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服装今年流行趋势 服装消费趋势分析篇一
关键词:混搭
解读:
利好政策取消、油价上涨甚至各地治堵政策的出台,都促使中国车市整体增速放缓,进入稳步调整期。面对潜在的需求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传统能源与混合动力,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贷款购车与全款购车,小车代步与大车休闲„„中国汽车消费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具体而言,随着我国鼓励节能汽车政策的延续和北京等大城市限车政策的出台,小排量车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颇获关注。在市场占有量上,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比例有所回落,于是研发高端车型,开辟高端轿车市场,成为自主品牌的转型之路。在购车方式上,消费观念的改变和信贷产品的增加促使消费者选择贷款购车的意向加大。对于车型的选择,中小型车仍是主力,而“小车上班代步+大车户外休闲”的消费模式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
背景:
相较提前入冬的中国楼市,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有目共睹: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是唯一保持年增长率在20%以上的国家,2011年的增长率甚至达30%。尽管生活必需品和燃油价格持续上涨,但中国人拥有汽车的愿望还是一如既往的强烈。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年销售1100万辆。
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据2010年《中国汽车销售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10月,我国国内汽车销售达到1467.7万辆,同比增长35%,比2009年全年高出103.22万辆。
有关数据还显示,2011年,我国实现汽车产销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同比分别微增0.84%和2.45%,增幅较上年分别回落31.60个百分点和29.92个百分点,产销增速13年来首次低于3%,但我国汽车产销总量继续居全球第一位。
根据尼尔森公司的最新调查,有近94%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计划在短期或长期内购买汽车,有27%的人计划在一年内购车,39%的受访者表示将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出手买车。
趋势
新能源车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车展之一,2012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在带给无数车迷惊喜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绿色潮流,很多企业都纷纷推出环保概念的新车。
汽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加速了替代能源汽车如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发展,而潜在购车者也同样开始慢慢接受替代能源汽车。据相关调查显示:有27%的消费者认为,由于油价上涨,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44.6%的消费者对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表示熟悉,熟悉电动车的消费者也达38.4%;有67.9%的消费者有意购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48%的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具有购买意向。
除了油价,政府补贴也是我国汽车政策的亮点之一。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信部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新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车的选择也起到很大影响。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30.9%的人会因为“政府给出补贴”而愿意购买电动车。以北京纯电动车补贴方案为例,每辆车最高可获补贴12万元,这对消费者而言绝对是极大的诱惑。同时,部分城市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例如北京目前已有新能源汽车近2000辆,截至2012年底,预计将实现5000辆示范规模。而对于新能源车充电问题,北京市已建成多座大中型充换电站,及众多充电桩群,并正在积极推进在住宅小区、写字楼按一定比例规划建设具有充电条件的专用停车位。
虽然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扶持政策力度很大,新能源车也将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但在可预见的两年内,新能源汽车因为燃料补给、产品技术、售后服务、消费者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还会经历一段不算短的磨合成长期。
自主品牌扩张挤压合资车型
政府补贴是我国汽车政策的一大亮点。也正是由于这一新政策,对补贴车辆的技术要求提高了门槛。在2011年10月公布的第7批12家车企的49款补贴车型中,合资品牌27款占比过半,使得大都集中于中小型和低端车的自主品牌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为走出低迷,中国汽车市场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竞争格局——历来占据中高端汽车市场的合资品牌开始向低端市场发力,而常年在低端市场打拼的自主品牌却迎头而上,向中高级市场进军。奇瑞集团就曾表示,中国自主品牌不应该永远只占据低端市场,奇瑞从来没有放弃做高端品牌的战略。从消费者角度看,自主品牌崛起也正是迫使很多合资车型不断降价的重要因素。北汽集团也声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坚持走高端向上的创新道路,绝不再走低端起步的老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提出,长期以来国产车虽以低端形象示人,但向中高端汽车市场进军,打破长期以来在公众心中的低端形象,已成为当前众多自主品牌的一个现实选择。近期一项针对自主品牌消费者认知与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5-10万的价格区间的自主品牌车型对网民吸引力较大,数据累计发现95%的网民会考虑购买15万以内的自主车型。而面对自主品牌纷纷研发高端车型,开辟高端轿车市场,有45%的汽车网民表示会选择购买,可见有近半数网民对自主品牌充满信心。
零利率低首付购车趋向增加
相比车型新趋势、政策新趋势,买车方式新趋势更是一大热点话题。在以往,有经济实力的人选择全款买车,没经济实力的人选择银行贷款。现今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有很大改变,选择汽车贷款的人群比例大幅上升。一方面,它可以节省出资金用于投资;另一方面,它还为经济实力不足的人提供了机会。
“2011中国汽车消费信贷调查”调研报告显示,有84.6%的被访者(准车主)接受贷款购车,促使他们选择贷款购车的最大动因是分摊经济压力(占41.9%),其次是节省资金用于其他投资(占37.0%),因为资金不到位和提高购车档次而选择贷款购车的比例人分别为6.6%和5.5%。
调查发现,意向贷款用户呈现出一些明显特征:男性对贷款购车的接受程度要高于女性;高学历的贷款比例要低于中低学历;已婚有子女的家庭对贷款购车的接受要明显高于未婚人士;高收入对贷款购车的接受比例低于中低收入,家庭收入与意向贷款比例呈反比关系。
而从车贷产品的选择动因和喜欢的促销活动来看,其利率均排在首位,46.9%的意向贷款用户表示零利率的信贷促销活动对自己吸引力最大。同时,被访者更青睐手续简便的商业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产品,而非传统的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产品。这说明繁琐的审批流程和低效率严重影响着信贷购车的推广,汽车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消费信贷服务的提升。
在汽车信贷产品方面,首付21%-50%、2-3年贷款期限的车贷产品最受欢迎。贷款购车多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工作需要或改善生活质量,如果月还款额较高,则不可避免地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有46.9%的被访者希望还款比例在月收入的20%以下。
小车上班大车休闲渐成主流
《中国汽车消费者评价报告》显示,微型或小型车仍将是大众选择的主流车型,受访人群的使用车型主要以微型车和小型车为主,占到调研总数的52.1%,中型车的受访者为37.7%,豪华车占10.1%。同时也有业界专家认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汽车消费核心群体的外出休闲需求变得更具刚性,“小车上班代步+大车户外休闲”的消费模式将逐渐成为消费主流。
根据新华信联合搜狐汽车发布的首期《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报告》,女性与年轻群体、未婚或已婚无子女的家庭更倾向于购买轿车。轿车用户购车的主要动机是家庭或个人使用,购车时主要关注车辆的外观、安全性、舒适性等因素;车辆使用上主要是上下班代步、购物与外出休闲活动等,对燃油经济性的关注明显较高。轿车用户当前的首购比例为86.1%,未来再购时间平均为5.9年,再购预算平均为23.4万元。与suv和mpv用户相比,轿车用户当前的首购比例最高、未来再购时间最短,但再购预算最低。
因外出休闲活动及追求更高个人品味的消费者更青睐suv,购车时关注的因素依次为外观、安全、动力和空间,而对燃油经济性的关注度明显偏低。与轿车和mpv相比,suv用户中男性比例较高,年龄最长,个人税后月均收入最高;同时其首购比例最低,再购时间最长,再购预算最高。
相对于轿车和suv用户,mpv用户最突出的特征是家庭人口数明显最高,他们对车辆空间的关注度更高,车辆主要用于商务人员接送、工作上装载物品和户外工作等。(执笔王春宝)
服装今年流行趋势 服装消费趋势分析篇二
2013-2014服装消费市场流行趋势
关键词:面具
解读:
当服装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御寒保暖、阶层划分阶段后,服装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这个消费品的最大功能。人有被爱、被认同的需要,人们除了用言行证实自己的价值以外,还试图更多地通过具有审美功能的服装来帮助自己达到被爱、被认同的目的。今天之社会,人与人初步接触,在尚未进行语言交流及深入的了解之前,第一眼看到的即是服装,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人们也往往凭借对方的穿着打扮来判断、确定双方的身份和关系准则,以便做出相应的反应,功利主义成为服装在当今社会扮演的“面具”的最大功能和价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服装的“面具”角色,也是服装市场消费的最大卖点。
背景: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服装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全方位地牵引着社会的时尚潮流,作为现代社会艺术符号的服装早已摆脱单纯的审美情趣,并最大限度地异化为“趋富”的消费符号,其符号意义还在不断泛化。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时常用可以划分阶层的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此,人们对服饰的关注度很高,这就为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服装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1-8月,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733.32亿元,同比增长12.81%。2010年1-11月,纺织服装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10536.604亿元,同比增长25.24%;利润总额达到530.462亿元,同比增长35.85%。而到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2476.497亿元,利润总额达到769.287亿元,同比增长32.92%。
2011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消费以“服装服饰”为最大一笔开支,连续多年稳居女性消费支出榜首。
趋势
高档货平民化模糊阶层划分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它总是和金字塔尖、富豪阶层、上流社会密切相关。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的大市场之一,2011年6月9日,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中国2012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消费总额预计将达146亿美元。皮具、化妆品、手表、珠宝、家具„„而服装作为诸多奢侈品种类中与消费者最息息相关并最能引领潮流的一类,一直都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在一项2011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类型的调查中,奢侈品服装紧随珠宝之后,位居第二。
cartier全球总裁bernard fornas曾说,在一个世纪之前,你必须是一个国王或者贵族才能够有足够的钱买得起cartier,而在今天,你是企业家、是牙医、是律师,哪怕你是大公司的一个行政人员,也有可能买得起cartier。
如今,国内一些大都市不少消费者已经掀起了“全民奢侈”的大潮,普通的消费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奢侈品服饰开始亲密接触。众多聪明的大牌奢侈品,都开始推
出副线品牌,主打大众消费群,或者针对不同的大众消费群体,设计不同的产品,以在品牌精神和社会认知度上深深契合这类人群的心理需求。
普通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服饰注重“符号”和“品位”的价值,人们或者是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已经处于社会阶层的上层,或是本身就追求这种奢华的体验,又或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自己的品位,而这些既具有大牌标识,又能满足自己“私心”的服装品牌更能为消费者所接受。
此外,尽管很多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奢侈大牌的低端副产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完全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大牌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或者购买与顶级时尚品牌差不多的优质产品,就成为消费者的一种渴望。
这种心态造就了不少山寨产品、水货、盗版名牌、仿制产品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山寨产品可以铸就高端的品牌形象,那么它也是奢华的。典型的品牌如zara、h&m等,这些时尚品牌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将顶级时尚服装品牌的设计风格元素等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zara设计师经常将一些顶级品牌的最新设计融入自己的服装设计中,设计一些与高级奢侈品服装非常相似的时装。
自古服装就是具有阶级性的,古时有官服和布衣之分,现在虽然没有那么明显的阶级之分,但是人们还是通常会用有色眼镜来观察一个人的服装品位和服装品牌,而在广泛的“山寨”服饰充斥市场之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变得微乎其微。
高科技材料及定制服装走俏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服装不断地发展,从最初的兽皮、树叶,到丝、棉和现在的天然纤维,科技在服装中占的份量越来越大,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如今,防雨、防污、吸湿、透气、防紫外线、阻燃、快干„„这些充分与科技相结合的面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科技为服装增加了许多新功能。
低温定型、嵌衬抗皱、免熨烫、多离子电磁屏蔽等高科技已在我国服装业广泛应用,为许多消费者提供了生活上的便捷。纳米服装、发热内衣、防辐射服装、抗菌羽绒服等一系列高科技服装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在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受的同时,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也让人眼花缭乱。
科技在服装中的运用虽说比较普遍,但是总体来说科技含量都较低,真正科技含量很高的服装并没有普及到大众生活中,由于它们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大多只是用于体育比赛或特殊科技领域等较小范围。
科技在服装上的应用必将受到未来消费者和商家的重视。你早上起床,拿起一罐喷雾,对着自己的身体,就能直接“喷”出想要的“时装”;你无需担心穿多穿少的问题,因为服装能够随着外界的温度升温或降温;你也不需要再喷上香水,因为它能够自动散发出你喜欢的香味;甚至于你能够将自己运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提供在所携带的手机上„„各种各样的未来服装让人浮想联翩。
以上提到的大多数服装正处在试验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有科学家还指出,如此多电子元件和化学材料的应用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发展高科技服装必须制定一个统一、完善的安全标准。这些功能强大的衣服要想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是未来服饰发展的大趋势。从婚纱到礼服,从正装到休闲,从旗袍到职业装„„服装业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定制”风。在人们以往的概念里,服装定制主要是指“高级定制”,代表着一种奢华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服务对象的确定性。随着社会进步,高级时装定制品牌纷纷进驻我国,不仅如此,伴随人们对穿着打扮的精益求精,不同消费层次的服装定制频频出现,定制人群也日益增多。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出现的服装设计室和工作室达200多家。人们在出席商务谈判、聚会、婚宴、庆典、访问、演出等多种社交场合时,需要用不同的服饰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社会层次或经济地位,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品牌服装的模糊性有时无法概括这种丰富性,服装定制却能够从容应对,将不同消费层次区隔。
自助型服装超市将备受青睐
很多消费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商场内的服装导购员工作热情过于“高涨”,面对消费者,要么不断动员试穿,要么紧紧相随,让许多消费者感觉多少有些不自在,缺乏个人空间。
不少商场、服饰店的销售人员,无论顾客年龄、相貌、身材如何,都喜欢喊女顾客“美女”,对男顾客一律称为“帅哥”。这样的销售手段会使消费者对此变得麻木甚至反感。货比三家无可厚非,可以上的种种行为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销售人员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当自助型服装超市诞生时,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优衣库、h&m、zara等时下最受年轻人喜爱的品牌都采用了这种开放、自助式的营销方式,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宽松和自由的购物体验,与现在越来越注重自我感受和不喜欢被“打扰”的年轻人的个性十分贴合。
据《环球企业家》报道,2011年销量统计,服装零售品牌“优衣库”年度排名全球第四,而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来自西班牙的zara、来自美国的gap和来自瑞典的h&m。目前排名前五的这些服装品牌均采用了让消费者自助购物的形式,可以尽情的选衣、试衣、购衣,由此可见,未来自助型服装超市必将成为服装销售的一种流行模式。
网络销售渠道必将更加完善
如今,巨大的网购市场吸引了一些传统服装品牌涉水电子商务,设立网上商城进行服装零售,其销售量也在近几年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服装网购金额占到中国网上零售整体市场规模的四分之一,是网上购买人数最多、网购金额最大的商品类别。
更重要的是,一些品牌企业的跨平台营销、网上品牌推广、网上分销渠道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管理等方面,已经摸索出了不少相当成熟、可资借鉴的经验和解决方案。
可即使是这样,也难弥补实物与图片不符,有色差或者面料不一致,尺寸丈量有误差等弊端。针对这些问题,网购平台与b2c网店都采取了很多个性措施进行补救,例如当当网和凡客诚品,就开启了网购服装先试后买的先例。
在购买服装前无法体验到实际商品,一直是网购族心中的遗憾。现在多家b2c网站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提供“试穿”服务,试穿不满意可当场退货。
尽管现在“试穿”服务还不尽完善,但毫无疑问是一种创新举措,在未来也会被更多网络商家所采纳与推广。此外,为了减少商品因尺寸问题退换货的成本,各大网店在未来也将开设“网上试衣间”等方便消费者虚拟试衣的频道。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要输入自己的身高、体重和三围,再根据数据库中各种体型的身材进行选择,只要点击我们看中的服装,就能完成在线试衣,好像把qq秀搬进了真实的生活中。
(执笔王 洋)
服装今年流行趋势 服装消费趋势分析篇三
2013-2014手机消费市场流行趋势
关键词:变格
解读:
近几年来,出自消费者口中的“苹果”一词,早已不是那只红澄澄的、咬起来酸甜可口的水果,而专指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图标。由这只“苹果”带来的颠覆性“手机冲击波”,将消费者的情绪由震惊、佩服、喜悦,带至无法言状的感叹。在这只“苹果”面前,移动通讯终端市场上的变革风潮令人目不暇接,各大手机厂商抢攻市场“图穷匕首见式”的疯狂跟进。
随着苹果手机掀起的“全民手机风潮”给传统手机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移动通讯终端消费未来将会有更大地突破,手机不再仅仅以移动通讯工具存在,其多元化的前景将进一步拓展,不但在自身通讯功能方面将大踏步完善,手机将作为一种智能化多用电子产品,以新的身份出现在消费者的身边。
在未来的消费趋势中,更多的“概念化”手机将逐步上市,手机会脱离原本的外形、通讯模式,进一步升级成为满足不同人不同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拥有一部手机,就如同拥有一部功能突出的小型电脑,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同领域的强大功能将逐步细分。
背景:
移动智能终端使用者的快速增长是世界各地普遍出现的现象。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大在各国表现得都尤为明显,其中,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用户所使用的手机中,智能手机占据了三分之一。
以2011年第一季度为例,中国手机市场延续着2010年风起云涌的竞争态势,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大品牌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调整品牌、产品战略,力争占据制高点。与2011年相比,2012年,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及产品关注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巴巴、360等都已进军智能手机市场。在新品上市方面,国内外品牌互不相让,智能、3g新品频出,未来两年,中国手机市场依然延续着这一特点。
据国家工信部《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年)显示,2011年全球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销量约16亿部,其中移动智能手机销量达4.72亿部,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飞速增长到12亿部,智能手机将从占整体市场的10%增长到53%。
2011年,我国市场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11774万部,较2010年增长了175%;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占22%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美国(16%)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国。
在移动通讯终端市场上,手机的生产厂家扮演了消费市场引领者的角色,在国内市场上,手机智能化已经成为主流移动运营商进行差异化竞争和开拓新用户的新型营销模式,智能手机在当今手机市场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价格虽然日趋走低,但高端的知名品牌智能手机依然价格不菲,智能手机将全面占领手机市场。目前,我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通信)也纷纷推出千元智能手机产品,这不仅降低了购机门槛,而且促使千元智能机的软硬件配置不断升级。
趋势
苹果手机引领用户全新体验
有人把“乔布斯的苹果品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苹果”和“亚当与夏娃的觉醒苹果”合并称为“改变世界的3个苹果”。可见苹果品牌给现在乃至未来手机市场所带来的冲击有多么惊人。
随着iphone4与iphone4s在手机市场上掀起的热潮,苹果品牌一度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关于iphone手机的诸多新闻及其惊人的销售量让其明星效应显而易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苹果公司每推出一款新品,都牵动着全球无数“果粉”的心。许多关于苹果的消费事件也浮出水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的钟爱之情。手机产品已经从一种简单的电子产品渗透到大街小巷以及各类消费人群中,拥有苹果手机成为一种流行文化,而未来的日子,苹果必定还会推出一系列新品机型,不断引起“果粉”的追捧。
2011年年底,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苹果iphone销量低于其他厂商之和,但利润却超过其他厂商总和,而且2012年,苹果在智能手机产业营收和利润中的份额会进一步提高。
投资公司oppenheimer在一份投资报告中称,按智能手机销量计算,苹果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排在第二位,高于诺基亚。然而,苹果在智能手机产业营收中的份额增速更快,占到近40%,利润更是占到智能手机产业的65%。2012年,苹果将保持、甚至提高在智能手机产业营收中的份额。随着苹果手机带来的手机新时代,原本手机行业当仁不让的“领头羊”诺基亚品牌手机销量出现大幅滑坡,2012年的市场份额将由2006年的近50%下滑到约10%。而三星是自苹果iphone问世以来智能手机销量大幅连续增长的唯一一家公司,但也没能复制苹果在营收份额和利润份额方面不断增长的“神话”。
目前iphone4s手机作为苹果公司最新款的手机产品,被称为“真正意义上首款全球手机”,迄今为止,苹果的风头无人能敌,丝毫没有衰减的趋势。可以说苹果iphone硬件的成功并不是所谓的处理器、内存,而是当下绝对独一无二的触控体验。
2013-2014年,秉承了乔布思“创意为王”理念的苹果公司将推出什么新的用户体验,我们期待着。
硬件稳定软件提供超值服务
手机的改进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方面主要受到技术的演进以及上游厂商的控制,要想遥遥领先对手并不十分现实,但是软件的研发存在很多空间。如果单纯拼硬件,苹果早就会被android拉下马,但是app store的出现让苹果再一次占据了上风。市场上智能手机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从往日“拼硬件”的传统转变为“争软件”上风的局面。
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的最关键区别就在于“第三方应用程序”,不过在之前的symbian以及windows mobile上,“第三方应用程序”只是零散地存在于网上各个角落,不利于推广和普及。苹果iphone做出的第二大改变就是app store,2008年7月11日,在iphone 3g发布前几天,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正式上线,短短3天时间下载量超过一千万次;2009年1月app store应用数量达到1.5万个,下载量超过5亿次。现在app store的数量已经超过了30万个,大量简洁优秀的应用产品进一步刺激了iphone销量的增长。
拥有一个稳定的平台,用丰富华丽的硬件和界面,引来后续的“演员”及“观众”是苹果最聪明的地方,也是令其他手机品牌争相效仿的大趋势。目前,一些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单纯拼硬件难有出路。有专业人士指出,手机业最近有一种潮流,就是拼高配置,动辄双核处理器、800万像素的摄像头,甚至恨不得有四核、八核等,殊不知手机是有灵魂的,其文化、品牌、内容应用、软硬件的适配、操作系统等,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持。一位业内人士则认为,除了硬件、软件和服务外,国际大牌厂商已经开始收紧专利的口袋,苹果、谷歌、三星早就为了专利而大打出手。最近三星和苹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诉讼,由此可以窥见专利的重要性。拼硬件难有出路,部分国产手机生产商也已摒弃简单比拼硬件和价格的竞争策略;但是专利技术,特别是系统底层的优化,与功能创新等软件上的问题才是以后的必经之路。手中无专利,最后还是给别人加工。未来手机消费市场的消费趋势,将是在软件方面进行突破。例如,针对手机用户的某种单一需求,具有更强“实用性”的“找厕所”、“定位找人”等应用软件,以更贴心的人性化服务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智能化多面性功能日益普及
以2011年第三个季度为例,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超过40%的美国手机用户日常都会使用手机浏览器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其中使用手机浏览器的用户达到了42.9%(较第二季度上涨了2.8%),同时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的用户为42.5%(较第二季度上涨了3%)。
在2011年第三季度,有71.1%的美国手机用户使用他们的手机发送短消息,较第二季度上升了1.5%。同时通过手机登陆社交网络或者博客的用户比例上升了2.4%到31.5%。而用手机玩游戏的用户比例上升了1.9%到28.8%,此外,有调查数据显示,9.4%的人喜欢在手机上阅读,还有20.9%的用户用自己的手机听音乐(较前一个季度上升了 1.9%)。
2012年一季度,三星手机凭借9380万部手机出货量将诺基亚挤下手机老大地位,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这得益于过去两年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发展,但三星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仍未超过苹果。
而201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从2011年同期的10170万部增长到14490万部,同比大幅增长42.5%。由此可见,智能手机的大量使用早已经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不论从上网习惯、阅读习惯、消费习惯、游戏习惯、服务习惯„„智能手机已经取代了大部分电子产品,成为了带有智能化多功能的复合型电子产品。
在未来的消费趋势中,手机产品将会取代一系列电子产品,吞并如gpr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金融结算信用卡、储蓄卡、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机动车钥匙、机动车维修显示系统、多功能遥控器„„将各式各样的智能化复合功能融合于一体。
随着智能手机逐步改变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之前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却未在广大消费者中普及的各种高科技功能,正在慢慢被消费者接受。随着这一改变,复合型智能手机将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进行有侧重地功能重组,以适应不同个性化人群的使用需求,根据具体需求组合所需功能,所谓“没有不能实现,可选量身定做”将成为未来的最终趋势。
概念机型雨后春笋推陈出新
手机除了现有的智能化技术,更多的拓展性功能在未来的应用将愈发普及,比如生物识别传感技术,让目前一些高级别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以在手机上得到实现,例如虹膜扫描识别、指纹识别等,这将免去使用手机时的密码验证和解锁等繁琐步骤,也会降低手机丢失被盗的几率;还有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手机、电脑、电视等其他数码电子设备实现互相识别和无缝共享,简单拖拽就可实现信息转移;绿色电池电源可以实现太阳能电池技术„„
谁说手机非得是四四方方的迷你砖头状?谁说手机非得拖油瓶般地扯着一块充电器?概念手机因其“新概念”令消费者心醉神迷,它们都争先恐后地超越了常规,未来的手机消费趋势,概念化将成主流,外形不拘一格,功能各有特色。
能够折叠变形的“腕带手机”,不仅能够当做机主的一款漂亮配饰,更可以通过太阳能自行充电;通过纳米材质制作的折叠式手机,号称“可从使用者的动作中汲取能量”,通过纳米材质的压电发电机阵列,把手指传递的压力转变成电能,摁得越多,电能越多;屏幕为空气介质的投影手机„„越来越多的概念化手机将充满各种“不确定性”,未来手机将会支持电脑里的所有软件,可取代个人电脑和数码相机,全透明、可弯曲折叠的手机是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投影技术将使手机屏幕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取代之。特定的型号、千人一面的“撞机”不会再发生,因为每一款手机都充满了新概念。(执笔潘思明)
服装今年流行趋势 服装消费趋势分析篇四
2013-2014房产消费市场流行趋势
关键词:博弈
解读:
将“博弈”定为未来两年房产市场流行趋势的关键词似乎并不合适,它更像是房产市场背后的几方利益暗中较量的形容词。
拥有一套房子对于中国都市原住居民来说,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对于随着城市化而进入城市或经过高等教育后选择留在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很多国家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都会遇到房价问题。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逐渐上涨的房价、因高房价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及房地产产业链带来的巨大税收面前,哪一国政府都在几者之间小心翼翼地取舍,平衡着各方利益。
房产在未来的几年里,对于都市消费者来说,既巩固了居民住宅的固有概念,又渐渐扩展为一种以居住与城市社区关系为大基调的新型居住形式。个人房产将结合居家生活、社区文化、都市消费等,进一步巩固成为阶层、身份、社会地位等复杂的混合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房产市场在未来几年的主基调依然是稳健基础上的起伏不定,各方在利益驱动中或明或暗地博弈,并相互适应与融合。
背景:
2012年,地产调控政策的坚持下,连续几个月的小范围试探性降价之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均出现了多个项目大幅降价促销,其中不乏万科、龙湖、中海、绿地、恒大、富力等大型房企。北京近郊周边地区项目售均价比2011年降低了近1万元,一些项目降价幅度达到40%。仅2012年4月,北京多家房企4月销售业绩环比下滑。
中国指数研究院于2011年11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1月21日至27日监测的35个城市中,30个城市的楼市成交量同比下降,7个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其中长沙(期房)同比降幅最大,达到79.46%,其次是汕头,同比降幅达58.69%。重点城市成交量也均同比下降,其中天津跌幅最大,达57.07%,杭州(不含萧山、余杭)同比跌幅亦超过50%。
据多数研究机构预测,2012年房价还将继续下行,降幅在3%到5%不等。2012年3月初,渣打银行的研究团队在二三线8座城市,包括成都、武汉、南京、杭州、西安、石家庄、中山和肇庆,对30家房地产商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研究探讨。参与调查的开发商报告称,贷款违约数量上升,预期破产的开发商数量将会上升。上市房企的整体销售毛利率从2011年中期的39.82%下滑至三季度的38.96%;整体销售净利率则由2011年中期的15.94%下滑至三季度的14.86%。标普认为,如果房地产商的销售规模下降30%,很多房地产商将难以承受,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资金紧张状况。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示,201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达到49047亿元,比2010年下降了1.5%。一二三线代表城市月成交金额分别为100亿元、46亿元和27亿元;与2010年相比,一线城市下降11%,二线城市基本持平,三线城市同比增长12%。多数品牌房企2011年全年销售额有所增长,但下半年下滑明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全部在100000万平方米以下,而2010年和2011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分别增至120000多万平方米和140000多万平方米。另外,2010年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率猛增,从2009年的15.7%增长到40.0%。预计到2013年底,商品房房屋库存大约为45亿平方米左右。
除了北京等一线城市可售住宅存量巨大外,其他城市的存量同样不小,例如青岛、宁波等热点城市的可售住宅存量分别为10.24万套和12.12万套。
另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2年5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1年2月17日以来,北京市共有1.4万户申请家庭未通过购房资格审核,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基本被挤出;首次购房家庭比重持续保持在90%左右,较好地保障了刚性自住和改善性需求,调控效果持续显现。与北京相同,严格的房产调控政策对于其他一线城市影响较大,投资性购房需求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在可预见的两年内,很多中小开发商将会面对严酷的考验,能否扛过这段时间是企业存亡的关键。我国近两年的房产市场大局已定,未来出现大反复的可能性极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完善和规范化的开始。
趋势
房价维持平稳城市周边热门
中国社科院2012年5月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指出:今年几乎不存在房价上涨可能性,房价降幅也不会很大。在未来的几年里,房产市场将持续平稳,随着调控政策对房价持续的抑制,房价的下跌将持续一段时间,由于房价涉及到地方和国家的税收收入,一线城市的房价在未来两年会略有升降,但总体平稳。
在货币政策趋紧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都市住宅销量持续减缓,新盘和二手房成交量持续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价格也有明显回落。无论是低价开盘,还是打折促销,开发商都想在无法预计何时政策放缓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回笼资金。同时,开发企业融资受限,土地价格增速放缓,土地交易逐步趋冷,这也从源头上抑制了房价的大幅反弹。房价的调控政策大部分来自于中央政府对民意的重视,也忌惮房地产泡沫对经济的损害。连续两年的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市场房价的上升趋势有所遏制,这不难看出国家调控房价的决心。曾有专家认为,2012年上半年是地产界最困难的时候,对于小型的开发公司可谓是不小的考验。各大开发公司会以各种促销手段及降价来维持资金链的衔接。未来两年,购房客户将在等待观望中谨慎出手,趁降价之际挑选合适的房源。
因此,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在强势政策和经济规律的双重挤压下,未来两年依然充满着不确定因素,房价有升有降,但大致平稳。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官员表示,2012年前4个月,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调态势,只要市场供应能满足刚性需求,房价上涨的空间就不大。
随着一线城市的城区建筑逐渐饱和,房屋价格的畸高,城市周边地区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各大城市城区周边已是很多消费者的居住所在。
从客观上看,城区房源越来越少,新盘项目越开越远,这已经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都市商品房市场无法回避的现状。例如,在2011年北京秋季房展会上,31个北京参展项目仅有6个项目位于北京五环路以内,其余项目全部位于相对偏远的五环路、六环路以外的北京郊区。
目前大城市的郊区地域已成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主流成交区域,集聚了大量的中低价位楼盘,也是众多刚需客户的目标所在。根据亚豪机构的统计,2011年11月北京计划开盘项目共有23个。其中,五环至六环间项目多达14个,占总体比重60.9%,以普通住宅和公寓居多。
2011年以来,北京市内供应的93个商品房期房住宅项目中,五环外项目达到了74个,提供的住宅套数合计为25069套,占据2011年以来供应总量的83.8%。而五环外签约合计套数达到了11284套,占同期市场总签约13975套的80.7%。据业内人士透露,2012年4月,北京城区外的成交量持续上升,目前市场上首套房刚需占比达到了九成以上,五环
外的成交数量约占整体商品房市场成交的八成。在36个项目中,成交量达到6469套,占整体项目的70%,可见郊区成交量占据市场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大城市的房产市场情况与北京房产市场大同小异。
限购政策之下,大部分刚需者被挤出城区;而随着城市周边楼盘率先掀起降价潮,并受项目自身区位条件影响,郊区的楼盘已在总体趋降的氛围下,率先带动降价风头,通过价格优势吸引消费者。此外,随着城市周边整体规划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交通配套,这都成为吸引众多消费者置业郊区的重要因素。
二三线城市大规模圈地建设
国内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将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但是,这些大规模建设的房地产项目与当地人的收入脱节,其目的不难看出,是为了吸引外来“炒房团”与少量高收入阶层。
几年来,总在惊呼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逐渐攀高房价的人们发现,一些二、三线城市也逐渐出现了“一线房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温州市本是典型的三线城市,但这里的房价丝毫不亚于一线城市。早在2010年8月,温州房价每平方米即超过了当时的北京、上海和深圳,甚至南京的部分楼盘还出现了每平方米4万元的高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指出,开发企业投资的规模依旧保持稳定增速,严厉的调控政策减缓了推盘速度,住房销售波动幅度加大,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成为多数房企的市场扩展策略。
除了二、三线城市的刚性需求外,随着一线城市房产调控细则陆续出台,一些炒房者大量向二、三线城市移动,相比一线城市每平方米高达两三万元的房价,二、三线城市的房价对于投资者极具吸引力,房价上升空间大,但同时也存在泡沫的风险。
相关数据表明,未来中国大中城市房价泡沫程度偏大,部分城市房价泡沫程度过大。泡沫指数最高的前7个城市分别是:福州、杭州、南宁、青岛、天津、兰州、石家庄。这些城市的泡沫成分均占实际价格比例的50%以上。不难看出,有泡沫的城市多为二线城市。
县级城市房价上涨难以持久
中国内地楼市调控政策未见松动,近期总体降温,呈现“地区分化”,部分县级城市房价“逆势上涨”,相当引人关注。
2011年下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101.75%,创造了年内的新低。单纯从全国数据看,虽然依然呈现上涨,但是上涨已经出现了分化:代表调控的一线城市持续萎缩,而部分没有限购的二三线城市则是上涨的主力,甚至一些县级城市也大张旗鼓地加入到“圈地造城”的运动中来。
一些县城大规模的“造城”运动究竟是源于邻近的二三线城市的辐射作用,还是地方官政治业绩所主导,亦或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答案已不重要。现实是,县级的住宅建设、商业设施建设,与自然资源或人造自然资源相匹配的大量土木工程,已将延续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成百上千个的县城面貌大大改观,开发商并将完整的大都市社区化概念从二三线城市搬进县城。
但是,由于很多县城的经济不够发达,文化环境比较落后,很难吸引到大量的高收入阶层,所以县城这几年迅速上涨的房价很难在未来两年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需求不足或炒客短期难以获利而迅速撤离,很可能造成县城房价持续下跌的连锁反应。
居民住宅格局将以阶层区隔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房地产商所做的各种所谓“社区概念”影响力将日渐减弱,成熟的物业和基层街道政府系统将开始管理社区,逐步建立起“推动社区文明”的地区文化,而地区性文化将成为新的城市文明的基础,更有利于加强地区居民的归属感,住房将逐步脱离“住宅”这一小概念,而是向“居住”这一大概念发展。
成熟的物业体系和基层街道政府体系将用更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互动性交流、社区网站、地区报刊等媒介,将社区内的业主紧密联系在一起,住宅将成为业主生活及工作在这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归属依托,地区文化的成熟程度将成为居住区域含金量的重要体现。而区域文化的日益发展也预示着居住概念向阶层、身份、社会地位分化的发展趋势迈进,未来几年的住宅概念发展,会逐渐将不同阶层、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进行区分,不同档次、文化背景、生活爱好、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人群,将井然有序地居住在不同社区内。
不同居住区域的分离,表明阶层之间的边界已开始形成。如此差别化居住,自然也就成为阶层“断裂”的表现。老北京“东富西贵”的说法,指的就是一种“居住隔离”的状态;昔日广州也有“东山大少”、“西关小姐”的说法,也包含着身份阶层的地理差别。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档社区里入住的自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业主,城中村里则多聚居着外来人口„„这种“居住隔离”带来了阶层分割,但是未来的居住分割将并非以简单的“是否有钱”来区分,而更注重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等软性标准。(执笔王春宝)
服装今年流行趋势 服装消费趋势分析篇五
服装流行趋势及市场调研报告
服装流行趋势及市场调研报告
♥ 当前服装行业及消费群体的情况
♥ 此次进行调研的目的♥ 调研的内容
♥ 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 对于调研结果的自我认识
(一)当前服装行业及消费群体的情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和生产国。中国服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全球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较大的发展,纺织服装的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二。已连续六年出口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了具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同时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品市场的空间日益扩大,品牌服装作为国内消费品市场比重最大的产品,能够从市场容量的快速增长中获益。其次随着品牌意识的苏醒,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趋于成熟与理性。讲究品味与舒适,服装业的市场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此次调研进行的目的为了大众的服装消费状况,更好地准确定位服装消费市场,把握目标顾客群体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与分析来让学习服装的我们更加了解市场的需求,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两年中正确利用学校给我们提供的资源进行自我提升,以便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调研的内容
调研方法:通过借助调研问卷,来了解消费者对服装市场的需求调研时间:2011年8月
分组安排:我们小分队一共有x人
调研地点范围:每个同学的家乡
(四)调研的结果及分析
1.不同年龄段的基本消费习惯
通过上面的表可以看出,大家相对来说比较可以接受300元以下的价位,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15~30岁左右的人相对于30岁以上的人更不愿意接受价位相对高一点的服装。
由上表可以得出,一般大家每个季度都会为自己的衣柜添加1到3件新的衣服,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添加的衣服数量相对减少。
由上面两个表不难看出对于广大的消费群体现在的他们相对可以接受300以下的服装,大家为自己的衣橱添加衣物时也变得慎重的,尤其是对于年纪相对大一些的人群,在他们购买衣物时更加慎重!2.不同年龄段对于服装及购买服装的看法
总体看来,大家对于服装的选择还是比较看重自己的喜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就开始注重自己穿着在别人看来怎么样,也会就原来相比更加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
3.关于流行趋势
通过上面三个表的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流行趋势的,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一本固定的时尚杂志,我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流行趋势对于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一般
(五)对于调研结果的自我认识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市场调查的教学实践。我们小组积极参与互动,让我们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际两者有机结合,真正的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这个团队的实践内容是针对不同家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服装消费的市场调研,我们的目标人群是所有消费者。我们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广大消费群体对于服装流行趋势与消费理念。问卷中还针对消费者喜好和消费者敏感的价格问题进行了调研,最后得到了上述结论。
在这次暑期实践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当前不同年龄段消费者对于流行趋势的看法,我们还更加意识到了团队的重要行,在这短短的一个月中,我们x个人分工明确,配合到位,最终完成了这项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不仅是一个大家共同努力的过程,也是让我们兄弟姐妹情谊更加深厚的一个过程,在这之中,我们有困难一起克服,有快乐一起分享,很纯很美的回忆^-^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8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