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读后感大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56:18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大全(16篇)
时间:2023-11-12 15:56:18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分享给他人。在写读后感之前,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背景了解和相关资料查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下列是几篇经典的读后感范文,这些作品或许能够给大家在写书评时带来一些启示。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一

“我常想,如果要我住在一棵枯树的树干里,什么事都不能做,只能抬头望望天空和流云,日复一日,我逐渐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阵阵飞起,云彩聚散飘忽……”这是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说的话。还有一半话,我觉得已经不用录下,就这半句,让我将过去和现在叠加起来,发现“习惯”,就两个字,却可以翻云覆雨,左右乾坤。

默尔索因为习惯自己的诚实以待: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不会进行扭曲与胡编乱造,糊里糊涂地成了杀人犯并被判了死刑。那些执法者以及所有的证人也因为习惯,罗织罪状真是绝妙专业。我才疏学浅,没办法从政治与哲学还有人性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肤浅见解,但是,默尔索所总结的“习惯”,这个身边轻轻走过的东西,我却能感受到它们海啸般的能量。让我惊悚于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甚至坍塌一个时代。

这么着吧,还是从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起吧。这故事虽然连小小孩童都耳熟能详,但还想缀述缀述: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将古文复制于此,没有卖弄风骚的意思,主要是要说明古圣先贤对于环境和习惯与一个人的成长的关系真是高瞻远瞩,并且能够当机立断地扭转局面。

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好,无论古今,自然皆大欢喜。但大环境坏了,现代人个人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你没有可以隐居的“南山”。不过,小环境还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比如,管好嘴。人的嘴,就“口”这么大,却能气吞山河,的确最难管,但是,它首先关乎个人安危,甚至攸关性命,焉能放任自流呢?它的习性我们是了如指掌的,它容易贪,容易猎奇,甜过了就怕苦。但我们不应该纵容它,宠溺它呀。它吃惯了鱼肉,茅衍苦菜就难以下咽。猎奇了野味,那种荤腥就刻骨铭心了,然后家禽家畜又是寡淡无味的了。因为姑息嘴的习惯,裙带了什么呢?捕蛇者乡间还是不乏,刺猬狗獾跑着跑着,就入了罗网。吃这些的也成了等闲之辈了。有次从广州回来的同学大谈吃活猴脑,我当场呕吐不止,晚餐一口没吃,后来大家都笑谈我没见世面,志不同则道不合,然后我就只好对那些闯世界的敬而远之了。或者叫他们不愿带我这落伍者混江湖了。谁知,我固守自封了,吃文化更是发展飞速,蝙蝠,果子狸又抬高了某些人的身份,豪华了某些人的面子了。而且,这本是小环境里的人的嘴的习惯,却让多数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是2003年的非典,再就是2020年的冠状病毒性肺炎,这两次瘟疫,均有人嘴的坏习惯引发。如果不是钟南山等英雄如钟馗样伏魔,不知有多少美好家园成为坟场!嘴与那些猎手,还有虚荣、唯利是图的“心”,不知谁是助纣为孽的罪魁祸首。

我一直记着一个小孩子,在云南的山区,每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冬天到了学校,常常一头白霜,就像雾凇。脸冻疮了,手也冻疮了,同学们笑他是白发老人。他却无声地笑笑。问他读书苦不苦,他吃惊地回:为什么问苦不苦呢?很快乐啊。不能读书了,才苦呢!他的卷子上几乎都是九十五分以上的成绩。而且,他非常阳光,活泼,机智。这也是习惯。

读了《局外人》,有点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感悟,自我警醒,期望鞭策自己的子孙。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二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这句话是加繆人生哲学的根基,但这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在他笔下的人生荒诞不经,确实处处真诚的袒露,他也许只想活得真实而简单!

《局外人》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是“出现在历史环节上完美而富有意义的作品。”是法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堪称为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著名小说之一。

《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职员默尔索,对生活的各方面都持着一种“无所谓”态度,但就因为这样,由于某日去海边度假,被卷进一宗杀人案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酿成了悲剧。生活在荒诞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如何去面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说明了,不论这个世界怎么样,都不应该违背这个社会规则。对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就因为在他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人,都很有可能会被定为死刑,成为了异类,社会的异类!但默尔索很真诚,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就说什么并且拒绝掩饰自己的感情,善良温和,不说废话之类的;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守己,实在诚率,但在那个社会看来,就是一种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噩懒惰……虽然他是一个穷人,喜光明正大,但却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默尔索对于母亲下葬时不恸哭,这并不是一种无情不孝,而是对于一种真实执着的热情激励。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有人会奋起抗争,有人却唯诺无从,最后的结果是生命的告终。所以在那个社会,要接受传统的价值,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倘若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就无疑会成为“局外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人的性格到行为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崖。“而我,我好像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我抓住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从某种角度上说,默尔索在死亡直逼的苦难面前终于醒悟了,他回归自我,完成了和这个冷漠而荒诞的世界圆融统一。他明白这个世界虚无的本质,他意识到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方法、态度都是对的,只因这个世界本来的方式。在苦难之后,他发现了自己,却为时已晚了。然而,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悲哀,因为他直到死亡,都依然保持了自己想要的真诚,坚守自我。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没有对生活的绝望,就不会爱生活。默尔索在孤独与绝望中悟出了,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甚至一百年也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程度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愉快!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当想摆脱一个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总会做出一种表示很赞同的样子,这个是不是出于人的一种反应。有时候,我也差不多是这样,因为还有自己的事要去做。转回话题,默尔索在什么被判定结束的前夕,对生存充满了渴望,他朝思暮想逃跑的机会,却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愿望。如果还有机会,他希望重活一遍。只有经过死亡的威胁,才会体会生存的意义。而那些碌碌生活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曾有人问他是否悔恨,他说他只感到无限的疲倦。在最后一刻,他觉醒了。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三

加缪的《局外人》中的男主角,有点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渡边君。

那种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那种一直在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的态度。

当事情突如其来的砸到了他们头上时,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放佛在事情所赋予的意义没有发现之前,事情只是事情。

在《局外人》中,男主角在母亲死时,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个角色扮演当中,似乎只要一偏离这个角色所设定的范围,就会被众人指责。他是仔细的观察,思考,把握这件事情的意义。

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似乎有一个很强大的心灵外壳,外部的难以进入到内心世界。

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间,有一道关卡,只有经过了层层审核,外部世界的东西才能慢慢的渗透进去。

而他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中,就能感受出来。

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审判的`去接受因袭继承而来的观念。

可是,当他心中既没有这些被灌输进去的观念,又没有自己独创的观念时,他面对问题时,无法下手,只能用一句“随便”来对付。

而在这点上,却被无数人所不理解。

在这里,我不谈论法庭上的荒谬,这是如今司空见惯之物,也无需在这里引述跟累述了。

最后,他在监狱中,思考了很久,终于,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从一种抽象的感觉,转变成了一种实在的情感。

他希望死之前,有很多群众,这样他不会孤独。

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别人都恨他,是否是在表达他前文所提到的,他感受到了孤独。

他希望哪怕是别人恨他,至少他不是一个局外人,他通过别人恨他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印记。

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他通过别人的恨,与他发生了联系。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四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里,主人公默尔索的经历从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这一切大都是默尔索自己的意识流,从他自己来看,一切都说得通。

但是司法机构的审理,却依据主人公的一些偶然事件,把默尔索虚构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默尔索的种种怪诞行为乍一看难以理解,可事实上,他才是活得最多、最充实、有着深沉本真追求的人。莫索尔这个人物放在今天,就是我们所说的佛系青年,淡定、自由,但是这样一个自我、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却背负了极大的冤屈与不公。

作者借默尔索临刑前的恍悟和爆发之语,控诉了司法机器的冷酷和不公。

默尔索一直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是不能违背的,哪怕莫索尔只是表达了中立,都被认为是荒唐的,不被允许。

独立vs从众。

就拿小孩&老师来说吧,老师喜欢听话的乖小孩,因为这种小孩子稍微表扬两句就愿意积极地顺从老师。

一旦小孩子有了独立意识的苗头,老师就不会那么重视了。因为这些小孩身上自有一套判断标准和评价体系,不见得会被老师的三言两语打动,因而不见得会顺大人的意,也就不会像乖孩子那样显得那么讨喜。

出戏vs入戏。

这部小说应证了我自己的某种感受:在很多应该有点什么反应才“对”的时刻下,人们很可能恰恰没情绪,或者出现了另外的情绪。社会规范限定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个人轻易不能打破。

好比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合情理的反应是悲伤哭泣,但是默尔索偏偏没有,他甚至记不清母亲去世的具体日期,他会觉得棺木反射的灯光太刺眼。

这些反应看起来并不正常,但是看起来不正常就是不对吗?

这明明也是真实自然的反应啊。

就像我们搞笑的时候说悲伤辣么大,悲伤其实没那么大。

就像那句我们已经走了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我们的反射弧在社会规范下已经有了僵硬的范式,突然看到有人保有最本真的反应时,竟然在惊奇、质疑。

有什么好惊奇的呢,为什么不允许呢?生活是个大剧本,有人在全情投入的时候,为什么不允许另一些人出戏呢?从没有什么,可以成为全部人的教条。或者说,人出生到死的过程是否值得我们去全情投入都还得另说呢。当然,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五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完了法国作家加缪写的《局外人》之后我陷入了沉思。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六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分两个部分有八十页,描述了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却有那么一点的单调叙述并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看了这部作品心里起伏了一下,《局外人》的第一部分进展得很平坦,第二部分默而索被捕入狱后,矛盾步步升级。《局外人》是怎样一则故事?介于上外史课对加缪的认识我很认真地读了一下。作者先让每一个角色都有崭露头脚的机会,并且宽待他们种种不良的举止,使病态的社会得以继续维持而又去展现。然而默而索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既与整个现实同污,又能坚持自己的沉默。比如在第一部分中,他可能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与女友调情,但他绝不愿意俯首于繁文缛节,甚至憎恶形式主义恶风无止境的繁衍。所有人都顺从地做了形式主义没有价值的牺牲品,而默而索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脆弱的锁链关系当中重要的一环,随之,作者巧妙地设计了默而索射杀阿拉伯人的场面。这一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像记流水账,显得有些啰嗦。我们看到的莫尔索是那么冷漠,简直只是个纯感官的动物,没有思考。莫尔索杀人仅仅是因为太阳,这看起来真的显得荒谬,可事实就是这样。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觉得不理解,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我们感到震惊!

这不禁让我去想,默而索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上面的.简述,默而索似乎是个冷漠的人,因为在母亲下葬时候竟然不哭。默而索为什么不哭?小说最后解释道:“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准备把一切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来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这样的“理性”使得他和整个社会道德系统脱节。

小说进行到将近尾声时,我看到检察官评判莫尔索的那段话,却觉得这似乎是加缪借检察官的口所说出的大多数人所能看清的一种判断,也让我开始去体会主人公的“接受”和“不在乎”。如:他说,陪审员先生们,他曾仔细探索过我的灵魂,结果一无所获。他说实际上我根本就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我都是一窍不通。他补充道:“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他。他不能得到的,我们也不能怪他没有。但是说到法院,宽容所具有的全然反面的作用应该转化为正义所具有的作用,这不那么容易,但是更为高尚,特别是当这个人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的时候。”

最后,他说他的职责是痛苦的,但是他要坚决地完成它。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他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而在我这样请求时,我的心情是轻松的。在我这操之已久的生涯中,如果我有时请求处人以极刑的话,我却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我这艰巨的职责得到了补偿、平衡和启发,因为我已意识到某种神圣的、不可抗拒的命令,因为我在这张除残忍之外一无所见的人的脸上感到了憎恶。”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像母亲下葬时候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就会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抛弃的。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生存的无奈,往往在于精神往往和肉体的分裂,人和社会的背离生之无限渴望和死亡无限逼近的矛盾。于是生存就显得就很荒诞。

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很好,但是我觉得作者还是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当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因素,一个人的生存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的代表作,全书很短,写的也很直白,但是却是引发后世思考的传世之作。

知道加缪是来自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课本中的《西西弗神话》。这篇文章是真的极富哲理又极其难懂。我现在毕业了都不敢说我读懂了这篇文章。《局外人》也是这样的风格。男主人公仿佛是个局外人,对于母亲的去世、对于女友的结婚提议甚至是对于杀人都莫得感情,这个颠覆大家三观的主人公就像个冷冰冰的机器人。还是我看完之后翻到最前面读了读译者的分析才略懂一二。作者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呼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更加开明的司法程序系统。

更让我例外的是在前言中我得知加缪几乎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他十分称赞穆尔索的理性。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人活的有点太过理性。生而为人与机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感性的。如果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从身边路过的人,都是像默尔索这样冷冰冰的人的话。文学作品的出现将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无法令人感动,影视作品也是如此。生活少了恨,但是也少了爱。

此外,提到加缪,我真的非常想提西西弗斯这个人物。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课本中提到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一直非常非常的困惑。那样一个每天进行着机械作业,不停滚着石头的人,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直到最近看了蔡康永老师写的书,他用西西弗斯举例,我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说:“深深感到这位西西弗斯的处境就是我们大家生而为人的处境,日复一日,被逼着做同样的事。”

很少有学生能够每门功课都掌握的非常好,对每门功课都非常有兴趣,所以在应试教育阶段,经常是要逼迫着自己去学一些不喜欢的东西,并且日复一日,每天的日子也大同小异。工作中一名小小的程序员,每天会坐在电脑前敲着那些程序代码,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很少有人能过着每天都不一样的人生,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每天都是大同小异的。而我们时常都会有抱怨,为什么我一定要学好这门功课?为什么我一定要完成这么多的作业?为什么我就不能换一份工作?当个旅游博主,又挣钱又潇洒,一走了之。问题问完了,生活还得照常进行。而那个被我们看不起的西西弗斯,是没有任何怨言的一个人。也许这就是加缪想通过这个人物告诉大家的道理吧。看似也是个局外人的西西弗斯,可能就是你。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八

《局外人》这部中篇小说的篇幅并不长,读完却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默尔索,养老院的人认为他是冷血的,他没有陪在母亲身边,他不知道母亲的年龄,他甚至没有为母亲的逝世表现悲伤;朋友的眼中,他是一个爽快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无辜的人;在恋人心里,他是一个不会做坏事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但是,默尔索就是默尔索,一个不愿欺骗自己想法的人,一个对生活没有期望的人,一个不愿和社会有太多联结的人。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他站在法庭中间,听着人们为自己的辩解,他只觉得吵闹。他是一个局外人,不仅能毫不在乎的对待别人的事情,而且也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处理自己的事情。但遗憾的是,他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入局了,当他不愿为自己辩解的时候,妄加的.揣测也随之而来了。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遵守社会的规则。有时候有些事不是做给自己看的,而是做给其他人评论的。自己脸上的喜怒哀乐是别人的,只有心里的情绪是自己的。人们只看得到你做的事情和他自己内心的看法,并不能看到你的心灵。

一个人可以孤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切断自己与周遭的联结,也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拒绝对自己说谎话。但是,当你和社会产生了联结,便不能是一个局外人。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九

活法几千年来都是这个样子.----加缪。

我已好久不正经读正经书,我已好久不正经写正经读后感。不过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到着实需要也值得我拿出正经态度来。这书啊,三年前看大抵会看不下去讨厌得要命,两年前看估计会觉得沽名钓誉平淡无味,一年前看或许会懵懂难过掉下眼泪,还好我是现在看。短小简明,优雅冷静,值得我等。

《局外人》是我预谋了好久要送给自己的礼物,送给现如今犹豫在局内局外之间久久不能决断的我。

该书文字极简,多用短句。即便是酷爱复杂长句到迷恋程度的我也自打初看到就觉得真是别有一番魅力。“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的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就是这样,全篇开始,从始至终都保持着这种冷静至极甚至有点过于明显在克制所有激动感情的风格。我喜欢长句,是因为形容词的铺叠有助于感情的立体表达,因为排比句确实气场强大到有时咄咄逼人的程度,所以我总被读得喘不过气的句子搞得神魂颠倒。但是加缪毕竟不是个年轻气盛易动感情的小姑娘,他的故事也并不是给这样的读者群写的。他更加神秘和克制,密不透风地压制着故事的进展,把每个细节都不动声色但是恰如其分地一个个扔出来,让读者在读到这些的时候毫不在意,但待到后文情节发展的时候一下子回想起来,然后一切顺理成章,自然又合理。我不太明白究竟什么是“存在主义”,但是他隐藏在冷酷文字后的一点都不少的对生命的热忱,对自由的渴慕,对道德的肯定,对死亡的思考,对人道的反省,我每每感受到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人的文字真是投契。

故事也并不复杂。主人公是默尔索,在人生在事业在感情在未来方面报着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冷淡孤僻,不懂得人情世故,作风散漫,交友不慎,无追求无激情无头脑。加缪本人对这种态度呈现一种不加掩饰的赞扬,他在某版的序言里夸赞默尔索“不耍花招,因而成了所处社会的局外人”,“他拒绝说谎,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我完全能理解加缪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心里的亲切和喜欢,但是即使是他也知道这样的人的结局,因为他明白这世界上主流的文化无论如何也不能纵容这种态度的蔓延和壮大。正如我妈妈看完这书对他的态度一样,“他罪有应得。”

我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喜欢他,我也知道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喜欢。故事的开始就是默尔索去参加母亲的葬礼,他因为无力赡养母亲并且“和她没什么好说的”把她送进养老院,为母亲守灵时吸了一支烟,喝过一杯牛奶,说不上母亲确切的岁数,在葬礼第二天去见了女友看了喜剧。这些出于他性格似乎有些冷漠但并非毫无缘由的一件件“小事”默默横陈开来,成了把他送上绞刑架的阶梯。后来他带着女友和朋友去海滩,只是因为自保或者毫无缘由的只因为阳光暴晒而产生的焦灼与冲动,他开枪打死了朋友的仇人,被捕。正如他一向与世无争一样,他承认罪过态度良好,但却因为之前的种种行为被认为“毫无人性”“叛离社会”,被司法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判处死刑。而默尔索无法动弹,性格的枷锁一直延续到最后选择服从命运不再申辩。

要我不被他打动简直是不可能的。我最初读完书的时候简直要说出“我就是默尔索”或者“我早晚要变成默尔索”或是“默尔索就活在我心底”的话,但是想一想还是没有。因为也不尽然是。默尔索的消极来自于绝望,默尔索的绝望来自于看透(或者是他所谓的“看透”),他到最后一刻面对神父以上帝为名的要求妥协,仍是拒绝忏悔。他几乎是平静地不带任何呼号性质地喊出“既然注定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生活幸运儿都像他这位神父一样跟我称兄道弟,那么他们所选择的生活,他们确定的命运,他们所尊奉的上帝,对我又有什么重要?大家都是幸运者,世界上只有幸运者。有朝一日,所有的其他人无一例外,都会判死刑,他自己也会被判死刑,幸免不了。”

我已经思考了很久。但是似乎仍是在矛盾的最中心,随着漩涡一圈一圈绕下去,一会似乎明白了什么,一会又陷入重重迷雾。我究竟要站在哪里。我究竟走向哪里。我从前攥在手里珍之爱之的东西,大多数人拼命去够取的东西,那些能够助我走向坦途的东西,父母朋友恳切要求我追求别放弃的东西,我只觉它们渐渐滑落而我似乎懒得弯腰去捡拾。我不是不难过不是不因为别人失望而自责,可是我一旦开始拥有自由哪怕只有一点一滴都要随着自由的驱使。我好像真的开始能看清一些人隐藏下的嘴脸,即便是好像说懂得我和我站在一条阵营的人一边和我说“我不在乎”一边在背后拼了命的争取还要继而在我面前掩饰的模样。我不怪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个人追求,我并不会因为你和我不同而不喜欢你更说不上瞧不起你,反而看着这种善意的隐藏和欺瞒倍感凄凉,我并不是要拉帮结伙,也并不想要人假意支持,我自己走得已然步履维艰也并不想把我珍惜的人带进来。但是我并不想被欺骗,尤其是这种我看得清清楚楚的欺骗。这种欺骗在某种程度上压根就是同情,或者是对我所选择的一种贬低。

我仍没完全走到局外。我也不可能走到局外。我不被允许我有我的拘束和牵绊。我说不定有一天会走回我的老路。我现在的生活也不完全快乐。因为凡是选择,就有放弃,又放弃必然会伤心会舍不得。只不过是我现在暂时舍弃的是对于现在的我容易舍弃的也是乐意舍弃的。但势必会有那么一天,我现在舍弃的成为生活的重量,我也势必转过身走向大多数人走的目的地。

我尚存理智,而且不少。所以我明白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一辈子在各种荫蔽下迈着大步走的轻巧。所以我明白我现在这种散漫的生活是寄生在青春和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之下的。所以我明白我的任性我的凭喜好从事把自由看得至高无上都是因为有很多很多爱我的人在纵容着的。

我尚存感情,而且汹涌。所以我明白我有要保护的要负责的要珍惜的要深爱的人要我许他们一个踏实的未来。所以我明白我不能一味真诚因为很多时候真诚比虚伪更锋利更容易划破当下人不堪一击的感情。所以我明白有的人我不能爱有些人我不能恨有些人我不能忘记有些人我不能靠近。

所以我明白我不能永远做局外人。因为终有一天你要被曝晒在烈烈阳光下,阳光如锋芒催逼着你,你如若不开枪打破这平静,就要被打死直至永远平静。而我一定要避免这种两败俱伤的选择。所以我得回来。

赫芫在那个晚上直视我的眼睛,说,“我等着看你妥协的那一天。”

亲爱的我不会生气的,因为我也同样知道那一天或早或晚迟早会来。而那一天来的时候我说不定会更开心更幸福,因为我就能重新地坦诚地面对这个世界了。

不逃避不否认不隐藏,因为不管这世界有多肮脏多阴险或是多温暖多美丽。我都一样。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一

加缪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局外人》被誉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局外人》以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孤独生命状态。通过对梅尔索的思想与行为的描写,加缪在作品中探索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度思考。

第二段:梅尔索的孤独感与无关性。

作为一个社会边缘的局外人,梅尔索对周围世界保持着冷漠的态度,他与人交往只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并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与期待。在他看来,人际关系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无法感受到他人的存在对自己的价值。这种对世界的无关性让他感到孤独,同时也让读者思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价值。

第三段:梅尔索的反叛与无意义。

在《局外人》中,梅尔索向社会的道德规范表达了强烈的反抗与无意义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反英雄,他的思想与行为均违背了主流社会价值观,他杀人后没有表现出悔意和痛苦,仅仅是因为他对他人的死亡毫不关心。这种反叛行为使得梅尔索更加孤独,同时也让人思考存在与无意义的辩证关系。

第四段:生活的荒谬与绝望。

梅尔索对社会的冷漠与无意义感让他感到生活的荒谬与绝望。他对爱情、友谊和家庭关系的态度都是冷淡的,他的存在只存在于生命的本能中。在他眼中,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如此平淡,如此荒诞,他渴望与生活脱离,寻求真正的自由。

第五段:对生命的思考与人的价值。

通过梅尔索的经历,加缪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的价值。梅尔索的孤独体验和反抗行为向人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痛苦与困境。同时,梅尔索的冷漠与无关性引发人们对个体在社会中定位和意义的重思。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梅尔索的经历和思考,思索人生的真正价值,求得自己的自由和意义。

总结:

加缪的作品《局外人》通过主人公梅尔索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反叛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在一个荒谬而无意义的世界中,梅尔索的无关紧要和冷漠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价值的契机。通过阅读加缪的作品,我们应当反思个体的存在与价值,并寻求真正的自由和意义。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二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却在有意无意间想要打破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自我,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用真实的自己对抗这世界的荒谬。高新法院全员读书活动,带您去看“存在主义”文学大师阿尔贝・加缪所塑造的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

文章的开篇用一种亲密、冷漠、真实的语调描述主人公默尔索收到母亲去世电报时的态度:“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随后默尔索参加了葬礼,但他拒绝看看母亲的遗容,也不知道母亲究竟多少岁。更要命的是,母亲的朋友在葬礼中痛哭流涕,而他面对母亲的去世却没有哭。

葬礼结束后的第二天,默尔索去海滨游泳,遇见了玛丽,他和玛丽嬉戏,和玛丽一起看滑稽电影,并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玛丽问他,愿不愿意跟她结婚,他不反对。而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却说大概是不爱的,但这和结婚无关。

默尔索的老板让他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玛丽也很向往巴黎,默尔索却说生活无法改变,“我在这的生活并不使我不高兴”,而且默尔索觉得巴黎“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人的皮肤是白的。”

不止于此,默尔索还和名声不好的邻居相处的不错,邻居要求他写信惩罚邻居的情妇,他答应了。邻居与情妇冲突后,邻居要默尔索向警察作证说情妇不尊重他,默尔索也答应了。最后,默尔索和邻居等人在海滩游玩时,碰见了邻居的对头,他拿着邻居的枪意外而稀里糊涂的杀死了对方。

面对审判,默尔索拒绝成为辩护律师为他设立的有利形象,因为那不是他。而检察官也不关注默尔索杀死邻居对头行为的本身,他通过默尔索面对母亲去世没有流泪、在葬礼中及葬礼后种种不合适宜的行为及与“道德可疑”邻居成为朋友,认为默尔索“根本没有灵魂,对于人性,对于人们心中的道德原则”一窍不通,默尔索的心“已经空虚到人们所看到的这种程度,正在变成连整个社会也可能陷进去的深渊”。因此,他控告默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最终得出默尔索是“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因此他向裁判者“要这个人的脑袋”。最终,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这样描绘西西弗斯:“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土、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土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土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向山下走去......”。西西弗斯不可能将岩石推上山顶,重复着诸神看来无效而无望的劳动,但他却一直在反抗命运。加缪说西西弗斯的快乐是“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

默尔索同样是西西弗斯的化身。面对母亲的去世,如果他痛苦流涕;娶一个女人时,如果说“爱她”;面对审判,如果塑造有利于自己的形象;面对神父,如果虔诚谦卑。这样他的生活会大大简化,但他却会像他对神甫的评价一样:“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去了一样。”而默尔索“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这就像加缪在《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说的,默尔索“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忽略外界的干扰与暗示,认真而真实的和他人相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反对那些“曾经有过美好内涵而现在虚有其表的形式,不愿被替代。”

他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只是一个真实的人,但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最终成为异端。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三

在《局外人》的封面上面有这么一句话“孤独没什么不好的,我就像个局外人”,而在扉页上面也有一句“对于这个世界,我是个陌生人”这样的话,第一眼看着的时候会觉得这是哪个抑郁症自闭症被迫害妄想症患者的内心独白,最后在开头我们就可以看见主人公默索尔说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还真不知道”。

随后在他母亲的葬礼上默索尔内心毫无波动,甚至在为可以连着睡十二个小时而开心,下葬后的第二天他便跑去同女友约会亲热。随后面对着老板提出的去巴黎设立办事处的要求以及升职加薪的诱惑表示无动于衷,再之后他因为失手杀了一个可能有歹意的阿拉伯人而被起诉,期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这一理由被法官控诉为“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了母亲”。之后神父来引导他,他只需要向其他罪犯一样在宗教感召之下忏悔就可以免去死刑,可以继续苟活下来,但他还是选择了去死。毫无疑问,默尔索是一个怪人,是一个与社会与大势格格不入的人,也就像开头所说的局外人。

这个时候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这个怪人与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妈妈死了,他可以无动于衷?为什么爱不爱,结不结婚对他来说都无所谓?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又不拒绝恋爱,不拒绝结婚?为什么他杀人之后不表达悔恨?哪怕表达悔恨可以让他免于死刑。

毫无疑问,在那个大环境下他是孤独的,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同他,并且他也没想着主动去参与到大环境下,这就导致了他的格格不入。

默尔索这个局外人终是会被这个社会遗弃,他不参加这个社会所制定的游戏,偏执的忠于自己的内心的答案,哪怕在外人眼里他的执拗是错误的。正如他最后对神父喊出的话:“他甚至连自己是不是活着都不能确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我对自己是确信的,我对一切都是确信的,比他确信,对我自己的生命和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是确信的。”所以他带着他一身的执拗坦然死去。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四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发表的一篇小说,描写了主人公梅尔索的孤独、冷漠和无情。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冷酷揭示而闻名。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梅尔索的处境和他内心的痛苦,同时也对加缪的思考以及他描绘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就是我对《局外人》的理解和深入思考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首先,梅尔索作为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小说的一开始,梅尔索就对自己的母亲的去世毫不在意,对于丧母而感到悲伤的人们显得冷漠和无感情。他过着一个孤独的生活,没有朋友,也没有无聊的娱乐。他对一切都好像是局外人,不愿意参与进来。他对面对世俗和社会规范缺乏兴趣和理解,将自己与现实世界分开,成为了一个旁观者。这种孤独感被加缪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感受到了梅尔索内心深处的无尽之寂。

其次,梅尔索的冷漠和无情也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了梅尔索杀害一个阿拉伯人的事件。梅尔索并没有对他的行为感到内疚或后悔,他在回忆这一过程时,表现得十分冷酷。他对一切都缺乏兴趣和情感,对他人的痛苦和需求漠不关心。他以一种平静而无情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他觉得自己不受约束,没有责任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冷漠和无情的态度让梅尔索的行为似乎漠然无情,然而却也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深思。

第三,加缪通过梅尔索的视角告诉我们生命的无意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梅尔索经常感到生命的虚无和缺乏目的。他觉得人的一切努力和追求都没有意义,生活是毫无目标和方向的。他对世界的冷漠和无情是他对生命的悲观态度的外在表现。加缪通过梅尔索的思想和行为,试图回答人存在的意义和人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

第四,梅尔索的命运预示着人类的冷漠和无情。小说的结局中,梅尔索被判处死刑。在审判中,梅尔索以一种完全冷漠和无情的态度面对他的死刑。他再次表现出对死亡的无动于衷。他认为生与死都是等同的,毫无意义。这种不关心生死的态度让我对人类的冷漠和无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人们似乎都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对于别人的痛苦也毫不在意。这引发了我对人性的质疑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最后,加缪通过梅尔索的无情和孤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类的存在状态。在这个现代社会,人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对生活和他人缺乏兴趣,对善恶的区分也越来越模糊。人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却变得越来越孤独和失去人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加缪的视角中找到一些解答。我们需要思考我们的存在和意义,关心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和有意义的社会。

总之,《局外人》是一本让人思考人生和社会的经典之作。通过梅尔索的孤独、冷漠和无情,加缪成功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现代社会的问题。读完这本书,我深感生命的无意义和人类的冷漠,同时也意识到了伦理道德和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局外人》带给了我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入思考,这将对我未来的人生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五

1、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2、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3、生命是短暂的,浪费时间是犯罪。

4、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5、祸福相依,世上没有全然不幸的人。

6、没有什么命运不可以用藐视来克服。

7、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8、话说回来,人是不可能永远那么理智的。

9、不被爱只是不走运,而不会爱是种不幸。

10、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11、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12、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3、人有可能痛苦时间一长便再也不感到痛苦。

14、尽管如此,人生在世总是免不了有点罪恶感。

15、真正严肃地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16、没有真知灼见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17、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18、隆冬时分,我终于意识到,夏天在我心中永在。

19、只要我能拥抱世界,那拥抱得笨拙又有什么关系。

20、所谓魅力就是没有问明确的问题就得到肯定的回答。

21、学会生活和死亡,并且要成为人,就要拒绝成为神。

22、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3、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24、有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很笃定的事,实际上却非如此。

25、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

26、我们原先是无邪而不自知,现在则是有罪而不自愿。

27、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28、但是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29、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

30、困难的是念念不忘“所以”这个词所代表的是逻辑力量。

31、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会衍生出过于夸张的印象。

32、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33、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34、每个心智健全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盼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

35、在世界的早晨,大地也该是从一片类似的光明中冒出来的。

36、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37、忧伤者有两种忧伤的理由,要么他们无知识,要么他们抱希望。

38、很多事情别想的那么糟糕,毕竟,还有阳光来温暖我们的骨头。

39、所有身心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设想期待过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

40、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

41、占有欲只是要求持续的另一种形式。正是它造成爱情的无力的狂热。

42、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43、它的沉默与咆哮如雷声一样有效。那是原始森林的沉默,连嘴巴也“含而不露”。

44、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缓缓升起。

45、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

46、我并不是待在枯树干里,世上比我更为不幸的人多得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47、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48、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归根结蒂,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的身骨。

49、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50、最细微的碰撞,都能让我们的存在根本产生动摇。连一道光瀑的泻下,都可以从中看到永恒。

51、要了解一个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干活,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

52、平凡想尽各种办法力图不朽,永恆却拒绝给它权利……任何短暂的事物,都妄想並希冀长存。

53、没有唯一真理,只有各种真理。从晚风到我的手,万物皆有真理。意识关注它,因而显扬了它。

54、我一夜又一夜,一心一意等待黎明,我从来不喜欢措手不及,要发什么什么,我喜欢有所准备。

55、面对这样的天空,以及那从天而降的光热,我感觉无论是感到绝望或喜悦,都没有正当的理由了。

56、我们总是瞧不起自己。而贫、病和孤独,我们意识到了我们的永生。我们总是必须被逼到走投无路。

57、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

58、能让我记起这一世的,就是我想象的来世;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59、一个人之所以会踏上旅途,是为了自我养成,如果所谓的养成即是去锻炼我们那最内在的、对永恒的感受。

60、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61、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

62、我逃离了欧洲的黑夜,逃离了人间的寒冬;然而这座夏天的城市也失去了笑声,只给我一座隆起的、发亮的脊背。

63、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64、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65、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66、思想,就是重新学习观察、关注,就是引导自己,就是以普鲁斯特的方式把每个理念和每个形象变成得天独厚的领地。

67、美,永远不会让任何事物——神性的或理性的——走向极端,因为它从不否决任何事物,它顾及万物,平衡暗与光明。

68、若先验地颠倒问题的各项,就如人是自杀还是不自杀的问题一样,只有两种哲理结果:是或不是,这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69、往后的事,照格朗说,十分平凡,正如一般人一样:他们结了婚,还有点相爱,两人都工作,工作一忙,爱情也就淡了。

70、真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呵。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们又差的多远。人人都事不关己,关在自己的笼子里生活,快乐何在。

71、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72、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

73、荒诞人究竟是什么?就是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又不否定永恒的人。他并非对怀念一窍不通,但喜爱自己的勇气和推理胜过怀念。

74、人可以要求死亡。因为看透了生活,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一个人经历、遭受了种种不幸,他承受着这些不幸,安于自己的命运。

75、在西方文化中,弑父总是和成年纠缠在一起。成年就是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而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就是杀死父亲。

76、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异类,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77、书写,就是不问世事。某种程度上的隐居在艺术里。重写。努力总会带来收获,无论是什么样的。那些无法成功的人,是懒惰的关系。

78、虽无望却还是微笑。无路可出,但不断地,明知徒劳无功地想当主宰。重点是:不要迷失自我,也不要遗失自己沉睡在这世间的那部分。

79、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完整无损,我什么也不抛弃,我任何假面也不带,我只需耐心的学习那困难的生活本领,这抵得上所有那些生活艺术。

80、除了这些烦恼,我还不算太不幸。最根本的问题,我再说一遍,仍是如何消磨时间。自从我学会了进行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

81、年轻时,我会向众生需索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友谊长存,热情不减。如今,我明白只能要求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陪伴就好,不用说话。

82、通常情况下,选择献身艺术的人,都曾自视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会发现,自己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在与所有人的相似中。

83、我常想若是有人让我住在一根枯树干里,天天无事可做,只能仰望那一小块天空的变化,最后我也会慢慢习惯。人到最后什么事都会习以为常。

84、但是,真正的生活是在这撕裂的内部出现的。它就是这种撕裂本身。就是在光的火山上翱翔的精神,是公平的疯狂,是适度的筋疲力尽的不妥协。

85、他听了问我难道不想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我回答说,生活方式是改变不了的,况且每种生活都有它好的一面,我对现状并无任何不满。恰如此刻的我。

86、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关心起道德来了,真可笑啊。我因孱弱而梦想着美德!在那无邪的年代,我不知道德为何物。现在我知道了,但我不能根据它来生活。

87、这个世界充斥着谎言和奴性,孤独的荒草到处疯长。无论我们每个人有怎样的弱点,作家职业的高贵永远植根在两种艰难的介入中:拒绝谎言,反抗逼迫。

88、不再理会艺术与形式。重新找回直接的接触,无需中介,因而也就是无辜。忘却艺术,在这里就是忘却自我。不是以道德的名义放弃自我,正相反,是接受地狱。

89、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加缪局外人读后感篇十六

1、加缪生于19,法国人,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57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法国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头子得奖,有的快要入土了,有的卧病在床,只能请人代领奖金,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位在四十多岁就问鼎这个重奖的作家。可惜,得奖三年后也就是1960年,加缪就死于车祸。加缪说过:在我看来,没什么比死在路上更蠢了。结果他自己死在了路上,这里面有这命运的玩笑,有着荒诞的气息,然而对这个以研究和表现荒诞成名的存在主义作家来说,倒是死得其所。

2、加缪还说:最好的作品是没有完成的作品。乍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举出一些例子后,会让人觉得这个人的思想真是具有穿透力,直贯古今,精准无比。断臂的维纳斯和无头的胜利女神雕像,从完整到残缺,相当于没有完成,然而都是杰作。卡夫卡的小说,三个长篇《美国》《审判》《城堡》,都是没有完成的作品,然而都是杰作。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也是没有完成的作品,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后来高鹗狗尾续貂了四十回。老子说:大成若缺。哲人们的思想是相通的。加缪的遗作《第一个人》在车祸现场他的提包里面找到,已经以手稿的形式出版,这部没有完成的小说也是杰作。

3、在一百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其中有不少是不配得奖的,属于二三流的作家,然而评委们也不都是瞎子,得奖者里面也有不少天才,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天才是法国的加缪和苏联的肖洛霍夫。加缪在29岁的时候完成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同时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肖洛霍夫更厉害,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他的传世名作《静静的顿河》。除了年纪轻轻就写出经典,这两个天才还有一个共同点:作品不多,然而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4、《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我喜欢前者的开头和后者的结尾。《局外人》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话,十五个字,突兀,冷漠,奠定了整部小说冷峻平实的基调。这个开头可以和《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相媲美。《西西弗斯神话》的结尾:“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其实这部哲学随笔的开头可能更出名一些:“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5、加缪是个帅哥,照片上看,有一种硬汉派明星的风采,比天生斜视的老怪物萨特顺眼多了。

6、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一千个人是幸福的,对经典他们有了自己的把握和理解,经典进入了他们的语言或文章,经典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对经典的作品的解读,很多人会面临语言的贫困,把握不住其神髓,表达不出自己真实独到的见解,往往有入宝山而空回的遗憾,经典中蕴含的诸多的意义、诸多思想犹如练习过神行百变一样,难以抓住,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对经典的重读,就是那些失败的寻宝者再次的挣扎努力。最近重读加缪的成名作《局外人》,仍然不得要领,“阐释的深渊旁,我被罚站。”

7、《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对什么都很无所谓的人,有一种发克一切的态度,最常说的两句话是“怎么样都行”和“出路是没有的”。在情感方面,这个人很冷漠。

亲情,母亲在养老院死了,他去奔丧,没有哭泣,在守灵的时候还抽烟喝咖啡,参加完葬礼感觉到“能够连睡十二个小时的喜悦”,葬礼第二天就勾搭女人上床并一起看滑稽电影,后来还告诉律师所有健康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曾经希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王朔的小说中也说到父亲在孩子还没长大的时候适时死去可以保持孩子对他们的敬仰),庄子死了妻子鼓盆而歌,是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人则是忠实于自我的感觉和思想。

友情,莫尔索的邻居莱蒙是个混混,请莫尔索帮忙写信羞辱前女友,莫尔索答应了,莱蒙很高兴问是否可以和他做朋友,他说怎么样都行,对友情,这个人也是漫不经心的,不把世人重视的三大情感之一作为什么重大事情对待。

爱情,玛丽喜欢莫尔索,希望和他结婚,她问莫尔索是否爱她,莫尔索说这无关紧要如果真要说那大概是不爱,但是答应结婚,世人津津乐道的爱情,被他当垃圾一样对待。在事业方面,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上进心,主管要提拔他,让他到巴黎任经理,问他是否愿意,他说怎么样都行,玛丽很高兴,要和他同去巴黎,问他巴黎是怎样的,对人人向往的香水之都浪漫之都,他是这样评价的:鸽子很多,很脏,人的皮肤是白的。

莫尔索和莱蒙去海边度假,遇到莱蒙前女友弟弟一伙,发生冲突,打架,莫尔索开枪杀了人,开始了牢狱生活。法庭审判的时候,是一个荒诞剧,检查官、律师都是围绕他在母亲死的那天的表现在辩论,根本不涉及他杀人的事实,检查官说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他的辩护律师说“他到底是被控埋了母亲还是杀了人”,但是不管用,最后,在一个法理社会,一个人由于伦理的原因被判了死刑。莫尔索拒绝上诉,拒绝忏悔,平静的等待他的死亡到来。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这是北岛一首《无题》的上半部分,很好的概括了莫尔索和这个世界的疏离和脱节。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剧场化的社会,人人粉墨登场,遵循着规则和秩序,进行着程式化的表演,母亲死了要哭得死去活来,情人节要按时发春,要坚信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等等。如果有人拒绝这样的表演,那他就是社会公敌,是所有人必欲杀之而后快的。莫尔索的死,不是因为杀了人,而是挑战了整个社会的伪善矫情,挑战了谎言堆砌的现代文明,戳穿了皇帝的新衣。这个什么都不爱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这一点上是激情澎湃的。总是这样,小说中的人物代替我们说出真相,代替我们勇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27603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