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安排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编写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一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拓展阅读:采薇全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依依、霏霏、迟迟”,重言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纵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二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八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课本所选一段则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设计理念:
本着新课程提倡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我们应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与能力获得的过程。
学生分析:
对八年级的学生,此前接触了一此古代诗歌,但对古体诗歌了解不多,因而课堂上老师将引导他们,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气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给他们以最充分的表现机会和最广阔的施展空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和大家分享。
生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生3:“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歌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的地点是?
生:归乡途中。
师:谁能再说说?
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4、自主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疏通词句,掌握主要内容。
(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5、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三
11级造纸班现有学生11人,大多数为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差,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堂课应向学生说明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课堂上做好笔记,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总共有十章,根据学生来源及去向,主要学习前五章内容,即定量分析部分。
3、具体实施计划。
1、备课方面备课做到备大纲、备教材,熟练把握学生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按照学校教科研评估处要求,做到先周备课,并按照规范教案格式按时写好教案,按时填写各项教学材料。
2、上课方面上课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作业布置及批改精心选择作业题,及时全批全改,及时进行作业讲评。
4、积极参加学校各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体活动,如说课活动、粉笔字展示活动等,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4、其它。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3、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提高其相关的技能水平。
3、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四
本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全册还包括“导读”“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过去的基础训练已不存在)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4篇供选读的课文。
二、本册书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册书的重点与难点是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本册书的教学要求;
1、过本册书的教学,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山川景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和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崇高品质,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100个字,会认40个字。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写字要求正确、工整有力。
3、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能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简单记叙文和想象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四、课时分配:
1、桂林山水2课时2、林海2课时。
3、古诗三首2课时积累运用2课时。
4、开国大典3课时5、狱中联欢2课时。
6、荔枝2课时7、梅花魂2课时。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课时积累运用2课时。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2课时9、只有一个地球2课时。
10、宇宙生命之谜1课时积累运用2课时。
11、长征2课时12、争画1课时。
13、一夜的工作2课时14、我的战友邱少云2课时。
积累运用2课时15、古诗两首2课时。
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课时17、童年的发现2课时。
积累运用2课时18、鸟的天堂2课时。
19、第一场雪2课时20、索溪峪的“野”2课时。
21、鹿和狼的故事1课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课时。
积累运用2课时22、凡卡2课时。
23、小抄写员2课时24、向命运挑战1课时。
积累运用2课时25、学弈2课时。
26、两小儿辩日3课时27、牛郎织女1课时。
28、牛郎织女1课时积累运用2课。
[教材分析(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五
首先,《诗三首》的存在使得学生能够对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有延续性的认识以及对各个时代的诗歌特点有大致的了解。《诗三首》选取了汉、魏、晋三朝的著名诗歌,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那个时期的诗歌特点。《诗三首》所在的单元是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语文最早的古代诗歌单元,从春秋的《诗经》开始,到战国的《离骚》,再到东汉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体现了诗歌的发展脉络。必修三古代诗歌单元则是从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开始,从东汉到唐代,中间缺少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发展脉络是断裂的,因此在必修二加入《诗三首》这个课题,无疑使得诗歌的发展脉络成为延续性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诗歌各个时期的特点有大致的了解。其次,进一步认识曹操。我们在初中学过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曹操在诗中表达了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这表明曹操不仅是个诗人,也是个政治家。通过《短歌行》的继续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感受曹操作为诗人、政治家的一面,以及曹操诗歌慷慨激昂、古朴正直的风格。
2、积累语文材料。
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编者选取了不同的诗体和不同的流派。首先是诗经,其次是楚辞体,然后是长篇叙事诗,最后分别是是文人五言诗、汉乐府旧题诗、田园诗。《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学生通过接触《短歌积累了有关汉乐府的知识;同时通过对《短歌行》的背诵,积累了曹操的著名诗歌,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对其它诗词的记忆乐趣。
3、培养审美能力。
其一是思想感情,全诗以“忧”为诗眼,表达了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思想感情。
其二是诗歌感情基调的变化,有人可能说诗篇一开始就表达人生苦短,感情基调显得低沉,其实不然。“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慷慨的情绪是诗人感叹“人生几何”而生的悲凉,又有为了成就天下大业而激起的昂奋情绪,这中间的联系靠的就是“忧”,作者忘不了的就是怎样在去日已多的人生暮年实现国家统一的宏图大愿。这里“忧”的基调属于“慷慨”,而不是忧伤和悲苦。“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并不是说酒能解忧,而是说忧之深重,这里的情感是深沉,低昂的。低昂与慷慨是一种内在的呼应,诗歌由开头的低沉转而现在的慷慨悲壮。诗歌的第二节由低沉到慷慨。第三节分别照应第一节的低沉和第二节的慷慨。第四节和第二节一样也是由低沉到慷慨。虽然诗歌从低沉到慷慨反反复复变化,但总体上是慷慨悲壮的。
其三是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兴、用典的手法,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把贤才比作明月,什么时候才能把高高的.明月拥入怀中呢,表达诗人求贤不得的思想感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首章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
4、理想情操教育。
我们在学习完这首诗歌后,要体会到诗人所说的,人生有限,往往你一眨眼就看不到年华的尾巴了,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价值,树立合适的理想,并为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同时,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5、学习方法指导。
《短歌行》属于自读课题中的一篇课文,所以教师在教这首诗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自读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在阅读一首诗歌时要反复诵读,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人用各种表现手法来表达诗歌感情。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六
《采薇》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下面是采薇教材分析,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了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的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桓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惹起无数唏嘘。
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拓展阅读:采薇分句解析。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敢想象,现在的男女会创造出如此动人心魄的图画。婚姻如同时尚,几天过后就觉得不新鲜了。流行歌曲唱几天,换新的是很正常的。新的式样不新的,那么换上更新的吧。如果是这样还倒罢了,以心换心,没什么不对。夫妻忠诚,恋人坦荡。合则留,不合则去,本来是一种理想状态。
可怕的是人的感情沾染上铜臭。所爱的不是人而是背后的社会关系,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利益,金钱、地位等等。为了金钱和享受,人几乎会献出一切,包括肉体,它本身就是赚钱的资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时代已经终结。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时代出不了大作品,能永远影响后来者的作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更,文化这个精神层次的东西也成了赚钱机器,其他的能逃脱吗。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七
全诗共写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写康桥之美。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清荇、榆荫下的一谭,构成了一幅宁静、秀美的大自然的画面。在世人的眼中,康桥美得如同“西天的云彩”。事实上,康桥的自然景观固然美,但并非天下第一、举世无双。这种景色在英国、在欧洲、在中国其他地方也能找到。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独钟、深深眷恋呢?恐怕有两个原因。第一,康桥之美是与诗人在此生活过的美好青春回忆交融在一起的,并因诗人必须离去天各一方而更加在其心目中增添价值。第二,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自然景观因人文氛围而更显其美。因此,诗人描画的自然美的背后有知识之美、智慧之美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桥在诗人心目中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也是诗人信念与理想的象征。总之,康桥之美不能单从自然景物的客观方面去理解,他应该是客观景物与诗人个人经历、主观情感甚至政治文化理念的一种契合。
其次是写出了诗人的心绪之乱。在平和舒缓的抒情基调中,诗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不平静的,甚至是多种感情因素混合与交织的,难以弥平现实和梦想之间的冲突。当然,这种纷乱的思绪在诗中的表现是通过意象的象征和暗示的语言含蓄的表达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心头的感觉是波动荡漾的,暗示出心境的不平静。“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萍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彩虹是诗人“理想”即“梦”的象征,但它竟被“揉碎”在“沉淀”,这是诗人心绪之乱的主要投射的象征性写照。结合诗人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反感与消沉的思想情绪,可以体察到他那种热情衰退、理想幻灭、愁思欲罢不能、情怀欲舒难展的心绪。
再次是写离别之怅,康桥曾寄托着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多少甜蜜的梦想,多少青春的岁月。正如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问中所说的:“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种甜蜜的洗礼,……我敢说的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界是康桥帮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句话,康桥是诗人知识启蒙和精神承认的地方。由此,再别康桥,那种惆怅迷惘之感,那种孤寂凄然之情,油然萌动于其心而难以解脱。所以,“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个曾有过热血沸腾之时的战士,曾在“五四”的战旗下宣传过西方人道主义原则、主张个性解放思想的民主青年,曾抨击过封建军阀统治、吐露过对劳动大众的情感和对革命志士的敬意的诗人,在信仰难以实现、挫折接踵而来的阶段,那和布尔乔亚的软弱性的暴露,那种知识分子多愁善感的心绪的萌动,人们是可以体会和理解的。沉浸在惜别、眷恋与追忆之中,叹息着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梦的破碎的悲观,这正是《再别康桥》中贯穿始终的情调。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八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在上学期才使用北师版的实验教材,也没有什么经验,在这里我主要是结合前段时间培训的内容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这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它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材基本内容。
本套教材是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第一册教材一样,仍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共有16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总体来说,第二册的内容较之一册更广泛,特别是增多了反映儿童生活的篇目,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同时也注意了保持一册的趣味性。16个单元是这样安排和考虑的我们可以查阅《教学用书》第2页。
三、第二册学习目标。
在《教学用书》p1有具体介绍,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主要谈谈:
四、教材具体说明及教学建议。
(一)、拼音。
一册的拼音教学的目标是会读。二册对于拼音的学习目标,则定位在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
我们要把拼音当成识字工具来教学。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不能当成学问来教,比如bpdq的小竖写多长,不必过分指导并严格要求;2、不能超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把他们与初中生、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生、大学生一样要求。3、要有一个基本认识:拼音不能当文字教,不能要求学生阅读纯拼音文字的阅读材料。
“为生字标音”似乎超标,但实际运用需要我们安排这样的练习。这类内容只教不考,老师不必苛求学生给生字标音时十分规范,如果错一点,例如声调位置等,可以寻找机会指导学生发现标调的规则。本册自读课文仍加了注音,但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丢开拐棍,不可读上行忽略下行。
(二)、认字。
1、我主要是结合第二册识字教学目标来谈谈。
(1)在教学目标中提到学习30个常用偏旁。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都叫“偏旁”。
在第一单元的“金钥匙”中提示学生开始将学到的常用偏旁列表归类,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点入手,积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渐掌握汉字的规律,最后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什么要提出学习30个常用偏旁的要求?主要是为了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已认字几百个)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包括读写合流)能力做准备。
那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主要是要知道名称(严而不死,可笼统地称为×字旁);大概了解表示的意思;能举例说明。这与写字只知道名称、会书写不同。
(2)、关于认字的方法问题。
截止到第二册,学生已经学过了看图认字、读拼音认字、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种认字方法(识字游戏不是学法),应当能独立认读(认读是“正确”读的前提)“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比较起来,看图认字受熟知的事物、口语语汇范围限制,看拼音认读受拼音限制,相比之下看上下文猜字最便捷,其次是听读,所以,“综合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大量实践,不要枯燥地分析字形、字理,有的老师把这些当知识点来教是错误的。
(3)、关于写字230个。
二册的写字目标是指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听写(包括填空、连线等)下来,兼顾使用和写好。不要把几方面的要求同时下达,造成沉重的书写负担。
笔画笔顺不能当成科学知识体系来教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条条框框;要立足于硬笔书写。
怎样兼顾使用和写好?一是加强造句、组词等书写练习,二是通过描红无意接受(儿童学习不是先学规则,而是模仿和实践)。
2、识字教学方法建议有四条:
(1)一年级认字的主要方法是听读法和拼音认字。所谓“听读法”,就是直接听别人读出生字的字音,自己跟着读。在课堂上,老师读课文,学生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的过程,就是听读认字。回家或是在外面,问别人“这个字念什么”,也是“听读认字”。看拼音认字是第一册教学生学会的另一种认字方法。我们曾反复强调,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具,不能当文字用来阅读,也不能当学问去教。第一册务必使学生能够学会认(认字母)――拼(拼音节)――读(读生字),其余的则不必过多涉及。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则应注意拼音和认字互相促进:通过拼音认字,通过学习生字巩固拼音。特别是对那些还不能认――拼――读的学生,更要认真给他们补课,统筹安排每一课书重点复习哪个拼音的要点,不要空泛地带读。如何综合运用听读法和看拼音认字的方法,请老师们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篇课文生字的情况考虑,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参考用书以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师们可以参考。
(2)熟练运用指读(指认)认字方法。一年级儿童听力强,记忆力强,很快就能读通背会课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识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培训时,介绍了指认(指读)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先听老师读,用手指着老师读的每一个字,随着老师的声音移动手指。读熟或背会课文,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或短句帮助学生认,再提出单个的汉字认。回到课文中,再用手指指着自己读的每一个字。大约在练习了2~3个月后,基本上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方法,认字速度将大大加快。如果您的学生尚不能自己听读认字,则需认真补上这一课,务必在第六单元以前掌握这个认字方法。
(3)巩固看拼音认字的方法。拼音认字在一册学生已经学会,二册只是复习巩固,让拼音与认字相互促进,不必过多涉及。
这样,到第六单元为止,每个学生至少能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情况下)独立认字了。
第七单元的金钥匙,开始教学生看上下文猜字。对于已经认识一些字、有阅读基础的人(包括儿童)来说,看上下文猜字是一种最经常运用的认字方法,虽然它不大可靠。事实上,学生读书遇到那些渗透性识字的生字,都在“猜”。猜字的过程,是调动已有的知识推知新知识的过程,对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有益。
第一步是让学生“猜”起来,大胆猜,先不讲究猜得对不对。教学时,可找出一段课文,老师先不范读,让学生自读,用铅笔画下自己不认识的字(包括回生字),然后看上下文猜,拼音熟的学生可以把猜的字音标在画出的字上。然后再听老师读课文,看猜得对不对。一开始不要猜太多的字,太生的字(口语里没有的)。逐渐加大猜字量。学生所猜的字,通常都不在生字表内,老师不要抓猜的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第十单元的金钥匙,对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和“看拼音、听读的方法结合起来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老师强调多少遍,哪怕让学生背下来,也不能说明学生就“学会”了,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真正形成能力。
“拼”和“问”是需要条件的,从人们的实践看,运用这三种认字方法的顺序大体是:先猜,再拼,还不行就问。老师可教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自己认字:先自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看上下文猜。对猜得没有把握的字,看课文下面生字表的拼音,认读;或者查后面的渗透性识字表,看注音。也可以猜完后同桌互读,纠正自己猜得不正确的字。实在吃不准,问老师;有的字老师可以组织全班一块儿学习。整个过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撒手放开,使学生学会“怎么做”。这个进程大约到第十三单元完成。
有些字,学生自以为认识了,读书时没有画下它们,实际上他并不认识。这些字他也是“猜”的但没猜对,自己又没有意识到。同桌互读,小组检查读书,可以把它们查出来,由同学纠正错误的读音。这也是综合运用上述认字方法的学习活动,对查缺补漏、补习回生字、照顾学生差异都是必要的措施。
第十四单元,是集中识字单元,实质上是开始进入部首识字。学生将学习五个常用偏旁(部首),利用这五个偏旁推知生字。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感知汉字是有规律的。
(4)初步接触字理识字。
学生学习字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也不应该追求讲深讲透讲全,是适“度”,要以学生既能学得会,又不感到很困难为准。本册没有使用形声字、会意字的概念,没有提出“部首”和“形旁”,没有涉及声旁的内容。请老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要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和加深学习难度,使师生都感到吃力。当然,如果您的学生基础打得好,悟性也好,您尽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放他们展翅飞翔(也不能飞得太高太远)。
3、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全册认字教学方法仍以整体听读认字和看拼音认字为主。因为这只是“初学”,学生能“感知”即可,不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三册才重点学习根据汉字规律识字。
五个偏旁(以及其他二十几个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享受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切实对汉字的特点有所“感”,而不只是有所“知”,老师不要急于把结论给学生。
(2)认字教学活动、认字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
认字教学活动(包括游戏)、认字手段(包括电脑.课件)、教学方式(全班学?小组学?同桌学?)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心理,适合儿童学习进程的需要,不要在形式上搞花架子,弄得老师很累,对教学却起不到很大促进作用,组织不好,还耽误时间,影响学生学习。教师用书后面,附了一篇《识字教学游戏》,供老师参考。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九
本课是"世界遗产"系列课程的第2课,以世界自然遗产为专题进行欣赏评述活动,第二课美术第十二册教案。自然遗产指的是自然界景观和陆地及海洋的生物和植物,或者是包括地貌在内的森林和山峰等。在我们美术教材中出现这些自然景物的欣赏,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壮美,体会自然界的崇高之美。因此教材中呈现的图片注重了审美元素的体现,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上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教师有计划地积极引导,方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遗产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观念。人类、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凸显了任何一方,带来的将是灭亡的灾难。而作为高智能的人类,正在以自身不断的壮大凸显其统领的地位,这就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如何对待人类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如何面对大自然?因此,在学习本课时,除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我们还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思考人类对大自然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资源,给予我们无尽的美丽,给予我们神秘的奇观,我们又能给大自然哪些回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本课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课涉及资料较广,建议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凝聚集体的力量,对世界自然遗产进行探索、思考。在作业展示上,则可采取合作或自主等多种方法,有个性地展示学生对自然遗产的认识。
本课为两页,共展示了五个大洲11处世界自然遗产。
第4页中主要介绍了大洋洲的大堡礁和欧洲的"巨人之路"海岸。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由约350种珊瑚构成。这些珊瑚层从15 000年前开始形成,最宽处有240千米,厚150米,长达2 012千米,面积和日本岛差不多。珊瑚要想长得好,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水温要在20℃以上;2.水深要浅于40米;3.海水透明度要高,教案《第二课美术第十二册教案》。大堡礁一带海域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形成了大珊瑚礁地带。长有珊瑚的海里,浮游生物和海藻类丰富,是海洋生物的乐园。良好的生物链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片海域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成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巨人之路"海岸是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巨人之路"是由黑色实心圆柱体的玄武岩构成,规模巨大,气势宏伟。据推测,今天的这个"巨人之路"是由5 000万年前第三纪火山活动形成的。之所以形成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石柱形状,是由于火山熔岩的多次溢出结晶而成。独特的玄武岩石柱之间有极细小的裂缝,地质学家称之为"节理"。熔岩爆裂时产生的节理一般具有垂直延伸的特点。在沿节理流动的水流作用下,久而久之形成这种聚集在一起的多边形石柱群,加上海浪冲蚀,将之在不同高度处截断,便呈现出高低参差的石柱林地貌。
第5页中主要介绍了四处自然遗产。萨加玛塔峰就是我们常说的珠穆朗玛峰。在藏语中,"珠穆"的意思是女神,"朗玛"为第三,珠穆朗玛峰也就是当地人民所亲切称呼的"第三女神之峰"。相传很久以前,珠峰附近还是一片无边的大海,珠峰脚下花草茂密。一天,突然来了五头恶魔,要霸占这片美丽的地方,正当鸟兽走投无路之时,从东方飘来一朵五彩祥云,变成五部慧空行母,施展无边法力,降伏了五头恶魔。生活在这里的众生都万分感激地对仙女顶礼膜拜,企望她们能永远留下,降福人间。众女神终于同意,她们喝令大海退去,五位仙女也变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五大高峰,驻扎于人间大地。其中,排行第三的仙女长得最高、最俊俏,她就是珠穆朗玛峰。美妙的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太平生活的企盼。其实,"珠穆朗玛"在藏语中还有"大地之母"的意思,早在康熙时期的地形图中就有标注。它的壮美、高大是世界之巅的标志,更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加兰巴国家公园拥有广阔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大草场及森林区域,高耸入云的林木点缀在河岸边和沼泽低地里,这里养育了四种大型哺乳动物--大象、长颈鹿、河马及珍稀白犀牛。由于刚果民主共和国政治、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加之邻国的局势动荡不安,流入加兰巴国家公园的难民有80万人。因此,这一地区的旅游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公园设施也年久失修。1996年,第20届世界遗产会议上,这个地区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危机名单。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保护自然遗产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
维多利亚瀑布位于南部非洲的中部,当地人称之为"莫希瓦图尼亚",意思是"声若雷鸣的雨雾",是极为雄伟壮观的瀑布。"维多利亚"是发现者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通为了表示对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尊敬,将瀑布命名为"维多利亚瀑布"。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了飞泻的瀑布轰然注入坚硬的玄武岩台地的裂缝中,这壮观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博大。
科罗拉多大峡谷不仅有着险峻的景色,它还是地球的年轮。通过大峡谷我们可以看出地层重叠而形成的条带花纹,这是20亿年地球不断变化的写照。世界各地的游人蜂拥而至,不仅仅是欣赏壮丽的景色,还被地层深处的地球历史所吸引,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1)知道什么是自然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自然遗产。较详细地了解2处~3处世界自然遗产。
(2)能够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应会:(1)能够独立搜集有关自然遗产的资料,初步认识、了解感兴趣的自然遗产。
(2)能够用自己擅长的美术技法表现一处自己喜欢的自然遗产。
(3)能够用较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奇观的感受。
重点:(1)通过资料搜集、课内外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自然遗产。较详细地了解2处~3处自然遗产。
(2)能向别人较详细地介绍2处~3处自然遗产,并发表自己对自然遗产的认识和感受。
(3)树立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能主动参与宣传和保护自然遗产的公益活动。
难点:感受自然奇观的美丽,能从审美角度去评价自然遗产。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
绘画感与意境美是本诗的最大特色。诗中意象众多,皆鲜明艳丽。“物”与“我”、情与景和谐互渗,创造了柔美的富有魅力的意境。所谓意境,即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诗人为了创造物我交融的意境,首先强调了描写上的形象性与画面感。诗中的夕阳、星辉、波光、艳影、榆荫等突出了光线的明暗感,金柳、云彩、青草、彩虹等具有强烈的色彩感,招摇、揉碎、荡漾、漫溯等又呈现出意象的动感。诗中每一节都是一幅画,组合在一起则是整体和谐的艺术空间。诗人在追求绘画美的同时还出色地把“我”与“康桥”糅合在一起叙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里,“我”的依依惜别的形象始终在康桥的风姿中伫立。“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康桥的波光艳影也无时无刻不印在“我”的心中。这种将写景与抒情自然而然地相交融、毫无分离造作之感的技巧,营造出物我同一、情景互渗的氛围,达成含蓄冲淡、柔美婉约的古典式意境。
本诗的比喻奇异陌生而又通俗易懂,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性和暗示性。徐志摩曾说过;“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而然的淹没了你的灵性。”这话道出了诗人为何一再在本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原委。诗人曾多次托物寄情,自喻为物,以表达自己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如“我”与康桥的水草相合,“我的心”成了波光闪闪的康河。这些比喻因缘而起、随景而生,喻象取之于大众熟悉的事物,比喻所建立起来的想象性联系又给人新鲜感。此外,“河畔的金柳”与“夕阳中的新娘”,“悄悄”与“别离的笙萧”,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却唤起陌生化的新鲜审美感觉,不落俗套且贴切自然。就比喻而言,过有陌生化显示诗人的创造力,但却造成喻意晦涩难懂;过于熟悉化固然能明白易懂,但一个好比喻被反复使用后也会丧失审美的新鲜感。本诗的比喻多处于陌生与熟悉之间,这是最佳的审美临界点。本诗的象征性意象也值得注意。所谓“象征”,通常是指甲事物按时乙事物,甲事物因具有审美的感性特征而被注意,乙事物则不在文本中出现而须读者体味、索解。这也就是修辞学上的借喻或隐喻手法。本诗中,“西天中的云彩”既是描述性意象又是象征性意象,暗示着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的色彩绚丽。“彩虹似的梦”,彩虹处于想象而非眼前实景,梦是含义丰富的意象,整个意象组合的隐喻内涵则是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闻一多主张的建筑美和音乐美在诗中也有独到的体现。“建筑美”其实是比喻性说法,意诗行排列相识的整齐匀称。本诗共有七节,每节四行,每行六至八字,其中第一、三行都比第二、四行出头一字,而第二、四行基本上比第一、三行拖出二字。着是“建筑美”诗歌实验的一种标本。音乐没是指诗歌节奏的匀整和韵律的和谐。本诗每行基本上都保持三个音节,即有三个停顿(三个章节之间的小停顿和一行诗结束后的稍长停顿),形成全诗的统一节奏。诗中的第二、四行押韵,每节诗自换一韵,具有一种抒情小调似的旋律感,与全诗轻柔的情感基调相吻合。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诗在内容上呼应,在形式上对称,在韵律上合拍,给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美感。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一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二
一、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有节奏地朗诵诗歌,中班诗歌教案。
2、学习使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ppt。
三、活动过程:
(一)、看图片引出诗歌主题“水”,并说一说水。
师:这是什么?你们在在哪里见过?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二)、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
问:图上的这些水你们见过吗?叫什么水呢?(协助幼儿认读)。
2、初步感受诗歌《水》。
(1)师:老师将这些图片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
幼儿倾听诗歌一遍.
(2)师: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幼儿自由描述)。
3、学念诗歌。
(1)、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师: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念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2)、幼儿有节奏地念诗歌。
师:我们说过好听的诗歌要是按照节奏来念会更加好听。
教师出示节奏谱“xx。
xx/。
xxx”
师:这个节奏谱认识吗?
大家一起拍打节奏。
问:你们想不想也来有节奏地念一念这首诗歌呀?
问: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吗?
(3)、幼儿集体朗诵。
问:刚才我们在念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一个“x”对应一个字)。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
问:我们刚才念的这首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幼儿自由提问,教师或幼儿回答。目的:协助幼儿理解难词难句。)。
问:你见过喷泉吗?为什么诗歌里说它是跳舞的水呢?
6、幼儿集体朗诵诗歌。
(三)、学习仿编诗歌。
1、师问: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有刚才说到的这些水,还有些什么水呢?
问: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水,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2、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
师:你愿意把你知道的其他水也编进我们的诗歌中去吗?
3、师:今天回家把你编的这首好听的诗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附诗歌:
水
小小的水是泪水。
大大的水是海水。
跳舞的水是喷泉。
脏脏的水是泥水。
静静的水是湖水。
甜甜的水西瓜水。
评优课教案诗歌《水》。
此活动内容是“蒙氏教学”中比较经典的活动之一,该诗歌结构工整的七字句式,前半部分是叠词,后半部分是关于各种水,易于孩子去学习和仿编。在本次活动中,老师通过三个环节去组织(说一说水——学学水的诗歌——编编水的诗句),条理比较清晰。但是老师在组织时环节不够紧凑,节奏太慢,导致后来孩子对活动失去了的原有的热情。此外,关于节奏谱运用的不到位等等,建议想法同王老师一样。
xxxx/xxx)调整为四拍子的节奏谱(xxxx—/xx。
取材很好,诗歌的`格式、内容便于幼儿学习与仿编,诗句的前半句是叠词,后一句是三个字的,幼儿很容易理解。教师在活动的前半部分,学习诗歌时,应该引导幼儿去发现叠词,并可以用追问的方法让幼儿明白为什么泪水要用小小的,海水要有大大的,同时利用节奏帮助幼儿朗诵和仿编。节奏的加入,是为帮助幼儿去理解诗歌的结构,而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诗歌本身的优势,巧妙地利用身体的动作节奏去化解朗诵与仿编中的难点。
教师用ppt时要考虑到孩子学习的特点,在最后有一个定格的画面,使孩子在念儿歌时有一个依靠,在孩子创编以后,教师同样也要呈现出孩子创编的内容,这样在完整朗诵时给幼儿支助。
以下为ljgzcl的回复:
谢谢您的建议,也许是我并没有充分地挖掘出诗歌本身的一些精华,在诗歌中只是强调了如何去有节奏的念诗歌,在创编的环节,虽然孩子们也用上了如“酸酸的、热热的”等一些叠词,但是他们对本诗歌的结构特点也许不是很清晰。在使用ppt时,比较真实的画面对孩子有种视觉冲击力及感染力,我想在念诗歌环节如果出示诗歌的完整图谱,让幼儿来看着诗歌的图谱来说,降低难度,也许效果会更好。
说教材。
诗歌《大树妈妈》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这篇散文就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理解诗歌中的主要内容。
2、能尝试着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按角色进行表演。
3、体验诗歌中大树妈妈与娃娃们相互关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大树、课件、小鸟、小松鼠、小星星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
1、“小朋友,今天我们来了一位新朋友,瞧!是谁?”
2、教师出示大树“大树妈妈!”
3、“大树妈妈一个人非常的孤单、寂寞,这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4、“大树妈妈生活在森林里,小朋友请你猜一猜,还有谁会愿意做大树妈妈的娃娃?”(幼儿讲述)。
(二)、欣赏诗歌。
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3、你刚才发现了有谁愿意成为大树妈妈的娃娃?他门能给大树妈妈什么?
4、与幼儿一起了解诗歌内容。
(三)、分角色表演。
1、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
2、“王老师,做大树妈妈!你们大树妈妈的娃娃,好吗?”(大树妈妈的娃娃有小鸟、松鼠、小星星、树叶,当说到这些时,你们就用好听的声音跟大树妈妈说)。
3、“小朋友,瞧!那里有小鸟、松鼠、小星星,请你想一想,你愿意扮演什么角色,请你自己选则!”
4、与幼儿一起进行表演!
5、“大树妈妈今天非常开心,它又要给我们小朋友讲故事啦!让我们随着大树妈妈一起去听好听的故事吧!”
活动目的:
1、理解诗歌的内容,用“细声、大声、高声”语气有表情地朗诵诗歌。狚軬弒盼艶。
2、学习诗歌中的对话,尝试分角色表演诗歌。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新年进步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新年》多媒体课件,
2、太阳、月亮、星星道具。
活动过程:
一、激发原有经验,说说“新年”是什么。
教师:新年就要到了,我们要怎么过新年呢?
教师:谁来说说什么是新年,新年到底是什么呢?(黑板出示:新年=?)。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欣赏、学习儿歌。
1、课件导入。
教师:你们觉得新年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娃娃她做了个好梦,她梦见新年到了?还梦见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初步欣赏:
教师:小娃娃做了个好梦,梦见新年到了,她去了哪里呢?
教师:她梦见了谁呢,她问了什么问题?
教师:他们是怎样回答的呢?我们来仔细听一听。
3、再次播放课件学习对话。
教师:星星是怎样回答的?
教师:它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教师:月亮又是怎样回答的?它说话的语气又是怎样的?
教师:太阳是怎么回答的?它说话的语气又是怎样的?
教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他们说话吧。(教师说引导词“细声、大声、高声说”)。
三、情景角色表演。
1教师示范。
教师:我来扮小娃娃,你们来学做星星、月亮和太阳来回答我的问题好吗?
(幼儿集体与教师练习对话。)。
2、幼儿分角色表演。
教师:谁来扮星星?谁来扮月亮、太阳呢?
(教师布置场景,摆出道具,分配小组扮演角色。)。
第一次分角色表演。
教师:谁来扮小娃娃?(调换星星月亮太阳的角色。)。
第二次分角色表演。
四、提升经验,“什么是新年”
教师:新年到了,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岁,要更懂事,更能干,这是老师对你们的祝愿。
五、新年到了。
教师:听,新年的音乐响起来啦,在这快乐的时刻,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新年。
我做了个好梦,梦见新年到了,
我坐上飞船遨游太空。
我问星星:“什么是新年?”
星星细声地说:“新年就是新衣、新帽。”
我问月亮:“什么是新年?”
月亮大声地说:“新年就是糖果、玩具。”
我问太阳:“什么是新年?”
太阳高声地说:“新年就是进步,新年就是快乐!”
“哦,我知道了,新年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我会更懂事,更能干。”
小班语言活动《春风》。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念儿歌。
2.引导幼儿认识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观察过春天的景色,对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根据儿歌内容制作的大书一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知道现在已经是春天了。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春天到了,你们知道春天有些什么呀?”
“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书,里面藏着许多关于春天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观察理解大书的内容。
1、观察第一页上的“春风”
“看,这是谁啊?”
“春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呢?
“春风轻轻地吹来,柔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
2、观察画面“芽儿发”
“春风一吹,谁出来了呢?”
“哎,小芽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呀?”
“小芽从泥土里钻出来,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叫:芽儿发。”
引导幼儿学做小芽从泥土里钻出来的样子,边做边说:春风吹,芽儿发。
3、观察画面“柳树”
“春风又吹向了谁?”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三
那今天我们就和纸棒来做游戏好吗?
2.请每个小朋友拿一根纸棒。
1.第一次玩纸棒。
教师:看谁一个人玩得好,玩得有趣。
幼儿分散练习自由玩纸棒(教师注意观察,引导能力弱的幼儿练习)。
幼儿分两队面对面站好,有创意玩法的幼儿介绍自己一个人是怎么玩的,让其它幼儿学一学。
2.第二次玩纸棒。
师:刚才小朋友是一个人玩了纸棒,玩了很多不同的花样,现在请你们试一试2个人合作可以怎么玩?我们来看看几个人合作,又可以怎么玩?会有什么好玩又安全的玩法呢?请小朋友找好朋友再找一个空地方玩一玩,注意安全。(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把钻山洞这个动作引入孩子的玩法中)。
钻山洞玩法:两排幼儿面对面站好,互相握住对面纸棒的'另一端,平放于胸前,排尾两名幼儿先钻,钻到头迅速搭好山洞,后面幼儿依次接着钻。
规则:钻时头不能碰到纸棒。
师:刚才我还看到有两个小朋友玩的很有趣,他们把纸棒拼成了一条小河,双脚从河上跳了过去。王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不知道我能不能跳过去。小朋友你们说我能跳过去吗?那我来试一试好吗?小朋友,看好了,我准备了啊,小手放在后面,双脚屈膝,两脚并拢轻轻一跳,蹲下来。看看,我跳过去了没有,踩到纸棒了吗?那你们说,我还能不能再跳远一点,谁来帮我把纸棒放远一点。好,我准备了啊,看好重复动作要领。
你们能不能够跳过去呀?谁来试一试?小朋友,看他的动作做的好看吗?重复动作要领,现在让我们都来试一试好吗?那你们找个好朋友摆成一条小河,一个人先跳,另一个人站在边上看他的动作做得好看吗?有没有踩在纸棒上,然后交换。
3.第三次玩纸棒。
幼儿分组探索纸棍的玩法。
教师:小朋友想一想你们打算用这些纸棍怎样来玩,(幼儿尝试练习)引导幼儿进行以下玩法:跳小河、跳方格、走迷宫、开火车等游戏。
抬花轿、跳高(三人合作)。
“跳方格”:用纸棒一根根摆放成一个个小格子,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分组练习双脚、单脚行进跳。
“跳小河”:有间距地摆放纸棒,幼儿练习立定跳远来跃过小河。
“走迷宫”:将纸棒一根接一根摆放成不规则的小路,幼儿从起点用各种方式到达终点。
“开火车”:将所有纸棒摆放成长长的轨道,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从轨道上通过。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纸棒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发展幼儿弹跳能力。能与同伴大胆探索,尝试一物多玩,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共同协助争取胜利的集体荣誉。整个活动充分发挥纸棒的多功能性,活动开始部分设计利用纸棒进行热身练习,在这一环节中为下一个环节奠定了基础。他们乐意单独、与同伴合作探索纸棒的各种玩法,想出了骑马、做金箍棒、跳过小棒、对抗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过小河的办法,有的两人搭小河双脚并拢跳跃,如立定跳、跑着跨跳等。从而引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基本部分中,先让幼儿利用纸棒进行“一物多玩”,孩子们在自由玩纸棒的过程中,幼儿的表现特别棒,能够与同伴共同探索纸棒的各种玩法,我及时表扬玩得有新意的幼儿,并鼓励幼儿想办法和别人玩得不一样。
活动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在立定跳远环节中,要是能安排不同难度的调整纸棒间的距离,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对新授技能的掌握较好,规则意识和比赛的意识也较强。不过,在和同伴合作搭小河这个环节幼儿可能没有很好地理解我的意思,一开始都是几个人结伴搭的,搭的小河也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合作搭出宽度不同的小桥,让他们能量力而行,练习跨跳技能是我要思考的;另外,在比赛规则上我还要加以强调,让小朋友们对规则更明了,幼儿也会玩得更顺畅。上好一节体育游戏,教师在自由组织形式上既有分散练习、集体练习,教师在练习中也能较多地观察幼儿,以及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活动最后可以进行接力比赛,让幼儿思想集中速度加快,共同协助争取胜利,使整个活动推向**。
这次实践课让我想了很多,我想上好一节课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肯尝试,肯花点心思去准备,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四
江南的春天是衣食的春天,桑树涣涣,桃花灿灿,连槐树那样乡气的花,都有田间灶头的新意。野菜也是,绿汪汪的一片,像泻了的春水,叫人不忍践踏。乡下人当此季总是去田埂地头采来,新新鲜鲜地做了端上来。我生在城市,吃到的野菜都已经不野了,是成品,也不懂得认野菜挖野菜。偶尔到乡间,看到有人采撷,也不管喜不喜欢吃,就无端开心得不行,追着人屁股后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薇菜时,紫色的小花乍满眼帘,忙问是什么菜,告诉我是野豌豆。余冠英译《诗经》,将薇菜翻译成“大巢菜”,我就根本就没把这种小菜和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采薇西山”中那种雅物联系起来,也没想到这就是小雅《采薇》里吟的“薇”。想起有人说,我们这代人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虽然刻薄,却也恰当。
薇菜也叫薇霍,不算是稀奇的东西,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又死倔着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终于饿死。临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与嗟徂兮,命之哀矣。”
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这是两个固执到头脑发僵的人,当年孤竹君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其他的儿子即位。伯夷和叔齐联袂潇洒逃亡以后,生计很成问题,听说西伯姬昌乐于赡养老人,商议好投奔他而去。当时西伯姬昌已死,伯夷和叔齐到了那里,正是西伯昌的儿子武王将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了武王的马缰阻止,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的随从上前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虑其有贤名,为怕大战前夕影响民心,就阻止说:“此义人也。”并搀扶他们离去。武王推翻商纣,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仍坚持操守,不吃周王送来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集野菜充饥。某一天有个周人嘲笑他们,你们不是不吃周朝的粮食么,这首阳山也是周天子的领地啊,你们吃了这山上的薇菜,难道不是周朝的粮食么?这两老小子一合计,自觉别人说的有理,惭愧得不行,于是开始绝食计划,连薇菜也不吃了,这么着,挨了几天,成功饿死。
后世的读书人要么多粮食而少气节,要么多气节而少粮食。为了粉饰或者掩饰,他们多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击节而赞,认为这是有操守的人做的事。若是人各有志也就罢了,最可怕是中国人的操守节烈观多出于作秀的需要,前人做出种风潮,后人认为不追不好,也不管是不是真心认同就跟风。伦理观念由此衍生,并越来越稳固。反而是那个周人好,现实而敏锐,一句话问穿了伯夷叔齐。还有姜子牙,行事也妙,他接掌齐国的时候,胶东半岛上也有两个欲效仿伯夷叔齐的隐士,自耕自足,人称贤人。姜子牙就杀了他们。周王问起来,对曰,这样不为国计民生做贡献,只图保全自己虚名的人,留之何用?就因为他有影响力,反而会有民众跟从造成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风气,不如杀了。
呵呵,这才是姜尚真正的心思和观点,之前对伯夷叔齐与其说尊重,不如说是敷衍。
薇是无分贵贱的食物,就算它是野菜,一样开得动人。采薇之事贵者可行,普通百姓一样可行。说完了贤者采薇,再来谈谈贫者采薇。
《小雅》里的采薇,就是戍防战士所为,为了生计,辛苦坦然地去做,不勉强,也不作秀。歌中唱到:“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冒出芽尖。说回家哪时回家,转眼间就到残年。)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节令更替时间的象征,是离乡之路的远近。
当大巢菜紫色的花在眼底开开谢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呢?还是如此身不由己?那王命发起的征战啊,只为对抗凶蛮的玁狁。说是保家为国责无旁贷,然而总不免战火哀艳,血流成河。和平怎么总是这么短暂?此际还能喝一口热的野菜汤,比起那些已经魂归阴曹的人,该偷笑了。
细碎的紫色小花,它在傍晚黑暗完全降临的那一瞬,美得很像天空的星光闪烁。
我忽然之间泪凝于睫。心里微微晃荡了一下,好像某种温暖寂灭了。
原来,它早已被我化作家的念想。看到它,我才有余力奋力求生。
“玁狁”二字今作猃狁。玁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春秋时称为狄,战国、秦汉时称为匈奴,历来对中原虎视眈眈,滋扰不断。大约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周懿王在位时,玁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民受其苦,诗人作歌:“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周王曾出兵征讨。这首诗反映的大约就是这次战争。
征夫之苦无止无休,难以言尽。《采薇》的实质绝非儒生所粉饰的,赞美周王的功绩,而是一首征夫思归诗。
你听他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谁害我有家难奔,还不是为了玁狁;谁害我坐立不安,还不是为了玁狁。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哪时回家,心里头多么忧闷。我心忧闷像火焚,饥难忍渴也难忍。驻防地没有一定,哪有人捎个家信。大巢菜采了又采,大巢菜又粗又老。说回家哪时回家,小阳春十月又到。当王差无穷无尽,哪能有片刻安身。我的心多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这样的想念,却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流光飞逝,出征是岁暮,如今已是夏至十月。征战必定四处转移奔波,饥渴劳碌,身体受伤是小事,关键是命在旦夕却不能通家人同音信。当烽烟遮蔽了音信,你无从得知远方的人是否平安,牵念如藤,缠绕你咽喉不能呼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今亦同。zippo的最初流行,就是因为它的防风功能可以帮助美国的士兵在战壕里写家书。《采薇》可看作最早的边塞诗。唐代的岑参是写边塞诗的强人,擅于捕捉人心细节,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寄语报平安。”生死漂泊的不定,相逢无语的惊喜,欲言又止的犹疑,所有的尖锐都有了,所以一语刺破人心。
战争不值得赞美,然而为家园而战却是可引以自豪的事情。因此下面的两章不再絮言思乡之情,转言当时战斗的激烈和辛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什么花开得繁盛?那都是棠棣的花。什么车高高大大?还不是贵人的车。兵车已经驾起,高昂昂公马四匹。哪儿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三次转移。驾起了公马四匹,四匹马多么神气,贵人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四匹马多么雄壮。象牙弭鱼皮箭囊。怎么不天天警戒?玁狁实在太猖狂。)。
他在征途中,看见棠棣花开得繁盛,美景当前,忧心不减,棠棣的花再开时,未知还有没有命看到。战争的不平不单表现在引起干戈的原因,往往是强者带有私欲的侵略。即使是在战争的一方,不平等也是时时存在的,贵人坐在战车里,遥遥指挥,士兵就要徒步而行,贴身肉搏。战争为我们揭示生命冰冷的真相:人,生而不等,命有贵贱。你必须承认它是真实存在的,尔后再言改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该庆幸吧,他是余生,修罗劫后的那一撮艳火。惊天彻地的屠杀后,草丛里颤颤巍巍的小兽;该高兴吧,归途遥遥毕竟有尽。可是却应了那句“近乡情更怯”的话,越是急切,越觉得遥远,越是靠近,越是不敢获知真相。
昔日去时,还是柳色青青的春天,柳丝飘荡似人有眷恋之情。今我来归,这里雪花飘零,淫雨霏霏。春色已褪尽。
——是怎样深长的思念啊,遮湮了漫漫的年华。我怕,这么多年战火肆虐,当我再归时,已见不到你们那温暖如春的笑颜。
当看到谢灵运说,诗三百中最美的诗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就知道,李白的推崇没有错,谢灵运的才气是贯古绝今,足以笑傲江湖的。因为诗人写得出,也要有人品得出。
这十六个字对偶匀称,亦景亦情,艺术上的完美在诗经中是少见的。“依依”尽杨柳之貌,简直是精准传神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步。以依依的杨柳来象征离别时恋恋不舍,又用雨雪交加来形容归来的凄凉。亦景亦情的四句话既言儿女情长又暗喻战争的残酷,写景状物皆生动传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想他是窥破了文字精义的。有那么一霎那,也许不是文字,而是藏在身体内的感情自在起伏澎湃,像插在地上的柳枝到时节破土而出。于是文字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蓦然降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是天意降临于文字,如孩童自会认得母亲,那个人的.脱口而出,却让所有的文人在这十六个字面前哑然无语。
中国人面对时间总是卑微,浮生半日闲还要偷来,未若西人的坦然,时间仿佛手中的牛排可以随意切割。在无涯的时间面前,我们都是软弱的。多年之后,当位极人臣的桓温重回故地,看到自己手植的树已经丈余,尚且忍不住潸然泪下,感慨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千载之下仍惹起无数唏嘘。
一个在战场上辗转求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小士兵,他看着面目全非的家乡感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真的是杜鹃啼血哀不可闻。
如果我回来,你们已不在,那么,我活着回来,还有什么意义呢?
拓展阅读:诵读《采薇》有感。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展示的社会生活极其广阔,使我们能够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心情等。
《采薇》把士兵思乡的心情升华,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表达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前三段写士兵久戍边疆的变化。以薇菜刚长出芽、发芽、变老为时间顺序,一次一次想要回家却被差事耽误,想要休息却没有时间。心里不断累积焦急、愁闷、痛苦。生怕从此回不去!第四、五段写士兵的军中生活。将帅乘大车架高马去征战,士兵怎敢安居军营不出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一月三捷”。将帅倚车把仗打,士兵靠车把身防。一月要争几回胜?从这两段中,似乎读出士兵对君王将帅的不满:君王将帅只想着打仗扩大自己的地盘,有没有想过百姓士兵的感受,壮年去当兵,家人省吃俭用交赋税,饥寒交迫盼亲人归。士兵呢?冲在战事第一线的是士兵,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是士兵。没有稳定富足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自主权也就罢了,连回家都成了奢望。为什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总是百姓士兵,享福享乐的总是君王将帅?第五段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写出戍卒士兵的感伤和故乡的物是人非。“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生动形象的描写出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仰天长呼“我的心里太伤悲,谁能知道我心悲”。
读完这国学经典的《采薇》后,越发值得我们深思,虽然现阶段我国因为钓鱼山事件、南海事件等出现了领土的争端为题,但国家的领导人并未因此大动武力,劳民伤财发起战争争夺领土,而是尽量以和平的各种方式解决问题,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类越是向着文明发展,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趋于文明化。想到这里,越让我觉得经常阅读国学经典著作,能够帮我们很好的了解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文明的变化,其中不乏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写好7个生字。
2、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想象感悟。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纯真和无知,体会成长的快乐。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认识12个生字,写好7个生字。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读好长句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六
我问星星:“什么是新年?”星星细声说:“新年就是灯笼、鞭炮。”我问月亮:“什么是新年?”月亮大声说:“新年就是新衣、新帽。”我问太阳:“什么是新年?”太阳高声说:“新年就是快乐,进步。”噢,我懂了:新年到了,我又长大一岁了,我会更懂事,更能干!
《新年小诗》。
雪花一片一片轻飞,学问一点一点积累,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不再让你们陪我睡。
光阴一天一天不回,小树一棵一棵成倍,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你们最大的安慰。
钟声一遍一遍敲锤,新年一步一步靠内,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把明天变得更美。
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新年。
中班。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送走了快乐的,明天就要迎来崭新的一年。我代表幼儿园和我们中班的全体老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下面我们的庆新年联欢会正式开始。
1、新年贺词。
请欣赏朗诵《欢乐颂》:
蓝天高高,白云飘飘,太阳公公在微笑;
树上小鸟吱吱在叫,河里小鱼尾巴摇;
花儿开放,草儿弯腰,欢迎大朋友们到;
我们大家多么快乐,一同庆祝新年好。
2、大合唱。
小朋友们也想用优美的歌声来表达过新年的高兴劲儿,请欣赏大合唱《新年好》、《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敲敲腿》、《好朋友》等幼儿学过的歌曲。
3、儿歌朗诵。
我们中班的小朋友虽然到幼儿园的时间还不多,但已学会了不少本领,请欣赏儿歌朗诵《微笑》、《跟我一起做》、《幼儿园是我家》、《我爱上学》,诗词诵读《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山行》、《绝句》、《悯农》、《七步诗》、《出塞》、《江雪》、《望天门山》。
4、亲子游戏(1)。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喜欢穿什么等等,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下面我们这个游戏《看谁摸得对》,就是想考验一下各位家长,看您是不是对自己的孩子真正的了解。
游戏玩法:同时请出十位家长和孩子,分成两排站好,先把家长的眼睛蒙上,原地转三圈后,凭感觉去摸自己的孩子。最后请家长一起摘掉蒙眼的毛巾,看自己摸到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摸对的奖励奖品,摸不对的以后还有机会。
亲子游戏(2)。
小朋友们还想玩吗?那好,现在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击鼓传花”,好不好?
游戏规则:幼儿和家长做成圈,随着鼓声传一样东西,鼓声停,那样东西在谁手中,谁就站起来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不限。
5、制作。
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完成贺年卡,并请家长帮忙写上祝福语。
6、温馨赠送。
下面就是我们联欢会的最后一环:温馨赠送。请小朋友把制作的贺年卡或者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爸爸妈妈、老师或自己喜欢的人,说上一句祝福话,并祝他们新年快乐!
今天我们的联欢会就到此结束,再次预祝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天天笑口常开,新年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烷烃教案教材分析篇十七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198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