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做一次总结,我们都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你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借鉴其优秀之处。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从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凤庆县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基础较好,凤庆县发展核桃产业领导重视、行政推动力度大4个方面阐述了凤庆县核桃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1380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种源。
凤庆县国土总面积3335km2,98%属于山区,平坝、丘陵占2%,最高海拔3098.7m,最低海拔919m,是一个典型的立体气候明显的山区,多数人口生活在山区半山区,13个乡镇187个村,其中有174村是适宜核桃生长区。目前全县有核桃面积170万亩,挂果面积125万亩,其中初果期75万亩、盛果期50万亩,2015年核桃年产量达120000t,年产值264000万元,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增长点。核桃是凤庆的乡土树种,也是重要的经济林木,由于大多数核桃种植生长在山区和高山峡谷的自然环境中,无污染,且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含油量高,是良好的核桃种源。每年可提供优质接穗1000余万条,可培育嫁接苗500万株以上,充足的良种壮苗供应为凤庆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悠久历史。
凤庆核桃栽种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距今约有3000多年,明朝末期该县的核桃栽培、生产、加工就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形象描述了途径顺宁时的见闻:“郡境内所食所燃皆核桃油,其核桃壳薄而肉嵌,一钱可数枚,捶碎蒸之箍烤为油,胜芝麻、菜子诸多矣”。
经过全县人民不断的总结和实践,在核桃栽培、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一是要选择优质核桃苗,即根系发达、顶芽和侧芽都要饱满、高30cm以上;二是种植坑要开挖合格,宽1m、深1m比较合适;三是施肥要足(每株施50kg左右的农家肥);四是要浇足定根水,一般每株两大桶45kg左右;五是做好保湿工作,为了方便可以直接加盖塑料薄膜每株1m2。这样做大大的提高了新植苗木成活率;为了尽快扩大泡核桃种植面积,该县采取以下5种方法,一是在多年生长的大铁核桃树上直接进行接嫁接,这样易管理见效快;二是铁核桃实生苗嫁接移栽(利用1~2年生铁核桃实生苗,进行统一嫁接移栽),这样不但降低了造林成本而且丰产期长;三是移栽野生铁核桃进行嫁接(把4~8年离家较远的野生铁核桃进行带土移栽到方便管理的地方并就地嫁接),这种造林方法适合小范围内造林,这样种植的泡核桃挂果期早、丰产期长而且方便操作;四是老核桃树改造(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核桃树进行再次嫁接改造),这样能提高核桃品质增加核桃产量;五是新核桃带皮直播(秋季在造林地块直播种带皮铁核桃,2~5年进行就地嫁接),这样能减少苗木损伤,提高成活率,保证品种纯正。
核桃种植成本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也不大。只要培训到位,零基础的成年人都能种会种,并且房前屋后、沟道两边、河道两旁、零星荒山地块都能种植发展,与该县各级财政和群众投入能力有限,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相适应。
核桃不仅种植技术要求不高而且成熟期短,秋收省时,很多农民从常年耕地劳作中解放了出来,进城务工或者发展林下产业。这样农民不但有核桃收入还增加了务工收入和林下产品收入,实现了产业机构调整的良性循环,再加上核桃是生态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仅核桃干果和核桃油就供不应求,不愁出售,每年核桃成熟的季节,各个核桃收购点都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有很多外地核桃商人也纷纷慕名而来。现在的凤庆凡是气候海拔适宜的地方家家户户都种核桃。群众的积极和热情是凤庆发展核桃产业的动力。
行政政策的支持。
县委、县政府将核桃产业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德政产业,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举全县之力把核桃产业发展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实行了四大班子分包负责制,要求做到“四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挂钩领导到位、政策到位,随着各级责任的落实,为全面做好核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为了把核桃产业做好、做大,积极引导农民组织参加核桃产业协会和核桃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政府指导协会、协会组织群众的种植管理机制。同时把核桃精加工作为核桃产业产值进一步提升的切入点,大力扶持核桃加工销售的知名企业,以这些知名企业为中心延长核桃产业链,带动核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在良好政策扶持下,现在全县已有250多家加工企业从事核桃加工,形成核桃产品加工企业群。核桃产业不断地发展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景美民富的良好生活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光宝.楚雄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2]何志明.影响核桃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原因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6(5).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二
截止2015年底,全县林业产业经营面积242827.94亩,年产量459708.236吨,年产值达61161.61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129个。1.1.1第一产业全县林业第一产业经营面积206913.54亩,年产量436557.536吨,年产值达39839.61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经营主体115个。其中:工业原料林77294.24亩,年产量137708.09立方米,年产值15240.353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27个,主要树种有107杨、108杨、泡桐等;经济林109377.8亩,年产量22446.995吨,年产值14296.36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51个,主要树种为核桃、油桐、柿树、杜仲、花椒、山茱萸、桃、李、杏、苹果等;苗木、花卉基地8060亩,年产量14.07万株,年产值5502.9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16个,主要树种有五角枫、栾树、黄栌、彩叶桂、大叶女贞、红叶石楠、国槐、法桐、白蜡、月季、白皮松等;林下经济11831.5亩,年产量133712.3吨,年产值4800万元,年产值达5万元以上的经营主体20个,主要种类有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1.1.2第二产业全县林业第二产业经营面积12364.4亩,年产量23003立方米,年产值达1163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4个。主要以木材加工类为主,涉及到蔡店镇、工业区、小店镇、刘店镇、上店镇、柏树乡等杨树、桐树初加工木材厂。1.1.3第三产业全县林业第三产业经营面积23550亩,年接待旅客达145.9万人,年产值达20155万元,年产值达5万以上的经营主体5个,分别为:洛阳鑫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汝阳中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洛阳恐龙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鸡冠山杜鹃花旅游区和虎盘寨旅游区。
1.2.1从林业产业产值结构比例看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39839.613万元、1167万元、20155万元,产值比为6:1:3。结果显示:林业产业主要还是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三产业贡献率更明显,充分说明了今后林业产业发展方向是:继续稳定第一产业,合理拓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2.2从产业经营主体单位看全县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林业产业经营单位129个,其中第一产业115个,第二产业9个,第三产业5个。但是,与产值结构横向比较看,第一产业产值贡献率远远小于第三产业产值。也就更进一步说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引领整个林业产业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施展。
2.1林业产业没有得以高度重视,发展规划滞后。
全县林业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指导,存在随意性、无序性,总体上存在重取轻予现象。由于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要。
2.2产业化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汝阳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小,优势产业还未形成,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状况明显,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管理粗放,品质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少,产业链不长,林产品竞争力不强。
2.3科技力量薄弱,技术指导不到位。
由于科技措施跟不上,初级产品多,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和管理方面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还较突出,分散种植、各自为战,不能培植支柱产业来。
2.4管理体制不顺,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花卉、药材、水果、核桃、牡丹、杜鹃等一些产业企业经营主体的管理不属林业部门。有些企业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关系还没有理顺,造成政出多门,难于形成合力和发展动力。林业产业管理水平有限,林农农采青卖青、做假掺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存在,保护品牌的意识不强。
3.1稳步推进第一产业规模。
第一产业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其规模决定着整个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后劲,结合现有规模和发展模式,工业原料林可适当扩大规模,生态廊道建设主要以杨树、桐树等为优选树种;重点是发展以干果核桃为主,梨、杏、桃、苹果等鲜果为辅的经济林建设,以每年不低于3000亩的规模连片种植,全县各乡镇均可发展,尤其是三屯镇、刘店镇、上店镇、陶营乡、内埠镇等地发展潜力很大;适当发展苗木花卉产业,重点在小店镇、上店镇、三屯镇等水利条件较好的乡镇发展苗木花卉,主要以五角枫、栾树、杜仲、黄栌、血皮槭等乡土树种为主,规模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应为主;现有郁闭度在0.5左右的8万亩核桃林下,均可引导推广林下油用牡丹种植模式,力争五年后达到“满山尽是牡丹花”的林下花海效果。
3.2有序引导第二产业升级。
现有第二产业还处在初级简单加工阶段,引导科技含量高的林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汝阳将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根据调查结果看,核桃深加工项目、油用牡丹深加工项目、杜仲深加工项目、杨树及桐树的精深加工项目等将是林产品深加工项目可选范围。
3.3扶持发展第三产业效应。
西泰山风情小镇的发展模式足以证明,山区林农只有依托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老百姓的小康致富路就一定能实现。依托南部深山区的原始森林景观为主,大力开发丰富的天然林景观利用,付店镇、靳村乡、王坪乡将是重要发源地。大力招商引资,齐心协力共商旅游产业发展将是可行的脱贫致富小康路。中北部丘陵平原区将是游玩采摘、休闲农庄等产业发展区,三屯镇、刘店镇、上店镇、陶营乡、内埠镇等均适合连片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三
第一花木网资讯:摘要:核桃是我省产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干果树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核桃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因此,抓住时机,在核桃适生区进行良种化栽培,产业化开发,对提高核桃产量、品质和知名度,对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范品种、营建采穗圃、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综合管护、加大投资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阐述。
规范品种,适地适树。
栽培核桃分实生核桃和品种核桃2大类,20世纪90年代以前栽植的核桃都属于传统的实生苗栽植,挂果迟,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交口县开始了引进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尤其是近10年来品种核桃得到了大面积的发展,农民开始重视核桃园的管理,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优质核桃苗木的短缺的现象,再加上交易方式的不规范,核桃苗木穗条产销过程中的欺诈之风也屡有所闻,有的中介商贩,将混杂苗当品种苗,将乙品种冒充甲品种,甚至将剪砧萌蘖苗当嫁接苗出售等。这种假劣苗木和穗条就为良种核桃的发展埋下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一要开展高接换优营建核桃采穗圃;二要严格按照核桃采穗圃的作业设计要求高标准建园,资金上可采取县财政补助与个体老板自筹相结合的形式,由私人个人营建核桃采穗圃基地。这样既解决了穗条不足问题,又解决了调运种苗运输战线长,苗木质量差,品种纯度无保证,生产成本高,种植成活率低的问题,对促进核桃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完善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市场化运作。
由于核桃种植、管护、销售多以个体形式为主,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与加工、销售严重脱节,各环节的经营者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阻碍了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要积极创办农村经济林合作社组织,成立核桃经济林协会,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加强与相关部门及核桃大户的协调和沟通,切实解决核桃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核桃产业的快速推进献计献策。抓好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建立市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报纸等媒介优势,及时向社会发布核桃产品信息,增加产品销售量。
抓好核桃园区的建设和综合管护。
随着核桃产业的不断发展,产量和品质将会不断提高,产量的提高更加要求质量标准化,而质量的标准化是建立在核桃园标准化建设管理基础之上的,所以抓好核桃园区的综合管护直接影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一是狠抓培训,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农户为单元的科技服务体系,采取召开会议和工作队进村入户、印发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给农民把发展核桃的前景讲明,把种植核桃的效益帐算清,使农民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核桃改良技术和提高群众自觉管理核桃的积极性。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以示范园为基地,开展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和高接优换等技术环节培训,使多数农户能够熟练掌握核桃经济林栽培管理实用技术。二是坚持原则,科学种管,保证质量:坚持3个原则:即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施工的原则,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不栽”,即不是核桃发展适宜区、次适宜区的不栽;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栽;当地老百性积极性不高的不栽;没有落实所有权的不栽;没有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的地方不栽。三是加强基地灌溉、电力、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推广节水灌溉,促进基地化、园区化建设,确保栽一片、绿一片、富一片的良好效果。以现代品种、现代技术、现代经营管护理念,全力打造现代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
县、乡要从培植和壮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培植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出发,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经济林基地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农户投入、信贷补充”的原则,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投入和项目投入为辅、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级财政每年要预算安排一定的核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科技支撑及示范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加大农户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发展核桃产业,增加产业发展投入;三是积极争取省、市项目建设资金扶持。及时做好核桃基地建设项目的编制、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省、市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
-->
-->。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四
2.4万亩,薄壳核桃生产专业村35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试验示范基地”、“济南市十大林果生产基地”、“全市经济林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香玲”核桃在首届中国核桃大会上被评为“金奖”,在首届中国核桃节上被评为“银奖”。
确定主导产业。曹范镇自2003年开始,坚持尊重民-意、实事求是的原则,把薄壳核桃确定为山区开发主导产业:曹范属于青石山区,土质疏松,雨热同期,适宜薄壳核桃的生长;薄壳核桃属优质干果,耐贮存,价格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深受群众欢迎;广大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产业基础较好。
制定扶贫政策。制定完善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薄壳核桃的实施意见》,良种苗木由政府无偿提供,自建小型蓄水池按每方50元给予补贴,防治病虫害的农药补贴二分之一。鼓励农户自行改接核桃实生幼树,接活每株每芽补助1.5元。严格按照政策执行,兑现承诺,大大调动了果农的`热情积极性。
增强科技服务。制定了《曹范镇核桃生产执行标准》,加快推行《绿色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督促指导农民群众严格依照绿色食品要求生产操作。镇成立核桃协会、种植户自发组成专业合作社,作为果农活动的有效载体。定期举办讲座,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使果农都能拥有熟练掌握核桃种植、管理、嫁接等技术。村统一组织浇水、施肥、嫁接、进行病虫害防治;核桃进入成熟期,组织人员统一看管、统一收获。
拉长产业链条。建立了南曹范、井泉、邓庄、黑峪等8处优质核桃苗源及采穗供应基地,每年提供良种苗木100万株。成立农产品综合服务公司,注册了“曹范”商标,薄壳核桃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做好薄壳核桃开发与三王峪景区建设相结合的文章,加大销售、宣传力度,进一步拉长了核桃产业链条。
创新提高增效。坚持产业扶贫开发建管并重,加大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科技培训、服务指导力度,加快推行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提升质量效益,进一步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〇一一年七月
2
-->
-->
-->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五
(意见稿)。
核桃是我县传统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生态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2号《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我县列为全省核桃产业发展重点县,同年,**市政府为贯彻落实省政府意见,以//发(2010)6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给予我县核桃产业多项支持。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核桃这个特色产业,特制订本方案。
一、现状与问题。
截止2011年底,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38.4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2万亩(良种面积达10万亩),产量达10000吨,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4.7亩,人均核桃收入16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山区主产乡镇达50-60%,棋盘镇高达60-80%,核桃已经发展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水平较低。
全县核桃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现有良种园10万亩,占总面积38.46万亩的26%,但良种园中能达到规范化管理的不足1万亩,占总面积的2%左右。管理粗放较为普遍,品、一村一品(一个主导品种)”的思路,逐步纯化良种园,嫁接改良实生园,实现核桃产业的良种化、品种化及商品化。
3、目标责任考核中核桃园地管理比重较轻。
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重点在栽植方面,在核桃园地管理方面考核力度较小,分值小,没有引起乡镇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乡镇领导、干部根本无视核桃园地管理,不能有效地组织、督促群众开展有效管理。
4、小机构与大产业的矛盾。
核桃产业办公室仅有7人,负责38万亩核桃生产的技术培训及服务指导;负责核桃产业建设的业务调查、信息服务、检查验收及档案管理;负责规范核桃供销市场管理;负责核桃良种引进、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科技攻关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工作,并对核桃产业化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管理;还负责核桃协会、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少、机构小,难以推进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紧紧围绕省政府“关于加快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中思路,面对我县核桃产业的现状,今后,我们应适度控制新建园规模,重点抓园地管理、低产园改造,推广核桃生产六项关键技术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加强设施建设,提质增效,进一步加速从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步伐。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地上无杂草、地下肥力足,并配备必要的灌溉、病虫害防治设施,将示范园建成带动全县、辐射全省的高标准示范园。
四、目标任务。
2012年建成新建核桃园15000亩,其中:新建示范园2000亩;全面推广良种建园;提质增效园20000亩,其中:提质增效园示范园3000亩。对列为示范园的给予连续三年的政策、资金支持,重点支持霜冻防治、嫁接改良、整形修剪、配方施肥、病虫防治、商品化处理。继续聘任50名农民技术员开展服务工作。
五、示范园的园地标准及申请程序。
1、乡镇政府、村委会支持示范园建设;
2、群众积极性高,自愿建设示范园;
4、示范园各户劳力、经济实力好,有实力投入园地管理;
5、示范园要求管理规范,技术应用率高,其中30%的核桃园地已应用核桃园地六项管理技术。
6、示范园要求全部为良种,政策对示范园连续扶持三年,经过三年后的扶持有明显的示范效果。
7、申请示范园的户主以集体形式统一通过村委会向乡。
七、投资概算。
建设的示范园三年内总投资834.5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643.42万元,群众自筹191.11万元。
1、新建园总投资268.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94.48,群众自筹73.92。(苗木费24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76万元,群众自筹66万元;肥料费26.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8.48万元,群众自筹7.92万元。)。
2、提质增效示范园连续两年总投资566.13万元,其中:财政补助448.94万元,群众自筹117.19万元。
﹙1﹚补栽补植平均按30﹪实施需投资178.19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27.52万元,群众自筹50.67万元。补植的苗木费130.68万元(其中:财政补助94.25万元,群众自筹36.43万元);肥料费47.51万元,(其中:财政补助33.27万元,群众自筹14.24万元)。
﹙2﹚提质增效示范园肥料费221.7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155.22万元,群众自筹66.52万元。
﹙3﹚整形修剪90万元全部由财政补贴。﹙4﹚嫁接改良接穗费16.2万元全部由财政补贴。﹙5﹚烘干炉补助30万元(三年每年10万元)。﹙6﹚农民技术员服务补贴30万元(三年每年10万元)。
八、实施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建设取得实效。
(五)加强政策宣传,调动果农积极性。
各乡镇要将各项政策和县级方案宣传到广大农村中去,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政策,从而调动农民发展和管理核桃园的信心和决心。过去,党和政府好的惠农政策被滞留、掌握在县、乡和村委会,被关系户、亲属所享受,应该享受政策的人民群众大多数不知晓、不能享受、阻碍了产业发展。实践和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和果农是渴望科技和政策支持的。因此,2012年的核桃产业发展政策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到群众中去,为我县核桃发展打好群众基础。
(六)加强督察,严格考核。
县委、县政府今后将加强对乡镇抓建核桃产业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县政府将核桃产业的各项目标任务作为乡镇工作考核的重点,适当提高核桃产业建设(尤其核桃的规范管理)在乡镇、部门全年目标任务中的分值,考核结果与乡镇、部门班子和领导个人考核挂钩。部门和乡镇要对包村干部加强管理和考核,将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的知晓率作为包村干部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七)创新工作方法。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六
云南是南方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云南核桃种植面积82.4万公顷,产量超过3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66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在省内,种植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种果树,是云南第一经济林果。
(二)核桃深加工现状
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符。据调查统计,云南现有南国天然饮品有限责任公司、昌宁县胜江林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家核桃加工企业,从业人数3049人,设计生产能力6.196万吨,产值56823万元。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云南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基本情况
(三)云南核桃栽培研究成果
2
规模有待提高。由于“薄壳核桃”总产量偏低,价格偏高,加工企业基本上是选用价低量少的铁核桃与碎仁为原料加工核桃油,使核桃加工也难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的发展。
(二)基地建设和抚育投入不足
目前云南核桃产量高、效益好的栽培模式是果粮间作栽培和四旁植树两种栽培模式,这两种栽培模式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而大面积是种在山坡、山脚、山箐、山凹等地方,这些地产核桃林大都投入低,因而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此外,在干果基地建设、扶贫攻坚项目、天保工程及退耕还林等核桃造林中,由于建设和抚育管理经费标准低,导致种植效益偏低,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吸取,已发生的问题也有待解决。核桃栽培面积大,但总产量低、质量低是目前云南核桃产业面临的问题。
(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产业技术含量低
云南栽培核桃经过科技工作者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良种和栽培技术方面均有先进、成熟实用的成果。但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种和苗木繁殖问题 核桃品种混杂;良种纯度不高;在晚霜危害严重地区(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的部分产区)缺乏良种;现行苗木规格标准偏低,影响了核桃园建园质量;缺乏专业化采惠圃。
2、山地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在核桃基地建设中,有些地方忽视核桃的特性和对立地条件的要求,片面强调集中连片,将核桃造林的选在气候炎热或非常寒冷、土壤干旱瘠薄的荒坡、山顶上,致使核桃生长不良和水土流失、土壤退化。
3、现行的核桃园的立地选择问题 现行的核桃标准系列中,国家标准有1987年颁布的《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ly/t1329-1999),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核桃坚果质量等级》等。这些标准均是以我国北方核桃为主要依据来编写的,不适应云南核桃产业发展,云南省至今未编制过省级地方标准。
4、无公害栽培与绿色食品认证缓慢 云南核桃多栽培于山区,远离工矿企业和喧嚣的城市,远离污染源,加之云南核桃病虫危害相对较轻,在栽培中基本不使用农药,完全具备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条件,但云南省核桃产业的绿色和无公害认证缓慢。
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但未引起云南省核桃加工企业的重视。
(四)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加工技术
云南省从事核桃经营加工的大小企业约有300多户,且实力不强,属于分散竞争的格局,基本没有优势核桃品牌。核桃产品加工产业化程度低,核桃深加工技术研发和产批开发滞后,缺乏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核桃产业综合效益不高。
三、云南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产业发展。云南核桃产业既是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新型产业。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调动广大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要提高对核桃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这一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减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加大技术服务和流通销售的帮扶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2、出台澈励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核桃种植基地建设是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核桃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要税极引导农p、企业扩大核桃种植面积,扶持专业户或种植大户共同出资建设基地,特别要鼓励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参与核桃种植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人、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核桃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
3、加大怠种繁育.巩固产业发展。核桃产业的发展应从品种的繁育人手,同时,制定与其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尽快推广应用于生产,实现核桃生产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云南核桃产品进人国内外大市场打好基础。
4、挟持龙头企业,确保产业发展。要实现核桃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延伸核桃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出台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客商和社会资金建设龙头企业,引进目内外先进的核桃生产、加工等设备设施,做深做细核桃系列产品,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投资.重点扶持建立棱桃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项目,带动云南核桃产业快速发展。
体系。组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社会能人,积极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核桃产品中介服务组织,为核桃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保证核桃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
总之,云南的核桃产业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核桃种植户的努力下,云南的核桃产业将会更加的辉煌。
-->
-->
-->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七
由于国际市场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开始逐渐在竞争中衰败,或者被兼并,甚至是面临破产倒闭。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行业具有更大竞争,为了保证可以达到全球化发展的目的,需要保证可以实现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历史变革,不管是设计产品、零件的制造、采购材料,还是市场销售、市场开拓等都在变化。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适当进行业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引进和开发更加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企业和制造行业的发展。
2.3机械制造技术虚拟化应用。
虚拟化机械制造技术实际上就是说利用计算机的仿真系统来完成模拟真实的系统,利用模拟产品生产、检验产品等。可以有效的利用虚拟化技术来适当的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合理分析和研究加工产品、加工方式、制造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可以安全稳定的生产,确保产品的生产质量,避免产品出现缺陷或者错误。
2.4机械制造技术绿色化应用。
绿色化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主要包括绿色设计产品、绿色生产产品、使用绿色包装和绿色设备以及绿色管理等。绿色化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原材料以及能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合理的降低给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
2.5现代设计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行业在进行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利用现代设计技术,并且与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具有一定的联系。为了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制造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力,逐渐运用可靠设计、绿色环保设计、模糊设计、并行工程设计等众多现代设计。例如,在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进行产品规划、营销维护、检验制造等方面都合理的引入了现代设计理论,并且有机的结合机械制造行业和现代设计。从传统设计方面来说,一般都是仅仅只是依据基本设计常识、以往设计经验以及陈旧落后的设计设施,因此,使得设计水平比较低,但是,还是可以利用传统技术的优势,以便于可以更好的研究和分析现代技术。相比较于传统技术来说,现代设计技术更加先进,是一种利用多种先进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不断精确和优化的设计方式,因此,需要在机械制造中合理的运用,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保证和依据。
3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的科技整体发展程度,对于目前情况来说,机械制造相关操作人员应该不断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作用,不断结语经验以及适当引进高科技技术,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机械制造的水平,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笔者通过对河北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调查研究和参考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本地区在羊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把握羊绒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对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战略选择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清河羊绒产业起步于1978年,经过30年的发展,清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产业集聚地,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被誉为“中国纺织名城”,“世界羊绒之都”。目前,清河县拥有羊绒生产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160多个,羊绒产业推点企业1万多个,从业人员10万人。全县拥有梳绒机17000多台,年加工经销各类无毛绒2万多t,其中山羊绒4000多t,占全国总量的65%。在初加工发展的同时,羊绒深加工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拥有粗纺纱生产线43条,精纺、半精纺纱锭3万锭,年可纺纱3600t,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纺纱中心;拥有横机17000多台,电脑横机150台,年可加工各种羊绒制品3000多万件。,全县加工各类无毛绒24000t,纺纱3800t(其中外加工1200t),织衫900万件,创产值130亿元,上缴税金3亿元,均占全县产值、财政收入的60%以上。
1清河羊绒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1.1原料和产品远进远出、两头在外。
清河县羊绒加工户所用的原绒全部购自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西藏等地,购进的渠道和方式,有的加工厂家直接到牧民手中收购,也有的牧民把原绒运往清河卖给梳绒企业,还有的企业大户专门从事原绒购销。自1985年至今,县城各大旅馆均住有内蒙、甘肃等外地来清河销售原绒的客商。开始时牧民背着几十公斤、上百公斤原绒来清河出售,近些年来牧民成吨成车的原绒从遥远的牧区源源不断地运往清河。
1.2生产经营区域化、规模化。
精梳羊绒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便于家庭生产加工。一台梳绒机的年可获利2~3万元。这一行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工户由少到多,迅速发展,形成大面积、区域化生产。杨二庄、黄金庄、谢炉、戈仙庄、陈庄、连庄、双城集、油坊等县城东侧的10个乡镇,村村都有梳绒加工户,是羊绒加工集中的区域。
1.3区域化专业市场日趋繁荣。
全县兴起了5个羊绒交易专业市场,如杨二庄镇的羊绒交易市场,沿武松东街两侧东西延伸,分成3部分:一是成品绒贸易市场。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区域内百余家企业都是贸易场所。二是原料市场。地点在大裴村。三是毛渣市场。在镇政府东侧,每日向外输出毛渣几十吨。另外,还形成了梳绒机配件和维修市场。
1.4产品向深加工、系列化方向发展。
清河精梳羊绒行业由梳绒向纺纱、织布、织衫的深加工延伸,揭开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景。为了促进羊绒行业健康、持续、高速、高效发展,1994年8月,清河羊绒行业成立了“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清河羊绒行业同业公会是行业性社会团体,确定的主要任务,一是协助县委、县政府指导、管理羊绒行业发展;二是对会员进行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三是为羊绒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质量等项服务,协调关系;四是维护会员利益,反映会员意见,帮助解决各种经济纠纷。截止目前,清河羊绒同来公会共有148家会家单位。
2清河县羊绒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众所周知,清河羊绒产业总体产值虽然很高,但是产业主体是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厂商所组成,这必然就决定了其厂商自有研发能力低,羊绒制品科技含量在全国同行业中相对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内企业如鄂尔多斯、鹿王、圣雪绒等企业。,河北省纤维检验局对全省大中型商场、超市销售的羊绒制品进行了专项检验,在检验的80批羊绒制品中,绝大多数为本省生产,其中有羊绒衫、羊绒裤、羊绒大衣等,合格13批,合格率仅为16.3%。从而不难看出,清河羊绒制品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2羊绒市场秩序混乱。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国内品牌羊绒制品大量增加,国际知名品牌也逐渐进入我国市场,这导致清河羊绒产品市场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与挑战。但是,国内羊绒市场十几年价格大战的怪圈,使得这一产业远没有得到规范和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止,加工能力严重过剩。20多年来,我国羊绒产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加工能力急剧膨胀,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市场秩序大乱。据统计,目前国内羊绒加工企业多达2600多家,无毛绒分梳能力突破2万t,是世界羊绒总产量的3倍;羊绒加工能力每年达到了5000万件,每年实际加工以羊绒衫为主的羊绒制品1400多万件,而国内外市场每年的总需求量不足2000万件。
2.3品牌效应差。
清河县羊绒制品出口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数量型增长,没有产生质的飞跃。我县在羊绒产业上有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却没有品牌优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学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无形资产,保护知识产权,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优势资源赚取外汇。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缓慢。即有的品牌维护不尽如人意,产品品质不一,开云KY官方登录入口 低档产品均用同一商标,很大的程度上伤害了羊绒品牌的发展。
3清河羊绒产业链目前需要解决问题的思路。
3.1提高羊绒制品要科技含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和机器设备。
在清河县羊绒产业中,羊绒衫等上衣制品主要模仿国内外其它具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款式老套跟不上形式,品种严重单一,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远远的落后。其产品的销售量主要集中在那些款式要求不高的羊绒裤等系列。这就需要清河县的企业长期的加大款式研发的能力。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合作,在加工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品牌培育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工艺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要在此技术上实现再创新。宇联、宏业、奥莱克3大集团先后引进6条绒条加工生产线,22条纺纱生产线,引进德国stoll公司电脑提花横机200台套,完成了stoll电脑提花机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消化、吸收及应用。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宇联公司聘用了日本籍的高级工程师负责生产管理,如采取了最新型的专利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后整理设备运用了新型的超柔软抗起球弹性材料,研制出了新一代抗起球羊绒衫;宏业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作为首席设计师,从而促进了企业各项生产和管理制定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性,有效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档次和经营管理水平。
3.2建立有效的羊绒市场秩序。
由于羊绒商品的特殊性,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以及各地的经贸洽谈会、展销会等与羊绒的生产和销售存在一定的脱节,加上羊绒传统直销的局限性,供需双方都希望能有一种适合羊绒业的新型营销方式来补充前者的不足,以增强交易的公开透明度。因此组建羊绒专业拍卖交易机构,借鉴国内外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及拍卖交易市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通行拍卖交易规则将其从一般商品贸易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国际羊绒拍卖会这一特殊的商品交易形式。健全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环境。鼓励竞争,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强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畜牧业信息发布制度,建立灵敏的现代化市场信息传输网络,监测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动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有效指导生产和消费。
3.3建立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市场羊绒品牌有180多个,前10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市场集中度非常高。羊绒品牌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对中国羊绒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品牌建设将是提升羊绒产业未来竞争力的重点。中国羊绒业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数量的增长,当步入行业成熟期后,这种量的增长必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未来行业分工将更加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将取代内部的恶性竞争,品牌的较量将取代价格大战。我国羊绒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进行包括技术创新的、品牌创新、营销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自主品牌建设将成为中国羊绒行业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何焱.清河羊绒基地解剖[j].中国纺织,(11).
[2]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聚集羊绒产业优势展示羊绒之都风采[j].中国科技产业,(12).
[3]王俊峰,郭东生.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怎么办[j].中国纺织经济,(01).
[4]郝伊清.潮起潮落话羊绒[j].北方经济,(02).
[5]贾兴国.羊绒市场:回眸八九展望九九[j].北方经济,(02).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九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环节,有特色才有优势,有规模才有效益。近年来,临城、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薄皮核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薄皮核桃9万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和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现状
1999年,该县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香玲和丰辉两个薄皮核桃品种,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形成了以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公司为中心,辐射全县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薄皮核桃栽培面积达9万亩,产量56万公斤,产值达42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县、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随着薄皮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核桃深加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绿岭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加工核桃1000吨,产核桃油200吨,烘烤核桃5吨;投资1.4亿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现已完成征地工作。绿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
二、主要做法
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鼓励群众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规模种植,确保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到2017年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核桃园的目标。三是抓加工。注重产品深加工,提高薄皮核桃的附加值,制定了《关于核桃深加工财政贴息工作的暂行办法》,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有力地促进了薄皮核桃深加工的发展。四是抓市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成功举办了临城薄皮核桃推介会,提高了我县薄皮核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申报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着力提高临城薄皮核桃的知名度。五是抓保障。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部门、大户以及先进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在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政府对在薄皮核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公开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同时整合农业资金重点支持,几年来农口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发展。2017年6月,该县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
业合作社,全县共成立兴农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23家,共栽植薄皮核桃0.9万余亩。目前,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科技支撑,标准生产。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该县经过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深入研讨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上。一是成立了县薄皮核桃研究所,对薄皮核桃育苗、种植、加工进行研发。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牌苗木已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与河北农大联合成立了薄皮核桃产业协会,编印了《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书籍1万本,全部无偿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力度。2017年全县共举办有关薄皮核桃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三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普遍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新技术,成方连片的园区还使用了黑光灯杀虫技术。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形成规模的成片林,铺设地下送水管道,全部实施单株根部滴灌。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经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许多科技开发项目落户临城。目前已承担了“绿岭核桃产业化技术开发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了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
《核桃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
-->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
面对全球严峻的能源形势和日趋恶劣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均将新能源战略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产业迎来了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全球光伏发电新装容量16.6吉瓦,较增长129%,近5年的年均增幅达到63%。在全球光伏发电需求大好形势下,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最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7.6%。到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已达27.2吉瓦。据权威机构预测,到全球年新装光伏系统将达到43.9吉瓦。
光伏产业链从桂料、桂片/桂旋、电池、电池组件延伸到应用系统等全环节。德、日、美等国占据硅原料生产核心技术,中国已突破世界万吨级高纯硅技术壁垒。硅片/硅锭生产技术主要分布在挪威、德国、英国和日本,但江西赛维ldk成为全球首家硅片产能跨入兆瓦门槛的光伏企业。2010年,伴随着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剧增,中国大陆2家企业电池产量并列全球第一。在发电应用方面,欧洲还是全球光伏产业最重要的市场。截至2010年底,欧洲光伏发电累计容量为13.2吉瓦,占全球总量的79.6%。从主要光伏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财政激励政策是启动光伏市场的主要动力。其中上网电价法(feed-in-tarifd与直接资金补贴法是推动世界光伏市场强势增长最重要的途径,得到了多数发达国家的认同和采纳。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遍布29个省市,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江西等省市。国内光伏企业已经跻身国际大型光伏企业行列,其中12家海外上市,15家国内上市。中国光伏产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快速形成。我国光伏产业经过爆炸式发展,已经形成了江苏、河北、江西、四川等几个光伏产业聚集区域。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13吉瓦,占全球总产量的47.8%,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二是光伏产业技术取得显著进展,设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多晶硅料产能超万吨的企业就有两家,分别是保利协鑫和江西赛维ldk。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外国领先的设备,硅碇/硅片生产薄弱状况得到彻底扭转。光伏生产设备30%?40%已替代进口或部分替代进口。三是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产业政策开始补位。20以来,国家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年7月,国家多部委印发《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然而,与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相比,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仍然存在产业链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机制不够灵活、应用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当前,机遇与挑战同在(见表一),我们必须认真思考,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开拓国际市场,狠抓技术创新,化危为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2光伏专利分析和技术展望。
2.1光伏技术领域专利分析作为新兴技术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处在高速持续发展之中,产业技术日益受得国内外企业、个人和科研院所的重视,特别是日本和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加紧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已成为光伏产业的主要技术,而伴随着光伏并网发电的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迅速趋热。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已经显现。由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强于中国企业,国内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2.1.1强国加紧在中国进行光伏技术专利布局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本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而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目标市场,正加紧光伏技术的专利布局,竞相占领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曰本三洋、夏普、佳能,美国应用材料和德国默克公司都加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涉及产业链的多个领域。特别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近几年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仅就申请专利231件之多。日、美等国在华专利数量分别占到中国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专利总量的16.6%和12.5%。
从专利申请的'应用领域分析,当前国内光伏专利技术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太阳能电力、半导体加工工艺、半导体基板、聚合物的光电应用方面。光电器件技术依然是国内光伏产业技术中最主要的热点技术。
2.1.3国外企业光伏专利技术整体强于国内在华申请光伏技术专利的企业排名中,国内仅江苏常州天合光能公司挤入前十强,其余均为外国企业。国内企业整体技术实力落后于美、日、韩等国。
2.1.4长三角成为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专利技术集聚地区。
国内申请光伏技术专利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位于常州、上海、无锡等地,这表明长三角是我国最主要太阳能光伏技术专利集聚地区。
2.1.5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明显强于企业中科院是国内太阳能光伏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最多的研究机构,其专利数量达201件,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常州天合光能的3倍以上;其次为南开大学52件,位居第二;上海交通大学44件,排名第三。因此,国内企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太阳能光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
2.2太阳能光伏技术展望。
加大光伏领域的研发投入,促进太阳能发电技术突破,扩大太阳能发电应用领域,是当前各国共同的战略目标。即使在全球经济低迷,整个光伏产业及技术研发造成极大冲击的情况下,光伏技术领域依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未来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等记录将不断地被刷新。
(1)光伏发电成本将持续降低。依靠目前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就可以实现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未来光伏发电将会有经济竞争力。但对于何时能够达到和常规能源电力成本相当的水平,各研究部门之间差别很大,乐观的估计是到20左右,保守的估计是2025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可以下降到1.5美分/千瓦时,和届时的电力销价相当(仍高于煤电电价,但差别不很大)。
(2)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推陈出新。在晶硅太阳能电池原材料成本一多晶硅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厂商纷纷转而寻求技术创新,从而使得研究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术成为近期太阳能电池产业新的热点。如利用碳纳米管代替传统硅技术,利用硅藻类生命结构开发太阳能电池,以及铜铟镓硒电池技术。
(3)光伏发电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是一种较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己经逐渐从过去的独立系统朝大规模并网方向发展。
(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降低硅片厚度是减少硅材料消耗、降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成本的有效技术措施,是光伏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30多年的进步,太阳能电池硅片厚度从450?500微米降低到目前的100?180微米,厚度不及原来的1/4,硅材料用量大大减少,这对太阳能电池成本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5)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转换效率最高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为4.5%,而现今光电转换效率纪录被新南威尔士大学提高到43%。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晶体硅片生产为基础,在光伏产业链中游崛起,产业规模取得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已具备雄厚的实力。我省的光伏企业有50余家(2家海外上市企业),建立了“硅料一硅片一电池一组件”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投入也逐步增加。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光伏产业投资总量在1200亿元左右,10多家光伏企业项目投资数额过亿,科技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投资领域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硅料、硅片生产,以及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领域,产业链下游领域相对较少。我省还成功组建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我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学院一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建立了“中国光伏交易市场”,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3.2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光伏科技投入总量小。“十一五”期间,全省仅2009年光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10.91亿元,而科技投入仅为2000多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9%。。河南、四川、江苏等省科技投入较大。
(2)光伏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通过对中国光伏技术专利分析可知,从1983年至今,在国内申请的光伏专利总量中江西仅5件,占国内专利总量的0.19%。,涉及江西企业2家(表二所示)。
(3)光伏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光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懂得科技知识、经贸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4)光伏产业链需进一步完善。迄今为止,江西光伏产业链涉及上游硅原料和硅片生产环节,中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设备领域仍较弱,下游光伏应用领域正在布局,表明整个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在总结近年来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对云南林业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对今后云南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论文。
一、林业第二发展状况简介。
云南的森林资源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黑龙江但林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2.39%在全国排在第17位。云南省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拥有全国1/10的森林面积、1/8的森林蓄积虽然近年来林业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这是在基数小、底子薄的基础上实现的从整体上看林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国家林业局初步估算,20全国林业总产值3.7万亿元,是4634亿元的近8倍,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按新口径统计,云南省年总产值为1587.5亿元,而浙江的林业用地面积仅为云南的27%,森林蓄积量不到云南的1/10,但总产值却超过3000亿元。“这说明云南的森林资源经营仍很粗放,林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刘一丹说。
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来讲,与发达国家的林业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这种情况说明,我国林业产业至今仍未能实现由种植业向现代产业转变,依然处于国民经济的较低层次。
云南省林业产业结构为3.8:5.1:1.1,存在第一产业发展基础不扎实,第二产业林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比例不高等问题,全省的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二、林业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锯材、木片加工,人造板制造,木制品制造,竹藤、棕、苇制品制造,木、竹、藤家具制造,木、竹、苇浆造纸,林产化学产品制造,木制工艺品和木制文体用品制造,非木制林产品加工制造等,要发展好林业第二产业,必须要有良好的林业资源基础,同时也需要林业第三产业的拉动,这样才能够有林业第二产业欣欣向荣的发展。
(一)资源利用不高。
1、林农林地利用。
2、天然林保护区。
目前天然林保护区资源利用率很低,大都依赖国家的天然林保护经费过日子,缺乏盘活森林资源的积极性,好多可以间伐利用的次生材、枯倒木、病死木都是生产人造板的好原料,但都懒于开发利用,任凭腐烂在山里;次生材、枯倒木、病死木还增加林区可燃物的载量,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中低产林改造中的伐除物和人工林的采伐剩余物,也都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国有林场。
目前,有些国有林场也搞抚育间伐,但是为了眼前利益采伐好的、大的,留差的、小的。这样就不利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木资源的更新与增加。
这些情况使云南省林业企业在发展第二产业时,缺少良好的资源基础,不利于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二)林木深加工的水平不高。
云南省木材产量为533.03万立方米其中原木448.17云南省锯材136.06万立方米、木片加工和木粒23.69万立方米、人造板中的木胶合板材29.18万立方米;山东省的木材产量为347.98万立方米原木309.34万立方米、锯材554.2万立方米、木片加工和木粒1025.07万立方米人造板中的'木胶合板材3474.71万立方米。山东省原木309.34万立方米却制造出是自身约十倍的木质产品这说明山东省进行了产品深加工而云南省的林木深加工水平相对较低。
(三)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云南省进行了林权改革后,林农、林企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情高涨,但由于林业产业,尤其是林业第二产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投资,国家虽然鼓励林农和林企办理林权抵押贷款,但由于林农、林企对贷款程序不了解,贷款程序繁琐,林权评估机构少且费用高,林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不健全,林业保险发展不健全等原因,使林业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发展水平低。
针对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不高、林木深加工的水平不高、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二)提高林木资源的深加工。
进行林木资源的深加工,可以促进林业总产值的增加,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大大提高林业产业化发展的集群效应,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丰富林业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经验,做大作强林业企业。以云南省中低产林改造为例,中低产林改造计划到改造2000万亩,到基本完成其余4000万亩改造任务。以每亩中低产林产生2~3吨次生材计算,平均每年可产生1200~1800万吨次生材;按照板材单耗1.35~1.45吨/立方米计算,可生产刨花板约827~1333万立方米。而云南省20生产人造板138.51万立方米,其中刨花板7.07万立方米。中低产林改造时间为十年,每年都有大量可用于刨花板产生的资源,云南省应该把握该机遇,积极招商引资,促进林业企业的发展。
(三)加大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林业第二产业的前期投资往往涉及厂房、机器设备、道路、水电网等的基础性投资,而且前期投资往往巨大,现阶段林企、林农在发展林业第二产业方面往往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困境。
政府应根据林农贷款和林业企业贷款的不同规律,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解决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促进林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对于林农,大力发展小额贴息贷款。林农资金匮乏,且林业生产周期长,银行机构又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收入中支出一部分,对林农的小额贷款进行贴息,提升林农的信贷意愿,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为方便林业企业贷款,应大力促进林权资源评估机构、林业保险机构、林权流转机构的发展,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制度支持。
参考文献: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
核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篇十三
1正确判断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目前,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采伐运输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对木材生产依赖性严重;国有林区木材加工及林产工业(尤其是人造板)规模小、效益差,缺乏统一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趋同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经济运行,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资金;缺乏统一的产品营销系统及网络等。
森工企业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现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森工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
(3)重复建设,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4)企业管理粗放。究其种种原因,其根源主要在于森工企业发展战略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多少变化,只是被动应对,难以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错失了许多大好的发展时机。
【本文地址:http://www.pourbars.com/zuowen/12152583.html】