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9:15:19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1-13 19:15:19     小编:雅蕊

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总结自己的表现,不要过于主观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在总结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整个过程或阶段的重要事件和关键环节,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下面是一些写作总结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一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1~22页。

1.使学生经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有关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让学生经历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的探索过程,掌握比较千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有关数的大小。

1.复习两位数与100的大小比较方法。

谈话:小朋友,你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介绍:在植树节这天,很多人都会种上一棵小树苗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美丽的大森林吧!

(出示两棵古树的图片,一棵标注78岁,另一棵标注100岁)

你们看,森林里有两位树爷爷在争吵呢,它们都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你们能帮一帮它们吗?

你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方法,好吗?

板书:78<100

引导小结两位数与一百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复习两个两位数的大小比较。

说一说,分别是怎样比的,比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78>3535<78100>3535<100

两个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刚才我们用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了树的年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

谈话:蓝天白云真美呀!在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茄子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启发:比较杉树苗和松树苗哪一种多,就是让我们比较哪两个数的大小?

你会比较吗?先独立想一想,再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全班交流:请各组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点。

谈话:怎样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先用手表示一下,再写出这个符号。

小结: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标注“279棵”的柏树苗图)提出:柏树苗和松树苗比,谁多,谁少?

(2)学生交流后明确:两个三位数的百位相同,可以继续比十位上的数。

追问:如果十位上的数也相同,那又该怎样比较呢?自己举个例子,好吗?

1.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填空,再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片,说说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会比较这个学校男、女生的人数吗?先试一试,再把比较的方法说给同学听听。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填写数轴上的数。

(2)根据数轴上的数,分别讨论两个不等式的填法。通过讨论明确答案不是惟一的,在直线(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又学会了哪些本领?到生活中再寻找一些三位数,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比比这些数的大小。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二

《长度比较》这一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整个教学活动分为“初步感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获得方法——再次实践,巩固新知——灵活运用,发展新知”这四个环节。在导入新课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视觉直接比较物体的长度。接着出示一些物品,是难以用眼睛直接比出长短,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比较的方法,而是通过提供大量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获得长度比较的方法。当学生基本学会长度比较后,再让学生自选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比较,从而新知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培养。此后又有意设计了当物体不能进行直接比较的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灵活运用比较方法的同时,获知可以借助数方格等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1、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语言概括、探究等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会正确运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灵活运用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课件、投影片、实物投影仪、铅笔、尺、彩带、纸条、吸管等。

1、用视觉直接比较旗杆的高矮和小伙伴的身高。

2、创设情景,引出问题,揭示课题。(长度比较)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揭示矛盾,引发思考,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2)小组内边演示边交流比的方法,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比较各种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自己归纳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4)小结:在比较物体长度时,可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来比出长短的。

(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提供大量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获得长度比较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等能力。)

(1)比较绳子的长度。(教材p44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多媒体演示比的方法。

(2)比较两条遮住一半的纸条的长度。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了比较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一部分。)

1、学生自由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长度比较。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

2、小结:比较物体长短可以将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能比出长短了。

(通过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进一步体验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在巩固新知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灵活运用比较物体的长短的方法,(教材p45第5题)渗透用一定的长度单位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2、小结。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及概括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探究比较同分子分数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方法,并能说出算理。

培养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运用分数单位知识说明算理。

自制课件,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一、创设情景,故事引入

1、课件出示故事。

2、设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师引题:猪八戒不会比较分数的大小,真是后悔呀,同学们,你们想学会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吗? (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二、复习

1、过渡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和意义,认识了分数单位,今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点击课件出示复习题)

2、学生读题思考(师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3、抽生答题(课件随着出示答案)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都掌握的不错,今天就请大家运用这些知识来比较下面的分数大小吧。

三、探究新知

(一)、同分母分数的比较

1、出示例1(课件出示)

3/4 和1/4

(1)出示3/4 和1/4 和直观图

自己想好后就跟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

(3)交流方法:谁来说说你们的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结果呢?

a:直接看图得到结果的

b:比分数单位的多少来判断的

交流方法时强调第二种方法,随机出示课件。

(4)出示 1/6 和5/6 3/8和5/8

(同学们真棒,运用这个方法你能比较这一组分数吗?)

出示 1/6 和5/6 、3/8和5/8的直观图

(5)生汇报

(6)归纳小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师:你能举出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例子吗? (师板书一个分数)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几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是相同的。 (板书:分母相同)

师:大家再联系刚才比分数大小的方法,想一想,分母相同的分数我们可以比哪呢?

生:比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件出示结论,大家齐读)

师板书:分子大的分数较大

(7)巩固练习:

2、教学例2

出例题 1/2 和1/4

(1)出示 1/2 和1/3 的直观图

(请大家思考,怎样比这组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汇报 (为什么1/2 大于1/4呢)(相同的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越大。)(在这里强调相同的圆)

(2)3/4和3/6 2/5和2/3 出示直观图

(这组分数又怎样比较大小呢?)

学生汇报 (为什么2/5小于2/3呢?)

(从图上直观地看出,分的分数越多,每份就越小。两个分数都取的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不同。)

师:你还举出这样的两个分数并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学生举例老师板书一组分数

(3)归纳小结

师:请大家比较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找找它们共同的地方。

生:分子相同 (板书:分子相同)

师: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课看出示结论,大家齐读 (师板书:分母小的分数较大)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3、深化知识

师小结:我们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在同一个整体,或是单位“1”相等的情况下才能够按照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进行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相信下面的闯关游戏一定难不到你们的。(课件出示)

4、闯关游戏

一关

二关

三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四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操作实验、观察、游戏等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溶器中水的多少,能正确使用量筒量出水的多少,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乐于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2、知道测量水的多少可用量筒,能正确使用量筒。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使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

设计各种比较的方法。

学生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你的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饮料瓶2、大小量筒,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漏斗。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凤凰电视台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你们想不想玩。

1、学生有兴趣地回答。

2、认真观察,兴致高昂地猜测结果。

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把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自主探究科学知识(哪个瓶子的水最多)

观察猜测

1、谈话:同学们都说是自己对,那么你们怎么证明自己猜对了呢?

分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出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做好小组分工安排。

意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寻求比较哪个瓶子的水多的方法,对学生想出来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保护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验证明

1、小组合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2、实验汇报:哪组已经有结果了?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么证明的?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大胆地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比较液体的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选择。

三、提出问题

寻求方法

动手操作

实验验证

小组讨论验证

1、谈话: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有许多种,有的是很简便的。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个瓶子的水最多了,你还有新的研究问题吗?(装得水多的瓶子比另外两个瓶子的水多多少呢?)

2、分组讨论。你认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你需要什么材料工具?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提出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要学会使用漏斗)

3、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

学生主动想提出探究的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可行的实验方案。

小组合作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自主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参与实验使学生对知识研究更有信心、有激情而更加认真仔细地学习新知识。

认识量筒

1、适时引入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轻拿轻放、视线与液面水平、使用的单位是亳升)

2、分别测量三个瓶子中的水,记录在表格中。

3、任选二个瓶子,得出多多少的结果,作好记录。

认真听老师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积极动手操作,并作好记录。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通过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五、活动实践

1、量出一毫升的水有多少、一杯水有多少毫升、测量你带来的瓶子能装多少毫升水等。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看谁的眼光最准,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兴趣高昂地玩游戏。

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束本课的学习,同时也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五

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有关0的运算。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2、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1、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境图,以及教参给学生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四则运算的顺序。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第二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四课时三步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第五课时有关o的运算。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理解:根据科学课教师用书的《概述》,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比较、估计、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前面学生已经知道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通过应用这一性质自己想办法来比较水的多少,丰富关于这一性质的体验。比较水的多少是手段,认识水的这一性质才是目的。

材料准备: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球、正立方体)2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如形状差别很大的石块)2个;塑料瓶若干套(每套3个,大小、形状均有明显差别,);塑料杯、塑料瓶若干(各有若干套大小、形状均相同。塑料瓶可割去小瓶口,成直柱形容器);直尺、量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研究课题,进行比较固态物体大小的体验:

1.出示两个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的地方时,你是怎样想的?

2. 出示两个大小相近而形状迥异的物体:

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它们哪个大些、哪个小些?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 出示3个装水的塑料瓶(水量相近,但水面高低不同):

请你们研究一下,哪个瓶里的水多,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这种情况下比较水的多少,需要对长、宽、高三个维度同时考虑,显然仅仅靠目测是不可能的,这就引起了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使其中两个维度转化成相同的状况,这样,只要考虑一个维度就可以比较了。这就需要用上水没有固定形状这一性质了。)

(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研究整理汇报内容)

三、 讨论:要确切知道各瓶水的多少,你们想用什么办法,需要哪些材料。

四、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五、 汇报实验结果,着重说明:

1。操作过程和方法;

2.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 把原来装水的三个瓶子和实验中用的瓶子比较,讨论:

1。两组瓶子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为什么后一组材料能确切地比较出水的多少;

3. 如果是两块大石头,能用这个办法比较吗?为什么?

(这个比较是重点。第一个问题是从瓶子的形状来看装在瓶子里的水的形

状;第二个问题是了解改变水的形状,转化其中两个维度,使它变成底面积相等的形状而便于比较;第三个问题是和没有这个性质的固态物体对比,加深对这个性质应用的认识。学生叙述的时候,表达不能要求太严格,意思说清楚就行了。)

七、 介绍量筒,测量出各瓶里水多少的准确数据,考虑:为什么它能起这样的作用。

八、 想办法用量筒比较两个不同形状的固态物体的大小。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不可能直接把固体放在量筒里比较,而要借助于

水,把固态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来比较,这也是水的这个性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经过尝试去找办法。)

九、小结:从具体的依据中,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2.渗透高矮相对性的辩证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中“高矮”一课,先呈现两名学生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街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呈现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则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节课,为了便于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我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一些改动,首先是情境的变化;其次是活动程序的变化。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镇交接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一小部分来自其他四区及八县,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且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作为实验小学,我校各班学生数较多,均为大班教学。因此,真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就成为一大难点。但作为一所区重点小学,而且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精良的师资队伍,坚实的导师后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背景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创新。

1.擂台赛。

(1)请班上自认为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在一上课就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活动刚刚开始,学生还未注意到比高矮时同学穿着鞋子。)。

(2)再请一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请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头上,使其稍高一些,再用布将两人围起来,准备好后请全班同学睁开眼睛比较高矮。

当学生睁开眼睛先是喊出生d高后,看见老师用布围着两位同学时,觉得非常奇怪,强烈要求将布取下。此时全班沸腾了,课堂上第一个高潮出现了。每个学生都在嚷着:“不公平!”此时,教师追问:“哪里不公平?”学生表现出对“作弊”的极度不满,要求双方脱鞋再比。

(3)在否定错误方法后,用正确方法再比较出两生谁高、谁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是突破本课重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一方面掌握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另一方面,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四人小组中互比身高。

(1)在四人小组中,互相比较高矮,有能力的小组还可将四人身高排出顺序。

(2)学生汇报小组中身高比较的结果,并说明用了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在陈述过程中,学生能将注意细节说出,如:脱鞋、挺胸、不能踮脚、尺子要放平等。能清楚地用语言叙述,如:生e与生f比,生e比生f高,生f比生e矮。

(反思本教学环节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汇报,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高矮的方法。)。

3.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

学生进行比较。

4.警车过桥洞。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如教材,并伴有警车的警笛声)。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反思本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高矮不仅只在身高这一方面,在其他方面也存在高矮问题。)。

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三只小兔子站在不同的高台上,但先不出示小兔子身后的格子)。

学生进行比较。

在学生们纷纷发表完各自不同的见解后,在小兔子身后出示虚线格子图,再让学生观察比较。

(反思本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可以通过虚线格子图帮助比较高矮,比前一个活动又进了一步。)。

(二)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

学生举出生活中存在“高矮”现象的例子。如老师比我们高,乔丹比老师高等。

(反思学生在该教学环节中思路广阔,能举出身边的例子,室内、室外的例子,甚至能举出连成人都不易想到的例子。)。

(三)总结,体验。

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在总结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技能进行了总结,对情感体验进行了总结,也表达了各自的喜好。)。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一、二环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自编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擂台赛”“四人小组互比身高”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并从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与要点。

本课教学设计的第三、四环节“长颈鹿与大象比高矮”“警车过桥洞”“小兔子比高矮”“生活中存在的高矮现象的例子”等内容,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上的活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表现的机会。学生从各自的经验背景出发,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交流,进一步获得体验,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24~25页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与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类似,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本班有三名学困生,需要重点关注和引导他们,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计算简便,所以需要学生理解并注意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区别。本节课的讲授注重从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并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由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类比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性。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初步认识,在作业或者练习中已经接触过当一个乘法算式里的因数交换位置后,通过计算会发现它们的积并不变。这节课利用例子,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观察、发现对任意两个整数相乘有同样的性质,从而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对于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选择,同时,对今后整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好乘法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桥梁作用。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难点: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堂学习。

课件、练习纸。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困生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困生2:a+b=b+a。

学困生3:(a+b)+c=a+(b+c)。

师:其实乘法也满足一些运算定律,你想知道乘法满足哪些运算定律吗?(想)。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为即将要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作铺垫,促进知识之间的迁移。

二、探究新知。

你知道植树节是几月几日吗?

1、教学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困生2: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师:要求什么问题?

学困生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学困生1:4×25。

生:还可以这样列式25×4。

设计意图:图片以植树为背景,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认识植树活动中的数学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师: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积是多少?

生:都是100。

师:4×25=25×4(板书)。

师:你能仿照这个式子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让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因数位置变化。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计算,观察,比较,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进而发现规律。这样设计,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交换律的验证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学习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你自己尝试总结乘法交换律。

生: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很好,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学困生2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发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字母表示定律,使知识点由抽象向具体过渡,建构模型,渗透了“符号化”思想,使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性并体会了符号的简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知道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中会不会也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继续观察植树情景图。

(课件出示植树情景图)。

师:一共需要浇多少桶水?怎么列式?

学困生1:(25×5)×2生:25×(5×2)。

师:你能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学困生1:算式(25×5)×2中,25×5是先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生:算式25×(5×2)中,5×2是先算每个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算25个小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设计意图:通过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寻找要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把它计算在练习纸上。

做完后让学困生3和其他学生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什么?

生:积相等。

师:(25×5)×2=25×(5×2)。

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能。

学困生2和其他学生举例。

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

生:不能。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

生:因数不变,积相等,运算顺序不同。

师: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师生一起概括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来总结乘法结合律,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生:能。

师:把它表示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知识的概括和运用能力。

师:比较(25×5)×2和25×(5×2)的算法,哪种计算简便?为什么?

学困生1:第二种,后两个数先乘是整十,容易计算。

师:对。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也可以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发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能够简便运算,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作用。

生:相同点:交换律是交换两数的位置,数和结果不变;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数和结果不变。不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中的数之间是加号连接,数叫加数,结果叫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数之间是乘号连接,数叫因数,结果叫积。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本功,教学中,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分类梳理,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熟知两种定律的区别,对两种定律认识更清晰,应用更熟练。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

36×1919×3627×4×2527×(4×25)。

125××8×367×868×7。

学困生2回答。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上合适的数。

12×32=32×___108×75=___×___。

学困生3回答。

30×6×7=30×(6×___)。

125×(8×40)=(___×___)×___。

其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作用。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

生2:乘法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它们的区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五、课堂检测。

完成后对答案,互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课本27页练习七第1、2、3题。

设计意图:巩固乘法运算定律。

25×4=4×25。

(25×5)×2=25×(5×2)。

a×b=b×a。

(a×b)×c=a×(b×c)。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思路: 。

教学目标 : 。

教材分析: 。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

教学过程 : 。

一、   动手游戏导入  课题 。

(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粗细。。。) 。

二、新授 。

2、        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

二、   小结 。

教学反思: 。

是上一节课《分类》的延续,是小朋友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一起放衣服的情景,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提出比较厚薄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比较事物的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和课件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span/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关于混合运算,《标准》在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中没有提出具体要求,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阐述为: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但考虑到1~3年级学段,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时,要用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所以在本册安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是两级两步运算。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可以两步解答)混合运算等。结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另外五年级以上还要再安排一次,主要学习三步计算问题和运算顺序。本套教材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的。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的。需要说明的是,学完相应的运算顺序后,再解决简单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了。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分步计算改写成混合运算的过程,使其体悟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p56~p57)。

第1课时(p56~p57),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饮料瓶的情境图和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了解两级混合运算和分步计算的关系。再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改成后的算式怎样计算,理解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活动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鞋子价钱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将含有减、除的算式改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出示练习,检查铺垫。

1、教师投影出示下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卡片出示下列题目,指名说说先算哪一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生交流,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3、那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边提问边板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4、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5、指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6、(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能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7、生试着在练习本上进行改写,教师巡视并进行相应指导。

8、指名汇报改写后的算式并板演。

11、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并交流汇报。

13、生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生交流汇报。

3、你能用你所学会的知识,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决。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办法?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创新点: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获取知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空白点:学生如何正确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  具自制的卡片主要技术激发创造性思考、启发引导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五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学生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表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本单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要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本单元的内容所注重的不仅是比较的结果,更关注学生比较的过程,主要采取了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去领悟比较的方法.如教学〈轻重〉课堂上设计了"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的步骤,安排了比较两包糖果轻重的环节,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小朋友们一起掂,一起称,感受物体的轻和重,从而掌握比较的方法,他们发现的有些方法还非常有创意.

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去发现但是其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有待于培养.学生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教简单的比较方法,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并且,学生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

个别学生对大于号与小于号有时容易混淆.第15页第四题,"哪杯水最甜"有学生弄不清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个别学生对于19页第四题中"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的空间想象力差,此类习题,需要搭积木进行操作理解.

《高矮》一课中的多个习题均有难度,学生容易出现错误,不好理解,需重点讲解.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七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经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时灵活应用乘法的运算律。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乘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组,每个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题意。

根据已知条件,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求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

4或4×25多少人,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25×。

(2)解决问题。

25×4=100(人)或4×25=100(人)。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4=4×25。的位置,积不变,因此,可以得出25×。

像这样,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b=b×a。用字母表示为:a×。

随堂练习:

小明买了12支圆珠笔,每支2元,小红买了2只钢笔,每支12元,两个人谁花的钱多?

答案:小红12×2=24(元)小刚2×12=24(元)。

答:两人花得钱一样多。

探究新知2:乘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参加植树的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理解题意。

师:要求25组共要浇多少桶水,就是把总的棵数求出再乘以2,或者把每组要浇的桶数求出再乘以25组。

2.解答: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种这些树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多少:

即:25×2)(5×。

=25×10。

=250(桶)。

3.发现规律。

2等于10,所以运算简便些,但他们的得数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后面5×号相连。

5)×2=25×2)可以写成等式(25×(5×。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乘,如果后两个数相乘能使计算简便些,就利用括号改变运算顺序,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个叫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b)×c=a×(b×c)板书:乘法结合律(a×。

活学活用:

每瓶矿泉水2元,每箱矿泉水24瓶,要买5箱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2×5)(24×。

=2×120。

=240(元)。

答:一共要花240元。

拓展提升。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商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先和被除数相乘,再除以除数,或用这个数先除以除数,再和被除数相乘。

例:16×8)(128÷。

=16÷8×128。

=2×128。

=256。

举一反三:。

32×4)(112÷。

=32÷4×112。

=8×112。

=896。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7037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