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信息整理出来,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知识体系。在总结中可以适当运用举例和比喻,增强表达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范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一
1、知识目标: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学生经历小数概念的抽象和小数性质的探索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情感目标: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课时子目标。
1、第一课时目标:《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利用生活中熟悉、现实的素材,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能在认识小数的过程中,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推理思考;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小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2、第二课时目标:《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第三课时目标:《小数的性质》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末尾有0的小数进行化简及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4、第四课时目标:《小数的比较大小》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5、第五课时目标:《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合理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有条理地描述学习过程的能力。
6、第六课时目标:《求小数的近似值》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培养学生有条理、有依据地进行思考的习惯,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7、第七课时目标:《整理与练习(1)》通过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复习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8、第八课时目标:《整理与练习(2)》通过“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通过对学习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认识小数的意义,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
学习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一)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第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一位小数的认识以及日常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由地说,并通过交流明确“0.05元和0.48”的实际含义;第二,结合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到:几个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二)第二课时《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1、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的十进制计数法和数位顺序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在表示整数“1”的正方形中进行涂色操作,以及相应的讨论和交流,逐步明确相邻的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适时揭示小数的数位名称及顺序、计数单位及进率。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直观图形或联系具体数量进行思考,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说一说。
1、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能正确应用小数的性质。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熟悉的数量多少的角度得出比较结果,更要启发学生从每个小数中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去进行比较。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化简或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又为后面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第五课时《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
1、教学重点、难点: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是在学生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整亿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寻求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2、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为素材,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索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七)第七课时《整理与练习(1)、(2)》。
1、教学重点、难点:小数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3、突出重、难点的策略:加深对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理解,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思考和实践能力。
四、基于课型的教学策略。
1、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理交流,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规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二
一、复习:(课件展示)。
1.将下列量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出来。(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1角=()元=()元5角=()元=()元。
1dm=()m=()m3dm=()m=()m。
2.看下列商品的标价并说一说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点学生说)。
二、教授新课:
1.测量物体长度,引出探讨课题。
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定一样物体来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估一估其长度然后测量。测量完了以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测量结果。
由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出小数,然后再引出小数的意义。
2.认识一位小数。
我们刚才在测量长度的时候刚好不够1米,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用较小的单位来进行测量。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时1分米,也可以说时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米。紧接着练一练3分米,5分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为10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让学生猜想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的是什么。
3.认识两位小数。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时1厘米,这一份的长度时1米的,这样1分米就可以表示成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01米。0.01是两位小数,证实了同学们的猜想,并及时给学生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紧接着练一练3厘米,5厘米……化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让学生通过探讨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四位小数表示万分之几……分别写作0.1,0.01,0.001,0.0001……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51页“做一做”及55页练习九的第1、2题。(先独做,后集体订正)。
2.对口令游戏。
一方说分母是10、100、1000、10000的分数,另一方说小数。
四、全课小结。
自问自答:
答: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练习形式多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
生:一块橡皮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一本本子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为什么1.2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利用米尺,找等量关系。
看米尺写出: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1、比较0.30与0.3的大小。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判断: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第59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6~10题。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练第3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1、复习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约等号。
(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
2、做练习十一第10题。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
练习十一第9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五
第一课时。
四年级学生。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体会抽象和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2、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通过自学,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通过数数的活动,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通过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小数的意义,达成目标1。
2、经历自学,数数等活动,独立探究,全班交流汇报,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达成目标2。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米尺、课件。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1、认识小数的小数部分的数位、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2、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读写小数。
3、经历小数的读写过程,体验迁移、比较的学习方法。
4、感受正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请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老师相继吸入出数字1.8、5.63和12.378)。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这些数都多了一个点。
师:对,这个圆圆的点就是小数点,它把小数分成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二、自主探究。
1认识小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表。
师:在小数12.378中,2在哪位上?它表示什么意义?你还记得吗?
生:2在个位上,它的计数单位是一,表示2个一。
师:3、7、8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3在12.378中的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
师:对,3在十分位上,表示3个十分之一。
师:谁能说出7、8表示的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汇报。
生1:7在百分位上,表示7个百分之一。
生2:8在千分位上,表示8个千分之一。
师: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吗?
(学生单独补充,全班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组成的。在小数里,小圆点叫小数点,它的左边是整数部分,从右往左数一次是个位、百位、千位……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依次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这两边都有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师:你能说出这些数里面“4”所表示的意义吗?
课件出示:40.38、3.4、0.24、1.004)。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的古钱币。
出示古钱币图。
师: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着读出它的高、厚、重。(0.58、3.5、41.47随即板书)。
生:0.58读作零点五十八。
师:同学们,他读的对吗?
生:不对吧,和58的读法一样了。
师:是的,读小数时,小数部分从左往右是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谁还想尝试着读出每一个数。
生:零点五八、三点五、四十一点四七。
师:对,读小数时,小数点就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小数该怎样读?然后读出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学生尝试读出,全班交流汇报)。
师:读数时,如果小数部分有“0”,你是怎样处理的?
生:小数部分的0也是依次读出,和整数部分的0的读法有些不同,有几个0就读几个0.
3、小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累了吗?现在咱们一起听一段广播吧。
课件出示并播放下面内容。
据国外专家试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师:听了上面的广播,你能写出广播里的小数吗?
(学生尝试写,然后板演或者汇报)。
生:一点四写作:1.4,五点八写作:5.8.
师:上面两个小数的写法正确吗?你能说说怎样写小数吗?
生: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写法去写,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读几就写几。
师:谁还想尝试写出后面的两个小数?
生:零点零九写作:0.09零点八八写作:0.88。
师:写小数时,如果小数部分有零,该怎么办呢?
生:写小数时,小数部分读了几个零,就写几个零。
师生共同总结: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有关小数读写知识,通过上面的探究,你知道了哪些?
生1: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
生3:读小数时,小数部分从左向右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有几个0,就读几个零。
生4:写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部分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生: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与整数的读法和写法类似,可以参照整数的读写法来读写小数。
师:对,在数学上这叫知识的迁移,它们完全相同吗?
生:不是完全相同,有0的时候就不一样。
师:对,同学们学习新知识时要学会从相同中寻找不同。
文档为doc格式。
-->
-->。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一些活动,能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数学思考的能力。
3.在活动中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并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自学例4,例5。
1.明确例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
(1)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
(2)从左往右观察0.3和0.30这两个相等的小数,你又能发现什么?
3.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2.说说为什么橡皮的单价和铅笔的单价相等?
要点:
(1)用具体钱数解释,都是3角;(2)用图表示;。
(3)结合计数单位理解。
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4.学习例5。
(1)先看图填一填再全班校对。
(2)比较0.100、0.10、0.1的大小,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怎样?
初步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观察例4和例5的比较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
点拨: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从右往左看呢?
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6.学习例6,并完成“试一试”。
组织交流,校对和订正。
明确小数化简的方法。
知道小数改写的方法,特别是将整数改写成若干位小数的方法。
这些物品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在书上填一填。
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小数中的“0”是否都能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
重点指导把10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方法。
(三)练习。
【基本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思考:数轴上的各个小数是怎样得到的?
2.“练一练”第2题。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不可以,为什么?
3.练习六第1~5题。
直接将答案写在课本上,后进行集体交流,逐题表达想法,进行校对和订正。
第1题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创编练习】。
(1)只动三笔,变成三个相等的小数。
602060260200。
(2)写几个和30.200相等的小数。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24页上第1、4、5、6、7、8题。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就比原来的数大324,原来这个整数是多少?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八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用各种方法验证(应用小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法来论证;也可以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的组成来论证;还可用赋以单位名称的方法,进行名数转化,再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在多种方法论证的扩展中突破难点,使学生认同最后结论。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性质并能对小数的性质作出合理的解释。
2、在总结归纳小数性质的过程中,通过猜测、验证、观察、类比等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教学重点:
1教学准备:
课件、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你留意到标价牌了吗?
课件出示两种商品的标价,学生读出价钱,并说出小数的含义。
(2.50元。
3.00元)。
师:你还能用其他小数表示商品价钱吗?
生:2.50元还可表示成2.5元,3.00元还可表示成3.0元或3元。
师:2.50元和2.5元什么关系?(相等?3.00元和3.0元3元什么关系(相等),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只因为小数有一个重要性质。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张纸条,同学猜长度(1分米)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纸条的长度吗?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使它们相等的方法,真不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数,看它们相等吗?(课件出示0.1米、0.10米、0.100米。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老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小组同学分工进行,然后组长组织进行比较。
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21)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纸条都相等)。
2)每张纸条表示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尺上指出其长度。
4)从左往右?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呢?根据你两次的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普遍探究、得出结论。
1)是不是所有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验证一下,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选择课前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等来帮助你验证。(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不同的数。)。
2)学生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采用的验证方法)。
a、画图法。
b、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从小数的意义入手来说明0.30=0.3。
c、给小数赋以单位名称,进行单位间转化来说明理由。
33)把学生写出的不同小数、验证的不同方法充分展示出来,以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4)这么多组不同的但是都相等的小数向我们解释出了小数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什么?(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我们就称它为小数的性质。
3、应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
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908104.0315010.01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
4、判断.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编排特点。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练第3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三、复习数的改写。
1、复习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约等号。
(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
2、做练习十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9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题:比大小(二)。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游戏导入)。
出示卡片“1”,师:老师能把1变大,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师把1变大为10,学生回答怎样变的。
师: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1为什么会变大?(预设:一个一变成了一个十)。
师再变大为100。
师:除了变大我们还可以缩小,师演示。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整数会变大或缩小)。
二、探(自主探究)。
出示卡片0.1指名来模仿。
在0.1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变大了吗?为什么?
(预设出示课前准备的0.1米的纸条,再拿出0.10米的纸条,然后拿出0.100米的纸条说明0.1米=0.10米=0.100米)。
在小组内说一说。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指导看黑板: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2.出示例2的图形:。
刚才我们给这些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利用具体的情境证明了0.1米=0.10米=0.100米。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用彩笔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在小组内说说你涂的小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0.30=0.3。
师:我们又借助图形证明了0.30=0.3。谁能证明15.7=15.70呢?(预设把15.7放在数位顺序表中,15.7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15.70也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
3.讨论归纳。
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三、练(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出示超市的海报,出示平常使用的84消毒液1.00元,问84消毒液多少元?(1元)看来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通过例3的练习你觉得小数的性质中哪几个词很重要?
再次出示超市海报,师:超市里商品的价钱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是几元几角几分都是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和精准。所以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数改写时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四、拓(拓展升华)。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个人摆数,3个人做记录,。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请小组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
五、归(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四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五
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六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课前商品的价格。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1—3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七
课时:1。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2、0.2()0.20。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八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1。
常温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切割钠的实验,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钠表面的变化。
1、熟记钠的保存方法。
2、完成钠的夹取、吸油、切割,感受钠的质软。
3、观察钠的真实面目。
4、仔细观察记录钠表面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钠物理性质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
归纳整理。
提问:
1.钠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2.新切开钠在空气中有什么变化并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3.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从钠原子结构出发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描述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现象。
3.从分析钠原子结构找出变化的原因。
通过亲自造作,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取最直接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感知钠的物理性质及快速被氧化的过程。掌握物质性质学习的一般规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实验探究2。
在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指导学生做好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及时撤走酒精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细节。
观察钠在空气中燃烧,记录实验现象:钠先融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突然剧烈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为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体会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逐渐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归纳小结。
钠是非常活泼金属,具有强的还原性,易被氧气氧化。
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o2==na2o2。
实验探究3。
钠与水的反应。
提问:
1、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2、思考分析钠与水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3、在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4、由钠与水反应实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探究3,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再一次感受化学实验的精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探究释疑。
教师引导:
1、实验现象。
2、反应生成物。
3、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推理和通过实验验证?
4、老师演示氢气的检验。
小组代表回答。
1、钠浮在水面,很快融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并伴有斯斯得得响声。有些小组还伴有小火花,或爆鸣声;钠球逐渐变小至消失,加入酚酞,溶液变红。
2、生成naoh和一种气体。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推出应该是氢气而不是氧气。可以用点燃法检验氢气。
5、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质软。
培养学生的细微观察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化学用语,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现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小结。
2na+2h2o==2naoh+h2↑。
创新探究。
教师引导讲解: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将水电离的少量氢离子置换出生成氢气。那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呢?
展开思考与交流,得出答案。
反应会更剧烈,生成氯化钠和氢气。
2na+2hcl==2nacl+h2↑。
学会知识迁移,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从而获取新知。
教学评价。
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都能够分工协作,很好完成实验探究,也能够积极展开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肯定自己,树立自信。
作业布置。
1、训练2的题组二。
2、探究作业:如何改进钠与水的反应装置,既安全又合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且相对安全,完全可以分组实验探究来完成,让学生充分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真实感受和获取新知。这远比老师演示,学生观察获得知识更为鲜活与更有说服力。但氢气的检验和钠与酸的反应还是由老师演示更安全些。
2、由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导致课堂时间有些紧,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及现象分析及创新探究有些紧张。下次教学时应注意适当调控学生的实验节奏。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九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练习十1—3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二十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用各种方法验证(应用小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法来论证;也可以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的组成来论证;还可用赋以单位名称的方法,进行名数转化,再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在多种方法论证的扩展中突破难点,使学生认同最后结论。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性质并能对小数的性质作出合理的解释。
2、在总结归纳小数性质的过程中,通过猜测、验证、观察、类比等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教学准备:
课件、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教学过程:
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你留意到标价牌了吗?
课件出示两种商品的标价,学生读出价钱,并说出小数的含义。
(2.50元。
3.00元)。
师:你还能用其他小数表示商品价钱吗?
生:2.50元还可表示成2.5元,3.00元还可表示成3.0元或3元。
师:2.50元和2.5元什么关系?(相等?3.00元和3.0元3元什么关系(相等),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只因为小数有一个重要性质。
1、师出示一张纸条,同学猜长度(1分米)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纸条的长度吗?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使它们相等的方法,真不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数,看它们相等吗?(课件出示0.1米、0.10米、0.100米。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老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小组同学分工进行,然后组长组织进行比较。
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21)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纸条都相等)。
2)每张纸条表示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尺上指出其长度。
4)从左往右?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呢?根据你两次的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普遍探究、得出结论。
1)是不是所有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验证一下,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选择课前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等来帮助你验证。(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不同的数。)。
2)学生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采用的验证方法)。
a、画图法。
b、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从小数的意义入手来说明0.30=0.3。
c、给小数赋以单位名称,进行单位间转化来说明理由。
33)把学生写出的不同小数、验证的不同方法充分展示出来,以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4)这么多组不同的但是都相等的小数向我们解释出了小数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什么?(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我们就称它为小数的性质。
3、应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
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908104.0315010.01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
4、判断.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017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