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一
影片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先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己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向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个护士了。疯子们在旁边发疯的时候,在场仅有那个护士自始至终坚持了一个冷漠的表情,好似视若无物一样。这个人物简直就是一个教条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颗麻木不仁的心灵,这和麦克墨菲那张丰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疯狂的心态构成了一个十分强烈的比较和对抗,护士长就是这个人群的统治者,就是这个工业社会的代表。如果动摇她的地位,或者违反了她所规定的体制,就要受到严格的处罚!被打,被电激。在这种暴力的统治下,使病人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见。
虽然处于护士的高压控制状态,可是那些疯子为了争取自由还是不断挑战着她的权威。片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在反抗无效的情景下,几个疯子采取了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到达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这从反面点出了疯人院的专制统治的可怕,影射出一个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会现实。试想,在这样充满着束缚和捆绑的社会条件下,又能出现多少个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条件,只能培养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为了自由而奋斗的可悲的疯子了。
导演的用意很明显,把疯人院比喻成一个小社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把那群疯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统治的阶级,而护士和医生则是统治者,医院的规定就是教条,就是宪法,丝毫不润许任何人违背,说句俗话,就是只许我点灯,不许你放火。在教条的规定下,你必须要严格的服从,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当片中的这些疯子,就象机械一样所不停的重复着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
最终酋长那个人物,或许在杀死那个疯子的同时就已经把他争取自由的思想传输到了自己的思想当中去了。在酋长逃跑的时候,疯人院里疯子们渴望独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带到了广阔的大自然当中去了。从这个结尾当中,我们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会的一丝光明。
本片确实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义。我看了这部片也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社会无奈的现实,但愿经过以后的.努力,社会上能够少些疯子,多些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二
怎样样我都忘不了影片开头麦克走进医院时爽朗的笑声,怎样样我都无法理解影片最终麦克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院里住着全是"疯子"吗不是的!医院里住着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丧失思维、失去生活方向的人们。他们是一群迫切期望得到灵魂救赎,回归正常人生活轨道的弱势群体。疯人院是他们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那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那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号称行业最优秀的护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脸,机械冷酷的行为举止令人发指。时不时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伤口,津津乐道地让他们一遍遍重复心灵受伤的经历,无端地挑起他们之间的影射与争斗。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一样"--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所以,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
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之后,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显然,麦克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冷酷无情的医生眼里,麦克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在医生的逻辑字典里,难道会被一个"疯子"左右其中吗不可能。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麦克没有警觉。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杯具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风波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仅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确定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两位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可是,应当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明白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当继续理解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能够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并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些个人保密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终大个子酋长望着被电击伤坏了脑子、奄奄一息的麦克心酸不已,带着他一起远走高飞已没有可能。酋长果断用枕头闷死了麦克,再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疯人院依然存在,并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期望,一种实现梦想的期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三
今日是《飞越老人院》上映的第一天,明明白在好莱坞大片面前,这样的国产电影只会成为炮灰,所以赶忙进电影院完成这次期待已久的飞越之旅。
电影院里面一共仅有六位观众,观影过程中都十分安静舒服,但空调寒风凛冽地肆掠着我,可是电影时而欢快,时而宁静,用笑声和泪水把整个电影院哄得热腾腾般的温暖。
话说起电影的老年人题材,算是我近年来经常碰到的电影焦点之一,也许这个话题已经去到了我们当代不得不正视的时候了。
去年在“先锋光芒”影展上头看到的《老那》,电影中的一对顽固老情人以新潮甜蜜的方式经营着彼此的夕阳恋,以坚强乐观的自治自救方式呐喊出他们无惧老去的勇气精神,很令人在笑声中沉思的电影。
少不了今年最火爆的文艺片《桃姐》,则是经过轻描淡写着一位老佣人的终老岁月,缩影出原生态的老人院生活,让人百感交集,让人鼻酸泪流,当然也让人感受着一份朴质的人文关怀。
前几天还看了一个短片《片刻暖和》,电影看似讲述年轻姑娘和年迈老人之间的生活矛盾,实则经过描述彼此内心的空缺与孤寂来反衬出矛盾两人给予对方的才是真正的温暖关怀。从电影的侧面,也能够看到一位思想保守固执但渴望带着尊严老去的老奶奶,她在无能无助中安详地死去了。
今日看到的《飞越老人院》虽然表达着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用最青春烂漫、最动感欢乐的方式向现实社会发出嘹亮的呐喊。这群生活在老人院里面的“高龄团体”天天面临着让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可是他们进取乐观、顽强勇敢,捍卫着残存的点点尊严,自娱自乐向着梦想起航。
这不是一个关于老人被遗弃放逐、被剥夺自由、失去尊严的故事,即便在电影里面我们看着住在老人院里面的老人们都有着一个个让人心酸的被遗弃经历,即便电影反映出围在四面高墙里面的老人们等待着自己生老病死的无奈状况,即便电影用了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老人们因身体机能失调而被迫出现的尴尬情景。但张杨导演还是在《飞越老人院》当中大胆创新地另辟高见,以此为踏板,跳上了一个释放梦想、追逐自由的大巴,把千万斤沉重的话题承载起一颗颗未老的心灵跃上了高空飞翔!
为了寻找回即将消失的亲情,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包袱,为了让生命终结前不留遗憾,这群活宝般的可爱老人瞒骗院长护士,淘金心思,精心设计,分工明确,刻苦排练,偷偷潜行,齐心协力上演了一出极其精彩动人的老人越院历险记。
在驶向梦想的路上,他们刺激飙车,他们齐心推车,一路上互相照应,互相鼓励,欢呼着与草原上的马儿驰骋,享受着河畔上的阳光野餐,用青春烂漫的活力向世界展现自己永不老去的心灵,为梦一搏,深深地感染着梦想路上的旁观者。
虽然老人们触摸到梦想的时候,有人还是病倒离去了。但很可喜,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无尽的悲伤痛楚和怨恨批判,反而是那些能够让他欣慰一笑的正能量——出色的表演、蔚蓝的大海、冉冉的日出,还有一群共同追梦的老友记。
电影故事精彩,推动流畅,动静完美结合,既有简便活跃的的欢笑时光,也有平缓沉寂的动情时刻,既有真切自然的写实镜头,也有绚丽梦幻的浪漫情愫,电影都能够柔韧有余地穿梭于其间,做到张弛有度,掌控到位。当然,电影的精彩完全不能忘记一群以往灿烂辉煌的爷爷奶奶级演员们,在多年后的今日仍能够摩擦出耀眼的火花,交出令人叫绝、令人敬佩的无懈可击表演水平。
还记得那个夜晚、那杯烈酒、那个舞蹈吗虽然在茫茫草原上仅有这个孤独的蒙古包,但火光下的人们心里都有着一个歌舞n平的夜晚,那里没有了困扰的高墙、没有了繁冗的束缚、没有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老去年华,这个晚上他们带着永不老去的心灵到达了一个离星空、离大海、离梦想都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那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如此的靠近。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四
在电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张杨新片《飞越老人院》后,擦擦湿润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远方年迈的爷爷奶奶打个电话。电话铃一响,听出孙子的声音后,电话那头开心、灿烂的笑声让我心酸:对老人来说,需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关爱。
继上一部作品《无人驾驶》关注都市男女情与欲的纠结关系之后,张杨在这部新片里直指中国社会目前能够说是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问题,体现了导演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敏锐视角和人文情怀。影片自始至终贯穿于一股温情的力量,与《杀生》和《黄金大劫案》相比,文艺气质更为浓烈;而在这种文艺气质的背后,是对快要走到尽头的生命的本能怜悯以及对老人们挥之不去的孤独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就不一一细说了,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地方:
1.恰逢节假日,小朋友和企业家们来探望关山老人院的老人们。导演特意给了小朋友满嘴的口红和企业家送出的鲜红色的钞票两个明显的特写,暗示出这种所谓的关爱只是一种社会化的例行公事,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这种每逢节假日作秀和运动式的探望,而是长久的陪伴和关爱。
2.当老葛儿子来给老葛退回20万块钱时,说了一句“这20多年你欠我们多少债”。此时,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发,朝老葛儿子扔去瓶子,并大声喊道:“仅有你们欠我的债,哪有我们欠你的债”。这句台词无非是证明,中国父母,至少老高这一代人,养儿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所以父子之间并不简单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关系,而是父辈对子辈有着养育之恩,这种恩情债要靠子女对年老的父亲赡养来还清。短短一句话,中国传统宗法制的伦理思想尽显。
3.与美国那部著名的《飞越疯人院》相比,这部电影对老人院的飞越表面上看起来同样是对社会体制的反抗,但实际上,“疯人院”一片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独立意志大于一切,而这部电影里的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仍然回到了传统的社会运行秩序和社会伦理,因为老人们之所以要飞越,不是为了空洞的个人自由,只是为了能再见远在日本的女儿一面,尽享天伦之乐。“疯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个体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则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见中西方社会伦理和历史变迁不一样带来的价值观差异。
4.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们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时,路边出现的大片向日葵、奔腾的骏马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在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既是对老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赞誉,也是张杨导演一向以来的浪漫主义情怀的最好表现。
5.在老人们开始表演节目时,响起的音乐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插曲。用这样的音乐作为背景伴奏,一来可能是暗示老人们生命快要走到尽头,即将有可能驾鹤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记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极乐世界,这也代表了导演对这些可爱的老人们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档朱太太丧失了记忆,把老周当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两人似乎有假戏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们谈论时,有一位老人赞叹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该记得的都忘记了,把不该忘记的全记在心里”,这句话或许是老人们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老太太不失忆的话,或许她还沉浸在晚年丧偶的痛楚里,而无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欢乐。
7.老周的生命最终在海边走到了尽头。他走的那一刻,天边升起了太阳,然而那太阳看起来,却跟夕阳一般,这或许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复始,个体的生命只是人类生命和历史延续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无须悲观,也无须伤感。
最终,我想用《礼记》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此向本片导演张杨致敬,向在好莱坞吸金商业大片、严酷的电影审查制度和把电影视为娱乐品、消遣品而非艺术品的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的三重压力面前,坚守艺术底线和人文情怀的中国导演们致敬。只要你们不倒下,中国电影必须能够拥有完美的明天!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五
昏睡了几乎一个午时的周日晚上,实在是没有心境再去做其他的事了,抱着电脑趴在瑜伽垫上开始看电影,之前在电脑里下载了很多经典电影,点开了一部想看去一向没看的经典之作《飞越疯人院》。
影片的开头是对着精神病院的一群患者,基本上给每个人一个特写。然后是麦克被警察带到精神病院。医生在讨论他是不是真的有病,还是只是借口逃脱劳动。麦克在院中带着其他患者打球,赌博,向瑞秋护士要求放电视看棒球比赛,可是遭到了瑞秋的拒绝,她以投票的方式决定,结果第一次仅有几个人举手,第二次投票仅有九个人,投票结束时,麦克去游说病友,但都没人理他,出乎意料的一向不说话的大块头酋长却举手了。
麦克欢呼着叫瑞秋护士看,她却说投票已经结束。麦克看着电视里反射出的自己的样貌,开始自己解说球赛,把病人全部吸引,并随着他的解说词一起跳跃激动。麦克带着一群疯子打球赛,让酋长守着篮筐不让对方进球,酋长充分发挥身高的优势,拦截进球,简便地投球。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酋长最终带着微笑在球场上奔跑起来。
麦克似乎就是进来打破疯人院的一切规则和秩序的。他对抗冷酷教条的瑞秋,出去开着疗养车带着他们一起出海捕鱼,经过女友凯蒂在院里狂欢办派对。本来狂欢派对那次他能够出逃,可是酋长不愿意跟着他走。酋长说,出去了也是被利用,就像他们利用麦克一样。酋长沉默的生活在疯人院里,让别人一向以为他又傻又笨,就像麦克说的,原先他才是最聪明的人,一向在耍他们。比利在出海捕鱼那次爱上了凯蒂,狂欢夜麦克让凯蒂去跟比利一起度过,最终所有人都喝多了趴下。
第二天瑞秋来了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她很愤怒,她的规则被打破,权威被挑战。她威胁比利说要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妈妈,让他说出是谁干的事情。比利最终屈服了,但瑞秋没有遵守她的约定,还是要把比利带走。比利最终用玻璃碎片割断自己的颈动脉自杀了。瑞秋出来说,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所有的要尽快回到原先的位置。麦克在这个时候爆发了,他冲上去,死命的掐住瑞秋的脖子,想要杀死她。最终被疯人院的保安制服。
影片的最终一切回到了原样,瑞秋依然同志着那里。两个保安带着麦克回来了,酋长在他们走开的时候去看麦克,说此刻他愿意跟他走了,他明白麦克不会抛下他,可是麦克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他眨眼睛,却装傻骗过所有人。这次麦克是真的变傻了,额头的两侧做手术摘除了什么东西。酋长抱着麦克,说他也不会抛弃他,会带上他一起走。麦克艰难的回答了“ok”。酋长拿起枕头捂死了麦克,搬起了压力水箱。当初麦克打赌时,也曾搬过水箱,但以失败告终。麦克说至少我试过了不是吗用它砸碎了医院的铁窗,在晨曦中慢慢消失。那些疯子都为他欢呼,可是自己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
故事的结尾出乎我的意料,麦克本是疯人院里最正常最健康的一个人,在最开始的总是做些疯狂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有病,到最终想尽办法要逃离。在狂欢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带着酋长一起离开,跟着凯蒂一起走。可是却都醉死了。最终被医院做了手术活生生地变傻,变成不正常了。一切想逃离的,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反而是一向冷静沉默的酋长最终带着麦克默菲的自由的灵魂一起飞越出疯人院了。
那个朝着瑞秋大叫,说我不是小孩子,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你不能控制我的烟就像控制小孩子的饼干一样,在你高兴地时候才会给一点的巴提尼最终还是理解了瑞秋的控制,安然的到影片最终还是呆在疯人院里。
有些人的反抗是因为有人带领,一旦没有了别人的指引,自己就会失去改变的勇气,让一切龟缩到原状。百度上说这部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每个经典的电影看完之后都会让你久久不能平静,带给你思想的冲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六
我不知道医学上评价疯子的准则是什么,是生理结构?或是行为方式?或是道德思想?总之,我一切无法求证,我只知道mcmurphy从一个匪徒最终变成了一个疯子,而原因则是被人为的切除脑蛋白,切除脑蛋白的原因是因为mcmurphy是个疯子,而疯子是不该对现有规则提出挑战的。
最终,我明白了“哦,原来疯子便是不守规则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而所谓的疯子最终只是存在于别人眼里的东西,在每个人的世界里,并没有“疯子”这个概念。如果按苏格拉底说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那么这世界还有疯子么?在我自己的王国里,我指定自己的准则,我规范自己的标准,何来的疯子?
但问题是我们终归是生活在人的世界,而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关系”,这终于是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王国,规则、标准也不是自己制定,所以或许一个不经意的冲动或者任性变变成了疯子。
在一切和谐的疯人院里,突然闯进了mcmurphy这个不和谐的因素,在他看来,吃药时放的轻音乐是格格不入的、不看球赛的电视也是格格不入的、开会也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带着疯子们出海钓鱼、打篮球赛、开party。但最终还是没能逃出规范的牢笼。mcmurphy在搬不动大理石水台后说“我搬不动,但最起码,我试过了”。是的最起码“我试过了”。
这对我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挑战,终于在今天我开始慢慢动摇我一直以来固守的准则,虽然我搬不动,但我试过了么?或者说是我曾经有尝试过去试么?我陷入了沉思,我想找出曾经可能有过的哪怕一点的努力,但是最终还是失败而归,我没有做过努力,还对曾经做过这样努力的人嗤之以鼻。
mcmurphy最少有三次机会逃出,但最终还是放弃逃脱的机会,围栏里面是规范,是疯子,但对于彼此来说,却没有人认为对方是疯子。但是围栏外面是什么?自由么?冲破了围栏便是自由么?逃出疯人院的“疯子”在外界变不是“疯子”么?不见得,最起码在疯人院里你可能还不是“疯子”,但是到外面你必定是疯子无疑。
何为牢笼?何为自由?为什么mcmurphy一直放弃窗外的自由?上锁的铁门是牢么?画地为牢才是真正的牢,即使大门敞开又怎样?你依然逃不脱,自由的敌人一直如影随形,并且总是打胜仗,最终一败涂地,而自由最终也死无葬身之地。
“我是说,你们一直厌倦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走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么?”最终变成了“我以为我是疯子,所以我成了疯子”,因为“瑞秋小一姐说我是疯子,医生说我是疯子,保安说我是疯子所以我以为我是疯子”,所以瑞秋小一姐说“单独的人是疯子”,所以梵高是疯子,杰克.伦敦是疯子,海明威是疯子,所以梵高对着太陽死在了麦田地,杰克.伦敦注射过量,海明威把双管火槍对准了自己太陽穴,所以确切的他们是疯子。最终我也变成了疯子!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七
看这部影片前,没看任何影评,开始的大半个小时对疯人院的描述,更多的像是场闹剧,让我误认为这是部喜剧片,直到墨菲3人被强制进行电击“治疗”,突然那一刻,心灵的震撼如同玻璃般碎裂。
电击治疗,是最近通过羊教授才逐渐直到还有这样的一种治疗手段,只在相关评论上看到其危害和对被治疗者的摧一残,直到看到墨菲被推上电击台(姑且这么称呼),那痛不欲生的画面,我才意识到羊叫一声“疗法”是多么的残忍,不光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这是一部社会批判写实的影片,可以这么理解,外面的社会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而疯人院则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桎梏。这里疯人院代表着社会,院长代表着统治阶级,护一士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执行者,看守则是这个统治社会最底层的走狗。
疯人院和外面的社会到底谁是疯子?影片清晰的展示,疯人院里的“疯子”其实和常人没太多的不同,一样的可以吸烟、喝酒、聚会、打球、航海、钓鱼等,唯一的不同是,他们对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不被疯人院(社会)所准许的,被强烈的打压着,于是他们成了一群疯子,确切的说是“愚者”,不敢有任何奢求、麻木的愚者(世界大赛那段可以看出)。而墨菲是一个不受约束的智者,既然外界的“法规”无法约束墨菲,不如就把墨菲送到精神病院来接受心灵的“洗礼”吧。
墨菲的到来,强烈着冲击的疯人院的枷锁,而且还是带动着周围的人群,最后又一段,墨菲离外面的自由是那么的近,却没有逃出去,有人说是误喝带催眠药的酒,所以睡着了。也许是吧,但那个进3分钟的表情特写说明不是,墨菲看了看疯人院里面,微笑,沉默;又看看了窗外的世界,微笑,沉默。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吧,外面的自由是虚假的,因为只有内心的枷锁被解除,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也许一个两个人的逃了出去,却只能无日无夜的躲避,不如直面精神的枷锁;墨菲这一刻明白,他的使命不是逃出去,而是留下来,留下来掐死护一士长!
最后寻求自由的墨菲死在疯人院了,可是他却成功了,他成功摧毁了精神的枷锁,酋长在其精神的感染下,尝试“不可能的事情”,半夜惊醒的“疯子”们如同梦中惊醒人般欢呼。
“疯子”也许过得并不好,但可以苟延残喘的活着,“智者”却只能死在疯人院里。可是每个酋长都在等待,等待他们的“墨菲”带领他们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八
《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1975年美国导演米洛斯·福曼所拍摄电影,根据1962年肯·克西同名小说改编。曾获1976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对于影片情节,在初次欣赏时,真的有点觉得莫名其妙,甚至有种自己也成了“疯子”的愤懑之感,然而,等我独自安安静静地再次观看一遍之后,心底泛起一种复杂的感觉。说看懂了,的确已经明白了情节,也了解了这个故事。但是真的看懂了吗?我又不住问了自己一次,而答案是否定的。影片的深层含义并不是那么浅显的,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由许多情节都值得商榷、慢慢理解。就好像我们常认为的那样,一部经典的作品只有反复推敲才能显其深刻内涵。
我们知道影片的绝大多数镜头都发生在一家精神病医院,医院中的人们神态各异,行为乖张,做事没有逻辑,仅凭“缺陷的意识”生活,如果从外表看,也许你会下意识的排斥、甚至鄙夷,但是深入地去体会、理解,你应该能体会到他们的善良、他们那种仍向往美好、正常的生活的渴望。
先谈谈一个人物——护士长瑞秋。医院中的病患听从护士长瑞秋的话,顺从她的“命令”,因为她是护士长,他们知道,只有听从她,才能获得药品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表面上看,瑞秋是一个恪尽职守的护士,医生眼中的优秀人员。但在病人眼里,她只是一个依靠恐惧、暴力和处罚来维护自己权威的恶魔。她忠实执行规则来要求病人,但这些规则并非由病人自己制订,也就是说她剥夺了病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她不但限制病人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而且还限定病人听的音乐看的电视等等。老师在课上说:“瑞秋是一个不知道随机应变的护士”,的确是有道理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就像一位“巫婆”,看着她穿着白色的衣裙,好像天使散发圣洁的白光款款而来,但是在我眼中,这场景有种莫名的讽刺,每次当她走来时,只会引起病人们的神经紧张……
每次的谈话时间看似十分民主,表达出她作为护士长对病患的深切关怀,然而一旦触及她心中深刻的规则时,一意孤行才是真实的写照。有影评说:片中疯人院实为社会之缩影,疯人院里只有“精神病人”和“医生”两类身份,但这恰恰反映了社会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我想,这瑞秋就是一个真正的反派角色,一个“统治者”。
而后谈谈情节——影片结尾:昏黄的光线下,“酋长”来到麦克默菲的床边,呼唤着他,“现在我们可以逃跑了。我现在觉得自己强得象座山。”“我不会扔下你的。我不会让你这个样子留在这里。跟我来吧。我们上路吧。”“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而后“酋长”搬起洗漱台砸烂窗户逃走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酋长要杀死麦克默菲?
如若我们从灵魂层次来理解的话,酋长不仅不是杀害了麦克默菲,而是解救、释放了他。那扇破碎的窗户仿佛禁锢人们思想的旧制度,被无情地颠覆。当灵魂超越肉体的束缚,他将获得永恒的自由。而不是像傀儡一样残喘呼吸,仍人摆布。而且,飞跃疯人院,一直是麦克默菲的心愿,他是不愿被束缚的。
当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希望的曙光会照耀着酋长与麦克默菲的灵魂走向自由!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九
原本我以为《飞越疯人院》是一部喜剧。
犯人麦克默菲不愿在监狱里被强制劳动,于是装病来到了疯人院。他的到来,打破了病人们平静的生活。
可是有谁知道,精神病院并不比监狱好,甚至可以说是第二个监狱。护士长拉契特看上去是个尽职尽责的人,实际上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她为病人们制定了周密的时间表,一切都由她掌握。她没收病人们的福利——香烟,冷眼看着病人痛苦的模样。而“不听话”的麦克默菲则成了她的眼中钉。在早会上,麦克默菲提议看球赛,却遭到拉契特的拒绝,理由是“尽管凑够了票数,但表决时间已经过了”。当精神病院想将麦克默菲送回监狱时,拉契特却又百般阻挠,把他留下来继续折磨。麦克默菲得知被拉契特“囚禁”时,大声抗议,却毫无效果。气愤的麦克默菲终于决定出逃。
其实麦克默菲原本有三次机会可以出逃。第一次是他带病人们偷船钓鱼。病人们从未度过如此美妙的一天,高兴得手舞足蹈。麦克不忍心离开病人们,放弃了逃走。可见麦克默菲是真心希望大家能开心地活着,与道貌岸然内心扭曲的护士长截然相反。
可麦克默菲是何等聪明。他偷偷联络了他的朋友,里应外合,弄到了看门人的钥匙。他拉上装聋作哑的“病人”齐弗,准备在病人们的狂欢中趁乱逃走。但重情重义的他却又一次为了病人比利而留下。第二天早晨,拉契特看见病人们狂欢后乱七八糟的屋子,不禁暴怒。事情超出了她的控制能力,她终于疯狂了。她要把比利干的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深爱着母亲的比利生怕母亲被气坏,苦苦哀求,拉契特却置之不理。最后,比利痛苦地自杀了。正爬窗逃走的麦克默菲忍无可忍,冲上去要掐死拉契特。很快,麦克被一群人制服。
熄灯后,齐弗一直等待着麦克回来,可他等到的却是被切除了脑叶白质的麦克——一个彻头彻尾的痴呆。齐弗难过而压抑地坐在床边,用枕头捂死了行尸走肉的麦克。
我想,齐弗才是真正懂得麦克的朋友。如果麦克还能和齐弗交谈,他也一定会要求齐弗帮他“解脱”,这也是齐弗能为麦克做的最后的事了。最后,齐弗砸破窗户,在黎明时分飞越疯人院。
是的,《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悲剧。但幸好,齐弗继承了麦克的意志,走出了心中的阴影,逃离了这个地狱。他的出逃,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
拉契特本身是个护士,但她却有着与护士职业截然相反的内心。她根本不是人们心中的“白衣天使”。在她眼中,她的病人是她的奴隶。可事实上,那些所谓的病人们并不像精神病。也许他们原本都是正常人,却被拉契特折磨成了精神病人。真正需要治疗的,其实是拉契特啊!
麦克默菲本身是个犯人,可他却有着热情、善良的心。他处处为病人着想,想方设法让病人们摆脱桎梏,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治好了齐弗的心病,走进了这个印第安人的内心。可麦克却被那群恶人如此残忍地对待,切除脑叶白质,让他永远地“听话”下去。
说到切除脑叶白质,可真是讽刺。这项发明甚至赢得了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奖。人们觉得这是项“伟大的发明”,是科学的一次突破,它被耀眼的光环所围绕。可是怎样?它竟被应用于这样的用途,不让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吗?科学,不但不用来造福百姓,反而用来摧残他人,这真的是诺贝尔奖所寄予的希望吗?
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有人做着灭绝人性的事,有多少人注意到了呢?又有多少人伸出援手了呢?只是任由那种子生根发芽,开出妖冶的花来。
麦克、齐弗和其他“mentaly ills”身为病人却不是病人;拉契特护士长身为正常人却不是正常人。《飞越疯人院》揭示的世间的阴暗和黑恶令人深思。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十
一个朋友说:“如果没有《飞越疯人院》,我会笑着相信人世间的光明。但是今天,我不得不承认这社会有太多的死角是我看不到的。”多真实的想法,多熟悉的论调,无数次,我也在这么的思索着,感叹着美好世界中不可掩饰的残缺。随着影片的层层展开,我的内心跌宕起伏,时而跃上山巅,时而又跌到谷底。
我,坐在电脑前,和他们一起欢笑,和他们一起悲伤,然后是一个人绝望的痛苦。
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描述的是发生在1963年间,美国一所再普通不过的精神病院里上演的一幕幕荒诞、离奇的场景。作为一名看客,我曾多次扼腕长叹。叹这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叹这对人性差异的无端压制,叹这对个性自由的无情束缚。
影片用一种极其辛辣的嘲讽,对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抨击。
除去同样惹人生怜的怯懦与无望,影片中的人物各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不仅性格各异,就连相貌都被赋予了异样的凝重,让观众在压抑纯白的幕景中,寻找到一丝心灵上的通透。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麦克墨菲的青年男子。他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影片中疯人院。他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在疯人院里的“正常人”眼中,他就是一个疯子,一个垂死都不肯安分的疯子。
但事实上,在我和众多良知尚存的看客眼中,他是一个英雄,一个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
也许在麦克墨菲头脑中,精神病院就像一个自由的避难所,可以让他免于劳动,免于限制,免于种种给他带来沉重压力的锁链。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这里,已经有人为“疯子”们定下了条条框框,秩序,准则。护士长这个本应该善良体贴的角色却被专制无情所替代,并不时的对病人们进行侮辱和折磨。
在这里,光线柔和、音乐轻柔、气氛看似和谐;在这里,病人们自由的漫步在围墙内的世界,看似随性而惬意;在这里,病人们三五成群的围坐一堆,打牌吸烟;
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让人没有激情去反抗违背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成规;在这里,病人们完全丧失了追求自由生存的那种欲望。
试问,没有欲望的人,还有什么能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曾经我一度认为自己有严重的人格分裂症。骨子里的我,是个很自卑的人,自卑着自己的一切,甚至时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现实中的我,又在世事的洗礼中,不断的逼迫自己自信起来。我一直想,如果我走进了精神病医院,那么我就会没有负担,没有压力,远离尘嚣,那里便是我最向往的地方,那里便是我的天堂。
但麦克墨菲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穿着白衣的不一定就是天使。
影片中有一幕使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善良的比利在一夜的欢愉中恢复了自信。他开心地讲述着自己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但最终却在护士长的侮辱与嘲讽声中选择自杀。这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墨菲的爆发。他扑到了护士长身上,面目扭曲的掐握着护士长的脖子。
就在那一霎那,我仿佛都有了一种冲动,一种想要跳进银幕惩恶扬善的冲动。护士长的无情害死了比利,她恶的令人发指。这么看来,相比之下,麦克墨菲的人性到底是丑恶还是善良?
除此之外,影片还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什么为“疯”?个别的人的个性行为如果超越社会所能接受就是疯?那我们的个性放哪里?
在影片结尾,在昏黄的光线下,印第安人走到麦克墨菲的床边,呼唤着他,而麦克墨菲却只能报之以白痴的喃喃自语。他被迫进行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一个真正白痴。“酋长”一边说着“我会把你带出去”,一边用枕头闷死了他。与其没有思想的活着,不如让他痛快的结束这无谓的人生。
这一场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同时更令人感到了一种深重的难以名状的压抑。“酋长”最终逃了出去,画面定格在他正走向自由的身影。这象征着墨菲精神的延续,他将这种追求自由生活的欲望播撒向全人类。
在这篇影评完成之后,外教sam偶然看到其中的:“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于是便和我谈论了起关于这部影片对他们国家观众的影响。他说,正是由于这部影片,他在上大学时辅修了心理学护士的专业。毕业后,他也曾在类似影片中疯人院的地方工作了两年之久。
这些经历对他的未来生活可说是弥足珍贵的。确实如影片中所述,疯人院有时候就是这么黑暗,犹如人间地狱。然而真正像墨菲那样敢于抗争的英雄人物却真的是寥寥无几。
因此,让我们在墨菲精神的洗礼中,期待着美好时代。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十一
如果没有《飞越疯人院》,我会笑着相信人世间的光明。但是这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死角是我看不到的。
很少有一部影片能够让我融合得如同我也身在其中,《飞越疯人院》却成功地把我带入了这样的境地,随着影片的发展,我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哀,然后痛苦……
我不明白,on年轻的时候这样狂野,一颦一笑都那么富有不羁的美。由jack饰演的麦克默菲由于厌恶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从他来到后,本来平静的精神病院就沸腾了。
精神病院远非是麦克默菲想像中的自由的避难所。护士长拉契特制定了一整套秩序,一切都要以此为准则。没有人能够违背她的意愿。病人们受到了严格的管制,还不时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
她似乎很热衷于搞乱病人还不太脆弱的思维。麦克默菲对拉契特的行为十分不满,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她加以攻击。在精神病院里,病人们被剥夺了自由地追求自己生存欲望的力量。拉契特处处和麦克默菲为难。她用大音量的刺耳音乐折磨病人们,并冷酷地拒绝降低音量的要求。在酷爱棒球的麦克默菲提出看世界锦标赛的实况转播时,拉契特又想方设法推搪拒绝。虽然麦克默菲最后得到了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齐弗的支持,凑够了表决的票数,但拉契特却又以表决时间已过为借口而拒绝打开电视机。
麦克默菲想让病人们打起精神,快乐的生活一天。他偷偷把病人们带上了汽车,来到了一个小港口。他们偷了一条船,到远海钓鱼作乐。病人们欣喜若狂,过了十分快乐的一天。回来后,精神病院本打算遣走麦克默菲,此时,拉契特却假装好心地以不能对病人那么不负职责为由,把麦克默菲留下来继续任她折磨。此时,麦克默菲更得知了自己无法离开精神病院,他气愤异常。偶然的机会,麦克默菲发现大家都以为是聋哑人的齐弗竟然会说话,而且把麦克默菲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两人开始计划出逃。不久,他把自己的女友和另一个女人弄到了医院,闹得天翻地覆。当夜,他本想逃走,却由于喝醉而功亏一篑。闻迅赶来的拉契特,抓住比利的弱点——他的母亲刺伤他,以至于刚刚开始趋近于正常化的比利崩溃自杀,而冷酷的拉契特却无动于衷。这使原想要爬窗逃离病院的麦克默菲再也抑制不住怒火,他扑上去掐住了拉契特的脖子。拉契特没有死,可麦克默菲却受到了最惨无人道的待遇。病院切除了他的脑白质,使他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白痴。齐弗满怀期望地盼望着麦克默菲的回来,回来后却悲伤地发现麦克默菲已经不再是那个充满热情和善意的青年。他悲痛地将他搂在怀里,用枕头闷死了这个灵魂已经死亡的躯壳。之后,齐弗砸开了铁窗,
逃出了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此刻,苔伯一声尖叫,划破了精神病院的宁静,也宣泄着自身的压抑。
我不明白,这是不是中国和国外的区别。中国的医院,大概包括精神病院,都有一种共识,就是尽可能地让病人提早离开医院,一面占有医院的床位和资源。而国外的医院就会为了折磨病人,而强行占有病人的一切?我第一次觉得护士是那么可怕的个体。她们居然能够那么漠视关爱这个词!
我很喜欢齐弗这个主角,他的内心世界是我们最无法探寻的,而麦克默菲成功了。而齐弗是唯一一个获得自由的人,他真正得到了麦克默菲的真传,即使麦克默菲被他无情地掐死,他也是正确的。麦克默菲的灵魂已经转向了齐弗。这个呆头呆脑的印第安人才是主角,是他飞越了疯人院。
很有印象的一句话是,麦克默菲的女友candy在汽车上问那些病人:“youallcrazies?”然后,病人们满足地点头。当时我真有一种痛心的感觉。也许连candy都不觉得这些人到底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而他们,在像拉契特那样的人的引导下,已经完全默认了这个事实。这就是精神病院的作用吗?它到底是一个救治病人的地方,还是一个把正常人推向精神边缘的地狱呢?
我一向同病人们同欢喜着,最后却让我泪流不止。不仅仅仅是麦克默菲,还有可怜的比利……我真的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的世界是那么的肮脏。在那些没有人关心的死角有那么多和杀人放火一样丧尽天良的事情正在上演着,我突然觉得很可耻,我居然和那些卑劣的人一样被称作正常人,如果我也是crazies中一员,我是不是会安心一些呢?
我不能在这样想下去了。《肖申克的救赎》最后不还是完美的吗?所以,世事不总是那么糟的,我务必放开这一切,尽管一时半会儿也不太可能,因为我实在太爱这部影片了。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100字篇十二
《飞越疯人院》,看的我百般无奈。身为局外者,深深的痛恨护士长瑞秋。在那样一种环境中,医院规则的制造者即为真理与神,无所谓人权与自由,一切违反规定的人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教育与惩罚。
深爱而不得的小伙子比利,自杀未遂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终于在遇到另一个心爱的女人后,鼓起勇气与其发生了关系,真为他冲破之前的牢笼而感到振奋人心。现实,总是那么不尽人意,护士长瑞秋一味的恐吓与责备,内心深处的恐惧又重新笼罩在比利心头。最终,割喉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本由心声,无所谓错的事情,在外界唾弃与阻挠下,也变的好像不再正确。
主角,一个带着光环的男人,他的到来,燃烧起了众多“病友”内心压抑的热情。那些曾经不再敢发声的人,开始显露自己有魅力的一面,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开始要求给他们自由。
尊崇内心,违背规则,总是需要勇气,又需要代价。一个人的力量弱的可怜,他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能在黑夜里给其他人一点光亮,在说,我们都不是一个人。
规则很可怕,怕到即使规则打开,允许你出局,你可能都不敢。故事的结局以大个子搬起器械池砸窗而走,看到那高大而从容的背影消失在月色中,只想说一句:干的漂亮!他不是逃,只是寻找到了自己。
规则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那就是规则的制造者与执行者。围在里面的他们,全然不知自己的愚昧,站在制高点,让所有人趋于一致。
世界本五彩斑斓。如何在不对抗世界的同时,寻找到本我,也许是我等平民要思考的。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45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