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如何编写一份高效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范文中的教案设计紧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教学难点]读懂文本,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一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对空气已有的知识,探究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使学生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本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使学生知道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密切,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第二部分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第三部分“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养成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与生命的密切关系,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对空气的已有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对空气的污染、危害作出合理的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空气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能为保护空气积极行动。
教学重点:
1、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对人类的危害。
2、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觉的环保行为。
教学准备:
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成分课件。
板书设计:
空气和我们。
1、空气污染的原因:烟尘、废气,汽车……。
2、空气污染的危害。
3、空气的净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前几节课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各种性质,那么空气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
2、有什么办法能够证明我们离不开空气呢?(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选择一种容易操作的.方法进行实验。)。
3、刚才的实验,说明我们人类离不开空气。除了人类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生命离不开空气?(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4、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因此,我们说空气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板书)。
二、寻找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空气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呢?(学生汇报。)。
2、出示空气污染的相关资料。(课件)。
3、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周围的空气洁净吗?为什么?(学生思考、汇报。)。
4、总结:影响我们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工厂里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轮船、飞机排放的废气,还有我们家里用的炉灶排放的烟尘、废气等。
三、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1、我们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对空气造成了污染,空气被污染后会对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2、看资料(课件):空气被污染后造成的危害。
3、根据资料谁来说说空气污染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4、总结: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有害的气体会刺激人的眼睛、肺,严重的会得肺癌;使大片的农作物、森林的叶子变黄、枯萎、脱落,甚至死亡。
四、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
1、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空气污染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一切会污染空气的活动都停止呢?(课件)。
2、同学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小组讨论,并记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出一张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小报,让每个人都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2、小调查:请你考察学校或家附近的空气有没有受污染。把结果及建议,填在下表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接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同学们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已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和进行实验记录的科学探究方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据上学期科学老师介绍:学生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四个班级由于课堂常规的不平衡,导致综合能力差异较大,具体表现在,观察不仔细,操作欠规范。
二、教材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从使用工具开始,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由此开始认识杠杆类机械,再研究非杠杆类机械,最后以自行车为载体,以齿轮研究为主要内容对本单元的研究作一次总结与提升,让学生对机械的作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和收集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解释。
5、对于自己的预测,用实验来证实。
对于自己的探究,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与同学进行交流。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引导学生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并运用学到的'形状和结构的知识,做框架、建高塔、造桥的活动中,知道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满足不同的需要;发现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的大小;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提高探究兴趣,发展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增加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某些性能。
2、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3、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强。
4、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
6、在探究中能既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7、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单元:能量。
从学生最熟悉的电出发,探究电生磁,制作电磁铁,观察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然后以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中心,认识各种不同形式能量及其相互转化,再扩展到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课),探究电流怎样产生磁性,制作电磁铁并研究电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研究玩具小电动机怎样转动起来,感受电能转化成动能的奇妙。
第二部分(6―7课),通过寻找电的用途,研究电的来源,认识电能和其它能量间的转化。
第三部分(第8课)探究煤、石油、天然气能源矿产与太阳能之间的关系,认识我们使用的能量几乎都源于太阳能的转化与储存。
教学目标:
1、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改变电磁铁的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池的数量等因素有关。
3、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探究过程,研究电产生磁、电磁铁磁力大小、小电动机转动原理,体会到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4、认识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化并储存在一些物质中。意识到重数据分析,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重要性。
三、教学措施:
1、用丰富多彩的亲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收集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能力。
2、用激励的评价语言激发他们的兴趣,用展示成果的活动彰显他们的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组长、实验员、记录员采取轮换制)。
3、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导他们规范操作实验(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
4、提供成果展示平台,评选制作作品(建高塔、美丽的桥、生物多样性小报……)迎接学校主题开放活动。
5、建立经常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考核制。课堂常规30%(发言、倾听、不同意见、独特观点)+实验探究30%(记录表、实验报告、成果资料)+卷面测试30%+小组合作自评10%。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一)意义。
_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二)组成部分。
_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三)种类。
_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_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_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四)制作步骤。
1、搜集数据。
2、整理数据:
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
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
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二、统计图。
(一)意义。
_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数学基数和序数简介。
基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
基数在数学上,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
序数原来被定义为良序集的序型,而良序集a的序型,作为从a的元素的属性中抽象出来的结果,是所有与a序同构的一切良序集的共同特征,即定义为{b|ba}。
小学数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含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同学们,白糖、食盐、味精这三种物质你们认识吗?首先请你在记录单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白糖、味精的小颗粒。食盐、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们记忆中的形状吗?接下来我们借助放大镜观察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记录单上。
三、说一说。
四、赏一赏。
老师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有规则的。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播放晶体课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里很多物质都是晶体,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产生的,比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石的晶体。其实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些晶体,你们想试一试吗?制作晶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减少水分、降低温度。今天我们就利用第一种方法——减少水分法,你们认为这个实验怎么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六、谈一谈。
这些美丽的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有什么用途呢?你们课外搜集到了哪些有关晶体的资料呢?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老师也找到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晶体,晶体是一类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体,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优异的性能,但是,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体会呢?谁想和大家说一说?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后的探索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13、浩瀚的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这一章节,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因此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密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动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历史(借助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知道天体之间相距很遥远,用我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之间距离,显得不够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经过的路程),au(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光年约是天文单位的1014倍。
人类最先了解的是与地球并称为“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个星球?
(用媒体资料对学生的个人经验进行提升)。
(根据学生的叙述,在“九大行星”有选择性的点击对应的片断。)。
由“九大行星”、卫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际物质,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并不是整个宇宙,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恒星。
知识介绍:
16,荷兰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明了望远镜。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里略亲自动手制作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不断改进,用来观察天体,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发现了茫茫银河由无数个恒星所组成。(展示银河系的大致结构和图片)。
17,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教师:到这里,人们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知识介绍:
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口径的2.5米天文望远镜。1923年10月6日,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利用这台望远镜拍摄了仙女星云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云的距离为225万光年,远远超出银河系范围。
教师:随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发现,人们从恒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又大大地跨进了一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在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观测工具的改进和更新,以及人类在宇航技术方面的努力,它们把人类了解的空间不断的向外延伸。如我们熟知的在宇宙空间工作的哈勃望远镜,它不断的向地面传输空间照片,对人类了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美国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员,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礼炮号”,从地球以外的地方来认识宇宙,探索它的奥秘。
我们中国也不甘人后,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1号”,并于三天后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得发射;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1月20日,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后,我国将在实现月球探测计划。
(四)总结。
当然,还有一些关于宇宙的知识,同学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课堂上没来得及进行交流的,课后大家可以再继续探讨。
说不定,多少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中间,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有自己的发现和学说。
1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重点难点分析。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光年。
宙:时间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亿年。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
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
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9月3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1)个教案。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2)个教案。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九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一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 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 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 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牛奶有哪些变化,牛奶的用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
那你知道牛奶有什么好处吗?牛奶中富含维生素a,可以预防皮肤干燥及暗沉,使皮肤白皙,有光滑。
(二)猜想假设
大家收集的资料真全面啊!那么关于牛奶,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呢?看来你们都是注意观察的好孩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制定方案
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谁愿意把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小组四位同学每人进行其中一种混合实验。一定要记录好实验现象。
(四)实施探究
1能具体说说哪些东西能让牛奶发生哪些变化呢?
牛奶中放醋,牛奶中出现混合物凝集现象。
将啤酒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有絮状物产生。
将食盐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没有变化。
将柠檬汁加入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牛奶中有沉淀生成。
2、交流有关引用牛奶的知识
有人习惯空腹喝牛奶,这不科学。
牛奶不宜久煮或加热次数过多。
(五)展示交流
用牛奶做胶水。
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制作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将40l的脱脂牛奶倒入一个杯子在,加入10l的醋,搅拌一下,使其充分混合。
第二步:用纱布过滤上述混合物。
第三步:用玻璃棒将纱布中收集的固体物质倒入杯子中。
第四步:在杯子中加入适量小苏打,搅拌。
(六)拓展创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三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案篇十四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2.课件:神秘的月球。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47人,分为8组,每组6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学生自由翻阅新书。
6.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本册教材以“生存和环境”为主题,以训练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编排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地表变化的奥秘”、“能量”、“月球”5个主题单元和1个综合单元,一共有22课、61个活动。其中,“生命世界”有2个单元、7课书;“物质世界”有1个单元、5课书;“地球与宇宙”有2个单元、8课书。
7.播放课件:神秘的月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9月3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1)个教案。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9月6日执行时间9月日总序第(2)个教案。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0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