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点经典集 读点经典重庆出版社篇一
(学前教育)点读笔为孩子打造有声有色的学习世界,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培养孩子高品质的多元智能。学前开发孩子的各种智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帮助。
点读笔的多元化知识 学前教育——认知篇
丰富的图画,美妙的声音带着宝宝认识家人、人体部分、各种玩具、水果蔬菜、颜色、形状、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动物世界、美妙的大自然等等。学前教育——故事篇
收录了古今中外共288个故事,涵盖了九大类别,经典耐听。每个故事都优中选优,独到极致。每个故事都配有一副精美的图,帮助孩子理解。孩子在故事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学前教育——成语神话篇
加入了其他品牌不同的成语篇,以丰富多彩的画面、惊险刺激的故事,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能力。学前教育——三字经篇
加入了其他品牌不同的三字经篇,因为《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学前教育——汉字篇
包含学前教育的300多个汉字,针对的孩子稍微大一些,听、说、学、读、写全方位打通儿童的认知触觉,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主动的学习汉字。学前教育——拼音篇
所针对的年龄段和学汉字差不多,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拼读练习和词汇,突破了传统的幼儿拼音学习模式,各页穿插儿歌和小课堂,帮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学前教育——国学篇
录制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定与补充的教育古诗词篇目,诗词脍炙人口,并配有精准的注音和解释分析,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卡通插图,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 学前教育——英语篇
它将带孩子进入一个有趣的英语世界,不仅可以掌握26个字母的读写,还可以接触并学会很多日常生活常见的英语单词。能提高孩子的语音听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学前教育——数学篇
由权威幼教专家精选推荐,包括了儿童初学数学的最基本的主题:1—100个数字、找对应、数字对对碰、互动数字游戏、加减法口诀等,特别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
1:造型问题? 最好是可爱的动物造型 2: 年龄阶段?
0 – 6(岁)学前教育 3:有声读物图书?
国学启蒙、中文阅读训练、幼儿基础英语、经典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双语图解词典。4:运营模式?
点读笔、点读卡、客户端和网络平台的四维运营模式 5:点读笔标配图书?
一套8本
读点经典集 读点经典重庆出版社篇二
读点经典
陈鲁民
据报载,重庆市委组织的“读点经典”活动,掀起了上至官员、下至小学生的阅读热潮。一本只有三四万字的《读点经典》,在重庆几乎人手一册。重庆市委书记***在为《读点经典》作的序言中说:“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他还把《读点经典》比作“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据介绍,《读点经典》丛书把选编的内容,定位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品”,包括古今的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读点经典》每月出版一辑,受到公众的青睐。
所谓经典,就是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出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著作,譬如《四书五经》、《史记》、《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大名著”、鲁迅的作品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荷马史诗》、《悲惨世界》、《忏悔录》、《战争与和平》、《物种起源》、《热爱生命》等,是外国的历史文化经典。
为什么要读经典?首先,读经典可以广博见识。世界上的书籍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我们就是穷毕生之力,也难以博览其万一。而读经典,就是一个捷径。因为,经典是知识含量最多、见地最高的著作,其他书籍无非是对经典的诠释、延伸、重复、解读。所以,熟读一本经典,比读一万本普通书籍,都要有价值。北宋丞相赵普有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要想尽可能多地获取权威的学识和道理,开阔胸怀,启迪思维,力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读经典肯定是事半功倍之举。
读经典,可以闻道明理。经典多是载道说理之作,是历史上的文化巨人终生之学的理性积淀。读经典,如同我们与巨人当面交流,接受教诲,如能多读勤思,勇于践行,则会受用无穷。譬如,读《论语》、《孟子》,能悟出做人做事的章法,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做坦荡的君子。读《资治通鉴》,可知治国安民的道理,以史为鉴,免蹈覆辙,做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读《孙子兵法》,能领会指挥打仗、行军布阵的规律,卫国护民,不辱使命,做合格的军人。读《物种起源》,可明白进化论的道理,知道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就会科学地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社会。
读经典,可以提高素养。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特别是经典读得多,自然会谈吐高雅、趣味不凡。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经典关涉的是内在的心智培育与精神世界的培养。读点经典,深刻的知识和智慧会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读点经典,丰富的人生哲理会浇灌和滋养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变得更有涵养和情趣。读点经典,充沛的浩然正气会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堕落,努力做情操高尚的正人君子。
总之,读点经典,于个人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如果人们读经典形成风气,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更是功德无量。
读点经典集 读点经典重庆出版社篇三
《读点经典》有感
《读点经典》主要是一套从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传世之作。激励人们修养、勤学、艺术、智慧、奋进的这样一本经典之作。文章中的选录主要有《论语》、《中庸》、《劝学》、《论学问》、《满江红》、《囚歌》等。本书主要是通过对先人的治事理念的总结、诠释,在我们能看懂的同时,起到一个修身养性、增强智慧的作用,以使我们在遇到问题的同时能更好的解决,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我领会到平时自己有太多的不足,有待改进的地方也太多。虽然对于我个人来说,里面多数的选录文章是我们从未学到过并且不是轻易能领悟透彻的,但是经典就自有它作为经典的道理,每看一次给我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现在细品《劝学》一文使我感触颇深。“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言简意赅、字字珠玑的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许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的东西不够,下的工夫也不够。这就是锲而舍之啊!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出类拔萃?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
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长久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毛
泽东的博学多才难道是在脑子上做个手术,把一个知识晶片移植进去而得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后天的艰苦、努力学习而得来的。
学习等于继承了先人们的智慧,继承了先人们经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的精华。人们只有学习才能进步,只有学习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只有学习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工作上遇到一点困难,我就手足无措,在这方面我还要不断的学习,还要读更多的书来提高自己,争取不为同事们添困扰,不给领导出难题,在生活中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总之,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我都需要不断的刻苦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这个飞速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之路!
读点经典集 读点经典重庆出版社篇四
帮孩子作弊
高考期间,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会惊叹于中国家长对于孩子高考的专注程度。更让人惊叹的是,有些中国家长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关注”层面上,他们已经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了。且看《三峡晚报》上的一则新闻:
昨日,湖北监利县警方透露,破获一起有组织的高考舞弊案。10多名涉案人员被警方控制,其中包括6名向作案者购答案的学生家长。
监利外国语学校是当地一所民办中学,今年有100余名考生参加高考。6月7日,高考第一天。监利警方在考场外控制一名涉案男子,搜出了一部电台及相关设备。根据其提供的线索,民警很快又控制了参与作弊的6名考生家长。据透露,此次行动中,警方共控制2名“枪手”、2名传送答案的男子、一名联系人、6名参与作弊的学生家长等10余人。
你不得不佩服某些中国式家长,他们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惜一切代价。用帮孩子作弊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整个世界来看,都是无二的。
在应试教育中,除了成绩,别的全是扯淡。除了和应试有关的内容,且管他娘的。为了孩子的前途,中国式家长努力去挖掘教育的墙角。学校领导更是配合广大中国式家长的心理需求,大力逼迫着老师“出成绩”;而要想“出成绩”,唯一的方式就是逼学生。这样,家长、学校、老师、学生处在了一个微妙的教育链条中,各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地互相压榨,一个个苦不堪言,却又痛并快乐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作弊”便是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最高法门。平时老师不是这样教导吗——“真正到了高考的时候,能抄出个北大清华来,那才算你有真本事!”
于是,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体现对下一代的爱——作弊。老师们也恨不得自己化装成学生,替他们答题:学生考了好分数,自己获得高奖金和好考评,岂不一举两得?自从打着“素质教育”大旗的应试教育的诞生,“作弊”便从未消停过。那些需要评职称的人员,自考、进修等等,那个不是靠一路抄出来的?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老师是他们的榜样与力量。然而,这些“榜样”与“力量”不过是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怎样去搞“瞒和骗”罢了。当“素质教育检查团”来的时候,他们终于有了可以运动的体育课,他们有了可以练字的书法课,他们有了可以唱歌的音乐课,有了可以画画的的美术课……然而,检查团一走,马上滚回教室哇啦哇啦地背诵体育、书法、音乐、美术……因为这些要考试的。孩子早就习惯了师长教给他们的瞒和骗,他们也早就顺从了师长们的瞒和骗——为了自己前途嘛。他们就这样在一个极其封闭的应试牢笼里学习,用师长教给他们的最精确最刻板最模式的语言书写着师长教给他们的法宝——瞒和骗。在这样的路子上,一直走向高考,走向未来。
当然,“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一切为了考个好大学,一切为了有个好前途。谁能说这些错了呢?谁能说那些帮孩子作弊被抓的家长不是为了孩子呢?谁能说那些帮助孩子作弊没有被抓的家长不是为了孩子呢?谁能说那些想帮孩子作弊而没有没有门路的家长没有为了孩子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老师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敢于作弊的群体,是世界上最关注“教育”的群体,是最关注孩子前途的群体,也是最不关注国家利益于前途的群体。然而我们再仔细看,透过他们口口声声的“关注”来看,我们发现,那些如此爱孩子的家长、学校、老师,最关注的终究是自己的利益。只要有可能,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孩子作弊。
自由不为无耻背书
“挥舞道德大棒”,是很令人讨厌的事情。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何况中国人长期身受“道德大棒”的击打,故而特别的害怕它。对此,我是理解的。
于是有共识,社会健全要靠法律,靠道德很不好操作,道德大棒好凶残,而且道德又靠不住。对此,我也是理解的。
然而,道德似乎已经没有存身之所了。我对此却未知其可。
现在,“井绳反应”的规律是,只要有谁讲道德,就难免被称为“挥舞道德大棒”,只要是不坐牢的事情,就无妨去做做,道德评价应该从社会上消失。为此还发明了一个学术名词,名为“泛道德主义”,说人应该有道德要求,那么就是“泛道德主义”了,这便是灾难,羞耻之心,应该人人无之,一切用法律来摆平,灾难才可以得免。
据说,社会只有这样,才会“人性”。例如一个老师,见到危险就把学生丢下,这符合人性,因为人都是要自己逃命的。还好,救学生的,还没有谁说这违反人性。看啊,人性真是宽容,既宽容了自己的逃跑,又厚道到不把救人者归于“无人性”的行列。
有时,他们还要讲讲客气,赞扬临难而救援他人的行为高尚;有时,他们就不这么客气了,会说救不救别人,都是选择,就像硬币哪面朝上,与高尚没有关系。
举一个例,都江堰的中学教师“范跑跑”。这个正在上课的教师觉察地震后扔下学生跑掉,仓皇之际甚至没有喊一声“你们也快跑”。面对失望的学生,他解释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总之,“我没有丝毫的道德负疚感”。
一个人没有道德负疚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做事正当,另一种可能是没有道德。一件事做得正当,可以在这件事上没有负疚感;如果没有道德,那简直就是打了负疚感的疫苗,无论何事,都不可能负疚了。一劳永逸,还是打负疚感疫苗划算。
不过,要去掉负疚感也行啊,你不要拉上一些好东西来陪绑。中学教师“范跑跑”扔下他课堂上的学生跑了,跑就跑吧,还要拉上“自由”、“公正”等等来垫背,好像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就会这样做似的,人一追求自由和公正,就没有责任、岗位、职业要求可言;又像自由和公正太稀缺,非得让追求者跑掉,以便保存种子。
“先跑教师”跑了,写下了自己的经历。跑是在追求“自由”、“公正”和“反专制”,写是因为要反对道德绑架、反感伪善。有不少人在为之喝彩,跑得好,跑出了人性,跑出了本能。我想了一下,本能是跑出来了的,强奸犯实施强奸也奸出了本能。但跑出了人性,我怎么没看出来,扔下学生跑有何人性可言?你跑就跑吧,与自由、公正、反专制有什么相干?道德绑架、伪善,或者道德大棒、泛道德主义,是要反的,但拜托,请先有道德,再来谈怎么反。还有人赞其坦率,戈培尔也可爱了,谎言千遍即真理,何其坦率啊。
无耻便无耻,不要说这是因为你在追求自由,信奉自由主义。我确实看到一些自奉为自由追求者的人,正好就是反道德的先锋,好像道德就是绑架,就是大棒,善就是伪。我不知他们信奉的到底是什么自由,放弃人之责任的自由吗?有时候,他们会怪中国之不得进步,乃是因为没有宗教,但宗教是什么呢,对于一般的人,也无非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善的信仰,但这些不正是你们要坚决摒弃的吗?
人而无耻,百事可为,既然你只相信坐牢之事做不得,道德不在你考虑之内,还会有很多无耻之事可做。但你要做便做,不要还糟蹋一遍自由、公正和名声,说这是因为你皈依了自由和公正。
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2008年,在近10万份上海高考考卷中出现一篇满分作文,这也是2006年以来上海高考惟一一篇满分作文。据说这篇文章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东方早报》6月19日)。
我最初对这篇满分作文充满期待,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这种疑问同时也是一种思考,遗憾的是,接着读下去,没有惊喜,反而非常失望。文章除了文字通顺,并无太多新意,只能说是一篇不及格的高考满分作文。
这两年,文坛盛行“底层写作”,即以弱势群体为对象的写作。这篇作文也可以称为“底层作文”,可惜它几乎集中了“底层写作”的所有弱点。文章中的“底层”是想象的、“同情”是抽象的。作者对“他们”并不了解,只能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里描述“他们”。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确实存在于当下中国,可是,作者把乡村田园化,称“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又把城市地狱化,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与其说是“他们”的感受,不如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患上“怀乡病”的城市人的感受。作者忽视了这么一悖论,为什么城市拒绝“他们”,“他们”却涌向城市?文章提到“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这与乡村田园化、城市地狱化的描述恰恰是冲突的。
阿伦特曾经说过,同情只有在针对具体个体时才可能,针对大众时它就变成了抽象的,甚至产生灾难性影响的东西,当对同情的克制能力被破坏,便产生了意欲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除了“以极端手段铲除不幸的倾向”,还会出现另一种现象,即对同情对象以及同情本身的无限赞美。这种赞美给同情对象允诺一个远景,然后让他们忍耐现状。这篇满分作文不仅充满对抽象的“他们”的同情,即使面对具体个体,作者的同情依然是抽象的。文章讲到:“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对小姑娘的同情,升华成对“他们的成长”的感动。在记者面前,这个小姑娘有没有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她是不是按照预设的标准答案回答?在回到家乡和留在城市之间,小姑娘能否自由选择?作者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而是差点落下泪水,这种泪水是善良的,也是天真的,更是无力的。事实上,小姑娘根本没有决定留在城市的权利,她对乡村的选择是被动的,甚至称不上选择,只是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如果可以自由选择,至少一半以上的“他们”会选择留在备受歧视的城市,而不是牧歌式的乡村。
重要的不是歌颂田园,也不是歌颂背井离乡的“他们”,而是思考为什么“他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生活的地方,并且拥有尊严、不被歧视地生活。作者也提到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这些都被“虽然……但是……”一略而过,“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这种“虽然……但是……”逻辑恰恰是对底层问题的回避,以望梅止渴的方式抹去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篇末“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只是一句美丽的口号,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更有可能的是“他们,永远成为不了我们”。
“底层写作”并非一无是处,可是这篇获得满分的“底层作文”仅仅表达了想象的底层和抽象的同情,以“虽然……但是……”的逻辑抹去实质性的问题,以抒情代替思考,堪称“底层写作”的失败范例。在这里,我不想苛求这位作者,对于一位18岁上下的学生,不能要求太多。让人困惑的是,为何久经考验的阅卷专家会被这篇只是道德表态的文章感动?为什么他们对这种“底层作文”不加反思地全盘接受?高考满分作文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将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写作模式,据报道,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已经把这篇文章视为范文。底层问题至关重要,如果关注底层成为集体表演,那就会适得其反,只能导致对底层问题的冷漠。
附2008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读点经典集 读点经典重庆出版社篇五
经典语录
……………… 散·文·选·萃 ………………… 经典语录
……………… 诗·词·撷·英 ………………… 序 1 经典语录 读点经典
■《庄子》一则■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1];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2](《外篇·山木》)
【注释】 [1]醴(lǐ):甜酒。
[2]“君子淡以亲”二句是承上而言,意思是说,君子之交是以道相合,而不言利,故虽淡却亲;小人之交是以利相饰,而利不常有,故虽甘却有时而绝。
……………… 楹·联·集·锦 ………………… ……………… 经·典·释·名 …………………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散文选萃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书香浓郁度,意味着这座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品位的深浅和宜居度高低,更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都是感叹人生苦短而知识无限,同时也说明读书求知的重要和快乐。要读书,就要读好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典浩若烟海。我们的干部或因工作 楹联集锦 ■纪念八一■ 朱德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解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南昌领导了著名的武装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队伍的开始。1933年7月1日,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作出决议,规定每年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5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前夕,朱德满怀喜悦写下了这首七绝。
后记
〔宋〕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序/***/1
经典语录
散文选萃
/《山海经·海外北经》/17 //19 //25
诗词撷英
楹联集锦/71 经典释名/77 后记/85
■《周易》二则■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1]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2]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3](《乾·文言·九三》)
君子学以聚之[4],问以辨之[5],宽以居之[6],仁以行之[7]。(《乾·文言》)
【注释】
[1]这三句是说,追求忠信可以增进美德,修治言论立足于至诚的心志,可以积累功业。修:修治。辞:言论。立:立足。居:积累。
[2]全句意思是君子预知事业之发展进度,而努力为之,尽力实现,知之既深,行之以恒,就可以谈事业之几微了。知:预知。几(jī):细微。知至至之:高亨:“知至,预知事业之发展将到某种地步。至之,作到某种地步。”(《周易大传今注》)
[3]这两句是说,君子能预知事物发展的结果(知终),并努力为之且止于所当止(终之),就可以保持道义的立场而善始善终。
[4]学以:即“以学”,“通过学习”之意,以下四句句法皆仿此。聚:积累知识。
[5]问:追问并解决疑难问题。辨:明辨事理。[6]宽:宽宏包容。居:即“处”,指处人、处事。
[7]以上四句是说,君子能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追问并解决疑难问题辨明事理,以宽厚的胸怀待人处事,由仁爱之心指导行事。仁:仁爱。行:行事。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6]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8]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9]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10]但见悲鸟号古木[11],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12],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1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4]飞湍瀑流争喧■,砯崖转石万壑雷。[1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7]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18]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19]锦城[20]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21] 【解题】
《蜀道难》为乐府旧题,前人所作均为五言短诗,多写蜀道之艰险。李白衍为杂言长篇。此诗写作时间、背景和寓意歧说甚多。今人一般认为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或追求功名无成而作。诗中运用夸张比喻、神话传说描绘秦地入蜀道路险峻,并以飞鸟悲鸣、峭峰飞瀑渲染气氛,又从地理形势写到人事之险恶。全诗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喟,以此为中心线索,层层深入,想象丰富,气势宏伟,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注释】
[1]噫吁嚱(yīxūxī):古蜀地方言,惊叹声。危:高,此处用“危”又用“高”,有强调作用。
[2]这二句是说,传说中的蚕丛、鱼凫建立蜀国的时间久远,茫茫然不可确知。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君主。何茫然:多么久远模糊啊。
[3]这二句是说,从那时以来,漫长的时间过去了,蜀地和秦地仍然交通隔绝。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非确切数字。秦塞:秦地,指今陕西西安一带。通人烟:指相互交往。
[4]这二句是说,长安西有太白山,只有飞鸟可从太白山飞到峨眉山顶。太白:山名,又名太乙山,秦岭主峰,在陕西眉县南。太白山在长安之西,李白立足于长安,故云“西当”。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过的道路,形容山峰极其高峻。横绝:横渡,跨越。峨眉:山名,在今四川峨眉西南,此代指蜀地。
[5]二句用古代神话。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于是准备送五个美女到蜀地蛊惑蜀王。蜀王派遣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了梓潼时,看到一条大蛇入穴,五人一起拽着蛇尾想将蛇拉出,结果蛇没有拉出,反把山拉塌了,五个大力士和五个美女全被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地崩山摧壮士死”,指的就是这个神话故事。天梯:比喻高险的山路。石栈(zhàn):在峭壁上凿石架木筑成的通道,即栈道。钩连:衔接。
[6]这二句是说,仰视则是山峰高峻,六龙也过不去,只能拖着日神的车回转;俯视则是谷深水急,只见激浪冲撞岩石而曲折回旋。六龙:据古代神话,日神御者羲和每天赶着六龙所驾之车,载着太阳在天空从东奔到西。高标:最高峰。冲波逆折:指激浪冲撞岩石而逆流。回川:回旋的川流。
[7]这二句是说,面对蜀道,善飞的黄鹤也飞不过去,善于攀援的猿类动物也会为攀援而发愁。黄鹤:翼大善飞的鸟。猿猱(náo):身体便捷、善于攀援的猿类动物。
[8]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略阳北。盘盘:盘旋曲折。百步九折:形容山路曲折盘旋,转弯极多。萦岩峦:环绕着山岩峰峦。
[9]这二句是说,山太高了,行人在山顶伸手可摸到参宿,抬脚可越过井宿,仰望有屏息之感,为蜀道之难不由得坐在地上抚着胸口长声叹息。扪(mén):摸。历:越过。参(shēn)、井:均为星宿名。古人把天空中星宿的位置与地理区划相对应,并以天象卜测地区吉凶,叫做分野。参宿是蜀地的分野,井宿是秦地的分野。胁息:屏住气不敢呼吸。抚膺(yīnɡ):抚摸胸口。
[10]西游:成都在长安西南,故称入蜀为“西游”。畏途:令人害怕的险路。巉(chán)岩:峥嵘高峻的山石。[11]但见:只见。悲鸟号(háo)古木:鸟儿在古树上悲鸣。号:哭泣。[12]闻:听。子规:鸟名,即杜鹃,蜀中最多,相传为古蜀国王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所化,啼声悲凄,似说“不如归去”。
[13]凋朱颜:青春的容颜为之衰老。凋:凋谢。朱颜:红颜,年轻人的容颜。
[14]连峰:连绵的山峰。去:距离。倚:靠。[15]这二句是说,飞溅的急流和瀑布在山间争相喧闹,急流撞击山崖,卷动石头,发出的轰响在千山万壑中回荡如雷。飞湍(tuān):飞溅的急流。瀑流:瀑布。喧豗(huī):喧闹。砯(pīnɡ):水激岩石声,此处用作动词,撞击。壑:山谷。[16]嗟(jiē):感叹。尔:你,指来蜀地之人,即下面的“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要来蜀地呢?
[17]这三句是说,剑阁形势险要,易守难攻。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是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座雄关,又名剑门关。峥嵘、崔嵬(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峻的样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无法攻破,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8]这二句是说,剑门关若非亲信把守,一旦叛变,将会发生像豺狼吃人那样的祸患。所守:守关之人。或:若。匪:同“非”。
[19]此四句悬想叛乱发生之后的情况。猛虎、长蛇:喻据险叛乱者。吮(shǔn):吸。
[20]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成都记》曰:“府城亦呼为锦官城,以江山明丽,错杂如锦也。”一说三国蜀时织锦之官驻成都,故称锦官城。
[21]长咨(zī)嗟:长长地叹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1]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2]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3]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
【解题】
此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闻叛军最后一个首领史朝义(史思明之子)自缢,其部将李怀仙斩首来献,河南、河北各地全部收复。至此,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杜甫听说之后欣喜若狂,写下了这“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诗中描写初闻捷报破愁为喜,喜极而泣,继而放歌纵酒之情态,跃然纸上,逼真如画。全诗一气呵成,一扫杜诗一贯的沉郁之气。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唐代的河南道、河北道,辖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注释】
[1]这二句是说,剑南忽然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意外喜讯,因极度高兴激动而泪流满衣。剑外:剑南,剑门关(剑阁)以南,指蜀中。蓟(jì)北:今河北北部地区,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2]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儿还有忧愁。漫卷诗书:随便地卷起书籍。
[3]白日:明朗的阳光。放歌:放声歌唱。青春:春天。作伴:指风和景明可做伴还乡。
[4]此二句预想还乡路线:由水路出峡东下,由襄阳回到洛阳。即:就。巴峡:重庆一带江峡的总称。巫峡:在今重庆市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此句句末有原注:“余有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指洛阳。
■倦行人■
〔英〕托马斯·哈代 我的面前是平原
平原上是路。看,多辽阔的田野
多辽远的路!
经过了一个山头,又一个,路
爬前去。也许再没有
山头来拦路?
经过了第二个,啊!
又一个,路 还得要向前方爬——
细的白的路!
再爬青天该不准许; 拦不住!路 又从山背转下去。
永远是路!
【解题】
哈代(1840—1928),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小说家和诗人。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对英国南部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批判,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晚年主要写诗,诗集有《威塞克斯诗集》《过去和现在》等,还创作了规模宏大的史诗剧《列王》。哈代的诗歌题材广泛,与其小说一样,着重描写生活的阴暗面,充满了对受难者的同情。本诗描写道路的漫长,也是对人生的写照。其实,每个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艰苦跋涉者,有时,生活的重负会使万丈雄心消磨殆尽,身心疲惫的感觉顿然而生。诗人敏锐地捕捉住了生活中这一短暂的时刻,写出很多人都有过的一种人生体验,极富哲理意味。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清·陶澍题厅堂联)
虽豪杰难免过差,愿诸君谠论忠言,常攻吾短; 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清·曾国藩题两江总督署厅大堂联)
坐此似同舟,宦情彼此关休戚[1]; 须臾参大府,公事何妨共酌商。[2](清·金德山题藩署堂联)
【注释】
[1]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休戚:喜乐和忧虑。
[2]须臾参大府:意谓从容处理公家事务。须臾:从容。参:参与,引申为治理。大府:公府。酌商:斟酌商量。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王荦题杭州西湖岳王庙联)什么叫做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 有何称为善政?只求讼狱公平,难哉!(佚名题福建省福安县署大堂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毛泽东挽黄公略[1]联)
【注释】
[1]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军事家。1930年任红六军军长。后任红一军团第三军军长,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屡建战功。毛泽东词称“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1931年,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
擎马列大旗,佐革命伟业,丰功巍巍留青史; 抱云水襟怀,持松柏气节,盛德昭昭映小河。(佚名题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联)
■《荀子》■
荀子,战国时赵国人,名况,时人尊称荀卿;汉避宣帝(刘询)讳称孙卿。约生于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卒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后因被谗而至楚国,被春申君任为兰陵令,并死在那里。《荀子》一书大约即完成于兰陵。
荀子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又综合了道、墨、法、名等诸家观念,对儒家思想有创造性的发展,被视为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荀子》也成为先秦学术思想的总结性著作。他还是战国后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的老师。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顺从人的天性,社会就会混乱,须在后天以礼法对人进行教育改造。由于他从性恶的基础来“隆礼”,因此强调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作用,这是他和儒家相区别,却与法家相联系的地方。他看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的职责就是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这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贡献。《正名》篇则是中国最早的逻辑学理论著作。总体上,荀子的思想具有较浓厚的唯物主义色彩。《荀子》一书先以单篇流传,曾经刘向校定,称《孙卿新书》;后由唐人杨倞编定为二十卷,更名为《荀子》。但书中有些内容出于荀子弟子之手,也有窜入的文字。荀子的文章说理绵密,结构严整,笔力浑厚,是战国后期专题议论文的代表作。
■《韩非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师从荀子,把荀子的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嬴政的赞赏。后为秦臣李斯、姚贾陷害下狱,被迫自杀。其著作主要保存于《韩非子》一书中。韩非虽师从荀子,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子大不相同。他“喜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的集大成者。从政治的角度看,《韩非子》系统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这一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是秦统一六国的政治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从哲学的角度看,《韩非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成就较高,最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从文学的角度看,《韩非子》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寓言故事,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现存五十五篇,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由汉武帝时光禄大夫刘向编定。历代流传版本很多,以今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较为详备,是《韩非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提高我市干部的文化修养,在市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我们编选了这套《读点经典》,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文献中的名家名篇或格言警句,兼及外国作品。
在选录中,我们突出了励志、和谐、民生、为政、修养、勤学、艺术、智慧等方面的主题。为了便于编排,又将其分为经典语录、散文选萃、诗词撷英、楹联集锦、经典释名等几大板块。本书以丛书的方式出版发行,每月1辑。本书采用小开本,以便于携带。
为了方便阅读,对所选散文和诗歌部分的作者和题旨,我们作了简要的介绍;对较为生僻的语词,也作了简单的注释;通俗的字词,不再注释。
■《孙子兵法》二则■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谋攻》)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2](《谋攻》)
【注释】
[1]不靠战争就能征服他人,比百战百胜还高明。善之善:即善中之善,高明中最高明的。屈:服。[2]本段是说,了解敌我,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殆(dài):失败。
后 记
■长江三日(节选)■ 刘白羽
十一月十七日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地摇动着两排木桨,象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么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看江上夜景,从万家灯光、灿烂星海之中,辨认航船上缓缓浮动而去的灯火,多想随那惊涛骇浪,直赴瞿塘,直下荆门呀。但亲身领略一下长江风景,直到这次才实现。因此,这一回在“江津”号上,正如我在第二天写的一封信中所说:
“这两天,整天我都在休息室里,透过玻璃窗,观望着三峡。昨天整日都在朦胧的雾罩之中。今天却阳光一片。这庄严秀丽气象万千的长江真是美极了。”
下午三时,天转开朗。长江两岸,层层叠叠,无穷无尽的都是雄伟的山峰,苍松翠竹绿茸茸的遮了一层绣幕。近岸陡壁上,背纤的纤夫历历可见。你向前看,前面群山在江流浩荡之中,则依然为雾笼罩,不过雾不象早晨那样浓,那样黄,而呈乳白色了。现在是“枯水季节”,江中突然露出一块黑色礁石,一片黄色浅滩,船常常在很狭窄的两面航标之间迂回前进,顺流驶下。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标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当我正为夜色降临而惋惜的时候,黑夜里的长江却向我展开另外一种魅力。开始是,这里一星灯火,那儿一簇灯火,好象长江在对你眨着眼睛。而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你从船身微微的荡漾中感到波涛正在翻滚沸腾。一派特别雄伟的景象,出现在深宵。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象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的胸前。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象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想一想,掌握住舵轮,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前进吧!这是多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江津”号昂奋而深沉的鸣响着汽笛向前方航进。
【解题】
《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刘白羽散文代表作,初刊于《人民文学》1961年3月号。作者用细腻而富于哲理的文字,记述了从重庆至武汉的三天江上旅程,描绘了奔腾的长江、奇丽的三峡,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也体现在征服波涛汹涌的长江、努力前进的江轮之上。“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文章落墨于山河画卷,却处处着眼于哲理的诠释,气势壮阔,格调高昂,催人奋进。刘白羽(1916—2005),河北通县人,当代著名军旅作家。抗战期间,任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他千里随军,以笔作枪,先后作为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特派军事记者,参加了解放东北、平津,进军江南等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时期,又两赴朝鲜战场。1988年获独立功勋荣誉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突出贡献。
■纪念八一■ 朱德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解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南昌领导了著名的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队伍。1933年7月1日,中华工农民主共和国中央政府作出决议,规定每年的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5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前夕,朱德满怀喜悦写下了这首七绝。
■《老子》二则■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2],外其身而身存[3]。(七章)
名与身孰亲[4]?身与货孰多[5]?得与亡孰病[6]?甚爱必大费[7],多藏必厚亡[8]。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9](四十四章)
【注释】
[1]这句意为,因为天地不是为自己运作,所以能长久。
[2]这句是说,所以圣人谦让,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赢得了拥戴。后其身:把自己放在后面。身先:(众人)使他站在前面,指得到拥戴。
[3]这句是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保存了生命。
[4]这句是说,名声与生命相比哪一个亲切?孰:哪一个。[5]这句是说,生命与财富相比哪一个重要?多:此处意为重。[6]这句是说,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有害?病:有害。[7]这句是说,过于爱名就必定付出重大代价。
[8]这句是说,收藏多必定损失大。厚:多。亡:失去,指损失。
[9]这三句是说,所以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才可以保持长久。殆:危险。
■《中庸》一则■
在上位,不陵下;[1]在下位,不援上。[2]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4]
【注释】
[1]这二句是说,身处上位,不欺凌压迫下面的人。陵:欺凌。
[2]这二句是说,身在下位,不攀附巴结上面的人。援:攀附,攀援。[3]这二句是说,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人,就无所怨恨。正己:端正自己。[4]这二句是说,上不怨恨天命,下不责怪他人。即不“怨天尤人”。尤:责怪,抱怨。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1],风景这边独好[2]。
会昌城外高峰[3],颠连直接东溟[4]。战士指看南粤[5],更加郁郁葱葱。
【解题】
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词中抒发积极乐观努力奋斗的情怀,立意深远,语言浅近通俗。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注释】
[1]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编者按:指《菩萨蛮·大柏地》)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是作者自指。
[2]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3]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4]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5]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不求甚解(节选)■ 邓拓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解题】
在针对读书态度进行批评时,“不求甚解”是一个常被用到的词。但邓拓借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的说法,对不求甚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了新的阐发。他指出,“不求甚解”的前提是“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结果是要把书读到心里去,真正有所会意,而这一点很难,只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四个字不是随便说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书一读就懂,其实则不然,最好承认自己还是不求甚解。二是说读书的方法,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死抠细节,否则因小失大,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这两层意思是前后贯通,相互阐明的,不能只取一点,不计其余。说到底,读书的终极目的还是不能“不求甚解”的。邓拓(1912—1966),福建人,当代著名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20世纪60年代初,他创作了一批启人心智的杂文,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汇成著名的《燕山夜话》系列,署名“马南邨”。本文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文革”中,《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邓拓也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9年被平反昭雪。■现代语录六则■
买主和卖主之间也有竞争。前者想买得尽量便宜些,后者却想卖得尽量贵些……产业把两支军队抛到战场上对峙,其中每一支军队内部又发生内讧。战胜敌人的是内部冲突较少的那支军队。(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去,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正确与错误是对立的统一,难免论是正确的,可免论是不正确的。只有正确,没有错误,历史上没有这个事实,这是否认对立统一这个规律,是形而上学。争取错误犯得最少,这是可能的。错误犯得多少,是高个子和矮个子的关系。少犯错误,是可能的,应该办到,马克思、列宁就办到了。(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个人是能够自己进行思考、感觉、奋斗和工作的;但在他的肉体、理智和感情的生活中,他是那样地依靠着社会……是“社会”供给人以粮食、衣服、住宅、劳动工具、语言、思想形式和大部分的思想内容;通过过去和现在亿万人的劳动和成就,他的生活才有可能,而这亿万人全都隐藏在“社会”这两个小小字眼的背后。(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活着,并且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的这个“我”被损坏了,那他就无法生存了。(奥斯特洛夫斯基:《我的幻想》)
■三 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
【解题】
本篇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137条河流的地理书,原书三卷,极简略。北魏时,郦道元博采文献,加上多年考察见闻,为《水经》作注,成书四十卷,叙述了一千多条河流的源流、山川景物及两岸的风土人情等,是我国最重要的地理类著作之一。注文简洁精美,是北朝散文的代表,也是中国游记散文的代表作。这里选入的一段,写出了三峡两岸高峻连绵的山势,奔腾不息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季的景色变化,声色俱备,是传世名篇。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咏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优美轻快的诗意,就由此点化而出。郦道元(470—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历任州刺史、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因被谗出为关右大使,为萧宝夤所害。郦道元博览群书,以《水经注》闻名于世。【注释】
[1]这三句意为七百里的三峡两岸,山势连绵不绝,没有平坦开阔之地。三峡:指长江上游流经重庆、湖北之间形成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略:全,丝毫。阙:空缺。
[2]岩:泛指山、山峰。嶂:形似屏障的山峰。“重岩叠嶂”即岩嶂重叠,指山势在连绵之外,更有重叠累积之状。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山势把天空和太阳都遮住了。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3]这二句是说,夏季水势高涨,漫过了山冈,航运就被阻断了。至于:到了。夏水:夏季的水势。襄:漫上,漫过。陵:山冈。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4]这段是说,需要迅速传达朝廷命令时,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一千多里的路程,舟行之速,胜过骑马御风。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奔:指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不以:不如。
[5]这三句是说,春冬之时,白色的急流与碧绿的深潭相间,在回旋的清水中,倒映着两岸的景致。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绿潭:碧绿的深潭。回清:回旋的清水。
[6]这段是说,险峻的山峰上多有千姿百态的柏树,泉水飞瀑在其间飞流激射,山高水清,草木茂盛,趣味无穷。绝:极,这里意为很高。■(yǎn):山峰。飞:此处指水势激扬。漱:喷射。清:此处指水清。荣:此处指树木繁密。峻:此处指山高。茂:草盛。良:很,甚。
[7]晴初霜旦:指秋天。寒:凄凉。肃:萧条。属引:连续不断。转:同“啭”,指猿叫声。久绝:很久才消失。
[8]渔者:渔人。巴东:东汉郡名,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3]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4],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5]。环堵萧然[6],不蔽风日,短褐穿结[7],箪瓢屡空[8],晏如[9]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10]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2]酬觞赋诗,以乐其志。[13]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4]
【解题】
本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对中国自传体文学有重大影响。全文无激昂之语,无使气之言,无雕琢之辞,更无玄理之堆砌,平和之至,而又以否定句贯串全篇,表达出高尚的处世态度,又显示出情趣充盈的人生境界。【注释】
[1]何许:何处。
[2]不求甚解:指读书时取其大意,不过分地追究字句的含义。[3]亲旧:亲戚朋友。
[4]这句是说,去了就把酒都喝完。造:去,到。辄:就。尽:喝完。[5]这句是说,一点也不牵挂去留之情意。曾不:一点也不。吝情:挂心,留意。
[6]环堵萧然:家徒四壁。环堵:四壁。萧然:冷落、空洞的样子。[7]这句是说,穿着的衣物粗陋破烂。短褐:粗毛短衣。穿:破洞。结:连缀,缝补。
[8]这句是说,常常缺少吃喝。箪(dān):圆竹篮。瓢:饮器。[9]晏如:安然自在的样子。
[10]赞:史传后面所附的总结或议论的部分。
[11]黔娄:春秋时人,以清贫自守,不愿出仕,死时家贫如洗。其妻作诔曰:“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戚戚:忧愁。汲汲:急于追求。
[12]这二句是说,她说的是五柳先生这种人吧!兹:就。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13]这二句是说,五柳先生乐于自己的志向,为之而饮酒赋诗。酬觞:即饮酒。乐:乐于。
[14]这二句是说,五柳先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古史载当时社会民风淳朴,无为而治。欤:句末语气助词,表示揣测之意。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宋〕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1]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2]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3]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4]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5]。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6]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7]
【解题】 本词存于岳飞手书墨迹,见于近人徐用仪1932年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一书卷端,原系照片。绍兴四年四月,岳飞功名事业一帆风顺,移屯鄂州(今湖北武汉)。九月,岳飞来到鄂州,登黄鹤楼北望,写下了这首词。全词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表现了收复中原的坚定决心和乐观精神。与他的另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风格相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蛇山之上,世传仙人黄子安曾乘黄鹤过此,故名。又传说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息。【注释】
[1]“想当年”三句:遥想徽宗年代,花柳遮护着皇家的宫内楼阁。凤楼龙阁:指皇家宫内楼阁。[2]“万岁山”二句:万岁山前围绕着奇花异石,蓬莱殿里演奏着笙乐歌曲。万岁山:也叫艮岳,是宋徽宗在东京(此指今河南开封)东北部建造的一座假山,周围十余里,最高山峰高达九十步。假山所用奇花异石,多从江浙运来。金人攻陷东京后,万岁山被毁为废墟。珠翠:珍珠翡翠,这里比喻万岁山上的奇花异石。蓬壶殿:蓬壶即蓬莱,是传说中的海外三山之一。蓬壶殿即蓬莱殿,东京皇城中的宫殿名。
[3]“到而今”三句:如今,金人入侵的骑兵布满了东京四郊,战局险恶。铁骑(jì):穿铁甲的骑兵。郊畿(jī):京城的四郊;畿:指京城管辖的地区。风尘:此代指战争。
[4]“兵安在”四句:大宋王朝的军队在哪里呢?被金兵杀死滋润了刀剑。老百姓在哪里呢?被金人杀死填满了沟壑。膏(ɡào):润泽,滋润。锋锷:剑锋和刀刃,借指刀剑等武器。[5]寥落:衰败。
[6]“何日”二句:哪一天请缨带领精锐部队,马鞭一指,抢渡黄河洛水,扫清河洛地区的敌人。请缨:指自告奋勇请求杀敌。锐旅:精锐部队。河洛:黄河和洛水,也指黄河和洛水地区。
[7]“却归来”三句:待胜利归来鄂州,再继续游览汉阳胜景,学仙人骑黄鹤,悠然隐居。汉阳:武汉三镇之一,隔江东望武昌。
■《韩非子》二则■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1]。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2]。(《外储说左上》)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3]。概者,平量者也[4]。吏者,平法者也[5]。治国者,不可失平也[6]。(《外储说左下》)【注释】
[1]这三句是说,良药苦口,聪明人还是努力喝下去,因为知道喝下去会治好自己的病。劝:努力。已:治愈。
[2]这三句是说,忠言逆耳,圣明的君主还是接受它,因为知道忠言有助于取得成功。拂:违逆。听:接受,采纳。致:取得,获得。
[3]这二句是说,善于为官的人树立德行,不能为官的人树立仇怨。[4]这二句是说,概是用来刮平斗斛的。概:称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量:泛指斗、斛等量器。
[5]这二句是说,官员是用来维护法律公平的。[6]这二句是说,治理国家,是不能失去公平的。
■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2]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5]稍近,益狎,荡倚冲冒[6]。驴不胜怒,蹄之。[7]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8]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尨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9]。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10]今若是焉,悲夫[11]!
【解题】
《黔之驴》是《三戒》中的名篇,成语“黔驴技穷”就出自这则寓言。从驴的角度讲,这则寓言是对那些本无过人之能,却喜欢玩弄小聪明,好“出技以怒强”,最终被窥破真相、自招祸患的人的讽刺;从虎的角度讲,则说明了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的道理。【注释】
[1]黔:唐州名,治所在今重庆彭水县。船载以入:即以船载之入。指用船将一头驴载到黔州。[2]尨(páng)然:高大貌。尨,通“庞”。蔽:躲藏。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近之:接近它。慭(yìn)慭然:小心谨慎貌。[3]遁:逃跑。且:将要。噬(shì):咬。
[4]觉无异能者:觉得(驴)没有什么特别本领似的。者:表示测度、估计。
[5]益习其声:更听惯了驴的声音。近出前后:前后接近(驴)。搏:击,扑。
[6]荡倚冲冒:以各种行为冲撞冒犯驴。荡:碰撞。倚:靠近。冲:冲撞。冒:冒犯。
[7]不胜(shēng)怒:不堪忍受愤怒,指非常生气。不胜:不堪。蹄:作动词用,踢。
[8]因:因此。计之:盘算着(驴的本领)。之:指驴生气后只会踢的情况。跳踉(liáng):跳跃。大(hǎn):大声怒吼。[9]类有德:好像有修养。类有能:好像有本领。
[10]向:假使。出:显示。疑畏卒不敢取:又怀疑又害怕,最终不敢捕捉。
[11]今若是焉: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可悲呵!若:像,如。是:指驴被捕杀一事。
■悲惨世界(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我们应当不厌其烦地反复提出:要最先想到那些没有生计的痛苦民众,为他们减少困难,让他们得到空气和光明,爱护他们,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感到灿烂辉煌,用种种形式为他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劳动的榜样,而不是游手好闲的榜样,减轻他们个人负担的压力,增加他们对总目标的认识,限制穷困而不限制财富,大量创造人民共同劳动的天地,像布里亚柔斯[1]那样,把一百只手从四面八方伸向受压迫和软弱无力的人,为这一伟大职责运用集体的力量,为所有的胳膊开设工厂,为所有的才能开办学校,为所有的智力设立实验室,增加工资,减轻惩罚,平衡收支,也就是说,调整福利与劳动之间和享用与需求之间的比重。总之,要使社会机器为受苦和无知的人的利益发出更多的光明和更多的温暖,使富于同情心的人不忘记这些,这是人间友爱的第一义务,使自私自利的人懂得这些,这是政治的第一需要。
我们还得指出,所有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开始。真正的问题是:劳动如果不成为权利,就不可能成为一种法制。我们不在这里细谈,这里不是细谈的地方。
如果自然界是人类的依靠,人类社会便该有预见。
才智和精神的增长的必要性决不亚于物质的改善。知识是人生旅途中的资粮,思想第一重要,真理是粮食,有如稻麦。缺乏科学和哲理依据的智力必然枯竭。不吸取营养的精神和不吃不喝的胃是一样可怜的。如果还有什么比死于饥渴的躯体更能使人痛心的话,那一定是由于得不到光明而死去的灵魂了。
【解题】
《悲惨世界》是渗透着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部巨著。他以滑铁卢战役和1832年巴黎起义为历史背景,写出了19世纪的历史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他在序言里曾指出“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可以说,《悲惨世界》就是那个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本篇节选自该书第四部第七卷第四节《双重责任:关怀和期望》的一部分。本节谈到的,是如何对下层民众承担双重责任,关怀他们,并期望他们的命运有所改变的问题。
维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以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闻名于世。【注释】
[1]布里亚柔斯(briareus):又称埃该翁。是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和该亚所生3个长有100只手、50个头的儿子之一。据说他和他的兄弟们帮助主神宙斯抵御了提坦巨神们的进攻。一说他反对宙斯,进攻过奥林波斯诸神,战败后,被埋在埃特纳山底。又说他是海中巨人,代表着地震、海浪等巨大的自然力,是海神波塞冬的敌手和战船的发明者。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8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