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雾凇教案设计篇一
备课:赵莹莹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扫清文章中的文字障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课文,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5、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会写文中要求会写的字。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寒冷的冬天是个万物萧条,大地冰封,树木凋零季节,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来度过这个冬天。可是,有些人却往一个寒冷的地方跑,那就是吉林的松花江畔。这是为什么呢?谁能告诉我呢?,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学生可能回答: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同学们说的很对,虽然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但这时产生了一种奇观,那就是有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著名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走进课本,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用多媒体播放图片)
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1、把阅读中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3、不明白地方与同学和教师交流。
4、与同学一起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先读后写。
5、师生之间展示预习的生字生词和主要的内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感受雾凇的特点:在第一自然段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2、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教师板书)3、齐读这两个词。
4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5、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话,初步体会雾凇的特点。
6、除了上面的两个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课文还有哪些词语表现了雾凇的特点? 7、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玉树琼枝、千姿百态(教师板书)8、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雾凇的“千姿百态”。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9、学生不看课本进行语言训练,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10、小结:这松花江畔的吉林雾凇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观啊。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话,读后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2、边读边思考,并画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3、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一句。
4、学生单人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雾凇形成的条件 小组交流后教师明确:
一是过于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5、那么吉林的松花江畔的雾凇形成的条件满足这两个吗?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两个条件并交流: 教师明确: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此段表现也了第一个条件。
6、那么第二个条件是怎样满足的呢?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默读课文后
交流后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7、教师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1)、自由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2)、再读,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理解雾凇凝结时的情形。(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经过。
五、精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2、感受雾凇的美景: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雾凇的全景和特写
3、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看课文插图和多媒体图片)
4、、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学生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指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以《假如我是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学到的《雾凇》这一课的内容。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己在练习本上写题纲。
2、小组之间进行自由讨论交流。
3、一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
4、全班师生共同进行评议。
七、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到了吉林雾凇这一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八、作业
由于同学们都在农村,现在正好是隆冬时节,请同学们观察早晨田野里的霜冻,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如果天气好话,留心一下太阳出来后,霜花逐步溶化的过程,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个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雾 凇
洁 白 晶 莹
银 光 闪 烁 千 姿 百 态
琼 枝 玉 树
雾凇教案设计篇二
23、雾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猜谜语
一、导入:
1、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出示“雾”的大篆),这是什么字?告诉你们,这是古代的雾字。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
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所以两点水跟什么有关?(寒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吧。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课文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师:有谁知道雾凇是什么吗?
(生:雾凇就是树挂,冬天挂在树上的白白的霜花。)
师:你理解得真好。表述很是准确。我能猜到你是根据这两句话理解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松花江畔的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今天,同学们就要跟着老师走进吉林,去瞧一瞧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老师先给你们一些时间,读一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
俗称 镀上 缭绕 夜幕降临 零下 摄氏度
师:摄氏度是用来表示温度的单位,课文中出现了两个温度,你能找到吗?
出示: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 指读 齐读
师:把温度放入句子中,你能把句子读通顺吗? 指读 齐读 师:读了句子,我们知道了,原来雾凇是(零下30摄氏度)的时候形成的。
课文里面还有一个表示雾凇形成时间的四字词语,你找到了吗?(三九严寒)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儿歌吗?出示儿歌,齐读。是呀,三九天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出示第二组词串: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a.领读,小火车读,齐读。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个生字你能写好吗?(点击出示田字格生字)b.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 左部短小右部宽,右部比划要紧凑,末笔捺划要伸长。
c.尝试运用生字词,表达眼中的雾凇
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生朗读)师:一代伟人在形容吉林雾凇奇观时也用上了和我们课文相类似的词语(指“琼枝玉树)玉树琼枝,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可见雾凇是多么的美呀。
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上下列词语来形容你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出示词语: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生:大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大雾的海洋中。棵棵大树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你开了一个好头,用上了好几个词语。用词语准确,表达流畅。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到处琼枝玉树,真是奇观 生:四周蒸腾着雾气,笼罩着大地,树枝上缀满了霜花。
师:听你们几个描述,我已经明白了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运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理解、积累、运用。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
2、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师:你能结合黑板上的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四、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作者眼中的雾凇究竟美在哪呢?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2、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交流: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十里”,体会数量之多。
给“缀满”换一个词语,你能换哪个词语呢?(挂满、铺满、开满、盖满)
“十里”,大约5000米,我们班住的最远的同学到学校可能也不会有5000米,你想象一下,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雾凇,那是一番怎样壮观的景象啊。
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评价: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看来,此时吉林雾
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二)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在吉林啊,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欣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早晨。你瞧,说着说着,晨曦中的雾凇就出现了。(点击出示第三小节)谁来读一读?
2、你又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儿体会到的?指名交流;
3、“千姿百态”——姿态多到什么程度呢?你瞧(点击出示)它们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指名说„„
(它们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有的像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有的像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4)师:是的,雾凇宛若银花怒放,仿佛梨花带雨攀枝;又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齐读。师: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再次吟诵-----师: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生:奇观)。
师: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出示课文第三段,齐读。4.小结:学到这儿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文第一、三自然段都写了雾凇的奇特壮美,第一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了雾凇的色泽美、数量多,展示了雾凇的壮丽;第三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表现雾凇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美。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雾凇教案设计篇三
《雾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张王小学 孙绪霞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
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思路: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都过去哪些地方?你知道我国有名的四大自然景观吗?课件出示(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神奇壮丽的长江三峡、天下第一奇观的云南石林、还有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吉林雾凇)板书:雾凇。(注意,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雾”和“淞”都是形声字,“雾”上面是„„ “凇”字是两点水加一个松树的松。)这么美的雾凇连江主席看了都情不自禁的吟诵到:(多媒体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今天让我们乘坐时光快车到吉林也去走走看看。听课文录音。
(二)、检查预习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生字词的音你读准了没有,谁来读读?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再读读第二排四个带有多音字的词语。真了不起!四个多音字都读准了。一起读一读。
2.小朋友们预习的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奖励你们什么呢?再奖励你们生字。谁会读? 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银松雪柳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美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告诉我吗?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且圈画。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形成)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围绕这句话,学生质疑。
严寒季节到底有多寒冷?什么是饱和的水汽?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水汽(雾气是从哪里来的?)?凝结是什么意思?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6、教师提炼问题后提问并相机指导朗读。(1)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2)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
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有关的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五)、归纳升华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出示三幅图片,师: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出示小练笔:
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真是 千姿百态!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师生共同赏析诗句。
(六)、拓展
出示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我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悟得深刻。再就是利用雾凇的课件突出教学难点,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教学中,我适时地放雾凇课件。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我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
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教案设计篇四
雾凇教学设计
执教: 张 琼平溪中心小学 指导:吴增良平溪中心小学
教者简介:张琼,女。1993年出生,因幼时向往教师职业,在2015年加入平溪中心小学,教学工作期间认真负责,愿做一名恪守职责、无愧于心的教师!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吉林雾凇、祖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目标:
1.认识雾、堤,俗,零、凝,氏,等10个生字,会写雾、零、凝、氏等四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并欣赏雾凇的美。3.基本梳理课文细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与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任务 1.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2.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3.根据字形猜想形成。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出示生字、词语,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1.初测,学生反馈,教师正音
2.二测,以各种方式读生字词语加深印象。3.生字书写环节:
出示生字,请学生观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同时强调易错之处,随后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并反馈,并进行针对性评价。媒体应用说明:
1.此处应用希沃白板里的生字表格,直接出示生字及其读音、笔画笔顺,简单方便又直观。在学生书写反馈环节,利用新媒体将学生书写存在的问题直接上传到大屏幕,简洁明了,并对优秀书写的孩子直接屏幕奖励,激发兴趣和自信心。
三、自学探究
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用—画出吉林雾凇美的句子,在关键词上打上三角符号 2.找出雾凇出现的时间、地点,完成表格。3.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时间4分钟
学生完成后交流反馈,相机进行评价,抓关键字读
过渡:这么美的吉林雾凇奇观,想看看吗?(出示图片欣赏再读,深刻认识到吉林雾凇的美)
情境导读中心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媒体应用说明:在学生学习时,出示倒计时,使学生在学习中带着紧张感,更有效率。)
自学指导二 默读第三自然段,1.想一想,吉林雾凇的美景给参观的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他们用什么样的语句来形容它?合适吗?
学生汇报,(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图片进行对比,感受形容的贴切,再读此段,情感深华。
四、铺垫知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假设:为何我们本地没有这样奇特壮观的景象呢?这是因为吉林松花江畔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才能形成的,想知道它是具体怎样形成的吗?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搜集其他中国三大奇观
2.上网查找有关雾凇形成的物理知识,探究其奥秘。
雾凇教案设计篇五
一、课前互动:
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今天,我除了是大家的老师,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就是担任我们四(?)班旅游团的导游,冯导游。现在呀,我们正乘着从灵山开往吉林松花江的长途汽车,四(?)班的游客都很精神啊,都没有晕车。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呀,我们先聊一聊,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哈,那你们知不知道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四个地方是哪四个啊?
(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吉林雾凇)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便是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的——吉林雾凇。好,目的地准备就要到了,请同学们准备好课本、笔等学习用具,我们准备下车。好,终于到了,全体起立:游客们好。
二、导入 今天呀,很高兴能成为我们四(?)班旅游团的导游,谁来说说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什么呀? 对,雾凇。请大家打开课本127页,凇字有点陌生,全体游客一起来读一遍课题。看到这两个字,游客们来猜猜雾凇和什么有关?(水,雾,冰,树)
好,那雾凇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一看。好,游客们,三九严寒,大地冰封。这里的冬天有点冷,特别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各位旅客要注意保暖。现在呢,我们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友情提醒:各位游客要注意安全啊,不要因为我们的雾凇太美,忘记看路,掉进冰冷的松花江。好,大家都可以看到,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在枝头的照耀下呀,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就像我们的女游客一样哈,美丽动人。这就是我们一直想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好,走到这里,我们先休息一下,来一个竞猜活动。从我的导游词里,你知道了什么?
1.现在是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清晨,寒风吹佛,雾气缭绕)2.我们现在在哪里?
3.我用了哪些四字词来描写雾凇的特点,描写雾凇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刚刚我们用了哪一句诗来赞美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棒!非常感谢游客们都很认真地听我介绍。那你们知道刚才我的导游词和课文的第几和第几自然段有关呢。(一、三自然段)下面,我们去看看作者是怎么给我们介绍的。指名读,齐读第一、三自然段。
作者在写雾凇美丽景象的时候,不仅用上了很多四字词,还用上了这样一句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知道这句诗原是写什么的吗?这句诗啊,原来是写冬天的景象的,它是著名的唐代诗人岑参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原是写雪的,写了雪的多,雪的白。作者把这句诗用在这,是来赞叹雾凇的美丽和壮观的,我们再把它读一读。除了美丽,除了壮观,你还读出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呢?(惊喜)带着惊喜再读读这句诗!
三、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的那这么美丽、这么壮观的景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哪位游客来告诉我,作者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是描写雾凇的形成的?对,四(?)班的游客呀不仅会旅游,还很会读书。冯导游刚才讲了很多,现在到我休息一下了。下面就请游客们自己去读读作者写的第二自然段,自己想一想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我认为呀,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做到以下两点。就是会把一段话都读成一句话,找出这段的中心句,并且想想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会读书呀,还会把一段话凝成几个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雾凇的形成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下面就请游客们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谁找到了中心句?把它读一读。(大家找对了吗?大多数同学呀,都会把一段话凝成了一句话,用你们的读书声来告诉我你们都找对了)
找到条件了吗?在中心句中,雾凇有什么条件啊?(严寒季节,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条件一:严寒季节,严寒到什么程度呀?课文有没有说? 1.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零下30摄氏度。
3.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可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啊。条件二: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多,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水汽的,只有当这水汽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白茫茫的一片,那就是雾。2.还要遇冷凝结而成,这雾才会变成雾凇。
这几个条件不能少,少了就不能成雾凇了,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好,中心句你们记住了吗?不用看,谁能背出来?(指名背)想条件,全班把中心句说给我听。
这个自然段的下面几句话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句来写的,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个中心句,把这句话了解了,再来学下面的文章,就容易多了。
好,我们都会读书,都会把一段话凝成一句话,那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凝成几个词?(水、雾、雾凇)快速浏览,看一下哪句话是写水,哪句话写雾,哪句话写雾凇。指名回答。我们刚才把一段话凝成了一句话,几个词,你们真会读书。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更会读书的人是怎么样的?更会读书的人呀,会把一句话想象成几个画面: 水、雾、雾凇各有什么特点?
圈画出关键词,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画面,读出特点。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想象出来。先是水,水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多,有温度,不结冰,遇寒形成雾)
谁能把这个画面读出来?(真会读书,你们感受到水多了吗?)
作者是怎样 描写雾的?雾的特点有哪些?谁来说说?(雾大、雾浓。从哪里看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能把这个清晰的画面读出来?全班读。
水变成了雾,最后变成了雾凇。雾凇有什么特点?(洁白晶莹,白、亮、有光泽。)课文里有个字用得非常巧,镀上了白银,为什么用镀,不用涂、擦呢?我们来看一下。白银,是金属。而且一层一层地,说明雾凇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它不像魔术师。课文里还有哪个地方说明雾凇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雾凇形成这么美的画面,你们记住它了吗?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8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