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格式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34:34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大全(13篇)
时间:2023-11-13 07:34:34 小编:翰墨

通过学习天文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天体运行规律,预测天象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这是每个学生都要探索的课题。以下是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一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论文题目(黑体、居中、三号字)。

(空一行)。

作者(宋体、小三)。

(空一行)。

(空一行)。

[关键词](四号黑体)关键词内容(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

目录(居中、四号黑体)。

(空一行)。

(空一行)。

引言(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一、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二、(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小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1)(下级标题)(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附录(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致谢语(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小四号宋体)………………………………………………页码(小四号宋体)。

-->。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二

1.从文献中来选题。这是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熟悉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阅读量大。外语阅读杂志的高水平,是世界四大著名的杂志阅读(jama,nemj,lancet,bmj)这个方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复制型:发表医学论文快速看到有人写了一篇文章“临床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50例:这个问题是可以写的,我们也有许多例颅内出血。总结来说,完全照搬属于典型的.类型,没有什么新的。两个级别:引用类型:它应该分为引用类型(主)、引用类型(中间)、引用类型(高级)。等级三:全坤大挪移:这一层次需要深厚的知识基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能有一定的认识。

2.从临床中的特殊表现、体征来选题。我们写文章,分析病例,最终都是要靠病例资料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临床中的特殊现象,从临床中发掘题目。

3.充分利用从各自科室的临床标本,从标本中选题。一谈到标本,你是否就条件反射的想到抽血化验,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还要大幅度提高水平。

4.围绕新技术、新项目选题。这里谈的新技术、新项目对于各个医院、各个领域各不相同,有的新技术对于某些医院来说是新技术,但对于其他医院来说不是。

5.巧妙撰写“个案报道”。从病例报告中,如果你发现一种罕见的疾病,你怎么写?这是很有学问的,我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如果你精通三或四,做一本好杂志就可以了。

6.学会一个制造文章的机器——meta分析。有的同志说:你可能要点,就是收集案例,或者为特殊情况,或者找特别的标本,或者围绕新技术和新项目来写。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三

装饰,《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

”是对器物表面添加纹饰、色彩以达到美化的目的。

装饰绘画也正是表达美的一种绘画形式,相对于真实性绘画而言,真实绘画重客观世界物象的真实描绘,而装饰绘画是一种具有具象、抽象、意象并介于绘画和装饰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的艺术语言特征是艺术夸张,最显着的特点是非自然形态的主观造型变形,色彩夸张、形态夸张。

比如在古代附属在彩陶、青铜等器皿上图案纹样的动物纹、人纹、几何纹都是经过夸张变形、高度提炼的图形。

目前这种装饰性的绘画形式也经常用于年画、壁画、招贴等,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有图案规律的绘画形式。

在装饰绘画的风格上经过绘画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趋势,其内容承载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在创作过程中一般多采用合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想象,甚至全是幻想进行构思创作。

在表现形式上,它讲求多空间多形式的组合,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节故事、不同的季节变化组合在一起构思创作。

因此可以看出装饰绘画具有可变性,它有它独特性,本文试图从造型、构图、色彩、材料等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装饰绘画的艺术特征。

一、装饰绘画的造型特征。

装饰绘画中的造型来源于生活,选择的题材多样化,造型的手法与尺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装饰绘画的造型特征一般讲究规律美、秩序美、平面美、空间美以及结构美。

抓住外轮廓线所形成的剪影,从而形成具有现代气息的装饰艺术形态。

另外考虑到装饰绘画造型的整体性,艺术家在创作时也要体现空间美和结构美,其艺术形象是有形无象的抽象形也是自然形象的结构美。

总而言之,装饰绘画的造型特征形式法则是灵活多样的,只有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二、装饰绘画的构图特征。

在《辞海》中,谈到“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而装饰绘画的构图形式具有多样性,总体上来讲也是要遵循这一大原则,也可根据艺术家创作的不同的主题和题材来选择不同的构图形式,既可采用自由、多样的构图方式,也可以利用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中的构图方式,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中优秀的构图法则,以求更贴近画面,并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而这种构图的方式也是对画面形象和结构的全面经营和探索。

装饰绘画与写实性绘画的构图在创作上有很大区别。

写实性绘画多考虑透视学的知识,运用的是表现三度空间的焦点透视理论。

形态分明,具有韵味;而克里姆特的作品《阿德勒?布罗赫―鲍尔夫人》则是采用综合体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有很强的灵活性,装饰意味浓厚。

三、装饰绘画的色彩特征。

色彩是装饰绘画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语言。

它不受客观对象的固有色彩限制,但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并非任意性,而是在创作中进行提炼、概括、夸张等。

色彩,犹如人的生命的血肉之躯。

在一幅艺术作品里,色彩如同燃烧的生命之火焕发出夺目的光华,产生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装饰绘画的色彩既可以表达个人的感情,不同的人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甚至所处的环境、时间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对色彩的情感和感受也不同。

如“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创作的作品《舞蹈》,在色彩运用上是为了体现慰藉心灵和视觉的愉悦,它摒弃了西方传统色彩表面的模拟性和科学性的同时,把东方装饰色彩的“单纯性”和“愉悦性”引入自身情感色彩的表现之中,色彩运用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整幅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又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后期印象派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就是他对向日葵具有特殊的感情,向日葵正好作为他人格的象征,《向日葵》整幅作品造型趋于一种平面结构,单纯饱满有序而庄严肃穆,而且是装饰意味浓的.艺术作品,整幅作品的装饰性色彩运用都已经融入他对事物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情。

四、装饰绘画的材料特征。

装饰绘画的材料特征明显,它不同于国画或者油画画种材料使用单一,装饰绘画材料运用相当广泛,既可利用各种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等自然特征,充分发挥材质的美。

一般来说装饰绘画在材料上使用卡纸、宣纸、水彩纸、绢、布等,在颜料上可用油画、国画、丙烯、水彩、水粉、色粉等材料,在其他工艺制作方面,可用漆画材料、陶质材料、金属材料、玻璃、木材、纤维、铁丝网、碎木片、三合板、沙子、蛋壳石、铝合金等日常生活的常见物品,这些材料都打破装饰绘画原有的界限,而且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肌理效果,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材质美感,不同材质组合运用,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

尤其现在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装饰绘画作品时也多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很多原先意想不到的材料都可作为装饰绘画的制作材料,从而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在装饰绘画的材料运用上,艺术家们都会寻求合适的材料和技法来进行对自我个性的表达。

有些装饰绘画在创作过程中只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材料在其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甚至完全以材料为主体,以表现材质美为目的。

也正因为装饰绘画的材料多样丰富性,从而形成了一套它独特的材料特征。

总而言之,装饰绘画有其多种艺术特征,它不同于写实性的绘画,它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它既可以独立作为艺术形式存在,又可以说是现代工艺绘画作品。

它既是理想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思想感情的升华,更是在运用一种高度概括美学的艺术语言,体现艺术家的意识和审美观念的艺术形式,在装饰绘画作品中可以感悟到具象和抽象的广阔视野,可以毫无拘束地探求艺术,也可以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的形式美规律,从而对自然物象进行加工,创造出具有装饰性强的艺术作品。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四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

1.题目(宋体,小二,居中)。

3.英文摘要,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字体:宋体、小四号,字符间距:标准;行距:20磅。

6.参考文献。期刊内容包括:作者题名,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结束页码。著作内容包括:作者、编者,文献题名,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五

所谓人口老龄化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早在1999年我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会达到10%,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12.7亿人,60岁以及60岁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4%,说明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

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一、人口老龄化表现形式。

1、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而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最短是日本用了25年,故我国人口龄化速度与发达同家的速度相比十分惊人。

2004年中国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以后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41亿,我国已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人口的1/5,占亚州老年人口的1/2。

开成原因,由于我国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减少了出生,减轻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同时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造成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出现了低生育、低死亡的结果,从而显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

2、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大。

当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94年41岁延长到70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低收入国家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政府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对经济的压力。

3、老龄化分布不均和高龄化十分明显。

大中城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而中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大中城市,如上海市2000年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8.5%,北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4.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

由原来老龄化城市高于农村而变为两者正在接近农村向城镇流动的年青人口增加,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老人”。

我国老龄人口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1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机率高,生理自理能力差,因此需要经济和生活照顾的双保证。

4、老龄化对家庭和赡养依赖性增强。

随着老龄化高龄人口增多,三世健在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上家庭“少子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老人对自己后代的经济依赖也更强,据统计,50%以上城镇老年人银行基本无存款,急需社会养老功能极大发挥,以弥补家庭。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

生理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

5、老龄化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有相应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脱离最低生活保障一线的困难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1、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来人口。

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一旦失误很长时期难以挽回。

只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才能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动摇。

2、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增加老有所养措施。

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由现收现付体制改为“流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它可以帮助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维持充足的存款率和良好的投资与生活水准,让劳动者分享经济改革的成功果实。

同时,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社区、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城镇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待遇结构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方式社会化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在农村,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与村级扶持相结合,发扬子女赡养老人的优良传统,保证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家庭成员的生活水平。

切实保障孤寡老人的五保待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

3、建立健全老年医疗健康保障制度。

改革、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解决医疗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完整的医疗保障体系。

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满足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使老年人口及家庭不致因病致贫,积极开展以老年然为主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研究。

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建立健全老年病防治研究机构。

开设老年医院、老年人护理院、老年医疗康复中心、老年病门诊,实施家庭病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

4、拓宽渠道,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大多一是卫生保健服务业,二是家政服务业,三是日常用品制造业,如老人交通工具,四是人寿保险业,五是旅游、娱乐业,六是房地产业如:老年公寓,七是老年教育产业,八是咨询服务业,在实施中,应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多元化投资使老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功能。

社区应积极实施老人照料,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空间服务站,文体娱乐设施,开展多样化的老年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兴办托老院、敬老院、福利院和各种照料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组织。

做到小事不出门,难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道)。

6、尊老爱幼,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有着“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应加大宣传和发扬光大,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尊老爱幼的风气,积极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老年人有一个温馨、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中国人口转变与人口红利分析【2】。

一、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开始出现长期下降的趋势。

随着死亡率的下降,生育率在十九世纪中期左右也开始下降。

由“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经过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先后降低,最终实现“低生育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变化过程被称为人口转变。

人口转变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只有将人口转变作为核心,才能真正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再生产模式也经历了上述人口转变过程。

在死亡率方面,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经历了迅速提升的过程。

如图1所示,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结果,在1950~1965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相对稳定,在45岁上下波动,而女性预期寿命比男性略高,但差别不大。

可能受三年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1960~1965年间的男性预期寿命降为42岁,而女性预期寿命则略有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虽然上升速度相对缓慢,但仍处于上升阶段。

在2005~2010年期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2.7岁,其中,男性预期寿命为71.1岁,女性为74.5岁。

在生育率方面,我国人口经历了阶段性下降过程。

如图2,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估计结果,尽管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55~1960年有所下降,但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处于每名妇女生育5.5~6个子女的高水平上。

高生育水平和低死亡率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确定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方针,并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后来经过完善,发展为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为主要内容的人口政策。

这一政策对生育率的降低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从5.9降至2.9,在20世纪80年代生育率似乎停止了下降,总和生育率一直处于2.6左右,直到20世纪90年代,生育水平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总和生育率从2.6降至1.8左右。

在21世纪头十年,我国生育水平一直处于低水平上,从1.8降至1.6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数据和2006~2009年1%从口抽样数据推算的结果显示,2005-2010年总和生育率处于1.4左右的低水平上。

二、人口红利的概念。

人口转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人口转变过程为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发展契机,即人口红利。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人口红利概念和人口红利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将在澄清人口红利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口红利涉及的主要问题加以剖析。

bloom和williamson将人口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对1965~1990年东亚经济增长奇迹进行了研究。

研究显示,这一时期东亚的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奇迹具有较大贡献。

一方面,这一时期东亚经济增长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年龄人口增长大大快于受供养人口增长,从而提升了人均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东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政策使人口转变所创造的经济增长潜力得以实现。

bloom,canning和seyilla把人口转变过程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发展契机称为“人口红利”(demographicspani-dend)。

他们认为,人口红利主要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率、人力资本等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在此基础上,andrewmason和ronaldlee将人口红利扩展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消费人口增长所形成的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被称为“第一人口红利”。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未成年人较少和人口寿命更长会提高每名劳动者的资本及其它生产资料占有量,而个人也会较强烈的积攒资产以备养老的动机,这将导致人均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增加。

这种由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有利影响被称为“第二人口红利”。

他们认为,第一人口红利是短暂的。

虽然第二人口红利中资产积累的高速度也是短暂的,但人均资产和人均收入将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因此,第二人口红利是持久的。

我国学者对人口红利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劳动力供给和第一人口红利方面。

而对劳动力供给的分析也主要集中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问题上。

部分学者在分析人口红利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的建议。

如上所述,人口红利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

而储蓄率方面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本文主要从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三方面探讨我国的人口红利问题。

三、人口红利与我国劳动力供给。

(一)我国劳动力数量与刘易斯拐点。

1.刘易斯拐点的概念剖析。

刘易斯提出了人口流动的两部门模型。

该模型假定,在同资本和自然资源相比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国家,产业部门可分为落后的温饱型部门(包括温饱型农业、小商业等)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工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六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厘米,左边距为2.7,右边距为2厘米。

1、封面(学校统一下发)。

2、论文摘要(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

3、目录(要求至少有两个层次,注明页码)。

4、引言或绪论,论文正文。

6、结论。

7、参考文献。

章节目序号的级序规定如下:一、(一)1.(1)①。

1、论文封面个是按学院要求制定:题目用三号黑体,居中;专业、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用三号黑体,居中。(各系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统一制作并装订)。

2、论文摘要。“摘要”两字用三号黑体,居中,两字中间空两汉字格,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关键词”小四号黑体,加粗。

3、目录格式:“目录”二字用三号黑体,居中,两字中间空两汉字格,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用小四号宋体。

4、论文正文格式要求:正文的第一段为“引言”,两字中间空两汉字格,上下不需空行;单独成页,正文一律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标题格式规定如下:

(1)第一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宋体加粗,小四号占一行。

(2)第二层次标题前面空二格,用宋体,小四号占一行。

5、“参考文献”用三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1行;内文宋体小四号,每段前面空两格。

-->。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七

其一,《总览》的出版,确实令我们期刊工作者受到鞭策与鼓舞,它的科学评估,令我们心悦诚服。但《总览》在第二版前言中写道:“认真听取学科专家意见,使高质量的学报类刊物名次提前”,因此,某某两份学报从一版中的第三名和最末一名,提升到二版中的第一、第二。我们意见是筛选只能依赋予权重后计算出的值的大小而排名,至于被筛选出的核心刊的名序,对具体刊物言,它可以认同,也可以保留不认同,这不能勉强。然《总览》也不宜因为被评选的核心刊因排名在后不能接受而曲意照顾求得认同,这样做就令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如地质学类的某某学报等刊,《总览》及其他评著都将它们列人核心刊,且排名在前列,但直至第三季度在这些刊物的封面、封底或内页目录上都未印注它们是核心刊。认同不认同可以各行其是。

其二,《总览》二版前言中又写道:“如何使用核心期刊表,不同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核心期刊作出一定的增删,……”我们觉得科学研究的评断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只能定于惟一,即以量化的`数据为准则,至于认同不认同《总览》是另一回事。核心的概念是明确的、公认的,如果不同部门的研究并没有超出《总览》的水平,为了需要而调整增删,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降低核心的水平而满足需要,则核心刊必定会失去评估的标准和核心的意义。现今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宣扬、标明它是名优品牌,不值得深思吗?各部门另立标准筛选评定核心刊,或增或删,必然造成混乱。

其三,《总览》在第二版前言中已明确列出初选指标的五项统计依据。我们建议期刊的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只能统计中国籍学人或以中国籍学人为主、与国外学人合作研究的成果,至于外国籍的学人或中文译丛期刊刊出的国外学人研究成果,不能统计在内,理由非常明白,那是外国筛选核』l“刊的统计依据。何况国人研究成果刊印时,都在其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参考的外文著作名录,而国外有影响的著作往往又大都被译丛译成了中文。我们认为译丛所刊印的译文,在文献学上应属二次文献,其原始文献(即一次文献)是外文文献,无论从文献的形式还是从文献的内容看,译丛不宜列为核心刊,也不宜列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它所反映的是国外的水平,当见仅供《总览》的编者参考。

二、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朱强馆长等任主编,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等28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全书约2170千字,16开本,精装,每册定价410.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9月出版,isbn978-7-301-26189-7。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八

其一,《总览》的出版,确实令我们期刊工作者受到鞭策与鼓舞,它的科学评估,令我们心悦诚服。但《总览》在第二版前言中写道:“认真听取学科专家意见,使高质量的学报类刊物名次提前”,因此,某某两份学报从一版中的第三名和最末一名,提升到二版中的第一、第二。我们意见是筛选只能依赋予权重后计算出的值的大小而排名,至于被筛选出的核心刊的名序,对具体刊物言,它可以认同,也可以保留不认同,这不能勉强。然《总览》也不宜因为被评选的核心刊因排名在后不能接受而曲意照顾求得认同,这样做就令人有削足适履之感。如地质学类的某某学报等刊,《总览》及其他评著都将它们列人核心刊,且排名在前列,但直至第三季度在这些刊物的封面、封底或内页目录上都未印注它们是核心刊。认同不认同可以各行其是。

其二,《总览》二版前言中又写道:“如何使用核心期刊表,不同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核心期刊作出一定的增删,……”我们觉得科学研究的评断只能依据一个标准,只能定于惟一,即以量化的`数据为准则,至于认同不认同《总览》是另一回事。核心的概念是明确的、公认的,如果不同部门的研究并没有超出《总览》的水平,为了需要而调整增删,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降低核心的水平而满足需要,则核心刊必定会失去评估的标准和核心的意义。现今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宣扬、标明它是名优品牌,不值得深思吗?各部门另立标准筛选评定核心刊,或增或删,必然造成混乱。

其三,《总览》在第二版前言中已明确列出初选指标的五项统计依据。我们建议期刊的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只能统计中国籍学人或以中国籍学人为主、与国外学人合作研究的成果,至于外国籍的学人或中文译丛期刊刊出的国外学人研究成果,不能统计在内,理由非常明白,那是外国筛选核』l“刊的统计依据。何况国人研究成果刊印时,都在其参考文献中列出所参考的外文著作名录,而国外有影响的著作往往又大都被译丛译成了中文。我们认为译丛所刊印的译文,在文献学上应属二次文献,其原始文献(即一次文献)是外文文献,无论从文献的形式还是从文献的内容看,译丛不宜列为核心刊,也不宜列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它所反映的是国外的水平,当见仅供《总览》的编者参考。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朱强馆长等任主编,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图书馆等28个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全书约2170千字,16开本,精装,每册定价410.00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isbn978-7-301-26189-7。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九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主权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措施,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三、世界经济动因: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者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发达国家更为注重科技研发,依靠知识产权来增加物质财富总量而把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技术上的依附。这使得落后国家的财富总量尽管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但却不能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更高追求。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转入发展中国家,其出发点是对利润获取的考虑。在这种格局中,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由跨国公司而不是由本国决定,发展中国家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很难涉足核心技术,生产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和优化,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发展。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就是从这种认识出发的。现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达到4500亿美元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自2002年6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类似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一现象要求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制定相关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通过增加创新能力谋求长期效益的轨道上来。其次,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问题更为严重。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3年前三季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共计42起,涉及金额10.7亿美元;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不掌握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强势增长与弱势竞争力并存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就越大,中国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另外,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如果国家不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事实说明,当今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政府依然在各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要掌握关键部门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标准。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作用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决定性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对国内24个中央和地方权威经济研究单位的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的专家认为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的主因。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作用,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内产业。不然,依靠企业自身与在技术和资本上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科技进步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科技动因:科技短缺与科技起飞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赖,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科技短缺的消失意味着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阶段,把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自身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上升,我们有必要放弃跟踪和模仿的发展思路,通过自主创新使科技从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内生变量”。战略技术和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而且引进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经费投入现在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已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后,其科技投入将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即进入科技起飞阶段。2000年我国的r&d投入首次达到gdp的1%,2002年r&d投入总额1289.4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23%,自1995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增长,并且企业投入大幅度上升,达到r&d投入总额的6o%以上。在科技起飞进程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固守跟踪模仿的技术发展战略,将丧失科技赶超和跨越的有利时机。

由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对市场和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界定,以摆脱比较优势的束缚,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经历了20多年市场化条件下的技术引进后,这一转变将确保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科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的动因,有助于营造支持技术自主创新的社会心理氛围,加速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十

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有关于论文发表期刊教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探讨【1】。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研人员,笔者深深体会到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职业学校要发展必须树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建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工作重心集中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扎实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以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较大提升。

在此,就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

1.完善师资培训制度。

建立师资培训制度,完善教师培训过程的监控,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专业教师培训,注重培训后的研讨交流,做到一名教师得到培训其他教师也能受益。

比如我们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都要和同专业教师交流研讨心得和收获。

2.重视教科研活动。

教师教科研情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学校内涵和办学水平的标准。

职业学校一定要重视教科研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应用的研讨,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重点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职业课程模式、校本教材开发等方面的研讨,加大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课题研究,保证职教教科研经费的落实,对确有成效的教科研成果一定要重奖。

3.加强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

职业学校应做好名师工作坊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坊效应,充分发挥双师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给予适当激励,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提高自己的水平,起示范带头作用。

学校应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对他们的成长发展给予大力扶持,提供多种学习、观摩的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以校本培训为载体开展教科研的交流、研讨和比赛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提高、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1.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

职业学校要有合理的专业体系,学校要加强精品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积极开拓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发展学校的专业群,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依据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笔者学校针对当地实际,改造了一些传统专业,新建了以新能源为龙头的新型专业群,专业建设效果明显。

2.注重课程专业化。

中职学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

因此职业学校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操作界定专业课程内容,以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目标,以需要来确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兼顾部分学生对升学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尊重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

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保课程紧跟社会发展,确保每门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实用因素。

同时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摒弃陈旧的课程内容,增加新的专业技能课程。

3.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在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一定要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新形势职业岗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材进行改革,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重点促成各专业核心课程成为各级精品课程。

三、制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

1.完善各类制度。

制度是一个职业学校的内涵,要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机制,做到事事有规范,时时有考核,处处有管理。

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从教师到学生的管理,从教学质量到教科研氛围的形成,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都要有可执行的制度,要做到常规制度精细化,管理制度合理化,评价制度人性化。

科学精细的管理制度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

2.严格制度落实。

制度制定的再好不认真落实也等于摆设,因此制度重在实施和落实。

严格执行制度是学校发展延续、提高质量的根本,制度执行严格化要形成学校上下的自觉,切实做到制度细、措施实、执行严,让学校的每个决策、每项制度都能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以上是笔者在职教生涯中的几点看法,观点较为粗浅,但本着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盼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愿职业教育的春天万紫千红。

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探讨【2】。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化,小学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

也正因此小学教育教学的弊端不断暴露,尤其是以成绩衡量学生的教学现象严重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很多的精华,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教育关注学生成长,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重知识轻德育。

而忽视了品德、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渗透更是少之甚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缺少其他的认知和能力,这种学习现状对学生现在的成长和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还要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道德规范,通过德育智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避免学生出现素质滑坡的现象。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素质教育的践行力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成为了阻碍小学生健康成长和以后成才的'主要因素,应该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真正的重视起来,促进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与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沉淀和见证,而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无一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更为深远,为此笔者将对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进行重点阐述。

(一)重视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道德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其是随着人类的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可以说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就越多,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应该越高。

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不能将道德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开来,要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这两种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也就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教育,这种思想在孔子的“舍生取义”中就是很好的诠释。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仍以学校教育为主,小学是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一阶段,在各学科教学中将道德教育渗透进去,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以免出现道德素质滑坡的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要将德育教育重视起来,可以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管理机制和量化考评中去,以此来提高全校师生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并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二)突破教学禁锢,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很多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文化都记录了学习的重要性,古有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些都告诉我们想要功成名就,就要脚踏实地,踏实好学。

同时在实际的学习中还要学会大胆挑战,敢于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趣味性的,差异性的,能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科学的、创新的眼光看待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为小学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乐趣。

例如:在小学英语和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游戏教学法。

通过趣味游戏的设计,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既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又能够从中获得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另外,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或者生活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与传统的讲授制相比效率和质量都要有所提升。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从古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小学教学中,学生的稳定性不高,学习意志力不坚韧,更需要教师的指引。

因此,教师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此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规范学校的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第一,在教师招聘上严把质量关,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第二,在学校内部为教师组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的培训,让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第三,改善教师福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小学教学阶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小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3】。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指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先进教育方式,日益引起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视。

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已高达20%—23%,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之路。

但是,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2%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不成熟。

本文结合东南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探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

一、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

进入21世纪,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实力,摆脱不平等的国际分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关键环节是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很大程度都依赖于创业教育。

从国际和国内历史经验来看,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来推进技术创新。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创业教育。

2,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提升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另外我国每年有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单纯技术发明或创新没有创造原动力,欠缺面向应用的针对性,因此难以转化。

开展创业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已不鲜见。

大学生一味等待就业机会的来临,而非积极地创业和开拓事业,在就业状态下,将部分挤占社会岗位资源,加剧整个社会就业负担;在失业状态下,将会造成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会延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和造就数以百万计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型企业家,这既可增强国家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采用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

是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4,开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创业为目标,追求在最大程度上发展个性、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学生为拓展将来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迫切希望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

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传统的就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开展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生具备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既可以去寻找合适的岗位就业,又能够在为了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机会时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

因此,开展创业教育也是学生谋求生存、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

1,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

创业意识按从低到高的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创业世界观。

创业意识的激发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即创业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调节系统,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品质:一是敏于把握创业机会;二是善于驾驭创业风险;三是勇于承担创业责任;四是乐于保持创业激情;五是恒于坚守创业理性。

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创业品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3,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在创业活动中起着经常性、关键性的作用。

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职业知识,这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如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综合性知识,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

创业知识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基础。

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主体。

4,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各个环节科学高效地整合起来的能力;四是领导能力,即在创业活动中运用组织和权力,按照企业发展的目标,通过引导教育员工统筹工作的本领。

创业能力是创业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落脚点。

三、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戴戈创下了三次参赛两次获特等奖、一次获一等奖的奇迹。

结合东南大学具体实践,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创业教育的地位。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要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的优秀创业人才纳入学校办学指导方针,要用积极的创业教育思想改造既往消极的就业教育思想,确立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观念可以区别不同的情况,由完全的就业教育向就业教育为主创业教育为辅、继而向创业教育为主就业教育为辅、直至特殊情况下完全的创业教育转变。

与此相应,要确立创业教育在高校办学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正是伴随学校教育观念向创业教育的转变和创业教育在学校学科地位的提升,东南大学的创业教育得以切实推进。

2,组建创业教育机构,加强创业教育研究、规划和管理。

虽然初期小范围、零散、低水平的创业教育可以依托既有的教学和校园文化部门,

然而,规模化、系统而持久、高水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却要求组建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或者将创业教育正式纳入教学部门职责范围,对创业教育活动进行系统研究、科学规划、有效组织和管理,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和整合学校办学资源推进创业教育。

东南大学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小组,整合教学、科研、共青团等力量,依托其下属专门机构,定期研究、规划全校创业教育,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其规划涉及创业教育的全程,管理涵盖创业教育各个方面。

3,完善创业教育制度,提供创业教育保障。

有序、高效的创业教育需要制度的保障。

完善的创业教育制度规范创业教育受教者、施教者、教育管理与服务等各方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从制度上为创业教育提供对象、人力、财力、物力保障。

东南大学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为创业教育提供保障:将全体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对象,

要求相关部门和基层院系组织创业教育活动;为创业教育提供经费、场地、设备等保障出台办法,评价创业教育参与各方的行为,对取得成绩和贡献突出者给予奖励。

4,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创业教育内容。

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服务于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基本涵盖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创业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

课程要系统整合成功创业者素质的各方面。

通过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的组合设计,用模块化方式实施。

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和辅修,提高学生的选择性。

课程的开设要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资源共享。

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努力形成创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譬如东南大学不仅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了“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领导力与执行力”等公共选修课,而且发挥以工为主,理、工、医、文、法、哲、教育、经济、管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跨专业、学科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

这种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丰富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效保证了创业教育理念的落实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5,建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指导。

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保障。

根据东南大学的实践,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二是各类学生导师;三是包括成功创业人士在内的来自校内外的创业活动讲师。

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创业教育教师(导师、讲师)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较高的相关领域理论水平;二是有丰富的创业或创业教育实践经验:三是有饱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

正是这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长期坚持创业指导,东南大学的创业教育才得以切实有效地开展。

6,举办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创业交流与合作。

创业教育活动是巩固创业教育课程知识、深化创业教育课程成果、模拟创业教育实践、交流创业教育经验的重要渠道。

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包括:(1)组织创业教育讲座或报告,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杰出校友作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用讲座、报告等方式普及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2)举办创业沙龙,为准备创业者和已经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为高校和学生联系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大学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与合作提供便利,创造更好的条件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放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功能。

(3)组织和参与创业计划竞赛,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有效途径。

东南大学学生创业协会每年定期举办的“创业创新论坛”,“金点子”商务大赛、“赢在东南”和组织参与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创业学习、交流与合作。

7,开展创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创业素质提高。

创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发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重要举措。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期坚持“开拓创业之路,树立一流品牌”的学生工作理念,

推出系列职业特别是创业素质训练项目,贯穿全程开展职业和创业素质训练,以学期为单位实施“学生成长推进”,收到显著效果:毕业生中约25%的学生有志于创业,学生踊跃参与校内外的创业计划竞赛,屡获殊荣。

8,促进创业教育实践,加速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创业实践,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成果转化。

成功的创业实践又能有效地验证创业教育的成效,反过来推动创业教育的更好开展。

东南大学成立了江苏省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并初步形成了以创业协会为基础,科技园、团委等相关部门提供支持和指导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

目前,该中心孵化的由学生注册成立的“优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大学生职前规划市场,已初具影响力,创业学生先后被新华社、《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

四、结语。

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

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创出特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业型人才。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十一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能源,它与人们的日常学习、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而供电企业又作为供应电能的主要单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做好供电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就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保障。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物资管理是其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物资的计划、采购、使用等各环节的协调,不但可以有效减少各项物质资源的消耗,还能更好地保障正常电力生产物资供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做好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我们就必须了解企业物资管理的核心环节,并掌握相应的控制方法。

1供电企业物资管理的作用。

随着电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供电企业都在优化自身的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供电企业增强自身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物资管理。强化物资管理是内部经营改革的创新内容,将物资管理贯彻于电力企业经济管理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1.1指导生产。

目前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在进行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营还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进行引导。各供电企业也正在与相关发电企业在输配电方面实现生产供应的统一,科学、合理地进行供电物资管理可从供应链角度,在满足电能正常供应的基础上,对发电厂以及供电企业各项生产进行指导,可有效防止电力能源物资出现过度消耗的现象。

1.2创造收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建设一条完善的输配电系统需要耗费巨大资金,对于输电系统成本的回收,需要后期给电力用户提供很长时间的电能,若资源配置不合理,这种高额的生产成本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收益,而通过对电力物资的管理可以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全方位地进行调控,有利于促进企业收益的持续提高。

1.3规划发展。

通过对企业物资的有效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成本投入得到有效控制,对工程项目各项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规划,把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做好,让企业及时掌握现有的物资信息,参照日常作业活动的需要,安排物资供应,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规划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能促使企业建立更好的管理体系,进而保障各项物质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十二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和关键环节,对人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其唤醒人性和追求真善美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基石,也是对真善美追求得以实现的价值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价值优势,对于大学生身心和知识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较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认识美,在认识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去感知美,通过对美的认识过程提高精神和道德层级意识的不断升华。

艺术教育有助于情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及宣泄情绪的作用。因此,从中可以其对情操培养的肯定作用。他认为“:音乐乐调当中,每个乐调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如果其中存在特殊的目的,可以此阿勇特殊的乐调来完成。如果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需要采取特殊的乐调来完成,而那些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就能够产生一种有益的快感”。从中可以看出,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环境中就能产生有益的快感,能够起到净化心理和完善品格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育人的目的和要求。

艺术教育有助于人修养的提高。

在一定意义上审美能力的提升促进道德修养的形成。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比其他教育重要很多,音乐当中的节奏和韵律能够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被这种力量所吸引和融合,如果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就可以不断润化我们的心灵,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高尚起来”。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在生活或者学习当中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在生活和自然界当中不断地去发现美的事物,从美的事物当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中有效融合,在艺术实践当中通过其自身的育人方式,把那些抽象化了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精神需求,促使大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对核心价值观认知度。

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外界事物艺术美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真知。艺术作品通过对那些比较鲜明和生动的形象进行揭示,从而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它和只对事物的外表进行感知的感性认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艺术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让其不断感知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对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所以,艺术教育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之后,使其形成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从而提高了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水平。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内心特点,把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通过一定方式运用到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上来,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真善美观念的价值观体系,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认知度。

移情价值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扩宽作用。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篇十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0月12日在北京发布最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这些结果从多个维度反映和体现了中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和中国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其中一些指标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值得祝贺。不过,也需要对中国科技论文作一番全面的虚实了解。

中国科技论文有几个指标令人惊叹。中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国、英国之后;中国8个学科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中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6年排在世界第2位。

这些成就都是实实在在的,也是很大的“干货”。而且从这些指标看,中国的科技论文已达到世界二流。不过,检验论文的指标应当还有另外一些更好的维度和指标,例如科技成果转化,因为发表了论文就意味着发表了成果,无论这种成果是大还是小。科技成果的转化又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转换。前者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后者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把科研成果转换成新产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衡量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简单的指标,即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之比。遗憾的是,中国大量的科技论文和成果有很多只是为发表而发表,为评职称、提级、涨工资而发表,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官方统计是,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落后了不少。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忽略质量,即便中国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世界第一,论文被引数量第一,也如同寺庙里的菩萨金身,表面很光彩,里子却很空虚,甚至很糟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没有质量的论文有很多都是灌水论文,干货太少或没有干货,连寺庙里的金身菩萨都不如。

也未必,因为被引用除了不是成果的转换外,还在于被引用只是一种初步程度的重复验证,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某项研究结果比较可信。而论文结果是否能重复和真正可信,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检验在时间上也许是很漫长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可行的证明方法,即获得世界公认的各种大奖的奖励,如诺贝尔奖。

尽管各种奖励也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验证,而非如同像科技成果转化那样是从实践检验科学研究结果,但是,这样的`奖励比起论文被引用来是更高层次和更严格的检验。诺贝尔奖的评选不仅要看论文的高被引,而且要看这一成果是否为国际上所有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所检验,同时还要看成果是否实际转换为产品和生产力,并且诺贝尔奖通常把时间的检验放在重要位置,一项成果的获奖至少有以上的检验期(个别成果除外)。

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隅良典的细胞自噬的发现,是因为这一结果得到所有这一领域的研究验证;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授予高锟、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是因为高锟1966年的一项发现实现了光纤应用的突破,而后两者于1969年利用电荷耦合器件发明了世界上首个成功的成像技术。检验高锟的成果用了43年时间,检验博伊尔和史密斯的成果用了40年。

以检验科学结果极为严谨的诺贝尔奖来看,中国现阶段的科技论文只能说是数量多、引用较多,但是否真正有质量还需要时间检验。以20年为一个周期,1994—间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和化学)共有155位获奖者。美国90人获奖、英国18人获奖、日本10人获奖,分获前三名。

其后依次是,德国7人获奖,法国7人获奖,以色列6人获奖,澳大利亚5人获奖,俄罗斯3人获奖,荷兰、加拿大、挪威、瑞典四国并列第9位,均有2人获奖,丹麦、比利时、芬兰、瑞士并列第10名,均有1人获奖。

在这20年间,中国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为零,反差很大。今天,中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双双进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国、英国之后;中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6年排在世界第2位,即便不以科技成果转换为指标,而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为指标,就要看看在15~20年后,中国有多少科技成果得到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承认。到时才能明白中国科技论文的分量有多重,含金量有多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45618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