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案,希望能够为教师们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一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苟得2.一箪食3.蹴尔4.肆恣5.强以仕6.楹间。
二.填空:
1.孟子字名,战国时人,他继承了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曾巩字,朝家。著有《》。他与、、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解释词语:
(1)于(2)是。
(3)与(4)得。
(5)以。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4)万钟于我何加焉()。
2.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的道理。
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呼尔而与之尔来二十有一。
c.万钟于我何加焉乃知生于忧患。
d.万钟于我何加焉弗敢加也。
4.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2)垂涎(3)塾(4)形。
2.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2.3.4.5.6.
二.
三.
1.比/对于2.这种/指上述做法3.语气助词欤/给。
4.得到/通“德”,感谢。
5.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2)通“欤”语气助词(3)侍奉、侍候(4)好处。
2.嗟来之食;义重于生3.a(因为)。
4.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4)出现。
2.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分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教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三
1.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第二层(从“ ”到“”):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二、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不屑:因轻佣?豢辖邮?nbsp;。
4、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三、小结。
1、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四、延伸思考并布置作业。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2.背诵全文。
3.你过去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五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而山不加增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d.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二)(12分)。
10.(2分)(1)扩充(2)明白11.(3分)b。
12.(3分)但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逆”“轻”各1分)。
13.(4分)。
(1)(2分)挫败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阴谋。
(2)(2分)举出人物1分,事迹概括1分。
示例: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三)(8分)。
14.(3分)d。
15.(3分)先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乡”1分)。
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六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1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七
2000多年以前,孟子为他的“性善说”奔走呼告,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对手,他笑傲王侯,轻身赴险,把权势、财富、美色看得一文不值,把理想、正义、人格看得高于一切;2000多年过去了,孟老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天,人们依然在吟颂着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仍然在称道着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常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勉励自己;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有许多话想说给大家听,那就请放飞心声吧!
有三个小题目可供参考:《我心中的孟子》、《孟子,请听我说》、《孟子,我们呼唤你》。
九、结束语。
同学们,回顾这篇充满浩然正气的散文,你学到了什么?
巧妙的比喻,严密的逻辑,善辩的文采,舍生取义的精神……(让学生归纳总结)。
这天这节课我们仅仅是打开了学习孟子的一页篇章,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发现孟子,研究孟子,学习孟子,因为他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总认为文言文深奥难懂,学生自己几乎不能自主学习,所以大多采用串讲的方式。一字一句,从来不敢有所怠慢,期望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不再有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习效果都很难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屏弃串讲的模式,贯彻新课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当学习的主人。另外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载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其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熏陶渐染,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进而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基于这种认识,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调整了教学重心:既注重文言基础的积累,又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厚实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品位到孟子的魅力,内化其高尚的人文精神。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我感觉有以下收获:
1.重点文言词语用法,能够在文言文单元学习前教给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归纳梳理,能举一反三;2.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力求人人尽享成功的喜悦。改变单一的老师提问,点名叫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自己得到自主学习的权利,用心性很高;3.美读吟诵是学习本文的秘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师生一齐去品味孟子散文的意蕴美,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理解,从而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目标;4.把时间还给学生。文言文学习可在课前给学生一节预习或自学时间,课上精讲少析,给学生充分的理解、体悟时间,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也能走出文本,联系社会,有自己的真知灼见;5.链接传统文化,丰富人文素养。教学中把知识相互贯通,让学生既认识战国时的孟子又感悟“舍生取义”在这天的伟大好处;帮忙学生积淀中国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意志,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本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理解课文较为吃力,学习节奏较慢,个别学生质疑讨论时有点无所适从。另外由于教师的执教水平有限,部分环节没有完全放开,主动性用心性还有待继续提高。透过这节课,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期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课堂。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八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过程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解决课文的翻译,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有“大义”的人。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多媒体。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义”
1、教师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师生补充介绍孟子的生平、政治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细读课文、疏通积累“义”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疏通文意,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小组交流互相指正,不能解决的向教师质疑。
3、教师点拨。
学生聆听教师讲故事,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
介绍自己积累相关资料。
整理积累笔记。
分组疏通文意。
对不懂得地方质疑、记录交流释疑。
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研读课文,探究“义”的论证。
(一)探究论点:
1、文章用哪一句话提出论点?
(二)探究论证过程:
1、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理论论述,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3你能够从所了解的诗句或事例中找出能证明文章论点的诗句或事例吗?
(三)探究重难点句子含义:
明确: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2、“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五.精美朗读,品读“义”的语言。
体现这些特点的句子品读。
集体探究论点。
回答教师提问,阐述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上座位相邻的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探究论点的提出方式,并阐述理由。
同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不同论证方法的句段,加以说明。最后集体整理。
学生发表看法,集体交流、理解。
多名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整理记忆。
找出语句并朗读。
赏析品味。
明确论点,把握议论文的灵魂。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的妙用,就更好的理解了论点的提出。设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易懂。
理解论证方法,进一步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丰富积累。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犹如一个投入湖面的石子,从而溅起文章这池湖水的涟漪,突破重难点。
在诵读中欣赏品味,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刻。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六、领悟思想,拓展延伸“义”
时空连线,设置情境.从下面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假若我是节目主持人,同学们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时空隧道,请回答我的问题:
1、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你该如何舍生取义?
梳理:
把“道德”、“正义”放在首位,勇于识别真、善、美、假、恶、丑,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受各种各样变相的“利”的诱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义、不合法的事,做一个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2、讲述一个体现“义”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你所理解的“义”。
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总结回顾:
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崇敬,但却不要认为高不可及。舍生取义,是这样的崇高与豁达,是这样的平凡与伟大;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谱写现实生活的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九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课时。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一、导语设计。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
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
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5、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点拨指导通假字、一字多义、重难句翻译。
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德育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策略与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法先王先秦以儒家为代表的“法古”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p制度,言必称尧p舜p文p武。孟子主张仁政与“王道”,其心目中的楷模就是古代圣王。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贼其民者也。”古代圣王统被孟子称为“先王”。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也就是效法先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证”。在孟子看来,为政必须“遵先王之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就可以人神共诛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是先秦儒家所固有的政治倾向,孔子就是“祖述尧舜”又宪章文武“的。荀子也认为“先王之道,仁之隆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四、指导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五、研读第一段。
1、重点字词讲解。
【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2、讨论翻译。
3、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指导。(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辟”中的“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本段首先由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的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段,掌握重点字词。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徐友瑞。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一
“鱼”,即灌输知识,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内容。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一种较为稳定的农耕社会,由于社会发展比较平缓,甚至有的时段停滞,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知识可以终身受用。那对于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下,对于知识的灌输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并且也很受用,但是今天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可是我们有些地方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采取传统教育中的讲授法,以获得知识也就是“鱼”的获得。
笔者以一堂讲授为例,一堂数学课上,数学教师发给了每个学生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教师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组,当然很多学生都把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分到了一起,因为他们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而像三角形为一组,因为它没有平行的对边……此时,教师突然让学生在袋子里找出一种图形来,这种图形就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学生找啊找啊怎么也找不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来,教师提议:“既然大家找不出来,不如你们画出来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来。”这一下子很多学生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来,结果很多学生画出了标准的梯形,这时候教师再顺势引领学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是梯形”,学生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了什么叫梯形,也获得了鱼吃。
很明显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梯形的定义,虽然没有要求学生背诵、抄写等,但是学生一下子就知道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形就是梯形。很明显填鸭式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渔,即启迪智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有人曾经说过,小学的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寻找到探索数学知识的各种方法,也就是要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例如,在一堂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课堂上,小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有了边和角的概念了,我们让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那么平行四边形就很难和他们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先给他们一个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四边形以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就容易一些,四边形就可以使平行四边形和小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这就让小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新知识一定要和旧知识联系起来,这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手段。也就是提前设计一个“先行者”,让学生学习通过这个已知的`“先行者”与需要知道的知识点之间架设起一道知识和桥梁,以便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欲,即激发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愿学和乐学。给人几条鱼,不如教给人钓鱼的方法,但是假如这个人没有吃鱼的胃口与兴趣,纵然他掌握了各种钓鱼的方法,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数学老师对学生的挖苦讽刺,并且还看做是“恨铁不成钢”的一种激励学习的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是“爱”的表现,但在这些所谓的“爱”心的后面,又有多少平等意识和对人的尊重呢?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数学老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值得去培养,依靠这种信念,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关怀,同时也要给学生更多展现自己优点的机会。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数学老师一定要牢牢把握好“鱼”“渔”和“欲”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愿学和乐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欲”的前提下产生求知的欲望,在“渔”中愉快地获得自己需要的“鱼”,在获得“鱼”的同时又增强自己“渔”的本领。总之,教师只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数学教学就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二
文章,或阐释敏于思考,善于抉择的道理,或提倡勤学苦练的求学精神。
(隆中对)和(出师表》虽然体式不同,却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历史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诗词五首)有的委婉含蓄,有的雄浑放达,充分展示了。
不同诗词作者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古人说理论事的多种。
方式,体悟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诗词中蕴含的节奏美,以提高对古代。
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三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
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
3.齐读全段。
4.请学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论证了人皆有羞恶之心,应该并且能够做到“舍生取义”。
5.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6.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7.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10.分析本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n。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五
《鱼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
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七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注释: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八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于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
鱼我我所欲也教案篇十九
在文章《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然后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的注解,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选自《孟子·告子上》。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勿丧:不丢掉。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91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