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要素。教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教案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插秧歌教案篇一
秋季学期。
《芣苢》《插秧歌》——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诵读诗歌,结合诗句展开合理想象,还原诗中热烈的劳动场面。
品读诗歌,体味情感,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还原是诗歌中的劳动场面。
感受劳动者的情感。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教师说导入语,学生听讲并思考。
1.回扣上节课问题: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2.回顾学过的关于劳动的诗歌:《归园田居》《悯农》等。
《归园田居》:描摹出诗人的劳作之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悯农》:告诉我们一粒米、一口粥,都是通过艰辛劳动得来……。
提出问题:在内容上,《芣苢》《插秧歌》与这两首诗有何不同?
12分钟。
环节一。
《芣苢》:劳动的欢歌。
核心任务:自读《芣苢》,描绘阅读后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难点突破:
(一)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任务:阅读诗歌,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填写表格。
问题1: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六个字的含义。
明确:采、有、掇、捋、袺、襭等六个字,其实是六个动词,
表示六个动作。
采:采摘。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问题2:品味动词,思考六个动词联用,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障碍:概括画面,而非描绘画面。其深层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动词的内涵,从而进行合理的想象,还原出诗歌的画面。
方法点拨:借助字形字源,品味动词含义,展开联想想象。
参考名家译文,还原劳作场景,描绘诗中图景。
明确:看似简单六个字,就把女子们发现芣苢,采摘芣苢,再到满载而归的过程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二)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任务:体会劳动妇女采集芣苢、歌唱《芣苢》时的心情。
方法点拨:对比阅读《芣苢》与《弹歌》,体会两首歌不同节奏背后的情感差异。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重章叠句背后的画面与情感。
明确: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句,八个字,描绘了我国远古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砍竹,接竹,制作弹弓捕猎禽兽,通过紧张的劳动获取食物。我们在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紧张的节奏。想必,他们在歌唱时,心里也对猎物充满了急切的渴望。
在“采采芣苢”和“薄言”的重复中,节奏放缓了,画面里的人也放慢脚步。《芣苢》重章叠句,在不断重叠、不断回环的歌声中,感受到劳动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方玉润《诗经原始》)的快乐。
学生活动:修改预习作业。
10分钟。
环节二。
劳动者的颂歌:《插秧歌》。
核心任务: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一段心灵独白。
难点突破:
(一)写作基础: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问题1:和《芣苢》相比,《插秧歌》里的劳动有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谈一谈。
知识补充:插秧。
交流典型回答:辛苦的劳作。
紧张的气氛。
专注的劳动者。
提示关注要点:关注动作,还原画面。
关注比喻,感受气氛。
关注语言,揣摩心理。
关注细节,体会精神。
(二)写作难点:依据诗句,结合人物身份,揣摩人物心理。
问题2:一段的心灵独白,需要兼顾哪些要素?
要点:符合人物身份。
契合人物性格。
关注特定情境。
举例:以“农夫”形象为例。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作为一家之主,看到全家人一齐劳作,会是什么感受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农夫自己会不会产生自己是战士的想法?)。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是什么支撑他不顾辛劳:不没吃早饭,也顾不上休息呢)。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田夫为什么会答非所问呢?在问题与回答中间,田夫在心里想什么呢?)。
明确:劳作是辛苦的`,紧张的。所以本诗时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歌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但这些,在劳动者这里,其实是一种自觉。
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承担着一家的生活。眼前的这一片秧苗,就是一家的希望。
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人对待庄稼,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种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春种,秋收,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中,成为了潜意识。
劳动何以成歌成诗。
编者为什么要在这个单元安排2首古诗?
明确:展示古代劳动者的风采,与其他写劳动者的诗歌相比,还原了劳动最本真的滋味。
为什么是这两首古诗?
《芣苢》,使我们在远处欣赏劳动妇女们忙碌欢乐的劳动画面;
《插秧歌》,让我们走近劳动者,体味他们的感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快乐,思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劳动何以成诗”
劳动,辛苦繁忙,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感。
朗读关于劳动的诗,体会劳动中的快乐和美丽。
秋浦歌·其十四(唐·李白)。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乡村四月(宋·翁卷)。
插秧歌教案篇二
1、感受旋律的欢快,初步学会秧歌舞的基本动作。
2、掌握“秧歌十字步”动作,并能相互合作随音乐完整表演舞蹈。
感受旋律的欢快,初步学会秧歌舞的基本动作。
难点:掌握“秧歌十字步”动作,并能相互合作随音乐完整表演舞蹈。
录音机、磁带、彩带,秧歌舞碟片
(一)、欣赏《秧歌舞》,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跳过秧歌舞吗?(请幼儿欣赏)
2、你看到里面的人是怎么跳舞的?他们做了哪些动作?(扭来扭去很高兴的样子)
(二)、倾听音乐两遍,幼儿联想
1、这首歌听了以后,感觉怎么样?(欢快、高兴等)
2、你听到了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3、你会给这首歌加上好看的动作呢?
(三)、教舞蹈《扭秧歌》
1、欣赏老师完整跳一遍。
2、逐句跟学,边哼唱曲子边跳。
3、教授基本舞步“秧歌十字步”。
4、完整跟老师练习一遍。
5、听音乐徒手跳一遍。
6、幼儿手拿彩带,面带表情跳两遍。
(四)相互合作,表演舞蹈
1、讨论: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可以合作表演?
2、请几名幼儿合作表演一次。
3、请小朋友们相互合作表演舞蹈。
(五)老师小结
插秧歌教案篇三
:20xx.11.
1复习歌曲《秧歌舞》。
2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体验汉族的秧歌舞,从而培养热爱祖的民族歌舞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各小组的汇报,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秧歌,并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秧歌舞》,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舞蹈室,并按三大组位置座好。座位形状为半圆形。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秧歌舞》的歌声中进入教室,即复习了歌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采用半圆形座位模式,给学生一种全新,自由的感觉,也方便各小组的汇报。)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让学生各展才能。通过创造、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师:上节课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本节课,同学们将要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希望其他同学能认真听同学的汇报,尊重同学,做合格的小观众。(设计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唱歌小组汇报:
师:现在我们请唱歌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
1、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秧歌的历史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
2、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学生把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展示给同学们欣赏。(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
组长指定一人介绍改编成新词的《秧歌舞》,然后小组齐唱。(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其他学生也想尝试创编歌词的想法。)
4、师生互评。
师:你们觉得我们的唱歌小组表现的怎么样?他们歌词创编的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答。
师:让我们一起为唱歌小组喝彩。
生鼓掌。(设计意图: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5、小组选派一人教唱全体同学。(设计意图:大家一起体验唱歌小组的成功。)
(二)、乐器小组汇报:
师:唱歌小组汇报的非常重要,让我们了解了秧歌舞的历史与发展,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精心收集的其他秧歌舞的音乐,还为我们创编了新的《秧歌舞》歌词,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他们。
生鼓掌。
师:接下来请乐器小组的同学们为我们汇报你们的成果。
1、播放歌曲伴奏录音,乐器小组的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师到同学间巡视。(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及创造能力。)
2、学生在乐器小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师强调乐器小组的同学一、二拍用响板,三、四拍用串铃。以便在学习秧歌步时用这种方法提示学生动作。(设计意图:本课让学生使用节奏乐器“响板”和“串铃”,是别有用心的:一、二拍用响板是“进”,三、四拍用串铃是“退”,用这种方法即提示了学生的动作,又培养了内在节奏感。还增加了节奏乐器的实用效果,用学生自己奏出的音响来烘托课堂气氛,对学生、对教学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师评价。(设计意图:及时对乐器小组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舞蹈小组汇报:
师:接下来,让我们以掌声欢迎舞蹈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进行汇报表演。
1、组长指生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设计意图:尊重组长的决定权。)
师再次重复秧歌的基本步伐。(设计意图:重复强调秧歌的基本步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设计意图:通过创编表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小组合作能力。)
3、生评价。师再对舞蹈小组的表演进行肯定评价,并组织进行秧歌舞基本步伐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舞蹈小组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师:舞蹈小组的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热情的舞蹈来表现了歌曲的情绪。舞蹈就是跳动的音乐,他们的表演,使歌曲变得更加生动起来。真棒!
4、舞蹈小组的同学教全体同学学习秧歌舞的基本步。
师巡视辅导,要求舞蹈小组的同学在教身体协调能力差的同学时,把秧歌步简化成四二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代替秧歌步。(设计意图:降低学习难度,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设计意图:把三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全员参与,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更好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生答。
师小结。
(设计意图:肯定学习过程,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收获。)
插秧歌教案篇四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3.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
1、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主要内容,把握诗歌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的语言特色及白描的艺术手法。
1、导入新课。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
2、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3、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4、题目解说。
“插秧”指将秧苗栽插于水田中,或指把水稻秧苗从秧田移植到稻田里。《插秧歌》是杨万里在途中见到农民男女老幼冒雨插秧后写的。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页,描写插秧的繁忙。
第二部分:颔联,反衬劳动的紧张、艰苦。
第三部分:颈联、尾联,表现劳动紧张、农人勤劳。
6、全文分析。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诗的韵脚。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2、《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头盔”)和“铁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从而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3、《插秧歌》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颌联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都没有,如此便写出了抢插的紧张程度;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诗人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选择《插秧歌》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给他(她)写段心灵独白。(200字左右)。
插秧歌教案篇五
今天是星期天,爸爸说带我和姐姐到乡下体念劳动――插秧,我们俩听了挺高兴的.,以为又可以潇洒的玩一回。不久,目的地到了,爸爸脱下鞋子,光着脚首先下到田里,叫我们也跟着他的样子下去。我脱下鞋子正准备下,可看到姐姐望着田里发呆。我叫她脱鞋,她就是不脱,还编个理由说:“不行,我穿的是白裤子、白袜子,而且还很干净呢!”,看她那样,我也不想下了,这时,爸爸叫到:“儿子,男子汉勇敢点!”可我还是有点怕,爸爸走过来牵着我的手,慢慢的走下了田,刚下田时我还是忍不住的“啊!”的怪叫了一声,没多久,我适应了,脚下凉凉的、滑滑的感觉还行。这时,爸爸递给我一大把秧苗,让我学着他的样子,用手指把秧苗分开,再用三个指头把它插下去,一排插四棵。刚开始我老是插不稳,心中开始烦躁,爸爸来到我的身边,耐心的给我讲,并鼓励我,慢慢的我插的秧苗也不浮起来啦。我可高兴啦,也有兴趣了,不知不觉的我插完了一块。这时爸爸叫我洗脚,准备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批评了姐姐,表扬了我。还和我约定以后我们要一起来给禾苗施肥、除草、抓虫子。到了秋天我们再来收获我们的劳动成果,然后把它做城米饭。想想能够吃上自己亲手做的米饭,我心中的那个美呀!真希望那天早些到来。
不觉的就插完了一块。插完后我们洗好脚回家。
插秧歌教案篇六
五一劳动节前段时间,农村的田里就是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在农村土生土长的爷爷便带我去水田里插秧了!
我和爷爷全副武装――雨鞋,雨裤,水手套齐上阵。只见爷爷不紧不慢地走下水田,感觉就像boss登场一样。他左手托着一把秧苗,右手从左手上掰下一小把秧苗往水田里插。插一根,往后退一步,插一根,退一步。那动作非常连贯,简直天衣无缝。大约过了五六分钟后,爷爷已经插好了两排秧苗了。那秧苗个个都雄赳赳,气昂昂的。像一支打了胜仗的军队一样,精神抖擞。
我也开始动工了,我迫不及待地挽上袖子和裤腿。“嗖”的一声窜进了水田里。哇!水田里冰凉冰凉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像模像样地学着爷爷的样子。左手攥着秧苗,右手像小鸡啄食一样插着秧苗。插一根,往后退一步。可是,我举步维艰,身子失去了平衡,“砰”的一声就摔了个四脚朝天,每一寸肌肤都受到了淤泥的抚摸。我好不容易爬起来后,继续插起了秧。六七分钟后,我抬起头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那真的和爷爷有着天壤之别呀!我插的秧一个个都折了腰,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好比一支打了败仗,又落荒而逃的军队一样,垂头丧气!
插秧可真不容易啊!夕阳西下,我和爷爷都拖着劳累的背影回家了!
插秧歌教案篇七
1、感受歌曲的优美,体会歌词的意义,快乐的歌唱劳动。
2、感受劳动人民插秧的辛苦,珍惜粮食。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a、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了解镜子的作用,孩子们慢慢在照镜子的游戏中静下来。
b、介绍水田。
“有一个大镜子,它能照出蓝天,你猜是什么?”(大河、大海)。
教师提出水田并提问:水田是什么?(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有几个孩子说出来是种苗的,长麦子的。)。
二、引入儿歌。
教师提问:水田这个镜子能照出什么?(白云、月亮、太阳、小鸟……)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简笔画展示,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老师边画边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蓝天(白云)”,第三个孩子开始说的时候,教师提出要求:请你学着老师刚才的方法来说:“水田是镜子,照映着……”
三、学说儿歌前半部分。
教师引出儿歌:“小朋友真厉害,都快编出一首诗了,有一个叫詹冰的爷爷写了一首诗,他的诗就像我们小朋友刚才说的一样,听一听哦。”(慢慢渗透作者名字,让孩子们将来读书的时候也知道关注作者,并选择优秀作者的做秀作品来读)教师说儿歌的时候发现一些孩子在跟说,于是,提出小朋友轻轻说,老师大声说,听清楚老师的`声音。第二遍,小朋友大声说,老师轻轻说。
四、学说儿歌后半部分。
教师过度语:“儿歌还有下一半呢,这一半可比上一半难了,你有信心学会吗?”孩子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很认真地听着、看着。老师做插秧动作,并画出倒在水里的青山,画出秧苗,问:“农民在插秧了,插在哪里了?”(水田、青山)“为什么是插在青山上啊?”(水中倒影)接着便是边画图边展示儿歌。孩子们很快理解了为什么插在蓝天上、青山上。
五、完整地将儿歌说一遍。
六、以游戏巩固儿歌,加强幼儿理解。
小朋友做“镜子”里的东西,教师做农民。“一、二、三,变变变”的游戏变出东西,定型定在那里,然后和老师一起说儿歌。游戏两遍,孩子们很感兴趣。
七、创编儿歌并表演。
小组小朋友商量变东西,你想插在哪里就变成什么,然后一个人做农民来插秧。
附歌词:插秧。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插秧歌教案篇八
学插秧劳动节,我来到乡下,看见爷爷奶奶正在田里插秧,我也想试试,于是我学着大人的样子把裤子卷起来,然后又踩在软绵绵的泥土里,泥土把我的起膝盖给埋住了,我吓了一跳,不过,很快我就不怕了,我又把一根根绿油油的秧苗插在了泥土里就这样,我就一根一根地把着些秧苗插好,等我插了几根时,我觉得有一点腰酸背疼的,于是我就站起来休息,顺便欣赏一下我的杰作,只见我插的秧苗歪歪斜斜的,十分难看,我又看见我的衣服上,脸上都是泥,爷爷奶奶看见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今天,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学插秧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插秧歌教案篇九
在教学《插秧》一课时,插秧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是很陌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水田、插秧等词语,我特意找来江南农民插秧的录像片放给学生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词义,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当小作者,续写课文,并配上插图,大家兴致很高,纷纷写文配画,不久,一幅幅图文并茂的书画作品就诞生了。我们在班里做了书画展,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我觉得在这节课里,同学们思维活跃,他们的想象不管对或错,画的好或坏,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所以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班学生自己续写的文章: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草地,映照着麦田,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树。
农民在插秧,插在草地上,插在麦田上,插在天空上,插在大树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彩虹,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
农民在插秧,插在小鸟上,插在飞机上,插在白云上,插在彩虹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自己,映照着小鱼,映照着大楼,映照着小草。
农民在插秧,插在影子上,插在小鱼上,插在大楼上,插在小草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花朵,映照着高楼,映照着青山,映照着飞机。
农民在插秧,插在花朵上,插在高楼上,插在青山上,插在飞机上。
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春天,映照着春雨,映照着月亮,映照着星星。
水田是大澡盆,洗着青山,洗着白云,洗着青山,洗着绿树。
农民在洗澡,躺在绿树上,躺在青山上,躺在白云上,躺在蓝天上。
水田是水池,鸭子在洗澡,小鱼在游玩,小朋友在追打着玩。
水田是玻璃,透出了太阳,透出了楼房,透出了小鸟,透出了彩虹。
水田是画板,农民在画画,画出了蓝天,画出了白云,画出了青山。
水田是花园,农民在种花。水田是地毯,农民在休息。
水田是院子,农民在乘凉。水田是棋盘,农民在下棋。
水田是块布,农民在绣花。
这是一篇永远也写不完的诗歌,学生通过想象写出了众多不同的词语,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新的教科书中,能做这样练习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不断地训练培养,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插秧歌教案篇十
《插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首儿歌,通过比喻和想象,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诗歌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根据教材特点、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会写6个。渗透识字方法。
2、了解春天到来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劳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课外采风活动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学语文。
2、通过合作学习、朗读感悟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意义和朗读感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形象的感知春天的美丽和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生字,所以正确认读生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感特点,读通课文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劳动的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永远生活在童话里,本篇课文描述的有关春天的景象可谓让人流连忘返、痴迷沉醉。所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
教师的魅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拟采用“范读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通过自评和他评的学习方法来训练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必须付诸一些讲解法,这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形象地理解课文的生字词,教师还必须适当运用表演法辅助教学。
现代教学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辅助设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
获得成功并得到奖励永远是孩子们最兴奋的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打算采用奖励法。
在教学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生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才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活动永远是儿童最感兴趣也是最能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懂得在活动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生活处处皆知识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孩子们,插秧也是一种农活。并板书课题:插秧。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随文识字学词。
新课程改革提倡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即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并练习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画出来。在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再随课文出示生词。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学习生词。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多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字的规律及特点,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使之形成较强的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生字后,安排学生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游戏的过程是这样的: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认识的生字下面的铅笔线擦去,如果还不认识则请同桌帮助认识,然后再擦去下面的铅笔线。这样,就等于把字宝宝送回家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写字能力,但对于那些容易写错或不容易写好看的字老师必须加以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课我重点指导孩子书写“农”“民”这两个字。农:第三笔撇起笔要写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民:要注意笔顺,最后一笔是斜钩。然后让孩子在田字格内认真书写。在孩子书写时,教师要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这样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通过前面的自己练读,学生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一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怎样克服呢?我打算采用教师范读法为孩子们学习朗读奠定基调并形成学习的目标。然后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师范读时说,昨天春姑娘夸老师了,说老师把她读得很美,还奖励了老师一朵红花呢!谁能把描写水田美景的句子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简笔画课文中描写的春天的景物: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他读得怎么样?你也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水田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农民伯伯在水田里干什么?(插秧)插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小节吧!教师相机板书:农民在插秧、绿树、青山、白云、蓝天。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其实是插在哪里?老师朗读课文,你们做动作好吗?通过做动作,让学生体会到水田的美,在水田中插秧的美。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再配上音乐(鸟鸣、流水的声音),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然后美美地读课文。最后引导学生想象: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为后面的仿写奠定了基础。我想,到这时,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的劳动更是美的。水田这面大镜子还能映照着什么?农民伯伯还能把秧苗插在哪里?请把你想象的景物画出来,并仿照课文编一首儿歌。这样,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存在。最后,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最后,我想谈谈我的板书设计。在导入新课时我就板书了课题《插秧》,并多媒体出示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指导写字时,我在黑板上范写“农”“民”这两个字。给学生的书写提供了范例,这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简笔画。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相机板书:水田是镜子、农民在插秧。纵观本课的板书可以发现,我的板书不但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为学生的仿写奠定了基础,降低了学生仿写的难度。
总之,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将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我将沿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
插秧歌教案篇十一
学习《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一、导课:
同学们,春姑娘回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你画的春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好吗?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插秧歌教案篇十二
插秧歌是一种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上是农村种植、收割时的劳动歌谣。而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插秧歌已经走出农田,进入了城市的舞台,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近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插秧歌的表演,通过亲身的体验,深感插秧歌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获得了很多启发和体会。
插秧歌是一种集体劳动时的歌舞表演,要求团队的默契和配合。在表演中,每个人的动作需要保持一致,步伐要一致,同时动作要协调统一。通过这种表演形式,我深刻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只有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整个团队的实力。这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懂得了团队共同奋斗和目标一致的重要性。
插秧歌中的舞蹈动作充满了力量感和韵律感,能够极大地调动观众的情绪。无论是挥舞手臂,还是踏着有力的脚步,都能让人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在插秧歌的表演中,我用全身的力量投入到舞蹈中,感受到了身体带来的力量和激情。这也让我明白了舞蹈的魅力和表达情感的力量。通过舞蹈,我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让自己更加快乐、积极。
在插秧歌中,歌曲的歌词非常贴切,通过文字表达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辛勤和快乐。而演唱者的音乐也融入了农田劳作的节奏感。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农民的生活和付出。这让我明白了艺术表达的力量,通过歌曲、舞蹈和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影响他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希望能够运用到这种艺术表达的方式,用我的作品传递正能量,传递爱与希望。
通过参与插秧歌表演,我还意识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和重要性。在表演中,我们只是模仿了插秧的动作,但是我深深体会到了农民劳作的不易。农民每天早早起床,辛勤劳作,付出了很多。在舞台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辛勤和付出,更加明白了农民是祖国的支持者、建设者,应该倍加尊重和关爱。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明白了劳动的不易和珍贵。
总结起来,通过插秧歌的表演,我获得了很多的心得和体会。团队合作的力量、舞蹈的魅力、艺术表达的力量以及劳动的重要性,都在插秧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次表演让我更加了解了插秧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增强了我对农民劳作的尊重和理解。我相信,通过这次经历,我的人生将会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插秧歌教案篇十三
教学内容:
学习《插秧》这首儿歌,认识6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春天是播种插秧的季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儿歌)。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想一想,城市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10、朗读挑战赛: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水田是镜子,
映照着蓝天,
映照着白云,
映照着青山,
映照着绿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背诵儿歌、复习生字、学会写本课5个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背诵课文。
二、学写生字:
读生字,纠正字音,
出示“农、民”,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出示“田、照、蓝”:
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学生可就难写的字书空或描一描后再书写。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作业设计:
在作业本上每个字写2个,组一个词。
板书设计:
田、照、蓝、农、民。
教学反思:
插秧歌教案篇十四
1、培养规则意识,能与同伴配合协调。
2、获得对民间游戏的感性经验。
彩条若干,《过新年》音乐光盘、轻柔的音乐。
全体幼儿准备。
1、扭起来。
教师播放音乐《过新年》,手拿彩带扭秧歌,把欢快的喜气洋洋的精神表达出来,以激发幼儿扭秧歌的*。
2、武动彩带。
每个幼儿拿彩条,排成一纵队,三个教师穿插在中间,随着欢快的音乐进行曲线走跑交替,排头老师控制好速度和曲线的幅度。幼儿自选两根彩带,随着欢快的音乐四散在场地上挥舞彩带,教师参与其中带动幼儿扭起来。指导幼儿双臂用力挥舞,如画圈、抖动、甩动,双臂高举自传等,彩带随风飘动。
3、舞动身体。
幼儿分组随音乐扭秧歌,康纳一组早到达终点,为胜队。
4、放松运动。
教师带领幼儿随舒缓的音乐放松摆动身体,达到调整的目的。
(活动中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碰撞。)。
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中活跃了身心,即达到了锻炼的目的,又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感情。
插秧歌教案篇十五
内容:音乐活动《秧歌舞》。
时间:20xx、11、
教学目标:
2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体验汉族的秧歌舞,从而培养热爱祖的民族歌舞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各小组的汇报,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秧歌,并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学生舞蹈的创编能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秧歌舞》,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舞蹈室,并按三大组位置座好。座位形状为半圆形。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秧歌舞》的歌声中进入教室,即复习了歌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采用半圆形座位模式,给学生一种全新,自由的感觉,也方便各小组的汇报。)。
二、各小组汇报。(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让学生各展才能。通过创造、体验、合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师:上节课老师把同学们分成了三组,本节课,同学们将要在老师的组织下,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希望其他同学能认真听同学的汇报,尊重同学,做合格的小观众。(设计意图:关注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达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一)、唱歌小组汇报:
师:现在我们请唱歌小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收集来的信息,资料。
1、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秧歌的历史与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了解祖国多民族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伟大的祖国。)。
2、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学生把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展示给同学们欣赏。(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3、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
组长指定一人介绍改编成新词的《秧歌舞》,然后小组齐唱。(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表达能力,激发其他学生也想尝试创编歌词的想法。)。
4、师生互评。
师:你们觉得我们的唱歌小组表现的怎么样?他们歌词创编的怎么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答。
师:让我们一起为唱歌小组喝彩。
生鼓掌。(设计意图: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
5、小组选派一人教唱全体同学。(设计意图:大家一起体验唱歌小组的成功。)。
(二)、乐器小组汇报:
师:唱歌小组汇报的非常重要,让我们了解了秧歌舞的历史与发展,并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精心收集的其他秧歌舞的音乐,还为我们创编了新的《秧歌舞》歌词,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他们。
生鼓掌。
师:接下来请乐器小组的同学们为我们汇报你们的成果。
1、播放歌曲伴奏录音,乐器小组的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师到同学间巡视。(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反应及创造能力。)。
2、学生在乐器小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师强调乐器小组的同学一、二拍用响板,三、四拍用串铃。以便在学习秧歌步时用这种方法提示学生动作。(设计意图:本课让学生使用节奏乐器“响板”和“串铃”,是别有用心的:一、二拍用响板是“进”,三、四拍用串铃是“退”,用这种方法即提示了学生的动作,又培养了内在节奏感。还增加了节奏乐器的实用效果,用学生自己奏出的音响来烘托课堂气氛,对学生、对教学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师评价。(设计意图:及时对乐器小组的同学给予充分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与学习兴趣。)。
(三)、舞蹈小组汇报:
师:接下来,让我们以掌声欢迎舞蹈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进行汇报表演。
1、组长指生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设计意图:尊重组长的决定权。)。
师再次重复秧歌的基本步伐。(设计意图:重复强调秧歌的基本步伐,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2、舞蹈小组表演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设计意图:通过创编表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音乐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小组合作能力。)。
3、生评价。师再对舞蹈小组的表演进行肯定评价,并组织进行秧歌舞基本步伐的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舞蹈小组创编的秧歌舞小组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师:舞蹈小组的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用热情的舞蹈来表现了歌曲的情绪。舞蹈就是跳动的音乐,他们的表演,使歌曲变得更加生动起来。真棒!
4、舞蹈小组的同学教全体同学学习秧歌舞的基本步。
师巡视辅导,要求舞蹈小组的同学在教身体协调能力差的同学时,把秧歌步简化成四二拍的音乐律动,让学生用“两进两退”的步法代替秧歌步。(设计意图:降低学习难度,这样的分层教学利于保护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在乐器小组的伴奏下,载歌载舞,表演唱《秧歌舞》。
(设计意图:把三种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全员参与,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更好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四、课堂小结:
生答。
师小结。
(设计意图:肯定学习过程,运用反思性语言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与收获。)。
插秧歌教案篇十六
插秧歌是一种古老的农耕习俗,代表着丰收的希望和农民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插秧歌表演,并深受其感动。以下是我对插秧歌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插秧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表演开始的时候,我被迷人的音乐所吸引。伴随着悠扬的旋律,舞者们整齐划一地排成一队,手中的稻穗随着节奏摆动。在接下来的舞蹈中,他们组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图案,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而插秧歌的动作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他们像是精准的机器一样,每一个动作都完美无瑕地表达了插秧的过程。整个表演让人仿佛置身于农田中,感受到了农民们辛勤耕作的心情。
其次,插秧歌使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和勤劳。在表演中,我看到了农田的辛勤劳作和希望丰收的渴望。舞者们用力地拿起稻穗,轻轻地搓揉,仿佛自己正在亲手抚摸着那些庄稼。他们低头,专心致志地插下每一根秧苗,不留一丝草屑。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对农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希望。这种辛勤和勤劳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粒粮食。
插秧歌还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在表演中,舞者们紧密配合、默契无间地完成每一个动作。他们举起双手,随着节奏挥舞着,彼此之间完全没有犹豫和纤毫的差错。这种团结和合作的精神,正是农民们实现好收成的关键所在。每个舞者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如每一位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一样。我被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所感染,也深刻体会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
此外,插秧歌也唤起了我对农业文化的思考。在表演中,我看到了农民们对土地的感恩之情和传统农耕的智慧。插秧歌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这些传统与现代舞蹈相结合,使之更富有时代感。这让我对我国农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农耕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相信通过类似的舞蹈表演,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最后,参与插秧歌表演,让我感受到了对农民劳动者的敬意和尊重。表演结束后,观众们起立鼓掌,向舞者们表示敬意。我看到舞者们脸上洋溢着自豪和笑容,他们为自己能够用舞蹈表达对农民的敬意而自豪。我也深感自己作为一个观众,对农民们的辛勤和付出表示敬意。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支持农民,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通过参与插秧歌这项活动,我对这一古老而美好的农耕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插秧歌的力量在于传递着丰收的希望、辛勤的劳动精神以及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我希望这种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农民劳动者,让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096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