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2:34:03
2023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优秀12篇)
时间:2023-11-11 22:34:03 小编:影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xx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蕴含深刻洞鉴,赢得越来越多政府、政党和国际组织的共鸣与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嵌了三重“赋力效应”,启发、影响和推动了当代大国形象认知、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和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内在依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赋力”(empower)一词意指赋予客体力量或使之更为强壮自信,这里的客体既可指人,也可指抽象的物。相应地,“赋力效应”在这里是指强大的思想力量对事物发展过程的有益启发、正面影响和积极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大国形象认知。一个“大国”是在全球范围施加影响力的主权国家。二战后兴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两个维度考察大国的影响力或者实力:输入与输出。从输出侧看,大国的实力就是指其战争能力。从输入侧来看,结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列举了五种实力来源:人口与领土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政治稳定与政治能力。

这种传统的大国认知在冷战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大国对立造成了许多国家非此即彼的选择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损,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在特定地区出现抬头的趋势。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21世纪的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环境、健康、知识传播与创新、安全、多边制度与全球善治等领域,由于缺乏市场激励以及存在“搭便车”现象,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全球公共品提供严重不足,阻碍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于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不断增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雨伞术语(umbrella term),为国际关系理论嬗变提供了一个研究范畴,在此范畴中,各种学派努力寻求理论假设和推理逻辑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全球发展,为全球发展合作廓清了认知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方坚定支持联合国所设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在贸易开放、气候治理、精准扶贫、国际援助等方面创新引领,取得巨大成就。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全球发展合作实践注入了理论活水,中国自身构建过程中最典型的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着力打造绿色、健康、智力与和平的丝绸之路,理念与实践成就被写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关决议。根据商务部统计,20xx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项目、自贸区谈判、对外援助等稳步推进,与沿线国家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签署近280项合作文件,成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三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四

前,《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将“上海精神”确立为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积淀了“中国大门越开越大”的丰富智慧,滋养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和合之道,充分展现出贯穿古今、对接东西的开放姿态。

构建“开放合作+和平安全”的“聚能环”,创新支撑为综合应用提质增速。

机、危中求机、转危为机的“必备技能”。要筑牢国防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和其他安全的统一基础,坚持包容普惠、创新引领开放经济和数字经济,勇于开“顶风船”、善于借“东风”,在公平导向中同舟共济、释放动能、守正创新,为决策部署、调度指挥、综合应用等赢得时间、赢得主动。

打好“多元互动+人文交流”的“优势牌”,文明共存为综合服务添色增彩。

扎实推进科教文卫体等各领域交流互动,筑牢文明共存“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的倡议是符合实际需求、回应民生关切、经得起各方共同检验的。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必须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导向,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协同共享持续提供先行举措和示范引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带给我们规避风险、化解矛盾的思想指引,在巩固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增强务实合作,既能“强筋骨”,又能“铸灵魂”。要促进多样文明战略精准对接,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资源倾斜、人才注入等方面发挥多元合力,释放在预警监测、应急处理、跟踪问效中的强大潜能,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留足长远发展空间。要在技术支持、人员支持、智力支持下共同维护多样文明,在共建平台、共存资源、共享价值中统筹大布局、产业大发展、项目大建设、信息大整合,形成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风貌。

共绘“包容互鉴+发展繁荣”的“同心圆”,法治保障为综合治理赋能增效。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把握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唯有“谋求共同发展”才能开创未来、赢得未来。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都是在为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提供法治保障。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运用科学、法治、历史思维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大局,在战略对接、国际对话、品牌项目、孵化基地等建设中拓展合作示范“朋友圈”,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促进共同繁荣。要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着力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全力抓好稳投资、促消费,加强消费提振、升级法治保障,推动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在统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粮食生产、生态能源、网络安全等领域持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让法治成果更多惠及民众、惠及社会,为贯通“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决策水平和管控运维本领,在包容中互动、在繁荣中求新。

看“地球村”的世界,在“增速、增彩、增效”上汇聚成“网”、构建一“体”。弘扬“上海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历久弥新、催人奋进,为综合应用、综合服务、综合治理提供根本遵循,科学指引着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光明大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五

在最新一期的青年大学习中,领学人带我们来到了成都国际铁路港,这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交汇点,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成都构建“国际陆海联运”走廊的重要载体。面对外交,我国要站本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在充分表达我国决心的同时也要避免激化矛盾,维护本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时刻关心国家实事,积极投入到建设国家的行列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六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国际复杂挑战、着眼于世界前途和人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光辉,也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亟须系统地阐释其哲学意义。

新时代面临紧迫问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使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军事冲突、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零和博弈为基础的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肆意滥觞,民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潮流粉墨登场,对人类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全球发展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智慧,对新时代的紧迫课题进行了哲学的解答。

第一,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到国防外交,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中东的枪声可以牵动世界的神经,华尔街的股市波动也会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势。这种世界范围的“蝴蝶效应”说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包打天下,最理性的做法是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共同的光明未来。

第二,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深入拓展。马克思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在由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维的现实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既有“天下为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也有“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衷共济、求同存异,“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提倡讲信修睦、互利共赢,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在新时代的现实实践。

_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形而上学思维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羁绊,也有助于_当前国际关系领域流行的形而上学思维。

首先,有助于_“国强必霸”片面性思维,打破西方学者臆造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西方学界和政界一贯秉持“强权即真理”的霸权思维,坚信国家间的政治就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美国学者艾利森依据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别出心裁地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以论证新崛起大国(崛起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霸权国),导致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种论调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指出:“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承诺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破了国强必霸、弱肉强食的形而上学思维逻辑,展现了一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新哲学思维理念。

其次,有助于_“零和博弈”的恶性竞争思维,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国际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努力构建新的竞合关系,追求“双赢”利益新格局。但少数西方国家依旧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里,奉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单边主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彻底扬弃和超越传统的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超越了意识形态藩篱、超越了社会制度对立、超越了发展水平差异,无疑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眼光和世界性视域的发展理念。

最后,有助于_“中心—边缘”的不平等思维,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马克思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殖民者“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

凝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国际风云变幻,危机挑战迭出,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们“谋世界”先要“观世界”,“观世界”就需要“世界观”,亟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是追求“天下大同”的共同哲学理想。自古以来,人类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世界的努力,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我国的“大同世界”等都是如此。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下大同”的哲学理想,不仅突出强调了不同国家相互依存、协调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也主张各国在谋取自身利益时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契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也彰显了“天下为公”的价值诉求,追求“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的包容胸怀。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一是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和“赢者通吃”的强权政治,提倡各国不论大小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二是在尊重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下,坚持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秉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体系;四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不以高低、优劣论文化,以文明交流克服文化隔膜,以文明互鉴替代文明冲突;五是坚持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的原则,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新挑战,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树立合作共赢的系统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复杂问题,不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需要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模式。一要确立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观点,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连带效应,建立符合系统思维的新型竞合关系;二要构建世界各国安全与共的“系统安全观”,打造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的协作系统;三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四是确立各国平等参与的大国主体意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历来秉承“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胸怀,兼顾义利平衡,追求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大国要利用其经济、文化、外交等优势,在国际事务中主动承担更大责任;大国之间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大国还要尊重、扶持其他国家在信息、技术、资源的互通共享,推动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有机互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七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风起云涌、发展变化不断,尤其是自2019年以后,随着南北极出现极端气温升高,澳大利亚持续山火,再到之后的新冠疫情爆发,越来越多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比之前任何时刻都联系地更加紧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就目前情形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理论不动摇,坚定自身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八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三重“赋力效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对于大国责任的预期,明确大国有义务和激励提供更加充足的全球公共品,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塑造了国际社会对于大国形象的新认知。近年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举办一系列主场峰会外交活动,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金融治理、国际维和、疾病防治等国际议事与实践,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巩固。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发展计划与治理制度创新,中国经验为北南合作、南南合作提供一种务实方略。当代发展中国家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需要打破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生态保护等的非线性关系,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九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打造更牢固的社会根基;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描绘了蓝图,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经济大融合,各国发展大联动,人类成果大共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此次疫情,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患难见真情,在这个特殊时刻,全世界广大国家、国际组织、友好人士坚定同中国站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同应对危机。中国也竭力帮助他国,进行医疗物资援助。命运与共,全球战“疫”。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十一

各位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信各位同学已经耳熟能详了。那么,这一概念是什么时候被提出的?又有什么基本内涵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好像这样一细想,也说不出来。作为新闻中的高频词汇,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理解,今天我就给大家扩充一下素材积累。

首先你得对这个概念能理解,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有一个小技巧,如果对这种比较大的词不会理解,你可以试着往小处想,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这一大家人肯定都是命运共同体,要是爸妈生病住院了,家里的弟弟妹妹是不是都落到你这个当哥哥姐姐的肩上了。这样说可能就理解了吧。

那再说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比如咱们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的过程中,众多国家从中受益,达到了合作共赢的效果,这就是生死与共呀。

咱们举的这个例子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也可以是人与自然构成命运共同体,人类猎杀野生动物,是不是破坏了生态平衡、公司与公司之间,美国禁芯片,咱们不少科技公司就受到影响。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中外科学家争分夺秒研制疫苗。这都充分说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不是你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下面咱们来说评述,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今年2月,日本捐赠给湖北抗疫物资外包装上写了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就是人类命运共体的最好体现呀,人与人有国界,可是病毒不分种族,不认国界。现在中国成了全世界风险最低的国家,我们也不断伸出援手,帮助他国渡过难关。要想战胜病毒,疫苗是最佳答案,但在研制疫苗的过程中,免不了各国科学家协助合作,3月份,中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现在有消息称,中国的疫苗已被证明有效,今年年底普通老百姓就可以接种,各国百姓也可以享受这个成果。疫情爆发初期,各国援助我们,现在我们与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谱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赞歌。

当然一开始猜测这个病毒来自野生动物,来自蝙蝠,现在也不确定到底来自哪里,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环境影响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有人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吃野味;有人破坏森林植被,谋取私利;有人排放废水废气,获取经济暴利。人们破坏自然,最后必然伤害自己。我们要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全球治理的理念。再说这个雾霾,不能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自己治理,吸纳各方共同参与和行动,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问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打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科技壁垒和知识封锁。

拥有共同命运,就应采取共同行动,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阵,这样长途飞行更省力,靠着这种团结协作精神,雁群才能凌空翱翔,完成长途迁徙。人类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

古往今来,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一段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同病毒疾病的斗争从未间断。面对疫情跨越国界和人种的国际传播,在全球战疫中需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指责”,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全球胜利而不断努力。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发起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国家一道命令,武汉封城,全国人民“宅家”隔离,白衣战士执甲逆行,蓝色卫士守望相助,社区小喇叭走街串巷,社会义工传递温暖,把“中国力量”诠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把“中国速度”展示,千万党员干部“涓涓细流”把爱心播撒。面对国际疫情的严峻,第一时间向世界组织分享“中国经验”,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协助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开展疫情防控,在“雪中送炭”的路上必定有“中国红”的身影。

预防“疟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科学施策精诚合作。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分门别类,受价值观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防控措施上有区别。近期,全球战疫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方能战胜“疫魔”,只有科学应对才能有效控制蔓延。中国人民在战疫期间总结出的“中国经验”就是,要协调一致听指挥,团结一致保民生,切实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应对疫情防控的问题。面对经济停摆、产业链条断裂、基本民生不能保障的风险,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树立“一盘棋”思想,降低贸易往来门槛、发展合作产业、积极互补不足,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道路,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要平战结合精准发力。“病毒无国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不能因为人为设置的障碍而“肆意妄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表明,抓好日常预防是重中之重,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这虽然看似“小事”,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平时。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战时化管理,一方面保障要做到战时标准,医疗物资、设备等要全,各类保障要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守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统一调度,把最精锐的力量放到抗疫的战场上,把最好的物资用到最前线。目前国际上疫情传播形势严峻,采取“中国经验”把疫情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是当前抗疫的良策,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切实把疫情防控的措施落到实处。

战胜“病毒”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要理性包容众志成城。纵观人类与疾病搏斗的历史,“疟疾”“天花”“炭疽热”“禽流感”等一一被消灭,我们会发现战胜病魔不断进步的总是人。战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启示“共享共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无不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理性的,人类战胜病魔的精神是理性的。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疫情一味“甩锅”“指责”、推卸责任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无限的人民情怀中,用到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中。举全球之力,举全人类之力众志成城战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路上,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迎来战疫必胜的曙光。

同住地球村,同是地球人,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克时艰战新冠,全球战疫必凯旋。

在热血动漫中,人物在战斗时通常会被设定成这样一个“套路”:施展“独门绝技”前总是需要靠一系列“常规操作”来积蓄力量,而这个积攒力量的槽就叫做能量值,当能量值“拉满”时,“大招”就能顺利释放,最终扭转战局、一定乾坤。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方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此次疫情,中国在应对上有的放矢,在援助上坚持把“以民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控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号召各国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时刻把共同抗疫的能量值“拉满”,竭力遏制疫情蔓延态势,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局面。

把“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能量值“拉满”。团结是人类克服一切灾害和疾病最有力的“特效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告诉我们,坚守正义、结对联营可以斩断战争之源;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义不容辞、真诚援助能够彰显大爱无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渡过至暗之时。显然,世界正处于“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里”的大格局中,只有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时之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尽展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疫情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私人问题”,而是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死亡人数超30万人的“世界难题”,一串串数字单位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也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面对部分医疗环境特别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和团体站出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树立国际抗疫合作的意识,主动提供物资、技术、人力支持,在责任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道践行上保持绝对真诚,以此“拉满”戮力同心的能量值,打通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的难关。

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的能量值“拉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盲目的声势浩大和无效的歪门偏方相比,疾病的防控需要特别的专业、特别的细致,讲求的是科学、是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强调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虽然在疫情受影响程度方面不甚相同,但都无法摆脱一个共同大敌——病毒本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目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当前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论是潜藏于市,还是明刀于前,其传播性和感染性都不言而喻,尤需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理性分析对策,精确防疫措施。对于各国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专精有效的防控意识,依托专业化设备,运用科学化手段,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体现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把“互通有无、客观公正”的能量值“拉满”。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表述:“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加深,每一个世界公民的生死安危都有可能牵动全球人民的心。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国家的政党和媒体别有用心、满怀恶意,在全人类都“绑定”在一起的关键时刻使着“反作用”;我们也能理性察觉,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能站在尊重事实、追求公义的一边,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助力抗疫。要知道,生命不是“炒作”的噱头,灾难也不是栽赃推责的借口。处在风口浪尖,就更要站在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价值理念上,加大沟通力度,加深交流共识。全球各国都要支持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国际合作,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务必做到不隐瞒、不杜撰、不虚构、不偏袒,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在互通有无中提升科学防疫的治理水平,在客观公正中保持理性抗疫的高度认同,加深相互合作,形成交互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御敌于前。

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对“民粹主义”进行具体的分析。

民粹主义不是凭空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在资本和劳工之间、在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在全球流动专门人才与本地职员之间、在有竞争力的行业和地区与缺少竞争力的行业和地区之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精英和普通群众之间造成了更大的裂痕。在某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工作减少、收入降低的情况。受到这种不利影响的人群表示不满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说,民粹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伴生品。由于世界各地的情况不同,民粹主义所表现的激烈程度也不同。由于欧洲有较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其民众所受到的冲击要小于美国。在欧洲反对穆斯林移民等的民粹思潮具有右翼倾向、在希腊和西班牙则出现了带有左翼倾向的民粹活动。在拉丁美洲的民粹大都具有左翼倾向。在今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民粹主义还会不断地、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我们不能笼统地对民粹主义进行谴责。我们应以恰当的方式、在有必要时对受到伤害的群众表示同情;我们对民粹主义头面人物、对其造成的后果应该予以评论,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蔑视、批判受到影响的人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若不把握分寸,就会失去群众,人家对我们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会产生怀疑。而我们推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不断赢得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上的信任。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是建立在我们自己言行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如何看待民粹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即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正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把各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资金流向可以盈利的地方、资金流向成本低的地方。这是金科玉律。任何人为的干预、任何行政的干预都是无效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更加广泛和深入,可以说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我们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是在全球在最大可能的范围集聚力量,以最小的代价抵消和化解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因素的一种努力。我们的做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将“个人的目的变成普遍的目的”一种行为,这个普遍的目的就是互利共赢。因此说,我们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是推进经济全球化;而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会不断得到强化。

对一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抵触的思想总体上予以包容。将来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有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等。这些国家的政治形态各异,他们的意识形态也千差万别。但是,只要他们有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意愿,我们就应该欢迎。毫无疑问,在这些国家内部会有不同的声音。对这样的声音,我们从“和而不同”的观念出发,应予以包容。但,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以正面阐述的方法,予以引导,但不能形成论战。引导的方法要讲究,特别要分析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理。最发达国家会将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看作是与他们争夺领导权的战略,他们会处处设防、甚至会公开出面对我们进行污蔑、公开劝阻一些国家不要加入我们的共同体。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近年来,我国驻发达国家的大使,经常在主流报刊上发表文章或接受采访,阐述我们对有关问题的看法。这种做法,值得继续。另外,我们也可借鉴过去辜鸿铭的做法,他曾在《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就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义和团问题上发表文章,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请我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对最发达国家对我们的错误的看法进行评论。我们还可以与发达国家的相关智库进行沟通,或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合作研究。我们还可以采用某些迂回的方法,譬如我们可选择对最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密切联系及影响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与这些地区的学术机构、智库和媒体逐渐达成共识,让这些共识自然地发挥作用。

和平之鸽,在新时代飞翔——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时局下的合理选择。从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全世界人民所盼望的,一起共筑地球村,携手并进,合作共赢。

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会被提出?首先是基于当前国际形势。当前形势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多样化。恐怖主义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司空见惯,对国际秩序和人类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论你的国籍是什么,地域是什么,语言迥异都无妨,因为实际上我们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像明清那样闭关锁国在现在看来是最不明智的决定,最终只会重蹈覆辙,各个国家相互依存,谋求互利共赢已经达成了共识。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爆发、2014埃博拉病毒的蔓延更让人们意识到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危机通过全球化的链子可以很快波及其他的国家,从而使整个世界遭到重创。面对着一个一个层出不穷的危机,同住在地球村的我们只有同舟并济,互相帮助才能渡过这些劫难。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大力帮助亚洲国家,以及东盟国家。设想一下,如果发生了这些危机我们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甚至大打出手,那么这些危机将会演变成上世纪的世界大战,损失多少无辜民众,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地球村的一份子应该担负起我们的责任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是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听的俚语,除此之外类似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谚语数不胜数。像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可见“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我们中国寻求的都是和平发展,契合好时代主题,做好大国榜样是我们的目标。即使拥有像核武器等杀伤力极大的武器也承诺不轻易使用为的就是将和平发扬出去。除此之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便是在各国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一起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种以“和”为中心的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和”文化的重要成果。

那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改革开放除了给我国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和机遇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别国的虎视眈眈,钓鱼岛事件,华为事件都是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挑战,而我国为了自身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利于这个和谐环境的创建,并且还能树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从而巩固我国的世界地位,使我国更多的与世界接触,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而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几个共同价值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相互依存观。我们既然选择共同发展就需要形成一个共同利益观。我们都是全球化的一份子,世界的利益就是我们的利益,我们不仅要维护好自己的利益也要有为这份利益的发展出力的奉献精神。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长远的观点。我们在为现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也要想到为未来的人们留下什么,如果他们只能利用我们所留下的“垃圾”那我们现在努力发展的意义何在呢?相互依存观指的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家庭,每个人的权利都可以不用像近代那样通过战争的方式获得,通过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可以一起守护我们的共同利益。有了这些相同的价值观为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事半功倍。

第二,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俗话说一个主意和一个主意凑在一起将会产生很多很多其他的主意。同理可得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指引下,大家畅所欲言,为亚洲为地球村的发展进言献策,最终达成共识,携手并进,绘画出更好的蓝图。

新时代,中国要赋予改革开放不一样的含义,让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融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促进各国资源的合理利用,让中国、周边国家、甚至世界合作共赢。

第三,有利于发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底是从中国传布出去的,骨子里还有着中国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的智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人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将会大大提升,我国在世界林中的根将会扎的更深,面对各种困难才有屹立不倒的资本。

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现在还具有现实意义吗?从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就可以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没有过时反而锦上添花。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中国遭受疫情的摧残时各国都纷纷伸出援手,因为帮助我们即帮助自己。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疫情蔓延至全世界,中国疫情缓和时,中国也没有忘记,口罩等医疗物资不断输出,钟南山院士分享抗击经验,展现出中国力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以渡过此次困境。

我们所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那我只能从身边所见去阐释这一理念。最近的还是新冠疫情。现在疫情发展到全世界,不仅影响到各国人民的健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就从我的身边来看,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许多进出口贸易的公司开始给员工放长假,因为没有订单,此时如果大家罢工,像历史那样去他国掠夺资源,那么这无异于是历史的倒退。此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势呈现出来,一环扣一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帮助,虽然会有一定影响,但是我们依然为国外的疫情所祈祷,希望可以早日结束,让生活恢复正常。还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不论是我们去到别国还是别国来的留学生都证明地球村正在逐步融合,互相认同对方的文化,并且相互学习都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被构建,我们去到另外一个国家除了学习还宣传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彼此了解彼此进步,共同发展。

将目光放远,我们现在所做的各种努力都是为未来蓄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挥而就的,我们需要更丰富的知识,更好的对事情的处理方式,更娴熟的待人接物的方式,面向世界,做出下一步抉择,让我们在五彩的跑道上挥洒属于我们的青春的汗水。

而我,作为一名戏剧影视文学的学生,我也想为我的养育之地的发展尽一份菲薄之力。那我只有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笔作矛,将我们所要表达的,想要传播的都倾注到文字当中,通过影片、剧本、小说的方式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地球村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一日千里的今天,全球化以绝后的速度发展着,世界的发展暗藏危机,在其他国家仍然迷茫停滞不前时,中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新的目标,一个自己对于如何促进世界发展的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代下,各国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难以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只有另辟蹊径,放弃原来的旧思想,统一起来,与霸权主义作斗争,适应新环境,才能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的血液不会放弃,我们从小学习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保证自己三观正确的前提下我们努力钻研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下的和平之鸽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反而被赋予新的含义,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古往今来,自然灾害、疾病等因素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翻开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个时期都有一段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千百年来同病毒疾病的斗争从未间断。面对疫情跨越国界和人种的国际传播,在全球战疫中需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自我”,多一些合作少一些“指责”,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的全球胜利而不断努力。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全国之力发起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国家一道命令,武汉封城,全国人民“宅家”隔离,白衣战士执甲逆行,蓝色卫士守望相助,社区小喇叭走街串巷,社会义工传递温暖,把“中国力量”诠释,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把“中国速度”展示,千万党员干部“涓涓细流”把爱心播撒。面对国际疫情的严峻,第一时间向世界组织分享“中国经验”,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协助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开展疫情防控,在“雪中送炭”的路上必定有“中国红”的身影。

预防“疟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需科学施策精诚合作。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宗教信仰分门别类,受价值观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防控措施上有区别。近期,全球战疫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团结合作方能战胜“疫魔”,只有科学应对才能有效控制蔓延。中国人民在战疫期间总结出的“中国经验”就是,要协调一致听指挥,团结一致保民生,切实用理性的科学思维应对疫情防控的问题。面对经济停摆、产业链条断裂、基本民生不能保障的风险,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树立“一盘棋”思想,降低贸易往来门槛、发展合作产业、积极互补不足,走出一条优势互补,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道路,切实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一项常态化的任务,要平战结合精准发力。“病毒无国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不能因为人为设置的障碍而“肆意妄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表明,抓好日常预防是重中之重,戴口罩、少出门、不聚集、勤洗手这虽然看似“小事”,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所在,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平时。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采取战时化管理,一方面保障要做到战时标准,医疗物资、设备等要全,各类保障要到位;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守纪律,坚决服从组织统一调度,把最精锐的力量放到抗疫的战场上,把最好的物资用到最前线。目前国际上疫情传播形势严峻,采取“中国经验”把疫情控制在有效范围内是当前抗疫的良策,坚决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切实把疫情防控的措施落到实处。

战胜“病毒”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要理性包容众志成城。纵观人类与疾病搏斗的历史,“疟疾”“天花”“炭疽热”“禽流感”等一一被消灭,我们会发现战胜病魔不断进步的总是人。战胜疫情的“中国经验”启示“共享共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这些无不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因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理性的,人类战胜病魔的精神是理性的。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疫情一味“甩锅”“指责”、推卸责任并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在无限的人民情怀中,用到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实际行动中。举全球之力,举全人类之力众志成城战疫情,在抗击疫情的路上,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迎来战疫必胜的曙光。

同住地球村,同是地球人,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克时艰战新冠,全球战疫必凯旋。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充分肯定中央指导组工作,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形势,各级党员干部不能掉以轻心,要不等不靠不懈怠,继续凝聚起从“我”到“我们”的中国力量,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抓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众“智”加强源头防控。众人拾柴的团结劲是做成事、做好事的关键。疫情面前,只有把众“智”凝聚好,才能切实把好疫情防控源头关,防范于未然。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转变思想,从“我”到“我们”,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全国各地“禁足”模式齐开,生产生活仿佛按下“暂停键”。无数科研专家因“疫”齐聚,各抒己见、集聚智慧,深入研究病毒,积极研发疫苗;无数社区工作者因“疫”集结,加强交流、共享经验,穿梭于楼宇之间,全面做好排查;广大居民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身体力行“宅在家中做贡献”。每个人用各自的方式共同点燃群智之柴,烧旺加强源头防控之火。加强源头防控,需继续凝心聚力,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落实,未雨绸缪,将疫情风险化解于萌芽。

“团结就是力量”,集众“力”做好患者救治。“团结就是力量”是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抗击疫情,与病魔赛跑的过程,也是集众“力”做好患者救治的过程。正是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第一时间驰援武汉、齐心协力、救死扶伤,才让无数病患得到及时救治,才有后来的“方舱归零”等“清零”数据。从感人肺腑的那封“与夫书”到无数封毫不犹豫的“请战书”,从“妈妈去打怪兽”的动容到“隔空拥抱”的感动,无数白衣战士身披白色战袍,第一时间在战疫第一线集结,不惧疫情、不等不靠,与时间赛跑,用实际行动讲述同舟共济的故事,传递团结的力量,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众“物”提供物资保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贯穿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理念。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资保障。集众“物”的作为,既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充足物资保障,也彰显了大国担当。武汉封城但不封爱,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纷至沓来,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志愿者用各自的方式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众“物”在战疫一线集聚,为防控、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境外疫情严峻形势面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他国提供帮助,充分彰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唯有用好团结协作这个有力武器,才能与各国一道携手应对、战胜疫情。

疫情来袭,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需要团队精神、合作理念。唯有精诚团结、加强合作、守望相助,才能齐抓共管、共克时艰,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赢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终胜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今世界处于各国彼此联系和彼此依存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类需要的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诉求,是在真实的共同体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对当今时代问题的有力回答。

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向历史那样独善其身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要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有四个价值观有待认识: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利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指国家之间的权利分配不必像以前那样通过战争那样极端的的手段来实现,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同利益观,既然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那么各国公民同时也就是地球公民,全球的利益同时也就是自己的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的利益。另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其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社会共识,早在1996年,可持续发展观就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各种实行方案与结果中也显示了我国对该价值观的重视。全球治理观,由于全球化导致国际行为主体多样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一个由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共同参与和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

在提出这一观点以来,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概念,倡议世界各国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提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新发展之路,通过许多“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国还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摈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具体举措例如,“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例如:g20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尽管峰会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但是,这次峰会的意义还是为各国政府的联合行动,抵御危机,恢复市场信心打下了坚实的“信赖”基础;厦门会晤,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回顾总结过去10年合作经验,携手规划未来发展愿景,这次厦门会晤有5大方面的成果: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合力;发出更响亮的金砖声音;打造更牢固的社会根基;构建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形成更有力的机制建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不冲突、不对抗,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一种和平绿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一种更加恢宏、高远的国际关系准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发展描绘了蓝图,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指明了方向。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而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世界经济大融合,各国发展大联动,人类成果大共享。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内涵?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站在了人类社会的道义制高点,使中国外交具有了一种深刻而厚重的道义性,从而给中国外交赋予了伦理的灵魂。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国际道义和人类道德。以下我将简单分享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的理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中华文明,甚至东方文明相联系的。东方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深刻的哲理思考和逻辑。比如,中国自古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这是一种自然法则;道家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命运共同体”和“天人合一”是相连接的。

中国自古就强调“大同”世界,人类“大同”是中国人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人类的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站在人类伦理的角度来建构人类“大同”世界的观点。这与中国传统和传统文化是相联系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社会,是超越民族国家来看待整个人类的。今天,我们特别强调世界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构成的,但是中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时候,不是只简单考虑我们自己的利益,而是考虑到我们的利益和对方利益的相互衔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是用一种命运与共、荣辱与共的方式来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类共处一个地球,要有地球村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基于整个人类来看待世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从世界安全角度来看,传统安全问题讲的是军事战争状况之下的人类社会安全问题,在此状况下,世界战争的爆发是人类的痛苦,比如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的灾难。尤其是今天的世界拥有了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们若真正运用,结果会是导致人类的毁灭。所以,人类要防止战争,特别是防止核战争的爆发,这将是一种人类共享命运的选择。同时,今天的国际安全问题也非常复杂,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恐怖主义、跨国犯罪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威胁与伤害;气候变化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同样使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灾难;此外,各种流行疾病也是对人类的威胁。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都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解决这些安全问题,防止它们威胁到人类共享的安全,需要我们共同应对。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整体安全的需要。

其次,从全球政治角度来看,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所以要从超越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全球政治的建构。在政治上,过去传统强调的意识形态政治,现在也应有所超越,形成一种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方式。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宏观的政治内涵。

再次,从经济角度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在不可分割的世界经济当中,各国经济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建成了,一荣俱荣、一辱俱辱。

最后,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人类通过旅游、就业、学习的方式在全球流动。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文明通过互动交相辉映。人类是一个整体,世界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社会整体。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同在一个世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所以从理论内涵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人类的高尚精神指引和终极价值关怀,具有非常强的道义性和非常深的人类伦理性,使得中国外交在人类社会上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道义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明显体现出来。我个人觉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人类社会的“道义”伦理的。“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即“道”和“义”。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首先,“道”指天地人相协调的“天道”,“道”即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其次,“道”指人类社会的“世道”或“人道”,强调的是人类发展方向的“正道”。古语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仁义”,这是一种做人之道,同时也是社会建构的一个准则。古语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其二是“公义”,具有“正义”的意思。其三是“信义”,所谓“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做人处事,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有信义。

“道”和“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内涵,两者结合就形成了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内涵。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道义”的准确表达。“大道之行”强调的是“道”,“天下为公”强调的是“义”,这实际上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东方哲学的名与实:“大道之行”是名,“天下为公”是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就是以“大道”的方式来规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5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二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三是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而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要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

四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内涵篇十二

在热血动漫中,人物在战斗时通常会被设定成这样一个“套路”:施展“独门绝技”前总是需要靠一系列“常规操作”来积蓄力量,而这个积攒力量的槽就叫做能量值,当能量值“拉满”时,“大招”就能顺利释放,最终扭转战局、一定乾坤。

***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方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此次疫情,中国在应对上有的放矢,在援助上坚持把“以民为本、生命至上”贯穿于防控始终,这不仅是一份“大国担当”,更以实际行动号召各国严阵以待,全力以赴,时刻把共同抗疫的能量值“拉满”,竭力遏制疫情蔓延态势,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局面。

把“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能量值“拉满”。团结是人类克服一切灾害和疾病最有力的“特效药”。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告诉我们,坚守正义、结对联营可以斩断战争之源;频发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义不容辞、真诚援助能够彰显大爱无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告诉我们,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才能渡过至暗之时。显然,世界正处于“你在或者不在,我都在这里”的大格局中,只有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时之策。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尽展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疫情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私人问题”,而是波及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死亡人数超30万人的“世界难题”,一串串数字单位对应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也充分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面对部分医疗环境特别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就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的国家和团体站出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一指导下,树立国际抗疫合作的意识,主动提供物资、技术、人力支持,在责任认同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人道践行上保持绝对真诚,以此“拉满”戮力同心的能量值,打通联合抗疫、共克时艰的难关。

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的能量值“拉满”。“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与盲目的声势浩大和无效的歪门偏方相比,疾病的防控需要特别的专业、特别的细致,讲求的是科学、是效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强调要细化复学防控方案,有针对性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措施。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虽然在疫情受影响程度方面不甚相同,但都无法摆脱一个共同大敌——病毒本身。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目前,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猛,当前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薄弱环节。不论是潜藏于市,还是明刀于前,其传播性和感染性都不言而喻,尤需认真研判疫情形势,理性分析对策,精确防疫措施。对于各国而言,要进一步深化专精有效的防控意识,依托专业化设备,运用科学化手段,在防护、隔离、检测、救治、追踪等重要领域采取有力举措,把“科学防控、有效应对”体现在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方方面面。

把“互通有无、客观公正”的能量值“拉满”。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有一句令人深刻的表述:“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命运共同体观念加深,每一个世界公民的生死安危都有可能牵动全球人民的心。我们清醒地看到,部分国家的政党和媒体别有用心、满怀恶意,在全人类都“绑定”在一起的关键时刻使着“反作用”;我们也能理性察觉,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能站在尊重事实、追求公义的一边,用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助力抗疫。要知道,生命不是“炒作”的噱头,灾难也不是栽赃推责的借口。处在风口浪尖,就更要站在对生命高度负责的价值理念上,加大沟通力度,加深交流共识。全球各国都要支持多边主义,进一步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广泛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等国际合作,同时还要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全球资源,务必做到不隐瞒、不杜撰、不虚构、不偏袒,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在互通有无中提升科学防疫的治理水平,在客观公正中保持理性抗疫的高度认同,加深相互合作,形成交互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共同御敌于前。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9188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