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应该怎么去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一
本共同体以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为载体,本着合作研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与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园本课程建设相关活动。如,课程游戏化建设研讨、项目进展汇报、项目开展困难对话交流、项目成果展示交流等,请进来——邀请专家讲座,走出去——组织共同体主要成员或骨干教师到市里同类项目研究幼儿园参观学习等。
希望共同体成员能够通过共同体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促成教师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的转变,促进各项目园的园所特色发展,真正实现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本共同体的成员单位包括我区入选省级、市级以及补报市级项目的14家幼儿园,包括:秣陵中心幼儿园、谷里中心幼儿园、淳化中心幼儿园、清水亭幼儿园、东善桥幼儿园、上峰幼儿园、龙都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翠屏山幼儿园、天地新城幼儿园、示范幼儿园、天元城幼儿园、百家湖幼儿园、竹山幼儿园。各成员单位的课程游戏化项目负责人(业务园长)为本共同体的核心组成员。
三
1、 本共同体每学期组织两到三次课程游戏化建设专题活动,全体成员单位参加,由课程游戏化项目园轮流提供学习、观摩现场。承担活动的幼儿园需提前形成相应的活动方案报教科室,并组织拟定下次活动主题、时间及承办单位等。
2、 本共同体根据需要邀请省市幼儿园课程建设专家、领导来园讲座,组织成员单位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涵实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相关培训,广泛深入学习省、市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3、 各成员单位要努力挖掘本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相关资源,强化园本特色活动,积极推进省市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以各自项目研究为载体,定期开展活动。
4、 组织成员单位与其他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对接和交流,扩大成员单位对外开放、交流的密度、深度和广度。
5、各共同体成员单位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如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可向课程游戏化建设共同体负责人申请援助,由共同体负责人邀请专家协助研究或进行指导。
6、 各共同体成员单位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教科室主任)需加入区课程游戏化建设qq群(群号:xxxxxxx)。学期初,以项目为单位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实施方案;学期末,提交课程游戏化建设阶段研究小结。并及时到qq群文件下载相关学习资料,组织本园教师积极学习交流、研讨。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二
为落实“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分享,依据20xx年孟津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孟津区第三教研共同体全体成员单位通过完善制度措施,积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聚集课堂四度,致力教学减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教研共同体成员单位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落实“双减”政策,共研高效课堂。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为“致力教学减负聚焦课堂四度”。在落实“双减”的同时,引导老师们严谨教学,立足于有质量的课堂。聚焦课堂“四度”,即课堂教学的知识引导有精度,目标达成有效度,学生参与有广度,作业设计有梯度。通过研讨和实践,聚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作业设计水平,拿出实招硬招真招,发挥新典型、新做法、新经验的带动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变化。
共同体成员单位领导与骨干教师线下集中,线上研讨,汇集各校优秀教育资源,查摆教研疑难。通过调研各单位教研现状,明晰了现阶段的教研方向:落实“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研有了方向,再次会议集中研讨:各校的教研成功之处与学情现状、需要解决的困惑,最终达成共识,即在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的前提背景下提高课堂效率。以聚焦课堂“四度”为途径、为抓手、为突破口(知识引导有精度,目标达成有效度,学生参与有广度,作业设计有梯度),实施高效课堂。
教学中,要少提“是什么”的问题;要多提“为什么”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要精提“做什么”的问题。教师根据一定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适时提出问题,精确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知识引导体现精度。
通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智能的积淀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度。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要体现在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广度上。
作业设计有梯度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层次性梯度作业,将作业要求分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三种。
(2)创新型梯度式作业,以三维目标为前提设计必做型作业和选做型作业。
(3)针对性梯度作业,当学生解决本层次问题后,应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级别的作业,使之获得更大发展。
经过多次的商讨、否定、修改、提炼,最终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致力教学减负聚焦课堂四度。
共同体的成员校根据本学期教研主题对本校全体教师进行“课堂四度”教学理念解读,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共同体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授课、磨课、评课、反思交流等。
共同体成员单位通过合作研讨,收集各学科不同做法,形成经验。活动在共同体成员教研处的共同设计组织下,以骨干为引领,在学科组示范,以点带面,全员推进。
展示内容如下:
1.版面展示:介绍各单位在本次活动中合作共研的历程,课堂教学的做法,学科组研讨的心得经验和完成的要求。
2.材料展示:学校材料,学科组材料,教师材料,学生作品。
3.学生素养展示:展示双减实施以来,学生在素养方面的提升。
4.课堂教学观摩:各学科进行公开课观摩。
5.研讨交流:分学科进行研讨总结,教研室进行指导。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三
为了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名校、名教师学科团队为研究主体,推进区域共同体学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惠农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认真学习自治区教育厅、石嘴山市教体局、惠农区教育体育局下发的关于“深化推进教科研区域共同体”的相关文件精神,更好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教研科学理论学习,引领共同体学校教研水平共同提升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助、民主、尊重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结合我校及共同体学校的实际,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务本求实、从小处着眼,围绕课堂教学,从常规工作做起,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带动共同体学习教科研能力提升,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向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领导小组
组长:詹吉云
副组长:
成员:
工作小组
组长:周宝坤
副组长:
成员:各年级组长八大学科组长备课组长
依据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执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制定共同体学校教研机构建设性意见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管理与要求及相关制度,并积极组织实施。
2.强化教师研修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师德优、技能强、素质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建优质教育保驾护航。
3.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为抓手,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积极在共同体内进行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学科整合”研究、“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优质课、观摩课、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导学案”编写、课件制作、微课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优征集,汇编成册。
4.参与教研共同体的学校,每学年开展不少于三次的主题教研活动;可以邀请共同体学校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学科组共同参与教研活动;鼓励本校名师、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参加教研活动。
1、加强校本教研有关经验材料及各类教育专著的学习,以读教育专著为依托,打造“书香校园”。
2、交流教学反思。坚持进行教学反思,并进行课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做到课后有反思,阶段有反思,学期有反思。
3、交流教案、教学合计(包括周前备课的教案),要继续扎实有效的开展周前备课,集体备课活动,进一步改善集体备课的内容和方法,尤其是要探讨作业设计、教学预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出有特色、讲实效的课。认真开展案例研究,确立以学科教研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和中心,以随堂课、研讨课、观摩课为主要范例开展案例研究。
4、加强对各学科“课程标准标”的学习研讨,集中学习新课程的理论,确立新的育人理念,提高认识,提升理论水平。对教学模式的研讨,形成独有的、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去推广。
5、认真组织开展“精品课”展示活动,如“名师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等系列活动,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讨论新问题,研究新对策,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共同体学校将重点学习教育理论以及上级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具体要求,使各位教师弄清新课程标准内容,理解学科教学的性质、地位、理念及目标,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
专任教师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和学校的集中学习外,个人有学习、研修、提高计划。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至少细致读一本教育教学书籍。更新教师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师观,全面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把学习理解为一种现代生存状态,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2.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制定周密的业务学习计划,每周安排固定教研活动时间及业务学习,以“统一主题,集中学习”为原则,确保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
(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
(3)自己学习与讲座指导相结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
3.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
共同体学校将把校本研修与教育教学、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1)学校围绕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教研组组织主题性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教师用新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成长,反思自己的发展。及时记录自己的反思所得。精彩的一刻、难免的失误、新颖的设想,并从中捕捉典型,撰写案例、设计反思、论文等,指导教学实践。反思每学期不少于5篇。
(2)建立完善的网络教研共同体平台无疑是给教师创造了更先进的研修条件,有疑难可以上网与共同体学校同行对口教师进行交流,思路更宽了,问题也更容易解决了。
4.开展教师培训学习后的汇报分享活动
为促进教师的进步,努力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实施“青蓝结对”工程,要求结对教师互相听评课,进行精准辅导,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结合听课的收获和自己的感想,写出学习汇报材料,上好汇报课,带领教师吸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益。
5.开展网络研修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直播系统,发挥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等教育资源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研修质量,组织教师开展网络阅读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完善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学校网站空间内容,撰写网络日志,丰富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组织教师围绕典型“课例”开展网上议课、评课活动,帮助教师诊断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知识;组织教师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围绕实践提出主题,运用网络对话交流平台展开探讨和交流。在充分运用上述研修方式的同时,各学校还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探索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专业训练方式方法。
6.发挥中青年教师骨干带头作用
对中青年教师提要求,压担子,同时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才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带动更多的教师以他们为榜样。
认真抓好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的读书习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其课堂教学流程的诊断分析为突破口,从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各方面把关。
7.课题引路,积极推进校本专题研究,以教科研促发展。坚持“立足课堂,营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要瞄准教科研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充分挖掘提炼。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课题组成员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我校的教研气氛与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四
教科研共同体是为了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望,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本着“资源共享,交流研讨,合作互助,共同提高”的方针,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项目推进为主阵地,努力创设教科研交流平台,拓展校本教科研功能,发挥学校教科研优势,优化学校教科研资源,增强教科研实力。同时也有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下是我校创建学校“教科研共同体”实施方案。
1、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建构起高质量的学校教科研共同体,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各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科研水平。
2、以分享合作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学校教育资源,强化教科研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研究,从而建构起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共同体,探索一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路。
3、在求发展、求创新的基础上,重视共同体成员的教学优势和科研专长,并在教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积累教科研活动资料,开发资源,加强校本研修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教育资源共享。
1、邀请名教科研专家来校讲座,组织成员深入学习科研理论,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沙龙,广泛深入学习、宣传、普及新时期中学教学科研理论,努力将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实践。
2、在科研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学校各课程项目建设全程参与撰写、课题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参与评估审核。
3、每学期组织不少于一次教科研专题活动沙龙。
4、对学校教师的科研论文、案例等进行统一指导和审核。
5、组织协调教师积极申报个人课题,组织并指导教师围绕科研课题研究开展活动,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
6、参与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等评委活动。
7、鼓励校际之间多渠道、多形式创设条件,丰富共同体的活动内容。
1、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等同等条件下,充分向共同体成员倾斜。
2、共同体成员可以在学校条件允许下适当增订有利于教科研水平提升的报刊杂志,以提升理论水平。
3、优先考虑共同体成员的外出学科培训,教科研培训等培训活动。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五
20xx年,潍坊教育走向“整体转型”,潍城教育着力“质量提升”。乘借潍坊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东风,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自20xx年创建以来,提出了“十个统一”的校际均衡新思路,建立起“联督联评”的管理协同新机制,实施了“五讲五美”的根基教育新举措,创造了分校发展速度,保障了集团教育品质,扩大了优质教育覆盖,更多家庭因此就近享受到潍坊外国语优质教育资源!在集团顺利发展基础上,建立潍坊外国语与望留中学、西园小学教育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学校共同发展为愿景和获得共同进步为目标,发挥共同体机制优势,发挥潍坊外国语品牌优势,进一步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资源共享、相互学习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实现每所学校最大限度发展,实现三年内望留中学、西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外国语品牌进一步辐射的`阶段目标。
成立学校共同体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共同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及事务性工作。
领导小组:
组 长:程新民(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 副组长:张洪欣(潍坊西园小学校长) 副组长:高丰收(潍坊望留中学校长) 办公室:
主 任:殷术明(潍坊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成 员:孙瑞华(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韩 伟(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办公室主任) 王秀德(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长)
1.培育核心价值,缔结精神文化共同体。强化价值引领,推广学习《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等精神文化读本。创建共同愿景,制订共同体实施方案,实现共同体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专业成长目标的同频共振。定期团队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团队训练。
2.加快制度创新,打造组织管理共同体。推广落实12项育人制度,使其成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建立联动考核机制,建立共同体内部通报制度,统一师德评价,重视绩效倾斜,突出重点岗位。
3.打磨生态课堂,形成教学质量共同体。引领教学价值,通过深入学习《推着课堂转轨》、《生态课堂——345模式解读与案例》及精选新课程相关理论文本,统一教学价值引领。推出名师名课,促使课堂教学改革由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型,三年内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省内有影响的名师2—3名,潍坊市有影响的名师6-10名。保证教学质量,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统一教学过程检测。
4.推广时尚英语,缔造特色项目共同体。推广时尚英语教学模式,为英语课堂注入生活要素,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能。同步时尚英语品牌活动,每年五一前后统一举办时尚英语节活动,每年暑假举办“国际语言村”活动,发挥“首批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的平台作用,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统一时尚英语教学评价,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建立英语教学质量检测标准,并落实《时尚英语评价手册》。
5.推进根基教育,建成品格学校共同体。同步根基课程管理,以《根基儿童品格》为主要教材,每月拿出一节班会课、一节根基课程共两个课时,由班主任实施教学,同时形成各学科根基品格培养目标。同步品格榜样评选,发挥品格榜样的激励作用,培养大面积“品格少年”。同步品格活动开展,成员学校共同开展每月一品格活动,同步开展争创品格学校活动;以行为养成为着力点,确保全体学生50项共性行为保底过关。
6.共享科研成果,建设创新发展共同体。在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教学研究所指导下,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创新工作室,努力将其建设成为课改资源的生成站、先进成果的推广站、专业发展的加油站和优
秀教师的培养站。建立科研交流机制,试行课题招标模式,各成员校课题小组协同科研攻关。成员学校定期组织共同体科研论坛等活动,共享科研创新成果;每学年出版《共同体年度科研成果集萃》,汇集教师教学智慧,促进科研成果共享。
7.同步信息技术,建立知识管理共同体。建立教师知识地图,更好地服务共同体人力资源开发,便于共同体组织管理决策。建立共同体教学知识库,由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秘书处、研究所及时留存、整理、积累共同体发展文本资料等各种信息。各成员学校重点以教研组为单位集成教师力量建立本学科知识库。共同体升级内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共同体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8.升级家长学校,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规范开展家长委员会相关工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联系,发挥广大家长的聪明才智和教育热情;拓展家长学校服务功能,针对不同层面的家长群体的具体需求开发相应家长学校课程;以根基教育实施为纽带,开展品格家庭评选活动,搭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9.统筹内外资源,形成公关管理共同体。引入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s),将学校形象具体到切实的视觉
符号,加快共同体成员学校品牌形象的传播速度。着眼“六种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刻苦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师表精神),塑造精神焕发、敬业创新的教职工形象。结合根基教育开展,塑造知荣明耻、文雅大气的学生形象。围绕生态课堂、时尚英语、根基教育三大品牌要素,集中打造品牌特色。
10.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后勤保障共同体。落实《校园安全标准》统一安全管理要求,重点突出十大区域、时段安全防控,健全并推广四大安全机制:“条块结合、一岗双责”的安全管理机制,“突出三防、强化联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立体渗透、知行合一”的安全教育机制,“信息畅通、定期通报”的安全预警机制。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
1.三校分别召开行政班子会,学习文件、理解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2.三校主要领导会,研讨合作方式、内容及需求和优势调研;
3.三校拟建立项目组,制定项目行动的初步方案。
(二)启动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建立共同体组织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执行
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完善相关制度;
2.完成方案审议和协议签署工作; 3.完成各项目组的行动方案;
4.做好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启动会议。
(三)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建立管理一体化工作模式。三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计划;
2.认真推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师发展、生源质量促进等各方面合作,保证质量,务求实效;
3.在协议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力争收到最佳合作效益;
4.定期开展总结,总结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对过程实施监控和指导。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六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区域性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以下简称为共同体)为切入点,构建区域性校际间协同发展平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开展校际间共学共研、互动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均衡优质的工作设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全市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区域教育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1.构建校际协同、学科联盟的多元发展共同体。将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合为“十大研学发展共同体”,覆盖全市所有教育学段范围内所有学校,确立以城区优质学校为“引领校”,一定区域内若干学校为“成员校”的发展共同体,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示范作用,实现协同发展。
2.确立“打造特色活动、建设品牌学科”工作目标。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学校间、教师间基于学科发展的联合教研、专业培训、联评联测、交流分享等研学活动,高效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校本德育研究、教师素养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等工作,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3.探索建立优质高效的共同体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建设支撑校际间协同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激励机制。
1.健全共同体工作制度。制定并完善共同体管理职责,将研学发展共同体绩效评估和成员校个体评估相捆绑,对各共同体整体工作进行捆绑式督导和考评,考评成绩作为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的重要数据,充分调动共同体、学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共同体学校协同发展。
2.形成联评联测机制。要坚持质量为核心思想,以提高常规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三级监测”工作,不断地摸索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模型,提高教学质量监测水平。
3.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目标和任务,确立课改主题,制定实施办法,培养课堂教学改革“名师”,形成“专家培训、名师示范、骨干参与”的研究团队,通过主题教研、专题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地深化学科教学改革,形成校际联动的课改氛围。把“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思维导图”教学法等逐步覆盖到全市各学校。
4.建设学科教研联盟。各共同体要结合区域特点和区域教育教学实际,成立多学科的教研联盟,开展集体备课、送教送培、课题研究、示范培训工作,提高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质量,评选“优秀学科教研联盟”。
5.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各共同体要依托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联盟等组织,以联席会议、联合研学、专家讲学、名师带徒、巡回送课等为路径,深度整合国培(省培)、校本培训等资源,建设市级研训专家库,培养本土研训专家。
6.共享研学发展成果。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教研策略,推出“名师赛课”、“优课展评”系列特色研学活动,使研学发展共同体成员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方面实现相互交流与提高。
(一)教师进修学校职责
1.制定研学发展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将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本校教研、培训工作任务有计划地融入到各共同体活动中,并做好专项工作指导,撰写工作总结。
2.定期召开研学发展共同体工作会议,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确立年度研学工作主题,有计划、高效率地指导各研学发展共同体的研学活动。
3.制定研学发展共同体工作考核评价指标,及时考核评价。
(二)引领校职责
1.引领校校长为共同体总负责人,指定一名业务副校长为秘书长,起草共同体学期研学计划,在共同体中通过后开展工作。
2.引领校要将校本教研与研学发展共同体研学活动有效整合,共享引领校校本教研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引领校要围绕教育局年度重点工作,在教师进修学校指导下,开展“教学观察”、“课改实验”、“质量监测”等专项研学活动,市级研学活动每学期至少一次。
4.引领校要组织优秀师资开展帮带研学工作,以“微课例、微教研、微培训”等方式,按学期组织共同体内优秀管理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送课下乡”、“送培入校”、“名师帮带”等研学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
(二)成员校职责
1.成员校要认真落实研学发展共同体年度工作计划,按时参加共同体内的所有活动。
2.成员校要积极承担共同体指定的集体备课、主题教研、专项培训、联评联测、综合活动等研学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并提供完整的工作档案。
3.成员校要为本校领导、教师参与和承担共同体内的研学工作提供无条件的保障。
4.成员校要为共同体研学工作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
1.加强组织领导。各共同体要在市教育局工作组的领导下,充分认识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引领校、成员校要成立专项工作组织,指定业务领导具体抓此项工作,校长要亲自研究、部署、参与共同体活动,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确保工作有效实施。
2.完善管理机制。各共同体要围绕教育局重点工作,作出对应的工作部署,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时限,做到职责明晰、任务具体、稳步推进。
3.实行专项督导。教育督导室、基础教育科、综合科、教师进修学校组成联合督导组,加强对研学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时协调、及时总结,将评价结果纳入教育局年度评估体系,并对成绩突出的引领校、成员校及个人予以专项工作奖励。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七
为贯彻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共同制订《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xx-2025年)》。
以“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秉持“战略协同、聚焦重点、共商共建、市场为先、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资源禀赋,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点技术领域、重要产业方向,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集中力量持续突破,到20xx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创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若干优势产业加快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坚持自由探索和战略需求牵引并重,积极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支撑,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为标志,形成战略目标明确、运行机制高效、资源整合有力的科研体系。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融通发展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健全长三角区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机制, 围绕国家长远发展和长三角区域特色优势的重大创新领域,突出任务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实验室体系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体系协同机制。
共同打造一批高能级的科研机构。围绕基础前沿科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领域,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机构。依托长三角区域脑科学、新材料、医学、物质科学等领域重要研究机构,建设长三角高水平研究机构。
共同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承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聚焦前沿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鼓励长三角高校与企业构建跨区域的联合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
共同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加快提升科技型领军企业创新引领能力,以市场化方式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产学研等力量,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长三角地区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数量。
(二)打造示范引领创新平台
共建重大创新基地平台。按照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优化新型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建设若干高水平研发载体,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探索一体化协同的体制机制,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合作网络。积极争创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通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共同体。
共同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依托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长三角石墨烯联合创新中心、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等,推动三省一市共性产业区域协作,联合培育一批以长三角命名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长三角若干重要研究机构,培育一批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平台。
(三)建设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完善长三角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网络。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落地预研。推进自由电子激光、同步辐射光源、核聚变能源、超重力离心技术、极弱磁场、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燃气轮机技术、量子精密测量等方向,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筹建一批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生物学、纳米真空互联、作物表型组学、光子科学、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数字反应堆、大气环境模拟系统、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同步辐射产业应用装置等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以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聚焦长三角重点产业,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培育创新集群高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力度。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区域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若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立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机制,立足国家战略,建立部省(市)协同的组织协调机制、产业创新融合的组织实施机制、绩效创新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合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造长三角科技协同新标杆。
(二)强化重点产业科技支撑力
推动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促进量子计算、类脑智能、细胞治疗、人类表型组等领域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聚焦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推动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培育、精益品质、产业链保障能力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
打造配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生物及化合物信息资源库,建设覆盖从材料到动力系统各环节的燃料电池测试评价平台、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以及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等产业创新平台。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聚力产业绿色节能改造,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支撑循环型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污水近零排放、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领域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
(三)推广科技成果惠民技术
聚焦公共安全、食药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优化区域科研力量布局,完善民生领域科研体系,在长三角范围内形成更丰富的示范应用场景。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能力,大力发展智能感知和智慧监测,协助推进跨界毗邻地区生态环境联合监测。
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全面创新改革,增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营造更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构建多主体协作机制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发挥大企业创新资源和全球创新网络优势,引导长三角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牵头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政策合力赋能、社会资源赋能、专业服务赋能,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大中小企业融通、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构建数字化、集成化、精准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科创板上市培育服务体系。
(二)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
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三省一市四个技术交易市场为枢纽,建设长三角技术市场协同平台,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全国性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建成长三角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探索建立长三角技术权益登记中心,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多渠道共同培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
(三)深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
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引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质资源,深化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政策实现互联互通,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券工作,不断增强政策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券服务平台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服务水平,有序扩大长三角科技资源一体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长三角科普工作协同机制,优化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科技传播联盟等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科普活动,推动科普人才交流互通,共享特色资源和优质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共享、交流与培养。加大科技创新相关人才支持政策的协调力度,促进人才在各省市之间顺畅有序流动。推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互认,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单一窗口”办理。共同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共同搭建长三角科技领域干部人才交流大平台,定期选派一批年轻干部、科技创新人才开展跨省市、跨单位、跨领域的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加强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人才培养。推动三省一市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
(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
建立丰富多元的长三角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长三角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和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推动建立协同联动的长三角创新飞地体系,通过项目路演对接、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加强资源对接常态化。支持各地在创新资源富集区设立联合孵化中心。充分发挥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作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
(五)深化一体化创新空间布局
深化支持协同创新“样板间”。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支持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子基金,建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清单并探索实践路径。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打造跨区域一站式路演共享平台。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建立国家高新区,布局建设绿色技术银行分行,探索建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科创孵化载体。
坚持开放创新理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链和价值链,探索长三角融入全球创新合作的有效路径,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构建“双循环”重要承载区。
(一)构建多样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发挥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提升区域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鼓励和支持区域科研院所及企业联合承担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面向重点合作伙伴国家(地区),协同推进实施相关双边产业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发布双边产业创新合作需求,共同打造享有国际品牌的科创活动“会客厅”。加强长三角地区国际人才政策协调,共享海外引才渠道,探索国际人才互认,吸引和集聚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二)共建共引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平台
根据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需求,面向创新资源集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共享、共建一批海外孵化(创新)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鼓励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国际知名科研院校等来长三角设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聚焦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吸引一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研发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落户长三角。
(三)推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共同参与或发起全脑介观神经联结图谱、深时数字地球、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建立健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机制。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科技部牵头、三省一市协同,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机制。省部级层面包括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省市厅(委)层面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秘书处,执行层面包括各专题推进组。
推动长三角科技部门党建联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建立长三角科技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大党建引领服务大科技为导向,以“共享信息资源、共创特色品牌、共育人才队伍、共研党建理论、共促科技发展”为核心内容,整合资源、汇集优势、互促共进,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发展优势。
(二)建立科研诚信协同机制
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科技伦理协作机制,加强科技伦理监管力度与科技伦理研究队伍建设。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科研诚信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开发区域科研诚信评价产品。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科研失信联合惩戒工作机制,形成区域统一的科研诚信联合奖惩制度,推动区域内科研诚信案件联合调查。
(三)建立科技数据治理机制
推进科技创新“数治”体系建设,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敏捷数据治理系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实现线上协同管理、数据共享、云上展示。建立健全数据驱动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科技数据安全保障、高效开发利用、充分开放共享。
(四)建立健全跟踪评估与区域研究机制
按照“责任管理、稳步推进”原则,健全计划推进跟踪与评估制度。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牵头,联合四地科技、统计部门,协同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能力统计监测长效工作机制。联合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智库,实时把握区域协同新趋势、新领域、新机制,发布长三角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创新场景研究报告,发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年度报告和协同创新指数。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八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双减”意见的精神,以“强课提质”为着力点,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结合“教学视导”所发现问题,探索教研共同体建设新路径,特开展此项活动。
主题研讨、同课异构。
二、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7日——12月22日
第一阶段:课堂教学展示,第一节本地教师,第二节送课教师。
第二阶段:授课教师教学设计汇报与组长点评、交流。
第三阶段:主题研讨。
1.开展活动片区内乡镇中学全体相应活动学科的全体教师。
2.开展活动送课区直中学各年级的学科组长三人(便于与交流学校对口年级开展交流活动)。
1.请参会教师按时签到,保持会场秩序,禁止随意走动。
2.各参会教师要服从学校疫情防疫安排、注意交通安全。
项目共同体方案篇九
学习共同体是有着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生学习团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重要的组织载体。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能够加快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了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xx年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将在七八年级各班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现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建设方案如下:
为了落实《临渭区教育局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施意见》,牢固树立“为生命奠基,为发展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根据《渭南市实验初中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教研计划》安排,积极开展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加快构建“民主平等、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文化,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促进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推动课题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背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优等生)、b(中等生)、c(学困生)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组建若干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各组应该有人数大致相等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保证各组之间整体水平均衡(组间同质),有利于各组之间展开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在小组内部,各组都拥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有利于不同层次组员之间的学习互动和合作探究(组内异质),实现人员组合的最优化。
2.个人意愿和群体意愿兼顾原则
分组时,在保证各共同体基本均衡的前提下,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意愿和群体意愿。一是不把彼此排斥的学生编入一组,以免矛盾激化,影响共同体的活动开展。二是对学困生应编入对他们持中立态度或欢迎态度的共同体内,以满足他们的集体归属感。
3.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学习共同体确立以后,人员构成大致不变,以维持共同体的相对稳定。必要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条件是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共同体氛围,确保共同体能够持续有序的发展。
1.确立共同体
各班由班主任牵头,根据自己班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学生和任课老师意见,根据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每六人一组,建立起若干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内又结成若干个学习对子。每个小组按照a、b、c、d……命名(也可以全组成员一起为小组进行个性命名),组员分别为a1、a2、a3……
2.实行组长负责制
每个学习共同体设立一位行政小组长和若干名学科小组长。行政小组长经选举产生,学科小组长由组员担任,原则上每名成员至少担任一科学科小组长。
3.建设合作体文化
班级要着力打造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组强我荣组弱我耻”的观念,努力营造“和谐团结、平等互助”的氛围。初期的共同体文化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组名,各组成员集思广益,为本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团队目标和团队精神。二是口号,各共同体成员通过讨论,可选择名言警句,也可自我创造,形成口号。三是组规,共同体成员需达成共识,形成本组组规,内容涵盖一日常规、协作学习、自我控制等方面,形成书面材料,各成员签字认可并遵照执行。四是标志牌(或标志贴),可将组命、口号、组规、个人奋斗目标等制成标志牌(或标志贴),置于桌面上,时时提醒、鞭策共同体成员共同进步。
1.采用两条线管理模式
(1)学习过程管理。成立学习联系会,由教导处统一管理。学习联系会由学习委员、学科小组长组成,负责对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统计和评价,并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和统计工作。每周五交教导处备案。
(2)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成立管理联系会,由班主任统一管理。管理联系会由班长、行政小组长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管理,填写相关表格,一周一统计,一周一评比,并在德育课上进行公布。班长做好表格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每周五交教导处备案。
2.学生干部管理职责:
行政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共同体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纪律情况。
(1)日常行为规范方面,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对本共同体内所有成员的集会、出操、纪律、劳动、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督查。
(2)学习方面,督促各学科小组长带领组员搞好本学科学习,并对课堂表现、作业收交等情况进行督查。
(3)对违纪现象进行劝阻、批评教育,对后进生进行帮扶。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给班主任。
3.
(1)带动本组成员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本学科学习中,对违反课堂纪律者进行劝阻批评。
(2)组织本组成员自学时独立思考,注意提醒组员保持安静。
(3)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对子”互学,完成组内合作学习。注意提醒组员集中精力,不转移话题,控制音量,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4)协助科代表收交、检查本组成员学科作业。做好登记,及时汇总本组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反馈给科代表或科任老师。
(5)定期召开小组成员会,对本小组本学科的学习进行阶段性总结。
只要做起来,风景在路上。我们希望通过全体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积极配合,将班级共同体建设好,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从自主走向自律,从自立走向自强。也希望我们的老师们在共同体建设实施中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实现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9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