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很好的方法。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书籍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展开分析和思考。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一
错过了百家讲坛《大宋名相赵普》,幸得掌门赠书,方有机会进一步了解那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相赵普。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自然想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而此背后真正的谋士是赵普,其大器晚成,谋略过人,短短十几年,就从一介草根变成帝国的宰相。他是中国古代十大开国谋士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宰相之一,又是谋士又是宰相,堪比姜太公。然而赵普和张良、萧何、刘伯温等人相比,名声还是小了很多,而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赵普并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神童的`天分,也没有进士的文凭,33岁尚混迹于幕僚之间。然而就是一个这样不起眼的人,实现了十年独相、三度拜相,并在伴君如伴虎的情境中,能善始善终。对于赵普的神奇,该书是从赵普遇到的三个贵人开始讲的。一本书读下来,对于赵普的谋略真的无法一一赘述,倒是赵普如何遇上三个贵人,并被赏识重用,倒也是很有意思。
兵荒马乱时期,军阀掘了唐代帝王陵,尸骨扔了一地,赵普花重金购买了唐太宗的尸骨,并掩埋了,这体现了赵普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从此赵普遇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贵人刘词。正是刘词的推荐,赵普遇上了第二个贵人赵弘殷。赵弘殷患病,从前线退下来,准备养病,然后病重不起,其儿赵匡胤授命赶往前线打仗,赵普从而代子行孝。在这过程中赵弘殷看到赵普成熟稳重,从而临终托孤,自此赵普和赵匡胤、赵光义结下了亲密的关系。赵普的第三个贵人就是赵匡胤了,两赵之间难以说谁是谁的贵人,实际上应该是相互成就。
赵匡胤与赵普的相会,先是悦之,然后奇之,悦之也许并不太难,奇之当见不凡。一起在赵匡胤看来应乱世用重典的抢劫案件中,赵普依法量刑,释放了100多无故的农民,并对赵匡胤感恩戴德。这充分体现了赵普的讲原则、爱民,也体现了赵普非常高明的政治天分和政治家素质。从此赵普暂露头角,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其实,从赵普的三件事情中都隐约的能看到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正是这些基因,就不难理解兵不血刃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以及其善始善终的一生。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二
有句名言说的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借鉴和模仿对象,它就像一面明镜,让人们可以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连唐朝鼎鼎有名的“凌烟第一臣”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都曾在他的孩童时代翻着书页教导他,要从历史中学知识,学礼仪,学为人处世的道理。
但是,有个成语说:学以致用。光有学,没有用,肯定还是不够的,我们得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提炼并汲取精华后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去,才是真正的“学好了”。
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有一次我在课外班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时。我的课外班同学由于可能不是很了解我,所以当他们分配给我任务时问了句:“你能做好吗?”我说:“能。”但他们可能不是很放心,又问了句:“你真的能做好吗?”我有些不耐烦了,但还是说:“能!”可是他们却又问了句:“你真的真的能做好吗?”俗话说“一、二不过三。”我已经有点恼火了,正想发作时却想起了《大唐名相》中的长孙无忌、郭子仪等人,他们使我学会了人要有涵养,要有气度。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唐名相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所以,我在此衷心希望大家能多读一些名著,多读一些对我们有益的好书,而远离那些对我们没有帮助,哗众取宠的闲书。这样,我们会更加进步,会离“超级五班”的目标更近一些!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四
当你听到张九龄这个名字时,可能你不知道他是谁。但提起“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千古名句,你是不是又觉得耳熟能详了?不错,写出这些优美诗句的正是张九龄。
张九龄人物生平: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
张九龄的为官生涯:
张九龄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
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张九龄的风度从何而来?
在史书里,对张九龄的描述为“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是说他性格温温而雅,特别注重仪表,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着笏板,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备的工具,以随时记录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
以前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都是把笏板往腰里一别,就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很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笏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为把这么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了。唐明皇对他的做法很是赞赏,护囊便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倘若认为张九龄的风度只在他的才气和仪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最让唐明皇动心的,是他见识的高远和品格的刚直。
当初安禄山曾进京面圣,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后来安禄山因战败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琏逮捕,建议将其斩首,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当即批示执行,可玄宗不同意。张九龄上奏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玄宗仍不以为然,张九龄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以军法杀掉他,以绝后患。”玄宗还是不听,为示皇恩,把他释放了。
数十年后,安禄山叛乱,兵指长安,七十多岁的唐玄宗仓皇出逃,避难于蜀中,想起当年张九龄的劝告,悔恨得不禁潸然泪下,专门派出使者到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或许是因为见识太过超前,张九龄做事总是难与皇帝的心思合上拍子,而且他一旦认准的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这常常让皇帝如梗在喉。
有一年,玄宗皇帝办千秋节,百官向皇帝祝寿,纷纷献上各种奇珍异宝,张九龄的礼物却只有一摞纸,那是他敖夜写就的《千秋金鉴录》五卷,引经据典,畅谈古代兴废之道,劝谏皇帝少玩点,多干点工作,那时玄宗还有进取心,收到这份礼物,很欣赏,张九龄也因此纳入了他的视野。不过,真用他为相后,皇帝又有些后悔,因为他不仅不听话,还不大给面子。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守疆有功,玄宗想送他一顶宰相的帽子戴戴。这个想法跟张九龄一说,张九龄回答得非常干脆:“不行!宰相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职位,怎么能拿来当红包随便发呢?”玄宗退了一步,说:“那就让他当个有名无实的宰相,给个政治待遇。”张九龄的回答还是很干脆:“不行!孔子说过,官职和权力是帝王的工具,怎么当儿戏借给他人呢?”玄宗没招了,只好作罢。
张九龄的成就: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同上),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这是十分中肯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五
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张九龄,字子寿,一字博物。世称“张曲江”。自称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中进士,始调校书郎。唐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开元间,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封为始兴郡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曲江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予谥文献。
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奠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擅长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被誉为诗坛“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朝代:唐代。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六
唐朝开元年期,为唐之盛世,出了一位贤相张九龄。
张九龄,今广东韶关人。他是西汉张良之后裔,世代为官。九龄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会吟诗作对,誉为“神童”。他七岁春游宝林寺,在路上摘了朵桃花,这时韶州太守来进香,他赶紧将花藏于袖中,不料已被太守看见。太守见这小孩子举止神色自若,便说:“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你对上了,给你吃。”张九龄不怯场,一口允应。太守指着小九龄袖子说:“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一惊又出一对子:“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抬头见佛,信口回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众人无不赞叹张九龄小小年纪才思敏捷。
张九龄好学不倦,在长安二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赏识,授校书郎。长安三年,当时文坛领袖张说阅张九龄文章,连声称赞。张九龄于神龙三年应吏部考试,授秘书省秘书郎。唐玄宗李隆基为识拔天下文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因其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因此,张九龄初入仕途,一帆风顺。
张九龄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屡次与上司发生矛盾。当时任相的姚崇深为唐玄宗器重,张九龄几次提出不同意见,令姚崇不满,被贬到岭南。后来张说当了宰相,照说张说十分赏识张九龄,张九龄却不附从,他对吏部考察人才重皇城、轻地方的政策提出异议。张说安排唐玄宗东巡泰山封禅,让其亲信随同,张九龄认为此举不妥,他建议张说改变随行人员名单,重选清流高品之士为随员,但张说不听,结果招致非议。御史中丞宇文融乘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免了知政事官职,张九龄也受牵连调出京城。
开元十七年,张说又任丞相,他推荐张九龄当了集贤院学士。两年后,张九龄任集贤院副知院事,奉旨代撰敇文,张九龄长得仪表堂堂,风度飘逸,其仪态超群,风度皆在众臣之上。他对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所倚重,先后调任中书侍郎,后为工部侍郎。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张九龄不仅学识超群,而且善观人之邪恶,李林甫不学无术,因会奉承皇帝,也窃居高位,他想推荐牛仙客掌管政事,遭张九龄几次回绝。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欲废太子而立自己儿子一事,游说张九龄,遭张九龄怒斥。对于李林甫、安禄山其人其事,张九龄也明察秋毫,几次劝唐玄宗远离奸佞,并断定安禄山有作乱之相,可惜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昏庸,不纳忠言。
张九龄曾保举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话凶吉惹怒玄宗,累及张九龄,张九龄由于每次上朝总是讲社会弊端,总是强调要以“王道”替代“霸道”。奉民生为主,反对穷兵黩武,薄征徭,选良吏。唐玄宗对此烦极了,趁机将张九龄降职。于是,李林甫大权独揽,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歌舞升平。
张九龄不仅是一代贤相,而且在文学颇有建树,张说赞其“后出词人之冠”,他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句,他写的诗委婉蕴藉而托物言志,如《感遇》十二首,《西江夜行》《望月怀远》都为时人称颂。张九龄被贬后,于开元二十八年回乡扫先人之墓,患病去世,终年68岁。
唐玄宗后因安禄山作乱,逃离长安,他在仓皇逃难途中,想起了张九龄对他的多次提醒,更是痛悔不已。后派人至广东曲江祭张九龄,追赠为司徒。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七
《蒙古往事》讲述了草原英雄成吉思汗和其父辈的一生。少年时期的成吉思汗叫铁木真,,其父“也速该”在部落的仇恨中被害,母亲“诃额伦”把铁木真和他的兄弟抚养成人,铁木真十三岁时就背负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照顾长辈,为他们寻找食物;教育弟弟,教他们骑马射箭。乞颜部的首领“塔里忽台”想赶尽杀绝“也速该”的孩子,铁木真为了不连累家人而躲进山洞,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毅力逃脱了仇人的追杀,并以成熟的心知踏上了未来的历程。而后他于自己的结拜兄弟“扎木合”逐鹿草原,他们互相敬重,又敌对到死。他们毕生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对方。他们热爱自己的敌人,无时不在思念着对方,情意深厚。他们的爱、他们的嫉妒、他们的尊重全都用互相征服来表达。直到“扎木合”战死,他们惊心动魄的战役才告结束,铁木真也成长为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
冉平的这本《蒙古往事》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传奇人生写得扑朔迷离,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但却构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尤其是把成吉思汗这个神话般的人物写得真实而且平易近人,让读者看到他幼年的烦恼,他孤独无助时的彷徨,他一生经历的磨难。铁木真从少年时,面对父亲被害、母亲患病、弟弟年幼这些现实,小小的他便成了家里一把刀的刀刃,他很早就懂得分羊肉时,把最大最好的留给母亲、最小最差的留给自己;他也很早就懂得面对挫折和不公应当隐忍;他更懂得面对苦难应当豁达和乐观,虽然铁木真这个刀尖还不锋利,但他相信,只要刀刃不倒,迟早会磨出尖来。经过一次次磨砺,这个男人把智慧融入了弓箭里,多少次战败、多少次部落被洗劫一空,他却靠勇气、毅力和智慧生存下来,在岁月的风尘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冉平的写法也很独特,坚强时的语言如钢刀,锋利而令人恐怖;脆弱时的语言却细腻如歌,写尽了英雄的心灵,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都在那广阔的草原上,惊心动魄的上演着。
毛主席说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而我认为,成吉思汗不仅只会“射大雕”,他更会凝聚人心,在敌强我弱的战场中,反败为胜;他更会知恩图报,当了可汗之后,仍不忘儿时帮助他的`人;他更会体察民意,成为“成吉思汗”后,抚恤牺牲战士的遗孀。英雄无悔,这只草原雄鹰无愧于养育他的草原人民。
我认为《蒙古往事》是一本寂寞的书,因为他讲述了成功者的历史,唯有细细品味此书,才能感受成功者的寂寞,一份有着非同凡响的风韵的寂寞。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八
你瞧,荷叶多么伟大呀!它像母亲一样保护着红莲,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想,暴雨打在荷叶身上,它难道不觉得疼吗?如果疼,干吗还要帮它遮风档雨呢?对,是爱的力量使它这么做的,爱的力量鼓舞着它。
植物且有爱,人世间又何尝不是处处充满爱呢?
小时侯,我有胃病,每天只吃一点点饭,妈妈为此十分着急,领我去医院,我每天得输三四瓶液,是妈妈一直陪着我,白天,妈妈忙里忙外,不是帮我买药,就是找大夫,还要周密安排我的一日三餐,晚上,我好几次醒来,妈妈都坐在我的床头,抚摸着我,我看的出妈妈的眼睛都熬红了,但她仍微笑的看着我。我感谢我的妈妈。
世界上虽说母爱很伟大,但有些残忍的母亲根本不配谈母爱。我听说过一个报道,有个母亲因为自己的的孩子有先天性唇鄂裂,把幼婴丢弃在路旁。那还是人吗?配的上是荷叶对红莲的爱吗?那些母亲,我觉得你们象狼狗,那么凶忍,残暴,是个不负责的母亲。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母亲对你的爱。要记住:母亲是荷叶,你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母亲在无遮拦的天空下是你的荫蔽。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九
夜晚,寂静得听得见自己的心跳。数着心跳的节拍,渐渐进入梦乡。
梦见,回到家乡,那一切,一点都没有变。
还梦见,你坐在窗边,静静地梳妆打扮。
梦中的你还是那么美。
如果还能回到从前,我一定好好地珍惜你。我一定每天温柔地对你耳语。我一定会写很多为你而作的词。我一定,要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
可是,回不去了,回不去从前了。
就只有遗忘。于是就遗忘吧。或许最好的解脱方式,就是遗忘了。
往事如烟,填满了他的梦境。于是,在惆怅中释怀,在痛苦中坚强。
往事如烟,无法消散,唯一能够做的,或许只有遗忘,用尽心力去遗忘。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
通过读与对课文的了解,我知道了《往事依依》是些学习与读书,作者的母亲教他读,并且又说作者的没有念过学校就来叫他。
作者特别爱学习,小时候,他看着自已房间的山水画,能想象自已也在其中。读书时又能把自已的家乡想象成书里面的地方。
作者在学生时代有喜欢上了书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千家诗》诗是一本描写山水风景与四季的变化,在我们学的《往事依依》中有四句就是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日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非常深刻写了四季的美丽。
作者在初中锻又“更上一层楼”。
真是知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积累。年华似流水,我不能让着水白白的流掉,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回头望时,也没有反悔的。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一
看小说我觉得更感动人。.当我看到第二页的时候,感觉有些黄,觉得有些恶心,幸而描写不是很多。继续往下读的时候,起先我被蓝宇对陈捍东的爱所深深感动,之后又被陈捍东对蓝宇的爱所叹息。尽管他们的开头,只是交易,但最终他们彼此是如此的难以割舍。结尾虽然以蓝宇的死为告终,但我早料到这个结尾了。只有悲剧才会打动人心,况且,如果蓝宇不死,难道他们能永远在一起么?也许可以,但需要背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想来爱情大抵如此。爱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哪怕是金钱和前途。从这点说,蓝宇做到了。他放弃了名车、别墅,只为他不希望他们的爱情被金钱所腐蚀。蓝宇最终又卖掉了别墅,只为他要救陈撼东。
爱一个人,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陈撼东曾经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他视蓝宇为一个玩伴,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最终他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去听从蓝宇的任何的召唤,哪怕只是为了性。
爱他,就忍受一切苦痛。坚强、隐忍、勇敢、承担生活中所有的痛苦,只要他快乐,所有的一切苦痛都能抗住,没有丝毫抱怨。蓝宇用忧郁的眼神、紧咬的嘴唇、凄凉而又坚定的笑容去面对陈撼东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他痛恨陈捍东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但他还是去了,哪怕他是十万分的不情愿。蓝宇的内心想必也是恨这个夺走他童贞,又无视他爱情的男人。但他还是默默的离开了,那怕因为他丢掉了工作,他都毅然的离开了,把别墅和名车丢在了身边,尽管起初,他是因为钱才和陈走在一起的。
同样在和蓝宇失去联系之后,陈也是疯了一样找他。在得知自己要入狱之前,他为蓝宇留好一切后路,他狠狠心告诉蓝宇,以后不要再找他了。却没有告诉他即将要面临的灾难。
爱情总是能打动人的,无论他是不是同性之恋。放弃一切爱一个人,起初也许是贪图他的金钱、迷恋他的身体,他的才华,但真正爱上一个人之后,就会不顾一切,如革命烈士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怕屈辱。的确,爱一个是需要勇气的。爱他,就奉献一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作到的。
《北京往事》是一部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宣言。它不但讲述了一段动人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还从一个侧面批判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文明民主进程,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影片《蓝宇》没能反映出原著的思想境界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个也是通过看小说才会体会到的。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二
当代女作家冰心,最佳作品之一《往事》,让我读后倍感至深。
《往事》之作语荷花,文章不长语句含义深深,句句沁人心扉: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围绕家中的莲花而写,荷花是水中芙蓉,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当我读到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我忽然明白了作者的心底的感激之心,让我明白了我们就是菡萏,就是那含苞待放的花朵,虽说美丽却经不起风吹雨打,如果没有荷叶用它那宽大胸怀的保护,挡住狂风暴雨的侵袭,那么美丽早已凋谢不再芬芳。母亲永远是荷叶,时时呵护着我们的成长、关爱着我们的健康,永远为我排忧解难,不是吗?每当我们遇到困难、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想到母亲、想到妈妈,期待着对自己的爱护和照顾!
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赞美母亲,母亲的爱永远比荷花更加美丽!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三
词人对妻子的爱,真,也很深。
我不止一次地感动于这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爱。我只知道,每读一遍这首词,我的心就要痛一次,泪就要纵横一次,心情就要波澜起伏一次。
我是个容易被感动的孩子。小时候听妈妈讲《丑小鸭》的故事,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在学校听同学讲一个关于白熊的故事,我又哭了,哭到岔气;在家里闲来无事,看书,看到一个讲父爱的故事,我哭了,哭到胃痛;假期看《红楼梦》,我哭了,哭得很悲痛。
如今,读《江城子》,我哭了,但这一次的哭不同于之前的哭。这一次,是发自内心的,被感动得,哭。我想,最真的情莫过于此了,苏轼的所有词中,我最认同的就是这一首了。因为他让我看到了文豪苏轼脆弱的一面。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这样才显得更真实。
我,很想说,苏轼,其实你和我们一样,有脆弱的权利。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四
六个半小时读完。最近几年都没有看宋史相关的书。这次看完才清晰了先是北宋与辽对峙,之后北宋联金灭辽,后又被金所灭,而建南宋。金后被蒙古所灭,过了四十多年,南宋也被蒙古所灭。
全书八章,从赵匡胤讲起。前后间隔一周,有些内容想不起来。当时看着很妙。赵匡胤设计了一套高超的制度,这套制度在短期看来是令人满意的,可是长期运行下来就造成三冗。之后讲王安石变法。再到北宋末期的皇帝和几位权贵。都生活在自以为强大的虚幻之中。没有联弱抗强,反而联强灭弱,最终引狼入室。
对金的分析也有意思,没有大格局的领袖,灭北宋后一路打到南方,却错过机会,最终又返回了。而后内讧不断,再也没有打过长江的机会了。
赵构意外的当了皇帝。作为在深宫长大的皇帝,做的还算不错。但毕竟不是第一代打江山的君王,没有能力驾驭军队收复北方。
宋朝的积贫积弱也是自己选择的,对皇帝来说,被内部篡权和被外部消灭没有区别。这样看来选择积贫积弱而求安全是作为帝王最优的博弈策略了。结果也确实如此,南北宋加起来是延续最长的王超。给岁月以文明还是给文明以岁月。现实的答案是苟延残喘。哈哈哈。组织就是组织,人格化来思考就会很奇怪。这也是作者分析的岳飞必须死的原因。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五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冰心奶奶和祖父在园里乘凉,祖父看见红莲开得正旺盛,便对冰心奶奶说,在冰心奶奶三姐妹出生之时,园里刚好开了三蒂莲,全家都十分欢喜,说是应了花瑞三位的喜兆。
好一副合家欢乐的场面!
第二个片段则发生在冰心奶奶和祖父闲聊的第二个早晨。
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冰心奶奶烦躁不安,她看着那朵红莲被打得东倒西歪,不禁心一凉。
忽然,她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倒了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安的心绪散尽了!其实,冰心奶奶把孩子比作含苞待放的红莲,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而母亲就是那宽大无比的荷叶,用她那博大的胸怀为问我们遮挡狂风暴雨,让我们美丽芬芳,健康地成长!
我最喜欢冰心奶奶在文中说的这样一段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我们无言的爱。
是啊,唐朝著名诗人孟郊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留学在外的游子,孩子永远是母亲最牵挂的。
虽然我的妈妈工作繁忙,但是她总是会抽出时间指导我学习,帮我把写好的文章发送到文化论坛。
有一次妈妈加班回家,还不顾劳累为我打文章。
当她满心欢喜打好文章时,眼睛都熬红了,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李易真老师曾经说过:“每一位母亲都应该是孩子的女神。”我希望自己可以慢慢长大,可以做爸爸妈妈的小天使!笑眼浅弯似一泓新月,唇角飞扬永爱我的家!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六
初读《三体》之地球往事,觉得很奇妙。
书中的序言便吸引着我。作者序言里提到星空,我便想起小时候常常能看到漫天星星,夏天的晚风和漫天的星星最为漂亮,长大后我已经没有看过漫天星星,只有漫天的烟花。
第一个章节便是提出科学边界,科学边界是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很有影响的学术组织。一开始阅读时候便被天马星空的情节吸引,中间阅读时候一度很吃力,因为我理解不到所有的情节,无法想象情节背后的情景和关联,直到全本读完后才能勉强串联起整个故事。
按照我的理解,科学边界的出现已经为后面的所有情节作好铺垫,人类想探寻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三体文明,而推动这个文明的发展是来自红岸基地,试图和地球以外的文明建立联系,最终也得到三体世界的回应。
汪淼作为研究中心的教授,进入一项名为三体的游戏中探索人类的发展史,包括三体文明;而建立这个游戏是的一个三体组织,意为扩大组织。
人类将地球的文明信息发射到太空中,最终也得到回应:被警告不要回应!而接收这项信息的是三体世界中的一名监听员。
地球的科学组织渴望接收和探寻三体世界,三体世界也在判断地球的信息,关于外太空的文明,实属深奥。就像当初建立的红岸基地发射地球信息并接收到三体世界的信息,但最后红岸基地也没落,在那参加过工作的叶文洁在生命最后时刻消耗自己的体力只为能重新看看当初的基地,看看最后一次日落。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七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往事,每个人的往事也都不同。闲暇之余读了《冰心的散文全集》,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冰心写的关于自己的"往事",这篇文章更让我知道,母亲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人。
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与故乡庭院莲花有关的往事,第一件事是月夜祖父说到园里开三蒂莲时,家里添了三个孩子。
第二件事写了作家看到莲花在风雨中遭到摧残时的心境,看到白莲凋零时的沮丧,看到红莲被风雨侵袭时的无奈、怜惜这让作家在窗前徘徊,是母亲的呼唤,莲叶对红莲的遮蔽,让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心里充满感动,进而想到母亲是荷叶、孩子是红莲。当心中的风雨来袭,只有母亲才能为孩子遮掩。
八年了,她没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庭院里有许多的莲花,有三蒂,四蒂,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半夜里,他听见繁杂的雨声,早晨是浓阴的天。她从窗内往外看时,那朵白莲已经谢了,那朵红莲却开的满满的。突然间又下起了雨,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雨点打的左右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台阶去,也无法可想。
过了一会,她看见红莲旁边的荷叶正好覆盖在红莲上面……她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未退,红莲不动了。雨点不停的下,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聚集了流转无力的水珠。
她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蔽的天空下的隐蔽?"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们伟大的爱。
文章读完了,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她把荷叶比做母亲,母亲为她遮风挡雨,这就是母亲伟大之处。我觉得母亲是座山,能承受众多的压力;母亲是条河,能冲洗我心中无限的惆怅;母亲是片天,能包容我的一切过错。
大唐往事读后感篇十八
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每天不读书,心发慌。只有读书可以让浮躁的心得以平静。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电子类的书籍方便快捷,但我还是更喜欢看纸质类的书籍,对喜欢的语段,能随时写上心得。一页一页的阅读,手心并用,更能享受书香气息。
刚读邹相老师的《守园往事》这本书是在晚上,本来眼睛恍惚,困倦乏力,本想睡觉的,但当看到有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在瓜地里的恶作剧而引起的一场笑话,我竟不自觉的笑出声来。一时间,困顿全无,激发了读这本书的兴致。每个人对文字的需求点不一样,能让我开怀一笑,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最终,一宿没睡,读完了这本《守园往事》。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作者和伙伴们在他家的房前屋后捉迷藏,和父母一起下秧苗之前捉泥鳅,透支体力的打糍粑等等,仿佛身临其境,自己也参与其中。书中所提及的种种趣事,我好像从来没经历过,很羡慕作者都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以前对豫南山区并没有过深的了解,通过作者“乡村清韵”这一章对家乡山水、果木、美味、民俗习惯的描述,让我对这个县城心驰神往,丰富了我的知识面,也许这就是读书的目的。
其实,这本书种最能触动我心灵的一章,那便是“心灵放牧”这辑。无论是谁,都不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坎坷荆棘。有些人,遇到困难,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会重振旗鼓,继续向前。人呢,就像作家邹相所言,要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内心光明,一切都不会黑暗。
在邹相老师的字里行间,心灵总能得以鼓舞。也许心情失落之时,事业彷徨之际,再来复读邹相老师的书,我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605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