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案(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58:04
色彩构成教案(实用14篇)
时间:2023-11-13 09:58:04 小编:念青松

教案的编写要体现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编写需要教师认真审视每一节课的内容和重点,确保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色彩构成教案篇一

授课专业:平面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学时数:98课程学分:

考核方式:知识点考试与课程作业相结合。

授课教师:潘雪梅、余江、羊黎、何宇(兼职)、古大治等课程背景与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种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初年级学生所开的“三大构成课”。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对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得失,我们没有必要(或权力)苛求前人,但对其在现代设计发展上的历史功绩,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格罗佩筚路蓝缕身体力行地开拓了设计教育这个领域;二是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训练课程体系的确立。而后者则应归于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itten)、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和约瑟夫.阿伯斯josefalbers三人的势力。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德国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因为包豪斯就是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高潮和尾声);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固然,最引人注目的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其本质是技术层面的,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个课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而当时欧洲大部分学校的基础课程仅是单纯的技术训练,没有任何理论支持,也没有理论依据。但在包豪斯参加基础课程(vorkurs)教学的,除了前面指出的三位以外,还有那个时代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和克利等,他们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持力量,而且有非常明确和执着的目的性。作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学体系开创者的伊顿,他一开始就将学生置入一个理性的视觉训练的教学环境之中,犹如一个洗脑的过程,把学生入校以前形成的非专业视觉习惯完全洗掉。代之以崭新的、理性的观察习惯和视觉规律,由此来启发学生的视觉潜能和想象力。他把色彩、平面与立体形式,材质肌理综合在一起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并明确强调他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设计,而不是把训练本身当目的。对他说来,基础课始终只是基础,不能当做目的。这就明确了构成课是通向设计的桥梁,它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只能如此,故这个基础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构成自身,构成只是开拓设计的一个造型观念。

我校设计类专业的构成基础这个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课程组的骨干教师五年多来作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综合了多种背景与经历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形成了现在这套教学大纲和执行这个大纲的基础教学方案。这套大纲和方案不仅有充分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支持,而且课时主体的后两大部分是以比较详实的作业体系构成的,从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一部分的三章内容为全课的理论基础,支持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是本课程负责人编著的《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一书,该书已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业体系部分,每类作业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以作教学参考,并对其理论支持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成都艺术职业学院。

2006年5月11日。

说明:

1、本教案为课程教学大纲具体执行基本方案;

3、课程,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执行教学的方案,都是动态展的,本课的教学也将不断总结教学得失。加强教研活动,引进新思维与新内容,使之不断充实、提高,与时俱进。

一、课程单元、章节。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对学生讲时本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内容,使之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盲目的作业堆砌是本课常见的通病,首先是教学上目的迷失,继之以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处”。问题皆出在课程概念不清,意义缺失。绪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

四、教学进度:

学时不多,但一定要简明扼要地说清课程,确立概念。并引介必的事例与形象资料。

五、课时数:2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讲解与电子课件。

七、参考书:

1、howarddearstyne,insidethebauhaus,rizzoli,newyork(1986).2、王受之著《扫描与透析——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学设计学院》,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腾守尧、聂振斌等著《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出版社(2006)。

4、美盖尔.格里特.汉娜著《设计元素——罗伊娜.里德.科斯塔罗与视觉构成关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1-1视觉要素与构成概念。

1-2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体1-3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1-4形与造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建立“构成”概念;

2、转换视觉习惯,养成新的理性观察方式;

3、使学生认识抽象造形的意义——从具体事物抽取形式这种能力的重要性;

4、要求学生牢固建立从设计要素与构成法则出发的分析思维模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大量通过动手做作业来教学,若缺乏理论支持便达不到转换学生视觉习惯和形象思维模式的目的,理论性强,需厘清的概念较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与学术见解。

四、教学进度:

一开始宜慢一些,许多内容对于初年级的学生都会显得太专业化,尤其新概念与思维的导入都需要一个过程。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讲解,电子课件,绘图演示(黑板)。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视觉要素?什么是设计要素?

2、谈谈你所理解的“构成概念”?

3、作为视觉形态的点、线面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有何区别与联系?

4、构成意义上的视觉习惯是怎么一回事?

5、构成上的视觉形态动力学是何含义?

八、参考书:

1、俄瓦.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2、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3、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关于看的艺术与科学》科学出版社(2000)。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转换视觉习惯就是要形成按视觉要素理性的分析精神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而色彩便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本章从色彩学理论的角度去认识色彩这个视觉要素。当一个搞纯艺术的画家,色彩学理论也许并不重要,但干现代设计这一行,严格的色彩学理论知识则必不可少。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色彩知识,并掌握做设计所必需的色彩学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色彩构成是很理性化的,它要求有序地认识色彩与有序地使用色彩。而这些要求在现阶段的沿龚展绘画的色彩课教学是很难达到的。最坏的时候还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色彩概念。此外,色彩学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如何让学艺术的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也是难点之一。

四、教学进度:内容精炼,稳步推进。

五、课时数:8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课堂讲授,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建立严格的色彩心理学维度——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觉经验;

3、心理学色空间与色度学色空间是怎样构成的?二者有无联系?

4、如何从色空间的秩序去分析和认识色彩构成的类型与规律?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haraldkuppers,farbe,gallwayverlaymunchen.(1977)。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由各种视觉要素集合而得的构成,终将在人的视知觉中被认知为一个图形,图形知觉的心理结构对于构成途径与效果的理解十分相关。图形知觉心理学是破解与开拓图形创意的知识宝库。本章讲授图形知觉的完形心理学研究成果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度知觉,材质视觉和视错觉现象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包含丰富的知觉经验内涵。难度虽不是很深,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与构成作业的每个特殊方法和途径相联系,将其转化及图形创意的思路,从而尽可能使作业体系条理化、逻辑化。

四、教学进度:

稳定推进。

五、课时数:6学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课堂教学讲授,黑板绘图演示与电子课件。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理解从视觉要素——完整图形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2、从完形心理学的图形知觉原理对平面构成有哪些方面的启示?

3、何谓“纹理梯度”?如何将其用于分析平面构成的深度感?

4、试述“无理图形”的知觉特征及其在平面构成上的应用。

八、参考书:

1、古大治等编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科学出版社(2000)。

2、英e.h.贡布里希著《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3、r.d.沃尔克,h.l.小波克主编《知觉与经验》,科学出版社(1986)。

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二部分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的教学70%以上的课时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各种类型的构成练习作业,媒介与技法的介绍必不可少,本章教学通过媒介实物(商品)及技法示范让学生对基础性设计媒介与使用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在后续的作业实践中去体验,发挥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接触与使用媒介,以不懈的努力去掌握媒介的使用技法与特性。

四、教学进度:

从讲解、引介、示范与尝试性使用,购买与准备,逐步向作业体系的实践性教学过渡。

五、课时数:

灵活掌握,但至少应有6学时势课堂教学与操作示范。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讲解、媒介实物介绍、技法示范,媒介与技法特性及效果的作品示例。

七、参考书:

1、tomporterandsuegoodman,manualofgraphictechniquesvol-1-4,forcdesigners,artists,chalesscribuer’ssons,newyork(1983)(该书中相关内容可在本院古大治编校内印行的《设计专业英文读本》(2003年)一书中可见到)。

一、课程单元、章节:第三部分课程作业体系。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见教学大纲对各项作业的说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每项作业解释清楚其构成原理及理论内涵。

四、教学进度:

后附每章作业课中某些特殊作业的进一步解释与说明。

五、课时数:68学时—78学时。

第五章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

平面与色彩构成课的作业训练基本上借用绘画手段来完成,但基础绘画中的工具性知识常停留在经验与感性的水准之上;色彩学理论知识理性严谨,体系完备,又常与工具性实践脱节。本章作业体系训练的目便是通过有目的的使用色彩媒介与技法,通过在此阶段学生尚未能意识的构成手段,将物质层面的色彩——颜料,与视觉要素的色彩——色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手中的商品颜料物质的色彩特性与色彩学的心理学维度结合起来,达到在技法实践中有序认识色彩与有序使用色彩的目的。以为后续作业奠定技术基础。

a-1与a-2:

通过建立知觉经验,巩固两种色彩混合——例如cad显示器或tv上的色光混合,与喷墨打印机和印刷工艺中色素物质的色彩混合——的三原色的正确、严谨的概念,弄明白两组三原色rgb和mcy之间的色相秩序与互补关系。作业本身也是一种色相推移的构成范例。

在做作业的操作层面上,电脑调色板的应用最为理想,尤其是色光混合与两组三原色的准确再现。用颜料的手绘操作,色光混合只能用大红(r),正绿(g),偏紫的蓝(b)以空间混合(平均混合)的方式来替代。而减法混合的三原色则在mcy三个色的颜料选择上难于准确实现,例如大多数商品颜料都无品红(m)这个色彩。而青这个色各在通俗概念上难于在每个人的知觉经验上取得统一,青色(c)是偏绿的蓝,颜料中的湖兰较为接近。黄色当然没有问题,有色相准确的黄色颜料。

此外,给学生讲清楚色光混合何以称之为加法混合,色素物质(颜料)的混合何以称之为减法混合,便能说明r-c,g-m,b-y何以形成补色关系的道理——即色相在频谱(波谱)关系上“互补”的道理。这两个作业貌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色彩学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在现代色彩处理与还原技术中最具应用价值的知识。

a-3:商品颜料的色相排序。

商品颜料——水彩画颜料,水粉画颜料,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等,都包括三大类色彩。

2、色相纯度较低的颜料(如土黄、土红、棕、赭、褐等;

3、非彩色系颜料(如黑、白、培思灰)有序使用色彩建立在有序认识色彩的基础之上,这一作业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手中的颜料的色彩在色空间的位置,弄清其在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心理学维度上的秩序。

a-4:wohnfibel六角色盘原色混合与纯度演色作业(限定手工完成)。

这是在前西德设计界采用的一种独创的混配色彩的方法。它通过纯色与非彩色系颜料的有序混配,能推演出一系列秩序井然、明度与纯度有规律变化的色块。作法大致步骤如下:

2、在最内一圈六角形的六个圆内按色相关系填绘r-y-g-c-b-m六个原色;

3、在第二圈六角形的12个圆内按内圈的六个原色作色相环推演,即rygcbmrygcbr+y+g+c+b+mygcbm(m+c)。

(30能呈现出许许多多漂亮的,有一定色相倾向的灰色(低纯度)色样,而每个色块的混色过程都是可以追溯的。(具体操作作备电子刘件或图片示例进行讲解)。

a-5:彩色人像照片的马赛克图像手绘。

本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双重的。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各种商品颜料都是化学物品(或更认真地应算作化学药品),不同颜料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再加上不同颜料的配方与制作工艺,又赋予颜料以性态与胶体化学特征。从而使每种颜料都具有不同的技法特性与表现效果。对于艺术与工艺地使用颜料而言,颜料的以下几种技法特性是必须了解的:

3、颜料的透明程度与覆盖力;

4、颜料的着色附着力(牢度)等。这些性能的了解都影响到能否有效地,一步到位地准确调配出预期的色彩来,这是色彩技法的根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本作业则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首先,一幅马赛克人像的色块数量巨大,一张作业就要求上千次色彩调配。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幅色彩效果上乘的人像照片,每一个小方格内的色彩都不相同,只有细心地观察比较,反复地调配色彩才能在作业上将一幅人像在色彩上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此外人像上的色彩都不是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色彩简单能调配出来的。故这一作业价值极大。

此外,“马赛克”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一种基本模式。一种平面像素概念,其中所包含的数学含义(或图像处理底层技术)是:随着定义域的离散化——分成一个一个细小的区域,原本在整个定义域(大范围)内的非线性(复杂变化关系)函数,在每个小范围内便可以用线性(简单变化关系)函数来替代——即每一个小方格内都是一个均匀的色块。故这一作业便是一张手绘的数值化图像。小格分得越细小,远距离上看去它就越平滑逼真。

可见,这一作业又是对作业赋予意义的一个例证,一张盲目的,任意表现性的马赛克作业是无以与之伦比的。

a-6利用色彩联觉与联想的抽象表现性色彩构成(手绘与cad皆可)。

这一作业与第一部分第二章第3节的课程内容相对应。相对于前5项作业的限制与严谨,这个作业是一种释放。这一类作业也是伊顿开创的,参见: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色彩构成教案篇二

结束了4周的色彩构成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色彩构成的三要素则是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颜色会反映人们心中绝不直观能表达出的想法,心情或者说是人文观念。

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其次,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对待每一次作业,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现在就养成这一习惯,我们就离将来的成功更进一步。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去完成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

姓名:吴昕窈。

班级:10装潢3班学号:201010113312指导老师:李振华。

-->

-->。

色彩构成教案篇三

这两个月中,我感受到了之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的色彩世界的精彩。第一次发现不同的颜色中有这么多的故事、颜色之间的组合能表达出这么丰富的语言、一点微小的变化能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经过了2个月的探索,我知道了最基本的颜色的调法,了解了24色相环,懂得了如何去调配出所想要的颜色。尽管我对于颜色之间各种搭配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效果还不是特别清楚,自己所调配的颜色还仅是相近,对于色彩的世界的认识还在起步状态。我仍感觉到了在这个世界摸索的快乐。

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深化对色彩图式语言的理解,熟练对图式语言中的各个要素的把握和运用,重点的是在对图式语言对色彩中色像,明度,纯度要素的协调运用,对物体的颜色,光影,透视和图案的构成的表现的基础上,丰富整个画面,使画面更加完整。

起初我对各种颜色的把握很不准确,很多颜色都是粗略的观察了一下就下了定论,而没有去深究各种颜色的纯度、明度的细微差别,这样的结果就是整个画面看起来很不协调在经过了几节课的讲解,我对色彩的把握度也逐步上升,虽然不能做到很准确,但也能调到很接近的颜色了,各种颜色之间的搭配练习也让我对颜色的采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于我们专业来说,今后对色彩的运用必不可少。各种策划与设计中都要运用到色彩的搭配,因此我个人觉得这们课程对我们来说是很有用的,是一门基础课程,学好了色彩构成,能让我们今后在其他课程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的精彩;更加的吸引别人的眼球。不论是视频制作还是图片的处理,对于色彩的搭配都是很有讲究的,颜色搭配好了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我感觉这门课程对我今后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会继续在色彩的世界里遨游,去探索色彩搭配中的秘密。

色彩构成教案篇四

一、构成概述。

(1)构成的来源。

构成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形式基础,产生与20世纪初。其三个重要的源头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和以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中心的设计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干扰,构成主义运动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一批构成主义、前卫艺术的探索者离开俄国前往西方,将俄国的构成主义传入西方,对艺术和设计新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荷兰“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8年—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一个松散的集体。发起人和组织者是《风格》杂志的编辑杜斯伯格,这本杂志也是维系这个集体的中心。“风格派”的设计特点是高度理性,它的思想和形式都源于蒙特里安的绘画探索。

1919年,德国创建“公立包豪斯学校”,建筑设计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院长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教育口号,并在“包豪斯”学院最早设立了以“构成”为基础的课程。包豪斯为了加强现代设计理论基础及介绍综合性的美学思想,于1925年开始编辑并出版了“包豪斯”丛书,传播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以及新的设计教育计划和方法。从那时候起,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便一直影响着世界的设计发展,它因此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相对于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德国包豪斯无疑是影响最大的。虽然它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在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从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平面设计、染织设计到家具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乃至教学、全面地对现代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包豪斯使现代设计思想传遍全世界并使之成“正果”,它不只是遗存在历史之中,更有如不死的火凤凰,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设计创作和设计教学,我们仍可以时时见到其闪烁着的光芒。

通过学习构成,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训练对形式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四外方式和造型观念,达到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启发创造力之目的。设计构成的学习能让设计者在未来的设计中有独特的构思、形态的合理组合以及美的感觉。学生经过构成课程的练习后,在观念和审美意识上,应能够从旧有的模式中逐渐地解放出来,从而养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创造力。设计构成的学习属于设计基础训练的范围,它是今后设计创作的一个准备阶段,它能将未来的设计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深入的创作,而非一种盲目的状态。它能培养设计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到一个适合的点或定位来进行设计创作,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还能培养一种对事物的敏锐的观察力。

平面构成的完整定义是: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和一定的秩序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态及理想的组合方式、组合秩序。

平面构成不是表现具体的物象,但它反映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其特点有二:

第二,它是一种理性活动,自觉而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平面构成运用了数学逻辑、视觉反应、视觉效果,对形象进行重新设计并突出它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具有超越时空的图形效果。

任何形态都可以依据构成原理进行构成。平面构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两大类。

1、自然形态的构成。

以自然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自然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保持原有形象的基本特征,对形象整体或局部进行分割、组合、排列,构成一个新图形。

2、抽象形态的构成。

以几何形象为基础的构成形式就是抽象形态的构成,该构成法以点、线、面等构成元素,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进行几何形态的多种排列组合。抽象形态的构成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规律性的组合,如重复、近似、渐变等,其视觉效果具有节奏感、运动感、进深感、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非规律性的组合,如对比、集结、肌理、变异等,其视觉效果具有张力和运动感,组合比较自由。

二、构成的形态要素。

1、点。

(1)点的概念。

构成中的点不同于几何学中的点。自然界中的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产生不同形态的点。作业要求(2):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建议课时:2课时作业提示:这里的现成工具指商店可以购买的绘画工具,如铅笔、毛笔、水性笔、油性笔等。尝试把每种工具的特性研究透彻,发挥到极致。作业要求(3):

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来表现点的形态,工具不限。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张建议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寻找或创造多样的工具,鞋底、筷子、麻绳、图钉、瓦楞纸板等许多身边的物都可以用来创造“点”。随着工具的多样化,点的形态也会更加丰富多变。注意画面中点的具体形态、大小、疏密以及由点所形成的画面黑白灰关系。

(2)点的构成方式。

1、不同大小、疏密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图形式;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美的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地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2、线(1)线的概念。

直线和曲线是线的最基本形态。直线中又分为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中又分为几何曲线和自由曲线。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现成工具表现线的形态。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注意利用线的长度、粗细、间距、形态等特性传达不同的情感,或精致、或跳跃、或理性,又或者拙劣。课堂练习:

作业要求:使用自己创造的工具表现线的形态;根据命题,准确表现出线的不同性格。

作业数量:8张。

作业尺寸:100mm*100mm。

课时:2课时。

作业提示:根据命题表现线条时,首先应当分析命题,用心体会命题的情感印象,在选择合适的工具加以表现,同时注意画面的节奏感与秩序感符合美的形式法则。线的练习应当注重表达不同的情感,或灵活飘逸、或秩序井然、或精致坚韧、或厚重沉稳。

线的构成方式:面化的线、疏密变化的线、粗细变化的线、错觉化的线、立体化的线、不规则的线。

3、面。

(1)面的概念。

几何学上把线移动的轨迹称为面,面有长度、宽度没有厚度。

(2)面的形态。

面体现了充实、厚重、整体、稳定的视觉效果。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两部分白面积在黑面积上移动;

(3)白面积可以任意裁切,黑面积不动,用取景框构图。

基础骨骼。

认识骨格。

骨格可分为规律性骨格和非规律性骨格、有作用性骨格(显性)和无作用性骨格(隐性)。规律性骨格:指骨格规律性很强的有序排列方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构成方法。非规律性骨格:是一种自由的构成形式,它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如密集、对比、变异等构成方法。

重复、渐变、对称、均衡。

多元重复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形成一组反复排列的图形。

(重复:重复是英文中克隆、拷贝的概念,以一个物象作为单元,通过原样复制,罗列在一起构成画面。

重复是由一个元素衍生出多个元素,是平面构成最初级的一种构成手法。重复的构成由于单个元素的增多而积聚力量。一个平凡的东西单个看也许毫不起眼,但是不断地连续出现,它就会给人一种视觉扩散和心理震撼力,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平面构成中的重复符合人们追求有规律性的事物的普遍心理要求。同样,重复的个体和重复的序列也应颇具艺术创意,出其不意是重复构成手法摆脱呆板和平庸的良好契机。)。

渐变构成:渐变是骨骼或基本形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秩序的构成形式,反映的是运动变化的规律。渐变是一种符合发展规律的自然现象。渐变的构成形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基本形的渐变::把基本形体按照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疏密、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叫基本形渐变。

(2)骨骼渐变:即骨骼线的位置依照数列关系逐渐地、有规律地循序变动。往往产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渐变是由一个事物按序列略加变化派生出多个事物。渐变的形式贵在变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事物朝着某个方向(这里的方向是广义的方向)逐步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由很多细小环节构成,每一个环节都是条变化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缺少就显得突兀了。平面构成渐变有点的渐变、线的渐变、面的渐变以及综合要素的渐变。

点的渐变表现为点的形状、深浅程度逐渐变化的过程。线的渐变表现为线的粗细排列或线的组织形状有秩序地逐渐变化。

面的渐变表现为面的空间透视渐变。面以一定轨迹运动,形成了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渐变趋势。

综合要素的渐变表现为多方面要素结合起来的整体渐变。对称与平衡:人的身体便是一个对称的构成,至于多数的动物、天然矿物晶、星球等,甚至其构成要素的分子、原子本身,也都具有对称结构,这样的例子在自然界中不胜枚举。自然界中充斥着对称之形,至于人造物,以对称为主体的东西也不计其数,不论是家具、餐具、文具,还是电器用品、交通工具等大多如此,大部分都具有对称之形。

在艺术表现方面,对称形适用于表现明快统一的感觉,或井然有序,或明确坚实,乃至严肃神秘的两面。

对称是均衡的基本形式,就像天平持平时,支点在中间的左右两边形态,它们的视觉分量相等。对称是在传统设计中被大量采用的方法,左右对称的图形虽缺乏动感和立体感,但是具有安定、庄严、稳定、安静、平和的感觉,并且具有纯平面、简洁、井然、静态的均齐美。基于这些特性,用对称的构成方法表现具有实力、静谧、稳健、庞大的机构形象及政府徽章等设计项目时,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对称这一概念与两形之间的测量有关。在对称的许多种形式中,“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形式。而“轴”与“中心”都是测量的方式,“轴对称”指以直线划分某图形,其两边的部分完全相同,这根直线被称为对称轴,两边的部分互为对称形态。“中心对称”指某图形通过中心一点任引一条直线,能把此图形分为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这个点即为对称点。

平衡指画面中所处支点两侧的部分,虽然在大小、明暗、繁简等方面不尽相同,但能够使视觉达到某种平衡,如一棵塔松或杉树,它的树干左右侧的枝条、树叶不是绝对对称,而是交错生长的,但从总体来看,它整体的视觉关系是左右平衡的。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称,而是给人心理上的“对称”感。平衡比对称更富于变化,在保持平衡与视觉平衡中求得变化的同时,也具有活泼的因素。

平衡的基本形式有三类:(1)两侧不同体量的形态距离画面的支点远近不同,体量大的距支点近,体量小的距支点远,从而导致了视觉的平衡。

(2)两侧的形态的性质(如金属和木头、男和女、方与圆等)有区别,但如使其体量大体相等,黑白关系一致、类别属性相同、处于对称的位置,也可产生平衡感。

(3)两侧形态的精彩醒目程度处理不同,可以不同体量却又处于支点两侧相同位置的部分产生平衡感。如大面积等大文字(基本形相似)与单幅的精彩小图片分据两侧相等的位置,也可以使画面产生平衡感。

(对称与镜像:对称与镜像构成往往要求有一确定的中轴,物象以中轴为基准,对称组合或者正反镜像组合构成。镜像的概念是从生活中的镜照影像关系中得来,也如水中的倒影关系。平面对称物象的选择要有一定的考究,尽量避免简单和一目了然的图形,因为对称形式构成本身是相当简洁的一种结构。

对称构成或镜像构成练习除了作为单元的物象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条件外,对于作为中心的中轴的选择也可以有方向、位置、形状等变化。而对称构成独具匠心者擅长将两个完全一样的单体,通过中轴暗线结构作用,完全融进整体构成语境当中,使单体不再是两个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个体,而是整体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称并非机械的对称,二是像故宫建筑群一样,能让人置身其间会深刻地感受到它的博大。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对称的格局是最具有民族特征的格局。对称而高挑的飞檐,以主殿为轴心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形成了鳞次比节、庄严肃穆、大气磅礴的设计风格,显示出轩昂的中国式建筑风貌。

优秀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庄严中透着活泼,而失败的对称与镜像构成作品,显得既拘谨又呆板。

节奏、韵律:节奏、韵律这一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类别中的表现方法,也同样成为平面构成热衷于研究的对象。平面构成中的节奏、韵律依赖于形式的组合产生带有婉转变化的整体关系,这种整体关系形式构成的基点是不断重复和近似变化的渐变。但是这其中的渐变是经过仔细推敲过,置于画面中与其他的形相适应并共同构成视觉的秩序美和意蕴美。

节奏、韵律是秩序美平面构成的较高层次。首先,它要关注到构成形式变化大小程度“度”的衡量,变化过程过快会导致形象的突兀,变化得过慢会导致形象窒息、死板的感觉。《淮南子·好色赋》中点出事物“过与不及皆不成美”,古人对于美的评判标准以“恰到好处”为佳。然而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一直以来争论而无定论的话题。这并非是审美无评判标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美是多方面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无形中就宽泛多了。

在节奏、韵律构成中,必须关注不同形象或抽象点、线、面的外部条件的一致性,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形象表象的视觉性质。如在节奏性画面中,在所有的一致环节中,出现单个性质迥异的个体,就会破坏整体的节奏连贯性,打乱构成的秩序。比如:同是几何体,圆形的视觉美特征与方形截然不同;同理,有机曲线与直线的性质也不一样(所有游离线条变化中,突然让直线强调性的出现,就会扰乱画面的轻松气息,割裂节奏性变化的秩序)。史前陶文化的彩陶装饰非常注重节奏、韵律构成关系。马家窑文化的图形是以弧线优美的节奏关系著称于世,而红山文化则以统一而不失变化的锯齿纹享誉当世。不同性质的形象组合创造不同美感的秩序美。

节奏、韵律讲求的是通过形式处理构成画面核心的内在意向。韵律一词顾名思义,即“韵”、“律”的有机构成,灵动而自由的单个元素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跳跃着生命的气息。“韵”靠“律”来烘托,而“律”靠“韵”来深化。

近似构成:近似的基本形在重复或近似骨骼中的排列就形成了近似构成。严格来说,绝对重复的事物并不存在,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细微的区别。但近似现象比比皆是,如飘落的树叶、畅游的鱼儿、飞行的小鸟、盛开的花朵、随风而动的树木等,相似却不相同,自由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一、近似基本形的获取。

(1)直接简化同类事物而取得的形。如蝴蝶、飞鸟、任意动物、花卉等,性质相同,形状大同小异,极易形成近似形,且较丰富,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形式。

(2)联合或减缺出来的形,即两个基本形相加或相减,使形象大小、方向、位置有所变动而组成近似形。

(3)形状不同的事物,用同一手法造型可构成近似形。例如将几种不同的玩具,如飞机、小鸭、汽车、鱼等用线简化形象构成近似基本形。

二、近似构成的骨格。

近似构成的骨格课通过变化重复骨格网的方向、间距、线型等获取,也可把近似的形态自由排列。

三、近似构成的形式。

(1)近似形在重复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在重复骨格中的排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形式,极易取得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丰富视觉效果。

(2)近似形在近似骨骼中的排列。

近似形的方向、位置比较灵活,形在框内所占面积大致相同。近似形可以不受骨骼单位约束,可占有两个骨格单位。近似形可以被骨格线切去,在框内以残缺形态显示。

(4)骨骼的近似构成。

在骨骼的近似构成中,也可以作单一骨格的近似构成,无需近似形,同样可以取得活泼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四、近似程度的把握。

近似程度要适宜,近似程度太大,则统一感太强,接近重复构成;近似程度太小,则变化太大,会失去近似感,使整体显得杂乱。

五、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的异同点重复是指同一基本形连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的构成方式。而近似是在重复的基础上,使基本形出现较小的变化,是重复的轻度变异。

重复具有极强的安定性、秩序感与节奏感,是构成中最基本的形式。而近似打破了重复构成的单调,表现出有变化又不失系列感,即统一又有对比的特征。

渐变构成:基本形和骨骼逐渐地向外或向内扩大或缩小,发生循序渐进的变化,就构成了渐变构成。渐变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等都是有序的渐变现象。

一、基本形的渐变形式(1)形状渐变。

方向渐变是指逐渐改变有方向感的形态在空间中的朝向。(4)色彩渐变。

色彩渐变是指逐渐改变形态色彩的色相,明暗程度或鲜灰程度等。(5)大小渐变。

大小渐变是指基本形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排列,会产生远近、深度及空间感。

二、骨骼的渐变形式。

(1)单元渐变:一组骨格线渐变,其他骨格线重复排列。(2)双元渐变:两组不同方向的骨格线同时渐变。

三、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

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大,则变化剧烈,对比鲜明;渐变构成的渐变比率小,则重复、柔和,缺乏空间效果。

四、渐变构成的表现形式。

(1)基本形渐变,骨格不变(2)基本形不变,骨格渐变(3)基本形渐变,骨格渐变。

(4)单一骨格线的变化,即分条渐变,分条的宽窄变动。发射构成: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也是一种渐变的造型。发射是指重复的形或骨格单位环绕一个中心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

发射现象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太阳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燃放的礼花、蜘蛛结网、水的涟漪等都是发射现象。发射具有多方面的对称性及视觉焦点和光学效果,引人注目,视觉效果强烈。

一、发射骨骼的形式。

(1)离心式发射:骨格线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2)向心式发射:骨格线又四周向中心集中,如万箭射向靶心。(3)同心式发射: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层层环绕发射,如枪靶图形。(4)多心式发射:由数个圆心点构成的复合式发射构成。以上几种骨格形式可任意组合,仅一种则太单调。

二、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关系渐变和发射都是规律性很强的现象,这种现象运用到视觉设计中能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和空间感,是一种有秩序、有节奏的变化,渐变形式可以是基本形的渐变,也可以是骨格的渐变,而发射形式则以骨格的渐变为主,基本形的发射为辅。

对比构成:所谓对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差别的形态放在一起比较而产生的效果。最强的对比是特异,最弱的对比是重复,最和谐的对比是黄金比。

一、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充满着对比,如天地、陆海、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乐曲中的强弱、快慢等也都是对比。

二、对比的种类:在平面构成中,可以将对比构成形式归纳为形状对比、大小对比、方向对比、空间对比、曲直对比、明暗对比、材质对比等多个方面。

1、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是指构成元素之间在形态的大小上相差悬殊而形成的对比。其构图特点是主体突出,一般将主体内容处理得大些,形成主次关系明确、对比较鲜明的画面效果。

2、形状对比。

形状对比是指因不同元素在形状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比。形状对比要注意整体的统一感,应了解不同形象的形状之间产生的对比关系所形成的效果及其在不同性质、不同构图的画面中的适应性。

3、方向对比。

方向对比是指构成画面的元素因在方向上放置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对比。方向对比中方向的变动不宜太多,把握住主导方向,避免凌乱、松散,才能营造有意味的节奏感个运动感。

4、曲直对比。

曲直并置,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形成清晰、明确的心理感受。

5、动静对比。

直线具有刚直、安静的性格特点,而曲线则具有优美、运动的特性。在一副作品中,如果过多运用曲线,会产生不安定的感觉。反之,过多使用垂直线和水平线,则会产生呆板、停滞的感觉。曲直结合可以刚柔并济,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6、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是指在平面构成元素的正与负,图与地、远与近、前与后等不同空间关系上形成的具有空间感的对比,空间对比要注意构图的均衡。

7、明暗对比利用明暗关系可使画面产生强烈或柔和的对比效果。黑白对比是最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产生强烈、刺激、清晰的视觉效果。

8、质感对比。

(二)肌理构成。

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的表面性质特征。以肌理为构成的设计,就是肌理构成。

人们对于不同肌理形态的认识和利用。因此,肌理构成的课题训练在造型领域有重要的意义。

肌理的形式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

1、视觉肌理。

通过目视就可以观察到的物体表面特征就叫视觉肌理。肌理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滴色法、水色法、水墨法、吹色法、蜡色法、撕贴法、压印法、干笔法、木纹法、叶脉法、拓印法、盐与水色法等。比如用钢笔、毛笔、圆珠笔、彩笔和电脑、摄影技术处理等,都能形成各自独特的肌理效果。画、喷、擦、染、烤、淋、压、印、熏、浸等手法无所不用其极。材料几乎没有限制,可用木、石、玻璃、布、纸、颜料等。常见的简单手法有以下几种:

(3)自流法: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也可以将颜料滴在光滑的纸上,使颜料自由流淌或用气吹,形成自然纹理。

(4)熏炙法: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一种自然纹理;

(5)绘写法:用笔绘写,直接造就肌理效果。肌理元素的形象越小,其肌理效果就越好;

(6)印刷法:用丝网版、石版、铜版、木版等效果综合制作;

(7)粘贴法: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分割,组合在一张画面上;

(8)擦印法:在纸上用色料(如铅笔、炭精笔)来摩擦,将纸下的凹凸或质感擦出图形;

(9)压印法:在玻璃或光滑的纸上放置色料,然后加上强压,色料便会沿着强压的方向往四周挤出来。或者选择具有特殊肌理的材质进行压印,会在纸上形成偶然形态和特殊的肌理效果。

(10)复印法:通过图片在复印机上复印,经过调节黑白度,使其丧失部分信息,形成新的肌理。

2、触觉肌理。

用手触摸有凹凸起伏感的肌理为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有两类:

(1)自然的肌理:自然的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没有加工的石、木等的肌理。

(2)创造肌理:创造的肌理就是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即原有材料的表面经过加工改造,与原来触觉不一样的一种肌理形式。通过雕、刻、撕、压、揉、烤、烙堆叠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

肌理在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织物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肌理应用恰当,可以使设计锦上添花。肌理的构成形式还可以与重复、渐变、发射、变异、对比等构成形式综合运用。

肌理在设计中的应用。

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秩序进行切割或划分的构成形式叫分割。分割是最常用的构成方式,如室内设计,书籍、海报、网页、报纸、杂志等的平面版式设计中,都是根据分割原则进行的。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探索艺术中的节奏规律,如设一个线段长度为1,把一个线段分成两部分,即长度为a和1-a,使其中一长段部分与全长1的比等于另一短段部分与这一长段部分的比。

从古希腊的瓶画到巴底依神庙、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绘画,都可以看出比例分割的重要性和唯美性。

分割的形式有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等。

3、自由分割:自由分割是不规则的,给人以自由活泼之感;

4、比例与数列分割:利用比例与数列的秩序进行分割,给人以秩序、完整、明朗的感受。

1)黄金比例分割;2)菲波拉契数列;3)等级差数数列;4)等比级数列;

比例的运用,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广泛化,各种材料和用品在尺寸上都符合规格和比例,有统一的计划。

-->

-->。

色彩构成教案篇五

加法三原色:即色光三原色。分别为:红、绿、蓝。他们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即补色,分别为: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而红绿蓝等量相混合则会变成白色。即rgb模式。如图10-1所示。

减法三原色:即颜料三原色。也就是加法三原色的补色,即:青、品红、黄。也是人们常说的绘画三原色。即通常的cmyk模式。

补色:补色指完全不含另一种颜色,红和绿混合成黄色,因为完全不含蓝色,所以黄色就是蓝色的补色。如图10-2所示。

区别:

加法三原色即rgb两两相加,他们会将光线叠加,得到一个更亮的颜色,而减法三原色即补色两两相加他们会吸收光线。比如黄色加青色这两个补色相混合,黄色吸收了蓝色,青色吸收了红色,所以我们看到的黄色加青色就形成了绿色。

图10-2其实色环以前都很熟悉了,它存在于ps中所有有关于颜色的地方。了解到这里就会有规律可寻。

在下图色环在拾色器中。如图10-3所示。

10-3在色彩平衡中,如图10-4所示。

图10-4在色相饱和度中,如图10-5所示。

图10-5通过上面的图示,发现色环就是围绕着加色“红绿蓝”和减色的“黄品青”,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世界上的光只有两种来源,一个是发光一个反光,发光体的色彩是通过加色法得到的,反光的物体颜色可以通过减色法得到的。这两个颜色混合的方法中的三个原色是典型的颜色,通过他们可以混合成千变万化的颜色。我们是不是应该牢牢的抓住三原色,ps里已经很清楚了。所以颜色变化的秩序都在围绕着色环,在ps调色工具中颜色变化也会在色环的轨迹中做相应的变化,所有的颜色起始于色环又变化于色环!

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相互探讨交流,提出更好的意见。

色彩构成教案篇六

色彩是知觉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视觉要素,是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之一,是视觉传达最基本的表现语言和审美因素。色彩设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在色彩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符合人们知觉和心理原则的配色规律。

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物理性质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原理以及色立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色彩的生理、心理基础,色彩创意设计的方式与方法。熟练地运用色彩表现主题。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构成方法和色彩艺术的创意思维。色彩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美学等科学原理。构成方法主要解决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构成的基本方法及形式美法则。创意思维主要解决对色彩的心理联想和创造性运用色彩的方法及规律。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讲授要点:第一单元:。

1、色彩的物理性质:。

2、色的分类与特性;。

3、色的混合:。

4、色立体介绍:。

5、色彩对比理论;。

6、色彩调和理论。第二单元:。

1、色彩的错觉与幻觉:。

2、色彩的联想和象征意义;。

3、色彩的心理感应;。

4、色彩设计的创意与运用。

四、课程考核。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并由系及各教研室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检查,对成绩进行最终审核。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认识水彩》蒋智南著人民美术出版社《色彩构成》辛华泉。

六、教学设备及教具要求。

色彩构成教案篇七

色彩构成是每个设计师在视觉领域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引导观众的情感体验,还可以有效地传达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在我的设计工作中,我发现使用合适的色彩方案可以有效增强设计的吸引力,使其更加突出和独特。

二、色彩的特点。

色彩深度、色彩明度、色彩饱和度、色彩明度和色调就是构成色彩的几个属性。颜色的目视亮度因显示器、场所、环境不同而改变。使用颜色不仅仅是美学的问题,更是搭配这个颜色的心理感受。

三、色彩的运用。

在使用时,我们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如选择色彩的时代感,用于品牌LOGO时需要根据品牌定位和目标人群的特性来考虑。如果是为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为目标设计,那么需要关注宣传效果、产品属性、特点、以及受众群体的特性等等。在使用色彩的时候还需要保持简洁,过多的颜色混合不但容易使信息混乱,还会对视觉产生干扰。

四、设计案例。

在我的设计经验中,我注意到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成功地运用了色彩的构成。比如在网页设计中,可以看到一些设计师使用黑色背景制作网页,只用白色和灰色的字体和配套颜色,整个页面看起来非常干净。”红色”在很多宣传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优点,是难以被忽视的精彩选择,所以最常用的红色宣传设计打折、热卖等等。

五、总结。

色彩构成的应用在设计领域是充分的,并且,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要一环。色彩运用要学会随机应变,因人群、品牌定位、宣传产品等等进行色彩的制作和组合,避免过度混合和对视觉产生干扰。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能继续深入钻研,提高自己的设计技能。

色彩构成教案篇八

摘要:在《色彩构成》这十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知道了色彩原理、构成原理,并通过六次的作业学习到各种颜色的搭配以及渐变,另外还有中国美术馆之旅,这一系列的学习让我知道怎样去通过的色彩去绘制一幅能产生美感的图片。这门课中,我受益匪浅,了解到了平时专业课上学习不到的知识。

关键字:色彩、构成、作业、全龙福作品展。

一、色彩原理。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1、三原色。

美术色彩三原色:红,黄,蓝。红、黄、蓝为人们加入了感觉实际,是实际上的三原色。原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会产生其他颜色。在不同的色彩空间系统中,有不同的原色组合。可以分为“叠加型”和“消减型”两种系统。

加色法原理: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的颜色就是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原色光。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

减色法原理:而在打印、印刷、油漆、绘画等靠介质表面的反射被动发光的场合,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光源中被颜料吸收后所剩余的部分,所以其成色的原理叫做减色法原理。减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被动发光的场合。在减色法原理中的三原色颜料分别是青(cyan)、品红(magenta)和黄(yellow)。

客观世界的色彩前边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任何色彩都有色相、明度、纯度三个方面的性质,又称色彩的三要素,而且当色彩间发生作用时,除以上三种基本条件外,各种色彩彼此间形成色调,并显现出自己的特性,因此,色相、明度、纯度、色调及色性等五项构成了色彩的要素。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即色彩的深浅差别。明度差别即指同色的深浅变化,又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的明度差别。纯度色彩的纯净程度,又称彩度或饱和度。某一纯净色加上白或黑,可降低其纯度,或趋于柔和、或趋于沉重。色调画面中总是由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各种色彩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形成画面色彩总的趋向,称为色调。色性指色彩的冷暖倾向。

色彩混合存在着三种形成,即色光的混合、颜料的混合和色彩并置混合。颜料混合:原色(第一次色),不能用其他任何单色混合而成的基本色彩。包括:红、黄、蓝(理想的颜料三原色是明亮的红色、柠檬黄和湖蓝)。间色,由两原色相混合而得(包括:橙、绿、紫)。复色,由两间色相混合而得。

色彩并置混合:当我们把红、蓝色点或色块并置的画面经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发现红色与蓝色变成了一个紫色,只是由于空间距离和视觉生理的限制,眼睛辨别不出过小或过远物象的细节,因此把个不相同色块感受成一个新的色彩,这种现象便称为色彩的并置混合或空间混合。

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显的差别,并产生比较作用,被称为色彩对比。该想象分为两大类: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色相对比是因色相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当主色相确定后,必须考虑其他色彩与主色相是什么关系,要表现什么内容及效果等,这样才能增强其表现力。明度对比是因明度之间的差别形成的对比。纯度对比是一种颜色与另一种更鲜艳的颜色相比时,会感觉不太鲜明,但与不鲜艳的颜色相比时,则显得鲜明,这种色彩的对比便称为纯度对比。补色对比是将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具有补色关系的色彩彼此并置,使色彩感觉更为鲜明,纯度增加,称为补色对比。冷暖对比是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合理搭配,产生统一和谐的效果,称为色彩调和。同种色的调和是相同色相,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彩调和。方法为:使之产生循序的渐进,在明度、纯度的变化上,形成强弱、高低的对比,以弥补同色调和的单调感。类似色的调和是以色相接近的某类色彩,如红与橙、蓝与紫等的调和,称为类似色的调和。类似色的调和主要靠类似色之间的共同色来产生作用。对比色的调和是以色相相对或色性相对的某类色彩,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的调和。

二、构成原理。

色彩构成(interactionof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设计作品具有广泛性。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三、六次作业为了达到学习效果,我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了六次作业。

黑白构成最主要的并不是当个图形的美丑,而是整体效果的感觉。刚开始画的时候是把单张图设计好再一一填上去,一副图片完成后,发现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后来经过整体改造后得到较为满意的黑白构成。

2、三原色。

三原色由红、黄、蓝构成,两两组合交汇成不同的颜色,而且根据两种色彩的比例能调成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能通过这三种颜色,调和出各种各样新的颜色,实在是件很神奇的事情。

3、立体构成1对立方体上色,最主要的是做到合理配色。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

4、脸谱。

每个脸谱的颜色不同都反映了人物的角色特征,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脸谱的精髓之处。我画的是黄盖脸谱。脸颊眉下为老红色、眉上为白色,两眉呈斗蛾式,圆点眉宣传员,红色通天鼻柱,白色满髯,既描绘出了人物苍老相貌,又展示出了他那刚毅雄健、忠心耿耿的性格特征。在绘制脸谱到过程中,我还学习到不同脸谱到含义。红色: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如关羽。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白色:大多表现阴险、狡猾、居心叵测,如赵高。净角蓝色脸:蓝色一般表示刚强阴险,在脸谱中蓝色与绿色的寓意相近,都是黑色的延伸,表示性格刚强的人物,如《取洛阳》中的马武,表示人物阴险性格的如《薛家窝》中的谢虎,《剑锋山》中的焦振远,《连环套》中的窦尔敦等。

另外,颜色还是人物不同情绪的体现。喜的色调可考虑为喜庆,热闹,高兴等感觉,高彩度的暖色调,以红为主,适当配以绿或黄色。怒:的氏色调可以考虑为愤怒,怒火,冲突等感觉;明度的低长调,以中高度暖紫色为主,配上黑白,以加强对比。哀:可以考虑为悲伤,死亡等感觉,低彩度冷色调,无彩色系黑,白,灰,配上适当的蓝。乐:色调比喜柔和,可考虑为甜美,愉快等感觉,明快的高调,暖色系的粉彩色。

5、名片的制作。

名片制作的关键是通过线条、色彩突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名片作为一个人、一种职业的独立媒体,在设计上要讲究其艺术性。但它同艺术作品有明显的区别,它不像其他艺术作品那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去欣赏,去玩味。它在大多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的专注和追求,而是便于记忆,具有更强的识别性,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情报。因此名片设计必须做到文字简明扼要,字体层次分明,强调设计意识,艺术风格要新颖。名片是“绘画性”兼具“设计型”的视觉媒体,字体表现、色块表现、图案表现、色彩表现、装饰表现,甚至是排版的变化,是名片不再是一张简单有没有生气的纸片;它变成人与人初次见面时,加深印象的一种媒介。

6、立体构成2第二幅立体构成图是在十一次课程结束之后完成的,对对比色以及调色已经有了一些程度的了解,采用了明度渐变以及色相对比,每个相邻的位置的颜色都有循序渐进的变化。

四、中国美术馆之旅在学习《色彩构成》之后,我学会了从更多方位去欣赏一幅作品。曾经只能很空洞的感觉一幅作品好不好看,现在渐渐开始去品味其中的意境,去了解作品中不同的颜色所表达的情感。

前段时间去中国美术馆参观,给我感触最深的是3号展厅的漆彩永恒——全龙福漆画展。很喜欢全龙福先生的《启程》,白色代表着一群白鸽,周围用红色渲染,而红色都使人感到兴奋,炎热,活泼,热情,健康,感到充实,饱满,有种挑战的意味。红色的个性强又端庄,具有号召性,象征着革命,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整幅画带给人启程的热情和希望。还有作品《春天》,主色调是黄、绿、红,黄绿色是强调春天特征的色,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植物的发牙,黄色是最接近于阳光的色,也是迎春花,油菜花的色.白色的玉兰花,粉红,淡紫的挑花,杏花,牡丹和各种明亮的粉彩色,都含有表现春天自然色的次序与客观性,春天的空气有云霞,有水分进入人眼睛的多是经过空气层调节过的中间色,这些颜色共同组成一幅对春天的描绘图,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色彩构成教案篇九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3.试验时间和分配4.实验步骤5.实验成果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这些就是我在立体构成课程期间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作品。虽然还有很大的欠缺,我想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让我的作品更有创造力,更美观,更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甚至超越时代的潮流。

色彩构成教案篇十

色彩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能使之心情愉快、喜欢、满足等的色彩搭配就叫色彩调和。

(1)混入白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包括色相、明度,纯度过分刺激)混入白色,使之明度提高,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的白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2)混入黑色调和:在尖锐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黑色,使双方或多方的明度、纯度降低,对比减弱,双方混入的黑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4)混入同一原色调和;在尖锐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同一原色(红、黄、蓝任选其一),使双方或多方的色相向混入的原色靠拢。

(6)互混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使一色混入其中的另一色,如红与绿,红色不变,在绿色中混入红色,使绿色也含有红色的成分,使之增加同一性。也可以双方互混。(7)点缀同一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共同点缀同—色彩,或者双方互为点缀,或将双方之一方的色彩点缀进另一方,都能取得一定的调和感。

(1)含白量与含色量类似调和。(2)含黑量与含色量类似调和。(3)含色量类似调和。(4)类似色相调和。

(5)含黑量、含白量、含色量与色相均类。

把不同明度、色相、纯度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渐变的,或有节奏,有韵律的色彩效果,使原来对比过分强烈刺激的色彩关系柔和起来,使本来杂乱无章的色彩因此有条理,有秩序、和谐统一起来这个方法就称为秩序调和。

在观察、应用色彩的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着—大片红色时的感觉,与观看—小块红色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看大片红色会感到很刺激,受不了,不舒服。而看一小块红色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很鲜艳,很美。如在大片红色上点缀些蓝、黄,或灰绿色的色块,就会舒服多了。同样当面对一大片白色、灰色或低纯度色时,就不会产生看一大片高纯度红色那样的感觉,但也会感觉单调。如果在大面积的白色、灰色或低纯度色上放几块小面积高纯度的色彩那就更好了。

作品的内容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共同完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作品成功的条件,不同的内容通过不同造型、色彩、构图,文字使之统一,否则就觉得不调和。

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色彩来表现。色彩的感情、色彩功能、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诸多方面都是研究色彩如何通过自身的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使作品的内容与色彩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色彩的先声夺人及内在的力量。与作品内容相冲突的色彩均有可能被认为是不调和不统一的色彩。并对作品内容产生消积作用。因此色彩与作品内容的统—,是色彩是否调和的一个重要原则。

色彩构成教案篇十一

姓名:李正华班级:08工设1学号:0808011001指导老师:高峰告别了内心厌烦的色彩课,随即又踏上了惧怕的色彩构成。一直以来对颜色惧怕的我还是逃不了这个恶魔的诅咒-----红绿色弱。心里抱着唯一的一份希望-----遇到一位好老师,从而满怀希望的走进教室。

结束了3周的学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做了几张不太尽如人意的色彩构成作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内心愉悦的事。人类的色彩感觉是一种天性,即使是像我一样缺乏某种感光素的人,他都有自身的色彩感觉。我个人认为:色彩构成课的初衷是为了挖掘埋藏我们内心深处亟待释放色彩感觉。这几周的色彩构成课似乎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正如教材上所说:“色彩构成包含了许多理性的成分,如果把它们是为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就会丧失想象,走进死胡同,使作品丧失生命力。”绘画的发展也是如此:由起初的宫廷绘画,走向普通百姓的生活写照;由室内走向室外风景。它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绘画也好,设计也好,乃至人类社会也好,都没有标准答案。它是内心的抒发,是感觉的纸上再现,它在不同的时代有自身的特征。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保持自己的感觉,适当的追求某种自己喜欢的风格,适当的模仿前人,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不应抛弃自己的感觉,强迫自己的内心接受自己不喜欢的风格。就算是他人认为你的作品一无是处。自己已有的风格还是不要随意改变。就好像被社会和生活抛弃的凡·高,即使在当时社会人们无法接受他的画作,但是现的人们却争相收藏。

色彩构成作为一门设计的基础科,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理论,技巧,是色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也是我们将个人的色彩感觉以及内心抒发出来所必须掌握。

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有了滋生的色彩感觉,我们接下来就是要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人生处处皆学问。老师上课经常说要我们都看一些他人的作品尤其是大师的作品,积累素材经验,开拓视野。当我看了《台湾印响海报设计》以后,发现自己看的太少,不善于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尤其是在短期作业,缺乏随即方案。这就是在后期我所急需培养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还要学会利用自然,这也是我要加强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色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丹霞落日、绿杨红杏、紫蝶黄蜂······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事物才构成了美丽的大自然。

其次,多与同学老师交流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无数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安大的岳贤德学长,在介绍自己成功设计吉利新车标时就提到这一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用心对待每一次作业,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现在就养成这一习惯,我们就离将来的成功更进一步。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去完成自己的大学四年的学习。

色彩构成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象形文字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懂得截取美的形象进行构成排列,并运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搭配作色彩构成设计。过程与方法:通过线条分割块面然后剪贴的方法表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动手设计、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象形文字的线条分割块面。

教学难点:掌握色彩构成的规律、法则并运用色彩知识拼贴一幅画面既统一又有变化作品。

三、教具准备:

教具:色彩挂图资料、彩色纸和彩色卡纸等。学具:剪刀、胶水或固体胶、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我们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里。色彩构成了大千世界、图案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运用也很广泛,那它有什么规律和法则呢?图案又与我们古老的文字有什么联系呢?(板书课题:“象形文字与色彩构成”)。

取自于:人体、动物、天地、植物、物体等。用之于:家具、服饰、包装、装潢等。

3、作品欣赏:

a、图案作品欣赏并提问:我们是否也可以用我们古老的象形文字绘制成图案作品?

b、美术书p4-5象形文字图案作品欣赏:象形文字与色彩构成作品欣赏:马、牛、女等。

小结:无论是象形文字制作的图案作品还是其它内容的图案作品都是以线条进行块面分割的,然后用色彩构成的规律与法则去表现的。

5、作业练习:(参照教材p4上“马”的图案,做色彩构成练习)(1)、分析欣赏教材p4上象形文字“马”的色彩图案。

字形的变化:笔画的拉长、缩短、弯曲使画面撑满。

字的色彩:冷色调、色相蓝和绿的渐变。(引导学生观察色相渐变)(2)、象形文字与色彩构成图案的重复制作方法:

要求:

1、截取的基本形要饱满,外形简洁,基本形排列要有规律。

2、。

3、不超过四种颜色。制作精致,画面整洁。

1、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格子可以是方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选一个甲骨文或金文,按照线条分割画面的方法将字的笔划拉长、缩短或弯曲,使画面撑满。

2、其次,选用三种有色纸剪裁文字,按色彩的关系确定一种排列方式整齐地拼贴成一幅作品。

教师强调:

1、画面与色纸固定整齐牢固,剪纸细心到位。

2、制作过程注意有序,避免剪完之后,桌面碎纸一片,难于寻找,浪费时间。

3、拼贴注意色彩组合选择,使用固体胶。

五、教师小结:

象形文字不仅具有古老的悠久文化底蕴,它还具有美化、装饰环境的功能。从制作中感受到文字即古老而又现代的美感。所以在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色彩特征,更好地美化我们的生活。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在美术中重复的应用也很多,并能创造出很美的视觉效果。

色彩构成教案篇十三

经历三周的色彩构成的训练,我对色彩构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色彩构成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认识色彩的理论,它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成基本要素,通过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等特征,运用对比、调和、统一等手段,达到色彩完美组合的目的,创造美的色彩表现效果,是艺术设计独立的基础学科,是具有艺术设计方法论意义上的构成体系之一。

色彩构成旨在引导我们在学习中领悟现代色彩设计的美感,并用它来表达设计的意志与情感,感受色彩在时空变化中带来的愉快,关键体现在培养学生在色彩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当然,色彩构成只是对我们起了引导的作用,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还要靠我们自己。

在这三周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明度、纯度、同类色、邻近色……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学会了把之前在平面构成学习的东西融入到了色彩构成中,使我的色彩构成作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加上我不断地思考揣摩,我对我现在的色彩构成作业还是比较满意的。即使这样,我知道我还有好多只是我没发现的不足和需要更深层次的刻画的细节问题。在完成色彩构成作业的过程中,灵感必不可少,缺乏灵感的作品永远不会有生气。当然,作图时的谨慎仔细也是影响整幅作品最终效果的关键。

色彩构成,即使没了老师的陪伴我也会继续……因为我渴望你的魅力、美丽还有那些秘密。

色彩构成教案篇十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艺术设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任务:根据设计专业的需要,训练专业色彩的思维方法和色彩整体关系的处理能力;以阶段性的课题训练为手段,重点放在追求体验色彩组合关系的美感训练上,以达到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色彩知识、正确的色彩思维方法、基本的色彩表现技能,提高色彩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审美能力的综合性目的,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系统学习与认识的基础。

前导课程:素描。

后续课程:设计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本课程理论部分的内容以讲述为主,配合以示范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利于知识的传授。

2.技能练习主要是通过作品、示范、个别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最终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50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2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色彩基础知识。

理论部分。

1.光与色。

2.色彩的三要素。

3.色彩的冷暖。

4.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5.名作欣赏。

实践项目:三要素认识练习。

第二章。

水粉画介绍。

理论部分。

1.水粉画的工具材料。

2.水粉画的基本表现方法与作画步骤。

3.构图的基本原理。

4.固有色的认识方法与表现方法。

实践项目:单色画练习。

第三章。

水粉静物写生。

理论部分。

1.画面整体色彩关系的把握方法。

2.画面整体色调的处理方法。

3.水粉画的用笔技法。

4.不同质感的表现方法。

5.色彩写生中常见的毛病。

实践项目。

1.质地粗糙物体的水粉静物写生。

2.质地光滑物体的水粉静物写生。

3.各种不同质感物体的静物写生。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重点研究自然物象固有色及环境色之间的色彩关系,认识色彩关系与色调在色彩表现中的重要美学作用,理解用色彩表现形体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技能要求:培养运用整体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色彩、比较色彩、捕捉物象大的色彩关系的能力;熟悉与掌握水粉画的工具材料性能及水粉画的基本表现技巧;掌握色彩画的构图原理;提高色彩的表现力,丰富色彩的表现手段。能够准确的表现物体的固有色并把握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根据专业适当训练体积感、量感和空间感的表现能力。

素质要求:学会专业性的观察与思考色彩的方法,增强色彩感性经验和感受能力,培养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的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为专业色彩设计的学习与实践奠定良好的表现与鉴赏的基本素质。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建议。

教学应用的素材:天光教室、静物写生台、射灯、不同材感与造型的静物、衬布、画架、画板、多媒体设施等。

(二)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章次。

内容。

讲授。

训练。

色彩基础知识。

8课时。

16课时。

水粉画介绍。

4课时。

水粉静物写生。

12课时。

34课时。

合计。

六、考核与评价。

考勤:10%;平时作业成绩:90%。

end。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5070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