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07:19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1-11 22:07:19 小编:文锋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可以尝试运用一些技巧,如对比、归纳、分析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二

了解化学式的含义,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如何依照规律书写常见单质和简单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提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难点】

知道化学式及其中所含数字所表示的微观含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我们在之前已经了解了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我们前面学习的氧气、二氧化碳这些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今天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化学式的概念

【教师投影】氧气o2、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稀硫酸h2so4、硫酸钡baso4。

【教师提问】这些用元素符号表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合和数字表示。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刚才那些化学式都表示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表示了一种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教师投影】水的微观图

【学生回答】从图中可以看出h2o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教师引导】以水为例,说说化学式h2o的各种意义。

【学生回答】表示水这种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由氢氧两种原子够成。

【教师引导】(1)表示一种物质:水;

(2)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

(4)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教师提问】符号h、2h、h2、2h2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h:氢元素或一个氢原子;2h:2个氢原子;h2:氢气(一种物质)、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2个氢气分子。

【提出问题】这些数字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前面的数字表示该种类的个数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小组讨论】单质:(1)金属:铜cu、铁fe;(2)固态非金属:碳c、磷p;(3)稀有气体:氦he、氖ne;(4)双原子分子:氧气o2、氢气h2;其余都是化合物。

【提出问题】这些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金属或固态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单质需要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分子中所含的原子个数。

【学生回答】(1)当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2)氧化物化学式书写时,一般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个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学生回答】kcl氯化钾,fe3o4“四氧化三铁”;化合物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某化某”,如kcl氯化钾,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元素原子个数,例如fe3o4“四氧化三铁”

环节三:巩固提高

2n2表示什么及so2的读法是什么?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化学式,预习下节课有关化合价的知识内容。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三

化学式(第一课时)。

新授。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多媒体。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解题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化学反应计算的练习,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形成解题能力,并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中,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工农业生产及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教学分析:

重点: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相关计算。

2、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方程式,尤其是中等偏差学生由于方程式没有掌握好,没有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把几个分子相对分子质量之和计算错误,还有的数学功底较差,结果出错。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氢气可以通过水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观看课本136页图,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听讲、看图、思考。

(引发问题)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的想法,然后进行归纳。小组间猜想、讨论、交流。(1)要想知道18kg水可供汽车跑多远,就必须知道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2)想知道18kg水分解产生多少氢气,就需要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3)要想知道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就需要知道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知识回顾)请写出水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思考: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为什么?让学生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后回答其含义。水分子和氢分子的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引导探究)在水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讨论并尝试计算后交流:用不同的水分子数目代入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间的质量比恒等于9:1:8。

(师生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然后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并总结归纳。让学生交流(1)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2)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3)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密不可分。

(设计方案)我们已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那么你能否根据这个质量关系计算一下:18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学生讨论、交流计算方案,并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计算。

(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让学生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并按步骤进行解题。然后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相互补充,得出答案。

(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学生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然后学生练习课本138页的习题,巩固所学新知识。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五

知识与技能要求:

(1)掌握烷烃的分子组成、结构等的特征。

(2)理解同系物、烃基等概念,学会烷烃的命名。

(3)理解同分异构体概念。

(4)了解烷烃系列的性质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要求。

(1)基本学会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分析方法,能够书写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

(2)从甲烷的性质推导到烷烃的性质的过程中,学会从一种代表物质入手掌握同系列有机物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都是烷烃的性质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

[复习导入]。

1、甲烷的分子结构有什么特点?甲烷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2、什么叫取代反应?举例说明。

[自主学习]。

1、课本54页"学与问"试归纳出烷烃在结构上的特点。

2、阅读教材55页,试归纳出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归纳小结]。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六

型的概念和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复习方法,通过互动与游戏激发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对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及其规律的研究,

找出学习规律,利用规律指导学习,培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1、能准确区分某些常见化学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

2、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反应类型相关知识的解题能力。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从明代于谦的一首诗《石灰吟》入手,让学生在感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的意境之美时话锋一转引入诗歌中表明的化学反应,进而书写这些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所属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进入本节课的课题。

找一个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其余同学自己写,并指出其所属类型。

【师】引导学生归纳复习四大基本反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我们学过的四大基本反应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各自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教师及时一一作出点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化合反应: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都是单质

(2) 化合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两种物质 小小归纳1:化合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2.分解反应:

[ 抢答题]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能不能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说明一下你的观点:

(1)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都是单质

(2)分解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两种物质小小归纳2: 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3.置换反应:

[抢答题](1)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置换反应。

(2)co还原fe2o3是不是置换反应?

小小归纳3:置换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4.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想一想来抢答] 请你边答边快速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1)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吗?能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下?

(2) 试着说出你所知道的复分解反应。

小小归纳4: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

引导学生做游戏:事先准备好a、b、c、d四个字母的图片各两张,等号、加号各两张。让学生上台通过合作探究,把图片自由组合,给全体师生展示四大基本反应的变化形式。通过游戏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合作,在互助中前进。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八

能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能够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过程,逐渐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难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元素的知识,思考氯化钠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回答】钠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问题】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观察并回答】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很浓的白烟。

【提出问题】思考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学生回答】产生的白烟是氯化钠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问题】如何从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氯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7个,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有1个,要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钠原子会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会得到1个电子。由此可知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cl-,na+和cl-共同构成氯化钠晶体。(教师结合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讲解。)

【教师讲述】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原子的电子式如何书写。)

2.离子键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钠晶体的构成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氯离子和钠离子。

【学生回答】阴阳离子结合在一起,彼此的电荷不会中和,说明阴阳离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阴阳离子之间除了吸引力之外还存在排斥力。

【教师引导】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称为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九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活跃,教学效果好。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内容,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课程中重要的核心概念,是学生认识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的理论基础,对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本部分内容在《普通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的价态,可通过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教材安排来看,这部分内容安排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及“离子反应”之后,元素化合物内容之前,这既能发展夯实之前对物质及反应的微观认识,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新的化学学习思维,又能帮助学生从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物质性质,完善新课标中提出的价类(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思路,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建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常见元素化合价、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等基础知识。而本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分类思想在化学物质及反应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分类观;而第二节“离子反应”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认识反应,初步形成了微粒观;并且宏微结合的思想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认识物质及反应的维度越丰富,越能接近其本质。而本节内容则将突破学生在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一个新的维度,即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为后续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

1.认识停留在物质层面:仅能从初中物质得氧失氧角度认识反应,难以深入到化合价或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揭示氧还反应的本质。

2.认识停留在孤立层面:难以理解氧还反应中所蕴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3.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所建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模型顺利应用于预测物质性质或解决物质转化等实际问题。

因此需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为基础,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概念,构建从化合价认识物质性质的维度,发挥核心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从宏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日常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实例引入,通过对反应进行分类引发认知冲突,从宏观物质切入,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2.从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达氧还反应中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的微观过程。会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电子转移过程,完成对氧还反应认识的进阶。

3.通过具体实例,明确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能列举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蕴含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认识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4.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学会从宏观角度(元素化合价升降)对氧还反应进行辨识,能从微观角度(电子转移)理解氧还反应本质。

2.能掌握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方法分析具体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本质。

3.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模型,会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温故知新,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教师引导:【任务1】 依据物质分类标准,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并依据物质转化规律,将其转化为金属单质,并写出反应方程式;依据基本反应类型,将反应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

(1)将氧化铁、氧化铜分类。

(2)写出氧化铁、氧化铜转化成金属单质的反应方程式。

(3)将反应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从物质分类及转化这一任务入手,不仅可以诊断评价学生对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掌握程度,同时可引入新的问题:当现有的标准无法准确将反应进行分类时,将会出现新的维度,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2.观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学生活动:

(1)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角度观察两个反应的特征。

(3)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设计意图:从初中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进阶到从化合价角度认识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引入另一维度将反应进行分类,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表面特征。

(二)环节二

1.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原子结构,以氯化钠与氯化氢的生成为例,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学生活动:

(1)分别画出钠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据“八隅体理论”,讨论得出氯化钠的生成过程中需要电子得失。

(2)分别画出氢原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得出氯化氢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3)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氧化还原本质为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

设计意图:完成由物质到元素再到微观电子转移的探究过程,由宏观至微观,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究的核心素养。利用原子结构的简单模型,让学生寻找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证据,并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引导:举例介绍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与得失电子等基本概念,示例分别用“双线桥”“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思想。

学生活动:

(1)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氧还反应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其中的联系。

(2)模仿示例,学会使用“单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观察理解氧还反应中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并感受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氧还反应的基本概念,体会氧还反应所体现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教师引导:结合具体实例,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强弱律、价态律、优先律、转化律、守恒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判断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

(三)环节三

1.列举总结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引导:举例给出具体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完成给定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上一环节内容的掌握情况,熟悉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感受氧还反应的价值。

2.将氧化剂、还原剂分类整合,形成有序思维。

教师引导:【任务3】结合已有知识,列举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

(1)列举常见氧化剂、还原剂。

(2)将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分类归纳,如:氧化剂包含非金属单质及含较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还原剂包含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含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3)从所归纳出的物质中挑选合适的氧化剂、还原剂进行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有意培养学生归纳、分类等思想,并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实际用处,其次建立反向思维,学生不仅可以从反应分析物质的性质,也可以从物质出发,依据反应原理,对反应进行预设,更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四)环节四

1.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任务4】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从海带灰中提取碘单质。

学生活动:

(1)设计实验,确定海带灰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2)设计合理分离步骤,将海带灰中的碘离子转移到溶液体系。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寻找合适的氧化剂,将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并完成实验过程。

(4)选择合适试剂,检验碘单质是否被成功提取。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模型的理解,体会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2.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物质性质。

教师引导:【拓展作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学生活动:基于元素化合价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探究过氧化氢的性质。

设计意图:强化化合价这一维度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呼应本课一开始物质分类在物质性质分析中的应用,建立物质类别-化合价二维分析方法,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指导。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一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二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

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

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多媒体设备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应该抓好每一个环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矗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的联系,对于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有主要的一两项目的。如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同时,要全面考虑发展双基和教育的各项任务以及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反之,讲课模棱两可,实验结论似是而非,将使知识的本来面目全非。因此教学语言应字斟句酌,完全符合学科知识,不允许有半点疏漏。此外教师语言还要求既精练、丰富、生动活泼,又有幽默感,同时还要速度适中,这样可以增添课堂活跃气氛,减少疲劳,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再比如,当学习到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浓度的计算时,学生往往习惯于按数学计算的思路,急于代公式求解,这时教师要把住方向,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先集中到充分理解概念或原理上,在明确了计算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找准相关项(量)的关系后,再求解。在这里的关键是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符合逻辑的解题格式和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的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有了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是否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是否处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四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知识教学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实验条件、课件、习题)等进行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新内容之前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甚至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学习迁移现象。学生特征分析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现有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从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不仅要了解学生具有哪些影响学生学习的一般因素,具有哪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初始知识技能,而且还要分析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怎样地去认识新的知识和对新内容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学生能适应,哪些学生不能适应,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等。

教学目标设计是要解决教什么(或学什么)、达到什么水平的问题,它是在学习任务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基础上,分析教材内容中的学习结构与学生原有的学习结构之间的差距,提出教学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它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教学的组织、教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制定,突出综合性。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五

1、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知道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具有的能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熟知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取决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微观探析: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上认识化学能量与化学变化的本质。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

难点: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简单计算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多媒体、镁条、盐酸、八水合氢氧化钡、氯化铵等

【引入】我们都知道水是用来灭火的,但是今天老师准却准备用水来取火,请观看魔术——滴水点灯。

【提问】1、水为什么可以点燃酒精灯?

燃烧的条件有哪些?

需要达到着火点,说明了往酒精灯上滴水的这过程中产生了什么?

在你熟悉的物质中那些可以与水反应且释放热量?

【总结】老师提前在酒精灯上放置了一小块金属钠,这个就是本次滴水点灯实验成功的奥秘之处。

【过渡】从前我们学习一个化学反应只关注生成了什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还要关注能量的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当中能量变化可以体现为什么形式?(光能,热能)主要体现的形式为热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与热能》这一节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体会化学反应当中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任务一:现象感知

【学生小组实验】

实验一:镁片与盐酸实验二:ba(oh)2 8h2o与nh4cl反应

【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湿棉花要先穿过牙签盒上端的小孔,然后再滴加2~3滴的酚酞。

观察实验是否产生了气泡?体会温度的变化?棉花颜色?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一:镁片表面产生了大量气泡,触摸试管管壁稍许发热

结论: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环境温度升高,反应放热。

实验二:少许刺激性气味气体逸出,滴有酚酞的湿棉花变红,杯壁冰凉。

结论:有氨气生成,反应吸热。

【思考】湿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处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任务二:归纳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过渡】请根据实验现象与生活经验,判断并归纳以下哪些是放热反应?哪些是吸热反应?

【学生讨论归纳】

预测学生对hcl与nahco3反应为吸热反应,判断不准确

【过渡】hcl与nahco3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呢?实验找答案

【演示实验】请学生来演示hcl与nahco3反应

任务三:探究能量变化原因

宏观角度

【过渡】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形式主要体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在这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为什么会产生热量的变化呢?比如说放热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是从哪来的?吸热反应吸收的热量又去哪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请回到我们今天的课题《化学反应与热能》,从实验,我们知道化学能与热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能发生转换也就是有了能量的转化,能量在转换过程当中一定会遵循着一个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先从一个物理过程回顾一下能量守恒定律,比如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过程当中,需要释放能量,也就是说水在高处时,它的重力势能比较高,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再看一个过程,水从低处抽向高处时,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也就是说水在低处时重力势能比较低,高处时重力势能比较高,而这个能量是由电能转换过来的。

【学生回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教师讲解并板书】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能量,此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吸热反应呢?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此时又将热能转换成了化学能给储存起来。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教师讲解并板书】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放热反应当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等于生成物总能量与向环境释放出的热量之和;对于吸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与向环境当中吸收的热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微观角度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新键形成

【提问】这个反应的过程跟能量的变化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旧键断裂——吸收能量

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教师讲解】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断键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你和你的同桌本来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学习,然而这个学期你们却在了不同的班级,这是学校的一个教学手段,需要提供了外部力量才能把你们两给分开。成键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到了新的班级,你有了新的同桌,因为不熟悉,大家都很兴奋,会互相介绍自己是以前是哪个班的,然后不断的释放自己的能量。等到熟悉以后才会稳定下来。所以旧键断裂——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释放能量。

接着从微观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反应前,氢气分子当中含有h—h共价键,氯气分子当中含cl—cl共价键,怎样才能将分子变成原子呢?需要断开h—h键,cl—cl键吸收能量。而形成h—cl键则需要放出能量。

【提问】该反应到底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请通过数据计算

【学生回答】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什么呢?

【学生回答】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提问】什么时候放热?什么时候吸热?

【学生回答】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放热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吸热

图像解释

【过渡讲解】刚才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来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区别,接下来我们接着将从图像介绍。用横坐标表示反应进程,纵坐标表示能量的高低,对放热反应来说,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在这个反应过程当中应该会(释放能量)。相反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哪个更高?所以反应过程当中将会(吸收能量)。

来看另一个断键吸收的能量和成键释放出热量哪个更高?

1、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吗?

2、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3、放热反应一定不需要任何条件就能发生吗?

【学生回答】

任务四:实践应用

ppt展示暖宝宝。

【提问】撕开包装时就开始慢慢变热了,这是什么原理?

ppt展示自嗨锅。

【提问】加热剂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4页到第35页回答以下问题。

化石燃料的利用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

【学生回答】

【过渡】新能源的利用代表着多能源结构时期的到来。在这一时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新能源的主力军。

中国又是如何兑现绿色发展承诺的呢?请观看视频。

【结束语】绿色高效的化学能源,仍是21世纪的化学梦,要靠大同学来实现,未来美好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

板书设计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六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七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化学论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查重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八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化学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既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和碱,酸的一些物理性质之后安排的一节认识酸的主要化学性质的一节常规课。目的是通过对酸的有关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体会化学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新课程改革要求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必须改变理念,将被动的探究方式改为学生主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合作探究,达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境界。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认识酸的一些化学性质。

2,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提高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目标重点: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目标难点: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实验准备: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点滴板、镊子、玻璃片、短玻璃管等。

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生锈的铁钉、铜铁镁锌、变黑的铜丝/蒸馏水等。

有了教学目标做纲领,就不难确立教学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学方法上谈谈我是怎样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的。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成功的必然因素,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的理性之路,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1慧眼识酸。

2猜它是谁。

3除锈专家。

4盘点收获。

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最佳兴奋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的主动的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有了教学方法,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特色。下面我将从学法指导方面谈谈自己是在教学设计怎样体现出来的。

学法指导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继续得到发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的自我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所以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反思探究过程中的错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于是我采用了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创设情境,互动游戏、分组探究、反思领悟的模式进行教学,老师在此其中进行适当的启发与点拨。

教学流程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要想使各个环节紧张有序,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我在本节课的四个环节中,设计的内容是一层层递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保持在最佳状态。

1:慧眼识酸。

(1)如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看看同学们谁能做到那?

学生设计的`方案会有很多种,实验方案有的正确,有的欠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然后评价实验方案。

(2)用稀醋酸、稀硝酸来做正面证明,用硫酸钠溶液来做反面证明。

设计意图:

在课的开始,用这种挑战式的引入,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清晰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却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的事实同时也复习了上节课对酸碱指示剂的有关内容。使探究中的知识归纳,现象的总结,理性的认识都更加深刻。

2、猜它是谁。

在这一环节中,以游戏方式来判断铜铁锌镁的活动性顺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扮演铜铁镁锌,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过程和潜水时的变化。运动员是铜.铁.锌.镁,潜水时的变化是化学方程式。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来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以上内容是我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所谈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通过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广大一线教师可以借鉴学习并且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好的和教学方法早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9093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