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与思维。在撰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事实的客观描述。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密度之大、力度之强、目标之明、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实践证明,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思想共识更加凝聚,精神支撑更加坚实,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自信源于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灿烂星空中最绚丽的星宿。5000多年文明江河奔流到如今,涌现出无数灿若星辰的伟大人物,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精神滋养。这些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中华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魅力,是我们的自信之根。
自信源于我们浴火重生。中华文化之所以坚韧勇毅,就在于它有着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苦和难的磨砺,用无数先烈鲜血染红的精神底色。在28年的革命岁月中,党带领人民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历经磨难、绝处逢生,浴血奋战、敢于胜利,形成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正是有了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精神谱系的引领,中国人民才无往而不胜、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文化才熔铸了最坚韧的精神气质。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些重大论断、重大部署,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正能量。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伟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凸显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归根到底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文化建设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大力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软实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进的最宝贵经验。因此,必须牢牢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凝神聚力,引导人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共建美好精神家园,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高扬思想旗帜,着力凝聚人心、鼓足干劲,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念,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积极维护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精神。因此,它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和模仿,而是结合当前、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要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胸怀“两个大局”,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文化由“大”变“强”。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做好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做好中华文明历史起源、精神特质、发展形态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刻阐明中国道理的深厚文化底蕴,引导人们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坚持推陈出新,立足当代,摈弃那些不适合今天需要的东西,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创新,通过迭代、嬗变和新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要辩证统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努力在历史传承中坚守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创新创造中丰富内涵。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从过去到现在,为人类文明源源不断提供着文化瑰宝。尤其是中华文化倡导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价值观念,所推崇的扶正扬善、扶危济困的人文精神,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顽强品格等,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全面开放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广。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一代代中国人民在追梦、筑梦、圆梦征程中接续奋斗。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精神之力砥砺奋进。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矢志不渝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变为现实,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华章。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二〇一四年五月四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它所强调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强调,要“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二〇一四年二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新闻舆论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展示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流、反映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是正面宣传的根本要义,是新闻舆论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坚定共同理想、凝聚奋进力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增进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和精神,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要改进文风,创新方式,做好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在真实可靠上动脑筋,在可亲可敬上做文章,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也就是坚持党性,因此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没有声音。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
3.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眼提高质量和效益,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
二〇一三年八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有鲜明的态度、坚定的立场,领导干部要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阅看本地区本部门主要媒体的内容,带头把住本地区本部门媒体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要强起来,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强起来,班子要强起来。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部门领导班子,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各级宣传思想部门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加强团结和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充实队伍力量,改善工作条件,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四
在xx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同时又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对我们作家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家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而伟大作品需要伟大的艺术家来创造。从创新到创造,要求作家艺术家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xx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载着13亿民众对未来福祉的期望。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xx大报告中,不断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来,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这让我们看到了将来的国家文化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不断上升。
类似这样的图景与成绩单不胜枚举,而这些图景的背后,则是我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中国人在文化领域的追求越来越呈现出高层次、多元化趋势。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物质、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果实。着眼人民群众的新期待,xx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xx大以来,我党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至今已经20xx年,在这十年里我县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对我市文艺界的改革、发展,感同身受。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可造人才,不断壮大艺术创作队伍和连续开展书画活动是近年来我市文艺界最大的变化。十年巨变,我市中老年书画协会、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前儿童、中小学生书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包括社区居民、山区农民们都开始对书画艺术有了不同的见解,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下,各种画廊也相继开门,这些都是以前不曾见到的。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市书画艺术作品从创作技巧、绘画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类书画作品也常常被选送到省内外展出。不仅如此,我市各县区市也纷纷组织开办了书画交流会等文化活动,这无疑对我市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五
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坐标。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坐标。中央制定两个阶段目标,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会议提出,要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出了具体的时间表。中央指出“六项原则”,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大会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原则。“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央提出“五大任务”,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画好了路线图。会议提出了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五大任务”,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画好了路线图。中央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的规格非常高,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总结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之后,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明确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
(二)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为指引,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人提出的光荣使命。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牢牢掌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思想武器。意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全球共赢观。这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思想武器、方向指引、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具有创新的理论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世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意见提出,“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还提出“强化考核问责,严格责任追究。”意见将“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独立成章,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态度和坚强决心,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压实责任,层层负责。这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大法宝。将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符合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是抓住了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牛鼻子”。
除党委、政府一把手的责任之外,意见还提出抓紧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谁的孩子谁抱、谁的事情谁干,管发展的、管生产的、管行业的部门,必须按职责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守土有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意见以20xx年为时间节点,兼顾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从质量、总量、风险三个层面确定攻坚战的目标。意见提出,“到20xx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这些目标指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规划计划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保持了持续性,也提出了新要求,要通过艰苦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取得更好效果。我们要紧盯目标、挂图作战、确保完成,进展快、效果好的地方要巩固提升,进展慢、效果差的地方要迎头赶上,确保不让一个区域一个流域掉队。
意见要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几大标志性战役,是针对最突出的问题和领域,抓住薄弱环节,集中攻坚,解决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和经验,带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突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努力夯实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支撑。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意见远近结合,既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又统筹兼顾谋长远,注重源头预防、扩大容量、强化保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源头预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污染物排放从源头上大幅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才能明显好上去。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熔铸于民族灵魂的精神血脉,文化绘就着每个时代的坐标记忆,它深深镌刻着一个民族的鲜明特征,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未来。
文化,是人民有理想,民族就有奋起的动力;
文化,是人民有信念,民族就有前行的支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
追忆往昔,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经历过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也经历过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推动中国文化不断向前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足以使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及哪一个,我们都能深深感触到中华文化的自信所在!
着眼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你看,孔子学堂走出国门,遍布世界,中华文化为世人所学,这种文化的分享难道不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吗?再看“中国诗词大会”、“国学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已成为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农民还自发办起了“农家大院”,生动展示脱贫攻坚路上农民新生活新风貌的文化获得感。再看戏曲进校园、书法进课堂、古诗新唱,传统文化润泽童心这些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符合具体国情、顺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特色!
放眼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凝心可聚力,心齐可移山。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我们深知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继续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
欲事立,须是心利!文化不仅仅是传承,文化还需要创造!我已坚定信念:与我的同事们一起,明确进取方向;与我的学生们一起,设定进取目标,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信念。今天教学生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明天他们必将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蓝图已经绘就,我要乘着五中全会精神遒劲的动力,我要迎着中华文化美好的前景,立足本职岗位,牢记:文化自信,方可谱写文化强国的壮丽史诗。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七
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记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有文化自信,必须重拾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再造中华文明的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八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宣传工作者,我将不断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公司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讲好青海陕煤故事,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全面提升公司宣传思想工作水平。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九
“你从韶山水田的黄色的阡陌上走来;你从安源煤矿的黑色的巷道里走来……你从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走来;你从顿失滔滔的大河上下走来……”随着大屏幕上著名朗诵家殷之光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人民万岁》的朗诵,由聊城同心国学院主办的聊城市市级培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骨干教师专题培训拉开了帷幕。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会,通过培训,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聊城市教育局哈宝泉局长作了“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报告。哈局长从文化力量推动复兴、文化魅力助力复兴、文化自信实现复兴三个板块深入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与魅力,他声情并茂的讲演博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在场教师从哈局长的讲解了解到了经典国学、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古典文学、中华文学的源远流长。哈局长深入浅出地引导着我们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传统文化血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到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从无远弗界的远大志向到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到止于至善的厚德载物;从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到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福祸相依的辩证智慧到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哈局长特别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浓烈民族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博大胸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关心民众疾苦的体贴之情等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后依然光彩依旧,熠熠生辉。
三个小时的讲课,哈局长思维清晰,见解独特,字字铿锵,中间没有休息,现场座无虚席,老师们的视线都被哈局长的精彩讲座深深吸引住。传统文化,深邃如江海,滋育华夏,恰似“江河万古流”;传统文化,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正如“光焰万丈长”;传统文化,高妙如山川,丰富生活,好比“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传统文化丛林中漫步,在传统文化长河里凌波,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最美好的教育诗篇,描绘出山青水秀、欢声笑语的画卷,成就清新高尚的人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听,诗经论语、诸子百家、唐风宋韵、元曲清梦,走进传统文化,感受家国情怀。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为推动民族复兴增砖添瓦,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连接着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我们应当如何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点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路,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实践,用中国故事总结好中国经验,用中国经验和中国精神滋养自身,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神州大地上,到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大众教育孩子、熏陶自我的文化自觉,《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节目热播,国风音乐、故宫文创、老字号出新等“新国潮”升温。人人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璀璨的文明之光照亮民族的复兴之路。
秉持开放包容,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萃取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时代化,培育和创造新时代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进所有国人心中、走向世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坚持守正创新,需要我们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一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呈现出繁荣兴盛的局面。然而,也要看到,我国文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当务之急。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支国家维持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力量源泉。我们要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同时,要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人民文化取向,形成“四个自信”: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国家自信、对自己的道路自信、对自己的制度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要鼓励创新型人才,培育一流的文化精英,支持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大力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与推广。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国家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要鼓励国内文化交流,促进各地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打破地区文化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形象。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达到文化输出的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是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在自信中寻找文化的力量,加强文化的创新和交流,提升文化的软实力,我们才能够实现文化繁荣和国家富强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文化的中国而奋斗!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二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推动全民族的精神面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新时期,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取”的原则,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以丰富我国文化内涵。
推动文化自信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保护好传统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等重要文化资源,防止他们被外来文化侵害。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新和创造力。要通过创作、创新、发扬和弘扬创新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的明珠。同时,还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其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化自信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大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育力度。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爱国心、文化自信心、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在教育内容中,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和开发,使其内容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同时,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应该创新和发扬积极主动、探索创新、自由开放等方面的精神,带动教学的革命性,更好地完成文化自信的建设目标。
坚定文化自信不仅会激发民族自豪感,还能进一步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声誉,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为全球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信心,有文化,才有未来,让我们攥紧文化自信这根破烂不堪的拳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三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和创新发展,是在文化多样性中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优势的信心。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繁荣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人民内部团结起来,才能有效地对抗外来侵略者。”信心和团结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两大基本要素。
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信仰,自觉承担历史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为依托,积极构建和谐和美丽的现代社会,创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高质量生活。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深入宣传和推广崇高的中华文化,大力开展全民教育,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我们要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用文化创新引领我国发展的方向,加快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现代化国家。
同时,我们要加强文化生产力建设,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探索文化事业发展之路,在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弘扬中华文化,挖掘文化遗产,发掘文化生态,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阐述。是的,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几千年绵绵不断的文明,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老祖宗留给人类的智慧宝库,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西方文化渗透严重,导致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混乱。中科院调查结果表明,40.89%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渗透的现象“非常多,非常危险”。国内外敌对势力勾结,导致我国国内意识形态多元化、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西方所谓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相互激荡甚至一度泛滥,与处于主流意思形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造成人们信息选择、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和迷茫,导致部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和错误,严重冲击和威胁着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思形态安全,在社会底层植入西方的信仰体系,改变中国年青一代的思想价值观。
丢弃祖宗传统文明,人民精神生活单一、低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人们把读书最为倚重至高至纯的向往,普通老百姓对读书人是非常的尊重。而读书人也把“仁义礼智信”和“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准则和价值的体现。例如墨子的机关学、华佗医术、张衡的天文学、孔子的经典儒学等等,这一颗颗人类文明的璀璨珍珠,至今都熠熠生辉。可是,我们确认为那都是一些糟粕,丢在了历史的垃圾堆里让其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甚至一度认为国外的什么都好,把出国作为荣耀、把拿到美国绿卡作为能耐,把移民海外作为成功的标配。“韩流”在中国一度嚣尘之上,为什么?甚至国外的月亮都是圆的。
是的,一段时期,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精神文化生活有畸形发证的倾向;大众文化呈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大众创作功利性和浮躁心态严重;对传统文化误解颇深。据统计,我国国民的读书量世界排民倒数。反倒是那些名星真人秀、低俗的消遣活动非常受大众追捧,比如直播、比如上网页面弹出的黄色图片等等,让人防不胜防。有外国人评论道:只追求娱乐至上的民族是不堪一击的。是的,我们如何能重拾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健康积极的文化消费观,非常的重要。
我们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自信的基础。我们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力量。谁说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不单单是传统的“儒释道”的圣人哲学,我们的信仰是随着历史不断融合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思想的新的信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张开双臂,以一份超然的自信之心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明大道上吧。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传承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还是自身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空余时间应该静下心来多阅读几本经典,从经典中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升自我的人文底蕴,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红色基因,结合实际,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守正创新,不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创新,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以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用心用情用力呵护好中华文明的深厚根脉和精神依托,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共同谱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发言稿篇十六
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作为根本根基的文化自信其真正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给我们带来哪些指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去自学,去探索。
一、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是辩证统一的,统一于历史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源于_的伟大实践,其中,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理论自信是自信之魂,制度自信是自信之本,道路自信是自信之用。
二、文化自信是基础和源泉。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之血脉,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它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更是这三个自信的根基,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深厚而长远的渗透力与持续影响力。“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与心理基石,构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其实质与核心是主体自信。也源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情感与心理的精神积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反思,来源于对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坚定信念,来源于对革命文化的充分肯定,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奋斗精神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肯定、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及其对文化自主精神的自觉坚守。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三、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
孔孟之道、老庄思想、诸子百家,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个文化基础在农耕文明中发生和发展,适合于家天下的政治治理,适合农耕社会,适合氏族群体。进入现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
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代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中华传统文明精华的,本人认为就是_。
自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毁灭性打击,中华文明也践踏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_的指引下,中华国运重启于帝国主义的凌辱之下,民族复兴于受尽苦难的血泊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不绝。
_,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巅峰,也扭转了中华民族羸弱的国运。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下得到了实现;孔子的“仁”,在为人民服务旗帜下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是保证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基本条件。既不忘传统文化之根,又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这样才有文化自信,才会有其他三个自信,才会有生命力!
中国民主建国会自1945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70多个春秋。在各个历史时期,同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并逐步形成独特的,鲜明的党派文化和内涵。并汇聚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民建会员不仅要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学习中共_党章,更要学习民建会史会章。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这8篇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是来自于的探寻文明足迹坚定文化自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97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