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一
作者: 杨仲东(初中数学
甘肃张掖甘州三期初中数学二班)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
三、
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摘要] :“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
一、创设情境,二、出示目标,三、自主探究,四、师生互动,五、反思升华,其灵魂在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关键词:五段式教学 结构分析 结构操作
评价标准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创设情境: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
2、出示目标:“先学”之前或用投影幕显示或三言两语,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就好比调度员给驾驶员下达任务一样,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
3、自主探究
(1)、进行“探究”前的指导
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及自学方法。比如;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是围绕问题独立看书,寻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
(2)、加强“探究”的督促、检查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4、师生互动
“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
(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是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即使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对于“学”与“练”的关系,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可以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
5、反思升华 (1)、归纳小结(2)、拓展练习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五段式”教学法
1.提示
所谓提示就是教师确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作出提示。提示的问题,以能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维、产生兴趣为目的。
以高一教材第五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框题为例,向学生提示如下:①什么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手段有哪些?②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不是一回事?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矛盾?④物价放开后,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人借此来否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对此你有何看法?教师提示的问题,要有新意,应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规律,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及能力的培养。2.读议
读议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示的问题,前后两桌为一组,边读边议。通过读议,一方面,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得到认知,对难度稍大的一些问题也能各抒己见,学生错误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正确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获取了学生疑点、难点、热点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3.激励 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诱导学生对“提示”的问题谈出自己的见解,对主动发言的同学给予鼓励鞭策,对口头表达能力强、语言逻辑水准高的学生予以表扬,从而激励全体同学增强自信心,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4.讲练
讲,主要针对学生读议时反馈出的疑点、难点、热点进行讲解点拨,切忌面面俱到。教师讲解后,应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的掌握上,在思想知识水平上,达到新的升华。
练是讲的深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能力的关键。教师在组织练习时,要瞄准和覆盖教材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在题型设置上,除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外,还应设置一些有难度深度的题目。5.评定效果
评定效果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首先,运用提问、答辩、笔答等形式,看学生是否存在观点性错误; 其次,运用各种题型的练习,看学生是否存在知识性错误;
再次,运用国内外时事资料和社会现象分析,看学生是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掌声》教学研究的心路历程
陈工民
养蚕的季节,蚕宝宝经历了一次一次的蜕皮,徐徐长大,最后变成长了翅膀的飞蛾,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南国的冬季,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我如同蚕宝宝一样,蜕皮,蜕变,只为了能顺利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
◆背景描述
在接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这几年教学实践的一次考试,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良好机会。
当天晚上,我捧起河北作家董保纲的《掌声》,躺在床上,含心读了起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泪水溢满眼眶,文中的英子就如在我的身边小步地挪动着。而在那一刹那,我觉得英子就站在我面前。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发现我已经完全进入了文字的内心世界,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英子的形象逐渐在我的心中丰满起来,高大起来,鲜活起来„„ 在反复研读文本后,备课时,我问自己:《掌声》这课的感人之处到底在哪儿?最终定位是:在残疾女孩英子最脆弱最需要鼓励的那一刻,全班同学及时地用掌声鼓励了她。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健康的人,他们很难体会到一个残疾的、内心自卑的孩子走上讲台、亮相那一刻的艰难与尴尬。于是,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第一次掌声的体会上、放在对英子害怕、自卑的描写上。为了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体会到了英子上台那一幕的艰难,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我想若抓住1——3节中“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去品读,去感悟,学生就会渐渐地融入英子这个角色。于是这阵骤然间响起的掌声就不仅仅是文本上的这几句话,在那一刻,学生的内心也已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是他们给英子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爱护!如果学生能从中学会怎样对待弱势群体,那它的意义就非常深远了。
通过反复咀嚼文本,我认为应通过本文词语教学一条线索,初步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文中两次掌声来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分担英子忧郁与痛苦,分享英子的阳光和自信。
◆磨课历程
从个人研读文本到教案的初步形成,我查阅了许多有关《掌声》的教学设计和名家上课实录,拜读了作家董保纲创作的《掌声》原文。从第一次试教到“视像中国”的现场展示,这课我试上了2次。每一次都暴露了不同的问题,也伴随着我的思索。它的呈现,逐渐变得理性、合理。
一、在“华”与“实”之间摇摆
我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一课时。与很多人一样,为了追求教学的完整性和完美性,为了把我认为最精彩、最靓丽的环节全部展示出来。在第一次试教的时候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会读并理解“掌声、忧郁、犹豫、鼓励”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感受掌声带来的神奇力量。
也就是说,我的课时容量是很大的,一课时完成两课时的内容。课后,我的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一致认为:
1.课时观念不强。一节课四十分钟完成80分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下来各个环节如“蜻蜓点水”,不够到位,初读不够充分,品读在艰难进行;字词教学板块,不够扎实。字词教学应该是中低年段的教学重点,重点不重,后患无穷。如:本课字词教学不仅手段单一,而且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直到下课还有同学对“忧郁”和“犹豫”不能完全分清。
2.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只关注了言语的内容,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的表达,也就是缺乏语文意识,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语文意识”去努力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如:描写英子的忧郁和自卑段落,教师只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去品位英子怎样忧郁,怎样自卑,而对作者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
那么,我的理念是什么?我究竟追求怎样的课堂呢?我在“华”与“实”之间摇摆。于是,在反思中又有了这样的文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就如我的做法,安排那么多的教学内容,就像烹制了精美的拼盘,却并未真正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少什么营养。学生主体已在我的课堂上缺失。
2.课堂四十分钟是个常量,什么都抓等于什么都没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做课如做人。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不应是我的风格。不如追求实实在在,做足一点,让学生一课一得。
3.第一课时有它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有课时观。眼下,很多老师怕上第一课时,即使上了,也杂揉了第二课时的内容。而第一课时除了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如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我想,这次上课,我就上出第一课时的语文味吧。
4.中低年级教学,识字仍是重点,一定要做扎实。会读——读会——能理解运用,三步走。我,选择了对“实”的追寻。
二、在“实”与“巧”之间实践
经过对第一次试教的反思与修改,我将第一课时教学预案进行了调整,并再次请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略)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点评: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在读准音上花了较长时间,这是有必要的。字词教学可以做成理清文章思路的一条明线,打破传统观念,立体推进。这样形成了会读—读明白—能运用的三步走环节。
①读准字音
采取自由读,点名读,男女声比赛读等方式正音。重点解决“落”字的读音。例如:创设语言环境,学习“落”的读音,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慢慢飘落;英自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就lao下残疾;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la队了。②读会理解
如引导学生理解:“小儿麻痹症”和“镇定”可以说出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去猜测词语,理解“犹豫”和“忧郁 ”可以让学生现观察 “犹”和“忧” 的字形,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犹豫” 多与人的行动有关,“忧郁 ”多于人的心情有关。③提炼运用:
在能正确的会读词语,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词语与英子联系起来就跟更好了。
2、初读比较充分,要求到位明确,但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些浮在表面,缺乏关注言语的形式。
如:“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在对这一句的挖掘不够到位,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总是„„又总是,默默,早早地,最后”等关键词语,让学生聚焦在语言文字的本身,来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再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句话,作者只用了一个“低”字就把一个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我们的面前,可见有时候写文章不在用的词多,词美,而在于用的准,用的妙。
自我反思:
1.不能为教字词而教字词,字词教学应该是立体的、整合的、多维的,让没有生命的词语变得鲜活起来,立体起来,具象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创设言语环境,让英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得把脚步从“实”向“巧”迈进。
(三)在“巧”与“精”之间追寻
通过两位导师的指导,我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课时观,教学的环节清晰起来,教学的细节明朗起来。但是怎样更好的把东西落到实处,得靠自己的消化和整理。在“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研讨课上,我觉得自己有几个地方做的还是比较“精”的,请看我的课堂回放:
1.词语教学要精巧。出示:生字新词
小儿麻痹症
镇定
落下残疾
热烈
鞠躬 忧郁
持久
讲述 犹豫
微笑 读准字音
师:老师这有三竖排词语,谁能把第一竖排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落”有三种读音,在本课中这个字读lao,在生活中,秋风一吹,树叶就从树上怎样?生:落(luo)下来;在排队走路的时候,有的小朋友不专心,走着走着就——生:la下来了。
师:指名读第二、三排的词语 师:请全班齐读词语 读懂理解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读明白它,读懂它。
师:有一个词语的的意思是说遇到事情一点儿也不慌张,非常沉着,这个词是(生:镇定)师:有一种病毒侵入骨髓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病就是好了也会落下残疾,这就是——生:小儿麻痹症
整合运用
师:现在老师请全班男同学读左边词语,女同学读右边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谁的?(生读)
生:都是描写英子的。
师:请男同学看着左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可怜的英子 生:恐惧的英子 生:痛苦的英子 生:自卑的英子 生:忧郁的英子
(让学生把可怜、恐惧、痛苦、自卑、忧郁板书到黑板上。)
师:请女同学看着右边的词语,当你读着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生:镇定的英子 生:快乐的英子 生:微笑的英子 生:开朗的英子 生:自信的英子
(让学生把镇定、快乐、微笑、开朗、自信板书到黑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黑板,这是一个——(生读:这是一个可怜的英子、恐惧的英子、痛苦的英子、自卑的英子、忧郁的英子);看黑板这边,这是又一个(生读:这是一个镇定的英子、快乐的英子、微笑的英子、开朗的英子、自信的英子)
师:是什么让英子有这样的变化(生;掌声)师:对,是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师:此时,面对掌声这两个字,我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再次深情的读这两个字 2.阅读指导要精妙
这节课,我基本做到了初读扎扎实实,精读切切实实。开课不久,花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将课文至少读两遍以上的要求,对于刚刚接触到这篇课文的学生来说,如果初读环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深读、品读时想“出彩”是出不了。进入精读环节时,又花了近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1~3节,边读边勾画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因为学生有了相对充分的时间静心研读、用心思考,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深入”文本,进而谈出来的阅读感悟就比较全面、具体。此外,在全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指名读、齐读、生范读、师范读、配乐读、师生对读等多种让学生阅读文本的形式,促成了学生与文本较为亲密的接触,在这种实实在在的接触中,较好地体现了师生走进文本,努力实践着“言”“意”兼得。在组织学生进入精读课文的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忧郁自卑的英子的呢?”。在组织学生交流表现英子忧郁自卑的语句时,当学生找出“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句话后,我故意装着疑惑不解的样子:“这我就纳闷了,这些句子里并没有出现‘忧郁’、‘自卑’这两个词,你怎么就能体会到英子的忧郁自卑呢?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英子的‘忧郁’和‘自卑’写出来的呢?”一个“纳闷”表面上看是我在向学生示弱,实际上我这句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是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文字背后的秘密。又如当学生抓住“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这句话中的“低”字品味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后,我做了这样的评价:“是啊,作者写得多好啊,一个"低"字就把忧郁自卑的英子带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啊,有时候写文章用词不在于多,不在于美,而在于准。”抓住一个“低”字,这样就巧妙的一语道破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特征,一语道破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如本课教学结束前,我留下一个疑问:“在同学们鼓励、赞扬的掌声里英子彻底改变了,她变得开朗自信。那么,作者又会怎样来写开朗自信的英子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个问题的抛出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文本语言秘密的兴趣。以上这些教学语言,是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意图是语言表达,指向是语言表达,反馈也是语言表达。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教学语言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特征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同学们来说的语言秘密。
再度反思:
教案设计得再好,但没有执教者灵动、智慧的演绎,课堂是无论如何也精致精彩不起来的。所以在本节课是也是有一些遗憾的。
遗憾之一:牵引显得有些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够,放得不开。
遗憾之二: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有时间来不及等孩子们充分汇报,就急于将学生的思路牵引到自己预设的点上,进而按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层层推演,导致课堂的开放性不够。
遗憾之三:应该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孩子呼声让我铭记于心:“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追求精致和精彩,让教与学浑然一体,让我的课堂评价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的课堂机智鲜活地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将是我一生中教学修炼的功课。
◆磨课感言
对《掌声》的思考暂告一段落。但接近半个月的磨课历程,让我的教学设计从幼稚、简单逐渐走向丰满、成熟,让我在教学的困惑中反思、自省、提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让我聚焦教学,并有了这样的认识:好课是“磨”出来的:走过以后,再回过头来,风景是美好的。选课是结茧,磨课在破茧,做课就是美丽的兑变,过程虽然痛苦,收获的却是快乐,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开课给了我思想的启迪,给了我教育的激情,给了我成长的快乐。它磨练了我的慧眼,唤醒了我的批判精神,让我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走得更潇洒。
让我们记住窦桂梅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对你们最好的‘炼炉’。”课堂,永远是我们锤炼自己的最佳舞台,“家常课”是小舞台,“公开课”是大舞台。不论舞台大小,也不论台上台下,敬业的“演员”会同样认真地在这块阵地上反复摸爬滚打,练就过硬的本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牢记“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底色”的教学宗旨,始终体现课堂的真实、纯净,在公开课的舞台上绽放出花儿一样美丽的青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充分实现个人在专业上的发展。通过这次磨课历程,我深刻的感受到上好一堂公开课: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离不开长期的积累,离不开助推力,离不开深入思考。
感谢师傅朱瑛和熊伟老师指导;感谢教科培中心潘主任、覃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视像中国”宝安区五段式教学培训模式,让我经历了从华到实,从实到巧,从巧到精的一次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二
小学高年段五段式阅读教学模式
五段式教学模式是指课题导入、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反思得法、延展运用。是在县里阅读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教学特点构建的教学模式,意在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再读,在读中积累,学习阅读方法,模仿写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书的欲望。根据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导入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谈话导入、图片导入、音像导入、谜语导入、设计悬念、故事导入等,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体裁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也可直接板书课题,直奔主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外完成)2---
4、(课内完成)]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内容包括,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圈划生字,借助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语,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提出疑难问题,(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方面的。)还可以查找与文章有关的一些辅助材料。
2、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就是通过默读、自由读、小声读或范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预习
这个环节是针对课前布置的预习进行的,意在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形成独立预习的能力。包括识字查词,理清课文脉胳,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感悟文本,学习写作方法,提出问题,积累等。(上面的内容不是每节课都涉及到,具体内容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和布置的预习任务决定。)
4、练习读文。 通过指名读,小组对读等方式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字音读准确,针对不熟练的地方或难读的句段进行指导训练,达到正确流利,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同时疏理学生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能当时解决的简单问题进行处理解答,把主要的重点问题放在精读课文中解决。
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难点,带着问题听课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并不需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字词和熟悉课文,通过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让学生学会预习方法,养成习惯,有了充分的预习,保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主体作用。既省力省时,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三、精读感悟。
1、提出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展开阅读。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或类型不同,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分为共性和个性问题,这里包括预习中提到的问题,通过前期对问题进行的疏理,留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共性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在阅读中解决,个性问题引导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得到解决。
2、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问题与评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读默中和文本亲密接触,有所感悟和思考。
3、交流阅读感受。这个环节包括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两个层面,充分做到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艺术,开展字词训练;围绕重点句段、抓住关键词,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阅读,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和体会表达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培养和锻炼良好的语感。把理解课文内容与学习表达方法以及融入情感的诵读,和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等语文学习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不仅要使学生的阅读的质量不断地提高,更要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得法。
1、再读全文,把精彩句段熟读成诵。通过回读全文,或回忆课文的精妙之处积累词语、佳句、美段。
2、总结写法。
解析文章的表达特色,、布局谋篇的精妙,总结写作和读书的方法。
学有所得,学要得法。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关注点和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厚积才能薄发,只有注重平日的积累,才能使学生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提高。
五、延展运用。
1、学完一篇课文后,及时进行连续性的拓展阅读,即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开阔视野,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运用和巩固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交流读书心得。把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交流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体验读书的乐趣和读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开展练笔。教材上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提供了范例。在仿写这些优美文段时,关键是要找准仿写的结合点,可以模仿课文的构段方式进行片段的仿写训练,也可以模仿作者的表达技巧,可以进行语言训练的仿写。也可以根据范例的谋篇方式进行全篇的仿写。总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进行仿写训练,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写作情趣,激活想象的能力,做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课堂的学习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而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课外的拓展和延伸,课堂的学习则是浅尝而辄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上学到的方法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升华。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追求。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三
“五段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中的实验与研究
从“五段式教学模式”来看,它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能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加强四个意识的培养学习,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
改革课堂教学,说到底就是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利用信息、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积极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劳动、创造、生活、健体、审美等,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
一、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旧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以为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这样,教学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培养就难以达到要求。
3.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主观地照本宣科,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则课外作业负担就必然过重,恶性循环,就会影响课外活动的开展。
总之,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二、“五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操作
经过多年探索,我校各年级、普遍地灵活运用了新的“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主要做补充评定),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1.课前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案。通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上课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制定学案的过程,是进一步吃透教材、并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教学的过程,会使教师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教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不至于乱无章法,不至于随意主观,同时,这将使“集体备课”制度得到落实,有利于学科教师团队精神的培养。2.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每一堂新课开始,教师要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学生预习情况做及时的评价。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脑海中要迅速汇总学生“已懂”和“不懂”等各种信息。然后通过喧染、设问、描述、悬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授内容做很好的铺垫与过渡。
从设计学案的开始,教师就要精密设计一系列教学问题,上课时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形成一系列的“问题链”。在问题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讲三不讲”原则,这就是“讲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学生已经会了的、学生自己也能学会的、教师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也要把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进去。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把学生放在首位,真正能解决学生不懂得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真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课堂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共同进步。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的现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问题提出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环节。在这期间,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在独立学习不能完成的情况下,进一步引导和组织学习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总之,是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课堂教学由“讲堂”真正转变为“学堂”。
合作探究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互帮互学互助的协作精神。4.师生互动 引导点拨
要给予肯定的评价,不完整的或有错误的,教师给予导向性或激励性的评价,绝不能不做评价。对于成果交流、共享后学生仍然不懂得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给出最终答案,还是要通过引导、点拨使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答案或结论,这会使学习增加许多成功感,从而对学习更具有信心。
通过师生互动,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或不懂的地方,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使教师更具亲和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5.巩固训练 拓展提高
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是践行探究学习的实践环节。为了巩固以上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具体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制定学案时要有适量的练习。这些练习题一定要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提高。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每节课都有效利用课堂练习部分,及时地设计好适量、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消化本节课的知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在学生自练完成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通过及时练习,有效点评,查漏补缺、解析释疑、突破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留少量的发展性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并能不断收获成功喜悦的知识建构过程。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知识不仅得以巩固,更会有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五段式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评价标准
采用 “五段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评课标准也必须改革,尤其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必须强化四个意识:
1.是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要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价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价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这一方面,“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从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乐学、会学。
2.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学目标的期望、定向、激励和调控功能,目标要从“单一”转向“多元”,要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如: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水平,学习习惯等。
3.强化“反馈校正意识”
教学过程是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课堂上能最有效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只有依据课标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反馈校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和强化反馈校正意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及时调整、完善和弥补自己学习方法和知识缺陷。
4.要强化“情感意识”
“亲其师、信其道”,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观念的转变,而核心就是怎么看学生的问题,是否相信他们学习的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都是我们研究的新课题,而强化情感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真诚、理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氛围,相信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和谐和充满自信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四
三段式全程教学模式
一、主导思想:学校的教学工作要在原有的注重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扩展为教学要使教师的教学过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思想,建立围绕导学案教学为中心的三段式全程教学模式。
二、工作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由此建立一个适合我校的,适合当前教育背景的教学模式。
三、基本教学模式
1、课前导学
教师根据课标、考纲等制定学习目标,并据此完成导学案,在课堂教学前3-7天将导学案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独立或合作完成学案中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深入教室与学生交流、学生(科代表)反馈、小测验等形式收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完成三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检验与巩固学生自学成果,教师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及时评价并记录(过程评价表),使学生进一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产生竞争意识,激发表现欲,为学生今后自学增添动力;另一方面教师重点高效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以及强化教学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强调核心和关键;落实教材结构、框架、体系;适当外延课外知识,如:知识产生的过程与背景,当前相关内容的最前沿发展,科学家的争论等;第三是课堂上巩固提高,及时的练习是对已掌握的内容进一步巩固的最好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地
总结
知识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三动原则,即动口,动手,动脑,通过动手与动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课后巩固
指导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分层次留课后作业,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基础作业,有能力的同学完成高标准的作业,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做认真的检查与评估,特别强调完成作业的规范性,条理性。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指导学生采用三部记忆法,加强对记忆性知识的掌握,即当天复习,三天后复习,七天后复习。这样就解决了遗忘规律与时间安排的矛盾关系。
我们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的巩固和提升。在各个阶段中,要贯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保证各阶段完成质量,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提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研究阶段
1、2012年11月-2013年1月,重点探索课前导学阶段的方法和模式。
2、2013年3月-2013年7月,重点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
3、2013年9月-2014年6月,重点探索课后巩固和复习模式。
五、研究人员构成班主任教师,主要通过班主任工作,帮助协调各科教师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时间分配,以班主任角度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教研组长,组织本科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建立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完成常规的模式探索与研究,建立适合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六、模式类型
常规新授课模式,讲评课模式,复习课模式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五
中高年级习作五段式教学模式
三大误区
第一、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误区。
很明显,“写”即是写作,“习”则习作。写作和习作,顾名思义:写作是指写文章,其过程重在“写”,它对写作者的要求是一步到位的,要在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比较高而全面的要求;而习作则是指学习写文章,其过程重在“习”,即是学习,它对学习者(主要指学生)的要求相对低得很。写作和习作,两相比较,它们对写者的要求的区别是显而易见而又相差甚远的。但是,我们的许多“教者”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习惯性地把对写作者的要求强加在习作者的头上,这显然大大地拔高了小学生作文的要求,从而偏离了小学作文教学的“习作”本位。
第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误区。
这里的“篇”指的是完整的一篇文章;“片”则指的是文章中的一个片断。由于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从而导致了作文训练陷入了以“篇”代“片”的误区。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文。随便翻开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题目要求、教学大纲特别是最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作文训练要求,三、四年级除了写一些书信、便条之外,大都是一些片断的练习;
五、六年级亦是以写片断为主,最高的要求也是“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40分钟写出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都是符合小学生的写作实际的。但是,综观我们当下大部分的小学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大都“鬼使神差”地要求学生写完整的一篇文章。这也无疑大大地拔高了作文训练的难度。让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一步到位,一开始就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无异于要一个连爬都还没学会的婴儿马上站起来走路一样“蛮不讲理”。这样做,学生写作文不“怕”就奇,教师教作文不“难”就怪了。
第三、作文测评的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 的误区。
由于受作文要求的以“写”代“习”和作文训练的以“篇”代“片”的影响,作文测评亦“顺理成章”地步其后尘而误入歧途。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各地历学期、学年的小学语文期末考试的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所有的作文题目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更有甚者,有的还对作文的字数作了具体的要求,三、四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400字,五、六年级作文字数不少于500字或600字。这样的作文测试要求,导致了作文测评陷入了评分标准过高和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学生在作文时,由于作文能力所限,为了达到字数,不是“胡编乱造”,就是内容的重复累赘,根本顾不上把作文的主体部分——“片断”写真实具体,表达真实情感,考试作文质量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而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也把评分的目光过分地集中在本不属于小学作文要求的篇章结构和作文字数
上,作文评分标准高居不下,即使偶尔有几篇内容真实具体、情感真实、语句通顺的习作,也因字数不够或结构不完整为由而始终不能拿到应有的分数。这样一来,别说学生老是提不起作文的兴趣,体会不到作文的成功和乐趣,就连教师教作文的热情也大大地削减了,哪里还品尝得到作文教学的成功滋味呢?于是乎,教师就怨言四起了,在评改作文时常常唉声叹气,怨学生作文的字数不够,怨学生作文的结构不完整,叹作文的难教。每每听到诸如此类的唉叹,我总不免觉得荒谬可笑。这种拿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标准去评原本是要求写一个片断的学生习作,无异于张冠李戴,真是怪哉!
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导因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是不行的。那到底怎样才算有知识呢?获得文凭、奖杯、发表作品等等,成了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为得到这些,老师给学生猜题目、讲范文,有的学生为此去背范文,成了纯粹的为考试而作文,为分数而作文,为作文而作文。
原因之二,人为因素
(一)教师指导偏位
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内容新颖、立意深刻,教师总是要读些范文,提供些材料,以示点拨。导致了学生也就来个依样画葫芦,编造一番。教师也只关心注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至于作文的内容是否真实则全然不顾。
为提高小学生作文的速度,作文教学都是在课堂重限定时间完成的,这不仅局限了学生的思路,更虚伪了学生的写作灵魂。
习作教学理念陈旧
习作教学是研究儿童,还是研究习作?是重“人”,还是重“文”?是关注最终的结果,还是关注表达的过程?当前的习作教学,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文”,而不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有着自由思想的“人”的表达的需要,过多地关注习作的内容和结果,而不是关注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情感的体验、表达的惬意、交流的快乐。
(二)学生积蓄不足
1、缺乏关注或观察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都应是异彩纷呈的。但有许多的学生即使经历了丰富有趣的事,却不能很好的捕捉利用,往往容易忽略了身边的事情。许多学生还是生活的陌路人,他们缺少观察的意向,没有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也就没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写文章自然就没有了素材,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受课堂和老师的“限制”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顾学生的积累和认识水平,过于重视修辞之工,片面强调作文的选材独特,把学生带入了选材的误区,“限制”他们的思想认为写作一定要捕捉那些“拾金不昧”、“舍己救人”的大素材,于是经常把一些与自己不相符的材料写进作文中,空话、套话、假话一大堆,令人啼笑皆非。
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中段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二)高段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在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之前,先回忆一下我们经常采用的作文模式:老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学生看分,在这种作文模式下,学生不喜欢作文,小学六年下来,学生作文没有长进。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我们得坐在那儿,花费很长的时间精批细改,圈错别字、划病句、写批语,这倒锻炼了我们老师修改病句、找错别字得能力了。
习作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感受阶段(提前布置,认真准备)
从作文过程的整体效应看,感受阶段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前提。
1、早下“安民告示”。教师向学生布置本单元习作训练的内容与要求,利用每单元学习开始的第一节课文课10—15分钟的时间,向学生进行粗略的提示性指导,克服在作文指导中过死的弊端。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或让学生个人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察、采访、调查、回忆、翻阅书籍报刊等,摄取生活素材,准备材料,积累知识;或在教师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开展活动,如参观、游览,开展文体活动,定向观察等,让学生观察世界,体味生活。
3、注意督促检查。为掌握学生的感受情况,教师可召开“素材汇报会”,让学生汇报自己准备的作文材料并组织评头品足,以利于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个别询问,个别指导。对习作困难的学生,要予以特别的关照和辅导。
(二)拟作阶段(先说后写课内成文)
a.上好说话指导课。因中年级刚开始学习作文,为使儿童减轻习作困难,扫除作文前的畏难心理,遵循先说后写的写作规律,独立习作前先上一节说话指导课。
b.课内独立成文
课内独立成文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当堂完成习作初稿。学生在成文过程中,不抄草稿,独立作文,下课立及交上作文本,写不完也要交。目的在于训练儿童集中精力,快速思维,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
(三)评导阶段(分项计分,评改指导)中年级:
①教师要对学生习作进行分项计分,做好眉批,使学生通过分项加(减)的分数和文中的眉批,了解文章哪儿写得好,哪儿写得差,针对全班学生普遍存在的文病,编制评改指导课内所需的例文,认真备好评改指导课。
②上好评改指导课
用一篇文章为例,书于黑板上教给学生分项计分的方法和标准,然后进行修改指导。
高年级:
①由于学生已参与了作文评后计分工作,即尝试评改,同时,要审阅学生尝试评改过的作文,对学生评改不当或未发现的文病进行修正、补评。注意做好评阅记录。为上好评改指导课积累辅导事例。
②高年级的评改指导课应以指导修改为侧重点。通过评改指导课,要使学生通过对一篇文章的具体评析了解评价标准的具体含义,看懂教师计分所表示的意义,逐步掌握评估的方法和评估标准,领悟文病产生的原因和修改文病的思路,方法,在今后的习作中避免再犯。
(四)修改阶段(反复修改二次计分)
让学生把从评导阶段得到的启示,学到的方法,迁移到修改自己的习作上来。这是学生责任感、息信心的再次表现,是学生自我完善,提高修改能力的有利时机。
1、修改前,教师要激起学生的修兴趣,唤起“第二次比第一次会写得更好”的自信心。
2、学生自我修改。让学生运用规定的修改符号着重修改不符合本次作文要求之处,或删,或换,或增,或调,适当注意表达的其他方面。要做到三读三改:默读,修改内容结构;轻声读,考虑用词造句;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可随时向教师质疑,教师有重点的面批指导。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小学生修改作文一般以补充内容为主,可让学生把笼统的地方补写得具体些;多侧面地补充并列性的材料,以突出中心;补上只言片语,使作文结构趋于合理。
3、同桌换检,互提修改意见,再作修改。
4、课后将习作上交(个别的也可缓交),由教师批阅(重在眉批)。
(五)总结阶段(评赏总结)
它是对本次作文的总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端。通过师生共同评定此次作文正反两方面的特点,从理论和学生作文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具体而翔实的总结。总结要重点突出,以表扬鼓励为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2、典型章鉴赏。从班内(有时也可从报刊上)选印几篇优秀作文或优美片段,组织学生鉴赏评析,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赏的形式,可教师边读边组织评议;也可先小组评析,后班内交流;还可人人准备,自由发言。
3、学生认真体味教师的批语(眉批、总批),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4、学生把第二次修改后的满意习作,誊抄于另本的“成功作文集”,并写出对本次作文的认识或主要收获的“作后记”。
5、学生交流“作后记”。
6、发展情感。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告诉学生下次作文的题目或写作范围,激励学生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观察、思维或下次作文中去。课后教师可将优秀作文或进步作文登墙报,编入班内的“作文选”,向报刊推荐。
小学作文激励评价策略
(一)分数激励
传统的习作评价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评分尺度太紧,弹性太小,有些学生成了分数的“特困户”,长期处于低分状态,严重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我们实验的激励性评价,在“大作文”(教材中规定的篇目)中实行高分政策,得分可以超出100分。凡是文中有一个好词、好句,甚至标点,都给他画“﹏﹏”,这是加分的地方,而用词不准确或有错的地方,画上“——”,让学生在上面修改,修改以后而且很精彩时,还可以加分,学生为了得到好分数,有时不知要修改多少次。这样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星数激励
在评价学生的“小作文”(小练笔、日记等)时,我们采用“等级+星数”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习作,一般能达到习作的基本要求时,我们的基准定位为“优”。在“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水平,只要本篇比上一篇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下一篇又比得“优★”的好一点儿,就给他得“优★★”,再下一篇又比这篇好,就给他得“优★★★”,这样依次递增,一直不停地加“★”数,最高星数为五星奖。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情绪越来越高,习作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评语激励
传统评语针对性不强,缺乏个性,缺乏激励。我们主张评语要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强调评语的双向互动性,强调激励性。针对性和建议性,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使每一次评语犹如一次亲切的交谈和情感的沟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如何修改。
例如:“某某某,老师发现你会用‘诡秘’这个词了,刚学就会用了,你真行!”这样出自真诚的赞美,更增强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
再如,“某某某,老师觉得‘„„’这句话改为‘„„’更合理一些,你认为呢?”“某某某,如果在你的习作结尾处在加上‘„„’这样一句话你觉得怎么样?”这样的评语既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还使学生愿意修改,知道自己如何修改。
另外,评语的定位由老师与学生之间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自己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评语的形式、内容更丰富多彩。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更讲求实效。
(四)评奖激励
根据小学生好胜性心强的特点,采用多种类型的评奖活动。设习作“兴趣奖”、“个性奖”、“创新奖”、“进步奖”、“希望奖”、“优秀奖”、“幻想家奖”、“故事大王奖”、“日记大王奖”等等。
评奖活动注意学生习作的过程,并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人人都可以获奖,使学生在老师、同学、家长及自我的肯定中激发习作的动机。
(五)当面激励
学生有进步、或者有特色以及成功的习作,教师让他们在评价课上当众朗读,让大家共同分享他成功的快乐。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习作增色,他们就推荐让朗读水平比自己高的同学来读。在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点评,让学生明白该文究竟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值得大家借鉴。学生最好的习作,作为压轴戏,由老师声请并茂地朗读,这是对学生最高的奖赏。为此,同学们比、学、赶、帮、超,都想使自己的习作成为被同学、老师朗读的范例。这样的评价课,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因为他们当众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声,交流的是彼此的真切感受,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更近了。
(六)成果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给教师的建议》)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对成功的兴趣,教师常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在不断取得小小的成功道路上前进,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具体做法是:
1、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贴就贴,想评就评,使班级的习作园地不再只是少数人、少数范文的领地,而是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真情流露的地方。
2、帮助学生参与学校习作园地的开垦,鼓励学生自由地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刊投稿,让全校同学去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创作”满足。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习作园地,指导和鼓励学生把习作投寄到《小作家》、《七彩读写》等少儿报刊发表,让他们充分发挥体验习作的成就感。
4、编辑班级文集,培养学生搜集编辑文集的能力,学生的优秀习作的分类收集成册,并进行美工设计,编制精美的文集在班级传阅。
5、编辑个人文集,挑选个人的优秀习作编成个人专集,在班中或在学校里传阅,使学生从小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作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三段式教学法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六段式教学模式篇六
“五段递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何谓递进式教学方法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提高科学素养、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即通过提倡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步骤,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并无高深玄妙之意。”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三、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2.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 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四、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差异是教学中一个永存的话题,没有差异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没有差异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中既能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又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难因人施教,但我们可以尝试因层施教,因此我们提出了“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
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都要有所区别,不断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冲刺。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凸显主体、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竞争能力,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一、关注个体差异,实施科学主体分层
人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坚持以“生”定教,在课堂上兼顾每一位学生。学生分层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情感意志和态度。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看起始或终结,更要看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但要看眼前,还要看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但要看显性的进步,更要注重隐性的发展。对照以上分层依据把学生分为:a层(优),学生学习能力强、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一般占30%;b层(中),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成绩有偏差,学习成绩不稳定,但具有可发掘潜力;一般占60%;c层(差),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些,能力较弱,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一般占10%。以上的分层并非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可以随时调整。
在对学生主体分层后,以“异层同组”的方式安排学生的座位,并经常加以调整。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隐性操作,可以减轻某些学生的心理负担,避免“标签效应”,同时也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前充分预设形成分层教学预案
在课中实施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就必须在课前对本节课进行充分预设,并形成完整教学预案,这一节分层递进式教学课才能相对地定型。
1、教学目标分层: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更需要教师确立明晰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分层递进式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全面性。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从而制订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为每一层次的学生量身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譬如:知识和技能,要求c层和b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了解,能够说出它指的是什么;而要求a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能识别它,而且能掌握它的规律。以一年级上册《长短》为例:c层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学会最简单的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观察,并能简单的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b层学习目标:1)感知物体有长有短,经历比较事物长短的过程,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一般方法。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激发学生与同伴合作的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a层学习目标:1)充分感知物体的长短,掌握多种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及与同伴进行有序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分层不是指教师任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删选、改编。而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度”的把握,是与各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在相同的情况下,针对a层学生教师为其提供一些与本节课配套但又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挖掘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而b层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对c层学生以基础过关,查缺补漏,着重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重点。
3、形成完整的分层教学预案
在学生分层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致力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预案,这样才能做到课前心中有底,课中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生成进行及时把握和调整。
三、课中分层引领满足个性化学习
“分层递进式教学”既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的环节,又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又有因人制宜的特殊步骤,课堂教学应该分层分步递进进行。
1、分层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活动中。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成为探索知识的构建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师要针对每一层次的学生相应的引导他们投入到各层次的数学知识活动中,捕捉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譬如: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游戏:摸一摸,猜猜是什么物体?教师有意识将a层学生与c层学生搭配,b层学生与b层学生搭配,活动时请c层学生手拿物体,由a层学生闭上眼睛先摸再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再由c层学生裁判对还是错。这样设计对与c层学生来说,既巩固了新知,又享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对于a层学生来说,摸物猜形状是比较有挑战的,学生兴趣极高,又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中时,不管在哪个环节,都应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把他们放到相应的位置,他们才能跳一跳,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
2、课堂问题分层设计、分层解决。在分层递进式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得到相应的解决。①问题设计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设计的目的,它需要解决什么?由谁来解决?在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譬如在新知引入时,一般以c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究中或拓展练习中的一些较难的问题则由b层学生或a层学生解决,有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帮助c层学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的或二帮一的学习。②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的学习点和知识的联系点。教师所提的问题要处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接近学生的学习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堂练习分层设计。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同一练习内容,可从要求上分层也可从数量上分层,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里都能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课堂练习也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的练习并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之,练习的设计应在不同层次学生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人人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四、实施差异评价创设和谐学习氛围
《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分层递进式教学的评价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评价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的。
分层评价的特性在于:1)差异性:分层评价对于各层次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更多地考察各层次学生是否达到本层预设目标及发展情况。这种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更科学、更合理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为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打下基础。2)及时性:分层评价在教学中无处不在,在探究、讨论、练习等个方面都要及时评价。教师要热情的肯定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向前推进的学生加以鼓励。3)激励性: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因此评价应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对a、b层学生多使用竞争性评价,并结合指正性评价,不能一味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前提,但有个“度”。评价时既给学生成功的激励,同时也培养学生继续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对于c层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
分层评价的方式有:1)课堂观察语言评价。当学生在回答提问、探究交流和练习时,教师对于他们的表现都要恰当的给予言语评价,从而给予鼓励和强化,或给予引导和指正。2)加分制周期评价。每天对组里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加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一星期按累计得分情况分层奖五角星,并在各层选出本周表现最好、进步最大的学生成为数学星星,以示激励。3)阶段成长记录评价。数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能只看到一个点,而应该将点连线,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历程。因此,对学生进行阶段成长记录也是评价的一种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评价方式,但更多的是把上述的几种评价方式结合穿插使用。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关注各个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既着眼于学生的当前发展,又关注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希望“有效分层递进式教学”在课改的路上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
一、“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联系回顾(5分钟)
每节课前的5分钟,通过布置练习(以测试卷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的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由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通过了解情况,当场评价指正,帮助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学讨论(10分钟)
课前教师先列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生在老师和导学方案的指引下,先独立自学,同时记下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继而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个别问题在组内互学之间解决,普遍的问题全组共同研讨解决。
(三)交流展示(15分钟)
在自学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展示方式多种多样:有板书讲解、口头阐述、头脑风暴、成果发布会、诗歌朗诵,现场辩论、艺术演唱、知识答辩等。
(四)质疑点拨(5分钟)
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讨论和交流展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并引导学生自解疑难。点拨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关键,抓大放小,教师的点拨一定要 “适时”、“适量”、“适度”,要点的“精”、点的“透”、点的“活”。
(五)达标检测(5分钟)在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后,要求教师当场出示检测题,检测学习效果。这一环节包括练习与反思两个部分。练习,又包括课内和课外练习,学生将作业做在统一的“习题册或作业体”上,等自批(或互批)后,再在习题册的左或右边的空白处标记做错的题,然后将习题册上交老师,对做错的题进行“问题跟踪”即学生利用纠错本进行个人跟踪,组员间利用错题卷进行相互跟踪,老师利用问题跟踪册进行特定学生跟踪。反思,即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思考巧妙的记忆方法,并记住所学内容,此外要将新学内容与原有学习内容联结成册,这是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关键。
以上环节的完成情况均通过“信息沟通牌”与老师进行信息交流。
二、实施“五步递进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学期初,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按成绩优差结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四个人为一小组,每个小组按学习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依次编号,每个小组都有小组长,信息资料员,纪律管理员,时间控制员等设立a、b、c、d编号,a、b为优等生,c为中等生,d为待优生。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对a、b生的目标要求,问题的难度要加大,对d层生的要求要降低难度,梯度培养,分类施教,进而使优等生吃好吃饱,待优生得到提高,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小组内协作互助,荣辱与共,相邻两个组间水平相当,相互竞争,彼此监督。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同时各小组间同层次的学生要经常开展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进步快。
(二)主要辅助策略
指导教学书(导学案):每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典型例题、中考考点、学习策略等为学生提供,学生在指导书的引领下进行课前与课内自学。
互批纠错本: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已错题、易错题进行摘录、剪贴,使学生对一些时间以来的学习作出必要的总结归纳,可以更好地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而智慧起来。实行“两用分离”(即习题本与纠错本分离),让学生利用纠错本盯住自己的问题成为可能,但错误因人而异,以小组与互帮对象为单位,学生之间互批纠错本,互相辅导,对再错的题目应相互督促,继续纠错,教师应每月抽查,对互批落实,负责的学生予以表扬。
师徒合作制:为激励优生,并以优生为资源带动弱生,在教学中,倡导“导生制”,即激励优生做教师的助手,在较大范围内对弱生进行个别指导,促使优生带动弱生发展,这些优生叫导生。
信息沟通牌:统一制作“三色牌”,发放给学生。学生学习进行中翻黄牌,完成学习任务翻绿牌,学习遇到困难时翻红牌。将“信息沟通牌” 翻绿牌后,则可进入“知者提速”环节。互帮展示板:为每小组配发一块100厘米×80厘米的小黑板,挂于小组的就近位置,重难点讨论时小组就在小黑板上进行,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利用小黑板将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与讲评。
问题跟踪卷:即请程度差异不大的两位学生互相交换纠错本,针对方一个阶段纠错本上已经完成的错题,互相出题考对方。老师监控错题卷的出题质量,并根据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纠错后对知识掌握的延时性。
(三)学生学习规范
1.工具准备:准备活页夹,对老师发放的“指导教学书”(或导学案)按日期排序进行装类,每位学生为每科准备一个文件袋,将每科的教材、练习本、纠错本及相关工具分类装好。
2.信息沟通牌(即“三色牌”)的使用:上课前将三色牌放于桌面的指定位置,统一用封面对着讲台,上课后按老师的要求翻颜色,训练翻牌的速度,对翻牌速度、三色牌保管等都应有明确的要求。
3.独立自学:按老师的要求与自己的能力做好堂前与堂内自学,自学要沉静,要独立思考,后续同学问的、互帮、聆听老师的点拨都应建立沉静自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4.组内互帮: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切忌讨论与课堂无关的东西,组长除了要做好学习质量的评价,还要做好学习行为的评价。
班内展示与教师点拨:讲解与展示的同学要利用好“互帮展示板”,要起立规范地给同学们进行讲解,讲解要清晰大方,板演要快速美观。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静心倾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解,实在听不懂的问题进行标记,课后或自习课向同学或老师询问。
5.课堂练习:因人作业,功课把握不是很好的同学,应坚决放弃难题,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如果做得顺利,则会,做不了,标记。
6.知识联网:压缩,用简短的词概括当天的内容,做到第二天不看书也知道自己学了什么。
7.两册分离:两册指的是习题册和纠错本,互批作业后,记录好错题的页码、题号,自习课或晚上在纠错本上重写,再不会的要做好标记。次日将纠错本交给组长批阅,有问题的留到小组互帮或问老师。当晚再重做一遍纠错题,很有代表性的最好做记录,这样盯住错题才能做到错过不再错,做过有把握。
8.知者先行:学得快的学生,课堂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后,绝对不要坐着发呆,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往前学,只有见识更多,才会表现更好。 9.自习课:要求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巩固解决课堂中标记的当天遗留问题,不懂的可以问组内“导生”,也可以问老师,做好问题跟踪,一定要尽可能地不留当天疑问,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切忌老师讲课。
(四)检查促进
1.实行“抽查清”。 “抽查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教师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学生的课堂表现等随机抽查不同小组同一个层次的学生。被抽组员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组员过关;被抽组员不过关,则代表全组所有成员不过关。不过关的小组所有组员都要接受一定的“惩戒”。“抽查”对学生而言是随机,对教师而言是学情分层与管理的结合。
2.实现教学精细化
每个班级都有4名课代表,教师直接管理,4位课代表各有分工,课代表1负责收发作业,课代表2负责“执法”(与家长联系),课代表3负责记录竞争表现,课代表4负责计算评定竞争结果,每位课代表承包4个小组,管理4个小组长;组长管理小组内的组员,组员之间实行一对一的承包。
这就是“教师——课代表——小组长——小组——组员/组员”的树状管理网络,从教师到每个学生都是整个管理链条上的一环。
3.管理不仅要有“链条”,还要有制度。 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是综合素质评定。表现好的或在竞争中胜出的,综合素质评定为a;表现不好的,或在竞争中负于对方的,综合素质评定为d。
4.还有竞争和抽查。就学生而言,存在三重竞争。一是小组内部同组不同号同学之间的竞争;二是不同小组同号学生之间的竞争;三是相邻小组之间的竞争。
(五)如何解决展示难
在新课堂模式中,学生展示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益的高下。因此,如何解决学生展示难,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必须课。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展示前。展示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按《课堂展示歌》中标准来要求自己: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擦拳,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布置各组的展示任务,必须是在学生全面学习本节内容为前提,各组只是展示的内容不同而已。第一步,明确预习目标与方法。教师口头提出,或师生共同提出,对学习小组的预习任务进行分配,规定预习时间。第二步,做好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中去,解答学生的疑惑。第三步,收集预习疑难,掌握需要展示的内容。作为教师,需要重点准备,展示形式,力求新颖多样,预设困难,追问的方式与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的内容,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展示中。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展示分为组内的小展示和班内的大展示。课堂上,先对展示内容进行恰当分工,要求学生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代表性的问题,出错率高的问题,能归纳方法规律的问题重点进行展示,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为防止学生出现展示价值不高的问题,需要及时明确。学生提问时,要有自己的初步看法。集体讨论,组长把关,提出的问题一般是组内解决不了的。
学生展示时,教师的指导可以以手势的形式呈现,可以以微笑的方式肯定,可以让其他学生随时小声提醒,也可以事先把展示时的注意点让学生详细地写在学习指南或小纸条上,让他随时进行自我调整。
学生展示时教师不能把自己完全等同于听众,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追问: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学生的错误被指出时,或学生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点评:点评要及时、准确,就像点穴一样,话越少越淡精越好;拓展: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故意改变题目条件等,追问学生:提出规律:归类形式专题,总结提出规律;评价、赏识、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励表扬进步变化大的学生。
3.展示后。学生展示后,教师可以先让每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哪些环节很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提高,然后让小组内所有同学互评,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评价指导,并让展示不是很成功的学生在小组内重新展示一次,同时给他制定下一次展示的目标,并要求他要比这一次有进步。
师生要及时反思展示中的得与失,特别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课堂展示真正达到高效。学生不发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无话可说是因为自学不得法,不到位,人天生就有求知欲,表现欲,有获得成功,得到肯定赏识的愿望,只要在预习环节指导到位,评价激励及时恰当同,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太难的事。
展示最好在组长的带领下,学步展示,通过多块黑板来呈现,各组搞各组的,教师只需要就各个小组展示的情况进行学情调查,发现问题,再转入大展示为。大展示展示的是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学生对新学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出来展赤。如果自学时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在学习时解决了,当然不再讲了。
小展示设有暴露问题怎么办?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在此时体现了——引申下去,开启思路,拓宽视野,延展训练。在展示的过程中,必须有课堂价值观,把握困难放大原则,解决了问题,能力就会生成。课堂的亮点就在这里,这个时侯教师不要打断,让学生保持研究状态,设有探究就不会有能力的生成,知识的生成。
浅谈“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在《汽车运用与维修》
中的运用
目前,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的学习,学生更多地是为了期末能有好成绩,而对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以致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提出递进式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一定汽车维修专业理论基础、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
一、“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预期目标
《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是一门主要研究国内外不同品牌汽车维修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特点的综合性、应用性课程。递进式教学法是在充分考虑《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自身特点和目前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基础上提出的,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使学生明确汽车维修“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好”为目的,培养理论够用、业务精熟的汽车维修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得以深化和应用能力得以提高,使学生有实力参加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资格考试。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培养操作能力强的汽车维修人才,实现“一教多证”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五段递进式”教学法的实施设计
1、理论讲授
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汽车维修业务流程为准,以必需、够用为度。讲授理论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同时兼顾自学与研讨等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即通过边讲边议,一些主要内容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关于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询资料、课余讨论,课后再总结;对于部分理论知识,采用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学掌握,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分析能力。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方便后面的案例教学。
2、案例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一个企业的汽车维修过程为实例,贯穿接车到送走顾客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了解整个背景的情况下强化各环节的学习,突出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重点内容的消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布置案例作业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中的汽车故障现象,做到学以致用。如在讲授“故障分析”这部分内容时,相当多的学生对故障的查找方法不能全面把握,对书本上的做法有点不理解,认为书本知识是神圣的或是不正确的,其实,在现实的汽车维修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多向汽车驾驶员了解情况,多向同行求助,多看相关的汽车维修书籍。但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又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在里面,那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作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因此,结合案例进一步分析能取得相当的效果。
3、模拟实训
利用《汽车运用与维修模拟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设定仿真的汽车维修环境,由教师、学生分别扮演出顾客方、维修企业方、汽车维修工等各种角色,进行维修业务各环节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实训帮助学生熟悉汽车维修的过程和规则,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评价考核
鉴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化考核方式,即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由此肯定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考证的合格率。
5、教学沟通与意见反馈
为保证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或学期结束后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沟通:第一,新学期开始后,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希望和要求,同时阐述本课程在学期的重点及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第二,课程教学结束后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建立教与学的沟通渠道,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三、“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五段递进式”教学法对本课程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在使用时需注意一些细节:理论讲授时,如果采用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对讨论过程的控制;案例分析时,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分析时注意关键知识点的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模拟实训,需要制定详细的实训考核办法,严格控制实训过程,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评定考核,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各部分考核结果占总成绩的比例;教育沟通与意见反馈,应及时解决反馈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五段递进式”教学法。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0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