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17:12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精选13篇)
时间:2023-11-12 07:17:12 小编:HT书生

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一

桢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三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四

这篇课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阅读,围绕教学设计的思想就是阅读理念。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强调,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本教学设计遵循这样的思想,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和提升,达到使学生理解文本、自主体验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三、学情分析。

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五

《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了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故事是在竺可桢和一个孩子之间展开,通过两次关于观察杏花的对话,用孩子观察态度的改变衬托出竺可桢可贵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还处于阅读教学起步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精炼而有效的启发引导,在细节中着力于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阅读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严谨的科学精神,无论是阅读点,还是文章主旨,都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学习,应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均为体会关键词句,感受竺可桢的科学精神。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

1、导入新课,了解人物生平。

2、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1——5段,通过第一次人物对话初步体会竺可桢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

4、了解人物对话中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的不同表达形式。

1、选择适当的教学切入点启迪思维,展开有效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准确的教学切入点,作为突破口,设计高效的提问,从而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为了突破前面所说的教学重难点,我在开课介绍竺可桢的生平时直接告诉了学生这位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接着,重组教学顺序,将第16段的内容首先拿出来让学生细细品读,抓住两个“不能”,体会竺可桢所说的话的含义,提出他的研究态度就是精确观察。不过这时的“精确观察”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接下来要做的是就是把这四个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在文字的描述中加深对它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认真默读1——5自然段,是否能找到一些让人感受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勾画下来。这样一个切入点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专心阅读、仔细搜索、大胆思考,给模糊的结论找出理由,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2、词句教学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就提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能让我们紧扣“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核心要求,让课堂上的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充满语文的味道。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能表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深入体会这四个字的含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将模糊的概念变为学生头脑中生动的画面,再让学生通过不拘形式的朗读感受这些关键词句在表现人物特点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第1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程度地绽开”,想象竺爷爷看到了哪些开放的样子,理解“不同程度”的含义,从而体会竺爷爷观察杏花开放的仔细程度。又例如:第5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遗憾”一词,首先理解它在词典中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竺爷爷为什么而遗憾,他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从而感受到竺爷爷严谨的科学精神。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习惯。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就不遗余力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充分读书,想想课文写了几次看杏花,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在充分讨论后小结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像这样根据时间划分部分,能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又例如:在学习提示语在不同地方的表达方式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句子中刷红的部分所在的位置以及标点符号的不同打法,通过指导这种比较句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基础知识,并告诉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可以像这样尝试多种写对话的方式。

以上这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环节都整合了白板技术先进的呈现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圈画等形式,帮助学生阅读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六

文本细读: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 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七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比如说这篇课文,就是写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第一次只开了四朵杏花,要换作我,我会直接估计一下大概时间就行了,可是竺爷爷却只要准确时cn间,所以,我们要学竺爷爷这种对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学习上也是一样,不可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要认真对待。

有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竺爷爷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1---5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想想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3、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4、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

(二)(学习第6---15自然段)。

1、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文,突出“绿、青、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出示课件: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2)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拓展升华(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补充《竺可桢的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8、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四、总结。

1、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

听了杨校的展示课——《第一朵杏花》,感受颇深。在这个处处弥漫着生本气息的教学领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将生本理念发扬光大?应该说我们都怀着学习的心态,摸索前行。细品杨校的课,有这样两个点印象深刻:

什么是写话?在我看来应该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独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个过程。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平日里说无不尽、滔滔不绝,在写话时却无话可说?怎样的指导是最为有效的呢?杨校是这样做的:出示词语“泛出”,让学生在文中找带有这个词的句子,并选择恰当的词义。随即,出示另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设置问题——“捧”给你怎样的感觉?在品味动词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巧设动词对于增添句子神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也为课末写一句带动词的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看来,抱怨学生无话可说有失偏颇,如能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并授之以渔,在写话这座大山前我们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很多时候,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并不到位,因为不具备掌控能力来应付瞬息万变的课堂,因此赶收不敢放。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喜欢预先准备好、中、差的评价语。但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达到学生思考的高度。面对个别学生的“语出惊人”,我们往往不知所措。而杨校是这样做的:在解读竺可桢生平时,她提出问题——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面对一个学生的'回答——竺爷爷1890年生,1974年死,她当即提问——谁想纠正?巧妙地把学习、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一种智慧,更是教学的高度!而这样一个反问,恰恰把生本的精神于无形中传递出来。

如何上出生本的味道?认真看《教育激扬生命》一书,细品生本展示课,这些都是我们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外推力,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内力的作用——静心思考,新局势下的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竺可桢爷爷的故事吗?《第一朵杏花》一文,点明了竺可桢的好习惯。

经过仔细品味后,我认识到了做每件事都要细心,一丝不苟,决不能马虎。人生多姿多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每个人都拥有智慧和力量。只不过需要一把开启宝藏的钥匙。只有注意每个细节,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挖掘出自己体内的宝藏。我们做事并不求快,只求精益求精。不是吗?只有做每件事都认真,仔细,才可以更好的研究大自然的奥妙,得出更多的结论和经验。这就是最好的人生哲理。

在实际生活中,我有时做得不好。我做事光求快,结果效率一点也达不到。那时,认真已在我的脑海中一点也不值了。我痛恨自己为什么总受大概的诱惑?为什么不与精确交朋友?为什么总是马马虎虎的?一点也不在意认真这个朋友?我再反问自己。

现在,我终于清醒了,这些都不重要,其实重要的是自己的好习惯。我一定要向竺爷爷学习,铭记竺爷爷说的那句话,争做党的好苗苗!万众一心,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长大做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祖国和人民造福!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二

这个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杏树开出了一片花瓣,竺可桢爷爷弯下腰来,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个小朋友不知道,竺可桢爷爷说:你明年要留心点.时间过得很快,又过了一年,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看书,小男孩跑到了竺爷爷的书房里说:爷爷,杏花开了.竺爷爷问:什么时候?小男孩说:刚才.这时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高兴地走到前院,又拿出本子记下了这个节日:清明节。后来,写了道理。

这篇课文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读了这一篇课文,我懂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马虎,做事情都要认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三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

一、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点读3人,注重评价语,再现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拓展)。

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

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

3、回顾旧知,质疑。

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

二、学习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学习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

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问:孩子今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分角色展示对话。

2、指导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

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

3、学习重点句子。

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

三、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1、竺可桢人物介绍。

2、学习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

“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四、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布置课堂作业。

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2、教师小结。

当我们精确的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0963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