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德与法治小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32:07
最新道德与法治小论文 思想道德与法治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1-11 23:32:07 小编:雨中梧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一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青少年现在都会对电视感兴趣,而在电视上就有一个节目就是说法律,并且也为我们播放了一幕幕残忍、血腥的场面,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最终打残了女孩的胳膊,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继母不懂法,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产生,通过这件事,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中学生应该学法、守法,更加要传法的义务,让我们周围的人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国家也为保护我们青少年而制定了多条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为维护我们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偏不遵守法律的规定,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如在校抄作业、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这不仅是违犯了法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这样做会导致某些同学成绩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将来走上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污点,也可能会因此赔上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积极遵守法律的规定,支持党的决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会活得更加精彩。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使,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产生,所以让我们与法制同时,让法制与我们同行,一直伴随我们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

-->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二

2020年,学校党支部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学校的“提升素质,优质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进一步深化学校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重在规范实效,创建党建特色品牌,努力做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排头兵。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努力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开展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抓好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支部班子建设,严格入党的各项程序,培养优秀青年走上管理岗位。

3、深入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支部党建工作活力。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活动,提升党员服务事业的责任和能力。

4、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加强党风党纪和廉政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提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质量,推动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5、落实责任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6、加强领导,做好群团等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服务党员、服务教工、服务学生。

(一)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努力提升党员思想政治素养。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领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党员教师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上来,用党的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开展学习型党支部创建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员集体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时事政治、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理论、优秀党员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记学习笔记、写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谈感想收获。党员教师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4学时(6个半天),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全年上党课不少于2次。不断丰富党员的学习内容,鼓励和支持各党小组开展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抓好全体教职工的学习。坚持每周一下午集中学习,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围绕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教师的素质、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以及教育法律法规等主要内容,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为人师表、爱生敬业的师德形象。

(二)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党支部领导班子建设。健全支委班子的学习制度,加强对支委分工的责任制考核。真正在党组织中和学校工作中树立榜样,努力提高党务工作水平,确保党建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加强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对入党申请人及时安排培养人加强引导和培养,培养联系人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察,与其交心谈心,帮助入党积极分子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水平。

3、规范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流程,坚持“按照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加强在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吸收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的组织中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4、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根据教育发展实际和领导班子长远建设的需要,党支部支持学校行政按规定程序及时补充和调整学校校级、中层后备干部,并分配承担一定的学校管理工作,为后备干部搭建学习、锻炼平台。

(三)深入开展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支部党建工作活力。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让党员同志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时时处处都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不断坚守使命、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2、扎实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办学目标,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反思、演讲、座谈、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认真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营造为人师表、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积极做好师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

3、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继续开展党员教师走访学生家庭、走访社区等活动,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对家访过程中发行的情况要及时

报告

和处理,特别是要帮助困难学生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提升党员服务事业的能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教学比武活动,党员教师做好榜样,不断加强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切磋,党员要争当教育教学能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立足岗位多做贡献。

5、扎实开展建党99周年庆祝活动。围绕纪念建党99周年,利用主题党日和主题教育“四项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评比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和“学习之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先锋充电站活动,慰问老党员等,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引导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上来,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四)加强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

1、加强党员队伍的廉政警示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活动,继续开展廉政建设专题教育,做好节日前廉洁提醒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带动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开展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组织开好组织生活会,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会前做好谈心谈话活动,征求学生、家长、教职工对党组织及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力度,促进党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继续向好转变。

3、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要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法制教育和宗旨教育,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积极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对有困难的教职工、学生要给予更多关爱。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工作,严肃政治纪律和工作纪律,强化民主监督,提高服务水平,树立廉洁高效的教育新形象。

4、加强党务公开工作。完善并落实党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发挥学校党支部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切实保障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按规定及时公示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关心的事项,经常性地征求和听取党内外教师的意见,为党内监督和学校民主管理创造良好的机制和氛围。

(五)落实责任机制,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1、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支部副书记和支委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各负其责,强化督促检查。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

2、健全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结合学校教育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党支部抓党建工作的具体责任,增强学校党支部抓党建工作意识,健全学校领导班子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述职和考评制度。要把党的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议程,深化党建工作调查研究,确保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做好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和党员参加“远教终端站点”学习教育工作。把一年一度的常规工作当作支部自身建设和党员自我学习、改进的重要契机。积极创建党建工作特色,强化服务党员、服务教工、服务学生的意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4、继续发挥学习强国和芜湖爱党建平台的作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继续保持在教育系统名列前茅。对学习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党小组或支部会进行交流,适时开展评比和表彰活动。

(六)加强领导,做好群团等工作。

1、继续抓好少先队工作。少先队是共产党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前哨阵地。我们将继续打造一支素质优良、尽责奉献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突出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尤其在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组织经验交流和外出学习参观。不断加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品质,积极引领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2、加强对关工委工作的领导。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发挥党建带关建的优势,发扬一批优秀老党员爱党爱国爱教育事业的优良作风,选配有较强办事能力、有良好服务精神、工作认真负责、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学校的关工委班子,扎扎实实的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细做实。

3、继续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作用,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制度,维护教职工的基本权利,建立“送温暖”长效机制,摸清贫困党员以及教师的家庭情况和具体的生活困难,力所能及地进行慰问和解决。继续做好妇女工作,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节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认真做好退休老教师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尽力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规划初具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品位,使其更美化更优化。加强与派出所、社区及校园周边等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积极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等作用,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5、加强党建工作的宣传。实事求是的宣传党建工作成绩,加大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要有新突破,在宣传的手段和形式上有新举措,让支部的党建信息快速及时得到交流,典型经验及时得到推介,优秀党员教师先进事迹及时得到推广。

在新的一年里,学校党支部将团结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教职工,进一步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狠抓党建工作的落实,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三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拓展的主要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学生自身拓展紧密联络,在现今的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受以往传统教育意识的影响,教师还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并没有将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枕不高,没有达到很好地培育效果。如何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学习热枕、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是相关教育人员值得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思考

在初中,学生处于思想成熟阶段,会受到各界影响,随着网络时代发展,学生了解到的信息也更多更繁杂,作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与法制意识是必需的,这里首要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深层次需求性,随后提出几方面对策,在教学生活实践体现,希望能够增强领悟,并为相关的教学事业拓展助力。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大多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成为了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又约束了学生学习的创新思想,学生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得教育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往师生观念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惧怕教师的威严,甚至在课堂上对不懂得地方不敢进行提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黑板以及粉笔成为了课堂的主体部分,班级学生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良好的教育方式,没有将每个学生顾及到,在教学中也没有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所教授的知识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一味的长篇大论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出现了教师讲课很认真,学生却没有得到所要掌握到的知识。那么,怎样将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者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

2.1不断的转变教师自身教学的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地调整和改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注重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体系。新课标将原先的思想品德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初中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道德与法制教师不断的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从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观念。初中的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不断的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注重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标准,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的调整,精益求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跟紧时代的步伐,强调价值观引领,充分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如果能中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真正有效地实现道德与法制教学的目标,就需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注重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句话叫“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有效地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就需要认识到自身即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还是学生的朋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应当注重多一些尊重和赏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注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自身关爱之心,在课堂中营造良好、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2.3引入道德模范实施教学,培养自主思考能力。

初中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多关注一些时政热点,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较好地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经引入道德模范开展课程教学,可引起学生共鸣。比如,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列举道德模范的事例进行导入,让学生感悟实际交往中落实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再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每一位学生讲一讲自己身边的道德典型(具备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的人)。在此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从活动开始到故事分享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先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准则是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梳理内容,并整理小故事。這完全是需要依赖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选择组织活动这种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名人故事,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换位思考具体指什么,日常生活中须多理解他人。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四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情感教育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了当今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现状,阐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运用丰富的情感信息来撞击初中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人品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内容有了许多更新和变化,如何关注生命,如何联系生活,如何理解权利,怎样培养责任意识,如何关注社会公正与维护世界和平,这些教学内容逐渐成为道德法制学科的核心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点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达到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均衡发展。

个体成熟的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发展。人的情感不是在自然条件下成熟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并成熟的。情感教育关注的是生命机制组成要素之一――情绪机制,关注的是如何使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等协调作用,发挥学习的最佳状态。人教版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包含着许多生动多彩的事例,一篇篇优美又便于朗诵的课文,树立了许许多多的鲜活榜样……这些案例与故事都蕴含着美丽、高尚、淳朴、健康的情感要素,承载着对人性的基本尊重,表达了对学生无限的关爱。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劝导和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和学生厌学的问题;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质量也无法令人满意;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只重视分数不看重素质培养的现象,学生只为分数而学,教师也只看重分数而教,有的学生甚至不学该课程。

这些怪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死板的教条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边缘化。第一,教学目标轻情感目标重认知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有完整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的情感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三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教学中灌输的理论知识就是纸和笔的结果,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德行上人格分离。第二,教条式的讲解方式忽视了情感投入。教师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只会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反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趴在桌上呼呼大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情况的调查结果证明,许多初中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值得学,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情感渗透,只是在讲台上一味地说教,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需要渗透情感教育,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的既有品德的教育培养,又有传授知识的双重任务。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应统一,做到“知、信、行”有机统一。“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信”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要想达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生“信”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动之以情地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二,《情感智力》一书中曾提到“情商”一词,书中阐述了一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智商仅起20%的作用,而情商可以起80%的作用。一个人的情商包括兴趣、性格和意志等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初中生的情感虽然很丰富但是又很不稳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所以教师要通过情感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个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备课过程、导课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时将情感教育融入在课外活动中。

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把文化理念、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工作都是依赖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实施,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充分体现在备课过程中,正确把握课堂讲解目标,预设要表达的情感案例或情境。

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导课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融入情感的导课很容易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加轻松,教学效率会更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教师通过影音等形式播放《我真的很不错》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合唱。大部分学生都熟悉这一歌曲,在轻松、愉悦又放松的教学氛围中专心学习,激发了他们很强的兴趣和浓厚的好奇心。

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把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教学相长。例如,在教学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享受学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突破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参加以“学习并不痛苦”或者“学习很快乐”为主题的辩论赛。通过激烈的辩论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情感融很快融入到教学中并达到了极致,实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教学效果。

4.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这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主题班会、重要的报告会、有知识趣味性的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才艺展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可以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课本内容的教学,又要关注学生将来的生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制素养,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融生活;

法在身边;

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作者:王艳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篇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我们的工作,通过近年天来的培训、实践我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道德与法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如果“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因此,在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

摘要: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w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愉快学习的平台。教师要在方方面面精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抛砖引玉;喜闻乐见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在教学内容上做了重大调整:在中小学起始年级,分别实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应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七年级)也把从前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新形势下中重点研究这门有着时代特征的新课程,看看它到底有哪些地方独具魅力。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们注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与法治在传承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十分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是伴随着“疑”的发现,分析,解决不断升华。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教养性质的课,多读,多想,基本上可以理解和掌握。因此,要培养学生自觉看书的习惯。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以先设计一些难易适中的问题,上课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就会到书本上去找答案,从而主动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同时,针对个别问题要给予个别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答案中语言的组织,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大好形势下,中小学起始年级推行法治教育相当及时,它能有效地杜绝中小学生过去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继续蔓延,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发力。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它是学生一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老师应该联系生活中学生接触的事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一种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体会道德与法治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观察的习惯,还能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消除隔阂,彼此充分交流,进而形成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也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来,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学校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规范学生的品德素养,而应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人格形成、习惯养成进行综合培养。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的方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它们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来引导学生分别是非对错,以《东郭先生和狼》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狼的虚伪和凶残、东郭先生的迂腐和仁慈以及农夫的胆识和智慧,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对狼一样的坏人绝不能心慈手软,遇到事情应该善于思考,从而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形的品德教育。在历史课中,老师可以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语文课上学到的典故“东郭先生和狼”和历史课上的相关历史知识融入其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品德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复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精心编选好练习题,并定时训练和讲评。

首先,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新的形势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注重考查的是能力、思想和科学素养。侧重考查的还是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我们只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题型训练(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才能围绕基本信息或知识点培养起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才能使自己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尽量从多个角度有选择地组织答案。同时,教师要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

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

再次,选多种类型试题训练,要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见多识广,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是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新课程改革的,是一门带有时代气息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终身品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在传统思想品德的教学上承上启下,由旧入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这是一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所以还需要广大一线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时事,不懈努力、全面解析、深刻把握,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独具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华政.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j].新课程(上),2012.

[2]龙能飞.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基本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学教学参考,2013(33).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学习,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文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办小报等阵地,引导学生成功地组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懂得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道德与法治的形成非常重要,班主任都应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总之,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并持之以恒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品行养成教育中更应是先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要在班内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方式外,还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家教工作,实现与家长的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能力有了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所增强,“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思想正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也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

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

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

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

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道德与法治》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道德与法治》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道德与法治》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道德与法治》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道德与法治》

《道德与法治》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让《道德与法治》课,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道德与法治》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笔者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笔者认为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有下面几个方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平安回家》一课,就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实地了解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

(2)、交互的动态讨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究,使课堂成为信息交流所。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在从讲究营养、穿衣舒适简朴、锻炼身体的正面引导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使其交流互动,扩展认知范围,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多样的情景表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可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以“孝敬父母”为例,教学中,我安排学生们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当录音机中传出《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推上了高潮。所以,发挥电教手段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总之,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五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齐放,我们欢歌笑语、放飞理想。

男:今天,伴着花香、书香和明媚的春光,我们迎来了萧县实验小学“第五届读书节”活动。

女:当我们沐浴着2016年和煦的春风,迎来又一个灿烂的夏天的时候,“书香校园”的动人篇章即将书写“第五届读书节”的辉煌。

合:在此,我们隆重集会,庆祝我校“第五个读书节”的到来。下面举行升旗仪式

男:琅琅的书声,是我们献给太阳的礼赞。

女:蓬勃的精神,是我们迎接日出的礼物。

合:同学们,请珍惜每一个晴朗的早晨,用生命中最浓的激情,最美的期待迎接日出。让灿烂的阳光点缀我们的人生,让飘扬的五星红旗见证我们的成长,让神州大地彰显中华的辉煌!

男:下面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宋校长为“读书节”致词。

女:谢谢宋校长。篇篇经典唤起我们读书的热情;

男:幽幽书香浸润着我们成长的历程!

女:在书香飘飘的校园中

男:在书声琅琅的班级里

女:我们如饥似渴地从书中吸食甘甜的雨露

男:我们废寝忘食地从书中获取知识的宝库

合:我们这些花朵在园丁辛勤的培育下竞相绽放

男:为了这次读书节活动的开展,学校做了精心策划,现在请教导处丁主任宣布第五节节读书节

方案

男: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

女: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

男: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女:先下面有请 同学宣读宣读读书节倡议书

【老师发言】

男: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书和我们一起翱翔。读书活动离不开老师的辛勤耕耘和忘我付出。

女:下面听听大队辅导员张晓鹏老师对我们的读书寄语吧。

五、大队辅导员讲话。

男:亲爱的同学们,你想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滋养吗?读书吧!

女:你想把握这场读书活动的脉搏吗?读书吧!

男:让我们努力读书吧,让我们共同传承伟大雄健的民族精神。

女:让我们努力学习吧,让我们共同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合:我们相信,在书籍的熏陶下,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六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深化基础教育,让学生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日后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而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教学。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效性教学方式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c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竭尽所能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对教学的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七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如“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如何防范各种险情”的知识、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们课前搜集遇到各種险情时该如何做的相关知识、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竞相展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演示“在发生地震时如何自救?”“火灾发生时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进行体育运动时如何才能有效避免伤害?”“当遇到有人求救时又该怎么办?”通过活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思品课不仅是简单说教,同时也能教给他们一些生活的常识本领,也能使他们从中受益,获得有益的东西。

我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做法:

1.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资源,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在教育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做出相应的回答。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问题让学生回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如讲授合理利用“网络”时,我提出如下问题:

(1)你每天都要上网吗?每天上网的时间是多长?

(2)你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3)遇到网络不良信息等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4)如果有网友要求与你见面你会如何处理?

针对上述提问,我会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并引导他们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3.实际操作: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方法步骤,实践活动对于青少年品德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参与,激发了自身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4.我们的教学要贴近生活的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在教学“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在城市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如走出校园就会看到到处各式各样造型的高楼大厦,街上流动的是各式轿车,映入眼帘的是绿草红花,城市布局更加合理,特别是“三个万亩工程的实施”让保山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课堂上是津津乐道,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我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了我区经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政治;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

-->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竞争程度的加剧,社会各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的必备素质。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然也就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职能。“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学为中心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智力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需要做到“学为中心”。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思想和行为偏差,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教学理念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总体指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坚持“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往单纯从教学内容出发的教学思想,而是要从学生出发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要对学生建立全面深入的认知,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初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法律意识等,实现对班级学情的重要把握,然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重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在“让友谊之树长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集体探索性的学习等,让学生分享彼此之音质生活收获、趣味经历、学习成果等,也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友谊的伟大之处,树立起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和情感,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素质。

初中阶段的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初中生年龄偏小,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学习自制力和专注力通常不高,对于较为枯燥的学习内容通常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来说,其本身趣味性不强,教师教学时如果刻板的照本宣科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老师采取“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改进和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加强对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教学工具的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和交流,多让学生获得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更好发展。例如,在讲到《我敬畏生命》一课时,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敬畏生命”的理论知识难免比较平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与“生命”相关的震撼画面或短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力的顽强,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在学生受到视觉冲击和情感冲击后,教师在引入课堂上与“敬畏生命”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将得到大大改善。此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初中生喜爱的趣味化教学方式如游戏、表演等,将理论化的知识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法治素质,便于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健康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活和实践,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具体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统一,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过哪些与法律相关的事件,反思法律意识的淡薄将造成什么后果,最后法律在事件的解决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想制作成一个典型案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分析,以此让初中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为中心”,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情感素质和法治观念,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连常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3)

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本人在此就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大家共享,以便于相互交流、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关键词:试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课几经改革,现在初中生学的是《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老师们也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很大的改变,花费了不少气力。但效果不佳,学生们思想品德形成不尽如人意,考试成绩不够理想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呢?有效提高思政的教学效果呢?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教材、学校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来进行,不能千篇一律,照搬照抄。为此,本人仅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方法与各位同事交流探讨,以便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况;潜心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教辅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我在上课之前,还总是要与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师,本班学生进行一些交流、沟通,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身心发展情况等等。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然后再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设计等。打有准备之战,这样上起课来就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也就会感兴趣许多。

,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

我们教师有爱心就是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进学生。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只有感情上接受了,他才会信服这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喜欢,而导致在学习中不想学,故意与老师对着干,更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责任心说的就是教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做到教书育人。平常心要求我们要能客观地看待学生、家长;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客观的看待学校、他人、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看待金钱、名誉、地位等,要有“不带半根草去”的常人之心。

在这点上我是这样做的:课堂上不同的问题则提问不同的学生;作业的要求、批改等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有所不同;对考试的要求也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学”起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使学生们的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他们形成“真善美”的高尚品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使《道德与法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道德与法治教学参考》

3、七、八、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4、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5、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6、***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十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论文【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生活融入课堂

摘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发展

引言:

走进社会,拓宽教学内容,把教学融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认知,获得价值体验,实践道德标准。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纲领,大胆的拓宽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观点认知、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弥补文本的缺憾,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学会拒绝“不跟烟酒交朋友”后,学生了解了烟酒的害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吸烟酗酒的危害,我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因为抽烟酗酒产生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学生a:去年的一天晚上,我家附近有位老爷爷抽烟,烟火掉在棉被上,酿成一场火灾,大火烧了被子、家具,老人也在大火中烧成重伤,损失惨重。

学生b:前年的冬天,我村的一位年青人在外面酗酒后开车回家,车子一头撞在电线杆上,造成车毁人亡的惨案。

学生c:……

一件件实事,一桩桩惨案;

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同学铭记了抽烟酗酒的危害,坚定了远离烟酒,并主动劝告父母不抽烟不酗酒的信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现生活就是通过视频、表演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获取信息,了解事物、看清事实、获得切身体验,增强认知,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的第1课只有一个地球的“家乡的环境”时,因为学生对家乡的过去只是停留在传说这一事物的表象上,没有见过,更没有体验。为了让学生看清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环境,体会到环境越来越恶劣,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搜集了不少关于家乡环境的老照片,拍摄了对应的新照片,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通过新旧照片的对比,增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把他们如何关爱自己一件事表演出来,体验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情油然而生。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因此,我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把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

(一周后,学生交流自己调查到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和行为,以及节约用水的“金点子”。)

学生a:学校厕所里的水龙头24小时开着,严重的浪费水资源。建议改成声控或感应水龙头。

学生b:庄稼地干了,农民伯伯浇地大多使用漫灌,耗时耗力,浪费资源,建议农民伯伯浇地使用喷灌技术。

学生c:可以用生活废水,拖地、冲马桶。

同学们知道节约用水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事后,他们又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节约用水的行动中来,为打造节水型社会做贡献。

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并高于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

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和该课的课时划分;

懂得谎言与善意谎言在本质上的区别,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做到诚实。

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儿童去认识和对待生活中复杂的道德现象,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去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对教材中涉及的道德概念和生活事件有时会有绝对化的倾向,强调事物的这一面就忽视了事物的另一面。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能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道德现象,克服道德认识上的绝对主义和片面性,克服用静止的、不变的观点看问题的倾向。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声”,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合说话要小点儿声是讲文明的表现,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说话小点声的情况下,还要注意让学生知道不能机械地对待事物和处理事物,如公共场合需要呼救时,就需要大点声,不能因为“要小点声”,而在应当大声时不大声。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很多教育内容都需要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如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对学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不能因为强调消除负面影响就否定其正能量的一面。要引导学生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媒体的正面作用,同时懂得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可设置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情境体验和行为演练中得到生长;

可设置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辨析是非正误中生长;

可设置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在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生长,传统的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为了促进学生生长,教师应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生长性学习还要注意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教室,离开课堂后还能持续生长。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哲学就是让教师建立起自己的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清晰、完善起来,并能在教学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行动,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哲理性反思。

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例,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生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融生活;

法在身边;

实践探索

2016年起,教育部审定了《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教材”)一书,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更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然,此门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翻新理念、渲染形式,而是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创设学的氛围、学的阶梯和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层面上尝试探索既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1.拥有童心——教学设计的基准点生本课堂需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呼唤拥有童心的教师,呼唤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拥有童心的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笔者和学生一起在角色扮演中演一演、讲一讲、唱一唱、说一说,与学生玩成一片,既让学生了解了熟悉小动物的特点,又懂得了爱护小动物的时候也要保护自己,唤醒了学生保护动物的责任感。2.环境布置——教学内容的体验点学生的信息大多来源于视觉渠道,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愉快的成长。因此,选择有代表性的画面布置校园环境进行环境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例如,在教学“分享真快乐”时,笔者将教室改造成“快乐共分享”。图书角有学生分享的图书,讲台前有学生分享的故事,座位旁有学生分享的美食,课桌间有学生分享的游戏……在“他是小气鬼吗”的故事中,学生明白了一起分享快乐多一点,要珍惜、感恩别人的分享,但是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3.小小创客——教学体验的升华点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备受关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融进创客教育过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活需要小创意”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鼓励学生想象,学习创意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在创客教室用3d打印笔制作笔筒,既学习了3d打印知识,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创造,争当小创客的品德。有的学生绘制创意画,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房子,有的学生设计未来汽车,还有的学生动手设计小吊床……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动手,就会有创造。

1.简约的目标定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应该立足现实,综览整个单元内容,精选以生为本的教学内容,才能定位出简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时,此单元的学习共有4节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愉快地完成从幼儿学习到小学学习的过渡,有身心的准备,有技能的准备。在第1课时教学时,笔者定下这样的目标:学会整理书包,认识教材,互帮互助,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消除紧张感,这样的目标清晰,脱离了空洞的定位。2.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教材“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最基本的公民责任感。但是,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花园,每到春暖花开时,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追逐嬉戏。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看看被踩倒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的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从室内走到室外,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完全融合,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据,有助于正确自然观的形成。3.融合的生活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两个课程的相加,更不是法治的标签与道德的凑合,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浸润和感染法治的思维和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时,笔者带领学生走上马路,参加“今天我是小交警”的活动,跟着交警叔叔观察“不同的上学路”,情境体验“这样安全吗?”切实感悟“交通信号要知道”。通过生活体验,学生知道了闯红灯要罚款,交警叔叔严格执法的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并因此获得感悟: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无法严格区分出哪里是道德教育,哪里是法治教育,但是在教材内容和实践生活再创造的整合活动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是学生主观的参与,是主动的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道”融生活,“法”在身边!

参考文献:

[1]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教师,2017(22).

作者:王艳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江苏省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

-->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十一

初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深化,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日后全面均衡的发展奠定基础。就目前的初中教学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固然重要,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同样的重要,因而初中教学中安排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是当前教学对每一名学生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意识、人格修养、行为品德、法律素养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各科学习的要求都有所增加,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也毫无例外跟着提高了起来,再加上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感情活动丰富,情绪极易发生波动,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教师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格外注意。因此,教师要合理的把握住教学的最佳时机,积极安排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以便引导学生顺利的得以健康成长。但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由于传统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导致了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尚且存在诸多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健康而言,是极为不利的。这样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持续不断的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创新教学方式,进入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中。当然,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最应当注意的就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只有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保证的教学,才能被称为是有效的教学。

就当前整个初中的教育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但是目前我们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持续影响,这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早些时候的初中阶段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名称叫做《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程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把它视为副科,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处于不闻不问的状态,完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一度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基本快被教师、学生和家长将其排除在了初中阶段的教学之外,这样就不用去讨论这门学科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了。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初中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极具修养、品德高尚及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因而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名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道德与法治》进行替代,使得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课程名称上就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同时,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对法治与道德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将道德和法治意识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给当前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根本上将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并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借此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有力的保障,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来,使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学习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进而将这一影响扩散开来,使得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的教学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就算是现在有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不少教师还依旧错误地认为学生要多学习“正科”,把语数外的学习进行再一次的增强,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所谓的“副科”,只要将教学任务完成个差不多即可,根本无需去对学生的本质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不去考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也不去考虑健全法律意识是学生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从而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大打折扣。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点,树立起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导,因为教学观念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教学方式,使得教学方式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去接触一些先进的教学观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学观念来颠覆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初中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予以足够的注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证,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同时,教师要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道德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体系,使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学方式的单调是教育教学的头号敌人,在道德c法治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而不去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灌输过来的知识,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形象的称其为“填鸭式”教学。在这样一种教学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单纯的接收,并不去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从而教学的质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证的,使得整个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能够采取相应的手段,将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小组合作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而使得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要在教学中竭尽所能的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对教学的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尝试在教学中使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需求,从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晦涩、枯燥,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激活策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初中教学;

道德与政治;

激活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行为和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容易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思想行为和法制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所以是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最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采取趣味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实现更加主动、更加高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些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很多初中生对其进行直接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进行机械背诵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和设计,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课堂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选择余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导入艺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例如,在“情绪的管理”的教学中,学生在平时普遍对个人的情绪管理和控制不忘初心,在学习这类内容时也缺乏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导入活动来实现有效“激趣”,如教师可以将某个人因为不良情绪造成的恶性事件制作成小视频,通过微课的形式导入课堂,这样的形式新颖有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在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在不知不觉中导入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将会得到有效的激发。

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有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的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便在师生之间搭建起互动交流的桥梁。同时,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后,学习行为会更加主动,个人在思想、道德、法治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完善。对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制定更加科学、完善的情感教育方案,以便对学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集体生活成就我”的内容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就需要情感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向学生讲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班级、国家等集体力量和凝聚力的伟大之处,如发生重大事件如地震、疫情、洪灾时,正是由于国家集体力量的存在,才让灾区个人顺利度过难关,所以个人是要依存和服从集体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其教学目标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和生活实践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有生活化教学意识,要尽可能的结合教材内容,开发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实现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加强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让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实现学科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在“认识自己”的教学中,可以使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优点、缺陷,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面对自己的素质缺陷该如何完善自我,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的支撑,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增加课程知识传授过程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调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法律为我们护航”的教学中,单纯的法律知识讲解较为枯燥,这是教师可以多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制故事片,让学生在更多的真实案例中学习。如此一来,当学生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威胁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处理问题的良好意识。

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增强道德与法制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为,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教师要具备创新教学意识,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让课堂教学实现激活、激趣,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明惠.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6(16)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论文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论文

道德与法治小论文篇十三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集体的温暖;(2)增强集体荣誉感;(3)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能力目标

(1)学习过集体生活,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得荣誉的能力;

(2)培育在集体生活中,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集体的内涵;(2)了解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内涵;

(3)理解个人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集体的温暖;(2)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教学难点

集体的力量,不是简单个体力量的相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板书)

第六课“我”和“我们”(板书)

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板书)

1.集体的温暖(板书)

(1)集体的含义

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体带给我们的温暖(板书)

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也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传递关爱和温暖。

(3)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

作用: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来源: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2.集体的力量(板书)

(1)正确认识集体(板书)

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

(2)集体力量的来源(板书)

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3)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关系(板书)或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4)集体的力量对个人的作用(板书)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健康成长。

一起成长。

四、巩固练习

1.集体的含义?

2.集体带给我们哪些温暖?

3.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分别是什么?

4.集体力量的来源于哪儿?

5.为什么说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6.集体的力量对个人有何作用?

五、教学反思(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93861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