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8:37:22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1-13 08:37:22     小编:ZS文王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进步。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名言,它们能够激励我们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和方法。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一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城乡师资水平分配不均无可争议,农村的教学水平相较与城市,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同一城市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都比一般学校优越。这就使得重点学校越来越强而一般学校越来越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

另外,除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公平,大学在录取学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样的不公平体现在“区域保护”等方面。例如,上海的考生在考上海的大学时相较于非上海考生来说要容易的多,北京的考生在考北京的大学时要比非北京考生容易的多。而这就出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大学的数量多,考生少,考生容易考的现象,而对于山东、河南、广东、浙江等高考大省却有重点大学数量少、考生多的现象。因此,诸如此类的高考大省的考生要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一个相对于优秀的学校。

现状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院校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院校之名,本来时xxx职业学院改名为xxx大学,而原本为职业学校摇身一变成了本科大学,却没有与之“大学”相符合的教学能力,再加上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愈加大众化,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毕业生,这更使得职业学校虚化。另外,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大部分都有注明“本科以上学历”等要求,而家长跟学生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职业学校,学生不愿选择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更使得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越来越差。大批本科院校的增加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而已。

《中国教育的现状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1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传统的“追求功名”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学校教育应试化,各项考核唯分数是瞻,片面追求高升学率、高就业率。此外,各具特色的辅导机构更是为这种应试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因此,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教辅资料的泛滥,各种习题的产生为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习不再是快乐的,而是烦琐、繁重的过程,学生面对“题海”,真的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不衔接,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堪忧。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它们应该是连续一体的,但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科研素养培养方面存在脱节现象。

本科教育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要求较低,于是科研素养的培养放到研究生阶段。但是,研究素养、学术型研究能力不是仅靠三年的研究生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尤其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对如何进行学术研究无从下手。本科阶段对科研要求过低,研究生阶段对科研要求又过高,最终导致研究生入学不适应,三年时间在忙碌中度过却依然没有充实感。

三、原因分析。

(一)以分数论成败的教育大环境。

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以追求高分为目标,而不是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许多学校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生的考分。学校把学生当作提高成绩的机器,当作为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教育的基本目的被严重扭曲,它们不是以育人为本,而是以育分为本(杨德广,2012)。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

在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中,仍然注重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仍然存在“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传统应试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起来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不强,素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

(三)家长的“起跑线”理论和精英思维。

“为了孩子的前途,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相信这是中国多数家长的想法。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加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辅导机构的夸大宣传,导致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尖子的心情更加急切,学生放学后还要去上各种辅导班,造成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

(四)学校现行的考核制度。

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是以每门课的统考成绩为依据,是以该学校学生考进重点学校的学生数量为依据。因此,学校为了名誉和生存,逐级施压:校长向教师施压,给任课教师排名次,将同年级各班学生成绩进行评比,将同一门课不同班级的成绩进行评比等。教师评职称、晋级等都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并逐步成为机械学习和机械记忆的“容器”。

四、结语。

中国教育事业在呈现蓬勃发展趋势的同时,仍存在着众多的不协调现象。中国教育的发展应针对国内环境,认真分析国情、学情,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观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革,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此外,教师、家长、学生等都应重新端正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既要保证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2]杨德广。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4]周德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三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因而教育问题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本文从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中国教育发展的不足和弊端,以及对中外教育观念和方式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我国教育改革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教育弊端;中外对比;改革方案。

1、就学人口多,培育出的人才少。

由于教育体制的思想问题,引发了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的问题,当代人社会价值取向以及人生观产生了一系列的分歧。社会上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家产生了这样的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就是嫡传于2000多年前的“升官发财”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结果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他们上学的根本目的,首先并不是从学术的研究,学业上的成就入手。而是更多的考虑学业结束后找什么样的工作,过怎么的生活,使得很多的价值取向发生分歧。这就造就了就学的人口虽多,但培育出的人才就较少的现状。

2、教育成本投入高,质量低。

改革开放的30年以来,我过更多的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入,在随后的教育改革中,我国鼓励地方和民间办校,导致了民办学校高费招生的状况,产生了所谓的贵族学校,这使得中国的教育出现高低不同的差距,虽然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巨资,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职业教育的虚化。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断开设,虽然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在现在这个考试择校的时代,高校的招生意向人客观上影响着教育取向,我们选择的高校,往往是针对其可以培育出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而且在课程改革中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只是一种虚化的形式,使得那些我们承载着的是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以不在那么引人注目。教育上的虚化也使教育事业面临了一大难题。

二、国内外教育差异。

1、教育思想不同。

中国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持有严厉的态度,以一种命令的姿态来对待孩子的教育,他们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给孩子们带来紧迫感。往往这样的教育态度会让孩子产生压力和叛逆感。而国外的老师向朋友一样,他们给孩子们一种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会死盯着学生,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他们会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竞争的强烈,从而自发的去适应这个时代,自己在时代中去探索,去拼搏。和中国的学生繁多的家庭作业相比而言,外国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是往往会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大家达到共识,然后在决定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国外的老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发挥。

2、国内的应试教育,国外的开放教育。

国内的教育是一个教育和给予的过程,老师教授学生知识,学生一味的去接受,老师并不会因为某个学生的没有接受而停止自己的继续教育,也不会用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充足的练习。而国外的老师更注重学生的掌握,他们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他们会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探索,去学习。这样就更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兴趣有了,学习就不难了。朱棣文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所以说国外的教育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而中国的学生这一方面相当缺乏。很明显的差异,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一个强调知识传授,一个强调人才培养。

3、大学教育差异。

国内的大学是通过应试教育来选拔的,如今的大学教育形成了一个这样的局面,上大学难而出大学易。而过外截然不同,国外的大学上大学相对容易,而从大学毕业很难。这就体现出了一个问题,国外的大学真正的很重视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学生必须得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所以他们得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取。而在中国很多大学生的学业荒废在大学接受教育期间,盲从与游戏,恋爱,攀比和别的事情上,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从高校奖学金的角度来讲,国外的全额奖学金能减轻学生的很多负担,所以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努力来减轻上学的负担,而在国内,这项政策远远不能够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也并没有使得学生为此而激烈的竞争。

三、教育改革方略浅议。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的教育改革风起云涌。我国应对这样激烈的竞争应该实施改革策略,开展学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课堂,设置思维性的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____在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学界的人士时发表重要的讲话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所以说教育水平提高了,就会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就是正所谓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只有培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才能够为建设国家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完善的教育体制,营造一种活跃的、开放型的、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坏境,让学生在自主思索、想象、发问、选择甚至是行动。为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空间,大力鼓励学生培养科学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思考与实践[j]。吉林教育科学,1996,(04)。

[2]陈新宇。谈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中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和任务[j]科技信息,2009,(28)。

[3]贾宝刚。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思路的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06)。

[4]张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五大不同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z1)。

[5]李文兰。语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我见[j]。安徽教育,2005,(05)。

[6]安晓利。中学化学教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j]。阴山学刊,1998,(s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2篇《探析中国教育现状的相关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的水平和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作为工具手段的教育研究方法却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理论方法仍占多数,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虽日益被重视但仍占少数,相比于西方尤其美国的多种多样、多元跨学科研究有很大差距。本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进行文献分析,从期刊文献的角度了解了我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发现不足,寻求改进。

一、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

纵观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重视教育实验研究,到强调教育行动研究,最后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倡教育研究“范式”的争论中质的研究方法被引入了教育研究。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被研究者所关注,如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分类及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混合范式等问题。教育研究方法不断从经验走向理论,从单纯定性走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1]。调查研究和实验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建立了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教育研究方法”为精确提名或关键词能搜索到有关教育研究方法论文127篇,其中2000年到2008年的论文103篇。下面对全部论文进行分系比较。

1.时间。

在2000年3月到2010年3月10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收录的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总趋势是增加的,并且自2004年以来,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兴趣一直较高。2005年到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数占二十一世纪以来总量的69%。

表1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年份分析。

2.刊物。

将论文分为教育类全国核心刊物、大学学报和其他三类期刊,可以分析出研究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所发表的文章在全国核心刊物(根据200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划分中占了1/3以上,层次较高。

表2教育研究方法刊物分析。

3.论文研究内容。

对这103篇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大致分为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内容比较类、教育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探讨、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教育研究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反思总结、教育研究方法创新、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意义和其他一些内容。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基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范式和方法论的争论的激烈及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应用的关注,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二,关注教育研究方法的中外分析、内容比较及历史沿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献综述的研究者多于1/4以上,而这几方面均有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取得了一定成果。

表3教育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分析。

二、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作出定义。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工具手段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如文献法、数模分析的方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历史方法、比较的方法等[2]。然而有关方法的分类似乎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在这里,我姑且将它分为思辨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多用于一些文献综述的论文中,而实证的方法包括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具体来说,定量研究包括:描述统计、经验和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独立卡方检验、结构方程模式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访谈、重点小组讨论、观察法、文献内容分析等。同时定性定量相结合混和研究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3]。基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会发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领域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1.具体实践中存在方法单一的问题。

从内容分析上来看思辨类的文献综述文章占,加上现状分析内容比较和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方法论探讨等定性研究文章更是占据了几乎全部研究结果,而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少之又少,定量中描述研究、试验研究等研究的文章几乎为零。实践问题反思总结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总结发现,相比于国外的教育研究方法领域,我国学者做的大多都是论辩、综述的文章,缺少拥有第一手资料、原始数据的实证性文章,研究方法单一[4]。

2.没有建立完整有特色的研究方式体系。

在关于方法的探讨上,很多文章所出现的关键词,如混合方法研究、多学科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都是一些“泊来词”。我国教育研究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在教育实践中,大多仍常用文献法、观察法等传统手段,并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法的体系的三个层面:方法论、研究方式或者具体策略,在这103篇论文中都有涉及但并不系统深入,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有特色的体系结论。

3.教育研究方法论仍没有唤起教育界普遍重视。

相比于国外教育,我国对方法论的研究仍然显得不够深入,追溯下来,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高校对教育学研究生的方法论教育不够重视。在对厦门大学高教所、华东师大高教所、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四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5]中发现,在研究方法课程设置上,仅华中科技大教科院开设教育哲学选修课程,北大教育学院开设有教育研究方法论专题,其它两所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关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同样,我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在学习过程中便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对研究方法与技术类课程重视不够、设置不多,其结果就使得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知识知之不多,对研究所需要的具体技术掌握不够。势必导致在研究过程中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能力欠缺”。[6]我国这样的研究者培养状况也必定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以上种种问题。

二十一世纪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必将引起教育的竞争和进步,教育研究方法也必定会随之得到长足的发展,在不断反省、批判,以及对传统或新兴教育研究方法理论的审视基础上,不断揭示出适合于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基本特征,不断推进教育研究的发展,最终为教育的研究服务。从相关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1.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日益科学化。

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研究中的经验化描述、单一化手段在逐步改变,研究者们在不断进行定性与思辨研究结构的优化,不断寻求定量与实证研究的加强,以及不断发展对于混合范式的研究[7]。从103篇论文中占到的关于现状分析内容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各类研究者在尝试使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用多媒体技术来收集资料,有几篇使用spss等软件来分析相关数据,用结构树的逻辑来阐述问题和从思辨实证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教育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具体,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各个层面进行构建,突破以往大而泛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细致到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方法及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层面,在103篇文章中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各种范式的争议到具体出现例如《叙事研究》这样的论文,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方法必定会不断细化,具有中国特色,方法论不断建立、填充和完善。

3.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首先,教育研究方法与多学科融合,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采用了其他学科的概念、视角和方法,如2000年发表于教育试验与研究的《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2006年发表于江苏高教的《学科语境: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视角――以“高等教育产业化”论为例》等核心刊物的高水平论文。其次,教育研究趋向多元,如实践取向、人本取向、系统取向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来审视各学科教育中的问题,在23篇关于实践问题反思总结的论文中涉及了数学、生物、医学、政治、教育技术等不同学科,以及教师、农民等不同人群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问题。再次,在具体方法上,各种方法在不断整合,定性定量混合研究研讨增多,展示出以多元的方法论去指导教育研究方法,促使我国教育研究的尽快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仍处于发展状态,任务还十分艰巨,然而它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其研究成果能使教育研究更加科学有效。目前我国这个领域虽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二十一世纪其研究前景必将出现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06.

[2]丁洁.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研究方法分析[j].高教探索,2005/04.

[3]曹如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与混合方法研究之比较――兼与田虎伟博士商榷[j],2008/04.

[4]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5]田虎伟.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04.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五

2004年9月19日,中国^v^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开始从单一中心时代逐步向多中心时展,即向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注重社会结构多元化、职能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展。结构多元化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私营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职能多元化意味着分化的社会结构应该履行不同的社会职能,不同的社会职能应该体现不同的社会价值。价值多元化则意味着在物质和意识开放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追求事物的价值趋向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一批富裕的社会群体,该群体对子女的教育有特殊的需要,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更优质的教育,或者是能够得到特别的照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上大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人们在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基木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而的培养。而公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卜,在满足家长的这个需求方而能力欠缺。政府公共则力的不足导致许多公办学校在维持生存方而出现了资金链的中断。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和教师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这些学校的优秀教师纷纷涌入环境较好、待遇较高的民办幼儿园,再加上人性化、灵活性的办园政策,极大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这些都促使人们在选择教育价值方而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于是,多元化的民办园应运而生。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也曾出现过文化、教育等社会独立结构。每个独立的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为了保障每个独立结构能够充分实现其价值,政府需要界定各个结构主体的职能,并创造条件促进各个主体实现其价值,以满足人民对价值的多元选择。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意味着我国想通过建立和谐社会来解决政府与资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教育与民众之间的矛盾集中在社会公平社会和谐等方面。这一时期,关于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的研究较多。2004-2014年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131070篇,以社会公平为主题的期刊论文16671篇。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因而,成为和谐社会和社会公平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教育背景。

^v^教育思想是民办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的指导思想。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v^同志就指出教育事业绝不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支持教育事业,兴办教育事业。1992年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重申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国家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在^v^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改革学前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地筹措学前教育经费,将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为政府、社会、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责任。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为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深化逐步波及到幼儿教育领域,体现在农村幼儿园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重心之一和幼儿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两方面。随着社会中产阶级的出现与增加,教育消费主体对教育需求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幼儿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转制成为民办幼儿园,社区幼儿园作为房地产业日益发展的产物逐渐成为城市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流。同时,九五期间,我国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经费总数的%,这表明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这就意味着民办幼儿教育作为公办幼儿教育的补充,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为了进一步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1997年,^v^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对社会力量办学提出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2002年我国颁布了《^v^民办教育促进法》,2004年颁布了《^v^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设立、组织与活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v^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我国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纲要》的颁布明确了政府在发展民办学前教育的职责、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与目标。2010年我国了《^v^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明确要求各省(区、市)以县为单位编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文件的颁布,把发展学前教育提上有计划的发展日程。在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下民办幼儿教育以一种蓬勃的态势迅速发展。据我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有民办幼儿园万所,比上年增加9234万所;入园儿童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在园儿童1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研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2004-2014年以学前教育发展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960篇。研究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要研究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

关于民办幼儿园概念和类型的研究不多,没有太多的争议。郭宗礼认为民办幼儿园是指由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承办的、主要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和运行的幼儿园[2]。罗英智根据民办园的办园主体、产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将民办园分为5类:1)纯民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经营权私有;2)单位、团体办幼儿园,经费自筹,产权私有,经营权归主办者或承包者;3)民办公助幼儿园,举办者为民间团体或公民个人举办,在教学、人事、招生等方面受到政府或主管教育部门扶助;4)国有民办幼儿园,所有权国有,经费自筹,经营权私有;5)股份制幼儿园,股东自筹经费,所有权和经营权归幼儿园,股东一般不参与经营幼儿园,行政领导权归当地政府,业务指导权归教育部门。

(二)关于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v^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民办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静等研究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民办幼儿教育在总体上呈现出阶梯形态;民办幼儿园由于经营分散、行业集中程度低、未形成规模经济和学习经济效应。有些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小规模民办园存在一村多园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甚至园际之间展开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微观方面,民办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办园模式和民办园自身管理两个方面。吕桂珍在总结北京市民办园特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列举了北京市民办园的发展模式,如集团发展模式、中外合作办园和办国际园模式,为地方省市民办园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民办园自身管理方面,众多的研究者在对农村民办园和城市民办园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大量的一手资料,认为目前民办园在发展中主要存在诸如资金投入、办园设施、安全与卫生、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保育、收费和财务制度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各抒己见,认为政府、社会和民办园在改变民办园生存状态方面应承担各自的责任。首先,政府应做好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资助、咨询6个方面的工作。其次,社会成立小规模民办园的行业协会,规范小规模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制定行业认可的评估制度对民办园进行评估、验收。再次,民办园应改善办园环境,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儿童活动质量。

(三)关于民办幼儿教师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研究者从生存状态和专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首先,从生存状态来看,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保障缺失,缺乏规范有效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较低,因而,民办教师处于职业倦怠和焦虑严重的困境中,从而出现了民办教师流动性较高的现象。其次,从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研究者认为目前民办园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师准入制度,民办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比例较低;在年龄方面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学历以大专和中专为主;民办教师不能享有及时进行专业发展教育的权利。在改变现状的建议中,郭宗礼认为民办园可以采取包括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切实提高民办园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民办园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措施来改变民办教师的发展现状。这一建议较具有普遍性。

三、对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反思。

(一)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路线多样。

研究者除了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外,还采用了调查法、问卷法、观察法搜集实践资料。从而,使研究成果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依据。在研究路线方面,有的研究者采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先介绍相关的理论,再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阐述现有民办园生存的特点,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的研究者遵从纯理论的路线,通过分析国外发展教育的经验,启示我国政府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应发挥的职能;有的研究者遵从由点到面的路线,以一个城市或乡村的民办教师发展现状为突破口,进而从宏观方面提出国家在促进民办教师专业发展中应尽的行政与法律职责。

2.研究内容集中,研究视角逐渐开阔。

研究内容较多集中在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状态及改进策略方面。研究者最早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农村、城乡民办园的教育状态方面,在提出改进建议时,也是较多地关注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近几年,有些研究者开始转变视角,从社会公平和教育公益性的角度研究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下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意义,不仅研究民办园自身的发展状态,而且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同一区域公办园的发展经验,阐述民办园和民办教师在改进自身状态方面应承担的责任。有的研究者将视角转向国外,将外国政府、民众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引进国内,提出促进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举措。

(二)民办幼儿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1.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本土化的研究。

首先,已往的研究大都遵循一个既定模式,即阐述现有问题,简单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很少有研究者能够从教育学、社会学角度挖掘改进民办幼儿教育现状措施的理论根源。其次,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历史性研究也较少,这样就使现有的研究缺乏历史经验的借鉴,从而成为断点式研究。第三,关于国外民办教育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国外政府在发展幼儿教育中承担责任的经验介绍上。这些经验仅仅是当时某国教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与中国的教育、经济现状的可比性较低,其经验也就不具有可参考性。

2.比较性研究少,缺乏发展性研究。

首先,目前的研究只是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很少有研究者从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国外私立幼儿园的发展经验。仅有的几项研究也都是关于国外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和国外实施补偿性教育的法律、文件的介绍,对于国外私立幼儿园和教师自身发展、私立与公立幼儿园的互助发展、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助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与中国相关方面的比较研究则更少。其次,研究成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农村、城镇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方面,所提建议也仅仅是针对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措施,没有预测未来民办园的发展趋势,没有分析这些措施的可持续发展性。

3.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政策导向性凸显。

2004年以来以民办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有1091篇,其中核心期刊387篇,博士论文36篇,硕士论文719篇;以民办幼儿教育为主题的期刊论文有39篇,其中核心期刊有17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2篇。相比民办教育,民办幼儿教育的研究成果数量甚少,而且多集中在2010年之后,2010年以后关于民办幼儿教育的期刊论文有21篇。这是因为,2004年我国颁布了《^v^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教育界掀起了关于民办教育研究的热潮。尽管在法律中也提到了民办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毕竟不是重点,因而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过多兴趣。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v^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在这两个文件中,国家把学前教育独立出来进行详细的阐述,激起了研究者的较大兴趣。可见,国家政策指导文件是研究者研究内容的风向标,直接关系研究成果的数量变化,出现了学术研究的跟风现象。这一现象必将影响学术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降低研究成果的质量。

四、未来民办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视野开阔,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首先,未来的研究者将更加关注我国民办幼儿教育的田野化研究。通过对某一地区、某一民办园的实地调研,分析、总结相似地区、同一水平民办园的发展特点,提升经验的理论水平,加以推广。挖掘问题的本质,以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改进这一类民办园质量的措施,以提高研究的效度。其次,跨学科研究将逐步增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经济的支持。未来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学问题时,将寻求相应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第三,研究者还可能选取国内外两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相当的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国外发展幼儿教育的经验创造性地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六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

从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

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七

在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加大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比重,艺术课的开课率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低于80%,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的艺术课也要本着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原则开足开满。不断深化艺术教育课改、完善艺术教育手段、提高艺教水平,建设艺术教育高水平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迫切的需求。同时,让全体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参加内容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全面接受艺术教育也成为一项必须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任务。但实际中与以上原则相悖的现象是:迫于现行的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需要,一些学校的艺术教育成了“空头支票”,出现了标有“足量”艺术课的课程表在实际中演变成“二次课程表”,也就是艺术课经常会被其他“主课”所替代的“潜规则”现象。长期的应试教育任务使得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的硬件不足:师资缺少、设备匮乏;课程考核力度不够、教师积极性较低。这种对上级要求疲于应付、对艺术教育严重轻视的局面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形势,艺术教育必须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要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社会的教育需求,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做出思考。在深刻理解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对艺术教育的整体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理论探讨。艺术教育机构在明确办学基础与办学条件差异的前提下,制定不同的培养任务、定位不同的办学层次,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基于以上的探索和实践,民办艺术教育便应运而生。

作为艺术教育事业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民办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艺术教育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是社会进一步增加艺术教育投入,扩大艺术教育规模的有效方式。目前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机构正在兴起,创办民办艺术教育机构成为热潮。这项事业的兴起在整体上增加了艺术教育培养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由此我们也看到了民办艺术教育的优势:首先是在办学基础要素方面。由于民办教育机构具有财产所有和管理自主权,因此办学的生产资料不必依附于政府,它们在教育政策法规范围内享有较大的资源自我支配权。民办艺术教育的主体可以在办学的基础建设上,自行构筑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适应时代特征的发展规划,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配置师资、校舍、教学仪器,规划校园环境等。这些自主权能为保证办学质量提供必要条件。人事管理方面,民办机构大多实行聘任制,招聘范围不必受地域限制;聘用制度灵活,可以按需选聘人才而不存在强行配置。人才管理上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人才流动,自行协调、合理安置。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助于选拔精通管理和实际教学各有所长的人才,并在人才的年龄和性别方面构造互补效应,有助于构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就为艺术教育办学的制度构成、学科建设等方面创造了优势。财力方面,融资自由、用资自主的特点使民办机构能保障教育所需的各项开支,无需担忧因资金限制而造成的发展滞后情况。物质资源上,民办机构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避免了公办教育机构因行政干预而造成的拖沓、低效配置局面。办学基础要素上的综合优势为民办艺术教学机构彰显其现代理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办教育具备自我激励的发展动因。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较之公办机构有着独特的自我激励机制。面对与较为强势的公立机构的竞争,民办机构要承担较多的社会风险和压力。比如办学行为要接受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要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由于教育资源直接取之于社会,民办机构必须履行其对被培训对象的承诺,接受来自社会的舆论认定和行为监督。也就是说,直接服务于市场的处境使它们必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质量至上这个办学理念就成了民办机构不必言说的必然宗旨。在这样强烈的竞争意识的驱动下,创业者们思维上的开拓性和实践中的开创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民办教育体制下的从业者时常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较之公办教育机构的人员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采纳先进的教学手段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积极拓展信息渠道,重视来自被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走出一条自我完善、逐步提升办学层次的道路。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在办学思路上的特色意识较强。因为能够充分意识到特色、创新是艺术教育的发展之本,是衡量一个有机体是否具备生命力的标志,因此在实践中创业者们能够将特色理念不断融合在每个教育环节中。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都力争将彰显个性、增强活力的思想贯穿在艺术教育的实际行动上。当然,民办教育机构的这些特色发展优势,除了来源于创业者办学思路上的理性认识,还得益于他们区别于同类公办机构的优势条件。比如经营的自主权使他们在政策法规的允许范围内不必接受过多的行政限制,办学风格上有相对较为广阔的发挥空间。物质财力上的自由度也为特色教育的硬件设施提供了可靠保证。雄厚的人力资源也为特色教育在课堂中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以上优势促使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能充分彰显其特色优势,改变了过去艺术教育千校一面的平庸状况,向社会展示了民办艺术教育学校有特色、办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第一,生源上的劣势问题。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愿意接受民办教育机构培训的学生,有很大部分来自艺术高考的淘汰者,这是在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还未在学历、学位方面完全取得全民认可的情况下,部分艺术高考落榜生做出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就造成了民办机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挑战,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不得不在师资和管理上加大投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更加注意因材施教,更加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民办艺术教育机构要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自身效益的关系。教育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从事民办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社会公益事业,这就要求民办艺术教育机构从业者要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能片面地只考虑自身经济效益。民办艺术教学机构的投资者要将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可有所偏颇,否则由此带来的利益膨胀思想必然会导致艺术教育市场的混乱、民办教育体制的瓦解,那么民办教育机构最终也会因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撑而导致丧失后续发展动力。

第三,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很难对艺术教育的结果和成效给予准确的测定,人们难以制定出一套整齐划一的标准来对民办艺术教育的成果加以评定,因此对民办艺术教育结果的评判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从全民兴办艺术教育的热潮中冷静下来做更加深入的思考,找到加强对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合理监管、科学评定的方法,以促进民办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要正确处理好扩大办学规模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各民办艺术教育机构在初具成效的基础上考虑扩大办学规模,这也是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不容忽略的是,合理地扩大规模并不能以牺牲办学质量作为代价。在将质量意识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民办机构可以自行加大未来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设施、优化办学条件。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创新培养模式,使自身的内在实力与外在的形象相辅相成。

第五,协调好民办教育事业中投资者与具体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我国现阶段民办教育的投资者与经营者大都并非为同一个体,因此民办教育投资者要与经营者在办学目标和办学宗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投资者要善于选拔懂业务、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具体办学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应当赋予经营者与之地位相适应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限,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大胆探索艺术教育的理念、大胆实践以专业知识为导向的管理措施。经营者也应该及时在办学思路和经营思想上与投资者加强沟通,接受投资者的管理与监督。我们相信,民办艺术教育会在今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走上正轨,在自我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日渐成熟,为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八

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

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的工作、收入、生活、居住条件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十年寒窗为的不过是以后有一个优越的生活。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是这样想。以致于如今的教育愈加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方向。而许多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致力于追求虚名,以图在各大“排行榜”上图的一席之地。许多学校并不专心于学术教育,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升学率,提高学校知名度等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对学生的要求——40岁时如无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另外,云南大学副教授尹晓冰开50多万宝马去上课,是3家上市公司董事,他在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提醒同行:做好教学是基础,但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两名教授的言论也让我们看到中国教育功利化的现状。大部分教授只注重发表了论文的数量,而并不注重质量,一味的敷衍授课、课题蒙混,而学校重金“收买”高分学生更是层出不穷,教育这块本来让人敬仰的“圣地”逐渐沦为追名逐利的市场。

学生求学的功利化以及学校办学的功利化使得整个中古教育日趋商业化、功利化。 现状二:教育不公平。

经柏龙教授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教育存在着十大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我所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指教育区域不公平跟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中小学而言,城乡师资水平分配不均无可争议,农村的教学水平相较与城市,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同一城市的学校同样存在着师资分布不均的问题,对于“重点学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水平还是教学基础设施配置都比一般学校优越。这就使得重点学校越来越强而一般学校越来越弱的局面,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而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

另外,除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公平,大学在录取学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这样的不公平体现在“区域保护”等方面。例如,上海的考生在考上海的大学时相较于非上海考生来说要容易的多,北京的考生在考北京的大学时要比非北京考生容易的多。而这就出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重点大学的数量多,考生少,考生容易考的现象,而对于山东、河南、广东、浙江等高考大省却有重点大学数量少、考生多的现象。因此,诸如此类的高考大省的考生要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考上一个相对于优秀的学校。

现状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院校增加,职业学校虚化。

院校之名,本来时xxx职业学院改名为xxx大学,而原本为职业学校摇身一变成了本科大学,却没有与之“大学”相符合的教学能力,再加上大学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愈加大众化,十个人有九个是本科毕业生,这更使得职业学校虚化。另外,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大部分都有注明“本科以上学历”等要求,而家长跟学生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职业学校,学生不愿选择职业院校接受教育,这更使得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越来越差。大批本科院校的增加不过是为了满足这么多孩子们渴望接受大学教育的需要或渴望罢了,对于家长们来说是了却一桩心愿,对于孩子们则是一种希望,而对于社会来说,则是培养了一大群拥有大学“文凭”的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而已。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九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7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 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主渠道,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促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

(一)发展的现状

首先,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 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 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就业本位回归,不再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再盲 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而是在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国际化可用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 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归纳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 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便为高职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再次,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高等 教育的一半。2017年高职高专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占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 2017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在校生人数从117万增加到近880万。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 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某些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中 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1] 第三,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 障。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 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 款。其中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 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 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一

论文摘要:当前江西省成人教育存在一些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树立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办学理念等。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结构非学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成人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愈发展,愈离不开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撑。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成人培养的人才类型的需求不同。进入新世纪后,江西省提出“以加快工业化为战略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和“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江西省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人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如何改革才能适应江西省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就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江西省成人教育发展现状。

(一)主流是学历型教育且质量堪忧。

目前,江西省的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公办高校,民间办学、企业办学较少。除了民办一些非学历教育培训外,公办高校的成人教育多为学历教育,层次为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起点专科(又称高达专)、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起点的本科(又称高达本)、专科起点的本科(又称专升本)。教学形式从全国取消脱产外,全部变成了业余函授。函授教育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集中在暑期2-3周上课。而有些专业由于人数较少的原因,有很多班级必须合班上课,合班上课节省了开支,却是以办学质量下降为代价的。教学工具多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缺乏案例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等符合成人特点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成人教育质量滑坡。

(二)成人教育仍局限在“象牙塔内”办学。

成人教育最初起源于职业教育,它是随着欧洲大工业生产的兴起,工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生产技艺自发的组织起的一种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经过2来的开拓发展,直到现在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成人教育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成人的一生丰富多彩,成人教育的内容也理应如此。既有基本的识字阅读的需求,也有提高就业能力的职业培训,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满足精神层面的闲暇教育的需要。这些特点要求成人教育走出“象牙塔”,走出走向社会,贴近成人的生活需求。

然而,目前江西省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还是沿袭几十年前的做法,很少关注并响应本地人、农村户口和城市务工者的需求,很少体现出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独特的需要等。教育理念上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创新。

自学考试是江西省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帮助很多高考落榜生实现了读大学的梦想。然而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以学历教育为主,过分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考试,缺乏实践环节的考察与监督,缺乏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互动。

(三)成人教育结构不合理。

成人教育的参与率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呈正相关,即国家(地区)越繁荣,参与率越高。成人教育的参与受社会经济、人口和区域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地理位置、年龄和社会经济地位都在其作用。近几年来,江西省成人教育在性别方面,没有大的差异,有些年份女性还多于男性;年龄方面,80后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90后,70后比例较小,60后比例最小;地理位置来讲,城市市民和城市务工人员以及乡镇工作人员占的比例较大,乡村无业人员参加成人学习的比例较小。这些情况表明,成人教育在类型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二、对策思考。

(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长期以来,成人学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繁荣,也实现了成人学习者不断追求的梦想,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但是,我们整个社会注重学历的风气和招聘注重学历的传统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浩浩荡荡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这样的高学历人士陷入求职难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功利学习的思想,形成自觉自愿的非学历学习观念。当然,在全社会形成这种观念,政府应该淡化学历与非学历的界限,发展互相融通的学习资历阶梯;倡导用人单位“唯贤是用”而非“唯学历唯名校是用”。

(二)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三)整合资源加强合作。

成人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从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主动积极地寻求多方教育教学合作,主动与企业、行会联系,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特点,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规范、发展要求,有利于完善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充实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市场开放、生产经营活动能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成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等意识,增强成人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最终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学校通过企业实现学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企业通过学校不断输送人才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也是合作的时代。只有成人办学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增强本单位在所属领域内的竞争力。就笔者所在的继续教育学院来讲,由于我们学校的其他学院也开设成人培训的项目,比如商学院有对赣州市及辖县区的企业经理的培训,教科院每年都有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等。如果能够把本校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生源将会改观,质量也会提升。另外,学校与泰国孔敬大学、韩国大田大学、法国尚贝里学院等都有合作项目,在时机成熟时,完全可以考虑成人合作项目,提高成人教育的知名度。我们和省理工大学,仅数步之遥,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校际之间的框架,在培养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沟通,形成立交式的人才培养途径。只有这样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为我省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使我省成为人力资源大省,形成中部崛起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区位优势。

(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等概念的普及,成人教育活动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区已成为成人教育大显身手的舞台。社区教育主要着眼于社区内的发展,为社区内的成人工作、学习和生活服务。例如,为家庭妇女提供家政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教育,为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培训,为社区内新市民提供的旨在帮助城镇新增人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村人口”到“工业人口”、三产人口的转变教育,为退休老人提供充实精神生活和需要提供社交和学习的机会等等。在江西崛起的过程中,对新市民实施城市生活方式教育,对其综合素质提高教育,呼唤社区教育;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解决,城镇休闲教育都呼唤社区教育。因此,在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为目的。

江西省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高速发展,在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资本投资)方面不占优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积累。因此,政府部门必须重视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树立“成人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而不是“拿文凭、涨工资”或者“扫盲”及“上级任务”等短视的想法,树立人力资源开发观念,有利于成人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贝伦行动框架[j].世界教育信息,,(4).

[2]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二

科技兴国,教育为本,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其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农村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其根源何在?有何对策?现就此问题略陈己见。

一、开拓农村小学发展新局面。

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是实施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计划的重要前提。自从有效地实施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从到现在,农村在校生人数明显减少。学校学生的人数递减,出现了以下问题:

1、教学经费不足。

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量不够,教室简陋,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学校能够使用的费用不够,很多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展开,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更是纸上谈兵。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老师也只能发出“力不从心”的感叹。由此,学校资金问题就成了最为棘手的问题。

2、专业师资缺乏。

在农村,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城区学校对教师的“甄别”(年轻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学校工资很低还常出现拖欠工资的情况,导致了农村学校年龄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队伍后继乏人的显现相当严重。然而,农村学校与外面社会的隔绝,使得农村教育停留在起跑线几乎为零的地位上。出现了一个毫无创新意识,陷入只在乎成绩,以“分数一统天下”的教育恶性循环中。

3、基础设施老化单一。

为适应新课改的评价要求,农村学校必须构建新的评价制度,要形成促进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课改推进的评价体系。

4、结合农村学校特点,找出办学亮点,开展校本课程。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找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关注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活职业技能等优势,找出自己学校的办学亮点,开展多样化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建设。总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突出农村特色。

二、走出发展困境,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上好课。这些年,由于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与步步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教材无法适应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如今面对新要求,很多教师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触,新课程的改革实施也就变得步步艰难。

1、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1)实施新课程的技能和层次较低。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之一,农村小学大多是高龄教师,他们常年居住在山区,凭借着多年的教学经验,难以突破创新,几乎没有出外深造的机会。实施新课程以后,新知识,新视野和综合性学习的新教材让他们深深地感觉到“力不从心”,技能和层次的限制使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把握和驾驭新教材,导致课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落后。

农村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狭隘的圈子里,几乎没有机会了解城市课改的变化,无法认识到农村学校自身潜在的优势。总以为所在地区条件差、环境差、学生素质差,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师方法离他们很远,导致教学改革与研究无法深入下去。课堂教学多以教师教授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力。

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

总之,限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仔细归拢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自我专业意识薄弱。

很多老教师认为自己是“高学历”出身,以前的教学经验一直使用,至今应该还能应付得了,想再提高很有困难;一些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学历合格甚至是超标了,教育小学生绰绰有余,不学也过得去。实施课改后,感到了课程改革的压力,意识到了自身技能和层次的限制无法使他们理解、握和驾驭新课改。缺少直追的实际行动。相互观望、得过且过的思想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严重的阻碍。

2)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不到位。

学校对教师专业的管理目标和整体规划没有进行明文规定,导致了“学不学都一样”的消极因素。加上教师专业职称评聘管理不到位,对不同职称的后期管理没有按要求“对号入座”,高职高薪和低职低薪干的活一样,限制了教师在工作上的积极性。

3)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工作负担偏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现象十分突出,高龄老师,虽然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却不能及时的配合课改的实现,无法改变农村信息的封闭性,因此,课改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容乐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诸多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个人要加强教学反思,从实例中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缺陷,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其次,对教学评价和质量管理,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极其的重视,切实的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紧迫感。

2)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计划和目标管理。

学校应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分别提出专业发展要求,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和学校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评估。教师应制定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达标计划。

3)经费方面,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

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收入较低,经济压力较大,加上学校办公经费紧张,有很多学习培训都无法参加,很多专业书籍也无钱购买。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比例,并把农村叫吃专业发展学习经费列入其中。

总之,农村小学教学方法面临的问题很多。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只要我们想得到,我们就一定会努力做到。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之时,就是从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回升之日。

以上是我对农村小学教育以及小学教师的发展及改革的几点看法,“按需施教”是教育生命获得之渊源,也是教育发展的希望,切实有效地贯彻并执行这项基本原则,还需要各位在其中的“需”字上获得一个富有操作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三

1.1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影响更加深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采取了积极地应对策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地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产生了各种新型的工作岗位和职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随着时代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创业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的重点,我国的的高等院校对此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大学毕业生不但要成一名就业者,更要成为新岗位的缔造者,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单位和岗位贡献的价值越大,个人的价值体现的也越为明显,个人的成就也就越大。

1.2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个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方面,积极发挥了大国应有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要想在社会立足乃至发挥自我价值,除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之外,更需要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思想,改革教育模式,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实现自身价值打好基础。从传统观点来看,大学的教育职能分为两部分,其一为学术教育,其二是职业技能教育,现在要加上第三部分,即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国际上统称的大学生“第三本护照”。

1.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来陈旧的教育模式逐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以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则是其中的重点和关键。除了使得现代大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外,创业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了学生能否成才的另一重要指标。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四

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五

从毕业到现在,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在农村从教的我,亲眼目睹了这十几年农村学校面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师资条件的相对改善、提高,同时,也品尝到了自己所教的一批批的学生进入更高的学校去深造而带来的喜悦!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正视到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农村学校学生的流失,师资的流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出路在何方?这应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一,办学意识落后。教育目标模糊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已经很多年了,然而目前很多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采用“死教死学”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而归根究底,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老教师认为新课改跟他们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中年教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样能对付新课程;年轻教师则觉得,新课改的实施会更费时费力,也不容易出成绩。此外,不少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依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导致现在很多的农村小学老师教学目标严重偏移,教学方式简单,一味的追求教学的结果,新课改难以得到落实。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

1.队伍结构失衡。

一方面,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特别边远山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再者,由于地理,音乐,美术科目没有专任老师,所以部分老师充当“万金油”的角色,且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过大,年轻教师比例低,骨干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呈现断龙现象,这种“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已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落后,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增加和投入重点的转移,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但由于教师发展的制度滞后,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迅速发展对教师队伍角色转变的需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虽然从整体上看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达标,但学历含金量低,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及时完善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制度,将教师的在职培训后续发展联系起来,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发展的专业需求。

2.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由于待遇,自然条件等原因,辞职,外调,转行等现象的发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学历层次不高,小学教师第一学历专科或以上学历不到50%,农村教师为中等师范毕业或民办教师通过自修或函授等形式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其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继续教育提高困难,由于农村教育信息闭塞,无法及时获得新课改的信息,资料。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少,因此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第三,教育资金缺乏,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不达标。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地方财政也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在公路沿线的农村小学都建了很多的新教学楼,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一些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新校舍盖起来了,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班班通、电脑等都比较欠缺,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第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农村小学教育要想健康的快步发展,关键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都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其次,多提供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校外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后,学校可通过办家委会或者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家校共育的有效沟通平台,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第二,努力打造一个思想觉悟高、专业过硬的小学教师队伍。

一是严格教师的选拔、培训以及考核制度,优胜劣汰,改善师资状况。二是定期的由市教育局聘请一些专家来校对相关的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与此同时从城里抽调部分的骨干教师,对农村的小学进行对口支教,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派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去先进学校观摩学习,学成后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四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教研。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共享的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通过网络尤其是教育局域网来进行资料的查找,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教研的探讨都十分的便捷。并且在局域网内,能够打破时空地域的界限,各校的教师自由的探讨教学教法,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及布置作业征集教案等,在网络交流中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新校舍的构建和基础教学设备经费的投入,设置专项资金来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及新设备的购入,使其可以更好的服务教学,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然后对孩子父母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的结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我们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善和发展好农村小学教育,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六

[摘要]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做全面、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比国外发展情况,探索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形成创业型就业格局,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

[关键词]创业;创业教育;高校教育。

1引言。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必须着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意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统计表明,1个创业者可带动5个就业者就业。可见,引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势而为,创业创新工作承载了缓解就业压力,提升中国经济活力的重任。国外创业教育发展也都是以经济危机影响传统就业为契机,形成了社会和高校一致主导的创业思潮,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教学,配备多梯队专业化师资,科学的创业发展中心,强大的资金支持,形成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我国创业教育开端于“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目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但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中央电视台的调研数据显示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占80%,但真正能实践的只占4.2%,创业成功率不足30%,中国创业投资仅占gdp的0.025%。创业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2.1创业精神缺失。

在资本主义国家,创业者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缔造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民的推崇和追捧,成为青年学习的楷模,如斯蒂夫乔布斯、马克扎克伯格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安贫乐道;封建思想重仕轻商;新中国成立初期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思想都导致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较晚,很多行政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余威犹在,创业成本偏高。因此,受社会主流思潮和家庭观念影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稳定压倒一切,使本来的“精英创业”成了“无业可就”的毕业生的无奈选择。

2.2创业教育不是大众教育。

我国创业教育源于“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只对部分参赛者予以培训和指导,带有明显的精英化痕迹。学校设立创新社团、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选修课也都是只有一部分群体可以受益,大部分学生只能沦为看客。大学生创业课程未能全面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创业教育成为高校的大众教育。

2.3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有几种形式:选修课程、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创业比赛。选修课程以管理学等理论课程为主;专家讲座、创业经验交流会是枚举创业成功案例;创业比赛也是为了比赛而比赛,很少引入风险投资,进入实施阶段。以上几种形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操作,不能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

2.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分离。

创业课程在原有培养方案之外,属于“业余课程”,学生重视不够,不能与学科专业课程相融合,很难从专业找到创业的切入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学生选择了电商作为自己的创业选择,有学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去做电商,虽然进入门槛低,但专业不对口,后劲不足,创业失败,还荒废了自己的原有专业。

2.5专业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创业导师队伍主要是原从事管理或思政工作的教师,或从事学校就业指导的教师。这两类人员既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又没有实践操作经验。这样就变成了没有创业理想者去指导有理想创业者,没有创业实践者去指导创业者实践,完全是纸上谈兵。

2.6创业教材缺乏特色。

现有教材框架相同,内容相似,借鉴其他学科,缺乏针对创业这一特殊情况的深度剖析和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导。例如,我们都知道创业者应该首先具备创业精神,但是通过什么样的心理干预手段培养团队的创业精神、创业负责人的领袖精神和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却没有专业的指导教材。

2.7创业教育环境相对封闭、孤立。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实践,但是高校创业教育却是脱离社会在做创业,把创业教育封闭在校园环境中,这样使得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成长土壤。创业学子缺少与社会企业家深度接触的机会,缺少到企业实战的机会,缺少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引入社会资金的机会,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高校没有完全开放创业教育,没有构建良好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源。

2.8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主要包括国家的优惠政策、风险投资的机制、资本渠道的畅通等。国家政策把创业工作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落地的时间和实施情况都是问题,比如,小额贷款需要担保,如果创业者能够拿出担保还何须贷款?再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场地,但是放眼望去市中心的好场地是一铺难求,郊区的空场地虽然地方大,但是交通不便、人迹罕至。

3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的途径。

3.1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精神。

(1)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工作,也是社会工作,应该制造持久而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创业,让创业观念深入民心,形成一种全民创业的思潮,使高校毕业生将创业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目标。(2)通过职业心理分析,分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3.2深化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1)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课程提升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高度,一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业教育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大学教育四年的始终,改变其“边缘化”地位。(2)嵌入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互相融合、交叉,学生可以利用创业技能,寻找专业创业的切入点,使得创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拥有核心技术,存活率高,能够可持续发展。(3)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应包括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和整体创业素养,改变课程单一的形式,形成以创业理论教学为基础、创业实践教学为重心、创业竞赛为辅助、创业社会孵化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4)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纸上得来终觉浅”,可以通过创新试验室、创业孵化器、企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创业实践活动。同时,通过学分互换的形式,加重实践课的比例。

3.3形成多梯队创业导师团队。

(1)鼓励创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实习或以法人身份带队创业。(2)邀请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学生实践,研讨更新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实践操作性。

3.4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1)引企入校。允许企业进入校园设立分公司,让学生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拥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研发等多项实践机会。(2)引资入校。欢迎企业家、天使基金等投资支持创业学子的创业项目,定期召开创业项目推介会。(3)转技入企。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用新型技术的研发能力,让高校的技术研发迅速转化成企业的产业化技术。

3.5从国家层面建立创业研究委员会。

中国创业教育严重缺失,不是一个高校、一个行业、一个机构、一个行政职能机关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必须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全面实施。像英国在推行创业教育前就进行了全面的调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亦应调研世界各国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创业对经济发展驱动力的现状,形成全面指导意见。研究委员会通过下设不同的机构形成专业的指导心理、技能、实践的研究小组,研究撰写专业教材、为国家创业政策提供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大学生创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当创业成为一种思潮,当创业型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时,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庞勃.美国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考察及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傅修远,周凌凤.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1):29-31.

[3]敬阳.德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聚焦[j].环球焦点,(10):108-109.

[4]范锡霞.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12):116-119.

[5]李红.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七

自209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继于4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近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本规模及教学质量上快速发展。12月下旬,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对所辖、所属民办高校依法办学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和整理,统计我国现有独立学院309所,民办普通高校386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900余所。民办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依据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cssci)收录的年9月至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时间、文献来源、作者单位、中心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进行一定层面的评估与分析。

这里选取2003年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后近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与文献来源为考察对象。

表1呈现2003年9月至年cssci收录的民办高等教育论文数量及主要文献来源。从近十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看,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达到峰值的1473篇后,及2011年略有下降。其中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论文的不同文献来源统计,期刊类论文发表6616篇,在总共检索的9835篇文章中期刊类文章是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主题,占论文发表总量的67.27%。博士论文发表29篇,硕士论文发表582篇。作为民办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代表,博士和硕士论文的发表数量仅占检索总量的6.21%。除去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外,报纸、会议、年鉴占发表总量的26.52%。从数量来看,如图1所示,近10年间各类文献数量一直都在波动之中,数量增减幅度不均。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如下问题:民办高等教育研究论文中,高层次、全方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理论研究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不成熟,何以揭示民办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不用提为民办高等教育实践进步提供可行的、系统的指导。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八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下文是对。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巨大,公共教育资源早已无法满足居民对于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已从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此过程中,关于民办教育的理论准备和政策贮备都相对滞后,一些“瓶颈”问题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比如,学校法人属性问题,举办者合理回报问题,公共财政资助问题,学校产权归属问题,税收减免问题,教师身份界定及权益保障问题等。

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办学主体十分复杂,有公民个人办学、社会团体办学、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学、私营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政府与民办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企业与个人联合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举办者的办学诉求、价值选择多样,各地民办学校发展差异较大。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透露,到2017年年底,我国民办教育资产总量扩大到5000多亿元,节约财政公共事业投入经费1000多亿元,提供了300万个就业岗位。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民办教育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沿海地区,率先遇到了不少体制性障碍,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上海、浙江等民办教育标志性省份,民办学校总量在不断萎缩。据上海《解放日报》,2017年至2017年间,上海民办学校三年萎缩三成,由202所萎缩到134所,个别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失率近50%。尽管民办教育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在增加,但实际上新增的多为相对规模投入较少的民办幼儿园,而非中高等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行业改进之途

民办教育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去年底已完成起草工作报送国务院审定,《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的修订稿也已通过国务院的会议讨论。其中明确提出了全方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扶持制度和政策,重点解决民办学校在法人属性、财政扶持、教师社保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不平等的问题。

我们认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多元评价的良性体系,并通过立法保障实施。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2017-2020年中国民办教育行业市场发展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预测报告》。 鉴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现阶段我国民办教育主要特征是投资(出资)办学而非捐资办学的基本国情,民办教育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分类制度体系,应在以下几项基本共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1.在价值判断上,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应认识到无论-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无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是营利性民办学校,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都是公益性事业,都是政府教育公共品的供给方式之一。政府应当积极倡导举办并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但绝不能对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产生制度歧视乃至道德绑架,营利性民办学校只要依法、诚信、规范办学,都应该得到鼓励、支持和尊重。

政策时,将“合理回报”制度调整为“政府奖励”制度,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原则和程序,授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3.鉴于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经费依旧紧缺,特别是在公办学校取消择校之后,社会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教育领域迫切需要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办学,建议在修改《民促法》或出台民办教育有关政策时,明确举办者出资及累积资产的归属。“举办者办学投入资产视同充公或捐赠”的政策可能会导致举办者的“政策性恐慌”,为避免出现“逆向选择”和“公地悲剧”,对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及累积资产的处置,建议兼顾举办者的实际利益,由国家确定基本原则,授权地方政府制定资产切割的具体操作办法。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文章对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以及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期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益。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

现代社会中,成人教育作为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与各地合作办学的教学站点的增多,教学管理任务日益繁重;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设计与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益,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何谓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

1.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相比,教学管理信息化有以下3个特点:。

(1)教学信息从信息孤岛走向信息联通。

传统教学管理中,各种信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和保管,信息之间互相间隔,使教学管理中出现了一座座信息孤岛。教学管理信息化使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课程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成为学校内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共享的公用信息,并且信息之间保持一致性与唯一性,大大地提高信息的通用性与准确性。

(2)教学信息实现数字化与海量存储。

传统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方法与手段落后,以纸质方式为主,保存不方便,利用率不高。而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数字技术,可以对历年大量的教学资料进行数字化存储,以获得系统存储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通过对这些海量存储的数据进行跨年度的统计分析和深层的数据挖掘,可以使教学管理层的决策与教学质量分析更加科学。

(3)教学管理信息的多渠道、多方向流动。

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信息多是通过自上而上的方式进行传递,效率不高,且容易出错。而网络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使得教学管理信息的流动实现多渠道、多方向,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实时互动,最大程度地改善信息的不对称。

2.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数据共享原则。

教学管理系统应实现不同系统功能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其它管理系统预留接口。

(2)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

参考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标准,在系统内采用统一的命名规则,即仅在一处进行定义,在需要的地方进行引用。

(3)开放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管理系统也能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方便实现二次开发和应用。

二、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长期以来,其各类院校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流程。有关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研究范围涉及了教学管理的基本业务各个环节,从系统模式上主要通过客户/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布操作。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各子系统这间的数据共享,面向流程,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统筹考虑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由于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改进,国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己处于比较完善的稳定运行阶段。

由于国外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我国有较大差异,相关机构管理职能不同,教学管理办法不同,所以还不能简单地引用,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开发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系统。再加上我们国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处于改革时期,在一定时间内还要不断变化和发展,为了系统实时反映这种变化,必须构建开发出自己的教务系统,并不断维护和完善。

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方面,国内基本上有两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面向单个职能部门的事务处理方式,仅仅停留在使用微机代替日常教务工作中一些单调的、机械的事务处理性工作。借助于微软公司foxpro的微机版本的数据库系统技术,建立起一些简单的、功能单一的数据存储查询系统。在这些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能力很弱。这种情况决定他们的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存储分散、操作分散,系统数据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而且容易发生数据丢失、系统感染病毒等问题。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大部分还处于这种模式下。

第二种是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数据库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批面向多个职能部门的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类型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存储分散、操作相对集中。

根据信息化的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大体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计算机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为目的,依托计算机技术将教学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这一阶段的技术实现较为简单,实现时间短,系统存在信息集成度低,信息共享程度差,系统功能相互独立、计算机硬件性能较为低下等问题。第二阶段以信息共享、信息集成为目的。由于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教学组织单元从行政班正在转为教学班,学生是以个体的形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系统的用户群从原来的教学管理人员扩大到学生和教师,系统更加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同时,随着学校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迫切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共享,各高校开始致力于研制能覆盖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综合性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解决重点在于面向学生和教师、包容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模式及信息共享3个方面。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上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校园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为实现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硬件设施;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强大的数据库支持软件、网络化操作系统的推广、汉字处理技术的不断改进,都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在现有基础上迅速普及和提高。主要体现在从单机管理向网络化管理发展、从辅助管理向辅助决策发展。

我国学者朱平华认为,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的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成人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广西师范大学成教学院黄永炎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但各高校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无广泛的适用性。通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么冗余信息多,要么所需的功能不具备,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不太适合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现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和全日制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时间、开发成本等等问题,不少学校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直接采用了以前和全日制学生管理相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两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全日制的管理系统只能部分适合成人高等教育,不少功能弃置不用,而另外一些功能不存在,不得不继续使用原有的管理方式。

我国各高校正在使用的、有代表性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如大连医科大学和吉林大学分别根据自身成人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使用asp技术结合odbc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它们运行在internet/intranet上,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主要提供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和信息检索等功能。具有跨越不同平台,界面风格统一,维护升级简单等优点,但是功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需求,系统的安全性、运行性能也不高。

综上所述,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别是学分制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是比较少的。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软件在系统安全性、灵活性、通用性、功能完备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其它组织尤其是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经验,加强对成人教育信息系统的作用、特性及其规划、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灵活、维护升级方便、符合自身实际管理情况的信息系统,仍然是许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宣华,王映雪,陈怀楚.清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2).

[2]王慧青.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关联的设计[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

[3]朱平华.试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j].职教时空,,(3).

[4]黄永炎.试论信息化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

[5]钟旭红.嘉应学院成人教育教材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

[6]苏红芹,赵东风等.c/s、b/s混合模式构建云南新华印刷信息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0).

[7]何舒,朱罡,赵刚.基于web的成人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情报科学,2003,(5).

[8]方立.基于b/s模式结构的成人教育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

[9]丁鹏,刘莉.c/s、b/s模式中分布式计算与mts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2).

中国教育的现状论文篇二十

中国教育改革实施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情况到底如何呢?笔者走访了几个省市近百所学校,以及与全国其他多个省市的教育工作者的联系中,发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现将存在的普遍现象总结列举如下:

学校篇。

一、巧立名目乱收费。

国务院已经明令禁止不再向农村中小学生收取书本费,课桌费等费用,而学校则巧立名目实施乱收费,有的学校将练习册,英语磁带等学生必备的教辅资料在开学初收取费用,但不告知学生家长,到了学期过半或学期将要结束时,再将这些项目重新向学生收取,造成重复收费。

有的学校在刚入校的新生中收取一定的课桌凳费用,并且不开具任何的票据,班主任将学生的姓名记录下来交给学校领导就行了,在收费时承诺学生在离校时可以将课桌凳带走,或者按使用情况退还费用,可到了学生毕业时却只字不提,造成家长不满,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明知向学校要钱无门,索性将课桌凳砸烂,以泄愤,造成公物损坏现象严重。

二、教研经费投入不足。

国家这几年在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了大量的义务保障经费,但是一些学校将这批义务保障经费私自挪用,用来美化校园,添置一些并不实用的教学教学设备、办公用品,但是,真正用在一线教师身上的教育教研经费却少的可怜。有的学校一学期也见不到上一节公开课,有的学校的教师甚至几年没有听一节课,至于教育教研,更是无从谈起。

有的学校的教学设备严重老化,在许多小学,科学实验课中,找不到量筒、量杯。在地理课上,找不到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即使有的学校有,也是紧锁于实验室、图书室,甚至连实验室的管理员也不能很快将它们找出来,有的'学校虽然教学设备添置了,但大多一买了之,一把锁就将先进的教学设备与一线的教师隔绝,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学校管理不到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的学校的校长,经验不足,思想老化,墨守成规,没有新的管理理念。跟不上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教学经验到了学校就被用老壶装了进去,不能满足新形式的教育需求。一些学校校长家长作风太浓,引起教师的不满,教育教学情绪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形成矛盾,这样的学校,留不住好的教师,更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留不住学生,造成学区内的学生择校。

有的学校的领导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有些事情没人管,有的事情一起管,形成内耗,不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

教师篇。

一、工资待遇低,无心教学。

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使得许多教师不能专心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这些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而言却很低,尤其对于年轻教师。他们面临的压力大,待遇低,而教育行业又是一个“论资排辈”严重的行业。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待遇却相对老教师来说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应酬也相对增多了,而当今的消费水平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压力过大。拿一个三十几岁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在一千五百元左右。除去家庭开支,一个月所剩无几,再除去人情往来,社会应酬,房贷等,更是拙襟见肘,再看看与自己同龄的人,要么在生意场上是如鱼得水,要么在机关单位迎来送往,好不风光,就连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有时也不能比。所以他们大多搞一些第二职业,无心教育。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年轻人最能接受,年轻教师的此种心态大大减缓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得许多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得不到推广利用。

二、工作压力大,心理疾病多。

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不搞排名,而有些地方部门还是搞一些排名。更多的是,学校将教师的教学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使得教师整天忙于提高教学质量(仅提高考试成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整天钻在学生堆里。成绩提高了则沾沾自喜,在领导,家长面前炫耀,吹嘘;成绩下降了则怨天尤人,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很少有人从自身处找原因,寻找一些更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态度不端正,工作消极。

现在有不少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方式简单,方法粗暴。其中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往往教学方法单一,工作缺乏耐心。很少和学生谈心,加上他们社会阅历浅,无法和家长取得较好的联系与沟通。使得学生的情况不能较全面的掌握。无法从源头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有的教师干脆放弃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从而出现了学校里有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等他们走入社会后出现了“问题青年”。

四、吃拿卡要多,反映强烈。

学校现在也不是一块净土,现在许多教师在社会上耳濡目染,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家长索要钱财,如:现在许多班级班额过大,有的班级七八十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里,使得座位问题就成了焦点,最后排的学生往往被前排的学生挡住视线,无法看见黑板上老师的板书。而教师也看到这一点,暗示学生,甚至直接向家长索取好处,从而让学生有一个较理想的座位。

再比如,有的教师自己在家中搞有偿家教。他就会将测试试卷的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暗示,甚至直接泄漏给学生。而对待没有辅导有没考好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并找其父母谈话,施加压力,迫于无奈。学生只好“自愿”地到老师家辅导功课。以上种种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僵化,有的家长在学生的面前指责教师,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得教师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

学生篇。

一、读书无用,厌学情绪重。

现代社会,人才多,每年的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加上一些新闻媒体将大学生找工作拿来热炒。使得家长与学生都产生了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非得靠学校、政府出面搞什么招聘会,大学生才能找到工作这一错觉,尤其对于农村学生,他们一方面无力承担学生高额的学习负担,一方面考虑到自己无后台、背景,将来也未必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干脆不读了,一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打拼也干出了一番事业,正反一比,厌学情绪更重,“读书苦、读书累、读书就是活受罪,不如参加阴暗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这类顺口溜充斥校园。教师、家长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得一些地方辍学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47901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