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教案反思(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55:14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汇总14篇)
时间:2023-11-13 06:55:14 小编:QJ墨客

教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案的内容应该与教材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掌握一些教案编写的技巧和方法。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一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2.(2014?江西)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10.(?永春县校级自主招生)如图所示,静止的传送带上有一木块正在匀速下滑,当传送带突然向下开动时,木块滑到底部所需时间t与传送带始终静止不动所需时间t0相比可能正确的是()。

底片上移动的距离不大于0.1mm,

否则底片上的像就会模糊.已知汽车的车身长为3m而底。

物体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a)所示,电源、电流表、定值电阻和压敏电阻由导线连接成一个串联电路,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中间放置一个可活动的绝缘球,压敏电阻不受力时,电流表示数为i0,小车运动状态变化会引起电流表示数变化.如图(b)所示是某次小车向右作直线运动时电流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有关该次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正确的是()。

14.(?庐江县校级模拟)观察和试验是学习物理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你的观察和生。

15.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北运动,乙二.填空题(共3小题)。

(2)列车出站时,安全线内的压强比安全线外的压强.列车行驶过程中,若。

以座椅上的乘客为参照物,列车是。

18.(?鸡西)在下列列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机械效率越来越高;

b、行驶时,它们与轨道间都有摩擦;

c、从列车发展趋势看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

d、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它们行驶时都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解答题(共12小题)。

19.(2014?湘潭模拟)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a和b,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两辆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20.(?资阳)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

(1)列车机车提供的牵引力f;

(2)列车的行驶速度v2;

(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

21.(?河南)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

(3)小华根据自己的腿长和步距画出了图所示的步行示意图,对步行时重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当两脚一前一后着地时重心降低,而单脚着地迈步时重心升高,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克服重力做功.如果小华的质量为50kg,请根据图中小华测量的有关数据,计算他每走一步克服重力所做的功.(g取10n/kg)。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二

1.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两人都是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是_________的。

2.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他又说旁边座位上的乘客是静止的,他又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

3.某人5分钟步行通过的路程是0.9千米,则此人步行时的速度为______米/秒,合_____________千米/时。若以这样的速度行走半小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米的路程。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三

20xx年3月16日周五,今天上的是机械运动第二课时,讲新课前,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点的回顾,进行回顾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对参照物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不知道怎么准确去判断参照物。课后的习题仍要加强。然后进行新课的讲解,课堂上,先问学生,学校马上要召开运动会了,陈老师是如何选拔运动员的。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罗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何给出这两种方法选拔出来的运动员的成绩,让学生比较每一种方法下运动最快的运动员是谁,之后,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下,两个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这时就需要学生计算并思考,对于有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比较两人的运动快慢呢?需要用到一个新的物理量即速度,以此讲述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然后反过来让学生两解决刚刚留下来的问题。之后对于速度的单位间的换算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白单位间的换算该如何进行。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四

20xx年3月18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教学楼九年级二班,讲授了一节“比教学”课,课题为《机械运动》。我们三个物理老师决定采用“同课异构”形式完成这个课题,以期对九年级物理复习做些研究。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些许思考。

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二、关于以后对于类似本节复习课的思考。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五

三、作图与实验题(10分)。

1.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1分).

2.某班同学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小明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并列于下表:(3分)。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小明同学下列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2)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从3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3分)。

1.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m/s。

4.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

中速度越来越_____。(3分)。

图2四、应用与创新(25分)。

3.(9分)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列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krn,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t14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六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七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十分容易,但是对于同学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同学对于运动的熟悉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同学做了一个在同学闭眼过程中推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试验,让同学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按照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推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同学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同学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其次段视频的观察,最后让同学通过小组举行学习、沟通,并要求同学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察指导。看到学生们都能够举出无数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同学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老师做容易的概述,并协助同学准时的订正在沟通中浮现的错误或片面的熟悉。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挑选的办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学问。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同学都处在一种高兴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因为受课堂时光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研究没有更多的深化,部分同学对这一学问的熟悉还不够。在喧闹的研究之后,没能给同学一定的静思时光,让同学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学问点。在同学的作业中仍然发觉参照物挑选不明,推断错误的现象。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八

1、理解参考系的概念;明确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一个运动,结果会有不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2、理解质点的概念,明确质点是理想模型。

3、理解时刻和时间间隔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4、理解位移和路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

5、知道什么叫质点运动的轨迹,知道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含义。

6、初步了解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的重要抽象思维方法之一。

1、理解机械运动的永恒性和相对性,知道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

2、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理解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一)多媒体显示引出课题。

归纳:

1、运动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的存在形式,宇宙中的一切,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原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

2、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运动的相对性讨论(师生)。

(1)静止是绝对的吗?

(2)描述一辆列车的运动,甲说它向北行驶,乙说它向南后退,这可能吗?

引出参考系概念:

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观察的结果会有不同。

(1)讨论坐在行驶的火车中的乘客。

以车厢作为参考系——静止。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运动。

(2)多媒体显示从匀速飞行的飞机上向地面空投物资。

以飞机作为参考系——沿直线下落。

以地面作为参考系——沿曲线下落。

研究地面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研究月亮或人造卫星的运动,应选取地球为参考系;

研究行星的运动,应选取太阳为参考系。

(三)质点。

考察汽车的运动,火车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将物体抽象为有质量的点。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九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考系,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知道是否能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决定。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能够区别位移和路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并会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概念: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重点是质点和位移的概念,难点是位移概念。教材在本章开始处列举了大量的实例,给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在本节一开始,也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给出参考系的概念,接着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学习质点的概念,渗透理想化思维方法;再进一步学习时刻与时间,位移和路程等概念。每一小节重点突出,又相互关联,实例鲜明,配图恰当,便于学生的接受,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较多,很多知识初中时学过,并且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建议让同学自学讨论的方法进行,可让同学提前预习或课上给出时间看书,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或让同学看书后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质点和位移的概念。

教学难点:位移概念的引入与理解。

主要设计:

一、参考系: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什么叫机械运动?请举一些实例说明。

3、同一运动,如果选取的参考系不同,运动情况一般不同,请举例说明。

4、选择参考系的原则是什么?(虽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实际上总是本着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选取)。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穿插在讨论问题之间进行)。

1、太阳系资料:行星绕太阳运转情况。

2、银河系资料:星系旋转情况。

3、电子绕原子核运转情况。

4、飞机空投物资情况。

二、质点: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什么叫质点?

3、小物体一定能看成质点吗?大物体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吗?请举例说明?

4、什么叫轨迹?什么叫直线运动?什么叫曲线运动?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火车(200米长)穿山洞(100米长)情况。

2、地球公转及自转情况。

(三)总结提高:

1、对于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等,如果对我们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2、学习质点概念时,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

三、时刻和时间间隔。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2、“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中“8点”的含义是什么?

3、校百米纪录是10.21s、第2s末、第2s内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位移和路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和讨论:

1、说“物体由a点移动500米到达b点”,清楚吗?

2、如何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

3、什么叫位移?为什么说位移是矢量?

4、位移和路程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

1、从天津到上海,海、陆、空三种路线抵达情况。

2、在400米跑道上进行200米跑和400米跑情况。

探究活动。

1、请你手托一石子水平匀速前进,突然释放石子,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再请站在路边的人观察石子的运动情况.二者观察到的运动轨迹一样吗?请解释原因.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十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学生小组。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十一

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本环节意图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入课题《机械运动》,又提前做了知识回顾的第3题。

2、在“基本知识回顾”环节,采用了点名提问的方法,询问了十名学生。学案上的题只有5道,但是在长度的估读问题中,学生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用了诸于“mm、最小值、最小值的下面”等不规范词语。问了三个学生后,仍然获得不了我心目中的理想答案,只好将课本上的“分度值的下一位”指明了。

在辨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时,列举了几个例子,又问了两名学生。

为了解决单位换算的格式,也为将来运用p=fv计算做铺垫,我让一名学生演板计算过程,并出了18km/h=m/s,强调了组合单位的换算途径。

1、知识勾勒方法较好,能在短时间内展现主体基础知识,节约了时间又到边到角;从授课完毕后看来,时间还是花长了一些,有些如“长度的估读”和“速度两种单位换算”可以更简洁明了以缩短时间。

2、从课后完成反馈练习上面看来,突破相对运动研究对象这个问题时,解决得不够好。当时应该举出“月亮走,我也走”等例子,联系言语情景回答问题的。

3、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没有进行,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来求平均速度虽然简单,但也是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这个点在复习时是个缺陷,下次要补充要改正,给予学生完整的东西。

4、由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情形来判断他们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情况问题,没有指导他们方法。只要抓住相对于地面静止物体的描述做突破口,从题干中有诸如“看到建筑物向南”“树木向东”等语句,决定一个的运动状态后,再顺藤摸瓜得到解答。

5、没有进行小结环节。从区推广的模式来评价,要有个归纳小结环节。我在课堂的最后时间内,将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了,而没有对复习过的知识简单归纳,也算得上一个不完整之处。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十二

(作者:北京广渠门中学刘崇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

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4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十三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课桌、房屋是否做,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

-->

-->

机械运动教案反思篇十四

知识目标: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4430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