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总结的示范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认识说课稿篇一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一)导入新课。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认识说课稿篇二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直观地认识过圆。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开始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因为研究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
曲线图形的思想、方法与直线图形相比,是有变化和提升的。因此,通过对圆的研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圆的一些基础知识,还需要通过学习,感受“化曲为直”“等积变形”“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掌握三种画圆的方法。
(一)口算练习。
(二)板书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圆的物品,老师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能举出生活中有关有的物品的例子吗?
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谈到了有关圆的物品的面,是的圆是平面图形,以前我们还学过很多平面图形,谁能举例?(同学们可能会谈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如果让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剪一个图形,你剪哪个图形?为什么?进而引出圆是曲线图形,有别与前面学过的直线图形。
(三)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三种画的方法;
2、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四)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准备的工具画圆,看哪个小组方法多,圆画的最好。
(五)各小组汇报。
1、实物画圆。
2、绳子画圆。
4、教师总结,画圆的历史。
认识说课稿篇三
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是曲线图形的开始,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园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
2、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画圆。
1、情景中创造圆。
课的开始,创设情景:“正确答案离小胖右脚3米处”以右脚为点,3米长的范围上去寻找,这一环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并在不完整的交流中,引出各个点,逐步形成圆。
2、比较中初步圆。
出示已认识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平面直线图形,让学生去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慢慢地引出圆是由一条围成的平面图形。
3、紧紧扣住圆的特征。
通过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中心点到各个顶点之间的距离相等,让学生去寻找相等距离的条数,慢慢演变成,圆的中心到圆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并且有无数条这一圆的本质特征,引用墨子的一中同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一中同长是圆的本质特征,这一教学重点。
4、画圆中感受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处处感受画圆的困惑,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步骤,定点,定长,绕一圈,正确掌握圆的画法。
5、解释生活中的圆。
汽车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一中同长本质特征。
6、回归情景问题,延伸突破圆。
回归情景问题,并出示篮球与圆,让学生比较认识到圆是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中同长,从而完整正确答案在以右脚为圆心,3米长为半径的球体上,圆的认识又有以重大突破。
认识说课稿篇四
我们都知道角是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可见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迫切地想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认识角是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时我认为要想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练一练。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加深了学生对角的理性认识。
3、动手操作,比较角的大小。
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张合活动角,感受从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的过程。通过张合活动角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角有大小,而且还感受到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比较活动角,看哪个角大?通过猜想、演示、验证,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回归生活,了解角的应用。
数学联系生活,数学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点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多处让数学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如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课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如挖土机、剪刀的工作过程中都由于有角度的变化从而解决了实际问题,教师还让学生找出一些角的大小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了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认识说课稿篇五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都是直观的表象认识,这节课将更深入的去认识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个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经历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圆的大小的关系。
设计具体有现实意义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着痕迹地将学生带入圆的研究之中。六年级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思考、讨论归纳等活动,自主探索,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分析小明家的具体位置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得出小明家的位置实际上是在以学校为中心,300米为半径的一个圆上,让学生感知圆心,半径,圆是有无数个点组成,从而揭示本课的学习任务——圆的认识。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折痕都交于一点,即圆心。所有折痕都经过圆心,引出半径直径的感念,并且得出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再通过量的方法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讨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3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1)设计在一个圆内找半径直径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概念的理解:直径和半径都是经过圆心的线段,半径的两个端点一个是圆心,一点在圆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个端点在圆上。
(2)归纳小结本节课中学生对圆的认识,并提出墨子的“一中同长”的说法,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中同长”就是对圆的特征的最好诠释。
认识说课稿篇六
今天两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要面对两大问题:
一是在40分钟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
二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所以执教老师在对本节课的教材处理、教学预设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对生成资源处理都是相当考究的。结果两位老师都做得相当出色。基于此:我认为这两节课中的四大教学理念使《圆的认识》教学更加有效:
(1)有效的情境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经历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建构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如袁老师、邓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圆——圆与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区别。这样设计就为学生学习新知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利用自主探究和大量的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双基的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个理念在两位教师的数学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如尝试练习画圆;在折圆练习中对圆的各部分名称进行命名;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本节课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融入到闯关游戏中;把黑板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板书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3)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教学,使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更加有效。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又如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教师利用了猴子骑车的动画,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也有欢笑声。
(4)两位老师都能做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当然,课堂中存在的如:教师怎样的设问可使教学更加有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
认识说课稿篇七
《圆的认识》这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属于老教材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学生需要经历怎么样的学习过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何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何老师在这节课刚开始就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掷沙包的比赛场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比赛有失公平,那怎么样比才公平呢?学生能够想到围成一个圆形进行比赛,并且能够体会到站成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何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认识说课稿篇八
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说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说教学重点: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说教学难点: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算盘。
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板书: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认识说课稿篇九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6~9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都能说出、数出6~9各数,对各数的顺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触到这些数;但在孩子的头脑里,还没有形成6~9各数的概念,如何正确书写还比较模糊。学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认识应会读写6~9,掌握6~9的顺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初步的数感,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识。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6~9各数的的含义,并且能够正确的书写各数。
本课难点是:经历6~9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6~9各数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出示套圈游戏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在授完新课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6~9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教学6~9各数的认识时候,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发现在5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从而了解数的顺序。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察法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6~9各数的顺序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6~9各数的顺序。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由个环节来完成。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数字卡片复习旧知识,利用抓珠子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6、7、8、9这4个数由具体实物逐步抽象出数的认识过程,并学习写数。学生虽然会按顺序数出6~9,也可能已经认识了数字6~9,但对这4个数表示的意义,对它们表示的数值究竟是多少,认识不一定清楚。让学生经历认数过程,揭示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4个数的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学写数时让学生分析各个数字的字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低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做别人的小老师,因此在完成第一个练习时让同桌学生互相检查,这样既帮助了同学又让自己的知识得到巩固,还发扬了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精神。
(四)总结评价,归纳学法。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方法和所学到的知识,体会到互相合作、主动探究是学习的好方法。
认识说课稿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中的《圆锥的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1、教材地位及作用及学情分析。
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两者在很多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了圆柱的知识后再认识圆锥问题不大。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注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合作交流中进行学习,提高了课堂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经历圆锥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明确圆锥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圆锥高的测量,体会旋转直角三角形的边所成立体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锥模型,刻度尺,平板,剪刀,直角三角形,木棒,胶带。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看、摸、想、剪、量、转等实际操作掌握圆锥特征。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当堂检测。下面说一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情境导入:由圆柱变换成圆锥,并举例生活中圆锥形的物体来感知圆锥的形态,使学生激起认识圆锥的欲望。
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感知圆锥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转一转的实际操作掌握圆锥侧面展开图特点,深刻体会到圆锥的高定义和明确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轴旋转所成立体图形的半径和高。
课堂小结:通过填表课堂提问和回顾旧知相结合的方式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当堂检测:通过习题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板书上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内容,使学生清楚的掌握本节课知识。
以上是我对《圆锥的认识》的说课内容。
认识说课稿篇十一
学生通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圆形物体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圆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这些经验上来进一步认识圆的有关特征,让学生深切体会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为后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心、半径和直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圆的美。
重点:初步认识圆上所有的点到固定点o都有相同的长度r,认识圆心、半径。
难点:初步认识圆的有关概念。
本节课我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半径;用讨论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学习半径、直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动眼看一看等方式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半径等知识。通过自学的方式去学习圆的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点亮双眼,看自行车车轮。
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静做细观,共探圆的奥秘。
1、认识圆的边:观察圆形,看看它的边是由什么样的线围成的?由此得出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认识圆心:移动车轮、转动车轮,让学生观察车轴在车轮中的位置有没有改变,通过实物迁移,用一个点表示车轴,从而去认识固定的点即定点在圆中叫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
3、认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动手操作、同桌讨论,在图中找出与圆心距离为3厘米、2厘米、4厘米的点,能找多少个,并观察分别在圆的哪个位置,从而认识点在圆上、圆内、圆外三种位置关系。
4、认识半径:通过点在圆上这个知识认识到圆上所有点与圆心所连的线段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接着介绍这样的线段就是半径,用字母r表示,接着小组去讨论怎么理解半径,并通过一道练习加深对半径的理解。
5、认识直径:出示一个圆及圆中的6条线段,让学生观察6条线段中哪条最特别,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特别之处经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再介绍这样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再让学生说说如何理解直径并在圆中试着画一画直径,看看还能画出多少条,并量一量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圆中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
6、认识对称轴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预习回答问题来知道圆的对称轴及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说明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并给学生一张圆纸片,动手操作来解决如何确定它的圆心的问题。
(三)齐心协力,一起练习。
本环节通过判断和选择两种题型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四)巧思妙想,畅游数学天地。
首先,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接着让学生们猜。
谜语,轻松一下: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个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打一个水果)猜出后,我们再猜一猜羊吃草的范围最大能吃出什么图形?在猜谜中感受到圆在生活的存在。那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圆的,然后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欣赏生活中的圆,最后出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一切平面图形中,圆形是最美的,学生感受圆的魅力。
认识说课稿篇十二
大家好:
1、教材内容分析。
认识6是学前班教材上册第20页的一个内容。数字的认识是幼儿学习数学的第一阶段,幼儿在前面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了5以内的数,本次活动是通过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扩展、整理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有关书写方面的经验,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入小学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孩子经历认识6的过程,初步建立6的数感。
(2)在具体情景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学会6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对6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孩子感受数6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重点:学会点数6以内的数,认识6和正确书写6。
4、教学难点:了解6的意义及6与5的关系,体验数学在身边。
作为刚进校不久的学前孩子,虽大多数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数的初步认识,但对数的概念未必都很清楚,对数的顺序、大小比较、数的组成还很陌生。再加上学前孩子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根据我班孩子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说、操作达到让孩子自主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目的,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游戏的方法、引导发现发、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为了讲清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从孩子熟悉的生活中找数量,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孩子在具体的实物中认识6,建立数感。根据孩子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注意为孩子提供积极思考空间,让孩子在观察、操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教师准备实物口哨一个,点子卡,小黑板。
2、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程序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首先以游戏导入,引出问题,让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幼儿参与的愿望。其次让幼儿探索尝试、发挥想象,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测讨论的方法寻找问题的规律性。最后引导幼儿将找出的规律性和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活动因此自然而然进入、开展、结束。
(一)复习旧知:
1、课前唱数课前我是通过0——5的数顺数倒数一遍,然后任意说数让学生快速伸出相应手指,这样做的目的是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把前面学过的数字宝宝带来了,你们还记得吗(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出示练习认数、读数。
瞧,这些数字宝宝多粗心呀!连队伍都没有排好,谁能帮它们从小到大排排队呢?引导学生复习认读数及5以内数的排列。
3、出示卡片口答。
这样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学习新知。
在学习新课时,我首先告诉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动手动脑回答问题的同学奖励小红旗,激起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
教师归纳:6个人,6张桌子,6把椅子,它们的数量都是6,我们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板书课题:认识6。
引导学生观察6的形状,6像哨子,电脑出现哨子的实物,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教6的读音,注意正音。
(2)及时巩固.(黑板画)6朵花上飞有6只蝴蝶,请同学们数一数。
(3)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数量可以用6来表示?
教师小结:不论是6本书,6个人,还是6只铅笔……只要它们的数量是6,就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4)游戏《抢椅子》。
启发学生数一数有几把椅子?几个小朋友?从而知道有6个小朋友只有5把椅子,6比5多1,5比6少1。
问学生:要使6个小朋友都有椅子坐,应该怎么办呢?添上一把椅子,再玩游戏,每一个人都坐上一把椅子,使学生通过活动知道5添上1就是6,6里面有6个1。
以上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2、认识6以内数的顺序。
前面数字宝宝都排好队了,新认识的数字宝宝6该排在那里呢?
电脑展示:6排在5的后面。
3、学习6的写法。
(1)老师边示范写边说:“6”是一笔写成,上线靠右点,左下右半圆。
(2)出示小黑板。
树上有几个桃子,请你再添画一个后再数数有几个桃子,将数字填在方格里。
4、作业:让学生在书上虚线上描写2至3个6,然后自己独立书写6。
(三)巩固练习的设想是:
在学习中边学边练,每个知识点都设计了针对性练习,既突出了重点,也及时突破了难点。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还通过排排队、猜一猜、玩游戏来巩固新知识。
プ苤,在这节课中,我力图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启发学生初步认识6。教学中,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另外,我还在课堂中及时运用表扬和奖励这种激励竞争机制,极大地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认识说课稿篇十三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五年级第10册色彩的认识》一课中,关于纯度对比的评讲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色彩理论知识和明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总复习。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并掌握色彩的纯度对比的运用方法,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色彩纯度的过程中,体会色彩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色彩的纯度对比联系中要注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如何美化自己的作品。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色彩的纯度的概念,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三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自己作品中的问题,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认识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李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李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李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李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李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一、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李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
-->。
认识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倍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是《7的乘法口诀》中的例2、例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和分两行摆点子的情境图。首先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然后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已经有向逻辑思维过渡的趋向,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主要依赖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我把“倍的认识”这一知识,溶合在学生的直观感受、操作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中体验“倍”的概念形成过程与促进“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维模式建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与操作,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几个几”与“几倍”之间的联系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倍”与乘除运算的关系。
(2)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来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通过讨论、交流突破难点。
熟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最适合他们的就是直观形象的学习了。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发现学习法、游戏激趣法,把这四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尽管本节课“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原本并不是让人生畏的、令人生厌的,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体验成功、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美国教育学教授柯普兰提出“儿童对数学概念理解必须由儿童自己获得,教师的责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类比迁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观操作法、分析发现法,在教学中通过层层深入把“一个数几倍的含义”暗含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把“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通过亲身操作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方法”。
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倍”,让学生初感受到“倍”,还给学生准备了圆片、小棒、三角形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丰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认识,培养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本质的能力。
认识说课稿篇十六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第一节1000以内数的认识部分例4的内容,是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算盘,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其直观形象、体现数位特征的特点;会用算盘表示数,深化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认识算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算盘半直观半抽象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深化对位值制的理解,巩固1000以内数的组成,强化数感。
1、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2、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3、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带有上珠的数的拨法和读法。
课件、算盘。
这节课教法主要是引导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主要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巩固练习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猜谜语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受算盘的特点。
(二)认识算盘。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游戏、儿歌记忆等不同方式,使学生记住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上珠、下珠的意义。
2、在算盘上表示1-10。
这一部分主要分四个层次:一是出示一个算珠比较乱的算盘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然后介绍在算盘上拨数需要把算珠拨靠框。二是通过如何拨数字“1”引起学生的争议,引导让学生讨论如何在算盘上定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算盘上哪一档都可以定为个位,但需要做上记号;只要个位定下来,其余的数位也就定下来了,但一般选最右面一档作为个位。三是让学生拨出1——9各数,在这里重点让学生说一说1、2、5、9的拨法。四是让学生讨论交流10在算盘怎样表示,老师说明10一般不用个位上1个上珠和5个下珠或2个下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和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
3、用算珠表示数。
让学生动手在算盘上拨563,通过动手操作拨珠让学生明白: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数时要先确定个位,个位上拨上表示几个,十位上拨上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珠以空挡表示。
4、拨珠的指法。
通过指导学生打算盘的坐姿及指法,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8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六的11题。
3、用三颗算珠在算盘上表示一个三位数,最大是多少?
前两个练习是基本练习,最后一个是提高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算盘的结构特点和用算盘表示多位数的方法,能够熟练读写算盘上的多位数。
(四)介绍算盘的历史。
通过算盘历史的介绍,让学生懂得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欣赏各种算盘。
通过欣赏作为工具、工艺品、装饰用品和具有收藏价值的算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算盘的喜爱之情,感受算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主要板书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及一个上珠一个下珠表示的意义。
认识说课稿篇十七
《角的认识》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并且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件的有效利用。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薛老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片——学生熟悉图形,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这种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薛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点,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辩一辩,画一画等的活动。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薛老师利用课件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并说明理由;再通过教学材料演示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所产生的不同大小的角,使学生对“角有大有小并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有了再认知的过程,这样做体现了教学材料的再次利用,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薛老师通过课件延长角的两条边,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角的大小与边长短的关系,再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最后用课件来验证,从而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符合了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三、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薛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在课题引入部分,让学生找一找画面上的角,找一找自己身边的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了解数学和日常的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的结束部分,让学生欣赏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图形,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精心设计,循序渐进,注重细节。
薛老师的教学设计注重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孩子们能清楚的掌握知识点、明确概念;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程度。如在“角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找角共同的地方(一个顶点,两条边):什么叫做角--指一指不同角的各部分名)-辨别角”使学生对于这一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掌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了准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薛老师比较注重细节,如在示范画角的时候,注重画法的指导,对于每个步骤都解释得比较清晰到位;不断地让孩子回顾角各部分名称,使这一知识得到巩固。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融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值得探讨的是:
第一、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尺子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手碰一碰,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从而避免把角的顶点误认为角的现象。
第二、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薛老师可以先不讲如何画角,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试画。一开始学生会出现了各种画法,有的没顶点,有的边不直„„,接着教师再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十分有益。
第三、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不够。比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总是担心学生能力不够,不懂不明白,于是放手太少,牵引过多,我认为应相信学生能力,多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学生已经认识了角、掌握了角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09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