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于书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思考和触动的表达。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展示自己深入思考和品味作品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赞美或批评。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对书籍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一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这些教学理念由从抽象到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一、终身学习。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不断实践。
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二
走进新教育,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怎么做,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又需要担当什么角色,一堆疑问在心头。
读了朱教授的书,我们才明白了,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
1前教育家雷迪创建了第一所新教育学校,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强调学生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育是兴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兴旺的教育,不在注重分数,从前的单项教育,片面教育,漠视人的心灵成长教育不复存在。从教六年,作为年轻教师,仍然要坚持探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作为年轻教师,经常有所谓的公开课,从中发现自己的得与失,新教育告诉我们,公开课不是一节表演课,而是每堂课都能呈现活力,每堂课都有公开课的课堂话语,不再仅限于对某节课反复演练打造,而是所有的全部的都能公开。至此想到从前每次听课培训都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哇,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执教,原来过渡语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表扬学生可以那样鼓掌......种种细节让人收获满满,也幻想着自己执教某节课的时候可以自然洒脱,沉稳大气。后来每次都会练习使用课堂话语,练习自然微笑,练习不紧张,无生课堂,有生课堂,收获的都是经验感悟。
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场合,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不次于学校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母。都需要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教育一书当中还提出了新父母学校的核心理念: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地方。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国民素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也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信仰,父母的发展对孩子的精神风貌具有长远的影响。实现新教育,共同努力。新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任我们走远。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三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会被忽视,每一点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他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亲爱的家长们,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忆及思索,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会担心孩子变坏长歪,就像我们种一棵树,播一粒子,我们带着爱和希望,带着努力和汗水,那么收获,是一定的。我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小时候她带着小孩坐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她都给别人让座,自己都很艰难还经常资助一些贫困的人。孩子记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写到他有一位伟大的妈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呀,为什么孩子总这么写我,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和喜悦。所以我们不必跟孩子说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走进孩子内心的十二张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
我觉得这十二张卡片的设计太巧妙了。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但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我想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妨去试试啊!这十二个问题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们在被动地学习,学校里的知识只是主要以传授为主,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的理解背诵记忆为主,以应试为目的。这种教育无疑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并且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孩子。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享受这种优待。所以学校生活不一定是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时家长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许我们没能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没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路,但我想给孩子带去一些快乐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让我们努力去尝试吧。
四、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
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时间读一读此书吧,哪怕只有点滴的收获,对孩子都将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一头输进的是苦水,从另一端流出的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严厉、呵斥带来的是厌倦。
指责的回报是――反感、厌恶、憎恨。
野外运动是快乐的,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效果神奇。
教育应该在厌倦之前结束。过度教育剥夺孩子体能运动,伤害身体!
判断孩子愚蠢的最大好处,是自己没有责任了。
教育效果应以孩子愉快、兴奋否作为标准。
做正确的事,得到错误的评价,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错误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应更多地关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摧毁自信和杀害生命一样,是最大的罪恶,只是有形和无形之分。
当他失败时,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他遇到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四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刘墉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刘墉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五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就是试图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探究教育现象。他在第一章简短回顾了下历史,这其实是为后面论述做了铺垫。他在第二章具体阐释了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原则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在第三章中,他指明了人的可教育性就是人的本质。这就回答了论述教育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博尔诺夫才真正转入了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博尔诺夫的教育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博尔诺夫教育思想的着眼点就是教育应该还原到人的本质,还原到人的需要中来,也就是教育要回到人本身。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气氛之中,总是置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总是需要语言,或者说人本身是置于语言之中的,这样就有了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气氛、空间、时间和语言,也即是该书的第四章、第八章和第十章。同时,在人的本质的认识上,博尔诺夫还借鉴了存在主义的认识。在存在主义看来,偶然和间断性也是人的本质。博尔诺夫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也就成了非连续性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包含遭遇和危机。这就是本书的第五六章。由于存在主义本身是有缺陷的,是一种“黑色”哲学,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克服,这就是第七章。第十一章培养判断能力的教育更多的是博尔诺夫对教育目的认识的深入。博尔诺夫的教育目的与杜威的教育目的在某种意义上面是一致的,即教育不是个人本位的而是社会本位的,即对现存社会的适应,这里的适应包含主动的成分,即对文化的更新和创造。由于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存在的,就需要人有判断能力,需要有培养判断能力的教育。至此,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教育探讨的整个体系便建立起来了。最后,在十二章,博尔诺夫还回答了在教育研究中采取人类学的观察方法的意义,存在的争议以及对其的应对和回答。总的来说,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是异常紧密、清晰的,并且前后之间衔接也很自然,体现了很好的层次性和整体性。
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即是用哲学人类学的方法原则来研究教育。因此,其教育人类学的方法原则来源于哲学人类学。哲学人类学思想作为人的本质的学说具有三个普遍的原则,这三个原则构成了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关于还原原则。博尔诺夫认同了普勒斯纳的观点,即不要在从人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来考察人,而是要从人和首先由其创造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人。人作为“文化发祥之地”对于文化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它并不能独立于人也不具有人必须服从的规律性。相反,正是这是人的需要才产生了这种规律性。在博尔诺夫看来,文化的产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本身同时在塑造自己,只是不作为一开始起就业已完成了的生物,而是完全作为历史的生物来塑造的。因此,要理解文化领域就必须还原到人的需要之中去。
关于工具原则。工具原则事实上就是对还原原则的逆推。博尔诺夫说,“假如人类学的还原原则曾从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人出发来理解客观文化领域,那么我们也可以把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关系颠倒过来考察,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人出于某种内在需要创造了这个文化世界的事实中,可以对人本身推断做出什么结论?”也就是说,还原原则是通过的人的需要来认识、理解文化领域,而工具原则是将其颠倒过来,即把文化作为认识人的需要,认识人的本质的工具。在还原原则和工具原则的关系上,博尔诺夫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具体应用中也应该结合起来。
关于解释原则。由于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现象都是文化现象,因此对于那些非文化的人类生活现象需要采取另外的一种研究方法即采取解释的方法原则。在博尔诺夫看来,人类生活中的一些随意生活现象具有一种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说,这些生活现象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反应,我们要从整体上获得对人本质的认识就必须从整体上对人的本质做出解释,也上就是说既要分析解释人的文化现象也要解释人随意产生的生活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释原则是最普遍的原则。而同时,还原原则和工具原则也离不开解释。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六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p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七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是在某个学校的宣传条幅上,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后来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才知道它的出处,原来是朱永新教授在谈新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的观点。这句话应该是新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新教育的目的所在,更应该是新教育精神的最终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认为应该解读为“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讲一个故事:1536年瑞士的钟表大师塔·布克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入狱后就被安排做钟表,在那样一个没有欢乐和自由的环境中,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他都无法做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整天乐悠悠的,每天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他后来越狱成功后总结为是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心境。
一个钟表师的创作尚且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和合理的环境,那我们祖国花朵的学习与成长呢?
他们整天处在一个“唯分数是图”的环境下,整天除了中规中矩的接受式学习,刻板式训练,分数高,就能得到所有人的赞扬,分数低,很可能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白眼。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样的一种氛围,这样的一种心境,孩子们的心情能够放松?禁锢和压抑已经使孩子们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和冲动,甚至会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上学是一种负担。更有甚者,就连该让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课上,由于安全问题的禁锢,孩子们连最起码的“随意奔跑”的权利都被剥夺了,何其可悲!
叹其可悲的同时,多羡慕《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主人公小豆豆和他每天都欣然向往的巴学园,在小豆豆的心里,巴学园是个充满神奇力量的地方,他在那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不用为了闯祸而遭到批评,当然你得给自己闯的祸用自己的力量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那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小豆豆觉得在这里到处都能让他学得开心快乐,让他充满斗志,让他怀着感恩的心和尝试的勇气。
多希望我有一根魔法棒,在空中这么一画,就能让孩子们在小林宗作所创建的那样的巴学园里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过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充满激情与成就的学校生活。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这样的光环下,我们的教师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对有些人来说甚至成了一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后顾无忧去辞职不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尝试过一种幸福快乐的教育职业生活。快乐的心境是一切创作的源泉,当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工作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复、繁杂的工作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这时候的工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教师精力充沛,思维缜密,想象丰富。
另外,我们的学校也要为我们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保驾护航,不要再用那种亘古不变的制度来压抑教师的成长,应该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精致管理,让我们教师的工作是“累并快乐着”。用快乐的心境,专业化的心态,端正的态度点亮每一个孩子童年路上前行时的每一盏灯。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这是专家、学者提出的一种构想,我们的教育领导机构、学校、教师能紧贴这样的旋律,在顶层设计,在制度构建,在氛围营造等诸方面形成一种环境,唱响音符。这样,专家、学者所倡导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才触手可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的生活”不会成为望梅止渴的一种奢望,摇篮里的教育永远也体会不到驰骋在草原上骏马的风采!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八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咨询的发育和发展、阅历的扩大、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在学习上面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困惑与问题。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咨询问题,重视对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教育,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的共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师资,未来教育的成效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也不能例外。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现代化,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水平,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学生健康心理咨询的形成绝非一因一果的单线联系,它是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师心理咨询品质的优劣、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内容,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竞争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提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小学生的心理咨询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中,要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了解自己,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给我们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指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定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主要内容,也指出了一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工作,所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中小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心理咨询健康选修课、心理咨询知识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加强师生交流。“要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渠道”。要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指导家长营造家庭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环境,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良好的形象影响自己的孩子。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九
我含着泪水又一次看完《因持守而美丽一记全身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这个案例。她的事迹感动着我,不仅是因为她舍身救人,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一生代表着我们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在岗教师。
在05年3月31日壮烈的举动之前,殷雪梅就是我们千万小学教师中平凡的一员,是一位执教29年的平凡、朴实、善良的普通教师。29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光辉的大事,更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她知道,人民群众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寄托给了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她对待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她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把交给她的任何班级带好;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29年的教育生涯,脚踏实地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正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本质特点吗!也是我们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基本要求。我们在岗一天,就该绑紧这弦。教师,有多多少少这样的教师在这教育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车祸是偶然的,教师的爱和责任是真切的,在危急关头,教师的舍己救人是必然的。在危险来临的时候,殷雪梅做到了,重庆市开县教师群体做到了,还有更多的教师也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把爱献给学生”,“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老师在,学生在”,“在危险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有爱,我们有责任。
殷雪梅用她的壮举写完了她一个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今天我们追随她的魂。因为她的伟大是寓于平凡之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难怪周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让我们全体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谱写好合唱好每一曲教育曲子吧!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十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家是一个十分绿色环保的家庭。
首先,我家厂里工人们统一使用了太阳能电水器,这样可以省下很多电热,并且温度可以自由调节,解决了工人的洗澡卫生问题;我们又统一使用了全自动电热开水器,这样的话,可以给工人和家里以及附近的邻居们提供方便的开水,而且还防止工人过去用的电老鼠再次出现(电老鼠容易引起火灾等危险)。
以前家里食堂做饭的柴火都是林厂里买来的木头柴火,既危害环境,又不方便。现在我们都改成了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废弃花棉,要是用它来烧火的话,不仅能够减少对森林的砍伐,还保护了环境。况且花棉烧起来既方便又轻便,非常实用。
我们吃饭的时候也习惯了使用多次性筷子,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避免了对大自然资源的掠夺。剩菜剩饭又都喂养了家禽,一举两得,母鸡同时可以生蛋,我是很喜欢吃鸡蛋的。同时爸爸妈妈还给鸡搭了鸡窝,家里的卫生就不像散养的时候那般糟糕了。
我们厂里还常常把生产下来的.废品棉条和一些磨损的钢铁零件卖给收废品的。还有宿舍的水空调排出来的水,我们把他们用来去浇地,或者将它用作别的用途。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又减少了废品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我的家庭在厂里给工人们灌输的是爱厂如家的理念,同时家里也很环保。妈妈把洗澡水用来冲马桶,拖地,打扫卫生。我也为家做出了供献,我用了一个很普遍的方法,把一个瓶子灌满水放入马桶水箱中,这样又节省了水资源。还有虽然夏天很炎热,但晚上空调只开到28度(空调的温度是16到30度),而且阴凉了就及时关闭。
虽然我有一个绿色家庭,但我希望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工人们有时空调从早开到晚,浪费了很多水电。有时花棉多了,就一把火露天烧了。还有工人把每天生产的拉及堆在河边,污染了环境。应该改善这些现象,我也常常和爸爸妈妈交流这些环保小知识,争取让厂里绿色生产,家里绿色生活。
我们大家要让森林绿起来,天空蓝起来,鱼儿游起来,鸟儿飞起来,地球妈妈笑出声来!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十二
与“新教育”的不解之缘源于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这段时间再次翻读了这本书。当我细读了这本《新教育》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也深深体会到这份情有独钟其实就是因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第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第三,四种精神: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第四,五大理念: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第五,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第六,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并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另外,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
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己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己,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自己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新教育生活。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十三
“用一对很冷的眼辨别是非,一双很勤的手应对工作,两条很忙的腿踏平前途,一种很自由的心情感受生活。”这里讲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客观、冷静;这里讲的是一种工作方法――努力、勤恳;这里讲的是一种奋进方式――勇往直前;……不论怎样去品味这段话,我都觉得哲理很深。这段话是摘自台湾着名作家――刘墉的新作《靠自己去成功》。《靠自己成功》是刘墉作为一位成功父亲,为女儿走今后的人生之路提的一个警醒,这是对女儿的期盼;是对女儿的鼓励;更是对女儿的谆谆教诲……我也为人女,看了这本书,我对我的人生路有了新的规划,对我崇敬的作家――刘墉有了新的认识。刘墉,说他是画家,他有近三十多部中外广大读者所痴迷的文学作品问世;说他是作家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各国展出,受到世界的瞩目。于是,“作家”、“画家”、“艺术家”的头衔接踵而至。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人们对于刘墉的评价不够全面。在我眼中,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请注意,在上文中,我在“教育家”的上方加了一对引号,这表明,这里所指的教育家并非是在教育机构里的精英,而另有他意。刘墉的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曾出版四本书;他的女儿刘倚帆擅长绘画、小提琴,曾获得“布什总统奖”。可见,刘墉在家庭教育方面卓有成效,他同样是位资深“家庭教育家”。在这方面他也一定怀揣绝技。《靠自己去成功》一书正是从侧面揭开了这“绝招“的神秘面纱……本书中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出更深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刘墉懂得“避而后谈”。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但是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刘墉懂得“换位思考”。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家长的艺术。他也是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将自己的“教育家”天赋公之于众,更是用这本书唤醒了那些为教育儿女而彷徨无助的家长和“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我们,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是长有两只翅膀的天使,可以自己飞翔、靠自己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篇十四
从事教师行业来,《山东教育》走进我的生活,教育着我,启迪着我。从中既学习了她教育管理类富有创意的经验,又了解了教育改革的最新方向;既学习了对后进生帮扶的方法,又接受了教学设计的新理念。《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是:任何成功的教师都付出了很多艰辛,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正因为这种爱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从该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值得我学习的榜样,他们坚韧、好学、勤奋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我的一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上有所成就,通过阅读山东的教育报刊,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桶水如果不更新它,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现代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单纯追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多点鼓励、少些责备,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可以信任依赖我们老师。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
再次,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在我们班,只要你在进步,有特长,有一颗热爱班集体的心,人人都有获奖的机会。奖励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有时是一句评语,有时只是一颗顺手画来的小星星。这些做法,都缘于《山东教育》对我的启迪,她的教诲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她教给了我如何奉献与付出;教会了我如何管理;使我懂得了责任;她时刻激励我培养创新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创新的教师;她让我感悟到“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献出挚情,我们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尊重”、“只有当我们用感情激发感情,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时,才能成为学生才智觉醒的过程”。
《山东教育》那一个个师生间相处的案例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
一期期刊读完,掩卷而思,收获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思想需要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怀揣着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山东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772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