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6:20:44
2023年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十四篇)
时间:2023-01-07 06:20:44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节课的3“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一猜”,舞蹈动作等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规律现象,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与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美。

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5、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彩笔、涂色卡等。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找规律、创造规律的主要方法。

1、师故做神秘: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吗?这里面装着小圆片,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绿色的。下面我们来做个猜一猜小游戏,好不好?(老师第一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

2、师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小圆片。

3、老师第二次拿出的小圆片是什么颜色?(绿色)再问第三次呢?再拿一次呢?。。。。。。(共6个)

4、哇,猜得真准,你们怎么猜得这么准?

5、原来你们是根据这样的规律猜的。那么后面的排列你们知道了吗?[出示省略号]

6、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有规律的排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猜一猜圆片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课件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这些彩旗、灯笼、和花朵是不是乱摆乱放的?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规律吗?把你发现的规律悄悄地告诉给你身边的小伙伴好吗?

3、我们先来看看小旗的规律。

4、小旗的规律找到,下面看看花儿的规律

5、再来看看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规律

6、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今年是我们巴马瑶族自治县成立50周年,寿乡的美化绿化真的很不错,看多美的小花园。(课件出示)

7、新建的广场地板砖快铺完了,大家能帮忙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环节从主学生熟悉的联欢会及县庆美化寿乡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同时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1、刚才我们应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你们能不能按规律来摆图形呢?

2、好!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了,请大家4人一组把信封里的东西全倒出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3、小组里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按什么规律摆,商量好了大家才动手摆。

4、那一组愿意把你们摆的规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5、你能向大家介绍你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

6、还有哪一组愿意拿上来?(你想让他们说说你们组是按什么规律摆的吗?那你怎样问他们呢?)

7、还有哪一组想拿上来?(你能象他刚才那样也提出一个问题吗?)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8、指其中一张: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可以吗?

按照这样的规律排列下去,第12个应该是什么图形呢?请你独立想一想(谁来说一说)

9、到底是什么图形呢?请你拿出桌面上的这张学具卡片,接着画一画,看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0、画好了吗?谁来说说你画到第12个是什么图形?

11、拿出你的彩色笔按规律涂一涂。

设计意图: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摆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环节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渗透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东西也是有规律的?(一周的星期一到星期天、街上的红绿灯、人行道的斑马线等)

2、你真会说,大家表扬他。(啪啪 啪啪啪 啪啪 啪啪啪)

3、刚才的表扬声,有规律吗?你还能接着往下拍吗?

4、用有规律的动作跳舞。(《春天在哪里》)

5、你也能自己创造一些规律吗?(每个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和发现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1、课堂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例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日出日落,时间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小朋友们要珍惜时间,勇于探索生活中的规律,做生活的小主人。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插入轻音乐)

(1)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2)一年春、夏、秋、冬依次不断的反复出现。

(3)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边下山。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悟规律所带来的数学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规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使知识得到延伸。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艺术性、指导性、应用性,并应发挥引、导功能,引学生之思,导学生之路。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涂画规律的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三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设计理念:以游戏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板书略)

(设计理念: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小组交流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寻找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设计理念:这样的总结,既归纳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又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图片手帕910夹子

主题图片蘑菇78兔子

篱笆1213木桩

图片

两种物体间隔着排成一行,排在两端的物体个数比中间的多1,或者说排在中间的物体的个数比两端的少1。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四

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88和89页,《找规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找规律”作为新单元的第一课,非常重要。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如果这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阻碍。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知道下一个物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主题图,认识规律同时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通过涂色,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能够设计有规律的图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关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或物体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并会知道下一个图形或物体。

教学难点:能够创造出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要突出的重点讲出。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喜欢的“联欢会”这一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体会规律给生活带来的美。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4.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强化”“多角思考”的理论。我创设多元情景,如摆规律,看规律,涂规律,欣赏规律、编规律等活动,从多个角度进行强化,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通过老师贴星星,学生猜,再贴,再猜的游戏过程,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们身边有些事物是有规律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题图,制成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生活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通过回答正确奖一颗星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加深对有规律图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难点。

在本环节,我把书上的例2、例3分别设计成了第一关和第二关,然后在第三关设计较难的猜一猜

通过这三关的梯度训练,检测学生应用规律的能力,从最简单的排列规律过渡到较难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规律现象的认知,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将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加以综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第四关,我设计了一些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赏规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规律能表现美、创造美并体现美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第五关我是让学生自主创造一条规律,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规律,学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认为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这个环节通过前面获得智慧星的数目,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来一个评价,体现了与开头的衔接同时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五

1.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图形的排列规律。

2、说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活动中,经历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现象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身边事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美。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 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 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 动手动脑,找出规律,巩固发展

5. 教学总结。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游戏引出规律

(板书:找规律)

2. 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在这一部分,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律。

老师在这一部分重点指出:有一种规律是事物重复出现,重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用圆圈重重地划出。

之后,过渡到形状规律。

之后,我领着学生进行拍手游戏,拍手也是有规律的。我一句话也不说,只管着拍手,当学生听出我拍手的规律时,不自觉地跟着我拍起来。那种全班同学都动手的感觉,真好!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个表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希望能够拥有表演的艺术,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3. 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既然在贴图和拍手中都存在规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有规律。引导学生找找身边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晴天雨天”,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并分析这不是规律。有的同学说得很好:“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红绿灯等等。

4、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这一部分,让学生利用手中课本,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书上涂上颜色。摆完后,交流展示的时候要让别的学生说出是按照哪样的规律来排列的。

5. 教学总结

首先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找到了什么规律?是怎么找到规律的?一起归纳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最后,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律?

课堂设计循序渐进,基本上能引导学生把规律认识透彻。这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有效。

这节课学生前段时间表现很好,精力集中,接近下课时,学生有点精神涣散。因为知识点简单,学生在动手操作上浪费了一些时间,这方面我处理得不大好,本应该再讲数字规律的,但是我这节课却没有涉及到。另外我感觉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给我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并将努力改善。谢谢大家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六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某个序号确定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3、 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一)猜游戏,体验规律,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先出示一个神奇的纸盒,在纸盒中放有两种颜色的球—红球和黄球,先拉出第一个球是红色,请同学猜第二个球是什么颜色,再拉出第二个球……第四个球是黄球,然后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会哪种颜色的球。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验规律,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

(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第1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2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七

1、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学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找规律"在新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没有把到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学习将会造成障碍。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2、教材处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本组课题研究相结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找身边的规律、画规律、并且创造规律,美化生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3、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出只管事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的学情问题。

我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三)动手实践,巩固发展

(四)联系生活,寻找并创造规律

在这四个环节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涂一涂、摆一摆、做一做、演一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样学生会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地体现以积极的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激趣

前几天,为了迎接艺术节,学校里进行了布置,老师也特地用一些卡纸剪了一些图形,来美化我们的班级,请小朋友欣赏一下。

在请小朋友欣赏的过程中,小朋友要猜一猜接下来的图形会是什么?(学生猜图形)

2、质疑

为什么有的纸片上的图形,()你们能接着贴,有些却不行呢?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理由)

3、 导题: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我们就叫它有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纸片1

请你仔细观察这份图片,它到底藏着什么规律呢?(生观察,并说出规律如:1红1黄或1黄一红)

随着生的回答,马上用彩色粉笔画出虚线,让生明白规律是两个一体的

2、观察纸片2

现在你能独立的观察这幅图片吗?请把自己观察到的规律说给你的同桌听(同桌互动)

请一对同桌把你们的结果汇报给大家

三、 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小朋友都能自己找到藏在图形中的规律,所以图形们就更想和小朋友们玩玩捉迷藏游戏了,小朋友你愿意去找找吗?

1、 请找出下一个会是谁?

2、 星星后面躲着谁呢?

3、 下一个会是谁?

图形们觉得小朋友们非常棒,他们玩不过小朋友们,就请他们的朋友来帮忙,你猜,会是谁?

4、小朋友真厉害,老师来给小朋友鼓鼓掌(** *** ** ***)为你鼓励。

你听出来了吗?你能接着有规律地拍吗?

5、你瞧,图形有规律,小动物,植物有规律,连掌声也有规律,看来,规律就在小朋友的身边,你能找找吗?

6、 欣赏规律之美。是啊,规律无处不在,大千世界中到处运用着规律,请你欣赏。

7、创造规律

欣赏完规律,你能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创造出规律吗?

1、 声音2、图形3、动手画4、动作5、这几种之外

展示规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校环境布置的情境,引入了旗子,让学生通过猜旗子颜色的变化,来引入本课。通过猜一猜,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很大的被调动起来了,整体的气氛就非常融洽。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这是本节课的新授部分,因此我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孩子们发现每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后,我及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给图形分分组,使图形规律逐次闪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动的活力,从而使学生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学会找规律方法,从而落实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整个新授环节中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的过程,先由教师"扶"着学,再到教师"放"开让学生自己学。

3、发挥智力,应用规律。

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7种不同的练习。

作为教师不能就知识教知识,因此,在这一层次的练习设计中,除了常见的图形图片之外,加入看常见的动物、树木、水果等生活中的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动感、乐感、合作意识融为一体,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达到知识的整合。

最后,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能够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又充分利用电脑这一有利资源,让学生认识规律、创造规律,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层次:运用"规律".通过摆一摆,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图形学具,按规律摆一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充分体现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新理念。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八

我说课的内容,《找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用多媒体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有:多媒体课件,学生同桌一组准备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接着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使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我提问: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自己试一试。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来比较这三种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想说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这一环节,我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重点理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问: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等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提问:第3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什么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样判断的。我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爸爸都属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几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怎样的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

板书设计:找规律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九

此教学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8——89页,例1~例4,有一个基本的循环组,以它为基础,重复出现。例1~例3,循环组中每种图形只有一个,例4,循环组中有的图形不止一个,为从数量角度寻找规律做了铺垫。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于是在设计时我充分的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重视实现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找规律的过程,同时挖掘隐性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采取了“大班教学小班化”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负责,分工合作,交流展示。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猜测、推理的能力。

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采取了独立观察和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找一找、涂一涂、摆一摆、演一演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我实施了六步走教学法,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上课开时,我为数学课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老师请来了极为神秘嘉宾和我们共同学习,你想认识他吗?通过让学生观察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排列发现规律,接着老师表扬(xx你真棒xx你真棒)自然而然引出课题——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这一环节,我出示欢度“六一”的主题图让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独立观察这些彩旗、彩花、灯笼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择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最后小结他们都是一组一组的重复出现的,为学生揭示了找规律的方法,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第一步:涂一涂。涂联欢会入场券。这种学习将枯燥的简单机械的练习变得趣味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当中。

第二步:做一做。

第二步:摆一摆。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不适合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数学学习,于是我设计了请你跟我做一做的环节,旨在通过接动作,摆学具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规律,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规律,体现了“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感悟到规律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让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乐趣。

根据规律演一演(用声音或动作)。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规律让学生用声音或动作演一演,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出充分的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规律美,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藏在身边的规律,将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亮点:

1、体现数学—生活—数学的大课程观。

2、“做中学”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模式。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以“大班教学小班化”模式逐步展开、层层深入,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十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1. 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激趣谈话,复习旧知,为引新课作准备。

师:今天阳老师想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信心?

(1).拍手小游戏。听老师拍堂,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拍掌。

(2)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用学过的图形摆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接着往下摆。

二、导入新课

刚才大家所进行的两道找规律的练习题是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规律,而且有许多规律比我们以前学过的更美丽、更复杂,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继续探索这些更美丽、更复杂的规律。大家愿不愿意?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找规律

三、 探索新知

1.欣赏主题图,感知规律

(1)师:最近小东家买了新房子,想请大家去做客,愿意吗?首先请大家欣赏一下小东家厨房的墙壁和装修图,他说他设计的这幅图既美观又有规律,可我总觉得乱七八糟的,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到底有没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对于学生发现的各种规律要积极地给予评价、鼓励,增加学习的信心)

(3)师:老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观察出一些规律,可有些同学却很迷茫,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探索这幅画面,看看到底有什么样的规律。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图形统统往前平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师:刚才大家认真观察了墙壁图形的规律,下面老师把地砖的图形贴在黑板上,你能发现规律吗?

(2)学生:观察地砖图,观察前三行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师: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排呢?能不能用墙面的规律来找地砖图的规律呢?

(4)学生: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师: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7)师:揭示“循环”概念。

3.排列的变化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把地砖竖着排列改成横的排列。

(2)你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接下去怎么排列?

(3)指名同学上黑板摆出第四排。

(4)把地砖横的排列改成圆周形排列。学生说说发现什么规律?接下去怎样排?

4.巩固练习一:课件出示自我挑战题。

师:同学们表现真不错,从墙面装修和地砖图中发现了有趣的图形排列规律。下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

5.巩固练习二:完成课本上相应的练习。

四、应用规律,进行个性设计。

1、拿出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小正方形摆出有规律的图案。

2.欣赏作品。

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是否符合要求。(只要是有规律的,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并贴在黑板上展示。

五、全课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希望大家做有心人,永攀高峰。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听了一上午的课,大家一定很辛苦吧?而为了准备这次的课,我们四个和主管领导们也一点也不轻松。“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学期刚刚提出的,并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施起来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尽管这段时间一直在进行着努力的钻研,但还是有很多迷茫之处,所以这次所呈现出的这节课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和争议,我个人认为把它看成研讨课,或者说是探路课是非常合适的,就是通过各位同仁对我的这节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提出完善和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摸索,从而形成路子和模式。如果能这样我的这节课也算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所饱受的精神折磨也才略微显得有一点意义。

下面就《找规律》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以及上完课后的一点个人感悟向各位同仁作以简要说明。《找规律》是新教材“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内容,以从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为内容。今天我所讲的是《找规律》这一知识体系的起始内容,主要为直观图形的形状、颜色的变化规律。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和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然而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领悟“规律”的内涵,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新起点。为了让学生不仅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还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采用直观演示、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尝试练习等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教学中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立足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通过拍手跺脚游戏放松学生心情,并让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受到规律的存在,然后以谈话的形式告诉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重复出现的现象和事物,并交代这就是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并激起学生寻找规律的强烈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初步感受到物品的排放是有规律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具体找出每种物品的排列规律,然后运用所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教学任务。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还较差,试讲时采取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彩旗、小花和灯笼的排列规律的方法,结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偏离本课主题,还有的学生发现了规律却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今天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采取了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其中之一的彩旗的规律,使学生明确了找规律和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去发现另外两种物品的排列规律这一抚放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比完全放手的效果要好。接着通过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的方式,自主完成例2的教学内容,并通过让学生从老师准备的不同颜色的图形中,选出正确的图形,强化了“在找规律时,不但要考虑图形的形状,还要注意它的颜色”这一重要知识点。体现以学为主,先学后教的理念,在学生试做,教师讲评点拨中深化寻找规律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我想说明一下,各位老师在听课过程中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让学生交流时是按2.3.4.1的顺序进行的,我班呢是根据学生情况按组长是1号,中等不爱发言的是2号,较差的学生是3号,中上比较活跃的是4号这样的规律为学生编号的,按号交流可以有效的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与合作学习之外,迫使人人参与到学习中,另外让2、3号先交流,就是锻炼不爱发言的同学开口说话,强迫学困生去动脑思考,也为了克服学困生只是听众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通病,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选一选的练习,教师对各组组长的习题进行批阅,再由组长批组员的习题,然后让各组的小组长帮助有错题的组员,分析错题原因,指导其改正错误,对依然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再进行点拨,以兵教兵的方式,体现了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的原则,进一步凸显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这一组基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通过组长汇报学生做题的准确率,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通过找一找、猜一猜、改一改这三组练习,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倾听他人回答,教师点拨订正的过程中及时修正自己知识掌握上的偏差,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达标情况。经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又进行了说一说、看一看这两组提高拓展练习,力求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里在(你说了吗?你会了吗?你开心吗?)这三个层面的表现,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整节课我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个人表现好的奖励小标志,对小组表现好的画笑脸,对小组长表现好授予优秀小组长称号的方式,全方位的激发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并通过总结引导,将课堂内容无形中延伸到课外,力求做到课已完,意未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教学始终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虽然我竭尽所能,但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为我本人在此山中,所以不能更清楚的认识不足,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帮助我不断改进提高。谢谢!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十二

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的规律,共安排两道例题。教科书第48页的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根据间隔排列的手帕与夹子图、蘑菇与兔子图、篱笆与木桩图分别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别感受两者个数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思考、归纳,发现其中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作为重点。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作为难点。

我来谈谈我对教法、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我来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首先让学生们做游戏,5位女生排成一队,在每两个男生中间站一个女生。让学生们数一数男、女生的人数。接着提问:照这样排,6个男生中间可以站几个女生?7个呢?20个呢?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找规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课件(例题中的图画)让学生观察图中画了那些物体?哪两个物体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设计的意图不仅可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也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接着分别出示夹子和手帕图,蘑菇和兔子图,篱笆和木桩图,让学生说说它们是如何排列的,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然后让学生在桌面上摆小棒和小圆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进一步体会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们举间隔排列物体的例子,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

接着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的第2、3题)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屏幕的演示,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然后通过做游戏。发现新的规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我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且发言。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既能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内容的板书预设)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夹子手帕

蘑菇兔子

篱笆木桩

两端中间

多1少1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将本节课所学内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人看去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以上是我对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预设,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教学的内容是——《找规律》第1课时,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我教学的第1课时的内容是:第59页的例1和相应的练习。

对于本课的教学,教材采用了两个一组的周期作为例题呈现。对于这一规律,要预测其后续发展,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列举法、观察奇偶法和除法计算的方法。但这三种方法在这一例题中无法择优,并且其中观察奇偶的方法并不通用。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上直接采用了三个一组的周期现象,并且屏弃了一些外在的因素,直接用图形来表示,把本课的研究直指除法计算。

在用除法计算来判断的时候,用问题“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判断“第几组”和“第几个”的方法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根据余数作出正确的判断。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这5个环节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题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2、学生能根据规律,用除法算式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并会正确地根据余数作出判断。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深刻的体会。

3、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根据余数作出正确判断

1、猜图导入,感知规律

(1)猜图形

(2)说规律

我们就可以说圆、三角形、正方形三个一组,依次排列的。

(板书:三个一组圈起来,每三个一组,依次排列。)

2、描述规律,巩固认识

这些图形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屏幕)

生: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圆形每四个一组,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

这些图形呢?

()()

一个三角形、两个圆形,依次排列。媒体:分组圈出

3、小结揭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排列中的规律问题。

1、例:黑板上图形,照这样摆下去,第17个会是什么图形呢?

(1)你会做吗?用你的方式做一做。

(2)做完了吗?四个同学讨论一下。

(3)你是怎么想的?

17 3=5……2(板书)

a:解释算式

17是什么意思?(17是总数板书)为什么要除以3呢?(3个一组板书↑)

商5是指什么?(有这样的5组)(板书:组○○)

余数2又是指什么呢?(还多2个)(板书:个——)

b:精确定位

这就是说第17个图形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第六组中的第二个。为什么是第六组?(因为有这样的5组多了2个,这2个是第六组的图形)

第六组中的第二个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c:深入体会

第六组图形老师并没有摆上去啊,你是怎么知道是三角形?

第一组中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所以第六组的第二个也是三角形。

为什么看第一组的图形就知道第五组的图形了呢?

对,这里每一组图形的第二个图形都是三角形。第六组的第二个图形肯定也是三角形。

(3)验证

你们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再来摆摆看。(板书:摆出六组图形)

(4)小结:

看来,我们不光可以用摆的方法知道第17个是,还可以用除法来判断,你们喜欢用哪个方法?

第17个图形我们是用除法来计算的,那么其它序号的图形例如第19个,第24个能用除法来判断吗?看来用除法可以判断出这些图形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看算式判断

看来,我们要知道这组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首先要看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这儿老师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算式判断吗?

25 3=8……1 30 3=10 71 3=23……2

同学们刚才在判断第几组的时候,是看的什么呀?根据商怎么判断的?

第几个又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根据余数来判断的。

3、余数的规律

就这道题来看,余数一共有几种情况?(三种情况)

有没有特殊情况?(无余数)

分别是?(板书:余数1,2,无余数)

当余数是1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圆形

当余数是2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当无余数的时候,对应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厉害了。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些规律中的数学问题。

1、教学例1

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物体是有规律排列的?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一练1、2

四、综合练习

1、照这样排列下去,第26个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是什么图形?

26 4=6(组)……2(个)第26个图形是五角星

为什么要除以4?

在这道题目里,余数会出现几种情况?

余数分别会是几?1、2、3、无余数

当余数是1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三角形

当余数是2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五角星

当余数是3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正方形

当无+

余数的时候,对应的图形是?圆形

2、按照规律在括号里画出第36个图形。

————()

3、练一练3

4、总结: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规律中的数学知识,发现要知道一组有序图形中的某一个是什么图形,只要用除法判断它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就可以了。运用今天的知识我们也可以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5、补充练习:黑白棋子、不同颜色灯笼、123报数

6、课外拓展:

bcdbcdbcd……第50个字母是()。

abcdbcdbcd……第50个字母是()。

abcdefcdef……第71个字母是()。

7、假设所有自然数排列起来如下图所示:

27应该排在字母()的下面,84应该排在字母()的下面

(1)a(2)b(3)c(4)d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生尝试做

(2)交流沟通

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板书:

找规律

17 3=5(组)……2(个)

24 3=8(组)

余数:1 2 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找规律》课后反思

“数学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程。数学课堂应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自主探究,猜测验证,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流层:创设情境,感知规律——自主探索,交流策略——初步运用,优化策略——提高练习,加深理解——生活问题,扩展延伸

课后反思自己本课的教学活动,有值得庆幸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方面。

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

1.关注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整理。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周期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结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有限想象无限。学生首先要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中的规律,初步认识周期现象,然后对现象的后续发展作出判断。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有余数的除法,并且已经初步接触根据余数判断的知识。

2.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价值。

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的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花盆、彩旗、彩灯、黑白棋子”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3.关注数学方法的渗透,学会数学思考。

(1)抽象和概括。

“数学学习不应始终在经验上徘徊,而应是不断地从生活背景中提炼数学信息、揭示数学规律、优化或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改变了“由一个例题就总结规律或方法”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在丰富感性积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共同点,总结规律。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抽象概括的过程。

(2)迁移和类推。

数学教学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使学生的认知经历一个思维升华的过程,把握本质东西,如本节课学生经历“3个图形为一组依次排列,推出第17个图形是什么;进而按照规律推出第19个、24个图形各是什么”后,进一步引导推想:“2个花盆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3个彩灯为一组依次排列,左起第19盆是什么颜色?……”,由具体例子推想到一般情况,渗透迁移和类推思想。适时提升,有效促进心智发展。

(3)多角度观察思考。

本节课在学生掌握一组图形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力图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如:abcdbcdbcd……和abcdefcdefcdef……通过课外延伸,使学生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力求让整节课更协调、有更好的效果。

(4)操作中加深理解。在图形的循环排列变化中,为了更显直观。在图形的循环排列中,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使规律更加显现。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篇十四

(一)课题:找规律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位置:

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四)意图和前后联系:

本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是新编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五)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

2、学能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因此,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是本课时的重、难点。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较多,应该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使学生愿学、乐学。

(一)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开放式教学为主,以观察、讨论法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活动为主轴,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研究活动来主动获取知识。

(二)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法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1、教具准备:投影仪(片),图形卡片。

2、学具准备:各种图形卡片。

(一)欣赏感知

1、欣赏图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投影出示:小朋友们参加联欢会时的情景图。)

2、感知规律。

这些图片美吗?美在哪里?

3、揭示课题:找规律,并板书。

(通过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探究活动

学习例1。

(1)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打算开个联欢会。大家刚才已经发现了会场的彩旗、彩灯、彩花和小朋友们布置的规律,但是这个会场还没有布置完,如果继续布置的话,该怎样布置呢?下面我们就帮他们布置完吧!

(2)师生共同布置会场。(投影出示布置完的会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483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