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课堂活动。编写教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掌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顺序是教案编写的关键。
伯牙绝弦教案篇一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 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 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伯牙绝弦教案篇二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案篇三
2:“鼓”理解为“弹”,那么第一个句子我们就理解为伯牙善弹琴。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教的方法理解课文,可以分组学习,也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a)看看我们学习的成果怎么样,现在我来问问同学们。
b)单句提问,学生回答。
c)现在我来看看哪组同学理解得最准确,说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d)这则故事虽然很短,只有77字,但却是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文章。他给我们提供了交朋友的标准,究竟文章的魅力何在,让我们来细细品读。
e)出示课件11:反复朗读,思考问题。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i)学写古文,伯牙可能会弹到明月。你能仿照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吗?注意帮助学生找到更合理的表达。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
j)知音相遇,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以喜悦的心情在读读这些句子。
伯牙绝弦教案篇四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并复述故事。
3、感受古人真挚友谊。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字词正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教案篇五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仅仅告诉孩子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与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等手段读通课文,读懂内容,并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读通顺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绝”“弦”。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是不再弹琴了。绝弦的“绝”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运用,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应该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难读,难懂)好吧,那老师先来范读,大家认真听。(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生齐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大家已经关注到停顿,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好,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谓”是什么意思?可以等同于哪个词?(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课件出示:“善”一词有两义,1是善于,2是好,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妙极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乐啊!)。
师:把你们的赞叹带到文中,你来读读钟子期称赞的话语。(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边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讲“心里想”的意思,能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不错,汉字是表意文字,相同偏旁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谁再来读课文,一边注意停顿,一边注意读好“善”“念”“志”等关键词语。(指两名学生分别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声音可以轻,但要注意自己感受。(齐读)。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知音)(师板书)。
师:你知道什么是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案篇六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伯牙绝弦教案篇七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三、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教案篇八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近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个字,讲述了春秋时期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这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复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指导学生去在课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教材特点及班里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查阅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生能凭借注释、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法:“以读促悟”,“情境感悟”,和“点拨引导”。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
搜集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背景音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伯牙绝弦教案篇九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一、复习巩固。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体会知音情深。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一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二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
(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下手”才知深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三
2、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背诵《马诗》。
2、闭目欣赏古筝曲《高山流水》,问,脑海里出现什么?(学生随意谈)。
3、师:这首曲子来自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一个千古流芳的故事。
二、读顺。
1、板书题目,指名读,齐读。
2、自由读课文,问:读后觉得古文读起来怎么样?(难读难懂)指名读。
3、师带读。
4、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懂。
1、师:故事中主要写两个人物,出示图片(伯牙、钟子期)。
2、学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指名读,师问:你读时突出“善”字,能讲一下,“善”字是什么意思吗?(喜欢、擅长)板书:善鼓、善听。
2)齐读。师:下文何处可见“善鼓、善听”,请画出来。
3、学第二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指名读,你突出“志”字,“志”字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齐读。
2)指名读,“曰”是什么意思?“善哉”的“善”和“善鼓、善听”意思一样吗?“善哉”是什么意思?(不一样,是好啊的意思)齐读。
3)指名读,你为何重读“峨峨”,(读出高山高大挺拔样子)齐读。
4)指名读,“兮”字和“峨峨”应连起来读,你做到了。“兮”是什么词?“哉”呢?短短的一句话,连续用了两个叹词,你体会到什么?(钟子期对伯牙的欣赏)齐读。
5)指名读,你为何重读“泰山”?(泰山巍峨挺拔,应该重读)“泰山”后面用的是什么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要重读)注意感叹号。指导:所以呀,想要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雅气,就要注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和标点符号中蕴藏的情感。齐读。
4、学第三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为何突出“洋洋”?(读出江河宽广无边的感觉)齐读。
2)拓展:
5、学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述:高山也好,流水也罢,不管伯牙弹奏什么曲子,念在何处,志在何方,钟子期都能理解,都心底里表示欣赏和赞叹。于是有……学生齐读第四句。
2)指名读,“所念”是什么意思?(弹琴时所想)板书:所念。
指名读,为何强调“必得”?(突出钟子期的“善听”,突出对伯牙的理解与欣赏)板书:必得(理解、欣赏) 齐读。
3)述:做为当时的音乐家,做为楚国的宫廷乐师,但自己的琴声一直得不到楚王真正的欣赏,到不到大臣们真正的理解,想不到在宫外山野里却遇到以砍才柴为生的钟子期,并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欣赏。他此时的心情如何?(激动不已,惊喜若狂,喜出望外,高兴万分)。
述:伯牙立刻站了起来,紧紧地握住钟子期的手说:(知音、知己、奇才,我们做朋友吧,我们结拜吧……)。
6、学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2)述:曲终,伯牙抽刀刮断琴弦,高举瑶琴在钟子期墓前砸碎,从此一直到死,再也不鼓琴。
3)指名读,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什么人能算是自己的“知音”?板书:知音 齐读。
四、悟情。
1)对于伯牙绝弦,你有何看法?(于音乐琴艺谓可惜,于个人情操可敬,于纯洁友谊可歌。)。
2)为了赞颂他们,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创作了《高山流水》,听《高山流水》,齐读全文。
3)人生苦断,知音难觅。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请记住这个千古流芳的故事,记住俞伯牙和钟子期,记住他们之间纯真的友谊。
五、作业。
1、理解古文大意,会讲故事。
2、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伯牙 钟子期。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理解、欣赏)。
谢知音。
伯牙传说。
蓬莱移情。
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之后,成连对他说:“我只能教会你弹奏琴曲,如果进一步要做到把感情贯注在演奏之中,还必须向我的老师方子春请教。”成连用船把伯牙带到了蓬莱山上,并对他说:“你在这里好好练习吧,让我去为你请方子春老师。”成连划船去后,只剩下伯牙独自一人留在荒寂的海岛上,只听到风声和波涛的声响,他恍然醒悟道:“原来这就是老师在教我移情啊!”于是抚琴弹奏起来,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曲终之后,成连驶船而来,把他带了回去。从此,伯牙的琴艺誉满天下。
对马弹琴。
楚王派人把伯牙召进宫,让他做了一名宫廷乐师。
伯牙闷闷不乐地退出宫外。满腹心事地踱到马厩。几匹为楚王驾车的马正在那里吃料,看见他来了,一齐抬头亲热地嘶叫了几声,好象在和他打招呼似的。伯牙见马,心里有所触动,他想:既然人不懂琴,我就为马弹奏一曲吧。他很庄重地焚香操琴,席地而坐,边弹还边唱:“琴艺再高啊无知音,知音难觅啊奈我何!”一位马夫听见了他的歌,就牵了一匹马,走过来对他说:“先生,这儿不是你久留之地,快到别处去吧!”伯牙被马夫一指点,翻然醒悟过来,随即收琴上马,直奔晋国去了。
子期听琴。
伯牙投奔到晋国做了官。有一年中秋之夜,伯牙出使楚国,归来的时候,被风所阻,路泊汉阳江口。不一会儿,风停雨住,江浪平息,月光照得江面波光粼粼。伯牙不觉琴兴大发。他焚香取琴,调弦定音,弹了一曲《叹颜回》。正巧,被岩下躲雨的子期听见了。子期是一个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的人。他因不愿做官,隐居打柴为生。
伯牙开始瞧不起子期,以为在这荒山野岭的偏僻地方,未必有真懂音乐的人。但子期振振有词地辩驳说:“大人错了,如果荒山野岭处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更深夜静的大江边,又怎么会有弹琴之人呢?”伯牙见子期出言不凡,就有心试他一试。他把子期请到船中坐下,让他听琴发表议论。伯牙闭目凝神,弹了一支曲子。子期听了说:“好啊!就象站在巍巍高山之上。”伯牙暗暗点头,这首曲子正是《高山》。伯牙不动声色,接下去又弹了一曲。子期听了说:“妙啊!这回就象那滚滚不息的江水。”伯牙惊讶了,因为他弹的正是《流水》。伯牙推过瑶琴,和子期推心置腹地交谈起来。两人意气相投,互相敬重,就在船中结拜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仍在汉阳江口相见。
一年过去了,伯牙前来赴约。不料却听到子期的死讯,伯牙悲伤已极。在江边子期坟前,他弹琴而歌:“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而后,他抽刀断弦,把琴在墓碑上掼成几截,发誓至死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人能够欣赏他那美妙的琴音了。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教案篇十五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兮(xi)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生:断。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生: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37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