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44:19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通用17篇)
时间:2023-11-13 07:44:19 小编:笔尘

学习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总结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总结是一种重要的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成功的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二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二节“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乘法,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的体验。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中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复习引入。课前通过两道练习题,复习了前面学生学过的有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同时也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多媒体出示课本例3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畅所欲言),现在宣传栏上的玻璃坏了,我们需要更换一块新的玻璃,你知道这块玻璃需要多大吗?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也感悟道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2×0.8,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对于小数乘以小数该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这一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由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切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的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刚才学生的独立尝试以及小组交流,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和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从而得出在计算小数乘小数也可以按照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进行计算。对于1.2×0.8,要把1.2变成12,则扩大了10倍,0.8变成8,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则它们的积扩大100倍,那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该把所得的积缩小100倍。

(五)尝试归纳,整合提高。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c、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们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六)尝试应用,提升能力。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我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的特点在积中点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我还设计了一组列式计算题和改错题,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生活实际题: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46。2元,买这样的面料5。7米,应付多少元?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七)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之,本节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乘小数说课......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出示例2的平面图)。

1、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2、利用检验,解决问题。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71.050.18。

×0.9×0.06×0.3。

636305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1.02×0.76=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0.28×0.28=0.0784(平方米)。

0.28。

×0.28。

224。

56。

0.078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六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个人见解。

主背人。

王重阳。

合作者。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具学具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0.15*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0.252.6*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0.18*0.009。

20018045。

25。

450。

0.056。

*0.15。

280。

56。

0.00840。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文档为doc格式。

-->

-->。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八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九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2、教材简析: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7,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8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3、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及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新课开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一个分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竞争比赛,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初步的知识概念。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区别。再采用练习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看书、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生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采用故事导入:使学生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循环”。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此时,教师顺势说明: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3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以此导入新课。

(二)优化教学过程: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利用多媒体吸引大家一起关注到主要问题上: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然后请学生进行验证。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接着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和读法,从而学生初步认识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以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商是整数吗?让学生计算并讨论,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0.9375是一个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个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三)优化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样、深刻、有趣,尤其强调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后安排了如下练习:判断下面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为什么?是循环小数的用循环点表示。

0.93751.5353…。

5.1281414…0.2142857142857…。

5.314162…8.4666…。

3.1415926…0.19292。

学习新知后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根据相应的情况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概念。这个过程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给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这些练习题的形式多样,有趣味性,并联系生活,这样安排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理解、掌握,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并说说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目的。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

教科书第68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第68—70页“练习与实践”第1-9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掌握整数与小数的读写方法。体会整数与小数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习增强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意识,体会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能根据概念间的联系与发展把知识分类整理,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经过六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行总复习,使我们进一步牢固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整数、小数,包括负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整理。

1、自主整理。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回忆已经学过哪些有关整数和小树(包括负数)的知识。

2、完善认知结构。

(1)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自然数和整数有什么关系?

(2)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读写整数和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怎样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5)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把一个数改写有什么不同?

(6)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的?

三、练习与实践。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7题。

四、总结与反思。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一

师:从刚才的题目中你又懂得了什么?

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

3、动脑筋。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认识小数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四方面说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后以“量身高”为主要情境组织教学,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来帮助学生体会、认识小数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会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通过具体实例,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2、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方法。

3、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会认、读、写一位小数,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小数的含义。

借助“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1分米与十分之一米之间的关系,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已经见过小数,部分学生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含义、读写法都没有正确、统一的认识。对小数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还有就一定难度,教学时要借助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去认识。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所以,本节课我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知识迁移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结合情境,认识小数

1、激趣导入,引出小数。

新课开始我创设了数王国运动会的情境,用动画的形式出示3.45,让学生试读,问学生知道他是什么数吗?从而揭示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2、认读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见过小数?并出示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和我们原来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再此基础上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以3.45这个小数为例,放手让学生尝试读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借助米尺,初识小数

1、出示例1情境图,提出问题。

王东身高1米3分米用米做单位怎么表示,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会说出1米3分米等于1、3米,但说不清原因。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学习。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用米尺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回忆分数的知识,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写成小数0.1米。学生直观感受到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在米尺上再找一找哪是0.1米,让学生感受只要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这每一份都是0.1米,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然后问学生3分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请你写在本上,从而教学小数的写法。

接着让两人一组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到米尺上找小数,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学到这例1的问题学生会很容易解决了。重点让学生体会1.3米表示的现实意义,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在尺子上表示1.3米,为数轴上表示小数做铺垫。那老师身高1.6米是多高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巩固练习,运用小数

1、完成课本92页做一做。

2、填一填,画一画。

3、在数轴上写出相应的小数。

所有的习题设计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巩固小数的写法,其中第一题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第2题利用正方形使学生内化分数和小数的关系,第3题引入数轴,不仅巩固了小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了解古代小数的表示方法,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

学生谈谈本节课有那些收获?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三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四

冯仕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循环小数》。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计算、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一起听故事。

2、听了一段之后,请学生试着往下讲。

3、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4、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5、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6、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比赛。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存在疑问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1、自学“循环小数”的相应新知。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设计闯关游戏,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2、第二关: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第三关: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第四关: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第五关: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然后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除不尽时的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转化思维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在认识循环节、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读循环小数这个环节时,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枯燥,我大胆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新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习更有趣味,学习效果也更佳。

4.让学生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层层递进、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内化新知。教学完新知后,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设计了练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

-->。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民币、常用长度单位认识的基础之上,且是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的。教材先在商品的价格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的基础,初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再让学生初步学会读、写小数,然后根据长度单位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2、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单价引入小数和小数点,试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认读、写小数,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学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教具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的练联系。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引导探究法”作为本节课教学方法的主线,并辅以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小数就在身边,学习了小数的具体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主要体现在: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提供引导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三、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善于倾听的习惯。四、通过练习,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渗透抽象的数学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而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2)探究学习(3)巩固练习(4)全课总结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而且在超市购物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事,在购物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就是会读商品的价格问题,因此,我觉得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这些数与以前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小数点和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大体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

1、小数的读法:

这部分,我想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相信孩子的能力,运用尝试法、引导发现法让孩子们大胆试一试,读一读,并及时对比引导,总结出读小数的正确方法。本环节充分让孩子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想这样进行:先让学生大胆试读5、98,学生有可能读成五点九十八,也有可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成五点九八。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其他学生体会,应该怎样读,初步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读法,然后再读0、58,2、60,进而总结出小数的正确读法。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小数的读法,我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小数(课件出示:123、10,50、50等)进行巩固,深刻体验这些小数的左边和右边的数字一样,读法有什么不同,深化小数的读法。

进而根据课件出示的小数的特点,进一步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2、小数的写法:

先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会写小数吗?鼓励试着写一写,并指明到黑板上板演,说出自己的写法。再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然后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怎样才能写出最美观的小数,进一步明确小数的写法。

在读数、写数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智慧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当学生会读写小数后,再通过回归课本情境图中的商品的价格(采用完成表格的方式),用小数表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3、小数的意义:

本环节,先通过长度单位的复习,过渡引导出认识小数含义这个知识点。

在这里,通过学生比划1米、1分米、1厘米,一根粉笔不够1米时如何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引出课件演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等步骤,实现板书: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7分米=米=0、7米等达到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利用1元=10角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和课件,总结出小数点后第一位表示分米,进而明确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下一步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形式,通过知识迁移,利用课件演示,实现板书:1厘米=米=0、01米,3厘米=米=0、03米,18厘米=米=0、18米,总结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再进一步明确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结:

第五环节:巩固拓展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加深学生的认知水平。

首先是基础性的练习,出示填一填(课件)这道题时对理解小数意义的及时巩固,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是以课本例题王东的身高为例,巩固小数可以有两种写法,但不是所有的0都可以不写,不仅巩固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具体含义,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也巩固了小数的写法。

第三是8、5米、14、8米、3、98米这三个数中的“8”各表示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采用竞猜的方式得出每个8的不同含义,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因为在不同的位置,其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第四是用数表示阴影部分,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使本节具体的小数深化到抽象,巩固小数的意义,深化学生的思维。

第五是大开眼界,通过阅读,升华知识,同时总结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只是小数学习的开始,还有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等着大家去探索,去学习。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懒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整个教学中我感到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如果整合教材,该简要简、该详要详,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更好的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者说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预设不到位,课堂应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主动学习,充分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六

——单位。

姓名。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以教科书第33至34页例7和例8为主要教学内容。

教材例7首先呈现运动场上运动员跑步的场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的算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道题无论除到小数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由此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有什么发现。例8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2.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3.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1.自学“循环小数”的相应新知。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2.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小数乘以小数说课稿篇十七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认识》。

(二)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节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相关教学,所以上好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初步知识的基础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原来分数意义的回忆,加强印象,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感不太强。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但是对于小数所包含的一些意义知道的并不是很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小数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进一步分析,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认识小数,并能够正确读写小数。

2、通过对以元、米等为单位的小数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初步含义。

3、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化成两位小数。

4、让学生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由于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的读写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不用费太大的劲,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让学生掌握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上。分数与小数在写法上区别较大,要让学生把分数和小数联系起来,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困难,所以我把“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定为教学难点。

学具准备:课件、答题卡。

(一)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自主尝试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时,简单问题小数的认、读、写,我让学生自己和小组合作尝试、讨论,在尝试的过程中顺利而迅速地学习本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转化的过程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深化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分数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生活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思考,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在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旅游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超市标价牌上的数字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观察,自然引入小数。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设计意图】:把小数的出现自然寓于情境之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交流点拨。

1.尝试学习。

自主学习小数的认、读、写。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生生互助,体现开放、多元的课堂模式。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小数的意义。

通过实际的价钱和身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以元和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独特思维和精彩的回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经历体会、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学生会深入体会小数的意义。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反馈小结。

采用冲关之旅的习题形式。

第一关青蛙跳跃帮助青蛙选择小数的荷叶进行跳跃,

第二关机灵耳朵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将听到的填在答题卡上。

第三关放飞气球判断出说法正确的气球并放飞。

第五关智慧大挑战想一想,谁来说?

延伸拓展:组一个一位小数,比它大的,比它小的,组一个两位小数。

(五)数学史。

同学们,小数就是十进分数。它的发展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在《九章算术》一书中运用了十进分数。古代人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设计意图】:在反馈练习中,通过智力冲关的形式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对小数的认读写,加深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组练习形式多样,知识难度逐渐加大,不但涵盖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而且在书本内容上有所拓展和延伸,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最后,加入数学史的介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45974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