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9:09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汇总16篇)
时间:2023-11-12 11:59:09 小编:琉璃

总结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一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会用线段图整理数学信息和问题,重点要让孩子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我校的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搭建数学模型。

本节课,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一个相遇问题的“点”的学问,而是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个“点”的探究,建构一种数学模型,形成解题策略。张茹老师在设计时大胆放手,首先给学生一个探究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究的提示,首先自己动手用线段图来整理信息和问题,然后根据线段图进行分析,逐步理解了数量关系,进而列出算式,建构数学模型;最后借助多媒体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学生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体现较好。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二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点评: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的设计合理新颖。在课的开始播放录像马路上的场景,把学生带入了生活的情景中,从录像中学生很快弄明白相向、相遇、同向等概念,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设计了相遇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新课做好了铺垫。在巩固深化这一环节中,开放性练习的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单一走向开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他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同时教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红桥区实验小学赵丽点评:侯立岷。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三

整节课吴老师抓住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上台走到老师面前,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从表演“同时,相对,相距,相遇”四个词,以及让学生同桌之间“用笔操作模拟行程的路线”等活动,充分体现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好像不是在上数学课,而是在进行一种表演活动中,自然地突破“相遇问题”的难点。

细品课堂,无不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精心处理,吴老师的课堂有个巨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把自己变成学生,举手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学习,要从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开始,再让学生的辩论问题,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解决问题。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吴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则巡视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板演,并交流展示自己的思路,其余学生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理解两种解题方法。每个环节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纸花和纸鹤”的问题,吴老师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让学生的错误变得美丽,同时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吴老师的“相遇问题”的总结环节,有两个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把“相遇问题”的多种情况,进一步的深入和提升,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吴老师的课堂时时处处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吴老师放下自己的教师身份,让出了自己的位置,真正的做到“让学”。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吴老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生生互动中达到高潮,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成功,从而使课堂成为了学生体验成功的课堂,学生不断发展的课堂。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四

人们通常把说课定义为:“在一定的场所下,教师依据教育理论、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同学情况、教学条件等,分析教学任务,陈说教学目标,讲说教学方案,然后让听者评说,达到一起提高之目的的教学研究形式。”

对于说课的内容,目前有”四说“(说大纲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优秀教案),”五说“(大纲、教材、教法、学法、练习)等。我们宁波地区的说课要求和评价规范有五个方面:教材分析、目的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下面我结合我自身的理解对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一下说明。

教材分析:说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学习类型的分析;前次概念与新知的联系;自身的个性见解等。

目的分析:说教材应达到的终点目标。结合实际制定教材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德育、情感目标;列出切实可行又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同时说明目标间的相互渗透以和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

过程分析:说明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指导思想;说明教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的设计和其理论依据;说明典型教学环节的价值取向和其理论依据;说明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其合理性;说明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如何对同学进行学法指导。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要充沛考虑同学的自身因素与情境因素,如分析同学的认知基础、分析心理特征和对学习该内容的可接受性,分析同学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对该内容的适应性,分析可能发生的差别。这是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主要考查我们对学法的关注和探索。

教法分析: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同学实际、教学条件等而选择设计的教学方法。这一方面是说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主要考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假如我们对保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讲练结合法等以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斯金纳)、自学辅导法(卢仲衡)、青浦经验(顾泠沅)、启研法、单元教学法、六课型教学法等都有一定的理解,并清楚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特点、选择规范等,完全可以在自身的个人教学观念之下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结合。

评价分析:说出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的措施和构想。这一点,是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全面(兼顾优、中、差生)、和时,并且要有多种应变的调控措施。

说课当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防止说课蜕变,既不能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也不要把说课变成宣读教学设计或简述讲课要点。

2、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必需有充沛的理论依据或较幼稚的个人观点。

3、在讲说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针对这堂特定的内容充沛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和对同学传授这种学法的理由,对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十分熟悉。

4、说课过程中,尽量展示先进和现代的教育思想。

5、在竞赛类的说课过程中,防止套用一知半解的思想、方法等,只有深刻理解才干活用,只有活用才干自圆其说。

6、一个完整的说课要包括评说课或者答辩,因此要做好问题准备,评价者往往以此来定位说课者的教学素质、教育修养。

7、在有时间限定的情况下,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但重点局部一定要说透。

通过上面的说明,不难看出说课的不同于其它教学活动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也恰好体现了说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优越之处。

1、说课将教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备课思维外现化。

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掌握、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和对同学学习能力的评估与预测等一系列活动,都是隐性的思维活动过程,而说课是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将备课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使更多的人直接感知你的思维过程。假如我们能够把备课的过程以说课形式表达出来,最起码你的备课是有条理而精炼的,思路是明确而清晰的。思维过程能够达到语言化,这是层次上的递升。

2、说课将教师的个体行为变成了群体行为――备课行为立体化。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备课是作为个体行为活动来考查的,既然是个体活动,那么备课的质量和水准就必定受个性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说课是需要多人参与的,有说课就有评说课,两种活动交织在一起,就必定存在思维的互补和学术性的交流。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地推敲,就利于每个参与者对个人经验的取舍和对他人观念的扬弃。这正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另外,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个人教学和教研活动,或许会多一点启示。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民办学校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在发展过程中所自然发生的困扰等,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得不追求短期效应和功利性,对个人教学而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得不会感到心理上的疲劳、无法充电的困惑、吃老本的尴尬。对教研活动而言,基本上是在”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的四统一的模式之下,集体智慧的汇集与发挥,从根本上对教学进行推动,出色教研效果的获得都是很艰难的。而说课具有简便、明快、高效、省时、易于布置和控制的特点,虽不能代替教研活动,但它完全可以纳入到教研活动的范畴。在个人支配时间相对少的环境中,它是丰富我们个人知识储藏的有效方式,它能促动我们投入其中,促动我们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回想和反思。同时,在这个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为说课时的显性思维,把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群体学术性讨论的过程中,它也提高了教研的学术层次。假如把说课作为教研活动的一局部,那么我们通常的说课改革为单元说课、章节说课也未尝不可。

3、说课使备课环节由只重视操作变成了既重视操作又重视理论研究――备课研究理论化。

说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每堂课的具体知识为内容、以教学具体操作为借鉴,对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进行设计。它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示形式。假如让哪位老师进行说课的话,他自然要活用自身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审视、考察和分析自身将要实施的课堂操作行为,应用最精炼的语言,向大家说明?quot;怎么教”,我“为什么要这样教”,只说怎么教,干巴巴令人生厌,最精彩的是我“为什么要这样教”,当然,它绝不是理论的堆砌和相加,必需活用。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应练习七(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直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写出数量关系。

1、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路程=-------------------。

相遇时间=-------------------。

2、根据问题写算式。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8分钟后相遇。

提问:甲乙每分钟一共行多少米?

相遇时乙行了多少米?

两地之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二、组题练习。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45+50)*2或45*2+50*2。

学生读题,讲条件和问题。

独立练习,说清数量关系。

反馈教师板书:190/(45+50)。

3、比较1、2两题有何异同。

学生同桌互说。

你能把这题改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吗?

三、变式练习沟通联系。

1、先补条件再列式计算。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一)第3、4、5、6题。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六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这节课准备的时间不短,期间也跟师傅和其他老师讨论了,经过他们的指点,也修改了很多地方,认为这节课能上成功的,可还是失败了。

一节课上完,并没有预期中的轻松,反而觉得心情很沉重,觉得好累,自认为准备的很充分,可到头来却一无是处。这节课失败之处在于教学环节详略不得当。本节课是以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延伸,有一定的难度,在推导公式环节,做为基础知识,本应当成重点来讲,我却讲的过于仓促,简单点出就过去了,于是从这里开始,后面学习活动的失败已是注定的了,公式没吃透,不理解,再加上例题与引入的题目有所不同,学生一下子懵了;我心里也犯嘀咕:“前边挺顺的,没讲错呀,学生怎么不会呢?”不会做的学生急在脸上,而我却急在心里,只能硬着头皮再讲,后面的反复讲,完全是弥补前半节课犯下的错误,费时、费力、还低效。

第二次在二班讲授这节课,由于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在公式推倒方面,比较注意,配上修改过的课件,将这一环节展开了去讲,讲得比较细,但本来5至7题是准备让学生说解法并说依据的公式,但怕时间不够,只让学生简单说了下所用公式,这点处理的不好,应让学生都说出来,这样印象更深,对题目吃得更透。在讲解例题时,本要放手的更多一点,其实有些学生在分析题目、说解决方法环节已经说的很不错了,但我还是过多包揽,讲得多了,引导的少了。

虽然这一块我已经比较注意了,但总是怕放开后,不好收回来,不觉得就说得多了,没有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多与其他教师研讨,毕竟一个人不会将问题考虑的非常全面,要多汲取他人的经验,备课时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就不会在课堂上发生自己无法预料和解决的问题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七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八

第一,放手让学生操作实践。课前我让学生明确要求以圆形纸片替代饼,与家人或小伙伴进行烙饼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中感知,在实践中升华。并且,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我们生活服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第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水尝水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鼓励学生想象、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向老师、向书本、向权威质疑挑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肯定他们的想象,例如本节课有位学生提出:“如果一次能烙3张饼、4张饼或更多的饼呢?”我鼓励说:这个问题提的真好!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下它有什么规律吧。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九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运动的物体,从两个不同的地方,沿同一条路线同时(或者不同时)出发,作相向运动。因此,它有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相遇的时间,求距离;。

第二是已知甲、乙的速度和距离,求相遇的时间;。

第三是已知距离,相遇时间和甲(或者乙)速度,求乙(或者甲)速度。

[解]46×3.5+48×3.5。

=161+168。

=329(千米)。

或(46+48)×3.5。

=94×3.5。

=329(千米)。

答: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有329千米。

[常见错误]。

46×3.5+48。

=161+48。

=209(千米)。

答:甲、乙两个城市的路程有209千米。

[分析]。

这是一道相遇问题的基本题,错解中由于审题不严密,误认为只有客车行了3.5小时,货车行了48千米,两车就相遇了,因而产生了错误。如果首先理解甲、乙两城的路程就是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和,然后分别求各自的速度与行驶的时间,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解]255&pide(45+40)。

=255&pide85。

=3(小时)。

45×3=135(千米)。

40×3=120(千米)。

答:相遇时甲车行了135千米,乙车行了120千米。

[常见错误]。

(1)255&pide(45+40)。

=255&pide85。

=3(小时)。

45×3=135(千米)。

答:相遇时各行了135千米。

(2)255&pide(45+40)。

=255&pide85。

=3(小时)。

40×3=120(千米)。

45×3=135(千米)。

答:相遇时甲车行了120千米,乙车行了135千米。

[分析]。

解题不完整,答非所问,这是应用题解答经常出现的一种错误,特别是对于粗心大意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防止粗心大意的办法是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解][3300-(82+83)×15]&pide(82+83)。

=825&pide165。

=5(分钟)。

答:还要5分钟两人可以相遇。

[常见错误]。

(1)(82+83)×15&pide(82+83)。

=165×15&pide165。

=2475&pide165。

=15(分钟)。

答:还要15分钟两人可以相遇。

(2)[3300-(82+85)×15]&pide82。

=825&pide82。

≈10.1(分钟)。

答:还要行10.1分钟两人可以相遇。

[分析]。

这是一道较复杂的相遇问题,错解(1)没有求出还剩下的路程,错解(2)将剩下的路程由甲一人行走,所以两种解法都错了。防止错误的主要办法是需认真审题,理解题中已经行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剩下的路程由甲、乙两人相对行走,还要多少分钟等等。这样,用剩下的路程除以甲、乙两人的速度和,就得出还要多少分钟两人相遇。

=20(千米)。

答:客船每小时行20千米。

[常见错误]。

=25(千米)。

答:客船每小时行25千米。

=420&pide12。

=35(千米)。

答:客船每小时行35千米。

[分析]。

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解题时稍不留意就出错。错解(1)是套用公式,没有注意到“货船先行了4小时客船才开出”这个条件。错解(2)求出的是客、货两船的速度和。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行程问题给出线段图将有助于理解题意与选择解法。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习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一

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组织教学。

《新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探究烙单数张饼的最佳方法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烙2张以上的饼所需的最短时间的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根据重难点,高老师设计烙“单、双”张数饼分层教学,“重单”突破难点,“带双”灵活运用。每部分教学中又有侧重点。

“单”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口。在探究怎样烙3张饼时,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饼”,进行直观的实际操作,通过边想边摆边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烙饼的不同方法,在学生汇报、展示完烙3张饼的方法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从而寻找到烙3张饼的最优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次引领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用最佳方法烙3张饼,通过此次操作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深刻的表象,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的认知,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在解决本节课的难点时,老师又追加了探索“烙5张饼”,猜、说、辩“烙7张饼”的环节,再借用表格分别呈现出烙多张饼所用的最短时间,通过独立思考,同桌研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烙饼张数与所用时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利用烙饼工具的优化思想。

“双”重辨析“烙6张饼”两种分组方案(6=3+3和6=2+2+2)所用时间都是18分钟,哪种方案好呢?在质疑、思辨中,向学生渗透实际解决问题,不能只关注时间一样的结果,还要考虑操作方便。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标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高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需要,灵活、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的知识结构。在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上述这些,老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板书的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优点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无论是突出重点还是突破难点,高老师都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理解优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可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高老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思维火花碰撞的同时,还是要关注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抓住课堂的生成,少一份被课件的束缚,少一点语言的重复,你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b:了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查询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构建知识的生长点,同时提高学生的有关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学生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角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运用数学知识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

设计思想:(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教学策略分析】。

(1)利用网络,建构个性化学习的平台。

(2)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老师家住哪儿吗?悄悄告诉你们吧,刘老师家离着人民公园非常近,到底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老师从家出发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ppt出示:刘老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

你会解决吗?

ppt:60×5=300(米)。

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

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在这个关系式的基础上来研究点新问题,好不好?

二、合作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预设:让学生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来解释这几个词的含义。

把这几个关键词搞明白了,大家再来读这个题。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学的行程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今天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在运动?而且是怎么运动的?(同时出发、相对运动、最后相遇)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称作“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此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表演,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表象,理解并抓住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同时、相对、相遇。

现在你能和你的同桌合作把这个题目表演出来吗?用2只笔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同时从桌子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只走一遍,相遇了就停在相遇点别动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询问不同的小组)你们相遇在哪里?相遇点离谁家比较近?为什么?

预设:出现相遇点在中间和相遇点不在中间两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同桌两人的模拟表演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过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学生们也在“相遇点在哪儿”的讨论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了:速度不同,相遇点不可能在中间,而是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3、理解速度和。

老师制作了两个可以自由活动的小人分别代表小明和李老师,请两名同学上台来慢放一遍刚才的相遇过程,生边操作老师边提问:

一分钟后他俩分别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两分钟后他俩又走了多少?一共走了多少?

三分钟?四分钟?五分钟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可活动的小人一分钟、一分钟地走,帮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内他俩一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同时能够直观地看到相遇点离速度慢的一方较近。

4、画线段图。

你能根据刚才的演绎把相遇过程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问题在线段图中表示出来吗?

投影学生作品,点评。你能看明白他的线段图吗?还有哪些补充和改正的?

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师出示课件演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5、自主解决问题。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自己动手试试。做的快的同学你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做出来的同学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争取一会儿发言时让大家都能听明白你的意思。

找2生板书2种方法,点评。

回顾这两种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相遇问题的?

小结:方法1: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方法2: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6、体会线段图的好处。

对比题目文字和线段图,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线段图能够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直观,便于我们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像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的思想就是数学上非常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用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00千米/时。求甲、乙两地间的路程。(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数学。

两队分别从两头同时施工,4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只列式不计算)。

刚才这些问题也不是相遇问题呀,为什么你还用这种方法呢?

小结:他们的题型都跟相遇问题差不多,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一样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4.小学足球课课件。

5.小学郎诵春风课件。

6.小学美术课件。

7.小学科学课件。

8.小学英语课件。

9.小学生兴趣爱好课件。

10.小学生关于搭石课件。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一、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红色线段长兰色线段长两色线段长度和两色线段距离。

132510。

264105。

39615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四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再教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5和例6的教学应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再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成正、反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学生再前两年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种情况的问题,如归一、归总应用题,只不过那时是就题论题,没有上升到一般规律。这里主要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再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再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再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4、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二、说学情。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定能突破重、难点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方法和比例关系的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活动,探究解决有关基本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看、想、交流等数学活动,自觉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从“一题多解”的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给出信息,引入新课内容。

二、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出示课件:数学门诊。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三、情境教学新课。

小结:水的单价一定,用水吨数与总价成正比例。

2、教师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运用比例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请看屏幕。

出示例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五

日前听了周俊杰老师执教的《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一课,受益非浅。本节课比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入,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周老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改变呈现形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教学本节课时,周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地的对教材内容入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周老师在呈现例题时并不是象往常一样一次性出示,而是先呈现一个矩形,让学生猜猜这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盲目地猜测。接着,周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逐步出示一条条信息。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鲜明的信息意识——只有收集了相关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例题的结构没有变化,但是呈现形式是多唯的,开放的。

2.提供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对所获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周老师提供的学具对例题呈现的.信息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先求一个方阵的,也有先求一行或一列的。反映了不同的解题策略。

3.提供多余信息,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

在数学或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并不能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所需数据往往不是一一对应。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如何对繁杂多余的信息入行分析、选择,抓住所需信息,摈弃多余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周老师在这节课中也注意到了这点。周老师设计了一个调查学校浪费粮食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信息,学生通过分析,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了问题。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1、没有数据的。2、画错的。3、标了条件的。4、长度的比例。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独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平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1941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