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学习和思考的重要一环,能够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吸收。3.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和技巧?下列是几篇经典的读后感范文,这些作品或许能够给大家在写书评时带来一些启示。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一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我与小学数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写道: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数学真奇妙”的学习氛围。是呀!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深感头痛的事情。相对来说,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小学生是6岁——12岁的儿童群体,孩子们生性好动,喜欢多色彩,有趣味的素材。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抽象的严肃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并富有情感色彩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架起教材和孩子们中间的桥。……许多教师教学水平高,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十分关注孩子们的这颗好奇心,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数学素材,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我也尝试着在我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参考该书中的理论,数学课上我试着引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神奇感,使学生能尽快地走进数学的迷宫。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先请一个班上个子中等的学生到前面来,问大家他是高,还是矮?有的说高,有的说矮。我没说话,走到他的旁边。“他矮,老师高。”学生们异口同声。我又请了一个班中最矮的学生站到我们旁边。“后来的同学最矮,老师最高。”学生们高声说道。我一笑:“是吗?”我让个子最矮的学生站到了椅子上。“现在谁最高?”我笑着问。“还是老师最高。”“不,站在椅子上的同学高。”学生们的意见开始不一致了。“好了,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高、矮的问题吧。”板书课题。学生们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老师就是要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并积极实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1.采取活动的形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与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二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三
近期,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次“读名著、学名师”的热潮。学习名师,我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并认真拜读了李烈老师所著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
其实,我想学习了解数学名师李烈,其实最初源于一次遗憾。那是我几年前赴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会议本来安排有李烈老师的一节教学观摩课,由于李烈老师有事没能来,最终我错过了一次现场聆听和学习李烈老师课堂教学的机会。但是,会后我认真看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教学实录文稿,一下子被李烈老师课堂实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挖掘细节、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她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演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学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
当然,现在的我也很幸运,通过拜读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我自感收获多多,感动多多。这本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三大部分。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李烈老师认为,正是在“爱”和“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才得到同步的提高。
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的。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学会的。同时,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两者也是互动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学生对学科的爱,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对老师的爱。李烈老师还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这本书的许多小标题,我认为富有个性,它不同于一般书中的章、节标题,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具体,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视”、“站到学生中来”、“低起点、高终点”……对每一条经验,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操作性很强,因此读后感到好学、好用。读了李烈老师的这本书,我体会到: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数学,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更加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只有把“爱”与“会”融合在一起时,既有爱的情感,又有爱的行为时,老师才当得有滋有味,也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他们很好地去爱学习、爱生活。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四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教师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我通过书中的指导和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做法。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页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五
10年过去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看点就更多了。
“一切为了孩子”是我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多年来努力最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已经成为我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这些读起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值得你付诸行动的动力。因为工作站的任务,我假期又读了一本中学特级教师写的《致青年教师》,其中提到:如果孩子们遇到的是一个非常蠢笨的教师,那么他越是用功,越是给孩子造成严重的损失,因为他不思考,又总是想控制学生,支配学生,他不能给学生更多的,反倒禁锢了学生。我就在想,我是不是一个蠢笨的人呢?我要思考。
我们不能够成为专家,但是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我们要思考的有很多:情感、教材、学生、课堂。
情感:感谢学生、感谢同事、感谢领导,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是快乐的。
教材:这是我们基本的工作,不是其中有哪些内容,有哪些习题,而是我要用这些素材影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学生:我们给予了学生很多的心血,反过来,学生给我们的也很多,他们给我们爱、给我们欣喜、给我们思考。是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一切。
课堂:那是我们的舞台,去展现学生和我们的风采。
当读到吴老师是怎样从一名“小老师”走向特级教师的经历时,我又感慨于我的幸运。我身边有有作为的领导、有和谐善思的同事、有活泼聪颖的学生。我更加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六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七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丛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1]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4]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5]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
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最后,我也想引用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这两天我在看《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从第一章开始读就爱不释手,受益匪浅。这是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在庆祝教师节成立20周年之际,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做为教师节的礼物献给广大教师的。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通过让孩子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坚持不懈的进行日记写作,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那么我们靠什么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呢?如果给我一个班,我又要靠什么方法和策略让孩子们喜欢我这个老师,喜欢我的课,进而喜欢数学课堂呢?我苦苦思索不得结果。直到我阅读了《吴正宪和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心中的疑问和谜团才得以化解和点拨。吴老师对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全面深刻的认识、独到精辟的理解等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用了两个晚上一口气把把这本二百多页的数学专著读完,还觉得不过瘾。应该拿出读书笔记,在仔细认真的研读一遍,方才能够理解其中精髓的一二。全书共分四个篇章:
一、走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的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
二、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教学纪实与点评。
四、大家眼中的吴老师——追踪吴老师的课堂。特别是第二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告诉了我们一些共性问题的指导策略。如:让学生喜欢“我”。怎么让学生喜欢我呢,1、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
2、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3、走进孩子的心灵。
4、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
5、教师要有真本事。
洁,自己的服饰是否干净得体等等,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和不经意的小事去影响感染学生。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吴老师也给我们支了几招。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满腔热情的保护“火种”。吴老师从趣、奇、用、美、喜欢、容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上次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的杨磊主任到我校就教师专业成长这块内容给全体教师做培训时说过一句话:其实我们现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好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且出书立说。希望我们教师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冥思苦想,一定要通过专业阅读,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的更远。
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吴正宪老师提供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一定要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和课堂实践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随笔,书写自己的职业传奇。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八
对神秘的数学题很感兴趣,最近迷上了《数学王国历险记》这本书。书中有81道数学题。让我们一起经历一个1998年的数学难题!
乐乐和霍在数学城解决了很多奥数难题,还帮助妇女和老人…开展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比如:一起参加pk大赛,退土匪,进古墓…让我乐在其中。大部分问题的答案我基本都能算出来。太精彩了!
我最喜欢的是《离开方程式洞》里的煎饼问题和《发兵擒匪》里的计数问题。煎饼问题的题目是:烤三个饼需要5分钟,一锅两个饼。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烤出三个蛋糕?我首先通过:
(1)翻转蛋糕a和蛋糕b的正面5分钟,给每个蛋糕a、b和c打电话。
(2)然后烧蛋糕b的背面和蛋糕c的正面5分钟。
(3)最后,将蛋糕a和蛋糕c的反面各烧5分钟。最后,烤三个蛋糕至少需要15分钟。看了这本书,感觉奥数真的很神秘。学习奥数,要灵活运用,用简单的方法计算。此外,我不仅学到了一些有趣的算法,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以后一定要多学奥数题,让自己更聪明。
你认为奥运会也很有趣吗?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九
老师如何把“好奇心”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寒假我拜读了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其中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它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体现以爱育爱的儿童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会教会的教学观、及发展性的评价观。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读了这本书后,感觉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谈几点体会: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我教小学数学》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教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
《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研读、思考,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
书中共有三部分:
第一篇:以爱育爱。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到“爱”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以会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她倡导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这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的整除》、《循环小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
让我深记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
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是比较省事,再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很多都是“无据可查”,现在想来,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像李老师这样,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一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下面就是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请看:
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学会学习;最后千万不可忽视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不只是吴老师的数学课能让人激情澎湃,读她的书同样让我感到她是一个那么富有激情和热爱数学教育的老师,连带地我也更喜欢数学教师这个职业。从书中了解到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和教育思考,能学到很多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理论和实践结合同时充满感情的写法更易于为一线教师所喜欢和学习。
35年前的盛夏,我满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开始了教育工作的生涯。那年我16岁。
记得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心头涌动的是不尽的新鲜感和兴奋感。我曾天真地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我使出了全身的解数,点燃了自己生命中所有的热情,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地耕耘着。课堂上我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所有知识,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似乎是个容纳知识的容器,好像教师讲得愈多,学生的获得就愈多。我不知疲倦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照本宣科,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时,终于有一天,我却募然发现课堂上学生变得越来越麻木,目光有些呆滞,语言有些贫乏,思维有些滞后,感情有些苍白。稚气的脸上刻上了忧虑与沉重,天真的少年竟变得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我开始抱怨学生脑子太笨,学习不用功。课堂上除了滔滔不绝地演讲之外又多了几分埋怨与责备,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存在。我痛苦而不安,我彷徨而茫然,原有的冲动与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我不止一次地自问:难道要在这条没有阳光,没有笑容的路上走下去吗?当时紧张、疲劳、竞争、无情的气氛笼罩着校园,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沉重的期望,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却充满了无奈和困惑。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已使孩子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回到家中还要长时间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孩子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太乏味了,于是有些孩子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也有一些禀性顺从的孩子为了不负父母的期望,成为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只好以自己软弱的身躯和无助的灵魂勉强支撑着,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情绪变得焦躁冷漠,失去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当时有些孩子终于忍耐不住向大人发出了“救救我们”的心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再次引起了我的震动,使我陷入沉思: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只图分数的提高,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我心头凝聚起来,冲击开去,“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我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这就是我当今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我的教育教学改革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
-->。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二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从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一、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
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四、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五、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
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与小学数学》是一本好书,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们一种教学方法。读书更是一种好的学习手段,它将带领我们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有专业素养的好老师。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三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四
《小学数学研究》从第二章开始,分章研究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知识,这一章讲的最基础的自然数系。
对小学数学中具体知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深入认识数的概念、性质、方程、应用等内容,从而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我们的教研能力。
韩愈在《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我们从事小学数学的人来说,这些数学的知识就是我们的“术业”,我们如果不能对这些“术业”有一定程度的“专攻”,想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是很困难的。相反,当我们对“术业”有一定的“专攻”之后,则会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水平。
有人说,我教的就是那点内容,只要我把教学的那部分知识学好就行了。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问题的认识过于片面,对认识的理解也违反了科学规律,因而是不正确的。
因为,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学习是一个层次深入的过程中。当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广泛的认识之后,会反过来,使我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我们站在平地和站在山顶看同一片森林,所获得的感受是没有不同的。
在具体问题上,我们可以说,当站在积累丰富的数学高地上看我们的教学内容,会发现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开始对自然数系的学习之旅吧!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五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这本书没有生涩难懂的理论,提出的问题、策略、方法都是一线老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阅读起来既轻松又很有共鸣。本书共设计了两章共计14小节的内容,围绕各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进行论述与阐释,并与有关的概念、策略与具体的实例分析相结合,这本书指导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全面概括了我们数学教学的各种课型,真是一本很有学习价值的书。细细品来,这本书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为我们数学老师提供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尤其是那典型的、具体的、生动的课型范式,就如同上演的一节节精彩的数学课堂,真实自然,值得咀嚼,对我来说还要再细细评味,慢慢渗透的平常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所得,有所发展。通过对《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令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主要来阐述一下本次读书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课型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研读第一章时,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型研究的实践探索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有利于教师形成包括知识结构、方法结构、过程结构等多重意义的认识,而且还有利于教师逐步形成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也因为有了结构的支撑而更加主动。”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打碎,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应把新知识新知识与原有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单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逐个学习每一部分的内容。现阶段老师对新课程理念大多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一些具体细节方面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缺少实际操作的参照理念,而在我看来《策略》一书为我广大教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各种课型的解读,让教师明白,这样课型是怎样的课型,我应当针对性地运用怎样的策略去完成课的设计……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其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的“实施流程”这一内容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令我在将来的科研道理上受益匪浅:通过解读各种课型中“实施要点”与“实施流程”,我发现了之前在工作中对解读教材的诸多问题,这可以令我在今后的备课中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本书着眼于在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避免用概念解释概念,注意通过教学内容的实例研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给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具体案例阐释改革热点中有关关系的正确处理,还通过有关资料的链接拓宽视野,真正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同时,对课型实施的过程中,我更加领悟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观点。通过对课型实施的解读,我更加明确了每种课型对于学生能培养怎样的能力目标,要适应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数学,以满足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还要考虑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有价值”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选择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以后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这样的数学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三、我感受到了课型不同,教学策略的大同小异,领悟到了因材施教,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今后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和反映都是不同的,所以数学课程将在所有学生共同接受数学教育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甚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这么厚厚一本书光看一遍可能印象不甚深刻,有时间我会多学习学习的。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六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核心教材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概论》,20xx年1月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沿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及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等。这本书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关注课程改革,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注意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新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全书,而且每章前有学习提要每章末有思考和练习,便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其次是该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不少的教学案例,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数学教育理论,我们阅读教学案例和分析反思,使我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案例支撑理论,用案例说明问题,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改善数学教学方式。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等国外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刘静和、张天孝等的《现代小学数学》,邱学华、马芯兰等教学实验与改革的情况,让我们对小学数学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每章末还列出了参考文献,便于我们查找涉及相关的研究内容。
这几章中,我读了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印象尤其深刻,这章分五节系统地阐述了课堂上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第一节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介绍认知结构的含义、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以及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一般过程;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介绍了数学概念及其学习的含义,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规则的`学习,简要阐述了数学命题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概括与综合的思维)、并列结合学习(类比思维)、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学生学习运算法则的心理分析。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介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种学习方式的介绍案例新颖,论述精辟,读罢如临课堂,身临其境。第五节小学数学学习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感性材料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等。
读罢此书中的这章,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觉得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缺少的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抱怨,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却没有真正接受,我们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预设课堂程序来上课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无力的。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不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方案。想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我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读了此书,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并在合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和高效。重视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回归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堂。
我通读了一遍,只是略知皮毛,或许通读五遍之后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读好这本书,将理论在平时教学中进一步研习,将书中的案例进一步内化,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应当是有利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家不妨一读。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读《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郑毓信着),感触颇深。书中讲到: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特殊之处,我们应以数学为素材,也即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抽象、类比等一般的思维方法,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超越一般思维走向数学思维,也即初步的领悟到数学思维的特殊性,从而就能在“学会数学的思维”这一方向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平日的教学中,面对老师的提问,若是简单的问题,回应的学生比较多,一旦遇上思考性强、有深度的问题就只有个别同学试探性地举起自己的手,多数同学选择沉默,更有甚者,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学生连大气都不敢出,这是我教四年级上课提问时的情景,每到这时,我的心就开始颤动,课间时还满脸兴奋的孩子怎么到课堂提问时就这幅摸样,我开始寻找答案,原因是他们缺乏思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思考能力几乎丧失了。学生的思考来源于何处?答案是老师的启迪和培养。我们做教师的往往都把主要力量用到让学生掌握现成的东西,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从不用思考,慢慢发展到不会思考,最后遇到问题也就不愿意思考了,这就会发生以上的情景。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做两件事:
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
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我们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第二点,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聪明,其实不然,一个好奇的爱专研的和勤奋的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学生。那么这种聪明在于教师的启迪和培养。现在的课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今年我带四年级数学,除了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训练课外,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和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设广阔的思维背景,力求做到:“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教师绝不示范;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教师绝不替代。”这样做我觉得对启发他们的思考有一点作用,有时候我也会泄气,因为学生的答案往往和题目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在努力的坚持着。在我们忙着应付各种考试的时候,请留一点时间让孩子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是学生数学智慧的启迪者。智慧的教师眼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而更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着眼于未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智慧,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发展。
读我在小学教数学读后感篇十八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哪一门学问都要对这门学问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就像站在高处可以看得到更远的地方,或者是俯瞰能够把美景尽收眼底一样。郑毓信先生说从长远的角度看,要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拓视野,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在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学新知识是以例题的内容为教学的起点,对创设出问题情境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甚至有问题的情境串出现。我以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会数学思维的首要涵义是学会数学抽象也就是模式化。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这就是指,数学所反映的不只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量性特征,而是一类事物或现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性质。所以我以前纠结于为什么这道题学生会了,但是相似的类型题学生还不会,这下子答案有了,其实是孩子的数学思维已经被忽视了。想象一下这种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也许写到这里不禁会想到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情境,到头来却被情境所累,反而效果很差呢,郑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抽象的关键:应当超越问题的现实情境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模式。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景化、去个人化和去时间化。这种理论我第一次听到,但是又觉得有道理,从郑先生的哲学思维分析,可能对数学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有着非常深刻的领悟,所以才能达到自己自成一系的数学教学方式。
在此我本着学习的态度,在教学数学的课堂实践中只能慢慢摸索。在这里我们用一些数学的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的思维方式比较贴近郑先生所说的去情景化,而且我觉得从直观上来看学生也容易理解一些,今后在对规律的教学中也注重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当然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思维存在,还有类比、分类、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等等都是一种方法,但是郑先生又提出一个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是否应当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数学地思维?我觉得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效果,但是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存在的,在不同的程度上可以要求部分同学学会数学思维,如果有一天潜能生也能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了,那将是数学老师的春天。郑先生提出更高的努力方向:由数学地思维到通过数学学会思维。这虽然要求高,但是却让我们很有信心去继续研究探索!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38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