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在教案中,教学活动的安排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简便运算(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9页的例1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片出示)第一组第二组。
72-6-472-(6+4)。
85-8-285-(8+2)。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二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要注意:认真书写,仔细计算)。
2.例2。
哪一组想说说你们的方法?找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把讲解权交给学生。(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学生发表意见。)。
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掌握和理解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再从被减数里减去的计算方法,以使学生较为灵活地对某些计算采用变式,使计算达到简便的效果,为学生合理计算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材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工具——计算器进行主动探究。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把多种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增强学生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特点把握,增强学生对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巧算所需前提条件的敏感度,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而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前,部分学生可能对减法运算性质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甚至有个别学生具有了根据减法中数的特点改变运算顺序进行巧算的`直觉和敏感。学生对于四则混合运算中合理计算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在过去学习简便运算时已经对该运算性质有所运用,只不过没有系统的学习及不理解方法的原理,只不过在减法中添括号和去括号引起的式子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常常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法运算性质,从而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这节课中以例题为重点通过列式计算比较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对231—(19+21)=231—19—21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列式计算方法,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自觉性,为了帮助学生从偶然的.生活发现中提炼出必然的数学规律,所以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数学工具——计算器进行主动探究,这一回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帮助学生把多种分散、局部性的认识,进行聚类、清晰化的处理,形成相对完整的、丰富的概括,提炼和抽象出“减法运算性质”的结论表述,增强学生对减法运算性质的特点把握,增强学生对运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巧算所需前提条件的敏感度,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接着在练习环节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如864—36—63=864—(36+64)还可以=864—64—36由此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出从一个数中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这两个数,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充分肯定,希望全班同学向他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四
生说:
2、能凑整。从数字上看出来的。
两个数相减得到一个整百数,减起来好算一些了。
生小结数字特点:
能凑整十、整百或整千;
尾数相同,减出整十、整百数。
(1)先计算12+8。
*(2)先计算63+37。
(5)先计算15+5。
生得出的结论:
能够直接进简算的就不必再使用减法的性质了。
生思考、表达:
购物时,在同一地点购物一般用从整体里减掉几个部分之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点购物一般用到连减的方法。
生购物:
454-(26+174)=。
454-(154+26+174)=。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引出两步计算的算式为研究减法性质做准备。
通过解释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算理。
通过观察发现每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
合作、交流中发现算式中隐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能通过相同与不同建立算式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与接受他人意见的好的学习品质。
增加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性质的认识与理解。
再次加深认识。
指导学生在观察、发现中抽象、概括出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鼓励学生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五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3.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2.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口算。(用口算卡片出示或者课件演示)。
80-7=35-8=63-4=26-7=。
42-5=43-6=32-9=65-9=。
竖式计算。(学生板演)。
54-21=79-37=65-24=。
计算后提问: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减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新课学习。
(一)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
1.例1。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六
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r()345678910。
i(a)。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1、2、3、4、5。
作业:p146习题5.41、2。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七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更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反思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增强反思能力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又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师反思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反思的参照系就是先进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又怎能进行反思性教学呢?我曾经参与一位青年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课设计,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当时,我建议这位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场景,如通过认读教师或学生自己的名字、商标名称等,创设识字的生活场景,将这节识字教学课融入到生活场景中,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观摩课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我这样考虑是受益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家陶行知先生“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就是生活”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当然,除了进行系统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论学习外,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教师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个反思型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二、反思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n。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程序: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i=60k。
r()345678910。
i(a)。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23)。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随堂练习:
p145~1461、2、3、4、5。
作业:p146习题5.41、2。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九
一、商品定价问题:
例1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30%以后,每台售价为元,则该品牌的彩电每台原价为。
二、商品降价问题:
例2某商品进价是1000元,售价是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为5%,求商店应降价多少元出售。
三、存款利率问题:
四、支付稿酬问题。
例4国家规定个人发表文章或出书获得稿费的纳税计算方法是:(1)稿费不高于800元的,不纳税;(2)稿费高于800元又不高于4000元的应交超过800元那一部分稿费的14%的税;(3)稿费高于4000元的应交全部稿费的11%的税。王老师曾获得一笔稿费,并交税280元,算一算王老师这笔稿费是元。
五、股票问题:
例5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每天交易结束时的价格)。
六、人员考核问题:
七、货物运费问题:
自己在讲《平方差公式》时,没有按照课本上例题和练习题的顺序讲解,自己先运用三道引例让学生观察特点总结规律,从而得出平方差公式,然后练习题分了五个梯度,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直接运用公式。
1.(a+3)(a-3)2..(2a+3b)(2a-3b)3.(1+2c)(1-2c)。
4.(-x+2)(-x-2)5.(2x+1/2)(2x-1/2)。
6.(a+2b)(a-2b)7.(2a+5b)(2a-5b)8.(-2a-3b)(-2a+3b)。
第二关:运用公式使计算简便。
1、×2、498×5023、999×1001。
4、1.01×0.995、30.8×29.26、100-1/3×99-2/3。
7、20-1/9×19-8/9。
例7一批货物要运往某地,货主准备租用运输公司得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情况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甲种货车辆数。
2
5
乙种货车辆数。
3
6
累计运货吨数。
15.5。
35。
八、小康生活问题:
九、校舍建设问题:
十、水资源问题:
十一、水土流失问题:
十二、旅游事业问题:
d
图中数据为相应两点间的路程(单位:千米)。一学生从a处出发,以2千米/时的速度步行游览。每个景点的逗留时间均为0.5小时。(1)当他沿线路a-d-c-e-a游览回到a处时,共化了3小时,求ce的长。(2)若此学生打算从a处出发后,步行速度与在景点的逗留时间保持不变,且在最短时间内看完三个景点返回到a处。请你为他设计一条步行路线,并说明理由(不考虑其他因素)。
十三、飞机票价问题:
练习。
9、一条船航行于a、b两码头之间,顺流行驶40分钟还差4千米到达;逆流行驶需小时到达,已知逆流速度每小时12千米,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初中初一数学初一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3.当a0,n为正整数时,(-a)5・(-a)2n的值为()。
a.正数b.负数c.非正数d.非负数。
5.计算(x3)2的结果是()a.x5b.x6c.x8d.x9。
二、填空题。
6.计算:(-2)3・(-2)2=______.7.计算:a7・(-a)6=_____.
8.计算:(x+y)2・(-x-y)3=______.9.-(a3)4=_____.
10.计算:(3×108)×(4×104)=_______.(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1.若x3m=2,则x9m=_____.12.[(-x)2]・[-(x3)n]=______.
13.若a2n=3,则(2a3n)2=____.
三、计算题。
14.计算:xm・xm+x2・x2m-215.计算:x2・x3+(x3)2.
16.计算:()100×()100×()2009×42010.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
具体分析本节课,首先简单的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服务于实践”的一句话,打开了本节课的课题,过渡自然。本节课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主要围绕着路程、工程这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到反比例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讲解这几个例子的时候,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简单的一句话引出问题,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
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这样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几个问题。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而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通过平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生活中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有价值的问题,说出来与全班共同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体现新教改的合作交流的思想,更主要的培养他们与人协作的能力。更好的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也做了一回小老师,展示他们的个性,这样有益于他们健康的人格的成长。最后在总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并布置了作业。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很简单,如果直接得出结论学生也能接受。可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应用,为了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不把新授课上成习题课。设计思路如下以便教会学生会思考解决问题。
1、首先从同学们熟悉的过山车模型入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提出如何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引出课题。研究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入手,寻找导数和单调性的`关系,用几何画板演示特殊的三次函数的图像,研究单调性和导数。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单调性和导数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结论。也使学生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
2、在结论得出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困惑,因为确实有学生对结论有不一样的想法,所以,尽可能地暴露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掌握。
3、铺垫:在引入部分,我涉及到了一个三次的函数,而例2就是此题的变式,这样既可以在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后来他们自己解决了看似复杂的问题,增加了信心,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4、在知识应用中重点指导学生解题步骤,在学生自己总结解题步骤时,发现学生忽略了第一点求函数定义域,所以我就将错就错,给出了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很多学生栽了跟头,然后自己总结出应该先求函数定义域。虽然这道题花了些时间,但我觉得很值得,我想学生印象也会更深刻。
5、数形结合:数形结合不是光口头去说,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去实施,在例1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练法则,再从形上分析,加深印象,这样在后面紧接的高考题中(没有给解析式),学生会迎刃而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采取引导发现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参与数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新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但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100%参与,体现三维目标,培养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发认知冲突,教会学生思考问题。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在相当长的时间准确选点进行个别指导,更不能在最后引伸出几个高难题而剥夺部分学生的作业时间。课堂上分层要求、因材施教策略的有效贯彻,正是依赖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继续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最值问题;会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如有关距离、利润等的函数最值问题;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只有两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有关距离问题,第二个例题是有关利润的问题。原计划本节课用一节课的时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一个例题就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节课要用两个课时来上。首先是复习了函数的应用,问学生经过前面对二次函数学习,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马上能想到二次函数的最值,然后引导学生利用二次函数求只值问题应该注意的事项。1、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函数解析式,求出自变良取值范围;2、把解析式化成配方式,或者把利用公式来求出函数的顶点坐标。3、检查顶点的横坐标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举例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什么时候能取到最大或者最小值?变化例子是否有最大或者最小值,什么时候取到最大或者最小值?这样做一方面巩固了最大值的取法,而且还为距离的最值问题做好铺垫。
例题的教学采取多媒体展示,根据提供的信息化出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求距离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列出代数式。代数式是,问题转化为怎样求这个代数式的最小值。学生很自然想到,要使代数式的值最小,也就是被开方数要最小,也就想到转化为配方形式;解法二,利用公式求出。
这样做就为利润问题列出函数解析式奠定了基础,主要的难点是从表格中提供的信息,总结出单价每增加一元,日均销售良就减少40瓶。根据这一规律,就不难列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商家要追求最大利润,销售价格是定的越低越好还是越高越好?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用函数观点解实际问题,一要搞清题目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看看各变量间应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式(包括已学过的基本公式),这一步很重要;二是要分清自变量和函数,以便写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三要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图象和性质,特别是图象,要做到数形结合,这样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领会这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一)教材地位:
本小节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领域,是我们在。
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进入函数领域,通过本小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函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有效模型,同时,本小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2、能根据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3、能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及比例系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学: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二、分析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
三、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教育大全。
1、由于学生所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一次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以有知识的记忆。
2、在情境中,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装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为学生的探险索创造条件。
(二)探索过程。
1、学生的探索能力不是很强,因此在列出的'大量函数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2、通过一系列的探索,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给出概念。
3、在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后,再进行深化,给出比例系数为负数或分。
(三)小结和作业:
在学生的自我小结中教师加以完善,对反比例函数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握。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m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二、新授: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与其深度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m,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m和60m,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当v=10m3时,=1.43kg/m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m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y(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y=-0.8.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首先我在学案的设计上做了改进,没有象以前那样把自己的上课流程全部体现在学案上,而是让学案仅仅起到一个导学的作用,提纲挈领式,在学案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而把问题的答案留给学生自己去总结,我认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热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案。
其次就是在新知识的展现形式方面做了改进,以前的学案我总是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学案上列出,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从学案上划出来然后背诵,学生没有经历新知识生成的过程,虽然在当堂课上学生看起来对新知识理解的较好,但过一段时间后遗忘的很快。本次的学案设计,我把新知识的学习定位为自主学习,在学案上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和小组内交流找出三个问题的答案,并把答案总结在学案上的空白处,使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和小组交流,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课本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方面。
上面谈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一些思想,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方面的一点体会。我认为本堂课比较成功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反比例函数,然后让学生把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认为自己处理的比较好。我先通过两个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反比例函数,让学生自己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画反比例函数以及将它与正比例函数比较,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反比例函数的的特征,且印象深刻。
2、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特别是在处理练习时,我让学生充当老师讲解自己的观点,使我看到学生的智慧,听到了富有思想的回答,让人忍不住为他们鼓掌。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数学的简单,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是还原数学最朴素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孩子的.潜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我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太少。新课堂改革,不应该是对原有课堂的全盘否定,原有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应该在新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因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只有给了他们情感上的极大满足,学生才会获得渴望成功的动力,我们的自主学习活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3、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函数的应用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最值问题的过程。
2、会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如有关距离等函数最值问题。
3、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例2将现实问题数学化,情景比较复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最大和最小值的问题,它的一般方法是:
(1)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解析式时,要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或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面积的最值问题。出示上节课的引例的动态。
图形(在周长为8米的矩形中)(多媒体动态显示)。
设问:(1)对角线(l)与边长(x)有什何关系?
(2)对角线(l)是否也有最值?如果有怎样求?
l与x并不是二次函数关系,而被开方数却可看成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并且有最小值。引导学生回忆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被开方数越大(小)则它的算术平方根也越大(小)。指出:当被开方数取最小值时,对角线也为最小值。
二、例题讲解。
多媒体动态演示,提出思考问题:(1)两船的距离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2)经过t小时后,两船的行程是多少?两船的距离如何用t来表示?
设经过t小时后ab两船分别到达a’,b’,两船之间距离为a’b’=ab’2+aa’2=(26-5t)2+(12t)2=169t2-260t+676。(这里估计学生会联想刚才解决类似的问题)。
因此只要求出被开方式169t2-260t+676的最小值,就可以求出两船之间的距离s的最小值。
解:设经过t时后,a,bab两船分别到达a’,b’,两船之间距离为。
s=a’b’=ab’2+aa’2=(26-5t)2+(12t)2。
=169t2-260t+676=169(t-1013)2+576(t0)。
当t=1013时,被开方式169(t-1013)2+576有最小值576。
所以当t=1013时,s最小值=576=24(km)。
答:经过1013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最近,最近距离为24km。
练习: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为2,求斜边的最小值。
三、课堂小结。
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四、布置作业。
见作业本。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964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