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整合和规范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编制一份优秀的教案?这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教案的规范编写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一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科学探究法。
学生分组实验。
一、课题引入。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1: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二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
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三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基本情况。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因为是新课程,学生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烈的好奇心,期待学习这门新鲜的学科。同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学生对物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通过引导也能挖掘一些学生潜在的探究既能和方法。相信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必能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育目标。
1、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教学质量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难点: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研究方法探究问题。
六、教学具体措施和方法: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4、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6、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安排表:
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四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
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根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2、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式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六、课时计划:(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空气中的声速:15℃时340m/s;25℃时346m/s。真空中:0。
(四)、声波的频率:
-4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0hz。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10~20hz)。
12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20000~10hz)。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做回声。(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1秒以上。(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清楚。(弊)。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燕子泥形状,就是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3、本质: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分贝,符号为“db”。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三)、噪声的危害:
1、污染环境: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超声、次声的应用与危害防止,声技术: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简称“超声”)。
超声是由物体做高频率振动而产生的。一些动物(如大象、蝙蝠等)和设备都能产生超声波。
2、特点:(1)频率高,人耳听不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破碎力。
3、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诊断:医学上、生产中设备内部检查等。
(2)超声治疗:如超声碎结识等。
(3)超声消毒、清洗:医疗器械消毒,某些设备表面清洗等。
(4)超声乳化:如使水和油均匀混合形成乳浊液等。
(5)超声定位、测距及超声通信。(如超声雷达——声纳)。
(6)超声加湿。
(7)用于生物技术。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七
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第二,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电功率计算;。
第三,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电功率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电功之后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电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掌握。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电功率的研究为了解用电器的性能和安全用电、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等知识奠定了基础。电功率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用电器上的铭牌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建立电功率概念,并会用电功率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计算;正确理解“额定功率”,会区分“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任教班级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电功率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视频、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边讲边练及时巩固。通过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教室电能表的转盘,有时慢悠悠,有时急匆匆,这是为什么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在只开三盏电棒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和教室所有电棒都开时电能表指示灯1分钟闪动的次数。
教师提出问题:两次的“次数”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可以回答出:不同,这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依次引入新课。这里渗透了比较的科学方法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目标导学:
一、出示目标,学生阅读: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和电压,电流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4.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学生阅读“目标”后,不仅明白了本节课要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出示提纲,学生结合提纲独立自学课本72---73页内容。
(一)、电功率基础知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3、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1kw=________w;1w=_______=_________。
(二)、电功率计算:
家用普通手电筒的电压是3v,电流是50ma,它的电功率是多少?
(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额定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定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电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泡上标有“pz220----60”字样,其中220表示_____;60表示_______。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1、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2、学生用红色粉笔圈出展示的错误并改正;。
3、教师点评。
在这里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看似平淡,实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积极作用。
(三)、质疑释难:
1、教师提出问题: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发光的亮度是一样的吗?其电功率是不变的吗?
2、学生观看视频材料。
3、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桌上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体会小灯泡发光亮度与功率的关系。
4、用电器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在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和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自己完成):
u实=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u额p额___p实灯泡发光_____。
u实。
这是本节课的高潮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同学们观看一段灯泡亮度与灯泡电功率关系的“视频”,初步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然后再让同学们动手“分组实验”再次感性体会灯泡亮度与功率的关系,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四)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组实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应是什么?.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是什么决定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对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正确使用用电器做出了科学指导。
(五)反馈检测:
1、电流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电功率,它是反映电流做功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2、关于电功和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做功越多,功率越大.b、电流做同样多的功,用的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c、电流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d、在相同时间内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电功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
3、小明利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某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15min内消耗的电能为0.3kwh,则这个由电器可能是()。
a、电视机b、白炽灯。
c、电冰箱d、空调器。
这道题的设计既考查了同学们对电功率公式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体现了“物理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电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电功率计算,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其电功率的关系。本节课我是按我校“五步导学”的模式设计的。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以及物理课堂应以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为目的”的新课程理念。从教学流程看,本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被充分调动。尤其是在体会用电器工作情况与电功率关系时,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出现了一个高潮。但是,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略显得不足。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八
一、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根据公式p=iu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本节拟采用与伏安法测小灯炮电阻的实际进行对比学习,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是电学中第二个要求定量测量的实验,它关系到电压表,电流表和变阻器等电学器件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所以对学生要求比较高,正确选择仪表及合理地进行实验,准确地记录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是个关键,教师注意适当引导。
教学重点:用伏安法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难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自己设计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和各种故障的排除.
教学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二、说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导入。
1、什么是电功率?
2、电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实验过程:
1、注意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初步估计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
2、设计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再进行实验。
3、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及灯泡的明暗程度进行比较。
评估交流:
1、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能正常工作,此时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2、实际电压偏低,小灯泡消耗的功率越小,灯光变暗.不能正常工作;。
3、实际电压偏高,小灯泡消耗的功率增大,灯光过亮,若长期使用会影响灯泡的寿命,还有可能直接烧坏小灯泡。
4、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通过改变电阻来调节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做到了五个“能让”。
(一)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比如实验前,学生要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什么位置,开关的闭合情况,实验中,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学生们都观察得特别仔细。
(二)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比如根据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思路,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如何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思考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三)能让学生表述的尽量让学生表述,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引起重视,对于这个问题,就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表述,而不是教师刻意的呈现与说教。
(四)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这堂课中我充分挖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功效性,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了实验,并在实验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束,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代表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得出了较多合理的结论。我也适时地给予了教学评价,鼓励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启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到了“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文件大小:16k文件格式:rar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
第一节走进神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教学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
(二)进行新课。
一、自然的神奇。
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1,宇宙起源假说之一:大爆炸理论。宇宙在零时刻是密度为无穷大的物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物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此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世界。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
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
中国民间将彗星叫作“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
图1-2,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表面是“光球”。但是,太阳上面也有黑窟窿,天文学上叫做“太阳黑子”。
图1-3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图1-4,古时候,由于观察手段的所限,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人们发现船只在离岸航行时先消失船身,后消失桅杆。由于这样的一些事例,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老师画示意图),类似于鸡蛋的蛋壳、蛋白、蛋黄。地壳是地球的外衣,也叫岩石圈。
地壳运动使岩层扭曲而形成断层,断层形成时,会引发地震。在地层深处,岩石因高温而熔化成黏稠的液体状,称为岩浆。这些岩浆喷出地面所形成的山就称为火山。
图1-5,高处的水有强大的重力势能,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往低处流时,转化强大的动能。
图1-6,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
图1-7,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
二、生活中神奇。
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些神奇。
2、请大家欣赏书图1-1~1-7,并思考图后的问题。
老师针对问题解答:
图1-8,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
图1-9,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湾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图1-10,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
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
图1-11,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图1-12,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
图1-13撑竿有弹性势能,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
3、请学生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
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主要学到了什么?
2、老师总结:
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
生活中的神奇很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是不管有多神气,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气。
1、在自然中——非凡而震撼人心。
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
【布置作业】。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书面作业]。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一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二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还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学情分析。
八(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八(2)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八(3)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生25人。八(1)、八(3)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八(2)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降低要求,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4、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四、教学措施。
1、从学习上来说,本学期是入门的学期,在学习指导上多注意书写的规范,用语的规范,思维习惯的规范,逐步养成物理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内容、重难点、课时安排和进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三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四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五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学生回答:
(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
4、速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
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
54km/h=m/s15m/s=km/h。
720km/h=m/s0、6m/s=km/h。
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课堂练习。
一物体在10min内通过600米,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本课,作业。
阅读例题,预习速度公式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s/t。
4、速度的单位:km/hm/s。
5、速度的测量。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六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七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八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l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教案沪科版篇十九
3、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
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技巧
一.学前准备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09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