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考虑学生特点和学习目标,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编写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完善,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阅读这些教案范文时,你会发现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案各有特色。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句意思的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书瞻前顾后。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解词,以句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就是前后联系。
例如教学“‘是啊,杏花开了。’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个句子时,课后练习要求“体会带点词语‘弯下腰来’、‘习惯地’的作用”。没想到学生在理解“弯下腰来”这个词语时发生了歧义,一个学生回答说:“从‘弯下腰来’我体会到竺爷爷是个非常认真观察的人,他弯下腰来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观察杏花。”这个答案看似不错,由一个动作看出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符合全文的主旋律。所以全班没有人提出明显的反对意见,只有几个孩子表示有补充。我请了其中一位,他说:“我觉得还可以看出竺爷爷平等地对待小孩,很尊重孩子。”我没有马上肯定这个孩子的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再读读书,特别注意联系前后文来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很多小手举起来了,他们发现:竺爷爷弯下腰来并没有再观察杏花,而是为了询问孩子,因此体会到“竺爷爷平易近人”才是对的。
在教学最后一段时也是这样。这段话是竺爷爷不止一次说过的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感到费解。我没有让学生去查词典理解“估计”和“推断”的意思,也没有作任何解释,而是让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当竺爷爷看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放了花瓣儿”,能不能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他可以作怎样的推断?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他可以根据四朵花开放的程度不同,来猜测哪一朵是今天开的,哪一朵是昨天开的,从而估计出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大概时间,比如“两天前”,或是“三天前”。这样的话,他就不用叫小孩子帮他留心观察,自己也不用再等一年才记录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可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不一定准确。所以竺爷爷说“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这样把句子含义与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句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最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就是:竺爷爷和小男孩之间的那段没有提示语的对话。可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就听出了他们只是简单地把这段对话读成一般的一问一答的语气。我不吭气,先引导学生学完了第一部分内容,也就是竺爷爷第一年看杏花的事,让学生体会到竺爷爷是一个一丝不苟、乐于探究的科学家以及他对第一朵杏花的特别关注。然后我请了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听后评价一下谁读得好,其中读第6小节的同学、读第7小节的同学和读第15小节的同学都受到了表扬,我问:“为什么他们读的内容多,反而读得更好?而有的同学读的内容少,甚至只有一个字,却读得并不好呢?”同学们无言以对,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因为缺少提示性的语言,所以内容越少反而不容易读好。你们看,‘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这里的‘竺爷爷!竺爷爷!”该怎么读?”“读得急切,读得着急。”学生回答。“对,因为后面有一个提示性的句子:是谁喊得这么急?那么,如果没有提示语,你能读好吗?老师给你一个法宝(板书: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试试看,用上这个法宝,给下面这段对话补上提示语,看谁补得最合情合理。”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学生填完以后,我不急着让他们把答案说出来,而是指名通过朗读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和语气,其他学生听后猜出他所使用的提示语。当然,读书是个性化的活动,这里我并不强求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是联系上下文的合理想象,我都给予认可。
鲁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语文《赵州桥》教案范文。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第一朵杏花》位于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文化主题是科普、科幻、科学精神与人物品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竺可桢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准时间这个故事,赞扬了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一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中年级段的学生热情活泼,善于表达,但多数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不愿意多问,不愿意多思考,而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我们的学生目前缺乏并需要培养的科学精神。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处理字词,理清课文脉络,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基于对单元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我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品析句段,深入了解竺可桢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从竺可桢和小女孩儿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的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理解竺可桢所说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品析,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
感悟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巩固旧知,导入新课”“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深化主题,总结迁移”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竺可桢向一个孩子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答不上来。于是,竺可桢让孩子留心观察,来年告诉他。第二年,孩子准确地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并立即告诉了竺可桢,竺可桢郑重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交流之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件事情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气象学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探寻新知识的兴趣。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学贵有疑。在学生心中有了这样一个疑问时,他会迫不及待的走进文本寻找答案。这时,我会提出本课的第一个研究主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竺爷爷成为著名气象学家原因的句子。
在学生汇报交流后我会把这句话出示出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和认真研究,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成为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渗透于前。首先我让学生自由地读这句话,画出读时要重点强调的地方。这句话在学生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常年”“精确观察”“认真研究”“才”“著名”这几个词语能够凸显人物品质。接着我会追问为什么这些词要重点强调出来。学生在交流时会品味出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
(“常年”“才”:强调了成功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竺爷爷能够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和他长期不懈地努力是分不开的。“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个词语直接点明了竺爷爷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著名”:体现了竺爷爷在气象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交流之后,我再次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竺可桢对于“精确观察”“认真研究”这两点的解释。我先请学生把竺爷爷常说的这段话读一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随后我会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们知道竺爷爷做科学研究的两个秘诀是什么了吗?”(学生互相讨论会找到精确、观察这两个秘诀)我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引出下一个研究话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故事,画出竺爷爷两次去看杏花时体现他观察精确、科研认真的句子,读一读并把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三、重点突破,品味鉴赏。
(一)、第一次看杏花,我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竺可桢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思想。如“走近”“数了数”“四朵”“不同程度”“弯下腰来”和“习惯的问”。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边读边体会竺可桢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在进行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说说你填的什么词,为什么这样填?学生可能会说孩子的声音是急切的,因为他急于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孩子的声音是高兴地,因为他完成了竺爷爷交代给他的任务。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能说出理由并且符合文本即可。
在逐项交流之后,我会和学生合作共读,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练读之后,我再带领孩子回到文本并朗读。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在此环节,我会抛出问题:同学们,你喜欢竺爷爷和小女孩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竺爷爷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同时明白小女孩在竺可桢爷爷的影响下也拥有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板书:严谨认真】临近下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
1、阅读《竺可桢和自然日记》。通过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进一步感受他严谨认真和一丝不苟的高贵品质。
2、搜集阅读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并与家长、伙伴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激趣揭题,
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精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五)总结迁移,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五、作业设计。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他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文章通过孩子两次看杏花的区别和竺可桢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意在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探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学会8个字;会认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在这一课中我以朗读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在角色互换的对话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生1:我觉得杏花很美丽。
生2:我认为竺爷爷很认真,观察很仔细。
生3:“我”不知道为什么竺爷爷说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这一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板书:用处大着呢!)。
师:是啊!知道这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瞧!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画树枝,花苞)。
师:(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多美呀!让我们自己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读流利哟!
生:(学生自由练读)。
师:(教师点击课件,“皱”“醒”“绿”“鼓”带红)咱们再来读读,可要特别注意带点的词语哟!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把你想到的画面美美地说给自己听一听!(学生自读感悟2-3分钟)。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大家读书都很投入!有的同学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画面,有的同学读的时候配上了自己的动作,还很有表情呢!
师:赶快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吧!把你感受到的美和大家分享。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学会欣赏!
生: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热闹!哪一小组把你们感受到的美来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生1:我仿佛感到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脸,春绿了柳树,柳树柔软的枝条随风舞蹈。
师:啊!你想得画面多美啊!柳树好像和我们说着悄悄话呢!你来读一读吧!
生1: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2:小草从妈妈的怀里探出脑袋,看着这精彩的世界!看着这一切,我忍不住想读啦!(学生美滋滋地读。)。
师:我的确感受到了小草看到的精彩的世界!
生3:我感觉花儿、小草、柳树、小溪像活的一样,有了生命。(极富表情作动作读。)。
师:刚才大家描绘的画面多美呀!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一道道的波纹,小草苏醒了,探出了头来,风儿吹绿了柳梢,杏树的花苞胀得鼓鼓的,就要绽开了!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春天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情境图)。
(同座位合作读、表演对话)。
师:有谁想告诉竺爷爷?谁想当竺爷爷?(指名读)。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出示词语:奇怪、半信半疑、高兴、自豪、激动、肯定、)。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生:根据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话。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名学生逐句读,读出对话中的神态。
师:(出示句子: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咱们来把这句话读读看!“捧出”是什么样呢?谁会做?
生1:“捧“就是小心翼翼地端在手心。(并用手做出动作)。
生2:很小心地把东西放在手上。
师:是啊!这可是第一朵杏花呀!要知道小男孩等了一年了,多么珍贵呀!再来读读看,体会体会。
生互相交流。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小男孩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非常高兴。
生2:这朵花对爷爷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师:这样珍贵,这样重要,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竺爷爷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就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就是——(提示学生齐说)第一杏花开放的日子。
生1:记下天气的变化。
生2:记录下地壳变化的变化。
师小结:这一个个精确的时间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回顾课文)上节课,有些同学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
(出示句子: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自己读读想想,从竺爷爷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我从中明白了竺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生2:我觉得竺爷爷是个意志坚强,热爱科学的人,在他生病时还不忘做记录。
生3:竺爷爷还很关心小朋友,他教我们做事情时要仔细观察。
师: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
生:(有感情地、带着崇敬之情地朗读)。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竺爷爷说,对小男孩说,或者对自己说。拿起桌上的花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师:我看见大家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来,我们放下笔来,交流交流吧!谁先来?
生1:我要向竺爷爷学习,学习他观察仔细的精神。
生2:竺爷爷是一个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生3:我想对那个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做事情非要弄个究竟、细致观察的好孩子。
生4:竺爷爷,我也要做个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课下了,大家可以把花瓣送给朋友,给他也讲讲这个故事;你可以与同学交换花瓣;你也可以自己珍藏起来,让第一朵杏花伴我们成长。
用处大着呢!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六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4、读课题,质疑。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八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略。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略。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略。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略。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诉说第一朵杏花?
生:略。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略。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相接的定位,也是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的定位,这也是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写当天语文方面日记的定位。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九
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黑板等。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学生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讨论画上的内容。
读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读生字。
学生读句子。
学生读课文。三、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
学生写生字。
学生作业。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说说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
学生讨论。
学生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听。
学生读。
学生讨论。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学生作业。
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精确”一词?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学生读。
学生说说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学生仿写。
学生作业。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
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株、皱、掌”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一
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中转站,链接过去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再局限在“这篇文章”里,不应再局限在教材里,要注意“这篇文章”与“那篇文章”,教材与我们自身和生活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打开通向语文世界的通道,让他们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文化之星,并吸引学生在课外大胆地去探索。这堂课在突破传统的封闭课堂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竺精确观察。
可
桢一丝不苟。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三
设计理念: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上的模糊与准确的教育,读这篇文章,你传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很美,也很直白,孩子读完自会豁然开朗。而我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在定位上下功夫,所以我就从自己思考的定位说来设计这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出模糊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谁能说出大概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
师:在第三单元中,全班同学根据范文,模仿写出一篇观察植物的文章。这篇文章我已经批完了,同学们也读过了批改过的文章,你们观察能力怎么样?我想同学们心中有数。我尊重你们的隐私,在这里我不说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篇特别有意义的观察文章第一朵杏花(板书),我们一起来欣赏科学家的观察吧。
师:请同学们先自已欣赏一篇吧!
(学生自读课文)。
师:合上书本想一想这一课,然后谈谈这篇阅读的感受好吗?
生:
(生继续读,此时我也与大家一起读,因为我本人也需要欣赏呀!好的文章谁不喜欢?)。
师:请同学再一次谈谈,看看有什么新的感受没有?
生:
师:我轻轻地放一遍标准的朗读,哪个同学愿意与录音比读?
(放光盘中的读)(一学生同读,大家共同欣赏两种读)。
师:(读完后)请同学们静静倾听一遍录音吧!
(重放录音)(我与师生共同倾听欣赏)。
生:
师:(放一段轻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一个同学在那里诉说自己心中的第一朵杏花。
[三次倾听,学生的欣赏定位可以达到了第一课时的高潮]。
师:读完这篇文章,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好吗?
生:
师:请大家把这些问题写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课后自己或者与同学研究研究,看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管找到怎样的答案,都是你们努力得来的,建议你们最好把寻找的过程作为日记记下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四
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难点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学准备小黑板等。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学生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讨论画上的内容。
读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学生读生字。
学生读句子。
学生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3、朗读课文。
学生讨论给课文分段。
学生写生字。
学生作业。
本课题教时数:三课时。
本教时为第二。
教时。
教学目。
标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说说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学生讨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说说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
学生讨论。
学生练读。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学生听。
学生读。
学生讨论。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学生作业。
本教时为第。
三教时教学目。
学重。
学难。
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1、自由朗读课文。
2、从竺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在学习上、生活上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
3、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读懂了什么?理解精确一词?
学生读。
学生读。说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4、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仿照课文第二段,练写片段,题目是《买菜》。
1、读课文第二段,总结这一段中对话集中时记录的形式特征。
(1)每人说一段话便独立成一个自然段。
(2)可写提示语,也可不写。
2、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说。
3、将自己与别人的对话创造性地记录下来注意书写格式。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析疑。
5、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学生读。
学生说说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学生仿写。
学生作业。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五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第一朵杏花教案第二课时篇十六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时,杏树的主人正领着她的孩子走过来。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觉得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回答不上来了。“可惜你错过了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遗憾地说。“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疑惑地问。竺爷爷说:“用处大着呢!”“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孩子说。竺爷爷微笑着点了点头。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原来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了一片淡淡的粉红……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56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