪,通过文学和绘画,圣诞老人逐渐成为身穿红外衣的白胡子、白眉毛老人形象。传说他会在平安夜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圣诞卡: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是1843年由英国人亨利・高乐爵士提议、约翰・卡尔葛・荷斯利设计的。卡片上画的是一个贵族家庭,三代人一齐举杯对一位不在场的亲友表示祝贺。当时他印了1000张,印刷厂把没有用完的以每张1先令的价钱卖出,圣诞卡就这样诞生了。
圣诞礼物:据《圣经》记载,在耶稣降生的时候,来自东方的圣人会赠送礼物,这就是圣诞老人为儿童赠送礼品习俗的由来。英国儿童在圣诞前夕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在夜里会从囱下来,给他们带来装满袜子的礼物。法国的少年儿童则把鞋放在门口,让“圣婴来时把礼物放在鞋里面。”
给予树教案篇八
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理解“给予、援助、如愿以尝”的意思;会写“予、宽、裕”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金吉娅的言行和心理。
3、以“给予”为主线,通过研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引导学生感受富有爱心能给人带来真情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理解“给予”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美丽的圣诞节的前夕,(板书课题:给予树)边写边提醒写法。齐读课题。
2、读得很对,“给”字,今天我们知道了它的又一个读音,在课题中读“ji”,(出示“拼音”)再读一读课题。能读得更好吗?生读。
(给予树是一棵什么样的树?给予树会结果吗?为什么要把这种树的名字叫做“给予树”?给予树的叶子是怎样的?给予是什么意思?……)。
4、这些问题都和我想到一起了。我们归纳一下,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给予”是什么意思?(2)“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板书:?怎样的树?)。
5、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
(“给予”就是给与;帮助;送)。
生:我给灾区的人捐献过衣服。
师:那是你对灾区人民的给予,你真可爱。
生:我在大街上看到有的人很可怜,把零用钱给他们。
师:那是你对流浪人员的给予,你真善良。
生:过年的时候,爸爸会给我压岁钱。
师:那是你爸爸对你的给予,那样的时候你觉得幸福吗?
生:是的。
7、其实啊,刚才老师走进教室,你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就是给予我最大的欢迎和热情,让我感到多么的温馨和幸福。这就叫(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齐读。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理解“给予”
1、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好好地读读课文。你觉得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种“给予”。
4、学生继续读找。
5、找到了没有?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给予”?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指导朗读。
生:妈妈把100美元平均分给五个孩子。
师:这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给予。
生:孩子们相互买礼物。
师:那是相互的给予。
生:金吉娅买了一个洋娃娃送个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金吉娅买了棒棒糖送给妈妈和哥哥姐姐。
生:金吉娅送给我们善良、同情、仁爱和体贴。
6、你们真会读书,第一次读就能从课文中读出这么多的给予。你能说说课文中谁的给予给你印象最深刻吗?(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给我印象最深刻。)。
三、直奔中心,感悟金吉娅对女孩的“给予”
1、出示句子:“后来,我看到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裙子的洋娃娃。”
(1)学生自由读。
(3)看看哪一个词会跳出来,从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a、援助(点击变红)。
“援助”是什么意思?“援助中心”是一个怎样的机构?(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想一想,最需要我们援助的人有哪一些?(在大街上乞讨的人需要援助。流浪儿、失学的孩子需要援助。)。
想一想,课文中需要帮助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想象,教师评价)。
小女孩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帮助啊!
还有其他的词语跳出来吗?
b、一直盼望(点击变红)。
我们不认识这个小女孩,不知道她长什么样,不知道她家里的情况,也不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一直盼望”是什么意思?她一直盼望洋娃娃干什么呢?拓展。(晚上,她盼望——;梦中,他盼望——;早晨,他盼望——。
从晚上到早上,从梦中到清醒的时候,小女孩每时每刻都在盼望有一个洋娃娃,这真是——一直盼望。
指导朗读(指名读3人,她可是一直在盼望啊。评价:多么急切的心情。)。
你还看到了哪个词语?
c、卡片(点击变红)。
1、是啊,给予树上除了树叶还挂满了卡片,其中有一张卡片是这个小女孩的,卡片上有她的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这么一张卡片,你能看到卡片上写的字吗?看到了吗?写着什么?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吧。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卡片。配上音乐。
把你写的念给大家听,看看能不能打动别人的心。
我是个孤儿,是个没有伙伴的小女孩,是个没有爸爸妈妈关怀的小女孩,我多么希望有一个穿这裙子的洋娃娃,我多么希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洋娃娃!(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个穿着红裙子、长着黄头发、头上带着红花的洋娃娃。(很直接)。
我是一个孤儿,我没有伙伴,爸爸妈妈因病去世了。我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在我最孤单的时候和我玩耍。(非常恳切!)。
2、是呀,金吉娅仿佛真的看到了这些情景,她被小姑娘的心愿感动了。她会想些什么?(学生想象)。
3、于是,金吉娅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买了洋娃娃,送到了援助中心。她会在卡片上写句什么话?(学生想象说话)。
4、小女孩收到洋娃娃,读着卡片上的留言,她又会怎么想呢?(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四、总结给予,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最后一段: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article/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朗读。音乐声起《让世界充满爱》。
2、在这个圣诞节里,金吉娅给予别人的是什么?
3、妈妈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妈妈会怎么赞扬金吉娅?(引读句子,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语)。
5、这说明大家对“给予树”有了自己的理解。你能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吗?
(愿望树;感情树;快乐树;爱心树;友谊树)。
6、这样的一棵给予树应该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请记住(出示名言: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高尔基)。
五、书写指导。
1、认读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2、学写生。范写:宽、裕(请你提醒老师)。
3、学生书写。
给予树教案篇九
辜淑华:曹老师作为新老师体现了教学创新的精神,教授本课时好的方面贯穿了以同学为主的精神,坚持把课堂交给同学,文中的几个局部设计让同学自渎自悟,也是比较好的,同时,曹老师教学态度自然,教学层次也比较清晰,但是在最后掌握阅读链接的局部,却因为时间过短,没有进行深入,只是带过,可能比较匆促。
祝怡婷:曹老师的教态大方得体,课前准备比较充沛,注重了以同学为主。缺乏的地方,课文给人以快乐的感情,但是整堂课师生情感似乎没有进入课堂,学完课文后没有与文中人物发生共鸣,有可能是在备课时,曹老师目标订的过高,导致难以在课堂中落实。同时开课的问题“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可能提的过早,同学在开始的地方不理解,导致文中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情感没有达到目标要求。
熊顺华:曹老师整堂课目标清晰,课堂中各种方法设计也不错,导入局部的你认为“什么是快乐的?”同学说的也很有兴趣。缺乏的地方:教学本课时,似乎是为了使同学进入一个预设的课程中,没关注同学的“生成”。在课文的后半局部,曹老师让同学说说在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因为时间过短,同学没有说到位,我认为,课堂气氛的关注应该在研讨的过程中烘托出,使整堂课的学习在一种好的氛围中结束。
给予树教案篇十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就用力抽水,可是滴水全无。他失望到了极点。
忽然,他看见吸水器旁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紧紧地塞住,壶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请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不要按纸条上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把水倒进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壶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他思索再三,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了一会儿,他重新把水壶灌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又加了两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给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路后,饥渴已极、几近死亡,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做出的选择:他选择了付出这壶救命水,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给予奉献的品格。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给予的快乐和幸福。
3、在讨论交流中流露真情,明辨事理,提高认识。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寄予国别人或者得到过给予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给予的故事》。师板书课题。
(幻灯片展示)自学要求:请大家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1、师:看大家刚才读书的.样子,老师真高兴。因为你们读书时非常专注,而且大部分同学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了批注。这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写。
2、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感受到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
(1)、迷失方向、饥渴难耐是在沙漠中最可怕的困难,可他偏偏都遇到了。
(2)周围仍是黄沙茫茫,看不到一点绿色。同学们想象一下,头顶是火辣辣的太阳,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此时又饥又渴,还迷失了方向。假如是你,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给予树教案篇十一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4课教材。主要讲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夕与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从一开始的误解至最后的理解的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表达,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真正体验到“我”的存在,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我”大胆地探究,“我”勤奋地思索,“我”体验成功的愉悦,“我”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引入,揭示课题。
师:考一考同学们的成语积累情况,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齐:敢!
师:说说描述快乐的成语。
生1:满面春风。
生2:神采飞扬、兴高采烈。
生3:春风得意。
师:这个词多好。
生4:喜笑颜开。
生5:心花怒放。
师:同学们,有一种快乐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心灵的感应,如春风吹过,涟漪荡开。这种快乐便是——(在课题“给予”下圈点)。
生齐:给予。
师:给予是什么意思呢?用你的话说一说。
生: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
生:为别人创造一些美好的东西、生活。
师:这句话含义太丰富了,包含好多呢。
生:给别人帮忙做事,送给别人需要的钱物,还有……。
生补:还有精神上的,如陪老人说说话。
师:给予的反义词呢。
生:索取。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生:给了她。
师:你的境界很高。
生:我估计不会给,人都是自私的。
师:是的,这个小朋友还小,还不懂道理,无论我怎么说,他也不乐意把到手的东西送出去。看来,课题“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它的真义是不简单的,课文中的保罗也是如此,不信你读读课文。
二、初读,了解情节。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保罗是怎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是一下子就明白的吗?(生摇头)。
(板书:……开始……后来……)。
生1:保罗在圣诞节前夕收到了他哥哥送给他的新车,一天,遇上了一位小男孩,开始小男孩请求他把车停到他的家门口,小男孩背着他的脚有残疾的弟弟下来了,后来,保罗开车与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我感觉中间是不是漏了个环节。
生2:开始,小男孩问保罗,这车是您的吗,当保罗得知这车这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他说希望……保罗以为是希望也有这样的哥哥,而他却说是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哥哥一样,这让保罗十份惊讶。
师:后来——。
生3:我来接着说。后来,保罗开车带着他在大街上兜风的时候,小男孩请求保罗将车开到他的家门口,保罗以为这小男孩是想炫耀自己。
师:可这回保罗又——。
生齐:想错了。
生3(接着说):哪知道小男孩是想让他的弟弟也出来看看圣诞节的夜景。
生4:保罗感动了,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师: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次课文,感受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体会那一个个场景里人物的内心。咱们来开火车朗读。
三、赏读,体味真情。
师:听你们朗读时,我发现文中有一句话可谓意味深长,让我想到了很多……。
生1:第8小节“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这句里面的“闪着亮光”意味深长。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注意到这个细节,很好。从“闪着亮光”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2:这是一种期盼的眼神。
师:不错。这亮光是一种期盼,一种渴望。小男孩期盼什么,又渴望什么呢?联系前面,看看后面。
(同学们在思考)。
生3:他说,“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再联系后面他背着他的弟弟出来,我想,这亮光是他心中的一个激动的念头:如果我的弟弟也能像我这样坐在车里欣赏着圣诞节的美景有多好哇,对,这亮光是小男孩的心里期盼,他期望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让弟弟看到这辆车,他要告诉他的弟弟,他将来也会送一辆新车给弟弟的。
师:是的,11小节小男孩抱着弟弟出来的一幕,任你是铁石心肠,也会被打动,轻轻地读读这个小节吧。(生朗读)。
师:“闪着亮光”这一句话确实意味深长,但还不是严老师心目中的那句。
生4:“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师:噢,说说看?
生4:保罗和小男孩偶然相遇,中间发生的事情让保罗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小节。(生齐读,读中能体会到有情有义)。
师:这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在书上用个词语注注。
生5:感人肺腑。
生6:温馨。
师:我喜欢这个词儿。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也许没有亲人了,此时的保罗就是他们的长辈了,在这个圣诞节的夜晚,他们“一家人”驱车出游,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生7:也许这个小弟弟从来就没有出过远门,从来没有见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是保罗让小弟弟的眼前出现了一丝亮光。(师插:是温暖的亮光)。
这样的一个圣诞夜小弟弟将终身难忘。
师:是的,哥哥在身边,好心人保罗为他驾车,外面也许冷风飕飕,但车厢里温暖如春。
生8:这样的夜晚对于小男孩同样难忘。他遇上了好人保罗,他让小弟弟获得了幸福。弟弟快乐了小男孩自然也会十分的开心。
师:如果说小男孩遇上保罗是一种幸运,保罗遇上小男孩难道就不是一次幸运?
师(情绪激动):这个快乐的圣诞夜让小男孩和他的残疾弟弟难忘,难忘保罗就会忘记?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师:“从中”怎么讲?
生11:是保罗从小男孩对他的小弟弟的照料中,从他的话语里、行动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师:保罗仅仅就是旁观者吗?
生12:不是,他自己也在对小男孩的照料中,对小弟弟的关心中感受到了快乐!
师:不简单。具体说说。
生14:第6小节保罗“不由自主问了一句”,并且带小男孩兜风,这不也是给予吗?想想,这是个圣诞之夜啊,他应该赶快回家的。
师:不错,还有吗?
生15:第12小节“保罗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
生16:保罗被小男孩的话语感动了。就像前面不由自主带小男孩兜风一样,这回也是不由自主连忙下车去抱起那残疾小弟弟。
师:说得多好啊。是眼前的真情让保罗再一次受到感染。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目睹这感人的一幕,为小男孩,为保罗感动。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11、12两小节)。
四、总结,升华主题。
出示小黑板:“整个夜晚,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学生读最后一段,谈体会)。
生1:我从这件事里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至情。我会记住这个故事,记住小男孩、记住保罗的。
生2:我也会记住那个小弟弟的,我祝愿他早日康复。
师:好想法,让我们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小弟弟能够康复,站起来,享受生活。
生3:这个圣诞夜我也不会忘记。我为保罗得到一辆新车而高兴……。
师(插):这个圣诞夜,保罗不仅有一辆新车,也拥有了一颗爱心,美好的爱心。我们为他高兴。
生4:保罗和小男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保罗向小男孩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臂;小男孩虽然只有十多岁,但也向他的弟弟献出了令我们心碎的爱的温暖。虽然我是个旁观者,但也深深被打动了。
生5:这个夜晚会陪伴保罗一生,我想也会陪伴我一生……。
生6:“给予”的意思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
生7:这个不寻常的圣诞夜前夜,保罗被小男孩深深地感动了。也将关爱送进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
生8:一个快乐给多少人分享,就变成了很多人的快乐。
生9:我也要做一个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人。
……。
师提示:最后一段的作用是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五、拓展,课外延伸。
师: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小诗结束这节课。
出示小诗:群星把光明送给夜空,
点点璀璨,
闪烁出永恒的美丽。
鲜花把芳香送给大地,
朵朵灿烂,
绽放出一春的明媚。
你听,你听啊,
它们在轻轻絮语——。
给予,
是美好的;
给予,
(齐念)。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我”的存在,使我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达到了一定预期效果。
一、“我”的课堂。课堂开始的“说成语”环节,是“我”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获得“给予”的初识;“初读”是“我”在读书,用我自己的话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赏读”是课堂的高潮,是“我”的情感与作者,与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的交融与碰撞。
二、“我”很紧张。课堂是一个思维高度集中的智力活动场,要注重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感到老师就那么一两个提问却足以让“我”忙得不亦乐乎: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这句里面的“闪着亮光”的意味……。
“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保罗和小男孩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保罗向小男孩伸出了一双温暖的手臂;小男孩虽然只有十多岁,但也向他的弟弟献出了令我们心碎的爱的温暖。
虽然我是个旁观者,但也深深被打动了。”
……。
这都是“我”自己呀!
三、“我”很愉快。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语文不再是枯燥乏味、没有生气与活力的文字符号。在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中,“我”的语文学习也是那样的生动活泼,语文原来是那样的有趣,祖国的语言文字是那样优美,人原来就是要这样活着。
给予树教案篇十二
《给予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的教育。本文主要写圣诞节前小女儿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善良的品质。通过教学,一是让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让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会认“予,圣,诞”等10个生字,正确朗读“给予,试探”等20个词语,会写“裕,卡”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教学中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和金吉娅的不同表现,体会金吉娅沉默不语后的深刻原因;通过妈妈心情变化两个方面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爱心。
本课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第二课时主要分析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产生的深刻原因,体会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重点体会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以爱为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体会“给予”
课件播放“扶陌生人上车”“给奶奶梳头”等四幅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爱的氛围中,初步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的道理,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为后面金吉娅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一个洋娃娃这一举动作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相机解决课文的生字词教学。虽然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组织不是很流畅,但学生们还是提炼出了文本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回家途中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沉默不语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产生沉默不语的深刻原因,并引出妈妈此刻的心情是生气并带有疑惑,抓住“疑惑”很自然地过渡到文章第四自然段,解决“金吉娅到底把钱花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又从金吉娅的语言“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步步深入体会金吉娅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最后,通过妈妈心情的变化,再一次体会金吉娅的高贵品质。
四、朗诵诗歌,升华感情。
从平时的生活中你给予过别人什么,又得到过哪些人的帮助,感受到人间处处都有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出来,这时,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朗诵爱的诗篇,使文章思想进一步升华。
五、指导书写,抓“双基”
在这一阶段,主要指导学生书写“裕”“卡”两字,提出注意点。
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在上课过程中比较自然,这是最大的进步,同时发现离心中自己设定的风格比较遥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慢慢摸索,慢慢积累。就这堂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过多地挖掘人文性,而有点忽视语文的工具性,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生字,词语的教学一笔带过,导致学生在做作业时,看拼音词语错误率很高。
通过这样的一堂汇报课,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会对未来我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给予树》的教学,也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抓住主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切入口,层层推进,引导孩子进入文本,逐步体会主人翁——女孩金吉娅善良、仁爱的思想境界,从而培养孩子们关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可上着课怎么就觉得学生老是不愿意随着我的引领进行思考,师生关系显得陌生而疏远,远没有平时来得得心应手。
思考再三,猜想定是自己的设计出现了一些问题。粗粗梳理一下,理出如下两点反思。
首先,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孩子们的思维习惯。
尽管自己觉得抓住文中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一主线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措施,但对于学生来说,毕竟阅读的跳跃性比较大。妈妈激动地抱住金吉娅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妈妈因为攒的钱不多担心孩子们买不到礼物的句子在文章的开头,而妈妈看到金吉娅没给家人买像样礼物而生气的句子在文章的中间。这样,多数学生一时难以熟练掌握老师的引领路径,从而出现学习困难,使得探究的兴趣受挫。
对此,考虑在对全文进行研读的时候,得舍得花时间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文本,熟悉文本,并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或者,从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出发,设计孩子们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并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也许存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对于孩子情感的激发,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
鼓励孩子们课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孩子们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当老师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实录片段一〗。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树教案篇十三
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让语文教学浸润人文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在《给予树》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四个“只”引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实现心灵的交流,触摸人间的真情。
教学目标。
1、以点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金吉娅那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2、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情感。
片段一。
“只”,简单却不简单。
师:看老师写一个很简单的字“只”,能用这个字说一句话吗?
生:我妈妈只有一个孩子,就是我。
师:这个只用在这句话中告诉别人什么?
生:我妈妈生的孩子不多。
生:……。
师:我们能透过一个简单的“只”,读懂它背后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4个句子)。
1、让我担心的是,家里并不宽裕,我只攒了一百美元……?
2、只有金吉娅沉默不语。
3、透过口袋,我发现,他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4、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
师:说说你读了这四句话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四句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只”。
师:你有一双慧眼。
(老师用红笔点出这四个字)。
师:看这四字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师:是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多问个为什么,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有了问题怎么办?
生:解决问题。
师:怎么解决?
生:认真读书。
师:是啊,潜心读书,才能把书读懂。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让我们看似简单的字眼,读来却意味深长,从“只”字切入,搭建一个平台,引领孩子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在问题中开始读书)。
片段二 。
物,普通却不普通。
(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体会)。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金吉娅的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因为她给一个小女孩买了布娃娃。(板书布娃娃)。
生:我读懂了妈妈为什么只攒了100美元,因为她的家里并不富裕。
师:是的,她是一位单亲妈妈,一个人拉扯着四个孩子,平时的生活就很拮据,所以他只给每个孩子攒了20美元。(板书20美元)(读第一句)。
生:我读懂了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因为他只买了便宜的棒棒糖,怕妈妈责备她,怕妈妈生气,说她不懂事。(板书棒棒糖)。
生:她为没能给兄弟姐妹送出一份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师:带着这一份难过与不安的心情读2、3、4句。
(孩子潜心读书后,交流读书的感受,并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妈妈为什么只送给孩子20美元,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初步理解这礼物背后承载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和小女孩一段不寻常的心理历程。)。
片段三。
情,寻常却不寻常。
师:你问问她为什么?
生:金吉娅,你为什么把布娃娃送给一个陌生的女孩?
生:读金吉娅说的话。
师:金吉娅,你心里在想什么啊?
生:那个小女孩真可怜,什么也没有。
师:这个小女孩,她可能是……。
生:一个孤儿。
师:没有……。
生:父母的关爱,得不到亲人的温暖……。
师:她可能是一位……。
生:双目失明的女孩。
师:看不见……。
生: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生:看不见春天的花儿开放。
生:看不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她可能是……。
生:一个聋哑人。
师:她听不到……。
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圣诞节她只想要她一直盼望的布娃娃。她的愿望触动了年仅8岁的金吉娅的心。带上我们的感受再读金吉娅说的话。
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为金吉娅有一颗……。
生:善良的心。
生:仁爱之心。
生:同情心。
生:体贴的心。
师:是啊,因为金吉娅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才能感受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的那一颗孤独的、无助的、需要关爱的心。
师:我们把金吉娅的这一颗心送到句子中,把她对小女孩的这一份爱融入到她说的话中。再读金吉娅说的话。(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你还认为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只是一个漂亮的布娃娃吗?
生:是一份善良,一份关爱,一份同情……。
师:是的,是对陌生女孩的一份无私的爱。(板书无私的爱)。
师:你还认为金吉娅送给姐姐哥哥的只是那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吗?妈妈送给孩子的只是那20美元吗?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四句话。(前面出示的4个句子)。
生:她送给哥哥姐姐的是一份爱,一份祝福。
生:妈妈送给孩子的也是一份爱。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到的。
生:从妈妈担心的眼神中读到的。
师:是啊,因为我们心中也拥有一份善良,拥有一份爱,我们才能读懂那伟大的母爱,才能感受到那手足之情,才能体会金吉娅送给陌生女孩的那一份无私的爱。来把这一份份爱化做一个个音符,再读这四句话。(让我担心的是……)(板书母亲的爱、手足之情)。
师:这一份份爱最后化做了妈妈对金吉娅的一个紧紧的拥抱。
(出示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的眼前出现了……。
生:一个小女孩的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那是因为……。
生:她收到了她盼望已久的布娃娃。
生:她一直以来的心愿实现了。
师:是啊,我们好像看到了小女孩抱着心爱的布娃娃在圣诞之夜甜甜地入睡了。
生:看到了金吉娅全家团圆,分享着彼此的礼物。
师:他们分享的仅仅是礼物吗?
生:分享着快乐,分享着爱。
师:还分享着……。
生: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一份爱,这份仁慈、善良、同情、体贴。(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接着在音乐中朗诵爱的诗篇)。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了四方。
我们要在爱心中大声地歌唱。
再把爱的幸福带进每个人的身上。
爱会带给你无限温暖。
也会带给你快乐和健康。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爱从来就能创造爱,爱永远都能传递爱,这份爱播撒到了我们的校园,去年我们学校雷xx同学因意外事故,眼睛受伤了,我们全校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就在上个星期,同学们还为残疾儿童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希望这份爱能永远传递下去。
生:老师,我还想为残疾儿童捐钱,可以吗?
(说着,几个孩子把自己手中的钱递给我。)。
师:(感动,紧紧地拥抱这几个孩子。)。
师:希望我们在心中永远种着一颗永远翠绿的给予树,让这充满人间真爱之树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板书爱)。
(阅读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教师用自己的人文精神不断地唤醒孩子美好的人性,当孩子说自己还要为残疾的孩子捐钱时,他们的身上闪耀的是人性的光辉。这课堂成为传递爱心的殿堂。)。
附板书:
爱
布娃娃 无私的爱。
棒棒糖 手足之情。
20美元 母亲的爱。
只
评析。
“只”字贯穿始终——环环相扣。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本课教学紧扣一个只,进行精心地预设。妈妈送给孩子只有20美元,却不只是20美元;金吉娅送给兄弟的只有棒棒糖,却又不只是便宜的棒棒糖;送给小女孩的只是布娃娃,却又不只是布娃娃。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剖开只字背后的隐藏的那一份母子情、手足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至情。
师生情感交融——心心相连。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开放、互动的,是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用激qing的话语唤醒孩子心灵深处那一份善良和美好的情感,用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孩子的心灵。当孩子说要给残疾儿童献出自己的爱心,老师被孩子的这一份善良深深地打动了,并用无声的语言来表示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让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qing,师生共同谱写了一首和谐的生命之歌。
给予树教案篇十四
1、读懂课文,理解最后一段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金吉娅美好、善良的心灵。
3、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了解“给予”的真正含义。
1、师引:今天,我们这一节课继续来学习《给予树》。齐读课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课文中的什么内容?你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2、出示:
3、学生回答,并借机追问,你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懂的?请你把它再好好读一读。
1、齐读最后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解释“如愿以偿”(你读懂了“如愿以偿”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
课文中讲谁的什么愿望终于实现了?
是谁帮她实现的?请你连起来说一说。
3、师引:那个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后,她绽开了甜蜜的微笑,这就是一个??(学生齐: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4、师引: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我想这个填空题一定也难不倒你了。
出示: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还送给我们()。
但是如果,我这样表达这句话,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出示: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提示:交换了位置,作者想强调的内容不同,在妈妈的`心里,对一个陌生女孩的爱心和棒棒糖相比,哪个更让妈妈喜欢?)。
指名、齐读。
1、师引:金吉娅送给一个陌生女孩的是昂贵的洋娃娃,送给自己的家人的却只是棒棒糖,难道金吉娅不爱自己的家人吗?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请你再次静下心来,细细读读课文,找到句子来体会体会。
2、出示交流:(注意要求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a、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
吉娅的心里“像样的礼物”该是怎样的?
b、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注意用第一人称)。
哥哥姐姐在干什么?(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4、师引:那金吉娅为什么还要把那么贵的礼物送给陌生的小女孩呢?
(1)找出金吉娅说的理由,并用笔划出那句话。
(2)我们在读这段话时,是不是也要象金吉娅前面说话的声音那样很低吗?为什么?(想得到妈妈的谅解、肯定、支持)。
(3)谁想来试一试,(指名试读)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金吉娅的话吧!(师生合作读)。
1、听了金吉娅轻轻的叙述,你了解到金吉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用上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来说一说。所有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都源自于一个字,那就是??“爱”。
2、感情引读最后一小节:
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作为孩子的母亲,所有的语言都无法表达她此时此刻内心的激动,只有??(激动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也为刚才误解了孩子而感到深深的歉意,千言百语化作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
作为孩子的母亲,更为有一个这样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他人的孩子而。
感到自豪,于是??(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
4、在一个温暖如春的下午,金吉娅收到了一封来自远方的来信,那是那个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的来信,信上会怎么说?(想象说话)。
5、师引:。
同学们,“给予”是一种快乐,快乐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给予”是冬是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你的心,也温暖了他的心……你觉得“给予”是什么?(要求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自己对“给予”的理解)。
给予树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10个,会写12个;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法理解课文内容。
3.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感悟思想感情,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及朗读课文的情况。对重点内容给以相应指导。
二、整体感知、自读质疑
1.自主读书,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文中所写的人物。
2.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三、精读品赏,导学悟情
1.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品读第三自然段。
以“沉默不语”为切入点,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理解该词背后所蕴含的意思,体会金吉亚的美好情感。
(2)品读第四自然段。
运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人物,加深体验,受到熏陶。
2.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品读末句,理解句意。
(2)感悟朗读,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回归整体。
2.依据学情,设计作业。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复习巩固。
二、依据文路,深悟亲情
1.自主读课文,感悟亲情。引导抓住母亲的情感变化,研读文本,体会母爱;抓住孩子间的馈赠,体会兄弟姐妹情。
2.感情朗读,深化体验。
三、创设情境,读写练笔
1.创设情境,激发写话欲望,进行写话练习。
2.交流、评议,引导悟情。
四、指导写字,积累巩固。
五、分层布置作业。
给予树教案篇十六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谁来把题目读一下。
师:对不对?同意的举手。百分之一百。遗憾地告诉大家,不对。
生:应该是,31,给予树。
师:和刚才不一样吗?我听听差不多。
生:刚才读的时候把“31”和“给予树”连起来了,应该分开些。
师:请你读一下。
生读。
师:有一点进步,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非常遗憾,没有读出来。
生:第31课,给予树。
师:掌声。这个“31”要读第31课。一起读一下。
生:第31课,给予树。
生:我知道,因为“给”还有其他读音,而“予”只有一个读音。
师:说得真好。那么“给”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生:gei。
师:组个词。
生:给你。
师:谢谢你。
齐读课题。
生:是12月25日。
师:是的。那一天叫――。
生:圣诞节。
生:没有。
师:给予树的意思懂了吗?
生:懂了。
师:下面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
师读课文。
生:老师你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应该是兴xing高采烈,不是兴xing高采烈。
师:谢谢你。 。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以后,这些生字你能读吗?谁来读一下。
生读:予 圣 诞 享 默。
糖 逛 援 仁 偿。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后鼻音要读准,声音要响亮,要清楚。
师:我们就按照这两个要求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师:刚才一位同学说要读准前鼻音和后鼻音,先把后鼻音的字读一下,看谁读得准。
生读:圣享糖逛 偿。
师:前鼻音的字谁来读。
生读:诞援仁。
师:请大家一起读一遍,读两遍容易拖腔拖调。
生读。
师:有拼音能读,不带拼音能不能读?
生读。
师:请同学看这个词语,谁来读。
生读:如愿以偿。
师:再读得干脆一点。
生读。
师:如愿以偿是什么意思知道吗?
生:满足了对方的愿望。
师:是这个意思吗?不要读字典上查到的。
生:愿望得到实现。
师:愿望得以实现就叫如愿以偿。前面再加两个字那就更准了。
生:自己。
生:我的。
生:别人。
师:和别人、我的都没有关系。重新想一个词。
生:陌生人。
师:这个愿望实现容易不容易?
生:人们的愿望得到实现。
生:终于。愿望终于得到实现。
师:说明这个愿望实现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如愿以偿就是这个意思。请同学再读这个词。
生读:宽裕。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是衣字旁。
师:是的,而且右边还有两点,写字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开车时候要礼让三先,写字也要这样,互相宽容。看老师来写。
师范写。
师: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叫丰衣足食。
生:是裕。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丰衣就是指衣字旁,足食就是指谷。
师:是的,当年蒋介石的军队想要困死、饿死我们,我们的军队吃不饱,穿不暖,毛主席提了八个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丰衣足食就是这个“裕”字。
师:这是什么字?
生:卡。
师:组个词。
生:卡片。
生:卡通。
生:ic卡。
生:电话卡。
师:“卡”字像一个连体婴儿,是哪两个字?
生:“上”和“下”。
师: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上面一竖要稍微短一点。一横要长一点,起笔收笔要重一点。
师范写。
生:我知道为什么是连体,因为“上”的一横也是“下”的一横。
生:我还有一个要提醒的是“上”和“下”都有一横,不要写成两横。
师:下面请同学拿出本子来,把这些字每个写一遍。看看谁拿本子的动作最快。
学生写字。
师:你的写字姿势多规范啊!字写得漂亮的,人一定也长得漂亮,看谁写得漂亮。
师:和这两个同学写得很好,应验了这句话,字写得漂亮人也长得漂亮。
师:下面我们来读课文。有什么要求?
生:要有感情。书要放好。
师:要正确,首先要正确,还要流利,然后才是有感情。
生自读。
师:你们班几个同学?
生:44。
生:表示非常认真,读得有感情。
师:我以为有感情很难的,在这些同学身上表现出来了。
生:读得入迷了。
生:还有就是投入了这篇文章。
师:投入到这篇文章中去了。谢谢大家。
师:下面谁愿意来读。请你读第一段,刚才你也读得摇头晃脑。其他人要用耳朵听。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发表意见。
生:“裕”读错了。
师:请再读一遍。
生读。
生:嗓子太尖。
师:这是她努力的结果。
生:我觉得有别的地方的方言的味道。要说普通话就要说好。
生:前面两个“了”有点拖了。
师:我非常非常非常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我们读课文就像在说话,你想想,这是谁说的话?妈妈这样说话吗?谁再来把这个毛病改掉。
生读。
师: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小手还不少。
生:应该是试探,而不是探视。还有他漏了一个字。
生:攒是第三声。
给予树教案篇十七
(2).你对圣诞节了解吗?指名说二个
(3).打开书本,指名读书中的资料袋。
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学习期待部分
师:孩子们的表现怎么样?
生:孩子们收到最甜蜜的笑容。
师:孩子们的心情是多么的
生:兴奋、激动
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这句话吧!指名读齐读。
(3)学习担心部分
师:在大家兴奋期待的时候,妈妈又为什么担心呢?
生:因为家里并不宽裕。
师:你从那些词句看出她的家里并不宽裕?
生:我只攒却要分享
生:担心
师:谁来读出妈妈的这份担心?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你看,妈妈的担心和孩子们的兴奋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段话吧!
什么是给予树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了,把课文读通顺了。
1.出示新词:给予树,说说什么是给予树?
2.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出示:金吉娅给予陌生如愿一偿
请你快速地默读课文,选择这些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在圣诞节到来以前,()看到()上的(),就用给家人买()的钱,给一个()的女孩买了一个洋娃娃,让她终于()的事。
指名说二个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品味如愿以偿
1.师点如愿以偿:愿就是
生:愿望。
师:这个陌生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请你快速地自由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这段话妈妈,我拿着钱援助中心的礼品区。指名读齐读
2.现在你能来说说她的愿望是什么吗?指名读
3.那么金吉娅是如何实现这个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4.联系上下文,填上合适的词句,把金吉娅实现愿望的过程说得更具体些。指名说
6.齐读这段话
(二)对比体会小女孩的难过心情
1.师:如愿以偿的小女孩是多么
生:开心、激动.
师:但此时的金吉娅,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你再读读课文,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指名读,出示这段话金吉娅的声音很低却什么也没有。
点评:读出难过的感受了吗?
是啊!你也在为金吉娅感到难过呢!
师:她只是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吗?她还在为谁感到难过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说。
师:你能不能带着这种心情试着读读这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指名说,点评:她真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乖孩子。
5.齐读这两段话。
(三)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1.师:听了她说的话,妈妈被深深地打动了,她出示:我紧紧地拥抱着如愿以偿的笑脸。
生齐读:紧紧地拥抱如愿以偿的笑脸。
引读三次,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
说话练习: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对金吉娅说:()。
点评适当加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3.师:哥哥姐姐被金吉娅深深地打动了,这是一个多么善良仁爱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其实这篇课文还蕴藏着很多爱意和给予之心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你发现了吗?齐读课文。
5.师小结:其实这个世界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给予而充满了温暖,让我们把这些记录着让人觉得幸福的词语写一写,记一记吧!生写善良、同情、仁爱、体贴。
1.出示新词,请你用这些词语复述课文
2.2.替这个陌生女孩给金吉娅写一张感谢卡。
此课的教学可以从给予入手,首先让学生明白金吉娅给予了陌生女孩一个洋娃娃,给她帮助。通过读文,学生了解到她的家庭很不富裕,她的给予是很高尚的,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给予是不容易的,并不是偶然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43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