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热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7:36:08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热门16篇)
时间:2023-11-14 07:36:08     小编:翰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思考和设计课堂活动,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教案的编写和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案的编写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一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标2、3。

目标3。

ppt。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教学内容: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会认、会写的字,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刻画的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对人物作出评价。

一、教学内容:

学习文中生字新词,了解稻草人,感知课文《稻草人》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积累“勉强”等词语。

(2)默读课文,简要地讲讲稻草人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拼读生字词然后教师检查并指正,引导探索好的识字方法,帮助识字,达到掌握本课字词的目的。

(2)听录音,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稻草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文中老太太的同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分析。

(1)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了解稻草人的心理变化,理清课文层次。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写好本课生字,课文录音课件。

五、教学构思:

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生活实际中,谈谈对稻草人的认识,拉近课堂与学生认知距离。从而切入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是怎样的,再默读课文谈谈课文讲了稻草人的什么故事,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清课文脉络。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即将成为过去,同学们......

2、请同学读第一单元《导读》,指名说说告诉我们什么。

4、教师点拨文学知识:“童话“是一种文学体裁,那么文学体裁还有: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寓言、民间传说等。

童话的特征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运用夸张手法编写的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取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

1、简介作者:叶圣陶。

2、联系生活谈谈对稻草人的了解。

(三)出示小黑板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1、生自由拼读等不同形式的认读。

2、教师指名认读,注意强调“穗、甸”的读音。

3、激励学生进行挑战(我会组词,我会扩词,本课生字读平舌音,翘舌音等内容进行挑战)。

4、教师着重指出个别生字的书写:“橘、穗”等生字。

(四)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稻草人的一个什么故事。

2、全班反馈。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引导质疑:叶圣陶先生笔下的稻草人是什么样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齐读课文并反馈(尽责任)。

3、研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尽责任的人?

a、找出中心句:稻草人非常尽责任。

b、找出能体现尽责任的部分。

c、认识本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六)小结。

七、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

2、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想想稻草人的情感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

(2)积累本课词语如“平板板、尽责任、沙拉拉、费苦力。

八、板书设计。

一、(1--2)稻草人整日整夜站在那里,非常尽责任。

二、(3--8)稻子长得好,稻草人高兴;有祸事发生,稻草人焦急、发愁。

三、(9--9)稻子被吃光,稻草人很痛心。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三

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而人能用神舟飞船去太空,高铁南北相连.

小至遂道打通缩短了距离,以前老家到宁海走山路爬枫槎岭,人走黄胖,而此刻,开车二十分钟。

用手指头数数,天翻地覆大变样。

家门口,小汽车进进出出,十几万小车是代步车。

城市的房子,老房子都拆得拆,好象是旧城改造,富了拆迁户,而集居了商业化的小区,购物,娱乐。

我们的祖宗是不是高兴还是在担忧,确实,存在着是否就合理,手机,电脑,无线网。

生活太丰富了,想去哪去哪,想吃啥吃啥,想玩就忘了睡,胡噻海吃。

到如今,交通出行堵,吃出来的满身都是病,人都太享福了,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而这也产生了好多催生的食物,基因裂变的种子,你防备不了这个世界偷去了你短短的时光。

人是不是太贪了,高楼林立,房地产开发。

将近十年间,房奴产生,一线二线的你支撑的是几百万几十年的`银行债务。

人不能停止奋斗,还不能保证哪一天人抛个锚,出点个状况。

心那个虚,生活由不得自已。

有一天,看看城市太挤,天也太朦胧,来到老家住几晚。

抬头看天,没工业化产生的气味,仅飘着柴灶的人间烟火味。

而微信朋友圈,冬天的景色是朦胧照,雾那个霾还要请风来吹散,我想,是看天脸色的季节了。

古有草船借剑,今有雾霾有风见天。

观山望天,鸟鸣鸡飞狗跳,原生态。

蓓蓓妹妹说,还是乡下好,空气还不沾霾,大水库还是天然的大水缸,没有污染。

宁海还是个后花园,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感恩天,感恩地,感恩这个大空间;我们但是是宇宙间的一粒小小的尘。

人与万事万物都能和谐相处,能量平衡。

空气;食物,阳光。

还有我们的食物链;尽量别吃众生肉,多吃素。

这天吃了它;明天来讨债。

佛知因,人知果。

天;地,人,有很多微妙的呼应,愿天地吉祥。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四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标2.3。

目标3。

ppt。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天、地、人”

2.互动活动二:同学们反应真快,如果我把这个游戏变成“相反词语对对碰”,你们会吗?比如我说左,你对――右。

3.(教师板书“天”和“地”)引言:我们生活在天和地之间,我们是――人。(板书“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最能走近其心灵的,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两个游戏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让孩子在游戏的“趣味”中慢慢走进学习目标,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欣赏童谣,认识“你、我、他”

1.播放童谣视频。(你是妈妈,他是爸爸,我是乖巧的小娃娃。妈妈对我说:“孩子,孩子,你是妈妈的好娃娃。”爸爸对我说:“娃娃,娃娃,妈妈对你说的啥?”我对爸爸说:“爸爸,爸爸,妈妈说我是她的好娃娃。”你和我,我和他,你我他是一家,什么都不怕。)将视频定格在最后一句话。

3.互动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同学,用手势分别指自己、一名同学和另外一名同学,引导学生交流:“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然后,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表达。

4.教师板书“你我他”,学生认读。

设计意图:童谣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观察体验中体会“你、我、他”的基本意思,然后进行互动交流,在实际的情境中再一次感受三个人称代词的不同含义。

三、利用字卡,认读生字。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6个会认字,学生充分认读。

2.同桌合作: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同桌读错了,学生可以当小老师教同桌读字。

3.开火车轮读字卡,有错及时纠正。注意“人”是翘舌音;“天”是前鼻音。

4.自主识字:我们怎样才能把它们记住呢?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字,一边观察字卡,一边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5.学生举字卡到黑板前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天:(1)联想识字。独体字,“大”字多一横就是“天”,“夫”字不出头也是“天”。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引申为头顶以上的天空。

(3)组词识字:天上、每天、天真。

地:(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土”,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地”。

(3)组词识字。大地、地面、土地。

他:(1)熟字加偏旁识字。左右结构,“也”字左边加个“亻”。

(2)“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左边是“亻”,右边是“也”,合起来就是“他”。

(3)组词识字。他们、他人、他乡。

(4)形近字比较识字。“地”和“他”的右边都是“也”,字的左边不同,“他”与人有关,所以是“亻”,“地”与土有关,所以是“”。

人:(1)数笔画识字。独体字,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捺。

(2)字理识字。象形字,出示图片,古时候“人”字像一个人的侧视形象,头、臂、身、腿、足齐全,突出了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3)猜字谜识字。“天下一绝”或者“春节放假三天”。

(4)组词识字。大人、人民、人们。

我:(1)联想识字。独体字,“找”字头上多一“撇”。

(2)组词识字。我们、我的、我家。

这一课我给孩子们创建了有意思的ppt,使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满满,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想让学生获得浓厚的识字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识字活动中,这一节的识字体验尤为重要。然而,刚入校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注意力维持时间尚短,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也容易消散。因此,识字教学必须建立在“趣味”的基础上,借助多种活动进行,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引导学生经历识字过程,获得识字体验,最终准确识字。

但是还是由于对每一个孩子还不够熟悉,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差异性,只做到了一视同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给学生准备充分的游戏来熟悉课堂。课堂语言不够充满童趣,在课堂上孩子们的纪律只能维持三十分钟,会有学生容易走神。

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授课。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来教导学生,进一步强调学生的课堂纪律,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备课时尽量准备几个小游戏,在学生分神的时候用小游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的原因,激发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突破:

1、课前收集有关龙的成语、图片、传说、甚至歌曲等,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对龙有一种感性上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对于龙的喜爱、崇拜之情,以及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师:齐读单元主题词和课题。

师:总结练习题情况,点明本课学习重点。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和练习,说说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内容?

生:自由作答,估计学生可能会答到以下问题:龙与中国人的关系;龙到底是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的具体原因;总的讲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的原因。

二、精读课文,深化理解。

1、生齐读课文第一句“提起龙,中国人莫不引以为自豪,有时还自称为‘龙的传人’。”(分别请两个同学读此句,重点读出“自豪”之情。)。

2、师:中国人为什么自称为龙的传人?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4——7自然段。

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生。

师:从哪些段落中的语句中可以看出中国人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原因之一:总起句——龙威力无比、变换万千、无所不能的。

具体描写——龙王高居天上,也能潜入深渊;它能呼风唤雨,也能翻江倒海。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处理步骤1:

(1)、请孩子读出总起句,教师重点引导“威力无比”“无所不能”的理解和全句的朗读,读书骄傲之情。

(2)、师:哪些语言文字在具体写龙的威力无比和无所不能呢?——抽同学读具体描写的句子。

(3)、师补充相关龙文化: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神,帮助皇帝统一了中国,又力保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在龙的身上,人们寄托了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4)、生带着情感再读这一段。

原因之二:总起句——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

处理步骤2:

(1)、抽同学读第一句,抓重点词“至高无上”体会。“至高无上”的意思:再没有。

比这更高的了。

(2)、师:哪些语言在具体讲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齐读具体描写的语言。

原因之三:总起句——龙在老百姓心中,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具体描写——所谓“金龙献瑞”“龙凤成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说的就是这种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

处理步骤3:

(1)师:龙的形象并非帝王所专有,在老百姓心目中,龙还象征着什么?

(2)抽同学读第总起句。

(3)师:哪些语言具体讲这种自由欢腾和完美?——读具体描写的语言。

(4)抽生讲“金龙献瑞”“龙凤成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的意思,体会这种自由欢腾、祥和幸福。

(5)民间的哪些有关龙的活动能让你有这种喜庆祥和的气氛?(舞龙灯、赛龙舟等)。

(6)请同学们看图,你感受到了什么?(畅所欲言。)。

(7)师补充龙文化。

在封建社会,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尊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龙更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

(8)再美滋滋的幸福的读读这段文字。

4、学习一二段。

师引: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那么龙和中国人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生读第一段“古往今来”到“龙也深受人们喜爱”。

龙到底是什么呢?宋代画家董羽怎么认为?——生读描写龙的语句。

师:补充图腾文化: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中国人认为龙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完全把龙当成心目中的神。

5、师:因为龙是威力无比、无所不能的,所以——生读“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因为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所以——生读“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因为龙在老百姓心目中,象征着自由欢腾、祥和幸福,所以——生读“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

(生在读时,师顺势出示这句话。)。

师:“自称”从表面上讲是什么意思?——自己称谓自己为龙的传人,不是别人称谓的。

从深层次上看,“自称”这个词里又包含着一些思想感情。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是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我们对龙本身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喜爱、崇敬、赞颂。

请两个同学骄傲的读这句,再全班齐读。

6、师:请孩子们再读课文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发现了什么?再将这两句和题目连起来看一看,又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扣题呼应,前后连贯一致,结构严谨。)。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师语:龙,集日月之精华,会天气之灵气,具百兽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在这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还将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

2、生一起读开头一句,最后一句。

3、师重点引读3——7段。

四、拓展积累,丰富语汇。

1、师引语:作为龙的传人,我们更应该记住有关龙的成语,请同学们说说从本课中积累的龙的成语。(生说师出示板书,并齐读。)。

课外你积累了哪些有关龙的成语?(生自由说,师出示一部分,并让孩子齐读。)。

2、动笔写写,摘抄书上的成语和黑板上的成语,越多越好。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八

教科书第58页的“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屏幕,练习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同学们,鹿老师组织了一个旅游团要到大森林里去游玩。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坐上我们的小火车,准备出发了。(放音乐;火车开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律动)。

出示课件:美丽的大森林。

师:瞧,美丽的大森林到了,有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今天小动物们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去他们中间玩,你们谁想去呀?

生:……(争先恐后地说想去)。

生:行。

师:我们先去看看草坪上的小动物都有什么问题呀?(课件拉近第一幅画面,并演示)。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

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谁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呢?先请你们集中五人的力量分小组研究一下。研究完以后,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进行汇报和订正。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研究的结果?

生:我们组列的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们?(引导学生提问题)。

生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生解答:因为原来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了3只,求草地上还有几只就是求还剩几只。这3只小鹿是从9只里面跑掉的,所以用从9只里面去掉3只,就是剩下的6只。

生提问:9-3为什么等于6?

生解答:因为9能分成3和6。或因为3+6等于9,所以9-3=6。

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数学学得真好。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过渡:看着这幅画面,你还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看草地上的`蘑菇)。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右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6=2。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左边有6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左边的6个就是右边的2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2.生提问:草地上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左边有几个?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解答:8-2=6。

生提问:你为什么用减法?

生解答:因为知道了一共有8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从8个里面去掉右边的2个就是左边的6个,所以用减法。

师引导:还有发现不同问题的吗?

3.生提问: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师:你发现的问题真好,同学们听清楚了吗?我们再请他说一遍,好吗?

(生说,课件依次出示:6只,大括号,?只)。

师:这个问题我们请同学们分小组来解决,好吗?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提要求:要说清楚你们小组采用的是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怎样列的算式。

生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加法,因为这个问题得求总数,我们只要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就行了,所以用加法。列的算式是:6+2=8。

二、反馈练习,强化新知。

(课件出示鸭子图。)。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小结:大家帮助小鸭子解决了问题,听它们在谢你们呢?(课件演示鸭子叫)。

课件演示声音:小鸭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问题呢?

师:这是谁的声音呀?(课件出示猴子图)原来是小树林里的猴子们等急了,你们能解决猴子们的问题吗?自己完成。

学生写出算式,然后集体订正。

三、当堂作业,巩固新知。

(一)做题小竞赛。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继续帮助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呀?

生:想。

学生独立做题。

集体订正。(指名直接说算式,集体判断,最后挑出一个题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对全做对的同学进行奖励。)。

学生随意说。(教师相继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教育)。

让我们开启小火车回家吧。

(二)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第13、1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订正。最后集体订正。

(三)请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学生随意说。

四、课堂总结。

师:数学知识真重要呀,他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实际问题,我们一定要学好它。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九

授课教师。

穆天宇。

学校:

铁西区红星小学。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情感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么?

2、关于龙,你都知道些什么?

3、谁知道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

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协助完成任务。

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龙的资料。

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充分读书,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

3、集体汇报交流。

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引发情感共鸣。

创办专题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课外。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养。

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

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人物形象,抓关键字词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4、学习古典小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标2、3。

目标3。

ppt。

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二、合作探究。

1、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说说从哪个角度来概括的?

2、分析人物形象。

1刘备来茅庐邀请诸葛亮,在哪些地方足见其诚心诚意?

请找出相关语句内容进行交流概括其形象。

链接;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忆往事时写下《出师表》,看他是怎样看待当年刘备三请他的?展示《出师表》节选。

3、文章主要写刘备与诸葛见面,却多次写张飞,文中是怎样刻画张飞的,有什么作用?

小结:

三、总结巩固。

仿写运用。

类文阅读:《借东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的?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二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同学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局部。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小朋友。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小朋友抱回来抚养。)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陆续出版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十多部著作。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学习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自学诗歌,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补充材料: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四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变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我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主题图,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始,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材料——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

课末,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截取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视频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五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人教版三顾茅庐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材、学情分析:

《龙的传人》是北师大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12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历代的中国人对龙的认识,以及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气息。基于教材特点,本文教学的重点应是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龙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人为何自称为“龙的传人”。由于全文语言比较平实,因此,激发学生作为龙的传人以及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是教学的难点。另外,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理解“图腾”时具有相当高的难度,因此,理解“图腾”也是难点之一。

本课时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龙到底是什么及中国人为何自称为“龙的传人”。

2、能结合语境、联系生活、运用网络,理解有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掌握一些带“龙”字的成语。

3、凭借网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会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拓展性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网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手段:

硬件媒体:计算机     软件媒体:文字 画面   声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安排:

以语言导入引出课题后,安排三读,达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莫不”、“震为龙”等意思较为浅显得词语,知道课文是围绕“龙到底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这两个问题来写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2语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龙的传人》,教师板题,学生读题。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你对哪一方面比较感兴趣?那你读给大家听听。(学生交流)对你感兴趣的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遇到困难可运用网络解决。

【学情预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朗读交流,再次熟悉文本,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

【教学策略】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尽快与文本对话。

二自主研读。

学生选择相关内容阅读,浏览相关网站。

【学情预设】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就会浏览网站上龙不同时期的形象,董羽所说的龙的九种特征,及不同民族的图腾形象和解释。认真四至七自然段的,就会研读成语的意思,观看相应的图片,如欣赏“龙飞凤舞”的书法等。

【教学策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研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为学生创设潜心读书的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

三组织交流。

1学生读文,交流“龙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步:读课文。

第二步:交流:通过研读,你懂得什么?教师相机展示各种时期龙的不同形。

第三步:在研读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教学策略】读议结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交流自己能掌握的内容,并通过图片,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龙的发展史,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引导学生学会用网络查询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搜索“董羽”,找到他所说的原话,来了解龙的第九种特征。对于“图腾”,让学生观赏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图腾,文字与图画并存,更好地理解“图腾”的含义。利用网络来解决字词上的难点。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以汇报学习成果的形式,积累语言,交流所得。对于学生能掌握的,诵读积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教师教会他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2学生读文,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这一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能通过读课文从三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即: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换万千、无所不能的;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交流时概括的这三句话,点明这位学生是在四到六自然段每段中找出了一句中心句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那么,课文是怎样写龙的这些特点呢?顺势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每段的具体内容。

第四自然段:说说带“龙”的能表达“出类拔萃”含义的成语。扣住“变幻万千、无所不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等词语指导朗读、感悟。怪不得《周易》中有“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说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找寻相关语句联系朗读,读出龙的本领之大。作为如此出类拔萃的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传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要努力学习,不愧为“龙的传人”的称号。

第五自然段: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带龙的词语,利用媒体,展示“龙袍、龙椅、太和殿”,这是多么高超的艺术,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要传承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要传承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

第六自然段:抓住四个成语,尤其是通过对“瑞”的理解来了解“金龙献瑞”的含义。借助网络欣赏书法作品来感受“龙飞凤舞”,播放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录像,理解“龙腾虎跃”,激发民族自豪感。

第七自然段:通过对前几段内容的小结,引读最后一句话。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对照朗读,体会中国人喜爱龙、以龙为骄傲,是龙的传人。在歌声《龙的传人》中,播放卫星升天画面等画面,把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由感受龙的本领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瑰宝,运动健将们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不同角度,逐步深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作为龙的传人的自豪感。

四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龙的传人,你想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龙的知识。

【学情预设】通过以上入情入境的学习,学生喷发的情感需要宣泄。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并写在留言板上。课后自由浏览网站。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积累语言,表达情感。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将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

分析:。

1在教材分析上,虽然课文讲了“龙到底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这两方面内容,但从课文的题目来看,重点应该放在第二方面,因此,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让学生自主阅读,遇到困难,借助网络解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上,这样,避免了每段平均使力的缺陷,使之重点突出。

2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许多地方的设计做得更到位。比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龙腾虎跃”时,播放刘翔跨栏的录像,不但让学生感受了”龙腾虎跃“所含有的那种生机,更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我把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在每段的教学中,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紧扣龙的传人也是出类拔萃的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又从龙袍、龙椅、太和殿这些龙的精美中感受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如此教学,把情感始终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显得自然、和谐,又突破了难点。

3在此设计中,我还让学生感受到了围绕中心句把文章写具体的写作方法,通过第一与最后一段的前后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这显然更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课标要求。

4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结合本课的学习,我设计了小练笔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84427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