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它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教案的编写应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以下是一些学科教研室整理的一份教案集锦,供大家参考和拓展教学思路。
爬山教案反思篇一
1、强调孩子对运动课程的兴趣。
2、要强调增强幼儿身体的素质和运动的能力。
3、强调充分利用自然因素。
4、强调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我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乌龟,自然而然的乌龟成为了他们关心的话题。而在幼儿玩大型玩具时常常发现很多幼儿不会很规矩地从上往下滑,却喜欢从下往上爬,这种爬的方法对幼儿肢体的协调性发展的要求更高,对孩子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挑战,而且现在很多家长怕孩子弄的很脏,不允许孩子爬,其实爬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得到更好的发展;再加上前几天天气骤冷,孩子都不想运动,所以我就将计就计,抓住孩子最近的兴趣,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物质环境,设计了这个活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的能力。
1、运用幼儿园已有的大型运动器械,让幼儿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运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学会团结、谦让。
4、学会与同伴协商合作游戏。
大型玩具场地,小兔、乌龟大头贴若干,奖牌20块。
探索爬的不同方法。
热身运动,小乌龟爬行,龟兔赛跑,放松运动。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
师:“我是乌龟妈妈,来,小乌龟,跟我一起去做早操。”
二、探索不同的爬行的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爬的不同方法。
师:“前面有个城堡,想不想去玩?小乌龟爬的本领最大了,今天我们就在城堡里爬一爬,看,哪个小乌龟爬得方法又多又好。”
2、集体练习个别幼儿示范,全体练习。
3、教师小结幼儿练习情况。
4、再次练习。那现在你们还想不想用各种爬的方法去城堡里再玩一玩呢?
三、游戏“龟兔赛跑”两人一组进行龟兔赛跑。
通过本活动让幼儿探索爬的不同方法,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里品质。体验游戏的快乐,增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心里品质。教师知道3—4岁孩子的跑、跳动作不稳定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敏感性较弱,在今后活动中有待提高。
爬山教案反思篇二
课文分析叶圣陶是如何修改作文稿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很好教导学生对学业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
2课时
1、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2、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一、激情导入
1、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这篇文章是1992年为 纪念叶圣陶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写的,而那时叶圣陶先生已去世20多年了。让我们带着那份怀念一起读读课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2、 反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投入呀,把你最受感动的和大家分享
3、 概括地说到底是哪两件事让作者念念不忘?(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4、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修改作文”这件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1-5)
三、研读“忘不了”
提问:默读1-5自然段,找一找,是什么让作者忘不了??
(一)抓“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2、细细地读,你感受到什么?(密密麻麻,到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把你的感受带入文字(当读——指名——齐)
3、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看这篇叶圣陶爷爷修改的作文稿(出示)哪一处,哪一个细节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标点、错字、句子的顺序、不通顺、长句改短句)
引读:怪不得作者看到自己的作文被如此认真修改,愣住了——
怪不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叶老把原来的作文题“一张画像”改成了“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在我的句子中删掉了“包”这个动词,使句子更——(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4、可是叶老只是一篇这么改吗?只是二十篇吗?(引入叶圣陶的介绍:叶圣陶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看了介绍你想说什么?)
引读:他是一位大作家,大编辑,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作品等着他修改,等着出版。如此忙碌的叶老却为我这么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我怎能不一下子——愣住了!
(二)抓“春风拂面”的作文评语,体会“忘不了”的情意
1、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如果你就是作者,从没见过面的大作家帮你改作文,你有什么感觉?(温暖,激动,高兴,兴奋)带着这种感觉读。
叶老先生给我的感觉正如作者写的“如春风拂面”(板书:忘不了)
3、不仅对文章做了修改,让我们吃惊的是还有这样一则鼓舞人的短评,肖复兴最后也成为了一名大作家,老师在备课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作者当时写下的一段感受。
(出示: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纷纷抖着翅膀。)(与短评一起出现)
看似简单的几个字,看似简短的一则评语,作家叶圣陶给肖复兴留下了什么?
4、他回想起20年前的事,由衷的感叹说——(引读)
小结:作者的自信、勇气、希望来源于叶老先生认真、平和和温暖(课件出示)
四、真情写话
1、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一份感动所包围,把我们的感动化作文字。用“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句式写出作者的记忆。
2、交流
忘不了的还有很多,下节课学习。
五.课外拓展:
要求大家对自己的一篇作文也做细致的修改,下次带回交流。
爬山教案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彩笔。
3.爬山虎图片或实物。
一、认识叶圣陶(5)。
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三个字(叶圣陶),一看就知道这是人的——名字。
有关叶圣陶,你们都知道他哪些方面的事呢?
(出示课件)是啊,叶圣陶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又是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所以大家都很喜欢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虎”是我们今天要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哪个笔画。我们一起写一下。边板书边解说:先写虎字头注意第三笔是横钩,第四笔竖撇要写长,“七”的横要向上斜。再写“几”字,横折弯钩要写潇洒,钩要竖直向上才好看。)(师范写,生在本子上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大部分同学的字都写得那么漂亮,真是虎虎生风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下面我们就开始读课文吧。听清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到字就问一问组里得得同学。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就多读几次。读完课文后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5)。
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蛟龙铺开触着墙嫩茎请个别学生读词,分小组朗读词语,不会读的字请教小组内的同学。
(1)同桌互读。
(2)小组齐读或开火车读。
3、还有不认识的词语吗?检查怕不怕?
4、我们全班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0)。
1、字词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边思考边完成学习单第二题的填空,填完后小组内讨论。
课文第一自然段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三至五自然段重点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3)。
1、课文从这三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爬山虎长在哪里?请找出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课件“操场北边墙、小院的西墙”变红。
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茂盛、能爬)。
明确:从“满是”、“一大片”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是呀,爬山虎真是茂盛,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思考。
生13: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师追问:你找到的这句是写爬山虎的什么?
生13:叶子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再追问:什么颜色?生13:嫩红的,嫩绿的。(板书嫩红嫩绿。
师:她不光发现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还发现了颜色的——生:变化!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请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这句变红。)。
师:只有这一句在写叶子的颜色吗?
师:说的真好,他不只写了颜色的变化,还写了看到这些叶子人的感受,什么感受?生:很舒服的感受。
师:谁来舒服地读一读。(两位学生读)(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叶老先生除了写到叶子颜色,还写到了什么?
生19: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你们觉得这句是在写爬山虎的什么?生19:爬山虎叶子的均匀。
师:那是指所有叶子的——形态!
师:对呀。如果就在这句里找一个词来描绘爬山虎叶子的形态,
你想用哪个词?
师:“均匀”什么意思?(生找不到语言描述,沉默了。)用文章里的话来说“均匀”什么意思。
师: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让斑斑驳驳的破墙,变成一片盎然绿色。一起读。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再找一个词,还在这句里找。还有哪个词是它的形状。生23:叶尖。
师引导:叶尖怎么样?生23:朝下的,一顺儿朝下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一顺儿朝下”吗?生23:叶子顺着墙往下。叶尖对着地。师:还有补充吗?什么叫“一顺儿”朝下?生24:就是很多叶子的叶尖都一块儿朝下。
师追问:很多朝下,一部分朝上?(生摇头)那是什么意思?生25:全部都朝下。
师:这就叫一顺儿朝下。
师:这些一顺儿朝下均匀排列的叶子是十片吗?(生摇头)。
师:是一百片?生(小声):不是。
师:一千片?一万片?生(大声,极肯定):不是。
师:那是多少?
师:无数的叶子呀,这么多的叶子让你去摆,你能摆得均匀吗?生:不能!
师:可是爬山虎做到了。这哪里是叶子啊,这简直就是一片片绿色的精灵。一起读。
生齐读(更有感觉了):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叶老还写了什么?
师:那你觉得这句话是写叶子的什么?生26:写叶子在风中的动态。
师:一阵风拂过,这一墙爬山虎的叶子就怎么样?生:漾起波纹。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点击此句变红。)。
师:“很”字读得好。不是好看哪,是好看得很!一起读一遍。生齐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动情引读:是呀,就是这一墙的绿意盎然的叶,当一阵风拂过——。
师生共读: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在一起来美美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如果你有个别句子已经会背了,就动情地背诵。
(配乐播放开头视频,生动情朗读。)。
例证提升。
师:同学们,叶老先生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如此生动呢?
师(板书):而且他的观察是细致有条理的。他发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所以他一定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观察。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爬山教案反思篇四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爬山教案反思篇五
《爬山》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尽了力,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如何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任何事最重要的是有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教学难点是理解“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这篇课文重在说理,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学生来说,爬山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很多同学都有过爬山的经历,也写过爬山的周记。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爬山感受,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教学前,我的前置小研究是:
1.想想我和父亲爬山,从中我学到了了什么呢?把文中最能体现我收获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父亲所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体会到什么?把体会写在书上。
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名言、故事、谚语或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等)理清主要内容,进而层层深入,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
我先让孩子在组内交流,然后再小组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点评或补充。孩子们由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发言积极。
在理解了父亲的三次富有哲理的话后,理解“我”的感受:“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中的“沉静”是指山坚定,不动摇。“智慧”是指父亲教给“我”的做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及明白了欣赏大自然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
爬山教案反思篇六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爬山教案反思篇七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1、出示挂图:爬山虎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爬山教案反思篇八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反思篇九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一
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多媒体课件。
第周
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1) 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 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 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 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 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 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 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反馈学习情况:
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 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围绕课文内容都可以)
五、 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写生字词。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以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二、 学习课文第二段。
1、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 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 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 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 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 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
(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 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 学习第三段(8、9)
2、 反馈思考情况。
3、 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 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体会,用脑去思考。)
四、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 学生质疑。
(1) 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 反馈学习情况。
4、 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 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 总结全文
1、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2、 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教学后记: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二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的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究竟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嫩红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触 巴 拉 贴(牢固)
爬
没触着墙——(萎了)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设置,也为理解“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认真”和“期待”分别说的是什么打下铺垫。请学生到讲台前坐下来情景表演,之后,师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问孩子们“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出。于是给孩子们讲了我选择专业时与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故事: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我与老师发生了纷争。我想选择中文系,老师说我的语文“可以”了,想进一步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外语则不行,尤其是想当老师,不经过专业学习那是万万不可的。最后,由老师拍板,我填报了外语系。老师这一拍板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告诉学生们,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职业。这一题外话让学生们对“意义非凡”有了感悟,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这次交谈激励、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有著名作家,这次交谈的意义真是“不一般”。
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以后,对“他亲切之……”这个句子的理解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句段学习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们修改作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修改符号的使用,他们早用到日记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课时主要谈怎样使句子“干净”、“规范”等。
一、读“我”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干净”一词在本课和作文中的意思。读学生的范文(上一单元的作文,我没只做了“目评”),进行集体修改,将平时大家所说的“口水话”(重庆方言)删下去,达到“干净”的效果。这样“干净”的意思就明了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明白这就是老师在辅导写作文时所说的“简练”。
二、学生互相修改习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于我来说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时读过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所以本课让我感到亲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备课时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尽管这样,不足之处是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有下两点:
一、在前置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作者肖复兴先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位写他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却要以《那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中学生”感到极其陌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导、启发不够。表演前,应该多设置一些“我”的问题,让学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师生表演时,如能将时间稍适延长就更能表现出“融洽”。
我县一位小语名师给我提议,在写反思时要有理论支撑,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将自己课堂上的一点感受理解讲解过程写下来,还请读我反思的同仁们多多指教!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四
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
慧”9个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热、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结合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我的三次对话,背诵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描写山的诗句。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课件,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谈谈你的父亲说过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印象深刻。
2.今天我们来了解一对父子,听听他们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深刻的对话。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字词。
1、圈画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按预习笔记。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画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些话的。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齐读。
(2)说说“我们”爬山与别人有所的不同。
(3)“征服”还可以换成别的词?“征服山”和“征服自然”各是什么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斯、凝、煮、燃、慧”。
三、检测反馈。
1.课件出示词语、生字。
2.流利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继续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在课文中找到父亲第二字说的话,并指名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让其他同学思考。
(2)学生带问题思考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3)你能举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的例子吗?
2、理解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1)齐读本段课文。
(2)小组讨论。
a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b说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
(3)把父亲三次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3.齐读最后一段,回答有什么新的感悟,说说学到了怎么样的智慧,并指导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三、检测反馈。
1、巩固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检查认读。
2、拓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有哪些美景,听一听有哪些美妙的声音,然后用心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板书设计。
爬山。
重要是否尽了力。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五
发展幼儿的抛、接、钻、爬能力,提高灵活性。
用软垫制作的“乌龟壳”、山洞、音乐、即时贴、玩具老鼠
一、 热身运动
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咱们一起去郊游吧。
放音乐,带领幼儿绕活动场地爬一圈。
二、创设情景
乌龟壳累了,咱们把它摘下来放到这条线上休息一下吧
乌龟宝宝们也累了,咱们也到这里坐下来休息一会吧
三、引导幼儿爬过小桥再走过小桥
乌龟宝宝们,快来看这里有一座小河,(把放到线上的乌龟壳当做小桥),咱们要爬过这条小河,再来走过这条小河。
小老鼠的家还要爬过一座山坡才能到呢,(把“乌龟壳”堆成小山坡),快来看,山坡在这呢,咱们爬过山坡就能找到小乌龟了。
小乌龟的家到了,咱们一起叫他出来玩吧:“小老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另一位教师出示小老鼠。
小老鼠说他想和乌龟壳到天上去玩,咱们一起把它们扔到天上去玩吧。引导孩子把“乌龟壳”扔到天上去。
四、放松活动
玩得好累呀,咱们背上乌龟壳坐到这里说一说关于小老鼠的手指歌:“大拇哥,二拇弟,中古楼,四兄弟,五老鼠,爬呀爬呀爬呀爬,叽里咕噜滚下来。”
另一位教师扮演乌龟妈妈说:“乌龟宝宝们,天晚了,该回家吃饭了。”
乌龟妈妈叫咱们回家吃饭了,咱们把小老鼠送回家吧。
带领幼儿钻过山洞“爬”回家吃饭。
体育教学设计:神奇运球手
1、幼儿主动探索滚球、自抛自接、拍球、传球等玩球的方法和技能。
2、乐意参加体育活动,体验玩球的兴趣。
3、提高幼儿控制能力,锻炼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圈、皮球、体操垫、小椅子、球架、磁带、红黄绿大球若干
活动重难点:练习自抛自接球;按颜色进行分类
1、幼儿探索玩球的方法。幼儿自由玩球鼓励幼儿想出多种玩球的方法,并让幼儿做示范(拍球、滚球、抛接球等)。
2、教师表演花样玩球,吸引幼儿组织幼儿练习玩球的方法。
3、《夺球游戏》:三分之二的幼儿有球,要有球的孩子保护好球,没球的孩子动脑筋把别人的球夺过来。
情景表演:《赶小猪》
隔壁王大爷家的养殖场的小猪跑出去了,他打电话给老师让咱小朋友去帮忙,我们要助人为乐,帮王大爷把小猪赶回家。这里有一群小猪(红黄绿若干大球),你喜欢什么颜色就参加哪个队,想各种办法把小猪赶回家。
(1)集体赶:分三路纵队进行滚球接力,哪队先完成为胜。
(2)个别赶:请幼儿探索多种玩法赶小猪。 三、结束部分
播放音乐做放松活动。(教师领幼儿做皮球韵律操) 多元价值分析:
1、通过玩各种游戏,启发幼儿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2、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助于幼儿的良好个性发展。
3、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使幼儿的肌肉不同层次的得到了发展,幼儿也体验到了玩球的乐趣。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学会修改。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学到了如何去阅读如何去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我们还学到(转载于:)了如何去写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删除号、阅读叶老的评语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文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教学中我抓住《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学生自己的习作等,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文章篇幅较长,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事,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半部分,“我”到叶老先生家里做客,体会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肖复兴的资料,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肖复兴的一篇回忆文章,了解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先让学生回顾本册课本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往上爬,;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作者和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然后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修改作文”这个部分。然后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资料袋读第4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2、看了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学生展示时我相机板书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接下来,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用粉笔在原句上修改。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起动脑筋,基本上都改对了。但是,下课时间到了,第二个问题“我有什么感受”没有时间展示了。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三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还补充了原文中叶老先生和我谈话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回顾课文中的两件事,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落实了教学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突破了难点——理解了课题的含义。但感觉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如果下次再上这篇课文,可以将需要修改的文段印发下去,能节省部分时间。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八
《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图片、彩色笔、画纸
1 游戏激趣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爬山教案反思篇十九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许多疑问,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爬山教案反思篇二十
绘本《兔子兔子爬山喽》,看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大家都以为故事讲的应该是描述兔子去爬山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但是大家往后看,才发现他是一本描述妈妈和宝宝之间的温馨的情感的书。活动的开展希望孩子们能够领悟到与妈妈共同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温馨。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很大胆的猜测:故事里的山是高高耸立的,看书后才知道原来是宝宝的后背;草是绿绿的,看后才知道原来是宝宝的头发等等。一张一张形象逼真的图像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孩子们的看图讲述画面的能力,培养具有大胆表述与创意想象能力。最后游戏部分邀请妈妈跟孩子们互动,让孩子知道故事中的游戏的具体玩法,妈妈们的参与这种感情就很间接,孩子们也不仅在意识上理解妈妈和宝宝的感情,更丰富了肢体的具体感觉。
1.初步理解画面内容,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2.体验绘本故事带来的乐趣,愿意共同讲述画面内容。
3.感受和妈妈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1.幼儿人手一本绘本
2.兔子手偶每人一个
3.《兔子兔子爬上喽》
4.邀请妈妈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播放欢快的音乐)
1.教师和幼儿一起戴上手偶兔子,跟随音乐跳舞,感受快乐。
师:今天天气可真好,戴上你的兔宝宝一起出去做游戏吧!
(指导策略:音乐是最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的,手偶教具的出现不仅更孩子一个更直观形象的刺激,更活跃了气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跟着音乐跳舞,使孩子很快就融入了这愉快的气氛中。)
二、集体阅读:
今天小兔子和我们跳舞感到非常开心,他要给小朋友分享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绘本书,采用提问的形式,引起幼儿观看兴趣。
三、播放ppt,理解绘本内容。
(指导策略:动静结合,模仿兔子爬山的动作,让幼儿自己感受一下“嘿哟嘿哟“的感觉,充分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
(3)出示ppt4,兔子大口大口吃草喽,,咦,草为什么是黑色的呀?
(指导策略:引导幼儿观察宝宝头发的颜色,让幼儿大胆说出:兔子吃的不是草,是宝宝的头发。引导幼儿模仿兔子吃草的动作和声音,很有趣,让孩子在角色表演中感受绘本故事带来的快乐。)
(4)出示ppt5,师:小草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为什么?幼儿:好香呀,一定是宝宝很讲卫生,经常洗头。(指导策略:这是宝宝的答案,好香呀,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卫生教育,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5)出示ppt6,兔子兔子下山喽,他是怎样下山的?
幼儿:像滑滑梯一样,(指导策略:引导幼儿用小手在肚子上感受一下“哧溜哧溜”的感觉鼓励幼儿学会关心别人“下山要小心哦,慢点。”)
(6)出示ppt7,跳跳跳,真软,小兔子为什么觉得这座山很软呀?(指导策略:引导幼儿摸摸自己的肚皮或同伴之间相互摸摸,感受软软的感觉,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带来的快乐。)
(7)出示ppt8,兔子兔子回家喽,怎么有块大石头,大石头会是什么呢?
(8)出示ppt9,哈哈,原来是宝宝的小脚丫啊,(鼓励幼儿互动)
(10)出示ppt11,画面中出现了谁?宝宝在哪里?小兔子呢?引导幼儿发现小兔子是套在妈妈手山的玩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宝宝、妈妈、兔子的表情,感受他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温馨和快乐。
(指导策略:第二环节通过多媒体教学,把绘本里的内容一张张的展现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使图象更加清晰、清楚,内容显示形象逼真,引起了孩子们猜测的欲望,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引发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动机。)三、完整欣赏1.引导幼儿自主阅读。(每人一本绘本)(指导策略:引导幼儿一页一页翻阅,手指着画面边看边讲,爱护图书。)2。邀请妈妈上台和宝宝一起表演请妈妈戴上手偶小兔子,宝宝坐在妈妈身上一起边表演边讲述故事。
爬山教案反思篇二十一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57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