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鉴赏 经典古诗赏析(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5:36:02
经典古诗鉴赏 经典古诗赏析(模板11篇)
时间:2023-11-13 15:36:02 小编:FS文字使者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经典古诗鉴赏篇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经典古诗鉴赏篇二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衣服材料的良好。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这首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现了自己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

经典古诗鉴赏篇三

>中秋节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过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几乎是每个地方都要有的。

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动,称为“夜明”或“夕月”。是中国炎黄子孙的重要团圆节日之一。在广东地区,人们有着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习俗。

赏月,早在魏晋初期民间便有了赏月活动,唐朝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拜月,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至于具体的仪式,一般是到了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人们在家里或者户外摆上“月神”牌位,然后放好瓜果梨桃、月饼等供品,然后进行叩拜,祈求福佑。

观潮,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吃月饼,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除了这些有些地方还有赏桂花,喝桂花酒,燃灯,猜谜,烧塔玩兔爷等。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方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相比于南方北方偏重亲人团聚,户外活动较少,可能因为天气的原因南方户外活动比较多。但总体来说南北差异不大,都是要团团圆圆,期盼美好的生活。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起义与发明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经典古诗鉴赏篇四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宋•李之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唐•韩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唐•刘禹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

经典古诗鉴赏篇五

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有人一笑座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宜颦宜笑越精神。

古诗简介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虽是作者赠给同僚严子文的侍姬笑笑的调侃之作,但通过对侍姬这类卑贱女子的赞赏,表明作者对人好恶是以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为标准的,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赏析/鉴赏

辛弃疾的人格是伟大的,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弥漫于他的整个精神世界,所以发之为诗文,大的可以成为《九议》、《十论》,小的或送一个侍姬这样近乎游戏的小令,也莫不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阕词就是稼轩于公元168年(乾道四年)他9岁时,在同僚严子文的家宴上,赠给严子文的侍姬一位名叫“笑笑”的调侃之作。尽管如此,但令人读来总感到有一种潜在的思想力量,总觉得这阕词在语言文字之外,还有一种思想之波在撼人的灵魂,让人总想要去捕捉到它。

“侬”,江浙一带方言称“你”为侬。所谓“吴侬软语”,想必这一位侍姬是吴人,故稼轩戏以她的家乡话称她。“嶔崎可笑”,这是借用晋周顗赞赏桓彝的故事。《晋书·桓彝传》:“桓彝字茂伦,雅为周顗所重。顗尝叹曰:‘茂伦,固可笑人也。’”这里的“笑”据《诗词曲语辞汇释》解:“笑,欣羡之辞。与嘲笑之义别。”稼轩在另一阕《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一词也说:“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修五凤楼是盛赞他们兄弟文章写得漂亮。所以这里的“真堪笑”,也是真值得羡慕之意。嶔崎本是指山的高峻,喻于人,是比之为骨鲠俊拔。稼轩把这个典故拉来送给这位侍女,这就等于说这位叫“笑笑”的侍女,竟是一位杰出不群的值得钦佩的伟丈夫式的人物了。这作为对一个侍女的歌颂,确实有点不伦不类。这当然不是稼轩没词了,不懂得用典而胡乱比附。以他这样一位写起词来“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的大家,不可能不懂用典,更何况他“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为女人作艳语,原也当行。那么就只有从文字的本意来理解了。这就是说笑笑一定有其不凡之处,所以稼轩才会许之以如茂伦那样的嶔崎历落,可钦可羡之人。古时侍姬,固多不凡。如张愔之关盼盼,石崇之绿珠,但那还多是忠于故主而已。而这里的笑笑,可惜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其主既未故,那无妨反求之于稼轩所钦羡的事物。辛弃疾3岁奉表南归,本拟为祖国的统一作番事业的,谁知《美芹十论》空上,朝廷本无恢复之志,仅让他在建康作一行政之副职,而且是“添差之员”,形同虚设。以如此之壮年,抱一腔热血而来的盛气之英雄,仅给这样一个冷板凳坐,其心情之抑郁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他在这同一时期作的《满江红》中就说:“笑人世苍然无物”。他对于主和派掌权的这个朝廷,认之为无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满朝公卿将相视之为“无物”的稼轩,却以“嶔崎可笑”许一侍姬,以这些猥琐的须眉作衬,则红粉之磊落也就非常形象、可以感触的了。

再从词中具体地分析一下笑笑的杰出之在。稼轩词中说了:就在于她“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理解这两句词,得了解当时的背景:南宋小朝廷正是如杜牧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墙犹唱后庭花”那样的一个萎靡世界。在这时,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歌时应当是痛苦的,但这还是一般的感情。而她却于痛苦中反要浅笑。这不是写她麻木不仁,不是写她纵情欢笑,而是说她在本来欲颦之处,却发出了“浅笑”。这就透露了她这笑含有凄伤之情。这无法或不屑纵声的“浅笑”,只能是嘴角那苦苦的一撇,是冷然的微哂,是欲笑不得之强颜。总之它是内心痛苦之极的一种反态。长歌当哭,它是比哭更凄惨得多的。是以当别人快乐地喝醉了酒,作出种种丑态时,她却又不由地皱起了眉头,一股讨厌鄙弃之情溢于眉宇。这一颦一笑之间,就把她那种高傲的秉性,活脱脱地写了出来。正如屈原之“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样,她是很有点不同流俗而别具慧心的。在那样的社会里,竟有这样一位不趋炎附势、不同流合污,反而很有点脱俗超凡的女子,的确令人高兴,无怪乎稼轩要由衷地赞叹她“宜颦宜笑越精神”了。颦其所颦而笑其所笑,是以曰“宜”。那么这个“精神”就不单是指她那一种女性的美的外露,而更是指她一颦一笑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这里可以看到稼轩对于这一种傲态的钦佩,无此傲态作为底色,则轻颦浅笑,都显轻薄,徒见其不“宜”了。那么由此可见:笑笑的颦笑,定与抗战派的思想感情合拍,这固然是当时广大人民的普遍意愿,也不排斥她就是因坚持抗战而获罪以作奴婢的家属。因而她的见解很合乎稼轩的思想,所以稼轩这才有“一笑坐生春”的感觉。这春,是说如坐春风之中,不要从浅处着想。能使稼轩感到如坐春风之中的,那当然是他非常惬意的时候。岳珂写的他亲自经历的一段故事:稼轩守南徐的时候,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永遇乐》,序北府事,首章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又曰:‘不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特置酒招数客,使妓迭歌,益自击节,偏问客,必使摘其疵,逊谢不可。客或措一二辞,不契其意,又弗答,然挥羽四顾不止。”把稼轩记得虎虎有生气。这当是“一座生春”最形象的解释。稼轩之所以如此迭歌以请益者,只不过意在悲歌以寄慨,感到豪情有所发泄罢了。这当然是他后来的事。以此类推,可以想象得到:他们在此家宴中高谈阔论,笑笑时发如花妙语,说得是那样中听,有助豪情,使人感到周身舒畅。故此稼轩对于的“开口笑时频”寄予了那样真挚而热烈的感情。当此之时,酒酣耳热,小小天地尽是他们主战派的世界,更难得的是,红粉居然知己,所以就更感到她越笑越精神,她此时,已完全不是一个歌舞妓,而直是他不能不钦佩的嶔崎历落的大丈夫了。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不过是游戏笔墨,因为句句都要嵌有“笑”字,是以这里的颦笑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当然不失为一种诠释。但刘勰说得好:“校练务精,捃理须覈。”典故之为用,本来重在更丰满地引证现实,是以用典宜切,这是绝不能胡乱拼凑的。辛弃疾词全集,一共写了184个“笑”字。可见他并不是不会用笑字。例如“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国倾城”,又如“的砾娇波宜笑”,又如“忽地倚人陪笑”,皆写得极尽风流之能事。因此,他不会无缘无故地以嶔崎之骨形容婀娜之姿。在古书中,这类形容女性的词本就不少。柳永有许多词是写给侍姬的,如“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如“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服”,如“虫娘举措皆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等等,不一而足,从没有以阳刚的嶔崎磊落之丈夫气概许女子。当然,这是柳永,固不足论。稼轩自己写的这类作品虽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如他在《鹊桥仙·赠人》中开头就是:“风流标格,惺松言语,真个十分奇绝。”在《鹧鸪天·有所赠》中说:“眉黛敛,眼波流,十年薄幸说扬州。”说明他并不是不能温柔,而一定要作盘空硬语的。最可比较的是,他还有一阕《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

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风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特觞浑未惯,未歌先敛花枝颤。

从题目说,与这篇堪称姐妹,然而那倒真个是满纸脂粉气。当然不能说这样娇小的女儿“嶔崎可笑”,然而也不是没有思想性。词中的“浑未惯”、“花枝颤”,将一个小女子的自尊和那因屈辱而颤栗的灵魂,刻画得非常深刻。稼轩毕竟是有心人,虽写得极温柔,亦极见个性。

可见这阕《浣溪沙》词决不是什么无聊文字,而要看成是写给“同志”的、又是一位为世俗所瞧不起而思想境界却又是杰出的同志。那怕是从仅仅不小瞧侍姬这类卑贱的小女子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稼轩的不凡。这样的主题,在当年要庄严地写出一篇论文,那是有碍的。他以“小道”之词,作即兴之赠,那就反而是风雅之事了。所以他虽句句不离“笑”字,句句不离笑笑的身份,但也句句都饱含了对于“同志”的欣慰之情。爱国主义的思想是伟大的,但却是无所不在的。所以他这里文字是非常技巧而优美的,他把一位侍女抬高到了这样高的地位,这就完全不是庸俗的捧角儿,而是他把对于祖国的热爱看得高于一切,用以衡量一切:谁不爱国,谁不维护国家的统一,虽卿相君主,他亦视为“无物”;而赞成国家统一的,则虽歌妓侍女,也可以许之为“嶔崎历落”之人。从这个侧面,令人又看到了稼轩对于祖国有着无比深挚的感情。也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的感情,使得他颠倒了对于大人物和奴婢尊卑的陈腐见解,从而具备了进步的立场,这在当年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经典古诗鉴赏篇六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4、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

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9、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1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宋·李清照《渔家傲》

11、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1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1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1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17、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元未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唐·李白《上李邕》

21、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

2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24、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27、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唐·贾岛《剑客》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2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宋·姜夔《扬州慢》

3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3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3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35、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唐·李白《劳劳亭》

3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4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4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4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44、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张泌《寄人》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4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4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48、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4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50、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

5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5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轼《后赤壁赋》

5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5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5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58、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5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6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6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6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63、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

64、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唐·高适《封丘县》

6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6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6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68、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69、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70、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7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7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7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7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7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7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7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79、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8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82、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8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8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6、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柳永《雨霖铃》

8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8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8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90、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9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2、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93、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

94、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9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9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

97、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曹雪芹《红楼梦》

98、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99、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0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0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0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10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

10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105、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106、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0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0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

11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11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1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113、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114、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1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1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117、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明·吴承恩《西游记》

1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9、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20、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社日》

12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22、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1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124、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清·吴伟业《圆圆曲》

12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12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12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2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30、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131、今夜偏知春意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

13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33、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13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13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13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137、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难》

138、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王献之传》

13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14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41、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4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4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14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45、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1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47、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4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49、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150、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15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15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5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5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15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157、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5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59、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60、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6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16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16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6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6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66、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16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16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169、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

170、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17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17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17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17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太宗《赠萧禹》

17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7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177、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

17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

17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180、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

18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8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18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8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185、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8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187、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元未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18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18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9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9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9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19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9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19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19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19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唐·僧《云览》

199、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200、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经典古诗鉴赏篇七

据《清一统志》,旧楼在山西蒲州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蒲州今山西永济),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沈括《梦溪笔谈》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世事沧桑,河道变迁,尽管当年的鹳雀楼已淹没于黄河中游,今目的鹳雀楼已非故物,然而诗人的绝唱仍然给我们以启示和享受。

《登鹳雀楼》是首五言绝句,二十个字。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包含白日、山、黄河、海四个意象(image)。何谓白日,有人说是太阳,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的本体,而是明晃晃的日光。实际上它有双重含义,一重指太阳,另一重指的是与黑夜相对的白天,曹植诗《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苏轼《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郭沫若词亦有“东方白”之句,白日者,白天也,光明也。原因是白天、光明与“日”是紧密相连的。

“依”不仅有“依傍”之意,太阳、整个白天以至于光明依傍着中条山冉冉消失了,作为诗眼,“依”饱含着感情,白日不仅依傍着山,白日还依依不舍的消失在山的那一面,诗人凝视着这一情景,是眷恋、是惆怅、是赞美,确实难以言表。

秦晋高原是壮丽的,郁郁葱葱的中条山是高耸的,太阳不仅消失在山的那面,整个的白天和光明也消失在山的那面。值得注意的是,“白日依山”不仅写出了白日和山的空间关系,而且写出了白日和山的时间关系、起初是整个太阳,接着是半个太阳,“尽”则是太阳隐没在山的另一面,留下的是晚霞,接着是黑夜,因而“白日依山尽”写出了日落的全过程,写出了光明与黑暗的分野。太阳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光明与白天也将隐没于山的另一面,因而这一瞬间是精彩的,美妙动人的瞬间。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写海上日出,写草原日出,写泰山日出,写大漠日出,而王之涣写的却是日落,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的是远离故乡的愁思;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直指云天,长河则是长长的`线条衬之以圆圆的落日,王国维认为此乃“千古奇观”;王之涣抒写的则是光明与白昼即将消失的白日,这既是天空景,又是远方景,还是西望景,意味极为深长。

第二句“黄河人海流”,鹳雀楼距入海口山东东营何止千里,站在鹳雀楼上,只能看到黄河汹涌澎湃的向东流去,和落日的动态美一样,黄河人海流也是一种气势磅礴,有声有色的动态美,上下相映,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一般的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出,情景交融。比如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通过“长江”这一浩浩荡荡,无尽无休的意象体现出来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心理深层次的感情,通过“桃花潭水”的意象得到了生动的呈现。

《登鹳雀楼》抒发的不是情,而是理,一种具有超越意识的哲理,“欲穷”者,尚未穷尽也,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并不满足于眼前秦晋高原落日之美和大河奔流之美,所谓“千里目”,千里是一个大数,不是十里八里,也不是三百里,五百里。诗人所要追求的有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样极其广阔的境界,有的学者认为,一二句所写是诗人站在第二层楼所见,所以要更上一层楼,我则认为诗人的“欲穷千里目”是要看到白日落在山的另一面,另一面会是怎样一个景象;是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数千里,奔流到海(海又是何其宽广)不复回的完整的宏伟景象,因此“更上一层楼”不是形而下的实指,而是在形而上的想象中超越日常生活有限的视野而进入到无限的那种“更上一层楼”。

登高才能望远,这是常识,王之涣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通,富有诗意地升华为哲学层次的哲理。当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演绎,不仅观赏胜景需要“更上一层楼”,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更高更远的进取精神。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唐王朝衰微的时代精神的映照,而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盛唐精神的象征。

《登鹳雀楼》把景物与感情、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想象、具象和抽象、有限与无限,浑然―体地提升为哲理,我想,这才是《登鹳雀楼》魅力所在。

《登鹳雀楼》四句全用对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骨高”指的不仅是间架结构的高,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超越、进取的精神。前一联用的是工整的正对,“白日依山”对“黄河人海”,“尽”对“流”,(“尽”是无,“流”则是有),后一联则是流水对,最后一个“楼”字扣题。

经典古诗鉴赏篇八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9.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经典古诗鉴赏篇九

这句诗的意思是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

《浣溪沙》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一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夕阳西下”一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作者简介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经典古诗鉴赏篇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中的哲理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篇并不讲哲理的,但是它其中有一句两句讲的是哲理,这样的诗也叫哲理诗。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很有名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整个这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了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就是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这个诗就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它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说理,写景是为说理服务的,全诗的重心不在写景,重在说理,这是中国哲理诗的第二个境界。最高的一个境界、最好的一个境界不是这种形式,而是通篇看起来没有说理,实际上是在说理。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诗,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一个闺中少妇的怨情,但实际上是一首非常高明的'哲理诗。他讲的是目标和过程的关系问题。这首诗还只直接把哲理说出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在王昌龄的《闺怨》中,全诗没有一句说理,但是全诗就把过程跟目标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层次的哲理诗。所以谈到这里,实际上我们从诗的内容分析讲到了这首诗的特点。

我觉得这首诗它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写景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它前面的两句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大手笔、大写意的手法写了一个阔大的边塞景、写了一个非常辽阔的一个画面,如果这个镜头今天用摄影来拍的话,它一定要用广角镜头才能把这么一个宏大的画面收入自己的镜头之中。但这两句并不是诗人的主旨所在、并不是诗人落笔的重心里所在,诗人的重心在后两句的说理,他明讲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这才是这首诗要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这是作者王之涣在坎坷的人生中悟出来的一个人生道理,他将其写到了诗中,成就了这一首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写景、抒情的比比皆是,用边塞诗来说理,而且把景色和哲理能够融合得这么巧妙、能够融合得这么样没有缝隙——完全是无缝对接,这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王之涣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但是我们在理解上,还应当再加深一步。从表面上看他讲登高方能望远,但是他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这层意思我们要简单说两句。第一层是为第二层做铺垫的,第一层说你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远,第二层说你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个更高就是一个平台。如果你站在全局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国家层面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世界格局的层面上,如果你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的层面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当你处理眼前的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处理得更符合全局,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就在它的说理部分。

拓展:和登鹳雀楼有关的诗

唐·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经典古诗鉴赏篇十一

寂寞流苏冷绣茵,倚屏山枕惹香尘,小庭花露泣浓春。

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此生无路访东邻。

译文翻译

绣花垫褥寂寞地放在帐子里,已经冰冷,只有倚着屏风的枕头仍带着芳香的气味。小小的庭院里,花朵上的露珠就像哭泣时流下的泪水,连景物也带着浓浓的春意。

刘晨和阮肇确实不是仙洞里住着的人,而嫦娥终究是月宫中的仙子。这一生,我恐怕无法追求到自己心爱的女子!

注释解释

流苏:帐上的垂须,此借代为帐子。

绣茵:绣花垫褥。

山枕:指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惹香尘:这里是带着芳香的气味之意。香尘,香雾。

刘阮:南朝宋刘义庆小说《幽明录》中人物刘晨、阮肇二人的合称。二人俱东汉剡县人,永平年间同入天台山采药,遇二女子,留居半年辞归。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后又离乡,不知所终。

信非:确实不是。信,诚然。

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

东邻:借代为美女之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大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又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62620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