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的总结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方法的调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避免罗列无意义的信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一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资料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透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透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透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透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透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资料的执行。学习这一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潜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资料,将会帮忙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透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透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透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透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资料,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资料提出问题,透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状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带给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透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资料,与《马关条约》的资料进行比较,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资料,俄国一向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透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带给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资料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资料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二
甲午的销烟早已散去,但甲午留下的教训却需要我们一直铭记!
这部影片围绕甲午海战讲述了日本国民积极捐钱发展海军事业,清军内部官员对海战的认识以及战败后李鸿章忍辱签约的整个过程。
是对他们的挑衅他们绝对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为了防范于未然日本外交官在皇帝的支持下煽动了一场发展海军进攻清朝的运动。虽然这只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企图推行霸权的幌子但是这的确引起了国民的轰动。在那个尤为爱国的民族里国家的使命总是第一位的。
-->。
在日本,皇帝为了发展海军事业不惜一天一餐;年轻的士兵为了胜利不畏献身战场;更甚有纯洁的女子为了添置海舰上的一颗螺丝钉而失去贞洁。他们的爱国情怀确实让人敬畏!
而在当时的清朝,朝中地主阶级都视国家物产丰饶,海军力量毫无质疑的必要,不必畏惧日本弹丸小国的骚动。不料,他们迎来的却是一场耻辱的浩劫。李鸿章深知海军的实力,同时他又是外交官,遇到这样的事儿他自然不能全身而退。于是,他只能顶着朝廷的压力,赴战。结果,以丁汝昌为首的全部海军战死在海上。就这样,那几百号人的性命就为了毫无胜劵的迎战丧失在了冰冷的海面。
而此时的清王朝仍旧没有意识到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们埋怨李鸿章没有做好迎战的准备,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了解国内海军的作战情况。资金不足早已成为海军建设的障碍,可是朝中仍旧歌舞升平,满汉全席。所以,这注定是一次失败的较量。
唯有李鸿章,他了解这一切,可是他没有办法控制整件事的发展,而且还必须忍辱赴日谈判。弱国无外交,面对日本外交官狮子大开口,李鸿章多次抵抗和不从,结果还是无济于事。他还想拖着等待转机。可是贪生怕死的皇族却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李鸿章只能背负着丧权辱国的骂名,在那张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很多人对李鸿章抱有偏见,说他卖国,说他崇洋媚外,可是谁又能看到他为了国家做出的牺牲。
在战争面前,实力才是硬道理。如果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那么盲目迎战只会输的一败涂地。当然这也告诉我们,有国才有家,而要有国必须加强国防,同时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三
惨烈,以至邓世昌"大将怒沉舟",全舰将士为国殉难。
-->。
看到这里,我悲愤难抑,泪流满面。我们国家有如此英勇的将士,为什么还惨遭失败?我认为首先与清政府的腐无能密不可分。
中国看起来是一棵庞大的树,但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掏空了树心,风雨一来,便弱不禁风。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僖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无法更新装备,药也严重不足。战斗在即,北洋舰队才匆匆从德国加急购买炮弹。将士们拼着老命将炮弹打进了日本军舰的药库,却没有炸沉敌舰,因为那压根儿就是一臭弹——打不响的。
树虽然被掏空了,但还有些忠心的根牢牢抓住土地,不让风将树吹倒。北洋舰队上的官兵去英国留过学,日本联合舰队中的吉野号舰长和他们是朋友,劝他们投降,但他们却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舰在人在,舰亡人亡。"就这样,很多将士和舰队一起投入了大海的怀抱,在海洋的胸堂中静静地守护着国家的领土。
有英雄如此,北洋舰队仍败走麦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励精图治。为了富国强兵,明治皇捐出了皇室开支的十分之一,甚至拿出了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敌强我弱,敌俭我腐,这就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影片中,随着军舰的沉没,战争的硝烟慢慢离我们远去,但其中有一个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邓世昌一手拿冲锋旗,一手把住螺旋桨,开着致远舰朝吉野号撞去。他长发飞扬,一脸悲愤,为祖国为人民,他的眼中射出坚定的光芒。那光芒,耀眼得可以把太阳比下去。在滚滚浓烟中,他似乎可以永远屹立不倒!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如今虽然战争不再,但依然到处都充斥着弱肉强食,要想不再被欺负,不再挨打,只有富国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昂首立于世界之林。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四
学习目标:
2、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自主学习探讨。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句哪一字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二) 自主学习内容。
一、黄海大战。
1、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 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 ,接着,又发动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 ”。
2、经过:1894年9月,中国 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 ,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 ,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双方激战达五小时之多。
3、结果:四艘日舰包围 ,邓世昌沉着应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但要也将用尽。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 ”号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二、《马关条约》。
1、背景:黄海大战后,日本海军进攻 ,很快就侵占了辽东半岛,接着就夹击 。威海卫是 的基地,结果, 全军覆没。慈禧太后急忙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 年 月, 和日本首相 签订了《马关条约》。
2、内容:清政府割 、 、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允许日本在中国 ;增辟 等。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拓展延伸。
1、xx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台湾是1895年被日本割占的,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被日本侵占整整50年,请结合历史上大陆与中国台湾的联系,给中国台湾中学生写一封信,谈一下对今日中国台湾问题的看法。
2、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并观察教材18页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四)比一比 谁是赢家。
2、某电视台要拍摄历史剧《北洋水师》,编写剧本时应该首先阅读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a、林则徐 b、康有为 c、邓世昌 d、孙中山。
3、签订《马关条约》的中方大臣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慈禧太后 d、林则徐。
4、在近代史上,曾经割占中国领土的国家有()。
(1)俄国 (2)法国 (3)英国 (4)日本。
d、(2)(3)(4)。
5、下列四条约中,规定赔款白银二亿两给一国的是()。
a、《南京条约》 b、《瑗珲条约》 。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19世纪80—90年代签订的中外不等条约与19世纪40—50年代相比,
最根本的区别是()。
a、割取领土的面积大 b、索取赔款数额很大。
c、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少 d、获取在华投放资本的特权。
7、下列条约中,内容涉及到割占中国一行省的是()。
d、《瑗珲条约》。
a、武器落后 b、许多将领贪生怕死。
c、清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日本突然袭击。
9、《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碍最为严重的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 b、增辟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割辽东半岛。
10、下列哪些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使中国半殖民程度进一步加深。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更上一层楼。
阅读材料。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指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战争?
(2)材料中的“公”指何人?
(3)材料中的“海军”指什么?
(4)材料中的“公”在这次战争中指挥的是哪一战役?结果怎样?
(5)这幅挽联为什么说“有公足壮海军威”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五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针。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
生:(阅读条约内容)。
师:(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生:(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
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
4.三国干涉还辽。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回顾教材)。
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中国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中国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六
在观看这集电影之前,对这段历史也了解一些,当时清政府掌权,北洋水师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仅此而已,看后,感慨颇多,情绪异常激动,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当时时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国必然要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开疆扩土称霸世界。英国疯狂侵占别国,埃及,印度等国家相继沦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在世界上耀武扬威成为霸主。向来以地大物博东方大国自居的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旧目中无人不思进取,最后八面受敌面临灭亡不足为奇。
仅就甲午中日海战中国站败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当时世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之下,各国为推翻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国纷纷爆发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种维护帝国统治的神权说退出历史舞台,民主,科学被广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英国也就成为世界霸主。为增加其殖民地,仍旧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国就成为其侵略首选。战争似乎是早已注定,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败后,《南京条约》给全世界一个信号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国大为有利可图,中国从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敌一致千疮百孔。清朝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大地满面疮痍。战败后各种不平等条约致使财力空虚,更加无力反抗。这是此次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
其二,当时清朝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皇上没有实权,对世界局势毫无了解的她片面认为区区东方蛮夷小国翻不了什么大浪。还要讲什么战场之礼仪,不能先动手否则就失了礼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看不清局势发展,片面认为购买当时最完美的铁甲舰就能够震慑他国,从此就能够高枕无忧逍遥快活。就将用于购买大炮军舰的钱来修建颐和园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以至之后战争中北洋舰队因缺少榴弹和快速舰而处于战争下风,无论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也无法扭转战局,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国财力用于军事致使国库空虚再无金钱购买大炮军舰迫切需赔款缓解国内压力,日军将领这样称,若集全国的战舰共同抵抗日舰,日军必然战败。慈溪等执政党胆小如鼠对局势毫无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缴械求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的《马关条约》。能够说,慈溪的错误认识及个人享乐主义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其三,就得归咎于当时积久成疾已入沉疴的无能政治以及军心涣散,一盘散沙的军队。除个别爱国将领外,晚清执政者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全都无能无能贪图享乐公报私囊不管百姓死活。全社会乌烟瘴气各自为己,毫无民族存亡意识。就连国家用于购买军事武器的钱都被那些蝇营狗苟公报私囊,在甲午海战激烈厮杀之时某些大臣不是商议国是反在吃喝玩乐花天酒地。那些听说战争不利北洋舰队凶多吉少之徒不是调兵遣将增援水师,却是幸灾乐祸慌忙逃脱,毫无团结互助一致对外的民族职责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根深蒂固,与其说他们胆小如鼠不如说贪生怕死。政治无能,人心不齐是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
虽然当时中国科技落后,如果有正确的领导君民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对付区区岛国还是绰绰有余的。但无奈各种原因这场战争又显得理所应当。历史已成过去,留给后人评说,战争的失败是我们的屈辱,但我们不能遗忘要记住这段历史并从中学到东西。
第一中国要长久发展要有正确的领导,要全面洞察认识全球局势。第二中国要严厉打击无能官员,严惩不贷。第三要拥有强大的军事体系,才能不受外国欺负。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起来,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民族之林。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七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 征韩侵华 蓄谋已久 (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 灾难深重 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 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 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 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中国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中国台湾人民的呼声,中国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中国台湾沦陷了,但是中国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中国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八
年级。
八]。
班级。
135。
时间。
课题。
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战争的影响。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一、导入二、新授1、投影黄遵宪《东沟行》的部分诗句[来源:本站][来源:学&科&网]阅读思考:诗句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来源:本站](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投影描述19世纪末中西方社会的视剪辑。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说明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二)战争经过1、投影《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利用计算机动态的呈现主要战役的进程路线。相应的出现几幅清军抗战图片及日军暴行图。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3、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投影漫画《一败涂地的清政府》及对联: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普天同庆,万寿无疆。进一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三)马关条约的签订1、投影签订条约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图片。[来源:本站]2、与此前几个不平等条约相对比来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危害。同时把相关的地理概念落实在地图上。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马关条约》的新特点3、边看边听边思考:《马关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与此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有何新特点?(学生)(四)战争的影响1、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分析战争结局对中国、日本及远东局势的影响。向学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19世纪末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性事件。2、投影《袖手旁观的西方列强》[ (五)三国干涉还辽1、从原因、经过和结果三方面来分析这一事件,从而说明列强对待这场战争的基本态度。
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历史填图册。
教学后记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九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个较为全面利客观的了解,包括黄海大战、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并逐步领悟这场战争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人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加强教学的直烈性和感染力;并以诗歌贯穿教学的始终。
采用讲述法与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恬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世吕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导入新课。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诗可制成投影片或幻灯片,效果更好些)。
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丰饶的中国台湾又是怎样桩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1.战争起因(板书)。
长时间里,中国为“天朝”观;念所羁,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在落后的同时也成为了更多国家侵略的对象。其中也包括了日本。
改革后的日本有着强烈的扩张要求,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面临怎样的状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欲达成统治天下的目标,首先要吞并周边,征服中国,而跳板就是朝鲜。
日本以帮助平息“内乱”为名,悍然出兵朝鲜,并占领了朝鲜国都汉城。随后袭击同样帮助平息“内乱”的清军,拉开丁中口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
2.战争经过(板书)。
中日这场战争一共打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
a黄诲人战(板书)。
(注:这一内容以教师介绍为主,但不易介绍过深过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过场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为日奉帝国主义斤脱。应该让学生明确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郝分,得出答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几决战投时,重在黄海大战;日占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战役墒单介绍即可.)。
方展开丁激战。
介绍所见所闻,辅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邓世昌这一人物)。
平心而沦,黄海大战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照理说,中国疆土辽阔,资源丰饶,北洋水师作战也非常勇敢,但却最终没有取胜,而且退守威海卫基地,自此放弃了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在清政府的妥协纵容之下,日军更加无所顾忌,海陆两军很快又占领厂辽东半岛。
b.日占辽东半岛。
日本在旅顺还进行厂疯狂的大屠杀。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就连它的盟友美国也不得不指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今脱文明之假面露野蛮之本体矣”。
口军侵入中国本土以来,大清官兵或者不战而逃,或者稍作抵抗即行逃遁,结果不断激起闩军继续进攻的野心,又把目标扩大到厂山东半岛,北洋舰队的基地威诲卫就成了其进攻的又一个新目标。
c威海卫战役(板书)。
这一战役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它用一个沉痛的代价告诉人们: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举步维艰!
诗人闻一多在《威海卫》—诗中深情地呼唤: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3.战争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板书)。
a.《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签约双方的代表是谁’有哪些内容?
殷殷爱国情.
腐朽……。
有关旅顺大屠杀的材料很多.这别材料更具有代表’隆和说服力。
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设厂、开埠。
订的早,所以不必要大惊小怪。请你对这种观点加以驳斥。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这一观点的驳斥有利于学生时条约影响的理解。可以结合地图。)(延伸:尝到侵略战争甜头的日本,围该条约的签订而迅速走向军国主义,最后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
《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加剧了列强为争夺中国而发生的矛盾.他们不能容忍日本的胃口过大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b.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属小宇部分。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列强以此为借口和炫耀的资本,对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瓜分狂潮。
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此时人们的心情,后来闻一多先生曾感慨:“我来了,我喊—声,进着血泪,‘这不足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尤其是被迫离开祖国的台湾人民,他们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c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
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巾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中华,危机同时又是转机。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文之观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好处。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明白,此刻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以前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应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以前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能够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理解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好处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最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能够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取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取。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取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一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www.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征韩侵华蓄谋已久(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灾难深重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中国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中国台湾人民的呼声,中国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中国台湾沦陷了,但是中国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中国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三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征韩侵华蓄谋已久(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灾难深重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台湾人民的呼声,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台湾沦陷了,但是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四
步加深。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地的位置:
台湾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争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台湾后,不仅可以开发资源,又可以为进一步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创建基地,使台湾脱离祖国50年怀抱。
割让辽东半岛会直接威胁北京、天津地区的安全。
2、赔2亿—相当于中国当时全国财政收入3年的总和,这样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财政因之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借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而日本把这批赔款的85%用于军费开支,借助这批前,日本迅速发展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以后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敌人。
教师总结影响: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剧对中国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我们看教材小字部分台湾人民发出的愤怒之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又一体现。
小结:
课堂延伸:
生:避战求和----直接原因。
专制主义——根本原因。
课堂练习:(大屏幕出示)。
一黄海大战。
2黄海大战经过。
3黄海大战结果。
二《马关条约》。
1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
2《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
3《马关条约》的影响。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20xx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做到厚积薄发。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五
1、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在教学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教育学生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平和发展,加强和包括日本在内的邻国间的联系和合作、交流,以促进各自国家的繁荣昌盛。
3、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作用还是明显的,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但在讲《马关条约》的影响时还没能很好的.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相结合。
4、以后备课还要加强书本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2、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6、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量少了,同时在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深入。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六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实用、实效、实在”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进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目前这一套教材和老人教相比还是和20xx年版的相比,许多内容都删除了。删除了哪些应该加进课堂,哪些是可以不讲的很难把握,题标也不明确。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在评课的时候许多老师指出了这一点不足。这使多对新课改的教材感到迷惑、迷惘!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备从形式上来说是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甲午中日战争课堂篇十七
1840年——1901年,这是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一步地深化,一直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建立的过程。其间列强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是第四次,它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本节内容在整个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本节重点是要讲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日外交方面的背景分析,向学生指出弱国无外交,一国之外交是该国综合实力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历史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并从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教授本节采用的教学方法初定为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二、分析学情,突出主体。
实验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生源基础比较差,同初中阶段相比,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历史学习意识不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设疑导课,引入情境。
四、研读教材,因势利导。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这场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蓄意发动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并讨论回答)(引导学生从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入手分析)。
(得出结论)一方面日本在经济上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力逐渐强盛,走上近代化的工业国家;政治上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因此,对外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另一方面,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希望通过战争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危机。
那么日本是如何转嫁危机的?(归纳):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
投影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看材料并分析)。
-->
-->
-->
-->。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35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