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函数教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8:38:10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5 08:38:10     小编:书香墨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参与和积极学习。教案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验器材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希望这些教案范本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20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教学计划,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不仅是一份指导教学的工具,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因此,教师需要认真编写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任务。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确保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教具和素材。最后,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希望这些教案范本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才。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概念.

(2)能够求出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研究其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2)从图像上观察体会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性质,为这一章的学习作好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学习指数函数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研究函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一)新课导入。

[互动过程1]:

(1)请你用列表表示1个细胞分裂次数分别。

为1,2,3,4,5,6,7,8时,得到的细胞个数;。

(2)请你用图像表示1个细胞分裂的次数n()与得到的细。

胞个数y之间的关系;。

(3)请你写出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n之间的关系式,试用。

科学计算器计算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

解:。

(1)利用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可以算出1个细胞分裂1,2,3,。

4,5,6,7,8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分裂次数12345678。

细胞个数248163264128256。

(3)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式为,用科学计算器算得,。

所以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分别为32768和1048576.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细胞分裂个数都是底数为2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式为.细胞个数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多.

[互动过程2]:问题2.电冰箱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q00.9975t,其中q0是臭氧的初始量,t是时间(年),这里设q0=1.

(1)计算经过20,40,60,80,100年,臭氧含量q;。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

(3)试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是增加还是减少.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如图所。

示,它的图像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

(3)通过计算和观察图形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增加,。

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探究:从本题中得到的函数来看,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

又是什么?此函数是什么类型的函数?,臭氧含量q随着。

时间的增加发生怎样变化?你从哪里看出?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臭氧含量q都是底数为0.9975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0.9975t,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叫作正整数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说明: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二)、例题:某地现有森林面积为1000,每年增长5%,经过年,森林面积为.写出,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

分析:要得到,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先一年一年的增长变化,找出规律,再写出,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根据题意,经过一年,森林面积为1000(1+5%);经过两年,森林面积为1000(1+5%)2;经过三年,森林面积为1000(1+5%)3;所以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为1000(1+5%)5=1276.28(hm2).

练习:课本练习1,2。

解:一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xx(1+2.38%),二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xx(1+2.38%)2;,三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xx(1+2.38%)3,,n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xx(1+2.38%)n;所以n与y之间的关系为y=20xx(1+2.38%)n(nn+),一年后他全部取回,他能取回的钱数为y=20xx(1+2.38%)12.

(三)、小结: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四)、作业:课本习题3-11,2,3。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二

1.知识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找到方程的根.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复习:

1.函数的零点的判定.

2.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例1.偶函数在区间[0,a](a0)上是单调函数,且f(0)=f(a)0,则方程在区间[-a,a]内根的个数是()。

a.1b.2c.3d.0。

练习:1:已知函数,若实数是方程的解,且,则的值为()。

a.恒为正值b.等于c.恒为负值d.不大于。

2.已知函数,则函数的零点是__________。

例2.用“二分法”求方程在区间内的实根,取区间中点为,那么下一个有根的区间是。

练习2:

3.利用函数图象判断下列方程有没有实数根,有几个实数根:

4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出在区间内的近似解(精确到)。

5.设,用二分法求方程内近似解的过程中得则方程的根落在区间()。

a.b.。

c.d.不能确定。

6直线与函数的图象的交点个数为()。

a.个b.个c.个d.个。

7若方程有两个实数解,则的取值范围是()。

a.b.。

c.d.。

课后作业:复习参考题四a组1?4题。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三

一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应用。对数函数是在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的应用作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了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同学们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得性质的过程。我用了三节课就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象和性质的应用进行讲解。但是从作业和课堂效果看来。同学们没有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掌握的好。特反思如下:

1、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对数的运算不过关。学生在做这些运算时有时不能灵活运用公式例如换底公式,有时学生会想当然地自己“发明”公式。导致部分题目出现运算错误或不会。

2、在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式的大小书写格式不规范,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就把真数和底数混乱了,这说明同学们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没形成。

3、在解有关求定义域的问题时,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底数a的取值范围以及真数必修大于0.

4、同学们对对数与指数的互化不是很熟练。导致有关指数与对数互化题目出现错误。尤其是解决有关对数和指数混合式子的有关计算时困难很大,问题最多。还有在解决有关对数型函数定义域问题时,更不会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去解决。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

1、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2、分别画出函数f(x)=x3与g(x)=x2的图象,并说出图象的对称性。

(1)对于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函数为偶函数。

(2)奇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_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_________对称。

(3)奇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偶函数在对称区间的增减性。

(1)f(x)=x4;(2)f(x)=x5;。

(3)f(x)=x+(4)f(x)=。

a2、二次函数()是偶函数,则b=___________。

b3、已知,其中为常数,若,则。

_______。

b4、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函数的图象关于()。

(a)轴对称(b)轴对称(c)原点对称(d)以上均不对。

b5、如果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为奇函数,则=_____。

c6、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时,,那么当。

时,=_______。

d7、设是上的奇函数,,当时,,则等于()。

(a)0.5(b)(c)1.5(d)。

d8、定义在上的奇函数,则常数____,_____。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五

讲授新课前,做一份完美的教案,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以下是白话文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

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

投影仪。

启发讨论研究式。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

1。6。(板书)。

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学生回答:。

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

一。的概念(板书)。

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板书)。

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

2。几点说明(板书)。

(1)关于对的规定: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

(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

(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

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

(1), (2), (3)。

(4), (5)。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

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

3。归纳性质。

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

函数。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

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

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

二。图象与性质(板书)。

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

2。草图:

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

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唯一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

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

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

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

3。性质。

(1)无论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

(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

(3)时,,   时,。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三。简单应用  (板书)。

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 (板书)。

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3)与1。(板书)。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

解:在上是增函数,且。

(板书)。

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

(1)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

(2)自变量的大小比较。

(3)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

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与; (2)与 ;。

(3)与。(板书)。

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

最后由学生说出1,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构造函数的方法: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搭桥比较法: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与   (2)与;。

(3)与;(4)与。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六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图形:

1、画出函数,与的图像;并观察两个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2、求出,时的函数值,写出。

结论:

(1)、强调定义中任意二字,奇偶性是函数在定义域上的整体性质。

(2)、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5、奇函数与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__________。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则这个函数是___________。

如果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则这个函数的图像是以轴为对称轴的__________。反之,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关于轴对称,则这个函数是___________。

(1)(2)(3)。

(4)(5)。

练习:教材第49页,练习a第1题。

总结:根据例题,你能给出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题型二:利用奇偶性求函数解析式。

例2: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当时f(x)的解析式。

练习: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x-2|,求当x0时f(x)的解析式。

已知定义在实数集上的奇函数满足:当x0时,,求的表达式。

题型三:利用奇偶性作函数图像。

例3研究函数的性质并作出它的图像。

练习:教材第49练习a第3,4,5题,练习b第1,2题。

当堂检测。

1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d)。

a.b.c.d.

2如果偶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且最大值为7,那么在区间上是(b)。

a.增函数且最小值为-7b.增函数且最大值为7。

c.减函数且最小值为-7d.减函数且最大值为7。

3函数是定义在区间上的偶函数,且,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c)。

a.b.c.d.

4已知函数为奇函数,若,则-1。

5若是偶函数,则的单调增区间是。

6下列函数中不是偶函数的是(d)。

abcd。

7设f(x)是r上的偶函数,切在上单调递减,则f(-2),f(-),f(3)的大小关系是(a)。

abf(-)f(-2)f(3)cf(-)。

8奇函数的图像必经过点(c)。

a(a,f(-a))b(-a,f(a))c(-a,-f(a))d(a,f())。

9已知函数为偶函数,其图像与x轴有四个交点,则方程f(x)=0的所有实根之和是(a)。

a0b1c2d4。

11若f(x)在上是奇函数,且f(3)_f(-1)。

12、解答题。

已知函数在区间d上是奇函数,函数在区间d上是偶函数,求证:是奇函数。

已知分段函数是奇函数,当时的解析式为,求这个函数在区间上的解析表达式。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七

【过程与方法】。

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单调性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难点】。

(一)导入新课。

取一张纸,在其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象的图形,然后按如下操作并回答相应问题:

答案:(1)可以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并且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二)新课教学。

(1)偶函数(evenfunction)。

(学生活动):仿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oddfunction)。

注意: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典型例题。

例1.(教材p36例3)应用函数奇偶性定义说明两个观察思考中的四个函数的奇偶性(本例由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具体方法步骤)。

解:(略)。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三)巩固提高。

1.教材p46习题1.3b组每1题。

解:(略)。

(教材p41思考题)。

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四)小结作业。

课本p46习题1.3(a组)第9、10题,b组第2题。

三、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学生回答: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且a?1”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

x1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2(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无意义)。

(3)若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

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

1(1)y4x(2)yx4(3)y4x(4)y4(5(于:,n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是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

1、掌握函数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

难点是对函数抽象符号的认识与使用.

投影仪

自学研究与启发讨论式.

一、复习与引入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描述初中函数的定义,并试举出各类学过的函数例子)

提问1.是函数吗?

(由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认为它不是函数,理由是没有两个变量,也有的认为是函数,理由是可以可做.)

二、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50页,从这开始阅读有关的内容,再回答我的问题.(约2-3分钟或开始提问)

提问2.新的函数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板书)2.2函数

一、函数的概念

问题3:映射与函数有何关系?(函数一定是映射吗?映射一定是函数吗?)

引导学生发现,函数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集合a,b必是非空的数集.

2.本质: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板书)

然后让学生试回答刚才关于是不是函数的问题,要求从映射的角度解释.

此时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满足映射观点下的函数定义,故是一个函数,这样解释就很自然.

教师继续把问题引向深入,提出在映射的观点下如何解释是个函数?

从映射角度看可以是其中定义域是,值域是.

3.函数的三要素及其作用(板书)

以下关系式表示函数吗?为什么?

(1);(2).

解:(1)由有意义得,解得.由于定义域是空集,故它不能表示函数.

(2)由有意义得,解得.定义域为,值域为.

由以上两题可以看出三要素的作用

(1)判断一个函数关系是否存在.(板书)

(1);(2) (3);(4).

解:先认清,它是(定义域)到(值域)的映射,其中

再看(1)定义域为且,是不同的;(2)定义域为,是不同的;

(4),法则是不同的;

而(3)定义域是,值域是,法则是乘2减1,与完全相同.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板书)

4.对函数符号的理解(板书)

已知函数试求(板书)

分析:首先让学生认清的含义,要求学生能从变量观点和映射观点解释,再进行计算.

含义1:当自变量取3时,对应的函数值即;

含义2:定义域中原象3的象,根据求象的方法知.而应表示原象的象,即.

计算之后,要求学生了解与的区别,是常量,而是变量,只是中一个特殊值.

三、小结

1.函数的定义

2.对函数三要素的认识

3.对函数符号的认识

四、作业:略

五、

2.2函数例1.例3.

一.函数的概念

1.定义

2.本质例2.小结:

3.函数三要素的认识及作用

4.对函数符号的理解

答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一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由sin3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 = ,能否求出sin( ),sin( )的值.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

诱导公式(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 ); (2). co.

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

学生练习

化简: .

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

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

3.“学会”学习的习惯.

1.课本p-27,第1,2,3小题;

2.附加课外题 略.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

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二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平移问题;。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指数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

1.复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习:函数y=ax(a0且a1)的定义域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若a1,则当x0时,y1;而当x0时,y1.若00时,y1;而当x0时,y1.

例1解不等式:

(1);(2);。

(3);(4).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围.

例2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y=2x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2);(3);(4).

小结:指数函数的平移规律:y=f(x)左右平移y=f(x+k)(当k0时,向左平移,反之向右平移),上下平移y=f(x)+h(当h0时,向上平移,反之向下平移).

练习:

(1)将函数f(x)=3x的图象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

(2)将函数f(x)=3x的图象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的图象.

(3)将函数图象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4)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y=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函数y=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y=2x和y=2|x2|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y=|2x-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已知函数y=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1-2x,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求函数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习:

(1)函数y=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等于;。

(2)函数y=2x的值域为;。

(4)当x0时,函数f(x)=(a2-1)x的值总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课本p55-6,7.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的定义域为.

(2)对于任意的x1,x2r,若函数f(x)=2x,试比较的大小.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三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会函数知识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基本函数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函数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注重“数学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

目标。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选择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由一次函数的图像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四

2.通过对抽象符号的认识与使用,使学生在符号表示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难点:重点是在映射的基础上理解的概念;

难点是对抽象符号的认识与使用.。

投影仪。

自学研究与启发讨论式.。

(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描述初中的定义,并试举出各类学过的例子)。

提问1.是吗?

(由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有的认为它不是,理由是没有两个变量,也有的认为是,理由是可以可做.)。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50页,从这开始阅读有关的内容,再回答我的问题.(约2-3分钟或开始提问)。

提问2.新的的定义是什么?能否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板书)2.2。

一、的概念。

问题3:映射与有何关系?(一定是映射吗?映射一定是吗?)。

引导学生发现,是特殊的映射,特殊在集合a,b必是非空的数集.。

2.本质: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板书)。

然后让学生试回答刚才关于是不是的问题,要求从映射的角度解释.。

此时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满足映射观点下的定义,故是一个,这样解释就很自然.。

教师继续把问题引向深入,提出在映射的观点下如何解释是个?

从映射角度看可以是其中定义域是,值域是.。

3.的三要素及其作用(板书)。

例1以下关系式表示吗?为什么?

(1);(2).。

解:(1)由有意义得,解得.由于定义域是空集,故它不能表示.。

(2)由有意义得,解得.定义域为,值域为.。

由以上两题可以看出三要素的作用。

(1)判断一个关系是否存在.(板书)。

例2下列各中,哪一个与是同一个.。

(1);(2)(3);(4).。

解:先认清,它是(定义域)到(值域)的映射,其中。

再看(1)定义域为且,是不同的;(2)定义域为,是不同的;

(4),法则是不同的;

而(3)定义域是,值域是,法则是乘2减1,与完全相同.。

(2)判断两个是否相同.(板书)。

4.对符号的理解(板书)。

例3已知试求(板书)。

分析:首先让学生认清的含义,要求学生能从变量观点和映射观点解释,再进行计算.。

含义1:当自变量取3时,对应的值即;

含义2:定义域中原象3的象,根据求象的方法知.而应表示原象的象,即.。

计算之后,要求学生了解与的区别,是常量,而是变量,只是中一个特殊值.。

1.的定义。

2.对三要素的认识。

3.对符号的认识。

五、

2.2例1.例3.。

一.的概念。

1.定义。

2.本质例2.小结:

3.三要素的认识及作用。

4.对符号的理解。

探究活动。

答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五

(二)能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会列表、描点、连线;。

(三)能从图象上由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函数的近似值。

重点: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会对简单的函数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函数图象。

难点:对已恬图象能读图、识图,从图象解释函数变化关系。

1.什么叫函数?

2.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标系?

3.在坐标平面内,什么叫点的横坐标?什么叫点的.纵坐标?

4.如果点a的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5,请用记号表示a(3,5).

5.请在坐标平面内画出a点。

6.如果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可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几个点?反过来,如果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确定,这个点的坐标有几个?这样的点和坐标的对应关系,叫做什么对应?(答:叫做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知道,函数关系可以用解析式表示,像y=2x+1就表示以x为自变量时,y是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函数。

这个函数关系中,y与x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通知在坐标平面内画出图象的方法来表示。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六

(3)能正确使用“区间”及相关符号,能正确求解各类的定义域.。

2.通过概念的学习,使学生在符号表示,运算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1)对记号有正确的理解,准确把握其含义,了解(为常数)与的区别与联系;

(2)在求定义域中注意运算的合理性与简洁性.。

3.通过定义由变量观点向映射观点的过渡,是学生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数学的学习.。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是的定义和符号的认识与使用.。

2.教法建议。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七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1、掌握函数概念。

2、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3、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1、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篇十八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343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