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报告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图表、数据和实例来支持和说明我们的观点。在撰写报告之前,应该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是一份关于市场营销策略的报告,通过对竞争对手和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营销方案。
公路调研报告篇一
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响应省委号召,认真开展"思想大解放、企业大发展"讨论活动,对xx省公路建设的思路和出路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探讨。各方人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并形成了深化改革谋发展的共识。当前推行新型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改革的时机逐渐成熟,加快开展改革试点可以成为总公路建设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xx省公路建设面对的形势和困难。
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和xx省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未来几年xx要投资修建3000多公里高速公路,还需要500亿元至xx年开始,xx省还将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将加强沿边三级以上公路网建设。xx省沿边公路网总规模6300公里,需要新建、改建总里程497公里,共需投资42亿元。
xx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结构,决定了公路运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是交通运输的主要载体。多年来,公路建设更多的带有公益性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战略目的,而不是出于逐利动机,不少道路的经济收益并不理想。长期借贷--修路--还贷的直线型投资方式,加上收益与投入倒挂,从政府主导型到企业化运作的转变。现阶段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补助和银行贷款,其中银行贷款占了较大比例。公路投资公司作为一个筹融资平台,在还贷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如何圆满地进行资本运作,克服投资需求与建设资金不足之间的深刻矛盾,将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面对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变革、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需求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面临迫切需要改革的呼声。
二、国内公路建设管理模式发展的最新动向对我们的启示。
由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和内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先期接受了国外先进的公路建设管理理念,公路建设改革尝试起步较早,在外资和民间资金的强大支持下,开始了引入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的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演变以及社会力量的全面介入,bot系列模式的广泛采用,促进了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和自身管理模式的转变。专业化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发育较快,并迅速向代建制发展。产业系统内主体整合迅速,通过兼并重组、联营、联合等方式,产业资源得到了较好的重新配置,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总承包模式日渐普及。民间自发的探索又促进了地方立法的进程,立法的推出又反过来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公路建设管理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从当前来看,设计施工组织集成的设计施工总承包、突出专业细分的代建制和搭建融资平台的bt(属bot大类)等建设管理模式,已成为国内、国际建设管理的流行模式。
在总结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使公路项目建设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走向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进而带动全省公路相关产业的孵化和发展。
本轮改革应以达到以下三个成效为目标。
一是促进行业市场细分,强化行业专业优势,提高公路工程质量,降低投资造价。通过试点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单一阶段、多阶段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市场,整体化建造经营市场,大跨度的整体经营承包市场,促进咨询--勘测--设计--施工的相互渗透,促进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房建、机电等进行真正的专业承包,促进市场细分,通过市场细分,提高细分市场的技术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管理的整合能力。发挥行业多年的专业沉淀,提高公路工程质量,降低投资造价,树立专业队伍品牌,以独有竞争力面对来自"大土木"的外来竞争。
二是通过试点新型建设管理模式,实现职能转换,促进企业发展。目前,xx省公路建设改革已取得较好成绩,高等级公路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在建设管理上的弊端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应制定市场规则并行使监督职能,鼓励企业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或多个阶段。以市场为导向,激励本土公路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延长价值链,挖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潜力,提高盈利能力,以求增强本土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其在参与外来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其向省外和国际市场进军的竞争力。
三是通过试点新型建设管理模式,打开筹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xx省公路建设投资需求甚大,给公路开发投资带来了严峻考验。通过新的建设模式,吸纳社会资金,盘活现有资产,使行业外投资人,行业内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均有机会进行公路投资,分享收益,实现共赢共进。
公路调研报告篇二
一是新滩村集体经济空壳,投资村级公路只能通过筹劳的方式进行,而按照规定每个劳力每年义务工不超过10个工日,能够用于公路建设的也不多。况且以工代形式有摊派之嫌,难以操作。
二是作为村内公益事业,村级公路虽然能够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解决,但人均15元的上额限度使筹资额极为有限,特别是村内人口少,经济条件差,建设里程长,地形复杂的乡村,即使将所有筹资额全部用于村级公路建设上,也是杯水车薪,加之教育、水利、植树、农田基本建设均属“一事一议”的范围,真正用于村级道路上的资金更是廖廖无几。
三是“以奖代补”政策资金也十分有限。
10月16日,东岭新大桥竣工通车。
过去,由于没有桥的缘故,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如今桥通路不通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了新滩村干部和群众面前。修建一条主干道以及附属工程,加上占地赔偿等费用需资金达22万余元,这对只有1600人口,集体经济空壳的新滩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要修,群众能否承受,不修,群众是否满意。
“一路一议”巧破资金难题。
新滩村大胆提出了“一路一议”集资建路的设想,即集资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组织,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办理,做到议之有法,议之有据,不碰高压线,也不搞软着陆。
公益建设,最困难的是资金的筹集.群众是否愿意集资,最关键的是统一思想。为此,村委会连续几个昼夜分片召开了群众会议,了解民意。会前,制作了自愿集资的协议书,会上,村委会让群众围绕要不要修路、如何修路、如何集资等议题开展讨论。由于群众的参与权力得到尊重,群众的情绪十分高涨,畅所欲言,纷纷表示修路的决心,井自愿地与村委会签定了自愿集资的协议书.据统计,民意支持率达90%,从而建立稳定的群众基础。
村民议事会由各组组长、党小组组长、老干部和一些威望较高的群众代表组成,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在议事会上,村委会阐述了公路标准、水系走向、树木成林总体设想以及集资的方法,并组织成员到实地察看,现场论证。经过反复讨论,不断完善,最终制定了公路建设施工方案和集资方法,并对工程竞标、资金使用、财务公开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理出了宣传提纲。
收取集资由村委会统一制表,统一发放票据,各组收款人由群众投票产生,村委会每五天统计一次,在广播上公布进度和已交户的名单,各组的集资款交到指定银行存蓄,村里保管存单,个人保管身份证或密码。启用资金必须双方到场,对用于工程的支出单据必须经村委会主任审批,监督组检查原始票据,签章后方可入帐。村委会建立资金使用收支情况明细报表,适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开,在广播上公布,保证群众自筹资金的合理使用。
抓好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大小会议和广播,不遗余力的宣传修建公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政策上分析、从经济上核算,利用宣传提纲,让群众了解到村委会对工程的总体没想,以及工程招标、资金使用等方面的隋况,使群众对村委会的工作充满信心和信任,求同存异,消除顾虑,积极集资捐款。
发挥带头作用,抓好典型示范。村两委在积极发挥“五带头”的同时,还做好一些典型户的工作,如上门组的一名单身汉是个残疾人,在开会之前就交清了本身的集资任务,极大地触动了群众积极性。在会上不仅先是干部、代表都交清了集资,一些群众也纷纷捐款,仅在第一次群众会议上就筹集资金2万6千余元。
发挥老干部作用,成立恳谈队伍。在集资过程中,一些农户因自己受益程度的差别,而产生抵交情绪,村委会将老干部组织起来上门与其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清村委会的计划和打算。通过耐心的教育,使多数不愿集资的农户消除了隔阂,交清了集资。
实行减免政策,以补偿抵交集资。公路建设占用了许多农民的田地,需要补偿,许多群众做了许多工,需要支付工资。村委会及时测算造册,按村民代表会通过的补偿标准进行全额补偿,可进行抵交集资款,多退少补。一些孤寡老人和单身汉、家庭贫困户,在村民代表会上讨论通过,有的全免,有的减半集资。通过这些做法,不仅减小了集资的工作压力,而且对该项工作的平衡起到极大推动作用,从而加快了集资款征收的进度。
目前,该村公路集资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公路工程建设正在按要求施工。通过“一路一议”,使我村在建设公益事业上尝到了甜头,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公路调研报告篇三
我旗境内国道2条120.722公里(省际通道、乌兰浩特至白城)、省道3条319.372公里(乌霍路、乌兰浩特至阿尔山、五岔沟-乌里雅斯太)、县道10条347.661公里、乡道30条722.156公里(20xx年新增通乡公路38.1公里)、村道140条1278.411公里,分别占全旗公路总里程的4.3%、11.5%、12.4%、25.8%、和45.8%。
截止20xx年底,全旗21个苏木乡镇(办事处)已通油路(水泥路)的20个,占全旗的95.2%;全旗苏木乡镇(办事处)通公路率达100%;全旗263个建制村(嘎查)和国营农牧场连队,其中已通公路的达252个,占全旗村行政村(嘎查)的96%。全旗532个自然屯,已通公路的413个,占全旗自然屯的78%。
2、存在问题。
(1)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大,配套资金额度大,由于我旗属区级贫困旗,财政收入十分有限,致使地区政府无力投入建设资金,资金瓶颈问题无法及时有效解决,影响工程进度。
(2)##旗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多以砂土路为主),并且桥涵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桥少涵现象十分普遍,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断头路十有发生,加之近年车辆超载超限现象愈加严重,对原本承载能力较差的农村公路的破坏作用不断增大,因此公路网整体上呈现农村公路比重大、等级低、硬化里程少,桥涵设施不配套,路网等级较低的现象。
(3)由于原材料价格逐年提高,征占用永久性用地和临时性用地费用较大,致使公路建设成本提高。另外,部分农牧民对公路用地不支持,拒绝征用承包土地,给公路建设带来极大障碍。
(4)配套资金比例较大,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建设资金。
(5)办理征占土地和林地手续繁琐,费用较大,困难较多。
(6)由于近年来前旗各项工程建设规模加大,致使天然筑路材料(中砂、砂砾等)相对紧缺,外加,前旗境内砂砾等料场数量和储量有限,开采材料的质量也呈下降趋势,已无法满足现有工程建设质量要求,急需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代替原有筑路材料。
1、计划。
##旗20xx年计划新建通乡水泥路80公里,其中索伦至索伦牧场22公里,额尔格图至图木吉33公里,哈拉黑至古迹25公里。
2、存在问题。
(1)国家投资部分不足50%,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2)征占公路用地受到村民阻拦,困难较多,需要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和给予政策支持。
(3)筑路材料缺乏,个别项目或路段需购买,而且需要远距离运输,额外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造价。
1、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提高做好征占房屋和土地工作,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2、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严把施工设计质量关。
3、通过招投标选聘实际经验丰富,施工人员和设备配备齐全,资金力量雄厚的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1、养护资金少。养护资金缺口非常大,小额养路费自国家燃油税费改革后被取消,日常养护工作只能依靠上级单位拨付的少量养护资金维持,无法进行正常养护。
2、基础条件差。我旗现有养路设备少,机构陈旧,无法适应沥青等高级路面的养护要求。此外,养路道班配备不够,按照公路里程、养路定员、机械化程度等多方面考虑,全旗仅县级公路就需要设立养路道班18-20处,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养路道班,根本无法满足养路工作需求,更无法保障养路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养路取料难。目前,各乡、镇(苏木)、办事处的荒山大部份已经由集体或个人承包,导致养路取料困难,为养护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争议。
严格执行公路建设“四项基本制度”对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施工管理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个别单位或企业借资质投标的现象。
2、招投标工作虽然按程序、按要求进行,但其结果不能完全达到标准要求,大多数中标单位承诺进场的人员和设备与实际不相符。为了制约和杜绝类似现象发生,先后推行了履约保证金制度、从业单位信誉登记制度和工程进度、质量末位淘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对完善招投标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跟据国家和地区公路建设规划,各苏木乡镇(办事处)、国营农牧场等对本辖区的通村公路建设做出可行实施规划。
2、由村民“一事一议”确定年度实施计划,筹集配套资金,解决征用公路用地等问题。
3、计划、配套资金和用地问题落实后,将计划上报交通主管部门按公路建设基本程序实施。
针对我旗农村公路养护存在的农村公路路况总体水平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农村公路养护治理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地方政府重建轻养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养护资金缺少来源,资金筹措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正常养护无法维持等实际困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尽快深入推进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成立专业化养护机构,对全旗农村公路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养护。
二是继续推广“一事一议”有偿养护农村公路新方法,根据公路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养护任务,切实提高公路养护水平。
三是加大养护资金筹集力度,制定明确的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办法,从而保障养护资金有可靠的来源。
四、前旗路政大队仅有4个路政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路政工作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的维护路产路权,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公路局文件〔1995〕77号《关于下发“内蒙古自治区专职路政员配备标准及着装规定”的通过》精神,需增设25-30名路政编制。
五、由于没有超载卸载点,所以对超载超限车辆无法治理,需在重点路段增设卸载点,以更好的完善前旗路政工作。
“三分建,七分养”,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如何解决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地方政府及沿线群众都应高度重视。
公路调研报告篇四
公路建设是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发展我市经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公路建设,把我市的公路建设作为推动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路建设高-潮。今年已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公路建设的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市公路“建、养、征、管”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我带着这些问题,对我市的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首先详细查阅了有关省、县、乡等道路的资料档案,听取了老同志关于“建设、管理、养护”等情况的介绍,并分别进行了交流讨论,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公路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密度居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我市公路环境的较大改善,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县、乡公路为支撑的公路网络,为推进区域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015年获梅州市公路局年终综合检查“养护管理工作一等奖”,2015年梅州市公路局年终综合检查,共八块奖牌xxxx拿了三块,获得“综合管理工作优胜单位”、“科技创新优胜单位”和“路政管理优胜单位”称号;同时获得省公路管理局授予2015-2015年度广东省公路系统“勤政廉政先进单位”称号。
近几年来,我市公路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我市交通状况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我市在公路建设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树立攻坚破难意识,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住 “十一五”规划提出重点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以及省交通厅、公路局加大现有路网改造投入比重的良好机遇,加强沟通,积极反映,争取上级对各项目的重视支持。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全体干部职工紧密配合,认真把握好省、市主管部门审批项目的政策特点,科学规划,精心编制,抓好项目申报工作。在项目申报中既讲求科学规范,又实事求是地反映本地客观实际,尽量争取政策倾斜,在核准项目的同时,增加补助标准,减轻经济压力,促进各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千方百计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想方设法加快项目实施。 2
为了加快全市我市公路建设,我局结合xxxx市自身的特点,坚持“不等不靠、积极主动”的方针,抓住xxxx列为财政省管县试点的机遇,利用好省管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尽一切力量想方设法向上级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采取开源节流措施,着力减少历史遗留的拖欠债务;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多层次、多渠道融资;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采取合理低价中标法,严抓细管,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资金,逐步促进局经济从脱困至稳定再进入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状态。
三是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着力提高我市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我局践行了“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的价值理念,,抓住省创建“文明示范路”这个契机,在巩固“创优创先”工程和迎国检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针对山区公路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山区公路绿化、美化,防灾抗灾等工作开展的新方法,以更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坚持不懈地对辖养路段进行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结合、市府的要求,我局根据路段实际,按照高乔、中灌、低绿的标准,将公路沿线分别以种树、种花、种草的方式进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配臵,一段一景,体现出了立体景观的效果,提质增效,展现出了公路新面貌。同时我局还密切关注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积极实施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全面加强公路设施安全工作,突出危险路段,改造危桥,损坏涵洞修复以及标志,标线示警桩等工作,更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的出行。
四是创新管养体制,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推进我市公路管理体系改革。我局充分运用“领导把握方向,制度管理行业”的管理模式,紧紧围绕“文明、规范、高效、廉洁”的队伍建设要求,从提高执法水平、文明服务意识和强化学习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采用定地段、定人员、定工作量、定报酬、定奖罚等措施,着力强化“责任、服务、效率、纪律、协作”五种意识,从根本上转变了“散、慢、懒、虚”的现象,全力打造出了一支“纪律严明、执法规范、服务到位、形象良好”的执法队伍,亦进一步树立了公路部门“科学规范管理,真诚服务大众”的新形象。
五是机械化养护水平不断提高,较大程度地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我市公路局自主研发实用新型养护机械以来,为我局所辖养的340多公里的公路,全部用上了牵引式扫路机和收集式扫路机,使公路养护实现了公路养护保洁作业机械化,在整个梅州市起到了率先垂范的带头作用。同时,我局还结合路面灌缝作业特点和要求,成功研发的自动加热恒温螺杆挤压路面灌缝机及灌缝配套设备,经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通过科技创新的作用,达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养护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保障安全生产,也为我局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证了路面的“畅、洁、绿、美”,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作用,加快了我局传统公路养护作业模式向机械化养护作业模式转变的脚步,促进了我市公路养护机械化建设的进程。
二、我市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虽然我市公路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由于底子薄,欠帐多,目前的建设现状仍然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期盼交通更加便捷、安全、畅通的强烈愿望。“建、管、征、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亦较为突出。
一是经济仍较为困难。随着市场建筑材料价格的浮动和部分扩宽工程征地拆迁费用增加,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而省局下发补助与实际投入之间有较大的差额,导致工程建设资金缺口加大;随着养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治污等路政投入加大,增加了养护成本,经济压力相应加大;随着工改政策实施,职工工资上调,使得原有包干经费不足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负担大大加剧。
二是规划工程项目,立项审批难度大。由于新规划的.几个项目规模较大,审批前期工作量大,审批程序严谨,而且要求的补助标准较高,因此立项审批将较为困难。
三是路政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市公路通行条件的不断改善,车辆超载现象常有出现,干线公路治超治污力度仍需不断加大。由于群众爱路护路的意识薄弱,加上乡道、县道等道路界限不够清晰,有些地方的公路上依有堆放杂物,路边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甚至还存在着侵占、破坏路基的现象,影响了公路的安全畅通。
四是管理养护水平仍需提高。尽管近年来我市的公路管理养
护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养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和改善。但还有一些干部职工仍然存在着思想不重视、认识不统一、责任不落实等问题,还有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养护机制不够健全、养护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离预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三、关于今后工作思路的建议
活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树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文明诚信的机关作风,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积极构建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局风,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严谨有序、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搞好我市的公路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修好公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我们相信: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紧密配合下,定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我市的公路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公路调研报告篇五
今年x月xx日至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管理处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合作举办的领导干部高级管理研修班的学习,虽然时间颇为短暂,但本人受益良多、感触颇深,因此在珍惜此次宝贵学习机会的同时,对学习成果与实际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思考。本文站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角度,从冲突管理的定义,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冲突的表现形式以及解决途径几个方面,浅析冲突管理在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管理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应用。
在人类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或互动关系,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交往或互动中,人们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对抗和竞争,从而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紧张状态。如何因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将冲突演变为激励前进的动力,是本文要探讨的课题。
1.1冲突的定义。所谓冲突是人们对利益不同的认知。冲突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真实反映出人们对利益差异的认知。
1.2冲突产生的价值与消极作用。
1.2.1冲突的价值。任何一个组织发展过程中,由于员工内部或员工之间的某种利益关系不能达成一致时,必然会产生冲突,但冲突的产生不会只有负面影响,更多的是有利的价值。冲突的产生可以促进组织的变革;使组织内部形成新的和谐关系;让员工可以宣泄不满,满足员工追求卓越的心理,激发员工完成任务的激情和干劲;使管理者了解真实信息,促进组织结构重组;促进组织内部制度的完成,建立新的工作目标。
1.2.2冲突的消极作用。冲突的产生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是员工产生消极情绪和状态;造成组织的损失;使一部分人才流失;破坏组织结构和秩序;导致员工人际关系恶化。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存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管理实行的是驻站管理,员工生活工作在一起,大多时间以站所为主,因此,这样的特殊集体必然会有一定冲突的产生,下面阐述表现形式较为典型直观的几种冲突。
2.1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任何一个组织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存在的关系都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由于岗位的不同,两者看待事物的角度、想达到的目标和结果也不同,因此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员工认为管理者的既定目标过高,而管理者对员工目标完成情况不满意。
2.2员工与制度之间的冲突。一个组织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与之相结合的制度规范,而制度规范的产生必然会约束员工的行为方式,因此员工与制度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员工对制度的抵触与违反。
2.3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激励机制是促进组织高效运作的润滑剂,而员工在激励机制的促使下,为取得好的工作业绩而相互之间产生竞争,因此,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冲突多为良性的竞争。
2.4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冲突。作为高速公路窗口服务行业,工作中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司乘人员,由于司乘对高速收费政策理解层次的深浅、司乘人员素质的高低和员工受情绪影响的大小等原因,造成收费服务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因此,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冲突多表现为司乘与收费人员相互的不满与排斥。
3.1建立良好的沟通是解决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冲突的有效途径。
3.1.3注重沟通的实效。一是建立问题意见的研究制度。对收集到的员工意见建议,以会议研究的形式予以落实解决,充分听取所务会集体意见,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实施意见收集和落实通报制度。及时将收集到的意见和解决措施向员工通报,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员工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三是建立满意度问卷调查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对单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对单位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并结合实际进行重点工作调整,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3.2强化宣传教育是促使员工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的合理手段。
3.2.1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一是正确引导。积极引导员工多学多思,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分析当前工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鼓励员工参加自修考试、职称考试、其他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二是丰富活动。根据员工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展特色班组建设、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等,为员工营造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三是拓宽视野。鼓励员工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平台,丰富员工的学习方法、拓宽员工的学习视野,使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3.2.2征集制度修订意见。一是调查研究。制度执行一定时期后,要及时调查研究制度的运作情况,对制度中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条款,要适时进行修订。二是意见征集。针对各个岗位征集员工对制度修订的意见,并结合员工提出的合理建议,对制度进行修订。三是沟通反馈。在制度修订征集中,对于员工提出的不合理的意见要及时反馈、解释原因,让员工感受到制度的制定有话语权、知情权,促使员工自觉遵守规章,激励员工工作热情。
3.2.3强化遵章守纪意识。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员工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正确对待,多站在大局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确保严格遵守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使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推行激励机制是搭建员工与员工之间有益竞争的展示平台。
3.3.1实行目标激励机制。因人而异制定中长期与短期的工作目标,管理者加以督促指导,跟踪目标完成情况,视目标质量的高低和目标完成快慢给予激励。促使员工人人身上有压力、有目标、有方向、有追求、有使命,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员工互动起来。
3.3.2实行竞争奖励机制。通过开展工作业务竞赛、技能比武和业余活动比赛,紧扣工作业务和业余生活两大块,在员工中形成能者上、庸者让、平者下的竞争机制,引导员工加强业务的学习与锤炼,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致于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3.3.3实行典型引领机制。单位每年从工作中推出1—2名业务标兵或技术能手进行培养,对这些可塑之才通过不同环境、不同方式重点进行培养和锻炼,对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加以推广应用。以榜样的力量、典型的事迹来引导员工,激发员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4文明优质服务是拉近员工与服务对象之间距离的中枢纽带。
3.4.1提高员工服务意识。一是加强职工教育引导。优质文明服务工作重在员工意识养成,要深入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员工切实认识到服务行业的性质和规范要求。二是力求实效,常抓不懈,针对员工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三是奖惩并举,抓典型树标兵。根据服务表现的差异,给予相应的奖惩,并积极推树先进典型,以激励员工争先创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3.4.2加大监管考核力度。一是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细化着装、姿势、用语等方面标准和要求,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为监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进一步强化检查考核力度。充分调动监管力度,通过随机调查、录像核查、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强检查与考核效果。三是实施责任追究连带制度。对于服务质量出现问题的员工,根据实际情况,追究当班班长和监控员责任,以强化班长和监控员的管理职责。
3.4.3研究服务新举措。一是深入研究司乘人员的所需所想。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访谈、行风评议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深入了解司乘对服务工作的评价和需要的帮助。二是坚持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学习思路。积极向本单位的兄弟单位学,向外单位的先进单位学,将学习到的好的经验做法为我所用。三是建立效果评估体系。开展对现行服务质量的评估工作,对司乘反映好的予以坚持,对效果不佳的积极改进,让司乘人员真正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服务。
冲突管理应用广泛,涉及面广,本文只结合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简要分析了冲突管理的竞争策略、回避策略、合作策略等,有些方面考虑的不够全面,分析阐述也不够深入,需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不断结合理论知识去思考、去实践,才能更加详细掌握冲突的根源、变换形式及管理方式。
公路调研报告篇六
1.农村公路基本状况。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基本形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公路网络。据统计,我国农村公路已达290万公里,其中,县道48万公里,乡道95万公里,村道147万公里。全国99.6%的乡镇,92%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但是,农村公路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投入不足,公路建设等级低下。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实力决定对公路的投入,在 290万公里的农村公路中约有58%是沙石路面,甚至泥土路面,全天候通行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农村公路由于缺乏正常的养护资金来源,290万公里农村公路中,能够得到正常养护的仅占总里程的30%。久而久之,即便是高级的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也因缺乏养护而沙石化,甚至泥土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前三年乡乡通油路,后三年乡乡通泥路“,造成农村公路整体水平不够理想。
2.农村公路建设中认识上存在局限。首先,对农村公路建设责任主体的认识存在局限。普遍认为农村公路建设属于公路建设,责任主体应该是交通公路部门。其实不然,建设农村公路,振兴农村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而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建设责任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其次,因为建设责任主体认识不足,带来了投资主体的不明确,给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带来难度。“修路富裕,富裕修路”是一个农村公路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尽管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拿出千亿元建设农村公路,但是与发展农村经济对公路建设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地方财政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使农村公路建设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由于公路建设材料的广泛分布,会对农田造成污染,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
4.农村公路建设实施中存在误区。首先,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往往不能因地制宜,追求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标准”比较普遍。其次,建设者往往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倾向于建设的“高标准”。这样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了有限的建设资金,有限的农村财力很难承受。其实,农村公路的作用主要是运输农产品,农民在乡村范围内需要的不是快捷,而是方便,不应追求高标准。再次,由于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高标准”,建设中的公路往往改道,另辟蹊径。公路改道一方面会增加工程量,增加建设成本,另一方面,新建的公路路基很不稳定,不利于长期保持良好通车状态。如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利用乡村多年业已形成的稳定路基,按照原有的线形,建设成本很容易控制,既可节约资金,路基又非常稳定,可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二、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干线公路强国,农村公路富民”都说明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表现在:
(1)农村公路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条件。现代农业是以资源合理配置、深度开发为主,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产出的社会化生产。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源开发、匹配、利用的程度。农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水域、森林、矿产等)和社会资源(如劳动力、科学技术、资金等)。这些资源只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而要真正实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则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支持下的这些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与利用。交通条件落后,资源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的情况下,只能使资源在狭小的地域内就地加工,资源配置与利用呈明显的简单化和低层次。要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里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就必须大力发展公路交通,改善农村的封闭环境,消除资源流动的地理障碍。
市及覆盖全国的公路网。日本、德国在全国性综合规划或确定援助区发展计划中 都把地区交通作为重要的方面。
(2)公路交通有利于农村产业布局区域化、结构合理化,农业生产分工系列 化、服务社会化。公路运输系统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产业结构演进有着重要影响。发达的公路运输系统,清除了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天然障碍,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从而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首先,公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区域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区域专门化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即充分的粮食供应—无论生产什么都能得到粮食供应的满 足;有利的销售市场—通过市场得到专业化生产的要素,销售专业化生产的商 品。而两者都必须通过交通运输来实现。
其次,公路交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公路兴建后沿线地区将会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决定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因此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社会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必然导致农业加速由单一结构向非农业进军,使农业和非农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再次,公路交通促进农业经济分工合理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生产分工程度高,单位产品生产费用降用将增大,从而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也将增加,因此,改善农村会路交对农业各部门实现分工基础上的有效运转、提高效率具有保证的作用可能地减少流通的运输成本,实现一体化经营的高效益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3)农村公路是农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长期以来,贫困与农村孪生,弱势与农村齐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为扶贫开发事业、农业长效发展机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三农事业”奠定物质载体,增强造血功能。农村公路建设是脱贫的必要因素之一,农村公路在通达、教育和医疗设施、增强农业收入、刺激商业活动、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旅行速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来自亚洲的研究表明,如果有较好的农村公路,化肥成本会降低14%,农民收入增长12%,而农业产品产值则上升32%,而且方便的运输条件可促进农副产品的精加工、附加值。
(4)公路有利于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 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进程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 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打 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的重要措施。农村公路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有利于加强农 村与城镇的连接,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农村客货运输能够迅 速发展起来,方便人流、物流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移动,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富裕 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和城镇相关产业向农村转移, 从而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公路的对策
1.真诚面对,重新认识。农村公路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实力,更取决于综合国力。中国农村幅员广阔,对公路的需求才刚刚开始。彻底改变广大农村的公路面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公路建设不仅需要前期投入,更需要后期养护随着农村公路的延伸,养护费用的负担在加重。如果急于求成,势必造成公路建设期投资不足,后期养护脱节。如果急于求成,很可能会带来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建设任务愈加艰巨、复杂,愈能体现社会责任的重大,应该真诚面对。
2.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实现资金多元化。地方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建设责任主体,应该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者和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地方政府的工作职责范围,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按照“受益有偿,量力而行”的原则广泛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以财政资金和养路费资金为主渠道,积极引进资金,搞共同开发。以畅通的农村公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发达的农村经济支撑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地用于恢复耕种,提高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居住,减少农村公路的到达点,在保证畅通、方便的前提下,降低农村公路密度,减少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和后期养护费用。同时又可以把降低公路密度而节约的土地用于耕种,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其次,必须认识到公路建设会带来环境污染,合理的农村规划不仅能节约大量的土地和公路建设投资,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同样的公路畅通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公路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4.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到2004年底,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
3.43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络的进一步形成,省与省之间,省与地级市之间,甚至地级市与县城之间都将有快速、便捷的高速公路连接。原有的“国道“和“省道”一部分将被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代替;一部分将发挥农村公路的作用,或者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备用。对发挥农村公路作用的那部分“国道”和“省道”可以降低设计标准和建设投入,将节约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新建,增加乡村的通车里程。对农村进行长远规划,提高对农村公路的认识,全面推进农村经济,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这项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事办好。
截止2011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1103.873公里,其中县道7条,109.917公里;乡道14条,84.161公里;专用公路3条,5.929公里;村道578条,903.866公里;二级公路7.694公里,三级公路78.884公里,四级公路1017.295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93.504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682.588公里,沥青碎石路面7.922公里,碎石路面192.927公里,土路121.261公里,其他材料铺筑路面5.671公里。
一、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们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变当地面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2015年开始至今已建成苟段公路一期、余平公路、界汤公路、界阜公路、咸兴北路及天王路等县级公路85公里。今年将开工建设西宝中线(兴平段)、兴小路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将更大的提升我市交通通行能力。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情况
5.929公里,平均好路率为84%,好路里程为5公里。村道
903.866公里,平均好路率83.4%,好路里程754公里。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设置情况
1、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成立兴平市农村公路公路管理站,人员编制20名,事业编制,下设办公室、财务室、试验资料室、公路养护股、路政股。人员工资为县财政全额支付。设站长1名,支部书记1名,副站长2名。其职责是:承担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拟定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日常养护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落实县乡公路养护工程工作,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检查、验收、评比、考核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负责县乡公路路政管理和路产路权保护,指导村公路的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
2、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我市共有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人员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由主管交通的副乡(镇)长兼任,副所长1名、公路专干1名。其职责是:接受农村公路管理站的行业指导,具体负责落实本辖区内村级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定村级公路养护工程计划和养护计划,对村级公路的养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比,并指导村级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
3、村级公路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村级设有农村公路养护员,第一责任人为村委会主任。
按照该村村道里程每2公里不少于1人确定养管员,全市共聘用养管员511名养管人员。其职责是:在农村公路管理站、乡镇公路管理所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公路养护标准进行养护作业;提高养护质量,确保路面路肩平整坚实,路基边沟无积水、无杂物、无损坏,行道树无缺损;配合支持县乡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维护村级公路路产路权,发现重大破坏公路产权的人和事,及时制止并上报。
三、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公路的建设尽管取得了巨大成绩,五年建设了近1000多公里的农村道路,但农村公路的网络化程度和技术标准还不够高,自然村通村率还不够,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一)大项目建设损毁公路严重。2015年以来,由于西宝高速改扩建、西宝客专、西宝北线改扩建相继施工,运送沙石车辆对我市农村公路损毁严重,沿渭的6个乡镇尤为严重。
公路养护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超限运输问题严重,公路养护成本大为增加,但养护资金投入甚少。
(三)养护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正在建立,市、镇、村三级养管体系有待完善。
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公路建设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改善并提高农村公路路况,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
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以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快乡镇政府管理养护体制的建立健全,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并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要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又要注意路网辐射面,让更多数群众受益,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路网规划还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将农村公路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与新农村规划的衔接。
(三)多方筹资,提供保障。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投入是保障,是重点,也是难点。必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地推进。要采取“五个一点”的方式筹集资金,即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农民群众自愿筹集一点、就地取材节省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建议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凡是可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涉农资金都可以争取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动员和鼓励原籍在外成功人士、企业业主为家乡捐资修路。三是认真抓好“一事一议”。农民群众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依据国家政策,运用“一事一议”的办法是筹集部分建设资金和推进公路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养护、委托养护、合同养护、承包养护等模式,建立健全养护市场。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养护施工单位;日常小修保养由行政村落实农民养护工具体负责养护。成立农村公路养护道班,负责该片区的农村公路养护;比较偏的农村公路养护,可承包给个人或家庭养护,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实行弹性养护制。农民养护工按照养路的好坏或达标率,从村委员会或镇政府领取劳动报酬。公路部门负责做好监管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培训农民养护工,真正做到:责任在镇处,实施在村组,受益在群众。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深入村(居)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近几年xx镇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了解,掌握了基本情况,并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有关建议,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友好人士的大力支持下,xx镇紧紧抓住市、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机遇,明确发展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一)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近三年来,xx镇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3276万元。目前,全镇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77.8公里,全镇16个村(居)全部通了公路,其中9个村(居)通了水泥路,2个村(居)通了炒沙路;全镇132个村民小组中120个组通了公路,其中48组通了水泥路,15个组通了炒沙路。
(二)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镇农村公路水泥路面已达41公里,炒沙路面达16公里,正在硬化公路12公里,行政村通畅率为75%,通达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便捷通畅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缩短了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便利了人民的外出。交通的便利不仅加快了农村产业发展步伐,而且也促进了xx镇城乡统筹发展。
(三)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日趋完善。目前,xx镇集镇建设客运 1
站点1个,可同时容纳客车15辆,日运输旅客1000余人。开通了原肖塘片区、红岩片区农村客运站点,对农村客运车辆进行有序管理。
(四)农村群众致富步伐加快。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张坝、望高公路的硬化,对便利畅通,对农民发展产业和弈博农业、恒丰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快了农民致富和企业发展的步伐。xx集镇至红岩公路的改建,借托当地依山傍水的自然风景,吸引投资资金500万元到红岩村办“农家乐”。目前,xx镇随着农村公路建设,不但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而且催生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公路产业带,并正逐步朝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给xx农村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二、xx镇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xx镇农村公路快速修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公路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虽然近几年xx镇大部分村(居)建设取得了大成就,但是由于xx镇域面积大,自然条件特殊,仍有红石、柏香、观间、大杉等4个偏远山区村未实现公路通畅目标,且80%的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涉及人口9000余人。另外,集镇周边平原地区村(居)仍有5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畅目标,20%的村民小组未实现通达目标。总体来看,xx镇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
(二)工程建设资金难以到位。根据县通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政策(公路硬化标准25万元/公里左右,实行先建后补政策),公路建设项目需单位先垫资修建,而工程建设和验收时间较长,致使上级建设资金难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建设和质量。
(三)农村公路建需矛盾突出。近几年,在市、县宏观政策指导下,农村民改革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民都想在农村“一展拳脚”发展致富,而当地的交通现状成了农民发展致富的最大“拦路虎”,农民呼声最高的就是路的问题。同时,政府引进的大产业,很大程度上也因路的问题阻碍了发展。2015年xx镇引进重庆雅竹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xx镇红石村租地1000亩发展高端猕猴桃产业,但路问题问题成了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曾多次到镇政府和县上反映争取解决路的问题,并将此问题写入2012年政协提案。
(四)少数工程建设质量偏低。由于全县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公路建设监督人员和技术力量有限,对质量监管尤其是现场质量监管难以到位,加上施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聘用的当地农民工,他们缺少施工经验,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位。而村干部和村民义务监督员既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又未接受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监管却难以监管到位,导致个别项目存在质量偏差。
人员,通村公路除部分路段设臵水泥墩限制重车通行外,大都处于失管失养状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不到位问题急需解决。
三、进一步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多方筹措,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积极探索“上级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个人集资”的筹资方式,一要紧紧抓住全市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确保各级资金足额到位;二要有效地整合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公路等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三要继续发扬群众自主筹款、积极投工投劳的好做法,发挥农民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四要切实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力度,所有建设资金均单独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村级公路每个项目的投资额、资金来源、支出渠道、项目负责人都要一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二)强化监管,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一是要加强监管制度落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落实到位,防止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走过场;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落实工程质量保证体系,施工单位、镇政府及交通部门层层把关,分级负责。三是争取交通部门支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指导,尤其对施工环境较差、难度较大的项目更要加强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四是要加强对村(居)干部及村民义务监督员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担负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督工作。
(三)立足当前,扎实做好工程建设和规划工作。要紧紧抓住
今年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年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并在资金、政策上加大支持和保障的机遇,积极筹备项目、争取资金,进一步推进全镇农村公路建设。对计划建设公路工程,要做到早调查、早规划、早准备相关资料,有条件的村组还可以提前做好路基铺设工作,以迎接新一轮建设高-潮的到来。
(四)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一要认识到位,加强对管养单位和沿线群众爱路、护路的引导和教育,牢固树立“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思想,提高养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二要制度到位,尽快出台xx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正常化、规范化;三要责任到位,通过协议、承包、委托养护等办法将养护责任明确到村、到组、到人;四要措施到位,坚持把“培路肩、通沟涵、清路障、立标牌、治超载”作为养护工作的重点,采取全面养护、经常养护和预防性养护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养护水平和效果;五要资金到位,县、镇两级财政要把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县级财政拨一点,镇村财政补一点、村民自主筹一点的模式,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〇一二年六月一日
公路调研报告篇七
氯盐类融雪剂(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和工业盐同属一个氯盐家族,在国外通称作"化冰盐"。国外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是氯化钠。我国早期同样使用氯化钠,20xx年后,也采用氯化钙、氯化镁为主体的融雪剂。它们本来同属"化冰盐"类,在道路上实施播撒氯盐融雪剂除冰作业,虽然能快速融冰化雪,但也有危害。
5、道路使用大量氯盐融雪剂,对道路两旁大面积绿色植被造成破坏,形成地区环境污染。
有机类融雪剂(如机场、铁道常用的),也称为非氯盐类融雪剂,主要有乙酸镁钙和尿素两种。虽然腐蚀、污染影响相对小一些,但也不是没有影响,更因价格高很多(比氯盐),可能很难大量、大面积使用。
从上述对氯盐类融雪剂的不完全认识中可以看出,氯盐类融雪剂不仅不环保,而且其腐蚀危害性十分突出,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足以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支持和反对使用"化冰盐"两大派的激烈争论仍在继续,结果是一方面"化冰盐"还需有限制地继续使用,另一方面必须正视其巨大的负面影响,采取战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和经济损失。
对于氯盐融雪剂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腐蚀破坏的危害,人们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因为氯盐融雪剂的负面影响也同样需要一个时间反映的过程,对桥梁路面等等的破坏在一两年之内,人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但在国外,有好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危害已经得到证实。例如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使用氯盐融雪剂,美国的桥梁半数以上受到腐蚀破坏,安全成了问题;修复费是建桥费的4倍,间接损失是直接损失的10倍,氯盐(化冰盐是重要组成部分)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gdp的4%(相当于美国的国防开支)!这一系列的惊人数字,已经说明使用"化冰盐"所造成的"盐害"。《中国青年报》20xx年2月14日由记者李新玲、通讯员张志顺撰写的《融雪盐水危害路桥寿命》一文中写到:"天津建成仅10多年的立交桥,桥梁边梁大面积碱化,梁头及帽梁混凝土出现裂缝并剥落,使钢筋外露、锈蚀,桥梁墩柱严重损坏,而一些新建不足5年的道路则出现大面积"龟裂",造成这些损害的罪魁祸手就是冬季融雪的盐水。"。
对于"盐的危害",目前世界各国没有好的方法处治,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杀手",只要使用就会被刺伤。随着人们认识的加强,世界各国都加紧了对防止和减少"化冰盐"负面影响的研究,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为防止融雪后的盐水渗入地下或污染地表水(避免腐蚀地下管道和破坏地表植被),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采取"汇集盐水"的方法,在城市的路、桥旁铺设专用管道,用以收集融雪后的盐水,最终引流到污水处理厂,这无疑是一个好方法,但需要总体谋略与规划,成本过高,不适宜高速公路的运用。
结合多年的养护经验和对盐害"的认识,我们认为:在播撒氯盐类融雪剂前对桥梁的伸缩缝和路面明显裂纹处采取铺设麻片等有效保护措施,减少"化冰盐"的渗透,减轻道路的损坏;在道路、桥梁比较容易收集"盐水"的地方,修建"盐水"沉淀池,待事后处理;待天气变晴后,要采取用撒水车对路面桥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洗,减少重金属离子存留在路面、桥梁上;在冬节结束后,要采取对路面、桥梁,特别是桥梁伸缩缝有效的检验方法,检测金属离子渗透情况,检测到已发生负面影响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同时缩短桥梁的日常维护检测时间。
通过上述措施处理后,可减缓盐的腐蚀速度,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盐的腐蚀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一方面在努力寻求减小"化冰盐"负面影响的方法,研究性能价格可行的新型融雪成分;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其他除冰雪方法,包括机械、人工、热能等方法。在除冰雪方法方面的突破之举,都是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大贡献。归纳世界各国在无修路前期准备的情况下的除冰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播撒融雪剂。
这是通过在路面上撒布化学药剂来降低冰雪融点,使冰雪融化,进而清除积雪和积冰的方法。该方法是国际上较常用的一种路面除冰雪的手段。国内外常用的融冰雪剂主要是盐类。
绝大多数的盐类融雪剂产品都存在腐蚀性,易腐蚀破坏道路结构和机动车辆,还会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在没有其他好的办法或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采取播撒氯盐类融雪剂时,我们必须制定腐蚀控制指标和检验方法,限量使用氯盐类融雪剂,不得多撒、乱撒,强化管理。在播撒后及时采取疏导收集含盐水和清水边道等措施。
近年来人们不断开发环保型融雪剂,具有无毒性和无腐蚀性的特点,如生物降解型融雪剂等,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建议城市道路使用。
2、人工清除法。
这种方法对冰雪清除较彻底,但效率低,费用高,作业时影响车辆通行及行车安全,不能长时间作业,适用于雪量较小时或重点难点路段的冰雪清除。
3、播撒砂石材料。
系数。由于碎石的存在,一方面使冰雪层的冻结强度不均匀,另一方面,砂石在冰雪层的运动使得雪不易压实,达到了抗滑的目的。由于砂石材料既经济又环保,该方法在欧洲应用非常广泛。
但大量播撒砂石,对路面会造成损害,对沿线环境也会造成污染,而且笨重,不建议使用。
4、机械清除方法。
该方法分为机械铲冰雪和机械吹雪两类。机械铲冰雪适合于雪量较大、结冰之前大面积清除作业。机械吹雪适用于未经碾压过的厚度较薄的路面积雪,通常只适用于机场等便于管理的较小范围的除雪,全国高速公路如果普遍购置使用,必然造成资金大量积压,机械闲置,方法虽好,但不理想。
5、热力融冰雪方法。
此种方法利用热水、地热、燃气、电等产生的热量使冰雪融化,如喷洒热水法、发热电缆法等。
但这些方法往往耗能较大,且融化的雪水进入路面结构时会将路表的灰尘等杂质带入,在路面结构内部积存,进而堵塞孔隙,致使排水不畅,影响雪水的排除。
在高速公路抗冰保通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抗冰保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使过往车辆安全通行,而不是铲除冰雪。除冰雪只是抗冰保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通过咨询养护专家和到网上查询,还有一种对付冰雪的办法:给车轮安装防滑链。这种防滑链也可称为老的防滑"轮套",一般都是金属制成物,对高速公路路面损伤比较大,损伤后难以修复,且成本过高、笨重,不易携带。研究一种新型"轮套",让它既保持防滑链的防滑作用,成本又低又环保又便于携带的"轮套"取代防滑链的思考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经过思考,新型"轮套"采用农作物剑麻、柱麻、棉花等原料制成链绳,加入改性沥青,运用防滑链制作原理,制造出具有弹性的像似车轮圆状的"轮套",它本身采用原料农作物剑麻、柱麻、棉花都有抗滑的作用,加入橡胶和砂石,改性沥青能有效保持形状的稳定,同时具有韧性和弹性;麻绳能增加摩擦阻力,起到止滑垫的作用。
这种"轮套"目前正在申报研究试验之中,一旦研制成功,国家每年冬季就不用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抗冰保通;也不用播撒大量的氯盐类融雪剂促使冰雪融化。只要车辆装上"轮套",既能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又能有效地缓解当前"盐害"的蔓延。
公路调研报告篇八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路面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我省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地区差异较大,加之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养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xx〕49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们拟定了《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职责分工等进行了规范,为理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各种关系、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水平,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省厅将《关于我省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的探讨研究》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为此,我们在前两年农村养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浦江、海盐、安吉等各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探索和分析,同时借鉴省外养护管理经验,对群众性养护、分段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养护等养护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形成本调研报告。
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止,全省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总里程为85643公里。按目前行政等级标准分,其中:县道23097公里、乡道15873公里、村道4667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其中:一级公路1019公里、二级公路3648公里、三级公路6935公里、四级公路43895公里、等外公路30146公里(其中准四级公路135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其中:水泥砼路面36329公里(其中县道9384公里、乡道5703公里、村道21242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8965公里(其中县道5016公里、乡道655公里、村道3294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7089公里(其中县道8549公里、乡道3589公里、村道4951公里),未铺装路面23258公里(其中县道147公里、乡道5926公里、村道17185里)。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合计6238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72.84,到20xx年年底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完成后,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将增加5000多公里,达到67000多公里。
20xx年前我省各市、县均设有专业和县乡两个公路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20xx年养护体制改革后,实现了两合并,即:所有市和绝大部县(市)专业与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合并,国省道、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职能统一由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部分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内相应增设了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内设机构。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县道和乡道大部分已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基本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县为主”。村道公路的管养,由于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一直未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理范围。在养护资金安排上,目前仍沿袭过去(两合并前)专业养护经费和县乡养护经费分别安排下达的方式。县乡养护经费由省汽车养路费切块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解决(手拖费安排一部分,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
目前,县道公路的养护生产(包括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工程)基本上采用国省道的养护运行机制,走养护市场化的路子,主要由专业养护队伍(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管理。乡道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指导和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以奖代补)。
我省乡村道的养护生产运行机制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由乡镇成立固定的专门养护队,负责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养护队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有少量的机具设备;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这种模式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采用较多。
模式二:乡镇政府按行政区域将乡村道公路的路面保洁、巡查、行道树维护等日常管养工作分段包给沿线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乡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由专业队伍施工;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和村委会解决。
模式三:由村委会组织,一年对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集中进行二、三次季节性、不定期的突击养护(保洁和少量的维修)。这种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山区)采用较多。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主要通过投工投劳。
公路调研报告篇九
按照区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大讨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示范区、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通过这一阶段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思考,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调研如下。
近几年来,在示范区党工委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农村公路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286.51公里,其中县道93.68公里,乡道23.27公里,村道166公里,二级公路47.58公里,三级公路83.6公里,四级公路155.3公里,全区农村公路中沥青混凝土路163.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123.1公里,公路密度227.3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全区8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基本形成了九纵六横的公路交通格局。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我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我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区政府20xx年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将农村公路养护分为日常养护和养护工程。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按属地管理原则,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施,乡镇设立道路办,配备2名管理人员,通过区乡联聘、乡用乡管,对养护人员实行合同养护。区交通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安排养护工程计划,区公路站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并对乡镇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各乡镇道路办负责对养护人员的日常检查考核。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由交通局和乡镇共同对半承担,根据考核结果,交通局将日常养护资金拨付乡镇,再由乡镇计量支付。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由区公路站路政队负责全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并指导各乡镇具体做好本辖区内公路管理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还较为滞后;管理养护责任不能全部落实,养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养护质量不高;乡镇养护管理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平衡等,直接影响我区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养护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区公路养护资金还未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仅靠省交通厅拨付的正常养护经费用于公路养护,资金缺口较大。同时,由于燃油税费的改革,不再征收拖拉机等养护费,造成养护经费严重短缺。每年只能根据省上拨付的养护资金情况,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制定养护计划,致使有些道路需要维修养护因缺少资金而不能实施,迫使道路待病运行,更增加了损坏程度。
2、由于各乡镇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投入不足,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乡、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
3、治超工作存在困难。由于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普遍较低,加之我区交通路网发达,一些超限运输车辆对农村公路造成一定损害,目前,由于我区没有国、省干线公路,无法设立治超检测站,对农村公路治超,仅靠一辆流动检测车进行,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治超问题。
4、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各乡镇虽都设有道路办,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机制,养护管理人员少,以至于个别村道存在失养现象。对于大中型养护工程,存在养护机械装备短缺,养护工程以人工操作为主,与规范化养护体制不相适应。
按照省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发〔20xx〕72号)要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统一领导、县管为主、分级负责、各方支持的原则进行,各县级人民政府为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筹集和安排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养护工作,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照有路必养,确保质量的原则,应纳入政府的财政年度预算,并应随着农村公路里程增加、技术标准提高和地方财力增长,逐步增加养护资金。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费主要由市、县财政按比例承担,县级财政统筹安排,市级财政给予补助,具体安排标准为:县道每年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费和日常养护费,实行分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接受本级财政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监督检查。
1.建议区上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专项列支,用于化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良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道路的建设成本。
2、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按照区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明确以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快乡镇政府管理养护体制的建立健全,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
3、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专业化、机械化的养护施工队伍,使全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更加标准化、科学化。
今后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交通工作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群众快捷方便出行和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突出农村公路养管工作,进一步强化农村公路养管措施,力争用一至二年左右的时间,建立符合我区农村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
按照市交通局的要求,我局安排专人对农村公路建设及管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矛盾进行调查、梳理,通过研究、讨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公路建设及危桥改造。
1、农村公路建设计划逐年压缩,原“十一五”规划第二轮建设项目不能按照规划年限实施完成,省、市下达铜山县“十一五”第二轮(20xx~2010)规划总里程702公里,20xx年省市下达计划里程仅为118公里,20xx年建设规模尚未下达,按照此进度推进,至20xx年尚不能完成原规划总里程的一半,而省、市要求建设通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集中居住点道路尚无统一规划,计划上报盲目性较大。镇、村群众对规划不能按期实施意见较大。建议向省争取追加20xx、20xx年建设计划,尽可能按照规划实施。如计划争取困难,也可建议省修订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以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2、危桥改造补助标准低,省市对农村公路危桥补助标准为中桥1000元/平方米,小桥800元/平方米,而目前铜山县危桥改造成本约为中桥2300元/平方米,小桥2600元/平方米,省补助不足工程造价一半。今年我县将累计完成危桥改造17座,完成总投资1333万元,省补资金仅546万元,缺口787万元。省、市将危桥改造作为农村公路建设下步工作重点,但县政府承担巨大的配套资金压力将严重影响危桥改造进度和工作积极性。建议向省争取提高对苏北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补助标准。
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铜山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徐州市区,具有典型的城郊型经济特点。铜山县境内现有高速公路4条:霍连、京福、京沪、宁宿徐,高速公路出入口8个。国道4条,省道4条,更有1400余公里的县、乡级农村公路,在全县形成了高密度的公路网,为满足经济发展和农民出行提供了保障。
三、目前我县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现状。
1、管养资金落实不到位。
我县共有县道360.738公里,乡道1001公里,村道474.195公里,省公路局于今年八月份对全县乡道网进行了确认,但资金拨付仍未调整到位,实际拨付我县的资金里程为县道305公里,乡道663公里,村道474公里,资金共计785.6874万元,与实际管养里程不符。不能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目标。
铜山县政府对管养工作高度重视,每年从财政预算中拿出200万元,从“五小”养路费中安排300万元,用于弥补我县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缺口,但仍不能满足管养资金需求。为此,县政府要求各镇每年筹集配套资金20万元,但实际上镇财政由县财政统一管理,采取报账制,镇级财政根本无力筹集配套资金。建议向省争取尽快按照县、乡道规划里程拨付管养资金。
2、超载、过境车辆多,老路损毁严重,修补难度大。
由于我县的地理区位特殊,过境交通量大,货运车辆多,而且超载超吨现象普遍,对道路的损坏非常严重,加上农村公路本身设计菏载偏低,在建设中,我们已提高了结构标准,但仍出现道路早期损坏现象,我县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限载、治超等,但效果不大。
我县已尽最大努力对列养道路进行坏板修复,但由于资金有限,仍有部分损毁道路得不到及时修复,影响了安全行车和管养工作考核。建议省市拨付管养资金时适当考虑县道大中修工程,以便集中解决老路修补问题。
3、路政人员少,路产路权难以有效维护。
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维护工作,我县在公路站路政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4个中队,12名人员,具体负责我县县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于人员数量有限,对1001公里的乡道无法顾及,只能依靠各镇政府,对所辖范围内的乡、村道路进行路产路权维护,但由于没有执法权,管理效果不佳。
4、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导致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淡薄,在路面上堆放杂物,占道经营、打谷晒场等现象随处可见。我县在开展正常管养工作前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效果明显,路容、路貌有了明显改观。但群众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不易改变,乱堆乱放、占道经营等现象仍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继续采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宣传,还要采用简报、宣传单、横幅、展板、巡逻车等形式对农民朋友进行宣传,要宣传公路法、道路管理条例、路产路权政策、农村公路管养政策等等,要让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得到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要让群众体会到农村公路就是他们自己受益的,要让他们自觉监督、自发维护,尽快形成全民爱路、护路的氛围。
我县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与危桥改造任务已完成,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基本能够正常开展,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我们将不断调查研究,摸索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县、镇两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一定能把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管养工作提升到新的台阶。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一
民工维权问题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公路投资公司、建设指挥部,年年加大整治力度,然而社会上拖欠民工工资、侵犯民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总是存在。在公路建设领域,农民工已成为了公路建设的重要力量,民工维权、工资纠纷的调处工作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就拿国道213线小勐养至磨憨公路建项目来说,从20__年1月至今,各参建施工单位使用农民工已超过4万人次,民工维权事件就有多起。诸如"上访维权"、"堵门维权"及"威逼维权"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人说民工维权难,难在民工缺乏法律意识以及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劳动监察,减少管理成本、少交税款及保险费用等非法目的故意不直接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所导致。笔者认为,民工维权难不但有制度法律方面的原因,还有施工单位用工机制的原因。
尽管相关劳动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各级政府对此也是"三令五申",但现实中,民工仍难以达到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是与劳务承包负责人,俗称"包工头"签订劳动分包合同,再由包工头雇用民工实施劳务,以至于发生争议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难以界定(如分不清是劳动关系还是雇佣关系等)。同时,也造成劳动者无从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着劳动关系,导致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得到管理机构及司法机关的支持。出现这种结果,往往把责任完全归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认为用人单位是出于逃避劳动监察,少交税款及保险费用的目的,故意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来规避法律;更为重要的因素是施工单位以包代管,而劳动者是因自身迫于生活压力或缺乏法律意识,或者是身居外乡,不占天时、地利、人和,从心理上存在胆怯,往往对签订劳动合同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上这些当然也是造成民工维权难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各参建的施工单位与包工头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往往不是单一的劳务分包合同,还带有如砂石料采购、机械设备租赁使用等的条款,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质的经济合同。合同实际上只约定了施工单位与包工头的权力义务关系,没有明确到每一个参建民工的权力义务的关系,事实上,民工是由包工头雇用。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包工头与项目部发生任何经济纠纷,均会导致民工无法拿到工资。而且,包工头只要与施工单位发生合同纠纷,均会以为民工索要工资为名义与施工单位发生纠纷。
20__年7月3日,__指挥部驻地来了11名民工,声称为____某合同段项目经理部桥梁3队的民工,反映其从20__年2月至20__年6月一直未能领到工资。____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随即对此事进行了专门调查,先后向____某合同段项目经理部及全体诉求民工了解情况,并取得了相关资料。经调查,20__年2月,____某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与包工头邓某签订了《桥梁桩基开挖协议》。按协议约定:开挖桥梁桩基根据不同孔径与米计价,承包方式由乙方(劳务队)实行包工、包料(除业主统供)、包机械使用费的方式施工。乙方需先向甲方支付履约担保金20万元,并约定了工期目标及违约责任等。
该施工队于20__年2月20日进场施工,20__年6月20日,"项目部"以劳务队不能按合同约定完成生产任务为由决定更换施工队,终止与邓某签订的合同。由于合同终止导致桥梁施工队十一名民工无法拿到工资,包工头邓某本人还要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纠纷由此产生。
指挥部相关人员在事件的调查处理中,对上述11名民工身份的认定就出现了困难,施工单位提供的农民工名册上没有记录,而邓某提供的劳务人员名册可以查到,并与邓某签订了劳务合同,工资是由邓某支付。调查人员不得不采取证人证言的方式取证,最后才确认其民工身份和在施工工地工作期间、担负的工种等情况。
____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如下的处决定。
一、根据指挥部的调查结果,认定提出诉求的十一名民工(包括包工头邓某)应认定为项目部有雇用关系的民工,依法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对邓某等人的工资发放标准首先不得低于工程所在地__省西双版纳州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且应参照项目部同类工种的工资标准妥善处理,具体标准由项目部与这十一名民工协商确定。
二、提请项目部接到本意见5个工作日后对此事处理完毕,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指挥部,逾期未能处理,指挥部将依据《项目管理办法》之规定由指挥部直接发放上述民工的劳动报酬,并在计量工程款中扣回,施工单位需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务承包合同,必须附有所有民工的签名与手印,并及时记录变更情况。项目部取得上报工资发放签名表,采取措施监督工资发放。
经指挥部的调查处理,上述民工拿到了合理的劳动报酬,对于包工头邓某与施工单位的其他经济纠纷已在事后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解决。
通过这件事的处理,我们认识到,指挥部作为项目法人与各参建施工单位是平等的合同关系,指挥部与施工单位的权力义务通过合同约定(包括管理权限),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合同中约定的指挥部对于劳务分包及民工工资监管的权限,赋予项目法人与其职责相匹配的强制性的手段,如明确规定,拖欠民工工资应确定为严重违约行为,指挥部可直接发放民工工资等。同时,指挥部应全面掌握合同段的用工情况,并与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建立经常的联系机制,积极配合对各施工合同段的检查与调查,对于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可提请劳动执法部门实施强制手段。及时有效地制止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有效地遏制侵犯民工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
规范劳务分包的行为,改变现行的施工单位用工机制,是维护农民工权利的重要一环。现行的民工用工机制有必要改变,民工个人必须要与用工的施工单位直接签订劳务合同,这样农民的利益才可得到有效保障,劳务纠纷的调处才不会面临复杂与困难的局面。但现在改变施工单位用工机制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就国道213线小勐养至磨憨公路建项目而言,全线22个土建施工合同段,劳务分包合同绝大部分是施工单位与包工头签订,再由包工头雇用民工进行劳务,且所签订的《劳务分包合同》不是单一的劳务分包合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质的经济合同。包工头所雇用的劳务队伍成员一般是老乡、亲友等,有的还是包工的合伙人,利益高度一至,抱团取暖,群体性强,这一特点经常被包工头利用,包工头只要与施工单位发生合同纠纷,均会打着为民工索要工资为名义与施工单位纠缠。上述案例是一个较典型的事件。
对于施工单位为何不直按与民工签订劳务合同而是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的原因,除前面提到的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劳动监察、少交税款及保险费用等非法目的,还存在其他巨大的经济利益因素,实际上是重大利益驱使所至。现实情况是,劳务队伍专业化的分工日趋明显,包工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资金及专业机械设备,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如隧道专业承包队伍、桥梁专业承包队伍等。施工单位与这些队伍签订有综合性质的《劳务分包合同》可以大大节约前期投入及管理成本。另外,由于工程施工计量固有的周期性与滞后性,包工头有一定的存量资金,可使在工程计量支付与民工工资支付发生矛盾中起到缓冲作用。这两点作用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的维权问题,要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调整、规范施工单位、包工头、民工个人的权力义务关系。一要分离劳务分包合同中的与"物"为标的合同与劳务、技术服务为标的的合同。如劳务与机械使用租赁等合同要求施工单位与劳务承包队伍分别签订。要求施工单位要与每一名民工签订合同。与"物"权所有人签订物权合同。二要专门规定设置"民工工资支付周转基金",保持一定的额度",可由指挥部专户存储管理,施工单位申请列报支付,在计量支付时补充,必要时可增加合同预付款总额,把"民工工资支付周转基金"的基数包括进去,不对施工单位拨款,只作为施工单位的专项使用额度,强化项目业主对民工工资控制监管力度,建立民工工资支付的缓冲机制。
在调处民工工资纠纷时应分离处理劳务工资纠纷与综合性质的经济合同纠纷的关系,首先解决工资纠纷,保护单纯性劳务民工,分化矛盾。
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涉及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因此,应从用工机制入手,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完善用工机制。我们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民工维权难的问题。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二
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xx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xx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平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xx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xx年的交通事故比20xx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五)、行业文化建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平。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三
隆冬季节,带给人们一丝寒意。正值此时,我段的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荡尽了冬的寒意,像一股暖流沁入心脾,温暖着职工的心房。
20xx年11月,我段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坚持以“平稳有序、高效科学”的原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里,进行了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为主要方式的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和同志们的好评。
根据县委的总体要求,我段结合实际情况,针对职工对改革在意识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多次召开了段务会,职工代表大会进行专题研究,反复进行宣传动员,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真正懂得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为此次人事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坚持因事设岗,优化组合的用人用工机制。段机关实行定编、定岗、定责的“三定”原则。股室负责人和机关管理、工勤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各基层养护站生产岗位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
2、坚持规范操作,平稳过渡原则,建立健全制度。如制定自谋职业、离岗待退等职工分流处理办法、充分考虑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规范运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实行各股室负责人、机关管理、工勤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养护站员工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所有的程序都是透明的,没有任何暗箱操作,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得到了全段职工的拥护,干部职工没有异议,就是落聘人员也无话可说。通过公开竞聘21名同志走上了段机关管理人员岗位。
沐浴着春风的人们,积极投入到改革之中来,改革的枝头挂满了累累硕果:使职工们的思想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提高、观念得到了转变,真正达到了“以为争位,以位促为”的改革目标;建立起了“竞争、高效、科学”的用人机制,极大地优化了职工队伍结构;为养路事业的更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养护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四
为了全面了解我镇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促进农村公路健康有序发展,我们于近期就我镇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此次调研,近年来,白沙镇在区委、区政府以及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农村公路建设政策机遇,克服建设资金短缺、建材价格高、道路条件差等种种困难,不遗余力地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农村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公路路况水平、通达深度、路网等级等得到了很大提升,形势令人振奋。农村公路建设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与纽带。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明确目标,及时制定规划,有力地推进了我镇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我镇现已建成通车农村公路282公里,惠及19个村居,直接受益群众8万余人,其中县道公里、乡道公里、村道公里,全镇24个村居全部通了水泥路,通达率100%,通畅率均达100%。已下达计划完成实施的有20xx年小康路建设24公里、正在实施的有20xx年小康路建设公里、20xx年小康路建设公里。我镇现有永久性桥梁24座,今年,整修了有安全隐患的龙白路倒桥、千旦岩桥、堰口桥,新修了恒和便桥,确保群众出行安全。
(二)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民群众致富的步伐。
我镇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有相当一部分村座落在山上,在未通公路前,农民出行只能靠步行,农产品的外运和生产资料的运入只能依靠“肩挑背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连续几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给农村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当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便可以及时走出山门走向大都市了,这样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从而达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的目的。
(三)我镇农村公路建设的优势。
一是我镇作为全国行政试点改革镇,区各部门权限的下放,农村公路建设的一些手续在本镇即可完善,从而减少了一些审批环节,加快了公路建设进程。在重庆市实行“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一些新的措施和政策的出台,都为进一步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当前农民群众建设农村公路的热情高涨,要求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的呼声迫切。因此引导好村民“一事一议”,辅之以政策和适量资金支持,就能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使“星星之火”达到燎原之势。
虽然我镇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但调查也发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村民出资、出工及受益企业出资等弥补建设不足资金。但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且农村富裕程度不平衡,地理环境各异,依靠农民自身投工投劳或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也非常有限,加上道路所需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及政府不能负债等原因,从而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农村公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白沙平均每公里造价在95万元左右,现每公里有15万元左右的资金缺口)。
二是招标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20xx年3月以来,我镇农村公路主要采用最低价评标法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项目库中随机抽取等方式。最低价评标法,虽然对于业主方来说节约了成本,但也存在恶意低价等情况的发生,由于恶意低价等方式中标价格较低,导致施工方利润较低或者没有利润,施工方便会采取增量或者拖延的手段,从而给业主方带来较大的监管压力和成本。在随机抽取中,经常会出现抽取到的施工单位无故弃标的情况,从而无法保证小康路的顺利实施。
三是由于公路重建轻管的观念较为突出,长期以来对农村公路路面养护投入极少。虽然我镇按照要求组织了相关村居对道路进行养护,但因养护资金较低,出现了养护人员不专业、养护积极性不高和养护人员流失现象,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和养护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加之少数群众整体利益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致使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害,部分农村公路的路况极差,车辆通达程度低,尽管公路修到了家门前,车辆也很难行至家门口。
四是建设速度上不来,差距大。在今年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明确提出,到20xx年11月底,白沙镇20xx年小康路建设公里、20xx年小康路建设公里要求全部完工,但由于我镇地处丘陵,施工难度大,资金不能入时到位,雨季较多,影响施工进程,目前20xx年小康路有公里及20xx年小康路公里仍在施工中,差距还很大,任务艰巨,按区里下达的任务,我们的建设速度明显滞后。
五是人员业务知识不够,专业性不强,需加强业务培训,强化业务能力。由于镇街人员流动性较大,轮岗或者混岗使用的情况存在,在农村公路的管理上存在业务知识不够,专业性不强的情况。建议上级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镇街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监管。
(一)多方筹资,政策配套,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工程建设中选择合理线型和技术标准,不随意征用农民宅基地和耕地,合理降低修路成本。可采取“交通部门争取一点,上级财政部门补助一点,农村群众筹集一点,社会捐资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的办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鼓励社会筹资、企业赞助、个人捐资等方式,切实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村农民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的筹资。鉴于现有的财政体制,建议区政府对小康路除去群众自筹部分进行全额补助(目前我镇群众自筹12万元/公里),落实资金建设缺口问题,确保农村公路能顺利实施。
(二)完善评标方式。
建议在随机抽取时,先由项目库中现有的施工单位自主报名,再从报名的单位中抽取,避免出现中标单位无故弃标的现象。优化评标方法,多种评标方式相结合,以确保农村公路的顺利实施。
(三)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责任主体,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高养护资金。
四是提高养护资金,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经费渠道,为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以便于相关村居能安排固定专业的公路养护人员,以提高养护水平,确保农村公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管养,使公路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发挥应有的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建议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给农村公路建设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各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做好涉及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和施工环境保护工作。各行政村要完成通村公路的路基、桥涵等配套工程,上级各种补助的资金只能用于路面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占用土地,按程序报国土部门审批,国土部门要在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涉及农村公路的拆迁工作,相关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推诿、阻挠,涉及供电、林业、水利、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的拆迁工作,由各部门自行负责解决。通过各部门配合支持,加快我镇公路建设步伐,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公路建设目标。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任务非常艰巨,它需要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合力,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强化管护,只有这样,我镇的农村公路才能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五
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公路养护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养护工作不同于一般公路,它具有技术性强、人员素质全面、维修反应迅速、机械化程度高、安全措施严格等内在要求。但是目前由于受较为落后的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限制,使得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都无法完全达到这一内在要求。
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复杂。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管养一体”和“管养分离”两种模式,其中“管养一体”模式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仍然套用事业型养护管理体制,职责不明、责任不清,养护经费采用拨款形式,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高速公路公司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束缚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另外在机构设置上,许多高速公路仍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领导”原则设置养护处、养护科、养护工区等,造成人员庞大、机构臃肿。这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养护管理模式,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市场化,另一方面不利于养护工程的监督和质量管理。
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创新力度不够。近年来,根据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原则,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的进行高速公路养护运行体制的改革,并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是目前由于各地对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运作尚存疑虑,从而使得养护运行机制较为落后,创新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养护市场封闭运作、养护市场化模式尚未确定、养护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养护市场各项制度尚不完善等等。另外,高速公路养护目前仍未制定全国统一的养护定额和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各地养护部门在编制养护计划和养护费用估算时,大都参考公路工程定额和《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养护工程费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随意性较大;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好路率”指标,不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3、养护队伍臃肿,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在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由于“政、事、企”不分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强,导致各地养护机构重复设置,非生产人员膨胀,养护队伍臃肿,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养护经费被挤占,养护队伍素质下降等问题产生。同时在现有养护队伍中,其人员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管理人员过多,一线从事养护生产的人员太少;(2)文化素质较低,技术力量薄弱。以河北某高速为例说明,此高速公路共有养护职工126人,其中正式工73人,临时工53人,正式职工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一线施工大多由临时工进行。在养护职工中,中专以上学历仅为25%,由此其技术力量可见一斑。
4、用工制度僵化,分配形式不活。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机械在高速公路养护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养护单位一方面急需专、精、尖人才,而另一方面无法解决“不能胜任”工作的职工安置问题,从而导致内部人员出不去,外部人才进不来的“两难”境地。在工资分配上,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小,激励作用不强,使得“有工不出、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职工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产生。
5、养护资金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全国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中普遍存在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1)建设资金缺口太大,有限的养护资金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养护任务;(2)有些高速公路本身收费额低、效益差,养护资金分配不足。(3)偿本付息压力较大,养护资金投入不够充足。(4)由于利益驱使,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养护。尤其是一些采用bot、tot方式经营的高速公路,由于经营公司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从而忽视了对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投入。养护资金的不足,必然会使高速公路病害得不到及时处理,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给经营者和使用者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同时,由于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养护机构臃肿,养护生产效率低下,导致高速公路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6、机械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及时养护”需求。高速公路需要高标准的养护,实现养护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但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较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化水平不高,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比较低,作业效率和养护质量难以适应高速公路大交通量、快速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高速公路养护的及时性、快捷性和高效性。
7、养护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预防性养护”要求。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养护,主要表现为疲于应付各种病害,缺乏运营使用过程中的路况调查、病害预测以及适时养护决策和养护规划。只有变被动养护为预防性维护,才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养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益。实现预防性养护应具备两个条件:(1)技术条件,包括道路及桥梁结构检测系统、路况评价预警系统、养护决策系统及成套养护设备;(2)机制条件,指养护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养护决策、养护规划、养护调度及工程养护监理制度。
8、法规建设滞后,影响养护市场化进程。
近几年来,一系列公路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公路法规体系尚不配套,尤其是高速公路管理与养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难以适应突飞猛进的高速公路建设和养护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应加速制定高速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养护保障、养护定额等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立完善养护系统,以实现养护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1、重建轻养。自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3.4万公里,并且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再用2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要达到8.5万公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时期,建设任务很重,各地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高速公路项目的融资及建设上面,而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问题,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好,早期无须养护”的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重要的发展”的真正内涵,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资金被挪用挤占,养护体制缺乏创新等问题的产生。
2、体制不顺。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国家不断深化高速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高速公路建设的积极性,解决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混乱等问题。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必然导致养护体制的不顺,尤其是“政、事、企”不分现象比较严重,养护管理套用计划经济模式,长期封闭运行,使得高速公路养护工作长期缺乏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效益意识。
3、管养不分。由于各地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增长迅速以及养护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管养不分”现象比较普遍,许多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既是养护管理者,又是养护生产者,同时也是养护质量的监督者,这种管养不分的传统养护模式,很难实现养护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养护实施的严格性和彻底性、养护监督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从而给高速公路养护带来诸多弊端。
4、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管养不分,因此目前各地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基本上都是内部封闭运作,垄断经营,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离真正的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有相当的距离。这对于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容易导致养护效率低下、养护成本居高不下、养护人员过度膨胀等问题的产生。
5、规模不经济。目前,各地高速公路管理基本上采用“一路一公司”或“一路一处”经营形式,所管辖里程最多200公里左右,最短的只有十几公里。而大多数经营公司(或处)自设养护机构,这必然使高速公路养护无法达到最佳规模,不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养护规模不经济,则容易导致养护单位无钱购置现代化养护设备或由于里程短出现养护设备闲置浪费现象,另外规模不经济也会导致养护队伍文化素质不高,养护技术不强、养护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6、规章不健全。为了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和交通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市场准入暂行规定》、《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是,由于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以省(市、区)为主,上述规章制度的颁布只是给各地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方向。各省(市、区)由于具体情况各异,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一,各种养护体制改革的具体执行政策及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从而导致养护体制改革的混乱和问题的产生。
要解决养护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应加快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交通部提出的养护体制改革基本精神,理顺管理体制、建养并重、管养分离,同时打破垄断经营,健全各种规章,实现养护市场化、规模化及专业化运作。从改革实践看,自从“九五”期间交通部提出“管养分开、事企分离”养护体制改革原则以来,各地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公路养护模式上,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和实践,全国涌现了以“上海模式”、“吉林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为代表的众多成功范例。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已经显现出市场化养护的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1)事企分开,突出养护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有利于精简机构,可以改善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局面。(2)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使从事养护的企业进行自身的优化改革,有利于培育高素质的养护企业。(3)有利于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率和养护质量。这些成功范例的出现以及其显示出来的市场化养护的优越性充分说明了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可行性。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应注意下面几点:
1、建养并重。要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政府部门及高速公路管理机构首先要消除认识上的误区,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建养并重,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理顺体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是做好养护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已经具有相当规模,高速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高速公路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从有利于高速公路事业的大局出发,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
3、管养分离。高速公路市场化养护模式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价格机制等引入养护工作中,达到提高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的目的。为此,就应该逐步实现管养分离,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所属的适宜于市场化养护工区、养护中心等与管理机构相分离,并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我发展、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独立产权”的养护企业。
4、监管到位。在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定位,即政府部门是养护市场的“掌舵者”,而非“划桨者”,它以自己的行政权威对高速公路经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制定有关政策及规则保障养护市场规范有序运转;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应该对养护市场准入、招投标、养护质量等方面加强监管,做到政府监管到位,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依法保障。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在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中,应该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龙头,重视和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关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应建立一整套公路养护工程管理、评价办法及检查制度,使高速公路市场化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减少改革风险,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六
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健全长效、稳定的养护管理机制,开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5)。
以上是我市在探索农村公路建管养方面一点做法。借此座谈会机会,下面,我来简单谈谈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目的有二,一是向省里领导作个反映,二是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目前,从全市的资金到位情况看:国债资金投资计划。
32867万元,到位7558万元,到位率约为23%;省通达项目投资计划22220万元,到位7518万元,资金到位率为34%;部通达项目投资计划15024.4万元,到位1857万元,资金到位率约为12.4%。加之地方配套资金相对困难以及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一些地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没有形成,主要是养护。
管理经费没有来源,导致养护管理工作跟不上建设发展速度,资料《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新思路(5)》。如果说要地方政府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管养,困难非常大。我们滁州市8个县市区,大都是吃饭财政,有的县连发工资都困难,在叫他们从财政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也是不可能的。而现实的问题是,农村公路如果不能搞好养护管理,则可能会出现“一年修、二年丢、三年后变成大水沟”的情况,发挥不了其应有作用。老百姓得不到实惠,修路的积极性也会被挫伤。这是各级政府、交通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最担忧、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
近年来,各县(市)站都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了对路政工作管理,但不容忽视的是路政工作出现了新的难度与问题,具体表现在滞后性、薄弱性和间断性。由于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受到很多复杂因素制约,所以路政执法工作显得非常被动,不利于维护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公路的长远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修好农村公路是荫及亿万农民的大事,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行为,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让农民兄弟走上柏油路、水泥路。
谢谢大家!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七
农村公路是区域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县已全面实现100%乡(镇)、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目标,通自然村公路硬化率达xx%,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基础性作用。
截止20xx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xx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国道xx公里,县道xx公里,乡道xx公里,村道xx公里。20xx年以前,受重建轻养思想的影响,我县农村公路基本上处于失管、失养、失修状态。无论县道还是乡村道路,路面日益破损,路肩杂草丛生,边沟严重淤塞,侵占路产路权现象大量存在,以致交通事故时常发生,公路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给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我县又属暴雨区,每当遭遇洪灾时,损失更是巨大,交通中断现象屡见不鲜。对此,广大干部群众颇有怨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反映强烈。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随着国家、省、市坚持农村公路建养并举方针的提出,去年以来,我县积极策应,迅速转变重建轻养思想,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干事日程,并结合县情,大胆探索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相继健全了养护管理机构,出台了《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落实了养护资金和人员,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机制、模式和方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状,近日,笔者深入各乡(镇)、村及相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养护存在问题、养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走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思想认识有偏颇。
各级政府存在重建轻养的思想,通村水泥(油)路修建期间,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轰轰烈烈实施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公路建成后,大家都认为行路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管理和养护根本不重要,不值得重视,于是乎出现乡(镇)不管、村委会不理、建路理事会解散等现象,农村管养和建设呈现出“冰大两重天”的奇异景象。
2、管理体制不畅。
20xx年虽然出台《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试行)》,但未能真正贯彻落到实处,“分级负责、属地管辖”原则中明确的责任主体只落实在纸上,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考核机制,各责任单位对农村公路养护均采取回避态度。
3、养护投入不足。
一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全县所有农村公路的养护只有县每年50万元的转移支付费,而乡(镇)、村根本未落实养护资金的配套,且全县各乡(镇)真正用于公路养护的经费不足下拨经费的1/4。
二是养护人员缺位。大多数乡(镇)只作表面文章,有名无实,只有个别乡(镇)有少量的养护工人上路养护,同时养护工人工资偏低,月工资只有200~300元左右(甚至有的一年只有几百元),养护机构、养护人员、养护机具得不到落实,大部分路段处于缺养状态(特别是村级水泥路)。
4、路政管理一片空白。
二是管理机制未落实。我县林木、砂石资源丰富,县内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运输需求较大。广大业户为降低成本,盲目追求高额利润,超限超载现象极为普遍,对农村公路造成极大程度的破坏。但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加之管理机制上的缺失,很难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5、农村公路技术状况差。
由于上级补助低,自筹资金能力差,导致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路况技术条件差,县乡主干道水泥路基本只能达四级公路,路面宽5米左右,交通安全设施基本空白。通村水泥路状况更差,路线随弯就坡,路面材料一般就地采集,材料规格指标达不到规范要求;防护排水设施不到位,抗灾能力弱。
鉴于以上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导致我县农村公路极难得到有效管养,侵占路权行为屡见不鲜,路面破坏程度大,极大影响了农村公路的通畅水平,制约了我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如何开展?兄弟省、市、县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但针对财力穷、山区公路多等县情,我们还是在养护管理的机制、模式、资金筹措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解决有无必要养路的问题。多年以来,人们都认为公路一旦硬化就可一劳永逸,不需要像砂石路那样进行日常养护了。因此,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建设、轻管养的思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洪水侵袭,我县农村公路损毁严重,大部分路段都遭受重创。广大干部群众在探究原因时猛然发现:除了建设标准和质量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管养,农村公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太脆弱。如这些公路能得到有效管养,损失可大大降低,真可谓是“人祸”大于天灾!
有了这样的醒悟,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开始形成一种共识:水泥公路不仅要养护,而且养护的要求要更高,管理的力度要更大;养护农村公路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也是党和政府“三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有效载体!共识形成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氛围也随之浓厚起来。在这一认识转变、氛围营造中,县交通运输部门作了许多努力:对全县1200多公里农村公路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深入千家万户和基层一线开展对农村公路养护问题的民意调查,并问计于民;争取了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三送”工作内容和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及有关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内容;促成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公路现状调研,形成了有很强指导性和操作性的调研报告,供县委、县政府决策,县主要领导就该项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
全力落实两笔资金,解决有无钱养路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钱”。20xx年以前,我县农村公路的养护只有农村税费改革时安排的50万元,相对需求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为此,我县通过整合各渠道资金落实了农村公路养护所需的两大笔资金。
一是日常养护资金。通过县财政采取“包”和“补”的方式以及乡村两级自筹解决。县养公路按4500元/年·公里的标准,由县财政“包”其需要的100余万元。乡(镇)养公路按2500元/年·公里的标准,县财政按1000元/年·公里“补”近40万元,其余近60万元乡(镇)统筹至县财政。村养公路按1000元/年·公里的标准,20xx年,由县财政“奖”10万元(对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排在前200公里的村养公路),其余通过“一事一议”、“三送”项目、热心人士捐助、义务投工投劳等渠道解决;今年1月份起,对村养公路养护资金由以奖代补改为直接补助,即对全县近660公里村养道路按每年每公里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并要求所在乡(镇)每年每公里补助200-300元。
二是大中修、安保和小型水毁修复工程资金。实行分级负责、多方筹措的办法,即县养公路由县财政统筹安排,每年预算60万元,由县交通运输局根据需要提出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审核拨付,如超过60万元,则由县财政另行追加;乡(镇)、村养公路则由乡村两级通过“一事一议”、“三送”项目、群众捐资或义务投工投劳等渠道解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县财政安排了9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水毁工程修复、县乡公路主要路段安保设施完善和小桥涵洞的维修。
着力组建三支队伍,解决有无人养路的问题。
首先,组建了一支管理队伍。20xx年以前,我县只有交通运输局下设的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因人员太少,仅参与公路建设规划、监管就力不从心,根本无法承担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职责。根据工作需要,20xx年我县在交通运输局内设机构中增设了“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兼挂“县农村公路路政大队”牌子,10个全额拨款编制。同时,各乡(镇)也按照要求组建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站,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站长,并按乡1-2人、镇2-3人配备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工作。
其次,组建了一支养护队伍。根据《办法》明确的县养公路公里1人、乡(镇)养公路5-6公里1人、村养公路每人养护长短不限但每条路段至少1人的原则,按照“年龄40-60岁,热心公益事业、吃苦耐劳、厚道实干、常居本地”的要求,我县组建了一支280人组成的养护队伍,其中县养公路养护工人50人,乡(镇)、村养公路养护工人230人,这种规模的队伍基本满足了全县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队伍组建后,县交通运输局立即对这支队伍开展了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养路技能和护路知识,确保了他们尽早“上路”、“入门”。
再次,组建了一支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由养路工人、农村班线司机、乡村组干部和热心群众组成,人数达500人之多。通过他们能最快、更多地收集和掌握路政路况信息,对发现的险情和侵权行为,便于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致力探索并创新一系列工作机制、模式和方法等,解决有无效养路的问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认识、资金、人员问题解决后,为了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大胆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工作机制、模式和方法等,从而解决养护责任划分、养护模式确定、养护检查考评等一系列操作层面的问题。
(1)探索并创新了养护责任机制。
我县探索性地提出了“县养公路”、“乡(镇)养公路”、“村养公路”的概念,明确县养公路包括主要县道和专用公路,养护责任主体是县人民政府,县交通运输局具体实施;乡(镇)养公路包括非主要县道、乡道和主要村道,养护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其余公路为村养公路,由村委会负责养护。这打破了传统的县、乡、村道的框框,把养护责任更多地落实到县乡两级,从而提高了养护资金的保障度。
(2)探索并创新了养护模式。
县养公路我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养护工程对外发包的形式,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承包公司,一包三年。乡(镇)养公路则是因地制宜,灵活多样:高田镇是参照县养公路模式确定总承包人,丰山乡则采取分路段(约5公里)发包给个人养护,而其余8个乡镇是按照“属地原则”由公路所在村委会负责承包管养,除与养护经费挂钩外,还与村级转移支付挂钩。村养公路的养护模式则更加灵活,以有效、管用为原则,自行确定。
(3)探索并创新了资金筹措方法。
针对财政穷县的实际,我们采取了分层次、多渠道筹集的方式,通过财政安排、乡镇自筹、村级配套、“三送”项目、“一事一议”、群众捐助等渠道解决。同时,根据工作推进程度,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乡(镇)养公路的乡镇自筹部分到位,我们经过乡(镇)确认养护里程和自筹金额后,由县财政从下拨经费中扣除并进入专户,这多少带有强制性。
(4)探索并创新了养护检查考评办法。
首先,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列入了对主管部门和乡村两级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以此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在考评内容上,将考评内容分为养护质量和养护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并各占总分的70%、30%;在考评要求上,县、乡、村养公路以及文明样板路与普通路区别对待,标准不一;在考评时间上,县养公路每月分线路全面检查考评,乡(镇)养公路则文明样板路每月检查,普通路月抽查、季度全面检查,村养公路则由去年的乡(镇)对其月抽检、季度全面检查,县对其季度抽检、半年全面检查,今年调整为县对文明样板路每月检查,普通路季度抽查,半年全面检查。再次,为了确保检查考评的公平公正,防止打“人情分”,我们推行了复查机制,当复查结果与检查评价差异较大时,启动对参检人员的责任追究。
(5)探索并创新了激励手段。
县养公路如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除全额拨付养护经费外,还实行奖励。乡(镇)养公路在季度考评中扣拨的养护资金,分别按50%、30%和20%奖励给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位列前3名的乡(镇)。去年,村养公路年度综合考评达优良且排名列200公里前的每年每公里奖励500元。这些激励手段大大激发了乡村之间相互竞赛、争先创优的热情。
县养公路从20xx年10月1日起,50名养护工作人员齐装上阵,投入15台割草机、2台挖掘机、4台运输车,锄头、铁锹、畚箕、砍刀人手一套,分上、中、下3个片区正式启动养护工作。采取“先分路线集中整治,后落实到个人管养”的方法,扎实开展割杂草、培路肩、清水沟、扫路面等工作。截止去年11月底,13条县养公路共229公里已全部整治到位,12月初将养护责任落实到人。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三送”民生资金用于县道维修和安保项目,累计完成路面修复4600m2、砌挡土墙1780m3、浇注(砌片石)水沟620m、修复涵30m、安装标牌标识等近800块、防护栏300m、划标线1200m2,里程碑150余块。经过集中整治,路肩平整、水沟通畅、路面干净、视线良好,受到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也得到了省局领导和市局养护考评组的充分肯定。目前,在正常养护的同时,正在按40%的比例打造文明样板路,促使养护管理提档次、上水平。
乡(镇)养公路。
20xx年8月上旬开始,各乡(镇)均制定了乡(镇)养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或管养办法,成立了管理机构,并结合实际,采取村委会承养或公开招投标等形式落实了养护人员,并购置了相关养护器械,10个乡镇共购置割草机43台和人手一套的简易养护器具。大部分乡(镇)采取“先集中整治,后移交养护工人”的办法,扎实推进养护工作。县财政安排700万元“三送”民生资金用于乡村道交通项目,据统计10个乡(镇)完成路面修复6700m2、砌挡土墙7230m3、浇注(砌片石)水沟9735m、修复涵管95m、安装标牌标识等570块、防护栏540m。截止去年11月底,389公里乡(镇)养公路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12月初起落实到了养护工人个人。根据县交通运输局年终总评结果,乡(镇)养公路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目前,各乡(镇)也在按30%的比例打造文明样板路。
村养公路。
各村均落实了养护人员,开展了养护工作。特别是今年3月份起,由于养护经费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各村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坚持日常养护的同时,也按20%的比例创建村养文明样板路。
在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的同时,我县还强化路政管理,建立信息队伍,加强路政巡查,严格路政执法,保护路产路权,消除交通隐患。全县共清理占用路肩种植农作物万余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近4600处,拆除近500处,查处乱搭乱建案件6宗。
由于工作成效明显,我县被评为20xx年度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名),今年3月份作为好的典型迎接了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调研,4月底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赣南日报》分别在5月14日、5月28日、6月12日先后3次报道了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经验做法。
(一)存在不足。
一是养护经费仍然不足。与国务院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比,我县无论是县养公路还是乡(镇)、村养公路,无论是日常养护资金还是大中修资金,都还很不够。
二是村养公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受资金等因素影响,部分村养公路养护管理效果还不尽人意。
有发生,利用路肩种植农作物未完全杜绝,超载超限屡禁不止。对这些现象,我们在路政执法中法律依据不明,执行力度不够,效果自然不明显。
(二)今后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一年打基础,两年促提升,三年抓巩固”的推进工作思路,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思想认识再提高,增强深入推进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养护管理摆上更加重要的干事日程,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工作;把农村道路的养护工作当作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成为“三送”工作一项重要内容;把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各级组织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到知行合一、立说立行、立见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得到真正的实惠。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从多渠道筹措日常养护经费,使县、乡(镇)、村养公路分别达到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的标准。同时,多种渠道筹措大中修资金。
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全力突破村养公路的养护管理,做到全覆盖、常态化,使县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协同推进。对村养公路要做到四“落实”,即养护经费落实、养护人员落实、养护工作落实和检查考评落实。
二是着力抓好“文明样板路”建设。在去年“示范路”创建的基础上,围绕“畅、洁、绿、美、安”总要求,大力推进“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三是努力抓好路产路权的维护。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执法宣传,增强沿。
途群众爱路护路意识;依法批建道路两旁建筑物;坚决制止占用路肩、边沟、边坡种植农作物行为,及时查处违章建筑和占道堆放、经营案件,打击超载行为,强力维护路产路权。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八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公路立交;景观设计;线形;桥跨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20~30m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80~100db(a)。对施工人员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直接操作人员,另外对500m以内的区域有一定的影响。
1.2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公路改善的目的,一般是通过较低的运输费,能较方便地到达市场、工作地点、购物处及诸如健康和教育设施而给周围社会带来效益。在一些主干公路和高速公路项目中,利益者往往主要是长途运输,而当地的效益可能极小。然后,公路建设与公路改建项目总会改变一些公路周围社区或社会环境、影响生活方式、行程方式、社会和经济活动等多个方面。
当公路或其它基础设施截断已有的公路时,就产生了社区隔离现象。在新建的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设计车速较快,又进行了出入口控制和隔离措施,当地出行的路线加长,直接影响企业业务、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连接线的修建可解决公路与社区之间的冲突,减少交通对社区的影响,有时也会给当地商业业务带来繁荣,同时社区也会担心由于交通分流而损失业务,有时社区活动就会朝连接线迁移,潜在地改变了现有土地的使用方式。公路建设项目也可能引起地方公路网络上车流量的变化,如果地方交通增加会产生公害。
当农田被一条新建公路而分割时,农业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可能干扰现有的耕种方式以及田块之间的连接。同时旅游业也会因公路建设受到影响,公路交通改善,交通方便与快速会对旅游业有利;而如果管理不当,旅游点商业活动增加,会影响旅游的吸引力。
当比较孤立的社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联系日益增加时,会产生“文化振荡”,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路建设,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开放程度加大,当地让其它人来开发与居住,从而扰乱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脆弱的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人口迁移与当地人口的减少。对于大部分当地居民来说,土地是其本身、其生活方式和其生计中一个珍贵和不可摆脱的部分;确实植物与动物都基本上被认为是受尊重的生命,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公路建设太容易破坏这种平衡了;新建公路使得当地与外界联系加强,外界人员有的会占有土地种田,有的开发诸如矿藏、森林或野生生物等其它资源;对现有资源的日益增加的竞争,尤其是当居住者引进一种生态上不合适而又未被证实的生产系统时,将可使当地人口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新居民以及公路施工人员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健康与社会问题,包括疾病、生活习性、就业压力等,这些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易使其受到伤害;当地公路交通改善而提高了其土地价值,将赶走一些低收的租户和住户,公路建设会损害当地一些人的利益。
公路建设必然造成住宅、地产、企业及其它生产资源的被征用,必将引起社会干扰及使受影响的居民遭受损失。征地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还是社会和心理方面的;经济影响包括房屋或一个企业的损失、业务收入的暂时或永久性损失,这些都是可以估计和作价的,但是,对这些损失的具体计价却往往是一个相当困难和持久的过程;社会和心理费用更加复杂,有时更加具有破坏性,社区或村庄被分割和破坏,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因公路的分割而减少,甚至失去联系,商业也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这类问题往往在居民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上及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中表现出来。
公路建设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主体工程占用和分隔土地,移民拆迁;路堑的开挖,路堤的填筑对地形、地貌的植被的破坏,以及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和水系的影响等。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所称的生态环境是指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地、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等。
公路应绕避生态环境中所列的保护对象。公路对生态环境中的保护对象产生干扰时,应结合受保护对象的特性提出保护方案,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的限度。有条件时,宜进行环境补偿。
2.1生物及其栖境的保护。
公路中心线距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边缘宜不小于100m。当公路必须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路通过林地时,应严格控制林木的砍伐数量,严禁砍伐公路用地范围之外不影响视线的林木。公路用地范围内,应按绿化设计要求进行栽植。有条件时,填方边坡的植被覆盖率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应达到70以上;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应达到50以上。公路经过草原时,应注意保护草原植被。取、弃土场地应选择在牧草生长差的地方。公路进入法定保护的湿地时,工程方案应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变。施工废料应弃于湿地之外。在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出没路段,应设置预告、禁止鸣笛等标志,并为动物横向过路设置兽道。
2.2水资源、自然水流形态的保护。
应调查和搜集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分布、容量以及水体的主要功能。路面径流不得直接排入饮用水体和养殖水体。不得占用居民集中地区的饮用水体;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体小于100m、距养殖水体小于20m时,应采取绿化带或者其它隔离防护措施。公路在湖泊、水库等地表径流汇水区通过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公路对地表径流的阻隔。公路经过瀑布上游、温泉区等特殊水体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确定避让距离。在作饮用水的地下水水源保护区设置的排、渗水构造物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时,应采取措施隔离地表污水。应注意保护自然水流形态,做到不淤、不堵、不留工程隐患。跨越溪、河、沟的桥涵的过水断面,应保证泄洪能力。公路跨越山谷时,应根据山谷宽、深及汇水面积等选择通过方式,有条件时宜优先采用桥梁跨越。工程废方弃置应作出设计,避免阻塞河道水流或造成水土流失。
2.3水土保持。
应充分调查沿线的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及覆盖率、水土流失现状等,综合采用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山区公路地质病害地段,当采取生物防护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时,应考虑当地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山区、丘陵区公路应尽可能与原有地形、地貌相配合,减少开挖面、开挖量,注意填挖平衡。弃土场应做好排水防护设计,以避免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取土点宜选择荒山、荒地。暴雨强度较大、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的石质挖方边坡或松散碎(砾)石土填挖方边坡地段,宜采用植物与工程综合防护措施。做好公路综合排水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和天然水系将路界范围内地表径流引入自然沟中。各种排水沟渠的水流不应直接排放到水源、农田、园林等地。应注重高速公路绿化设计,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花草、灌木、乔木等植物,对路堤边坡、弃土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外,还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体讲,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遗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般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护。
3.1公路交通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建设和营运对地区局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永久性的。路基、路面、采石取土区、工程施工区以及永久性建筑等,可能在不同路段对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公路建设和营运还会干扰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有可能对某些珍稀濒危动植物产生一定的伤害。另外,不合理的公路布局,有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积极措施,尽可能消除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公路建设和营运,必须遵守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规。
1)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野生动物保护法》指出,“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明确保护措施,并经主管部门审批。
2)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条例》还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3)合理选线。
公路选线,通常应避开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区、重要自然遗迹分布区、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地区。
4)采取保护措施。
如果公路必须通过上述特殊区域时,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如保护网栏、兽类通道及桥涵等。严格管理措施,如限制车辆运行速度,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必要时,可以对某些受直接影响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
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生物资源破坏将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生物,从而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污染将通过降低生物的生存环境质量而使生态系统遭受冲击。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公路调研报告篇十九
高速公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标志,在现代物质流通和市场运作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高质量的高速公路养护也成为了当前公路规划与建设的重点,公路养护是高速公路能够安全、快捷提供物资运输、人员流动服务功能的有力保障。总览我国高速公路目前养护现状,分析养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紧紧把握新时期公路养护的新要求,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养护途径,对于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的利用效率,保障高速公路的长远性使用,有着突出的时代意义。
公路养护是高速公路得以有效长期使用的保证,我国高速公路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养护管理体制。交通部在《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从目前看来,我国高速公路养护还是沿用着传统的建设、养护、管理于一体的体制,这种生产、管理、监督于一体的公路管理模式,从积极的方面看有利于任务的协调和零空间作业,从消极的方面看,却由于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责权不分明,监督也容易失去力度,这就为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设置了障碍,带来许多养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加之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尚年轻,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以及市场化的系统养护模式比还有很大差距。
过于责权一体化的体制,给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养护机制不完整,存在重建轻养状况。由于当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往往是国家或省级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建设,高计划性使得当前公路建设与养护都缺乏活力,表现出计划性质下的惰性,可以说当前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缺乏市场经济环境下应有的竞争性,导致公路养护不及时,质量低下等弊端的出现。其次,养护技术方面存在科技含量低现象,养护机械自动化水平偏低,新型养护设备的研发滞后,缺乏适应现代需要的系统性较好的公路养护模式,尽管养护部门也开始注重新材料在公路养护中的使用,但是往往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不能得以很好的开发利用。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养护技术队伍层次水平不足,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公路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少,其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更是不多,在队伍管理上也显得零散,针对此类人员养护管理机构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力度都很难得以顺利推行。
新形势下,公路养护部门的职能和任务都发生着很大变化,为了更好地保障高速公路在现代交通业中的重要作用,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环境,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立养护领域的服务理念,不仅将公路建设重点放在工程施工上,还要切实重视公路使用寿命的延长,将“有路就养,科学管理,技术为重”的养护理念贯穿养路管理的始终。这不但是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养护的服务理念,更体现出对养护工作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养护要及时,做到预防性养路;养护要系统,做到规划完整,责任明确;养护要科学,增加养路工程的科技含量,做好高速公路的“再建设”。针对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公路养护部门应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崭新的服务理念作指导具体养护工作,采取有效的养护策略,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首先,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以完善的机构设置和详尽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高速公路的养护也不例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机构设置一般是在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已经工程科等部门,这种设置有其自身优点,如处理突发事件时较为及时,资源调动与协调比较方便,但同时也存在着责任分化、养护成本过高等弊端。因此,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机构设置,尤其是要建立人员精干、业务熟练、技术全面和高科技水平的养护队伍。与机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速公路巡查制度、保养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责任到人,评价有据,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提高养护科技水平,增加工作的科技含量。公路养护也需要专门的技术依托,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一点我们要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并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充实到高速公路养护器材中。养护技术的`改革主要是要摆脱以往较为落后的人力养护,走机械化、自动化养护的道路,比如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监测系统协助检查并全天候监控公路状况,建立高速公路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如路面管理信息系统和桥梁管理信息系统等。
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还要做到预防性养护,这对路况检测提出了更大挑战,可能需要庞大的路基、路面、积水性、桥梁承载能力等数据整合系统,这种预防措施更需要养护人员不断提高养护知识水平,以适应预警养护工作。
第三,要加强监管力度。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对高速公路行业的监管、监督,通过政府强制、社会舆论,促进公路养护部门在履行养护责任、收取养护费用以及具体养护施工过程中的科学性,避免虚假、怠工现象;二是要提高公路养护部门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实践证明,决策对于一个部门、一项工作有着机关重要的作用,养护工作也需要管理层恰当决策,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错误进行预期,并组织员工进行计划制定和责任落实。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92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