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一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 生平抒发壮志 英雄失路 批评朝廷
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
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揭竿而起
擒判南归:(1岁~23岁)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
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
含恨而逝:(43岁~68岁)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水龙吟》)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满江红》)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二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闲居带湖时所作。
此词分上阕与下阕。
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锺”,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境况全别。
什么叫“病酒”?冯延巳《鹊踏枝》词说:“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极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里去。
过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阕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阕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
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而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出人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
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
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黄庭坚的《清平乐》,则遵循这种思路自制新词:“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构思也很新颖:“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辛弃疾《定**》的下阕和上述这些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三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词人和将领,他的词作和文章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他的散文和其他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是现代人们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知识和精神力量的来源。在近年来的学习中,我对辛弃疾的心得和体会逐渐深入,用文字表达对他的敬仰和崇高感,总结归纳对辛弃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得到一些启示和启发。以下就是我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
第一段:开头引出论题,阐述对辛弃疾的认识和评价
辛弃疾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生于北宋,去世于南宋,在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著作。他的词曲和散文文采斐然,感人肺腑。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和创造,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个人感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作为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思想的研究者,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辛弃疾的那些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变迁和社会背景,理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
第二段:分析辛弃疾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底蕴
辛弃疾许多词中表达了许多缅怀冤死的忠臣义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例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辛弃疾对于宰相史可法的陷害和冤死表现了深刻的同情和追思,展示了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政治道德的不屈不挠的信念。此外,如《青玉案·元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等,都表现出他的情感精髓和文化素养;在散文方面,例如《浣溪沙·一去二三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作品中,他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这种深层次的人性关怀和哲学思辨感悟。
第三段:总结辛弃疾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辛弃疾的思想和价值观表现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包括思想上的自由开放,却不失卓然独立的人格力量;文化上的朴实深厚,同时贯彻着激情澎湃、豁达洒脱的精神风范和艺术格调。这些精神特质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知识上的启示和情感上的抚慰,更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和个人成长中可以借鉴和参考的道德基准和精神支柱。可以说,辛弃疾的思想和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警醒,为我们构建了一条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发展的文化发展之路。
第四段:探究辛弃疾思想的发展动因和影响路径
辛弃疾的思想和个人魅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他的生命经历、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样紧密相关。宋代末年,“安史之乱”、“黄巢之乱”以及亡国之痛的历史遗物仍然在国人心头,这些社会因素和历史事件都影响着辛弃疾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追求。同时,他优秀的家庭背景也塑造了他的人格风范和文化特质。在现代变革时期,这些思想和精神特质一方面引领了中国文化的摆脱旧体系的接受和消化,另一方面也充斥着广泛互动、交流与碰撞的序列。
第五段:结尾总结,表达对辛弃疾思想和作品的思考和感慨
辛弃疾的璀璨人生和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不仅为后世传承提供了庄重而珍贵的文化资源,还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一份情感与智慧的价值。特别是在现代新时代,我们更要对辛弃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和发掘其中的精髓和核心,引领人们回归到传统文化观念的源头,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注入温情与智慧,积极创造更加文明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类精神境界。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四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11、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3、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暮春漫兴》
4、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5、记取桔槔春雨后,短畦菊艾相连。——辛弃疾《临江仙·窄样金杯教换了》
6、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辛弃疾《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7、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辛弃疾《瑞鹤仙·片帆何太急》
8、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
9、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10、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11、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2、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3、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4、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辛弃疾《好事近·元夕立春》
1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6、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7、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辛弃疾《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
1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0、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21、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辛弃疾《卜算子·红粉靓梳妆》
4、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6、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7、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满江红·美景良辰》
9、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辛弃疾《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
10、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辛弃疾《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
11、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辛弃疾《水调歌头·寒食不小住》
13、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辛弃疾《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
14、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辛弃疾《满江红·敲碎离愁》
16、对梅花、一夜苦相思,无消息。——辛弃疾《满江红·曲几蒲团》
17、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辛弃疾《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18、只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辛弃疾《临江仙·诸君亦不果来》
19、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形如雪。——辛弃疾《满江红·折尽荼蘼》
20、牡丹昨夜方开遍。毕竟是、今年春晚。——辛弃疾《杏花天·牡丹昨夜方开遍》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3《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水龙吟·玉皇殿阁微凉》
作者: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芳空,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後,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八千馀岁,伴庄椿寿。
《蝶恋花·小小华年才月半》
辛弃疾
小小华年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刚道羞郎低粉面。傍人瞥见回娇盼。昨夜西池陪女伴。柳困花慵,见说归来晚。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
《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
辛弃疾
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愧余独处无聊些。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古人兮既往,嗟余之乐,乐箪瓢些。
《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辛弃疾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诗词4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6、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17、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辛弃疾《柳梢青·游人占却岩中屋》
20、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五
近几年,我对辛弃疾这位宋代文学巨匠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倾心研究了他的诗歌。《青玉案·元夕》、《南乡子·和杨花》等诗篇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辛弃疾的作品,我对他的才华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我想就忆辛弃疾的开云官网app下载安装手机版 做一番分享。
首先,辛弃疾的才华之高使我钦佩不已。他的诗歌既有纵横大气的豪情,又有细腻动人的抒情。辛弃疾以雄壮豪放的笔触表达他对时代的感慨和追求自由的渴望。比如《青玉案·元夕》一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家国繁荣的向往之情;而《南乡子·和杨花》的诗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展示了他对人生短暂的洞察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辛弃疾的诗歌唱出了他的雄心壮志和一腔热血,使我感受到了他的胸怀和气度。
其次,辛弃疾的诗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他用简洁而质朴的词句,抒发了个人的爱恨情仇,以及对人世间喜怒哀乐的体悟。在《南乡子·和杨花》中,辛弃疾用“凄凉”“流泪”等词语来描绘自己对故国失落的思绪,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眷恋之情。《鹧鸪天·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让人感受到了辛弃疾对离别之痛的强烈体验。辛弃疾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更透露出作者的真挚情感,使读者为之动容。
辛弃疾的诗篇中也贯穿着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评判。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通过诗歌表达出来。无论是《青玉案·元夕》中对官场腐败和民众疾苦的讽刺,还是《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对贪官污吏的愤怒呵斥,辛弃疾都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文字展现出他对时局的关注和不满。辛弃疾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辨和反思,使人不禁为之深思。
最后,辛弃疾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和言简意赅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巧妙地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微妙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诗歌之中。例如,在《满江红·登黄鹤楼》中,辛弃疾以振聋发聩之笔,将对江山如画的喜悦与对政治局势的关切相结合,使作品既富有浪漫情怀又具有深刻的现实思考。此外,辛弃疾的诗歌行云流水,简洁明快,字字珠玑,深入人心。读辛弃疾的作品,让我对诗歌的力量和表达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通过对辛弃疾的作品的研究和阅读,我深深地被他的才情和情感所打动。他用雄浑的笔触和浓烈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热爱。他的诗等于是一面镜子,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心灵世界,也反映出了社会的一隅。辛弃疾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赏析,我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辛弃疾这位大诗人的心灵世界,更能够感受到他的作品对我的文学修养和人生感悟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六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辛弃疾的古诗词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11、《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拓展回答】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2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6、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辛弃疾《柳梢青·游人占却岩中屋》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0、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1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小学辛弃疾的诗词有哪些31、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辛弃疾《卜算子·红粉靓梳妆》
3、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暮春漫兴》
4、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5、记取桔槔春雨后,短畦菊艾相连。——辛弃疾《临江仙·窄样金杯教换了》
6、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辛弃疾《水龙吟·被公惊倒瓢泉》
7、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辛弃疾《瑞鹤仙·片帆何太急》
8、待羔儿、酒罢又烹茶,扬州鹤。——辛弃疾《满江红·和廓之雪》
9、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其二)》
10、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辛弃疾《霜天晓角·旅兴》
11、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2、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3、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14、彩胜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辛弃疾《好事近·元夕立春》
15、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6、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7、微有寒些春雨好,更无寻处野花香。——辛弃疾《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
18、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0、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辛弃疾《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七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粉蝶儿》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一枝枝不教花瘦。
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5、《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6、《鹊桥仙》
朱颜晕酒,方瞳点漆,
闲傍松边倚杖。
不须更展画图看,
自是个、寿星模样。
今朝盛事,一杯深劝,
更把新诗齐唱。
人间八十最风流,
长帖在、儿儿额上。
7、《如梦令》
燕子几曾归去。只在翠岩深处。
重到画梁间,谁与旧巢为主。
深许。深许。闻道凤凰来住。
8、《如梦令》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
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
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9、《阮郎归》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10、《霜天晓角》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
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
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11、《踏莎行》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
最无聊处秋光到。
西风林外有啼鸦,
斜阳山下多衰草。
长忆商山,当年四老,
尘埃也走咸阳道。
12、《踏莎行》
萱草齐阶,芭蕉弄叶。
乱红点点团香蝶。
过墙一阵海棠风,隔帘几处梨花雪。
愁满芳心,酒潮红颊。
年年此际伤离别。
不妨横管小楼中,夜阑吹断千山月。
13、《踏莎行》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
14、《八声甘州》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15、《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16、《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7、《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八
辛弃疾,北宋末年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与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战乱与悲剧,但他以其激情澎湃的词作和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后世。忆起辛弃疾的种种风采,我的心中不禁涌起激荡的思绪。辛弃疾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挂念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也让我深思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残酷。然而,辛弃疾的才气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给予了我无尽的鼓舞和勇气。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永恒的精神符号。
辛弃疾的词作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对国家荣辱的担忧和爱国情怀的表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对北宋政权腐败和国家衰落的强烈愤慨。他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甚至超越了个人遭遇,他在词中表达了对悠久盛世的美好祈愿,也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担责。
然而,面对个人的命运,辛弃疾也常常心怀忧愁与无奈。在《青玉案·元夕》中,他写道:“渐昏疲灭无所见,闻唯馀声转疑是。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对个人命运多舛的沉痛表达。在战乱的年代,他被贬谪异乡,经历了许多的困顿和离愁。他坎坷的一生,让他在文学创作中流露了浓厚的悲凉和苦痛。
然而,在命运的屈辱和悲凉面前,辛弃疾却展现出了难以言喻的坚韧不屈的精神。他在《汉宫春·立春》中写下了“世上谁人不识君,走马江头看激云;回看射人处,千里暮云重。”这是对他不屈精神的强烈宣誓。即使他身处官场之中,受到贫病之辱和党争之苦,他仍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才华自居。他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人在逆境中仍然可以光荣地生活,可以迎难而上,可以为正义和公平而奋斗。
辛弃疾的才华与坚韧精神给予了我无尽的鼓舞和勇气。他在保持内心的热情与坚持自我的同时,对社会洞悉透彻。他的作品中寄托了他对国家荣辱的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鼓舞着人们面对困境,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者和一个文化守护者,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价值。辛弃疾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让人们发人深省,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真实意义。
总而言之,回忆起辛弃疾的一生与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国家和个人的关怀和无奈。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命运之残酷与无常。然而,辛弃疾的才华与坚韧的精神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鼓舞与勇气。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精神符号。面对任何困境,我们都应该像辛弃疾一样,保持信念与热情,始终不屈不挠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家族与国家的繁荣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辛弃疾最出名十首诗词篇九
南宋是在靖康事变后,北宋残余皇族南渡,在淮河以南建立的偏安一隅的政权,终南宋一代,都未能收复北方失地,恢复北宋旧有版图。这样的客观环境造成救亡图存,光复河山成为南宋文学的主旋律。其中,词这种文学形式在南宋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得以发扬光大,真正成为和诗歌并驾齐驱的艺术表现形式。时势造英雄,同时期的南宋词人中出现了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独一无二的人物,他,文能在文学上拓宽一代词风,赋予它更鲜活的生命力,与苏东坡并称苏辛;武,能上马提枪,冲锋陷阵,带兵行军打仗,是政治上有将相之材的人物。
不错,他就是辛弃疾。
传奇经历少年英雄。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父辈虽然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揭竿而起,摆脱金人统治,闲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临附近的名山大川,指点江山,叮嘱辛弃疾不要忘却故国。同时,辛弃疾也从小亲眼目睹北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造成中原空虚,北方汉人纷纷起义抗金。
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人马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毅然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亲手抓住叛徒,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自己也正式投奔宋朝。
壮怀激烈政治干才。辛弃疾在这次行动中表现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的名字传遍了南宋朝廷。南下后,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辛弃疾时年才二十五岁。这一时期的辛弃疾,怀抱满腔的热忱,对南宋朝廷报以极大希望,写下了诸如《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的建议。
但此时的南宋君臣已经不愿意打仗,对北伐更没有兴趣。但鉴于对辛弃疾在南来表现出的勇武果敢和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南宋朝廷先后委派辛弃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甚至镇压农民起义。虽然辛弃疾干得很出色,但这显然不是辛弃疾的理想。
北人南仕壮年弹劾。现实是残酷的,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辛弃疾由北南来入仕的身份,豪迈倔强的性格,并屡次大声疾呼北伐抗金,这样的辛弃疾自然被当时一味享乐,不思进取的南宋官场所不容。而辛弃疾本人对此也早有察觉。为此,辛弃疾提前在江西上饶建立了大规模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做好归隐田园的准备。果然,南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冬,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辛弃疾由此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英雄闲置慷慨悲歌。公元12,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但英雄不为宵小所容,辛弃疾再次被弹劾离职。公元12秋,时年68岁,身染重病的辛弃疾,再次被南宋朝廷启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是中国文人中的另类,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却不以文学创作作为个人生活的重心;辛弃疾所做词作大都结合自身现实和境遇有感而发,流露的的是自己的真挚感情;辛弃疾一生始终坚持北伐,盼望恢复山河,其词作主旨明确,感情炽烈,如黄钟大吕在南宋中期暮气沉沉、粉饰太平的文坛震荡回响;更难能可贵的是,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式的人物,可惜英雄生不逢时,如果辛弃疾能生逢北宋末年风起云涌的抗金洪流中,辛弃疾一生将肯定是以抗金名将,而不是以著名词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了。
不幸,辛弃疾身处南宋中期,南宋上下偏安已久,不再有进取之心,辛弃疾一生抱负无施展之地,只能将一生感慨化作词作。在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后,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言志,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辛弃疾一生:为光复山河,一生努力,百折不悔!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03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